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旗袍展示 » 明朝女人为什么穿旗袍
扩展阅读
途安发动机皮带多少钱 2024-05-20 21:29:46
裙子带卡子腰带怎么系 2024-05-20 21:27:32

明朝女人为什么穿旗袍

发布时间: 2022-01-18 08:45:18

1. 古代为什么穿旗袍

旗袍作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发源有人认为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战国至汉代曾为时人所重,后世的袍服或与深衣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事实上,深衣与袍服颇有差异,前者上下分裁,效果相当于把上衣下裳连成一体;袍服则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义,后来袍服逐渐被接纳为一种稳定的服饰式样,与上衣下裳的服制并行不悖。袍服自汉代被用于朝服,起始多为交领、直据,衣身宽博、衣长至附、袖较肥阔,在袖口处收缩紧小,臂肘处形成圆弧状,称为“袂”,或称“牛胡”,古有“张袂成荫”之说。袍服式样历代有变制,汉代深衣制袍,唐代圆领裥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宽身长袍,穿着者多为知识分子及统治阶层,久而久之蔚成风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种不事生产的上层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闲生活。服饰上的宽衫大袍。褒衣博带,逐渐成为中原地区衣饰文明的一种象征。

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较为紧窄合体,以利于骑射或其他激烈活动,这种服式多采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较适体。历史上,汉族人民也曾多次采纳这种窄身合体的袍服样式,赵武灵王所推行的胡服骑射就是比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风行一时,胡服在唐开元、天宝年间与胡妆、胡骑、胡乐同为时人趋奉,可算异域文化一次大面积的流行范例,属于长安街头当年的“舶来品”。在辽、金、元及清朝等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着服饰的主角,虽然又都经历或表现出变得宽博的过程或趋势。清代由于历时最长且较稳定,故袍服可视为典型服饰。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全国。随着政权的初步稳固,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雉发易服浪潮,律令之严性命攸关,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至此传统的冠戴衣裳几乎全被禁止穿戴,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饰形制只被保留在汉族女子家居时的着装中。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着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己不归为“旗袍”的范畴。清朝统治者强调满语骑射,力图保持其固有的生活习俗和穿着方式,一方面要用满族的服饰来同化汉人,同时又严禁满族及蒙古族妇女仿效汉族装束,从顶治、嘉庆年间屡次颁布的禁令中,满族女子违禁仿效汉族妇女装束的风气之盛,可见一斑。至清后期,亦有汉族女子效仿满族装束的。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清朝后期,旗女所穿的长袍,衣身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据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琐,几至登峰造极的境地。此时的清王朝正摇摇欲坠难以为继,清廷内外交困,国力式微。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封闭的国门。为挽救危亡,清廷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救国方略,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军队也改练新军。在中国学生和军人中最先出现了西式学生的操衣、操帽与西式军装、军帽。洋装的输入,提供了评判美的另一种参照系,直接影响社会服饰观念的变更。日后旗袍演化为融贯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响的改变可说即是由此开端。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桔。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由于满族统治政权的消亡,旗袍此时穿着者甚少。西式中式装扮熙熙攘攘纷繁并处。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此时的时装流行中心早已由苏、扬移至上海。商端口开放的上海华洋并处,五方杂居,成为十里洋场奢靡繁华之地。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服装装饰一扫清朝矫饰之风,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青楼女子等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于成熟。产生于辛亥革命后,北伐战争时期始渐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别于旗女的长袍。30年代后期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这在以后的章节中将会详细介绍。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遇然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2. 许多明朝女人穿着为啥像旗袍

明朝中期,已经广泛流行旗袍样子带扣子高领褂了,主要在中衣中使用。可以,看看明朝的绘画作品,已经明朝出土的一些服饰文物。

3. 为什么一堆汉族人在华服日想要穿旗袍

你以为有个旗字,就是只有满清的旗人才能穿的吗?那就是望文生义了,旗袍原称祺袍。旗袍也不是满族所创的服饰,而是汉族所创的服饰。就像苗刀,也并不是苗族所创的刀,而是明朝名将戚继光所创的,苗即是修长的意思。很多时候,都只是个习惯称呼而已,很多缺乏文史常识的人,就习惯望文生义。
论及旗袍风尚的起始时间,通常认为在20世纪民国时期,郑逸梅先生即称 “原来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国后始御之” 。至于具体的年份,以往的研究相对比较含糊。周锡保先生和张爱玲女士均以为旗袍的流行在1921年以后,周氏还以1923年的画报等资料推断,所谓旗袍在其时的上海数十人中不过一二 。事实上,以当时上海的新闻界对社会现象敏感程度,一种新式样的风行必然会引起广泛的关注,但是在1925年5月以前的如《申报》等报纸上很难查到有关于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资料为旗袍在1925年的出现提供了佐证 。在作为旧帝都的北京,也有记载表明旗袍时尚始于1925年 。因此,将旗袍流行的起始时间视为1925年当为合理。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 ,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 。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 ,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 ,民国20年代之后成为最普遍的女子服装 ,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50年代后,旗袍在大陆渐渐被冷落,尤其文格中被视为“封建糟粕”、“资产阶级情调”遭受批判。
80年代之后随着传统文化在内地被重新重视,以及影视文化、时装表演、选美等带来的影响,旗袍不仅逐渐在大陆地区复兴,还遍及世界各个时尚之地。
1984年,旗袍被国务院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
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起,历次大陆举行的奥运会、亚运会以及国际会议、博览会多选择旗袍作为礼仪服装。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制作工艺成为国务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14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第22届APEC会议上,中国政府选择旗袍作为与会各国领导人夫人的服装。
以卞向阳教授《论旗袍的流行起源》 为代表,认为旗袍是中国服装传统的西化变异。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 同时又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 构成了既有西方流行的影子而不同于中国传统袍服,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象征的新时尚流行和服装审美的特点,可为中西服饰交融的设计典范。他同时认为“旗袍”名称的起源是一种“误称”,因为较早倡导旗袍的群体都是都市中受西学影响较深、追求男女平等反对封建礼教的新女性、学生等社会群体,她(他)们绝大多数是汉族人,她(他)们的祖先在清初经过流血抗争才为汉族妇女取得不穿满式服装的权利,她们不可能去复辟帝制时代的、还是异族压迫者的服饰,所以旗装袍在民国复辟的条件并不具备。

而民国之时“旗袍”的称呼之所以最终会流行开,是因为整个清代,汉族女装依然保留汉族女性传统的“上衣下裳”制。除了贵族命妇礼服外,寻常女子一般并不穿袍服,而旗女不论贵族女性礼服还是寻常女子的日常服饰却都是袍服。因此在长达近300年时间的潜移默化下,普通人已经习惯了“女子穿袍=旗女之袍”的历史记忆,所以在民国旗袍开始出现的时候会给普通人一种这是“旗袍”的联想。实际上民国旗袍首倡群体并不承认“旗袍”这个称呼,而是“只叫它做长衫、长衣或长袍,与男性服装混为一词,1926年2月27日上海《民国日报》有短文《袍而不旗》,提议改称“中华袍”。又有人提议叫做祺袍的,但兜兜转转的,最后还是叫回旗袍了。
看看下面某些人,就喜欢在那歪曲事实,自我矮化。本来根本就不算什么事,就是某些人太敏感,太过于小题大作,太过耿耿于怀,把本来很多是好事,也歪曲成坏事,然后上纲上线,越歪越离谱。他们一方面内心充满愤恨,愤世嫉俗,另一方面却宁愿相信汉人很蠢,宁愿相信汉人一切都是剽窃欺诈,总喜欢看点破事就扣到所有人头上,然后喷个没完没了。这些奇葩的思维到底是怎么来的?

4. 古代女人既保守为什么穿开衩旗袍

只有清代女性才穿旗袍,清代以前中原地区不穿旗袍。清代旗袍和我们印象中的旗袍很不一样,旗袍内还穿了一层裤子,旗袍也是长袖的、旗袍下摆能盖住脚。


我们今天看到的旗袍是民国时期逐渐演化的,有些我们今天看到的旗袍甚至是现在才设计出来的,与民国时期也不一样,短袖或者无袖,下摆短,可以当裙子穿。

现代旗袍

5. 民国时期,女子为什么要穿旗袍

首先,能勾勒出女性美好的身材线条,展现女性美。
其次,民国时期是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交替过度时期,旗袍也是封建思想与现代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希望能帮助你,谢谢。

6. 旗袍的起源旗袍的真实起源

明朝汉族妇女穿的高立领褙子!明朝皇后的画像可见一斑。

概述
旗袍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常作为礼服,一直在许多重大庆典场合而使用。作为服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中期明服立领即明立领,她最早出现于明朝中期,到了明朝后期的中原和江南已经广泛流行,当时明朝正经历千年不遇的小冰河时期,气候异常寒冷,立领应运而生。明末高领盘扣式样已经基本形成了现在旗袍的雏形。满族入关后,在“男从女不从”的服制规定下,汉族妇女得以沿袭使用明式立领袄和褙子等所谓“汉装”。(这一问题可以从明朝和清朝流传下来的皇宫画像中得到佐证,明朝的皇后已经穿高领系扣的中衣,而清朝皇帝皇后仍然穿着“厂字领”圆口衣。), 清朝中期,明式立领(方领,二枚金属扣)进一步演化,方领变成了弧形领,同时也融入了许多满服要素(滚边-大宽边,蜈蚣盘),此后,明立领更加广泛地流行,到了民国时期,承袭明立领的中华立领成为中山服和旗袍的构成要素。
起源考
关于旗袍的起源,许多历史真相淡忘了,不知实情的现代人望字生义,认为清朝传统服饰是满族人入关时带入中原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一、关于领子:在满清的早期,旗人的男女装是没有领子的,类似于现代圆口T恤。而小立领在明朝中后期的中原和江南已经广泛流行,这是程朱理学思想禁锢在妇女服饰上的体现(妇女脖颈要用立领加以遮掩)。明末高领盘扣式样与清代民国时的差不多。当至清代,在“男从女不从”的服制规定下,汉族妇女得以沿袭使用明式立领袄和褙子等所谓“汉装”。(这一问题可以从明朝和清朝流传下来的皇宫画像中得到佐证,明朝的皇后已经穿高领系扣的中衣,而清朝皇帝皇后仍然穿类似唐朝男装中的无领圆口衣。),清朝中期,在明式立领(方领,二枚金属扣)基础上添加了许多满式因素(滚边-大宽边,蜈蚣盘扣)成为现代旗袍的前身。换个说法就是旗人受中原汉服影响,在无领圆口上镶上了衣领。
二、满清女式袍子下摆是不开衩到胯的,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上流社会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豁开的。
三、现在的满族人是不穿所谓的旗袍的,因为那不是他们的服装,他们依然穿大滚边袍。
四、满族人未入关前,一直属明朝建州卫,穿着明朝军服,并做为本民族的日常服装,就从这一点,满服从一开始,就受到了明朝服饰的影响。

7. 为什么要穿旗袍

旗袍的穿着与搭配和其他服装一样,
也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可分为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
正式场合一般指参加节庆典礼、外事
访问、隆重会议、文艺演出和婚礼宴会
等,穿着的旗袍必须面料高档(如织锦缎
类)、款式庄重(如国画旗袍、绣花旗袍)、做工精湛。
穿着时必须将所有扣子系好,应注意
发型和化枚,一般不需要其它服饰搭配。非正式场合一般指家庭团圆、朋友聚
会、外出旅游、休闲散步和家庭休息等,
这时可选择面料、款式、做工较一般的旗袍
当然也可选择高档旗袍在非正式场合
穿着,可选择其它一些饰品,如皮鞋、围
巾、眼镜、提包等,充分利用自己的特点
和爱好,精心搭配。

8. 民国时期,女人为什么喜欢穿旗袍

民国时期由于受到西方女性衣着的影响,不仅废除了女性的缠足陋习,女性的服饰也开始多样化和个性化。服装不再是平面裁剪的上衣下裙或者是宽大的袍服,而是创造产生了中西合璧的典型服饰:旗袍!
这种款式能够体现出女性自然优美的身体曲线,风格也变得格外的清新、自然和淡雅。不用像以前那样身上里三层外三层的给裹着,而在穿着上是非常的自由。
一般的里面只需要穿个内衣,那时候的内衣称为“抹胸”,也叫“肚兜”。
基本都是菱形的,可以藏物或藏香,能够遮住肚脐,达到小腹。这样显得轻松多了。
但是穿上旗袍仅仅是为了展示东方的女性美吗?当然不是,最重要的是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新的服装赋予了新的结构,也满足了女性追求个性和完美的强烈愿望。由于受西方女权运动的影响,女性在服装上可以随意的进行装扮而不必担心非议,在生活中也开始追求自由、平等的权利。
旗袍的诞生也寓意着女性在传统生活中的历史地位、传统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改变。
就算从现在角度来看,旗袍也依然不失女性的韵味,而且对现代服饰流行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都产生了一定影响,也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就算走上国际的舞台也同样备受追捧。
所以,穿上旗袍,并不是要强烈的展现出女性的美,而是提高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以及对后世服饰的影响!

9. 中国女人穿旗袍是从什么年代开始的

清代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此风在康熙后期雍正时期最为流行,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代中期始,满汉各有仿效,至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之记载。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达官贵妇中流行。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至清代也愈来愈多样,如背心、一裹圆、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手笼、抹胸、腰带、眼镜......,层出不穷。

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袭着中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文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

风行于本世纪20年代的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是由汉族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当时无专业服装研究中心,服装式样的变化以千家万户,在时代风尚的影响下不断变化。

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长、开衩的高矮,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来束胸裹臂的旧貌,让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青布旗袍最为当时的女学生所欢迎,一时不胫而走,全国效仿,几乎成为20年代后期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装扮。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作为领导服装潮流的十里洋场中摩登女郎、交际名媛影剧明星等,在旗袍式样上的标新立异,也促进了它的发展,其中如交际花唐瑛等人,最早在上海创办的云裳时装公司便是。自30年代起,旗袍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民间妇女、学生、工人、达官显贵的太太,无不穿着。旗袍甚至成了交际场合和外交活动的礼服。后来,旗袍还传至国外,为他国女子效仿穿着。

10. 民国女子 为什么都穿旗袍和丝袜 难道不冷吗

中华民国初年旗袍在此历史转折点忽然大放异彩,进口丝袜的流行淘汰了老式长裤,赋予旗袍的开衩以全新意义。大腿的开口处,若隐若现的大腿闪动丝质的光环,如变幻莫测的电影镜头,撩拨情欲。当大腿不能明目张胆地革命时,就要有丝袜做掩护,采取迂回的灵活的游击战术,把大腿彻底解放出来,使女人的腿成为视觉中心,让那些封建卫道士陷于人民群众大腿的汪洋大海中,这就是这场革命的精髓。 其实,裙子比起胸衣应该是最撩拨情欲的东西,而大腿则藏在衣裙下,记住它是中空的,那么多男人甘愿拜倒在石榴裙下,原因大概如此。梦露站在地铁通风口上的经典镜头,充满肉感和诱惑的双腿甚至比那些被遮盖的部位还要宝贵。梦露非要借助地铁通风口才能一展美腿,未免做作且只能偶露峥嵘。 丝袜——从女人的裙裾开始提高的那刻起——就成了女人的莫逆之交。丝袜之于女人的腿如同粉底之于面孔,肉色的丝袜是淡妆,让肌肤光滑、肤色均匀健康,彩色的丝袜是浓妆,让女人扮出另一种风情。 女人穿上丝袜,可以约等于穿上一条紧身长裤,虽然它透明如玻璃,如蝉翼,但是它毕竟覆盖住大腿,阻止了空气与肌肤的接触,从此只与风月相关而与风化无关。我们可以将皇帝的外衣这个童话改一个字:皇后的外衣,也许能概括我们这一个多世纪来玩的这些把戏。丝袜之于大腿本来就是一件多余之物,虽然它包裹大腿如此尽心尽力、严丝合缝。远不如暴露沟壑的乳罩那么直抒胸臆,但它俨然魔术师手中的道具,随时能变出活蹦乱跳的大白兔。而连裤袜之恶就在不给人以机会,使男人失去了突袭的机会,还给女人以自主权,这袜子,已不仅仅是一件装饰物了。 在这场关于大腿的情欲游戏中,丝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它是性感的铠甲、诱惑的帮凶和自由的利矛。丝袜已经从性解放武器变成了另一种封建卫道士,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在健身房里穿着丝袜健身的女人,丝袜不止是女人的“第二肌肤”,它干脆取消了大腿的话语权,没有它的包裹,女人惊慌失措。 当丝袜越来越性感,复杂的提花及精工蕾丝,生动的条纹和鱼网纹,甚至金属线和眩目的假钻彻底刺激肾上腺素,终于有一天,大腿发现,丝袜不再只是它的附庸和装饰,已经独立门户,自成一家。丝袜就像神话故事里的面具一样,大腿已经深陷其中,不可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