⑴ 孔雀蓝搭配什么颜色好 高贵
孔雀蓝搭配白颜色更显高贵。孔雀蓝色和白色是很好的情侣色搭配,而且不但高贵更显时尚感。
孔雀蓝搭配黑颜色。也可以搭配褐色。或者也可以搭配黄色杏黄色都很好看。
⑵ 姜还是老的辣,钟丽缇穿旗袍过年输给婆婆闺蜜,你觉得钟丽缇的衣品怎么样
姜还是老的辣,钟丽缇穿旗袍过年输给婆婆闺蜜,你觉得钟丽缇的衣品怎么样?
女性女裙丰富多彩,可是如果说到极具中国风元素的,那非旗袍莫属,从20世纪到当代,旗袍几乎就没被别人忘却过,尤其是这几年,伴随着年轻女性不会再受传统的拘束,穿着打扮可谓是愈来愈醒目,旗袍也是深受大伙儿的喜爱,上半身率很高,此外也是根据当代元素来提升外观的诱惑力。
说起在身材这一块,钟丽缇可真没怕过谁,成名出道几十年,钟丽缇尽管也是拥有高超的表演,但是大伙儿针对她的印象或是滞留在身材这一块,怎么搭配全是内置PS的实际效果,那完善曲线图仅有在她的身上才可以呈现得酣畅淋漓,且没有一丝丝的艳俗感,女性味十足。
4、穿衣搭配小常识:哪咤头装饰设计,看不出来真正年纪
妆发自始至终全是女性穿衣服拍照pose里不可缺少的一个阶段,丰富多彩的关键点可以提高总体的艺术美度,可是谨记不必背道而驰,以防发生缺陷,不利总体拍照pose。
说到关键点这一块,钟丽缇是众所周知的会拍照pose,此次虽然输掉身材,可是哪咤头穿着打扮的钟丽缇依然很抢镜头,看不出来真正年纪,可盐可甜的风格,太会装扮了。
⑶ 白色旗袍裙搭配蝴蝶结漆皮鞋,古典秀气,你喜欢穿旗袍吗
白色旗袍裙搭配蝴蝶结漆皮鞋,古典秀气,我喜欢穿旗袍。圆脸肉嘟嘟的女人穿着珠光白色的连衣裙,高密度纺织下的白裙呈现一种优雅细腻的美。外搭一件橘粉色小风衣,梦幻艳美。白色搭配橘粉色,组合起来的颜色就像天边的朝霞一般,魅力无限。配合女人乌黑的头发,整体来看具有一种古典风格的优雅和成熟。旗袍适合生在南方水乡的女子,最能展现娉婷婉约的小女人性情。个人来说的话,不是很喜欢穿旗袍。
像贾静雯和戚薇那样美丽大气的长相,穿小家碧玉风格的旗袍,就不如穿一些洋气时兴的颜色和款式。T台上的超模们大多美的大气而别具一格,就算少有的清秀仙美或者五官精致,也无一不是饱含大气之姿的。更不用说她们国际范儿的气质和磁场了。所以就能很好地展现出富含高级感的尖端时尚。
⑷ 怎么挑一条适合自己的旗袍
1、 首先看年龄
上到八十岁老奶奶,下到豆寇少女,都能够穿旗袍。但在旗袍的选取上,还是有讲究的。
少女时期是最美丽的时候,可以选取一些素色的,花型简单一些的旗袍,毕竟过度复杂的花型会看上去比较老,像那类清新自然,并且简洁明了的旗袍裙,也是比较宽松的,是很合适美少女的气质的,因此穿一点棉麻的旗袍,也是不可能出差错的,并且要花型简洁明了。如此就能穿出属于这个年纪的恬静。
⑸ 少数民族穿什么鞋
壮族女鞋配色雅致,鞋尖勾回,刺绣纹样往往是抽象与具象图形相结合,体现出本民族粗放雅细的双重风格。同时壮族妇女还爱穿有搭袢的绣花鞋,她们用彩色线在鞋头上刺绣人物与植物花叶,使人与自然在鞋饰中融合一体。水族的绣花鞋均是满帮绣花,几何图样头尾相连,后跟部位采用补花图案,工艺精美耐看,针法变化多样。为了适应多雨潮湿环境,心灵手巧的水族人还穿一种称为“者华”的有钉布鞋,这种鞋的鞋帮也是用线纳缝,并涂上桐油,鞋底上装有17颗平头铁钉,防湿又防滑,在天无三日晴的贵州地区很适用泥泞的山路。侗族布鞋多绣有流畅多变的植物纹样,表现了侗族姑娘活泼、细腻的情怀。纳西族绣花布鞋喜用大红宽沿口,鞋帮下围用彩线绣上生动艳丽的鸟禽花草,体现了该民族“天地与我共生”的古老朴素哲理,蒙古族地处北部天寒地冻的环境,常穿保暖性良好的布靴,虽然冬季白雪茫茫,但鞋面上鲜艳的植物花草却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气息。达斡尔族布鞋是典型的双梁鞋,双梁包黑布,在蓝色鞋帮上绣有彩色花卉,鞋头冲出鞋底一般在3公分左右,造型奇特,实用价值高,适应野外奔跑。彝族花鞋属勾勾鞋,鞋头部分连同鞋底上翘勾回,适应农田与杂草丛生的作业环境。在深色鞋帮上绣出的纹样色彩搭配朴素,图案动感强烈,远看是花,近花是鸟,耐人寻味,体现了彝族妇女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品格。在少数民族花鞋中,汉族最熟悉的是满族的高底鞋了,此种鞋饰又称“花盆鞋”,其高底位于鞋底的正中(所以不能称高跟鞋),一般高7-10公分,用木头制成,外裹白布,鞋帮绣满回纹和花草,鞋头饰有丝线编成的长穗。据传这种高底的来源是满族先人在上山采集食物时,为防蛇咬和沾湿鞋底便在鞋底捆绑一块木头,后来逐渐变成了高底鞋。这种高底鞋能成使穿着者身材修长,走起路来更婀娜多姿,同时高底鞋与旗袍相配使用更是相得益彰,使长旗袍不至拖地,还能掩盖双脚。
畲族,自称"山哈",意思是"居住山上的客人"。畲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广东、江西等省的丘陵地带,从事梯田与旱地耕作。由于位处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除了少数聚居区外,传统的服饰和风俗习惯保留不多。民族服饰以头饰的"凤冠"和"牛角帽"闻名,服饰的颜色以黑色、蓝色为主。您现在看到的这双"脚龙套",又称"鞋袜",用蓝色土布缝制,鞋帮前部用黑色土布,加白点作为装饰;后部为暗红色"硬布",上绣有缠枝梅花图案,既美观大方,又可保持鞋袜不变形。鞋底亦为蓝布,用白线纳制,形成片片鱼鳞纹,周边则镶有锯齿纹.
海南黎族绣花鞋是生活在海南省通什县的黎族鞋饰,属于典型的"尖尖鞋",鞋头形如尖尖的三角形,故名。鞋底为麻绳纳制的千层底,毛边。鞋帮饰有花带叶的花纹图案,图案中间零星点缀金属片,煞是好看。沿口镶成锯齿纹并加彩条。后帮处是淡蓝色布制作,上绣有云头纹,颜色与图案相得益彰。
海南黎族绣花鞋,黎族主要聚居在我国的海南省,有九个支系,各有特点。相传,黎族是从中原逐渐南迁到海南的古老民族,所保存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就是远古的遗存,其中以纹身最具特色。这里展出的黎族绣花鞋为千层底,头微翘,鞋面以各色布块拼接而成;鞋面通体绣有勾云纹,以金钱勾勒,鞋前部用彩色丝线缀以亮片绣出“甘工鸟”纹,寓意吉祥。鞋头用双色丝线致密地滚边。该鞋的纹饰相当华丽,色彩丰富.
仡佬族绣花女童鞋,鞋底为布纳千层底,鞋面为黑绒布,与鞋底交接处为紫色布,鞋沿带 ,作固定之用,鞋前端用彩线绣有对花,富有立体感,极受女孩喜爱。仡佬族童鞋,仡佬族主要分布我国云贵高原东部,其中以贵州省最为集中。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仡佬族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习俗,但由于人口少且居住分散,这些传统的文化正面临迅速消失的危险。精工巧织的仡佬族妇女以编织美观牢固、不褪色的"铁笛布"而闻名。仡佬族的绣花鞋口沿和鞋头都有绣花,鞋头略上翘,花饰部分占鞋帮的三分之一,造型别致、图案美丽,色彩富有民间特色。
水族妇女绣花鞋 鞋底为布制千层底,部面的头部为红色布料,鞋后跟部为蓝色布料。鞋尖呈尖形往上翻翘,鞋帮上先用丝线刺绣成底色图案,然后再采用"马尾绣"的方法,卷曲成各种几何图案拼镶在鞋帮上,图案为花卉、云朵等纹样。刺绣精美,做工讲究。水族妇女多在庄重的场合或走亲戚时穿,并配上百褶裙和银扣上衣,十分典雅华贵。水族绣花鞋,水族主要聚居在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和荔波、独山、都匀、凯里等县市,少数散居在广西、云南等省。水族自称"虽",称为"水家"、"水家苗"等,其现行族名"水"系由自称"虽"转音得来。水族的鞋饰同云贵地区的苗、瑶、壮、侗等民族有许多共同性特点,喜爱穿用"勾头"的绣花鞋。这里展示的水族绣花鞋制作工艺非常讲究,先用干竹笋叶剪出鞋底模型,用旧布依样层层加厚,做成"千层底";再将剪好的鞋面罩上绒布绣花,图案各式各样,多为禽鸟花卉,有时在鞋头缀毛线绒球;最后是将帮与底缝合。一般而言,制作一双绣花鞋,熟练的妇女大概需2-3周时间,普通妇女则需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侗族的女凉鞋,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湖南等地。由于所处地区气候潮热,服饰多以透气性好的裙子、绑腿、凉鞋等为主。这里展出的就是深受侗族妇女喜爱的绣花凉鞋。该鞋为布料手工缝制,鞋底为麻线纳成的布底,工艺十分讲究。该鞋的造型亦很别致,只要后部有鞋帮,鞋头以细长布条与鞋尾相连,既简单明快,又坚固耐用。在细布条、尾帮等处绣有花卉,间以金属片点缀,凸显了侗族刺绣一丝不苟的风格,表现了侗族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这样的鞋饰穿着不仅凉爽实用,而且美观大方。侗族绣花鞋,侗族自称"更"、"君"或"金",汉族称之为"侗家"或"侗人"。主要从事稻作,素有"水稻民族"之称。
壮族“回头”绣花鞋多为妇女穿。分有后跟和无后跟两种,鞋底较厚,多用砂纸作成。针法有齐针、拖针、混针、盘针、堆绣、压绣等。在色彩上,年青人喜用亮底起白花,有石榴红、深红、青、黄、绿等色彩,纹样有龙纹、双狮滚球、蝶花、喜鹊等;老年人多用黑色、浅红、深红等色,纹样有云、龙、天地、狮兽等。这里展出的是壮族家居“回头”女绣花鞋。鞋尖呈三角锥状,尖部呈“回头”状。鞋面为蓝布,上有用黄、红、绿线绣成花草图案。鞋底为用麻线纳的千层底,针脚细密,坚固耐穿。
壮族“回头”绣花喜鞋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是居住在岭南的土着民族,以前自称为“布壮”、“布侬”等,在服饰、风俗习惯等方面仍然保留着浓厚的民族风韵。这里展出的是壮族妇女日常穿用的“喜鞋”。这种“喜鞋”也在结婚场合穿,鞋面上有“喜”字或喜鹊、梅花等图案,寓意吉庆喜气。鞋尖为三角锥状,呈“回头”状。鞋面为蓝布,上有用红、金、绿线绣成的花草图案。鞋底为用麻线纳的千层底,针脚细密,坚固耐穿。
瑶族绣花“三寸金莲”
瑶族的绣花鞋通常为“大脚鞋”,但由于受到当地汉族的影响,许多生活习俗仿效汉族,妇女裹小脚就是突出的一例。“三寸金莲”是清末民初瑶族贵族妇女家居时穿用的小脚鞋,其造型、花纹与汉族的“三寸金莲”不同。鞋面为黄缎布,上绣太阳、凤凰、花草等图案,色彩斑斓,极具变化。此鞋开口较阔,黑布镶边,蓝布为底,用麻线纳成后又在前后各加一块羊皮,既防滑,又耐磨。该鞋无论是刺绣工艺、色彩搭配,还是材料的选择都是典型的瑶族风格。
瑶族绣花鞋
瑶族是一个分布十分广泛的南方民族,支系复杂,以服饰来划分就有“花裤瑶”、“花篮瑶”等不同称谓。鞋的式样也很多,湘桂交界处的瑶族绣花鞋有两种:一是节日喜庆时穿的“镶边鞋”,一是姑娘出嫁时穿的"乘海鞋",也称“登云绣鞋”。“乘海鞋”鞋尖上翻,形如龙头彩船,鞋面图案犹如波涛汹涌,又似彩云翻滚。传说,瑶族先民在飘洋过海时,遇上风暴,只有一艘龙船化险为夷。于是,有了龙船形状的“乘海鞋”。这里展示的这双绣花鞋,是典型的“缠绣”,青色绸布面上绣有抽象的云头纹、鱼纹、鸟纹等图案,以彩线为主,间有金属亮片修饰,鞋口作螺旋纹装饰。整个鞋子美观大方,是瑶族传统手工鞋的代表作。
布依族绣花鞋,布依族绝大部分聚居在贵州省,也有少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罗甸、望漠地区。贵州地区的绣花鞋鞋尖细小,向上翘起。云南地区的绣花鞋一般鞋鼻上翘,鞋帮绣满花卉图案,俗称“猫鼻子花鞋”,布依语称“海兰高”。现在,这种满花绣鞋逐渐变成半角或鞋尖处绣小花。您所看到的是贵州省布依族女童穿用的软底绣花鞋。鞋底为布制软底,且绣有红色花纹。鞋帮为红色,左鞋帮为缎面,右鞋帮为布面,两鞋帮上都绣有风火轮,前部绣有鲜花图案,色彩艳丽,花纹细致,活灵活现,显示出布依族妇女手工之精巧。整双鞋在颜色和刺绣上都满足了女孩们的爱美之心,因此大受欢迎。
土家族“篮篮儿鞋”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区。生活在汉族环绕之中,土家族在经济、文化上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民族特点。这里展出的鞋主要流行于湘西土家族地区,是年轻女孩春秋季节的穿着,因形似竹篮,故土语称“篮篮儿鞋”。该鞋为绿布面镶黑边带绊女鞋。鞋面较薄,为布质,镶边,有横绊;鞋底则是用棕麻与碎布相间粘合,晒干,再用结实的棉线纳成的千层底,结实美观。
苗族“龙凤鞋” 苗族绣花鞋中的一种“龙凤鞋”,该鞋为手工制作,鞋底以粗麻线纳成的千层底;鞋面为紫色绸布,两侧用各色丝线对称绣有龙凤图案两对,并以白线勾勒外廓,缀有亮片;鞋口沿以苗绣装饰。整双鞋图案极为抽象,装饰华美,是苗绣中的代表作。通常为苗族妇女在结婚时穿用,表达对今后美好生活的祝愿、
苗族绣花鞋 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广西等省区,是一个人口众多、支系复杂的南方少数民族。苗族刺绣远近闻名,苗族妇女孩提时代就开始跟母亲、姐姐或同龄人学习刺绣技艺,因此“苗绣”是少数民族刺绣工艺中的上乘之作。苗族的服饰也多以刺绣制成,或以绣片为装饰。苗族人民平时一般穿麻凉鞋、草鞋、绣花布鞋、大鱼棉鞋、船底鞋、钉子鞋(下雪时穿)等。这双绣花鞋是苗族女鞋代表作,用布和缎子制作,为双梁,上面多饰用花卉、禽鸟等图案,是苗族妇女审美追求和情趣的生动表现。
羌族虎头童鞋
是四川阿坝羌族幼童穿用的鞋。鞋底和鞋帮用整块红布缝制,鞋头另用一块红布剪出虎头形状用线缝上,虎头用绿、黄、黑、粉色毛线绣出五官,鞋口及虎头边沿均以白布镶边。这双鞋造型古朴趣致,寄寓了长辈关爱之心。
羌族绣花“喜” 鞋
该鞋主要流行于四川广元、平武等地的羌族人民中间。这是一双极具羌族特色的绣花鞋,多为女子婚嫁时穿用,故称“喜”鞋。这双鞋完全为手工刺绣,鞋面为粉色布,上绣有“有凤来仪”的图案,预示吉祥如意、幸福美满。鞋底为软牛皮底,实用美观。这双“喜”鞋是民国时期的比较典型的羌族绣花鞋。羌族绣花鞋
羌族是古代羌人的后裔,最早生活在甘青地区,以游牧业为生,“羌”的本意已经暗示出与畜牧的密切关系,后逐渐南迁,生计方式也改为农牧结合的混合型。这里展示的这双绣花鞋主要流行于四川阿坝地区,是典型的羌族鞋饰。该鞋为紫色绸鞋面,鞋帮前部为手工刺绣的人物、蛇、蝴蝶和花草图案,中部则绣有吉祥鸟与花草纹样,将人物、瑞兽和吉祥花草完美结合,既生动活泼、意趣盎然,又表达了羌族人民对美好世界的向往。羌族古朴浑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于此展露无遗。
傣族绣花鞋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傣族以种植水稻为主,西双版纳就是傣语"十二千田"的意思。傣族聚居地不仅保留着原始的天然生态,风光迷人,同时也保留着古老、奇特的民族习俗。傣族的绣花技艺十分高超。刺绣一般以白纱线通经,红、黑纬线织花,由几种不同纹样连续图案构成。刺绣配色大胆,常将亮度相同的色彩配色并置,瑰丽瞩目,纹饰多为大象、孔雀、狮、马、花树、缅寺、人纹及一些菱形等几何图案,采用棉线或丝线,有时加入金线,更显灿烂。这里展出的是傣族的绣花鞋。
纳西族绣花鞋
纳西族是我国西南地区古老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纳西族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象形文字“东巴文”,因由纳西族巫师“东巴”使用而得名。纳西族的鞋饰主要以布鞋为主,绣花鞋富有民族特色。比如有一定传统的纳西族“换脚鞋”,就是办喜事时新娘赠给新郎的绣花鞋。这里展出的这双绣花鞋鞋底是以麻线纳成的千层底,翘头,结实耐用并适用于山区行走。鞋面为绿色绸布,鞋上用彩色丝线对称绣有连枝花卉,色彩明艳。
哈尼族少女绑腿
哈尼族是生活在我国滇南红河和澜沧江等地区的少数民族。哈尼族自称“卡多”、“豪尼”等,大多居住在海拔800至2500米的山区,创造了闻名遐迩的高山“梯田文化”。这里展出的是哈尼族少女绑腿。绑腿的底色为黑色,手工织成。然后根据个人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绣上多种花样(多为横条),再在合适的位置缝上银泡和小铃铛。穿用时在绑腿上部用一串小珠子系上用来固定住绑腿。哈尼族少女绑腿美观实用,走路时,叮当叮当,充满乐趣,深受少女们的喜爱。
白族“猪头”童鞋
该鞋主要流行于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等地,学步儿童穿用。白族童鞋除了虎鞋外,还有猪鞋、猫鞋、兔鞋、蝴蝶鞋等。猪鞋形似小猪,全身用黑色布缝制而成,前部有“猪耳”和翘得高高的红鼻子,后部则留有“猪尾巴”,像一头可爱的小猪。其他童鞋均注重造型,并用镶滚、挑绣等工艺点缀。白族儿童“虎鞋”生活在云南大理苍山、洱海之间的白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人杰地灵,风俗习惯独特。农历三月三是“赶月街”,白族妇女要穿绣花鞋。清代《月街词》中“乌绫帕子凤头鞋,结队相携赶月街”,指的就是白族妇女的包头和绣花鞋。农历4月23到25是传统盛会“绕三村”,白族妇女要穿布制的“白节鞋”。白族绣花鞋不仅妇女喜爱,儿童也爱穿。您现在看到的这双儿童“虎鞋”,与其他民族的虎头鞋在造型不完全相同,独具民族特色。鞋为棉布底,红色绒面,上绣有“分体”虎形,鞋帮头部为虎头,虎额头有“王”字,上以毛装饰,构图十分讲究。整个造型极似卧虎,寓意深远。
彝族虎头童鞋
生活在大、小凉山的彝族从远古时代起就对老虎非常崇拜,处处表现出“虎文化”的痕迹。儿童穿用的“虎头鞋”并不限于某一民族,而是许多民族共同喜爱的童鞋,但彝族虎头鞋却是其原始宗教与信仰的反映。该鞋为硬白布底,圆头,鞋面以红色绒布缝制,鞋帮前部成虎头状,以蓝、绿、黄、黑、橙及粉红色毛线绣出五官。虎头沿及鞋口分别用橙、褐色丝绒滚边,内衬两侧为红绸。鞋的造型和颜色搭配独具匠心,寓意孩子虎虎生威,茁壮成长。彝族勾尖绣花鞋,彝族主要居住在云南、四川的大、小凉山地区,少数分布在靠近云南的贵州和广西二省区。云贵高原,群山耸立、万河纵横,在高山深谷中常常零星散布着一些湖泊和山间平坝(盆地),构成优美的自然景观,彝族就居住其中。这双绣花鞋属于大脚鞋,是我国西南山区少数民族中普遍流行的样式,它的绣工十分讲究,花纹的图案极为抽象,用色大胆。过火把节(即彝族年)时,女青年均穿着勾尖绣花鞋,透露出热烈、红火的气氛。鞋型大致呈船形,鞋底前方连同鞋底上翘成尖状,适应农田与杂草丛生的作业环境。鞋帮上绣满五彩的花草、鸟兽。常用作嫁妆鞋,姑娘出嫁时穿用。这里有一个传说,从前一个叫基妞的姑娘和一个叫格沙的小伙子是一对新婚夫妻。一次,基妞回婆家时,不幸被大蟒所吞,但她的勾尖鞋却勾在了大蟒的嘴外。格沙知道后,杀死大蟒,剖开蟒腹救出了妻子。人都说,基妞之所以得救是勾尖绣花鞋有功。至今,姑娘出嫁时,母亲、姑嫂及姑娘的女伴们会精心绣制出一双双勾尖鞋,送给她做嫁妆,祝福她一生平安幸福。
珞巴族女毡靴,珞巴族是我国10万人口以下的“特少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西藏东南部的墨脱、米林两县,与门巴族交错分布。风俗习惯和藏族颇似,惟语言有别。珞巴族男女都喜欢穿皮靴,皮靴多用牛皮作面,毡靴也较流行。您所看到的这双珞巴族女子毡靴,和藏族毡靴基本一致,靴底为三层生牛皮,用粗棉线纳成。该靴造型别致,色彩斑斓。鞋帮为红色毛毡,靴靿为黑色毛毡,近靿处则为绿毡。靴底与靴帮相接处用红、绿、蓝、黄等几色棉线绣出连续的几何图案,后跟部彩绣枝蔓草叶。整个靴面用各色彩线绣有吉祥图案,中间杂有金线,富有极强的层次感。
门巴族的毡鞋。门巴族是我国10万人口以下的"特少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西藏东南部的墨脱、措那两县。由于长期和藏族生活在一起,风俗习惯深受藏族影响,这双毡靴就突出表现出这种情况。和藏族一样,门巴族也喜穿用牛皮或毡制作的皮靴和布靴,并用红黑两色氆氇镶边。靴底多用牛皮制作,结实耐用。鞋面上主要配有红、绿、蓝、黑等颜色。大多以红色为主,并饰有各种花纹。您现在看到的门巴族男毡靴为千层底,由麻线与棕混合制成。鞋面主要以红、绿、蓝、黄等色组成。鞋靿由两部分组成,与鞋帮相接处为绿毡,高筒部分为黑毡,鞋口至鞋靿处有一开缝,便于穿脱。
⑹ 穿旗袍加2条“孔雀尾巴”的唐嫣气质有多惊艳
唐嫣是娱乐圈中为数不多的没有一点点架子的人,平易近人的性格得到圈内人一致的好评。很多导演都愿意与她合作拍电视剧或者电影,除此之外一些综艺节目也经常邀请她。但是近年来很少出演电视剧或电影,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她收获了与罗晋爱情的结晶。想来工作重心也会向家庭一方倾斜。
唐嫣的这一身造型真的是非常的淑女,带着一顶非常时尚的帽子用来遮挡阳光。穿着一件小黄色的外套,鲜艳的颜色让人看起来十分具有活力,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她选择了一件牛仔长裙。很多人都尝试过穿牛仔裙,但是效果都不是那么理想。看来牛仔裙还是比较适合身材高挑的人。唐嫣没有同以往一样,选择高跟鞋,反而穿了一双平底鞋。这是这件衣服的一大亮点,原来衣服也可以这样搭配,真的是"学到了"!
⑺ 旗袍穿出古韵美和身材有没有关系,哪些选择也很重要
诗情画意的秋天到了,也正是文人墨客舞文弄墨的季节,这个季节也像极了女人的中年,是女人魅力彰显的时候。当一个女人到了一定的年纪,会自然散发出典雅又从容的气质,这个年纪的女人穿旗袍更能穿出韵味,旗袍是充满了怀旧情愫的,在女性一窈一窕的走动之间彰显优雅的女人味,深情文艺又显高级感!
女人的一生一定要穿过一次旗袍,才不至于遗憾。旗袍能将你姣好的气质展现出来,也能让你看到自己曼妙的身姿,彰显出女子自信优雅、欲语还休的妩媚风情,不穿上旗袍你都不知道自己有多美。
⑻ 穿什么衣服跳中国舞
跳中国舞当然穿反映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服装了。
孔雀舞
⑼ 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和民居
朝鲜族长期生活在我国风光秀丽、物产丰富的东北地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朝鲜人主要聚居区,其它主要集中在吉林和黑龙江、辽宁省,还有散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和内地一些城市的,他们大约有190万人。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朝鲜族多数从事农业生产,尤其擅长种植水稻,延边地区就是我国东北的主要水稻产区。中国的朝鲜族是部分人从明末清初陆续从朝鲜半岛移居东北逐渐形成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文化与朝鲜半岛的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因此,朝鲜族服装比较独特,呈出现素净、淡雅、轻盈的特点。其实朝鲜族的服饰发展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在初期,朝鲜族人民多居于偏僻的山村,服饰的原料主要以自种自织的麻布和土布为主。二十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渗透和近代文化的输入,机织布和丝绢、绸缎等面料开始传入,服饰的颜色也随之多样化了。
白色是朝鲜族的服装最喜欢的颜色,象征着纯洁、善良、高尚、神圣的意义,故朝鲜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自称“白衣同胞”。朝鲜民族服饰可分为官服、民服等,这些服装的结构自成一格,上衣自肩至袖头的笔直线条同领子、下摆、袖肚的曲线,构成曲线与直线的组合,没有多余的装饰,体现了“白衣民族”的古老袍服的特点。
官服为过去历代王公贵族的服装,依官位、官职、身分而异,但基本式样大体一致。冕服为其代表,用黑色绸缎做团领,肩部有带色之龙,袖口画有火、华虫、宗彝等图案。裳用红绸缎缝制,裳前有藻、粉米、黼黻的图案。“藻取其洁,粉米取其养入,黼取其断,黻取背恶向善”。还有男痕迹女装之别。
民服就分的很细了。
朝鲜男子爱穿"灯笼裤",而且白色居多,“巴基”和“古克”就是其中的两种,(“巴基”和“古克”是指传统的朝鲜族服饰“裤子”和“坎肩”)。“巴基”裤裆裤腿肥大,穿着陆随便轻松,适合其盘腿席坐的习惯,裤腿有系丝带,以防风寒;再就是“古克”,古克一般套在“则高利“上衣的外面,多用绸缎作面,毛皮或布料作里,有三个口袋,五个扣,穿上显得特别精神。后成男子的上衣衣短,斜襟、宽袖、左衽、无纽扣,前襟两侧各钉有一飘带,穿衣时系结在右襟上方。他们还喜欢外套黑色或其它颜色的带纽扣的“背褂”(坎肩)。也有外着道袍或朝鲜长袍者。道袍是过去士大夫、儒生的常服,后成为男子出门时的礼服。长袍当大衣穿,有单、夹、棉之分。冬天上穿短大衣或棉、毛大衣,下穿灯笼裤。这种裤子裤长腰宽,裤裆和裤管肥大,便于在炕上盘腿而坐。穿时将裤腰前部折起后系上腰带,裤管下口用布带系绑。
女装一般都是白色,分“则高利”和长裙,它们都是朝鲜族服饰中最具传统的服装。“则高利”是朝鲜族最喜欢的上衣,无纽扣,用布带打结,女性的在袖口、衣襟、腋下镶有色彩鲜艳的绸缎边,穿起来潇洒、美丽、大方;长裙是朝鲜族女子的主要服饰,多有长皱褶,可分为缠裙、筒裙、长裙、短裙、围裙。年轻女子和少女多爱穿背心式的带 褶筒裙、
裙长过膝盖的短裙,便于劳动。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如今妇女 们穿用的衣料颜色更是绚丽多彩、不拘一格,只有短衣长裙这一传统民族风格久久不变,因为它符合朝鲜族妇女的审美心理,充分反映了她们温顺、善良和勤劳淳朴的美德。 中老年妇女多穿缠裙、长裙,冬天在上衣外加穿棉(皮)坎肩。缠裙为一幅未经缝合的裙料,由裙腰、裙摆、裙带组成。上窄下宽,裙长及脚面,裙摆较宽,裙上端有许多细褶,裙带酚冥在裙腰两侧,穿时用缠腰一圈后系结在右腰一侧。因为这种裙子很长,穿着时为了不使裙摆拖地,一般都把裙的一端从右边提上来掖在系带里。穿这种裙子时,里面必须加穿素白色的衬裙。
朝鲜族儿童多穿七彩上衣,色彩斑斓,好像彩虹在身,使孩子们显得更加聪慧可爱。朝鲜族一向认为彩虹是光明和美丽的象征,因此,喜用七色绸缎给儿童做衣服,意在让儿童美丽幸福。关于七彩衣的起源,说法很多。有的认为是出于审美心理;有的认为是出于避邪的目的;还有的认为是过去朝鲜妇女善于保存各种颜色的布块,用来给孩子做衣服等等。
船形鞋是朝鲜族独有的鞋。鞋样像小船,鞋尖向上微翘,用人造革或橡胶制成,柔软舒适。男鞋一般是黑色,女鞋多为白色、天蓝色、绿色。此外朝鲜族服饰中还有一种七彩上衣,用七彩缎做成,象征幸福和光明,一般是在集会和喜庆活动时穿戴。朝鲜族早期穿木屐、革屐,后来出现草鞋、麻鞋、胶鞋,现在普遍穿胶鞋或皮鞋
回答者: 署伤 - 试用期 一级 3-4 21:22
中国各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以及节庆礼仪场合穿用的民族服装。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着装,由于地理环境、气候、风俗习惯、经济、文化等原因,经过长期的发展,从而形成不同风格,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看中国少数民族服装图片,这两个网站不错,数量多,清晰度也不错.而且很有生活味儿.直接在画面上点,就可以滚到下一张,方便阅览,不错不错. http://www.6lu.cn/id06/a02/html/image1.html
http://list.china.alibaba.com/buyer/offerlist/1034227-p10.html
简单解说我国少数民族服装:
阿昌族 女子穿统裙,以青布包头;未婚者穿长裤,盘辫簪花。男子着黑衣裤,背通帕(挂袋)、阿昌刀。阿昌刀属长刀类,为滇缅边境各民族所喜爱。
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蓝裤、黑紫丝绒背心,扎绣花围腰,用花包头、银首饰,着百节鞋(翘头绣花鞋)。男子为白衣裤、黑背心、白或蓝布包头,绣花挂包;高寒地区常穿羊皮披肩。
保安族 女穿高领大襟花短衣、镶花边长背心,罩盖头,穿双梁鞋。盖头还是回、东乡、撒拉等族的女子头饰,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绿色、婚后黑色、老年白色。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袄、春夏为白衬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挂保安刀。保安刀挂于腰左边,刀把叠嵌“十样景”图案。
布朗族 女穿黑色或红绿纹相间的统裙,扎大包头。男穿无领上衣、黑色宽大长裤,黑或白布包头。
布依族 女穿大襟上衣、长裤、绣花围腰,或蜡染百褶长裙;黔南地区穿传统栏干服。栏干服是衣裤套装,衣襟、领口、衣袖、裤脚均镶花边。男子为对襟衣或大襟长衫,蓝或白地蓝方格头巾。
朝鲜族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称。女子穿传统的襦裙套装,上襦称则高利,为小灯笼袖斜襟短衣,以花结襻带系合;下裙称契玛,是高腰长裙,少女为统裙式,婚后缠裙式;配穿鞋头尖翘的船形鞋。男子穿无纽扣上衣、深色背心、灯笼裤(称佩吉),戴漆纱围檐圆顶高帽。
达斡尔族 女穿蓝袍、绣花鞋、白布袜,胸佩银饰。男子穿高领袍、皮靴(称奇卡米)、白布包头。节日多穿各色绸袍。
傣族 西双版纳地区女子为窄袖对襟短衣、统裙、银腰带;德宏地区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长裤、小围腰,婚后是对襟短衫,黑统裙;新平、元江一带,女上衣的腰际处和裙腰处常绣花、饰银泡银穗,故有“花腰傣”之称。男子一般为小袖短衫、长裤,白或青布包头,冷天习惯披毛毯。
德昂族 女子上为对襟短衣,下着饰横条图案的长统裙,并装饰藤腰箍。男子穿圆领大襟衣和肥短裤,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头、男子还饰绒球。
东乡族 女子穿大襟衣、绣花背心、长裤,罩盖头。男子穿长袍,束带,佩小刀等;或穿对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顶软帽。
侗族 女子为无袖上衣、宽脚裤或百褶统裙,佩带银饰。男子为无领短衣、统裤、侗帕(大头帕)。多用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
独龙族 穿用披毯:将麻布毯披于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结角(男左结、女右结)。此外,女子用头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俄罗斯族 女子穿布拉吉(连衣裙)或褶裙,戴艳丽的头巾。男子穿西装和白色绣花边的套头衫。
鄂伦春族 穿皮袍:大襟,开二衩或四衩,领、袖、襟处镶异色皮边,衩处补绣团花图案。此外,女子戴毡顶皮帽;男子为狍头皮帽、皮裤、皮靴。
鄂温克族 女穿大翻领连衣裙,或大襟连衣裙式长袍。男为深蓝长袍、圆锥形帽、皮靴。冬季习惯穿兽皮衣。
高山族 女子一般为对襟长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红布包头。男子通常上穿对襟长袖衫和长短不一的背心,下着缠腰裙或前裙。高山族在节日里注重装饰,并穿贝珠衣(以贝壳、珍珠编织的贝衣、珠裙)。
仡佬族 女子穿套头式无袖袍,前短后长并绣花;穿三段式统裙,中段为红色羊毛织物,上下段为青白相间条纹图案的麻织物;缠包头,同时缠3条长帕,后垂6穗,饰海贝;穿勾尖鞋。男子为无领琵琶襟衣、长裤,青布包头。
哈尼族 女子穿无领上衣、银胸饰,着长裤或裙,系围腰(以不同颜色标识未婚已婚),戴小帽,饰银泡;节日穿绣花尖鞋。男子用黑或白布缠头(节日插羽毛),系绣花腰带。尚黑色,多用自织自染的棉、麻布。
哈萨克族女子穿连衣裙、绣花背心、绣花套裤,戴吐麻克或白布盖头,并加大披巾。吐麻克是一种小圆帽,饰有猫头鹰毛。男子穿不挂布面的翻领皮大衣,扎镶花皮腰带,佩小刀,戴三叶帽(夏天为三角布头巾);春夏穿袷袢。袷袢是无领对襟袍,无纽扣而系腰缠(腰带),维吾尔、柯尔克孜、塔吉克斯坦等民族也穿用。
赫哲族 习惯以鱼、兽皮制衣,冬季穿套裤,传统穿袍。女袍类似旗袍,采用镶绲工艺,并缀贝、币或铜铃;男袍为右大襟、前开衩。此外,女子穿绣花鞋或皮靴,男子穿靰鞡。靰鞡为布靿、皮帮底的纳褶防寒靴,内絮乌拉草。
回族 女子穿大襟短衣,戴盖头。男子穿白色对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圆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汉族服装。
基诺族 女子穿无领无扣短褂、镶七色纹饰,佩绣花兜胸,着黑白相间的短裙,戴白底彩条尖顶风兜帽。男子为棉布上衣(无领、对襟、无扣、背后绣太阳花)、白棉布大裤,裹腿,蓝布包头。男女均戴耳环。
京族 女子为无领对襟短上衣、菱形遮胸布、黑色大裤、旗袍式白色长外衣,戴斗笠。男子为及膝窄袖袒胸衣、大裤,束带。
景颇族 女子穿黑色短上衣、枣红色自织羊毛花围裙,使用腰箍、护腿及各种银饰物。男子为黑色衣裤或白衣黑裤,白布包头上绣花并缀绒球,佩长腰刀,背挂包。
柯尔克孜族 女子穿连衣裙、黑背心,戴头巾;青年戴红丝绒圆顶小帽或大红色水獭皮帽,缀羽毛或缨穗。男子穿袷袢、绣花圆领衬衫、灯芯绒大裤,束皮带、左佩小刀,戴高顶卷檐毡帽或护耳式帽。
拉祜族 女子为高开衩长衣(镶嵌彩色几何纹布块),黑布头巾(长3m以上,中端垂及腰际)。男子为无领大襟衫、宽脚长裤、黑头巾或分瓣小帽(缀彩布条)。
黎族 女子穿青色开襟上衣、及膝织绣花统裙,盛装时佩带大耳环等首饰。男子穿无领对襟衣,缠包头、插雉尾,有的戴耳环。多用自纺自织自染的棉、麻布。
僳僳族 女子穿短衫、黑背心、多褶长裙,戴花包头或欧勒(珠珠帽,以红、白色珠或贝壳串成);青年女子佩拉白里底(佩带于胸前的玛瑙、海贝或银币串)。男子为长衫、及膝裤、黑包头,佩砍刀、弓弩。
珞巴族 女子穿短上衣、毛呢及膝统裙,腰悬缀成球状的白色贝壳(以数量标识财富);盛装时披红披肩,佩多串项珠。男子穿氆氇长袍、羊毛毡套头背心,披野牛皮,戴藤条圆盔,套熊皮圈。
满族 女子穿旗袍、高底花鞋(称花盆底)。男子穿箭袖开衩袍褂,束腰带。
毛南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绲边裤,戴顶卡花。顶卡花是一种斗笠,以竹篾编织精致图案。男子穿蓝、青色对襟衣、衣裤。
门巴族 传统穿红氆氇袍,佩砍刀。此外,女子穿白氆氇统裙,披犊皮,颈饰彩色串珠。男子扎赭色腰带,戴拔耳甲。拔耳甲为山字形小帽,褐顶、橘黄边,前檐留缺口。
蒙古族 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红、黄、紫、深蓝等色,传统式样为身宽袖长、下摆不开衩、襟和摆采用镶绲装饰,束彩腰带。此外,女子缠红、蓝头巾,穿皮靴,盛装时戴冠、缀银饰;男子缠红、黄头巾或戴蓝、黑、褐色帽,穿高靿皮靴。
苗族女子穿大领对襟短衣、长短不同的百褶裙,打裹腿,或为大襟短衣、宽脚裤、围腰,采用多姿多采的头饰;节日盛装,常采用刺绣、蜡染等工艺装饰服装,以及多种传统银饰,如项圈、手钏、银衣(银饰钉于衣上)。男子为短衣长裤,或穿对襟麻布长衫、披羊毛毡(上有几何图案)。
仫佬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长裤或统裙,束围腰(上有几何图案)。男子穿无领琵琶襟衣或唐装(类似汉族的衫、袄、裤)。尚青色。
纳西族 女子穿黑、蓝、白色大褂,背心,长裤,多褶围裙,披七星羊皮披肩(上绣日月、下缀七星图案,俗称“披星戴月”,象征勤劳),戴圆的纱头帕或蓝头巾;宁蒗等地为短衫、百褶长裙,束腰带,蓝、黑布包头。男子穿大襟长衫,围羊皮兜腰,披羊皮披肩,打裹腿。
怒族 女子穿背心、多褶长裙,习惯以竹管穿耳,珊瑚、贝壳饰胸,藤环缠头、腰、踝;贡山地区以麻布片为前后裙。男子穿长衣短裤,缠包头,腰左佩砍刀、右肩背弓箭。
普米族 女子穿大襟衣、百褶长裙,束宽大的彩腰带,披羊皮,缠大包头,饰银环耳坠。男子穿麻布短衣、大裤、白羊皮背心,打裹腿,佩腰刀。
羌族 传统穿用皮褂褂,即罩于麻布长衫外的羊皮背心。此外,女子用绣花围腰、头帕及耳环、手镯、银牌等饰物,穿勾尖绣花鞋。男子缠包头,束腰带,裹腿。
撒拉族 女子穿对襟衣或大襟袍、花背心、绣花布鞋、布袜,罩盖头,饰长耳坠。男子为白色对襟衣、黑背心、白或黑色平顶圆帽;冬季穿皮袄或褐子(羊毛织成的衣服)。
畲族 女子穿大襟绲边上衣、短裤,打裹腿,以红绒线束顶髻,戴细篾斗笠;结婚时戴凤冠银簪。男子为对襟上衣(老年大襟)、长裤。习惯用青、蓝色自织麻布。
水族 女子穿无领大襟半长衫、绣花围兜,缠包头(少女戴缠绕红线的头圈),佩银首饰。男子为无领大襟宽袖长衫(青年对襟长衫)、青布包头。尚青蓝两色。
塔吉克斯坦族 女子穿无领长袖衣和曳地长裙,或穿连衣裙,戴圆顶绣花帽(缀后帘)、加白黄红色头巾。男子穿袷袢,戴黑绒圆高帽。男女皆习惯穿野羊皮高靿靴和毡袜。
塔塔尔族 女子穿连衣裙、深色背心,戴镶珠小花帽,披纱巾,着花靴(上绣动物图案)。男子为绣花白衬衫、黑色背心或对襟长衫、黑裤,戴绣花或黑色小帽,着长靴。
土族 女子穿镶花边的大襟袍(配五色布拼成的袖套),镶花边的背心,束绣花宽腰带,佩挂手帕、钱袋、荷包、小铃。男子为小领大襟长袍、大裆裤、黑或红色背心,上黑下白的裹腿,云纹布鞋;冬季穿大领白板皮袄。男女都戴翻檐毡帽或礼帽。
土家族 女子传统的服装为左开襟大袖绲边短衣、八幅罗裙,现一般为右开襟上衣、镶边统裤,青布包头,绣花鞋,银饰品。男子为对襟或琵琶襟短衫、长裤,青布包头。多用溪布、峒布,即自织自纺青、蓝色土布或麻布。
佤族 女子穿黑色无领短衣、黑红条纹相间的统裙,头、颈、腰、臂、胫用箍饰物。男子为无领对襟短衣,红、黑、白布包头,以黑、红线穗作耳饰。
维吾尔族 女子穿艾得丽斯绸连衣裙、衬裙,深色绣花背心,系鲜艳的头巾(老年白纱巾或大幅白盖头)。男子穿袷袢(以方巾束腰),套头大衬衫。男女老少喜戴尕巴(四棱绣花小帽),着高靿靴(女子内着长统袜)、加套鞋。
乌孜别克族 女子穿魁纳克(宽大多褶的连衣裙),戴各式小花帽,着绣花靴。男子穿托恩(对襟袍,类似袷袢,以方巾束腰),绣图案的衬衫,戴小花帽,着皮靴、浅帮套鞋。
锡伯族 女子穿袍(青年的袍腰部打褶象连衣裙)、背心、肥裤(扎裤脚)。男子穿箭袖前开衩长袍,或短袄、长裤。东北地区锡伯族着当地汉族服装。
瑶族 女子服装注重绣花、蜡染,通常穿琵琶襟或大襟上衣、长裤、短百褶裙,打裹腿,采用多种样式的头巾、帽及银饰。男子穿对襟无领短衫、长裤或过膝短裤;广西南丹一带沿用白色裤,裤脚绣花;广西连南一带缠红布包头,插雉尾。多用青、蓝土布。
彝族大小凉山男女老幼四季披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线织成的擦尔瓦(即披风),上织有花纹,有的下端密集长流苏。擦尔瓦始用于汉、晋;白天御风雪,夜可作被。此外,女子穿大襟上衣(绣花或绲边)、多节多色的曳地百褶裙或长裤、围腰,着瓦式方头帕或青布包头;云南少女戴鸡冠帽、缀银泡,在赛装会、插花节上穿刺绣服装。男子为大襟或对襟衣、多褶裤(裤脚宽窄不一,宽者1m),青或蓝布帕包头(右前方突出细长锥形“英雄结”),左耳戴大耳珠、缀丝穗;老年穿长袍,戴瓜皮帽。
裕固族女子穿高领长袍,束红、紫、绿色腰带,戴喇叭形红缨帽(未婚加一圈绿珠穗),挂头面,戴胸饰“寄命锁”,穿长靴。头面是标识妇女已婚的带形饰物,佩在发辫上,共3条,一条垂胸前、两条垂背后,上镶银牌、珊瑚、玛瑙、珠贝等。男子为高领左大襟箭袖袍,束红、蓝色腰带,挂腰刀和烟袋,圆平顶翻檐白毡帽或礼帽, 左耳饰大耳环,穿皮靴。
藏族传统穿用藏袍,是敞领口、右大襟、系腰带的大袍,用氆氇、毛皮及其他面料制作;牧区羊皮袍不挂袍面,以腰带系结底襟可作被袋用;农区妇女夏秋为无袖袍;男子穿袍时习惯褪右袖以便活动;女袍的内衣襟短袖长,前系邦单(又称邦垫,为饰有横彩条的氆氇围裙);配穿靴,男子戴礼帽或皮帽。此外,西藏山南一带女子穿背夏,是一种对襟无扣长背心,多用黑氆氇制作。
壮族 女子传统装束为大襟或斜襟上衣、褶裙或宽脚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