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官员所用的玉式腰带叫什么名字
古代官员所用的玉饰腰带叫带绔,也叫玉带板,早期的玉带是一种蹀躞带,就是革带上面缀玉的同时又缀有许多勾环之类,用以钩挂小型器具或佩饰等物。
中国早期的服装多不用纽扣,只在衣襟处缝上几根小带,用以系结,这种小带的名称叫“衿”。为了不使衣服散开,人们又在腰部系上一根大带,这种大带就叫腰带,它与今天人们所用来系束裤裙的带子名称虽同,但作用并不一样。
由于腰带具有这种特殊的作用,所以古人对它十分重视,不论穿着官服、便服,腰间都要束上一带。
玉带一般由四部分组成:
带扣:通过这个东西,把腰带固定在腰间,也就是相当现在腰带的腰带头;
带绔:唐代以玉质的带板为最高贵的象征,造型有方形、半圆形、圆角方形等等;
醒:皮质腰带,通常为黑色,相当于现代腰带的主体部分,长皮带子;
蛇尾:腰带末端的装饰品,主要的作用一方面是保护腰带头避免起磨损,另一方面也起到美观的作用。
⑵ 古代贵族用来系腰带的带钩都流行于哪些朝代它长什么样
玉钩,即玉带钩,是古人的腰带上的配饰,类似我们现代人所用的皮带扣。在当时,玉带钩不仅是一种实用品,还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在传统服饰史中,以带钩连接的腰带,是中国特有的发明,王充《论衡》记载:“带约其要(腰),钩挂于带。”带钩是古代贵族、文人武士用于扣结腰带的器物,用于系结并装饰衣着。带钩大多由钩首、钩体、钩钮三部分组成,用法是将带钩背面的钩钮嵌入革带一端,钩首则钩挂在革带另一端的穿孔中,或将钩首穿挂在置于革带另一端的带环上。
此外,与带钩具有同样古老的历史的是带扣,带扣在古代文献中称为鲜卑、师比、胥纸、犀毗等。从功用上讲,它们是一致的。带扣用于人体束带,北方比中原有更久远的历史,中原传统是用带钩。带扣在北方游牧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现在也有不少金制的带扣存世,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阿鲁柴登发现的匈奴金银器中,就有12枚铸成头生多枝长盘角之虎状怪兽的金带具。从两晋时代开始,带扣的使用逐渐形成为一套完整的制度,不同规格和不同质料的带扣分别为不同阶层的人士所用。
⑶ 铜带钩这个物件,古人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
就是古人的“腰带扣”。古时候并没有腰带和扣子这种东西,最初人们穿衣服只不过是用绳子稍微地扎紧一下。为了使用方便,还特意在衣服上缝制着一条衣带,这条衣带就是最初的“腰带”。不过简简单单的一条绳子打结,是很容易就松开的,这就导致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就敞开了衣服,造成了裸奔的现象。
衣服上缝制的丝带起着简单束紧的作用,那条单独的丝带才是真正起到避免衣服松开的作用。铜带钩比较粗糙,而且也不是一个简单的铜环,是有着不同造型的,丝带系在上面很难脱落。古代的衣服流传到至今,已经被时间腐蚀了,而金属的铜带钩则保留了下来,所以最初人们一时之间不理解铜带钩是做什么用的。
⑷ 古人腰带叫什么
古人腰带叫大带,又称为绅。
古代的士大夫阶层,在深衣外面要束一条大带,叫绅,所以称士绅或者绅士、搢绅。祭服、朝服有革带、大带之分。大带加于革带之上,用丝线织成,系于腰间,下垂部分谓绅。天子、诸侯大带四边都加以缘饰。天子素带朱裹,诸侯不用朱裹。其称多见于先秦典籍。
古代贵族礼服用带有革带、大带之分。革带以系佩韨,大带加于革带之上,用素或练制成。传世文物有定陵出土的大带、绶各7件。
(4)古人的皮带头叫什么扩展阅读:
近代出土的商代石刻坐像中作上衣下裳,腰间束以大带,前系蔽膝。
孔子谈服饰论古今,不只说说而己,而是笃诚相待,身体力行的。他对于服饰充满了内在的谦恭与敬畏。有一次他病了,国君来探视,他便马上头朝东,在身上加盖朝服和大带,连那束在腰间的大带也要拖带着,丝毫不能马虎,丝毫不曾忘记。
大带是朝服的组成部分。朝服包括:梁冠、赤罗衣、青领缘白纱中单、青缘赤罗裳、赤罗蔽膝、赤白二色绢大带、革带、佩绶、白袜黑履。深衣亦腰系大带,以作权衡。
⑸ 古代官员所用的玉饰腰带叫什么
古代官员所用的玉饰腰带叫带銙,也叫玉带板,早期的玉带是一种蹀躞带,就是革带上面缀玉的同时又缀有许多勾环之类,用以钩挂小型器具或佩饰等物。中国早期的服装多不用纽扣,只在衣襟处缝上几根小带,用以系结,这种小带的名称叫“衿”。为了不使衣服散开,人们又在腰部系上一根大带,这种大带就叫腰带,它与今天人们所用来系束裤裙的带子名称虽同,但作用并不一样。由于腰带具有这种特殊的作用,所以古人对它十分重视,不论穿着官服、便服,腰间都要束上一带。
玉带一般由四部分组成:
带扣:通过这个东西,把腰带固定在腰间,也就是相当现在腰带的腰带头;
带銙:唐代以玉质的带板为最高贵的象征,造型有方形、半圆形、圆角方形等等;
鞓:皮质腰带,通常为黑色,相当于现代腰带的主体部分,长皮带子;
铊尾:腰带末端的装饰品,主要的作用一方面是保护腰带头避免起磨损,另一方面也起到美观的作用。
⑹ 唐朝人的腰带并不简单,堪比爱马仕
一个成熟的大唐男子可以没有娘子,但不能没有腰带。腰带作为大唐男士日常穿搭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更能体现出时唐朝的时髦品味。一条简约而不简单的蹀躞带,让长安城的男女们散发着成熟笃信的自信光芒,成为全身上下的点睛之笔。相比之下,今人皮带上大到让人头皮发麻的硕大logo简直不忍直视。
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就发现需要用一条带子来束缚不羁的服饰。关于衣带的记载,早见于《诗经》: “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古代腰带名目繁多,形制也十分复杂。
秦汉之前男子服饰中的腰带以革带和丝带为主。春秋时就已有带钩的革带。战国时期,由于赵武灵王亲自为“胡服骑射”站台代言,革带进一步在北方推广。
随后各种形制的带钩逐渐在革带中得以应用。一部分用于带首,也有一部分将钩纽嵌入带身,钩首朝下,用于外挂各种佩饰。北方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一匹马就成了他们移动的家,日常所用的生活必备品往往随身佩带。大件的器物多拴系在马上,小型的物件用一条革带佩在腰间。这可视为初代蹀躞带的雏形。
先秦时期,和诸多衣冠制度一样,从皇帝到百姓所使用的丝带样式和材质有着巨大的区别。就连当带子系好打结后,剩余下垂的部分的长度也有严格的规定。郑玄在作品中提及: “言惠公佩容刀与瑞及垂绅带三尺,则悸悸然行止有度。”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总结: “带,绅也。男子带鞶 ,妇人带丝。” 男子日常着革带,女子用丝带成了 社会 普遍现象。三国以后,出现了结构更为严密,造型为环形带扣的带𫔎,最后完全取代了曾风靡一时的带钩。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的不断融合的加强,汉胡骑士们腰间悬挂的佩饰越来越多,最终一种特殊形式的腰带应运而生。 “蹀躞”一词一作“鞢(革燮)”,也作“(韦占)韘”、“(革占)鞢”。 本意是指小步行走。卓文君在苦情诗《白头吟》中提到: “蹀躞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一条经典款的蹀躞带,主要由带扣、带鞓、带銙、铊尾、下垂小带以及佩挂的小饰件构成,阳刚之气十足。《梦溪笔谈》对此作了详细的叙述: “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带,胡服也……所垂蹀躞盖欲佩带弓剑、愉悦、算囊、刀砺之类。”
各部分都有着实际的用途:
①“带扣”:唐人也称为“玦”。通过它才能把革带固定在腰间。带扣由扣环、舌(扣针)轴、以及扣尾(带柄)组成,类似于今天腰带的腰带头。
②“带銙”: 唐人也称为“胯”。銙的造型多样,有圆形以及半圆形,被称为“圆銙”或“团銙”;有方形称“方銙”;同时使用两种造型的复合銙称为“方团銙”;只使用方銙称“纯方銙”;玉銙紧密排在革带上的称“排方”,排得稀疏不紧的,称为“稀方”。张祜有诗: “红罨画衫缠腕出,碧排方胯背腰来”。 銙下面开出可直接挂鞢带的扁孔,称为古眼。銙是一条革带的门面担当,往往谁佩戴的质地好,那么谁的地位就高。
③“鞓”:即腰带本带。唐代的“鞓”往往是黑色皮质革带,相当于我们今天腰带的主体部分。宋代庞元英《文昌杂录》中描述: “唐朝帝王带虽犀玉,然皆黑鞓。五代始有红鞓。潞州明皇画像,黑鞓也。其大臣亦然。” 唐人已然深知,深色的腰带收腰效果会更好。
④“铊尾”:腰带末端的装饰品。其作用有二,一是为了保护腰带头避免磨损,二是起到美观的作用,唐代金带和玉带的末端都会刻有铭文。带尾佩戴方式也很是讲究,原来由上向下反插,唐高宗诏令尾向下插垂头。《新唐书•车服志》说 “腰带者,搢垂头于下,名日尾,取顺下之义。” 从中唐时期起,革带除单带扣、单尾的款式以外,又出现 了一种左、右腰部两侧各系一带扣和尾的双带扣双尾款式,系紧之后,双尾分垂一旁,起对称装饰效果。这种革带到宋金时期十分流行。
纵观整条蹀躞带,其中带銙内容最为丰富,有较高的视觉吸引力,撑起了整个颜值。唐代的带銙质地有很多,如玉、金、银、犀、铜、铁等,都可以磨成相关的形状做成带銙。所有的材质中,玉石最为珍贵,质量上佳,用个百八十年不成问题,因而玉带就成了大唐服饰中革带的杠把子。《长安十二时辰》中,何监腰间的带銙即为玉片,与身上尊贵的紫袍相得益彰。
除了材质,带銙的块数以及纹样不流露着低调的奢华,时刻在彰显着代表着佩戴人的身份。唐代常见带銙有素面的,也有雕琢人物动物纹样,其中以异域风气的胡人胡兽纹饰最为普遍。西安何家村出土的白玉銙,上雕狮子纹。辽宁辽阳曾出土蹀躞带,玉銙上浮雕抱瓶童子纹。
唐朝,蹀躞带不仅成了流行款式,而且还上升到了国家层面的规章制度。大唐政府专门为子民制定了“大带制度”,用蹀躞带来区别官品等级。杜佑在《通典》中记载: “上元元年八月,敕文武官三品以上,金玉带,十二胯;四品,金鱼袋,十一胯;五品,金带,十胯;六品、七品,并银带九胯;八品、九品,服并用𨱎石带,八胯;庻人服黄铜铁带,六胯。” 不同品级的官员身着不同带銙材质和数量的蹀躞带,等级森严。
自腰带诞生之日起,功能性就被放在设计的第一位,有人用它悬挂佩饰,有人用它上吊。蹀躞带沿袭前朝设计理念,将功能性发挥的淋漓尽致,不仅可以区分官员品级还具有强大的收纳功能,可以悬挂诸如水壶、钱包、扇子、香囊、刀、剑、乐器、算袋等物品。只要你用得上的家当,都可以挂在腰带上。他们的腰间俨然成了一座移动小仓库。
蹀躞带上有通常挂着“算袋、刀子、砺石、契苾真、哕厥、针筒、火石袋”这七件物品,有一个响亮又不失文雅的名字“蹀躞七事”。杜佑的《通典》再次记载: “景云二年四月赦文,勅令内外官依上元元年勅,文官武官咸带七事(注:谓佩刀、刀子、磨石、契苾眞、哕厥、针筒、火石袋等也)”
唐朝人之所以要悬挂这些东西,离不开佩饰的强大实用功能。
刀子是一种匕首类小型刀具,在古代用途广泛。类似于今日备受野外生存爱好者喜爱的多功能瑞士军刀。砺石即磨刀石。唐人爱刀如生命,即便锋利如唐刀也禁不起锈蚀,所以勤劳的唐人把磨刀石挂在腰间,随用随磨。
针筒一般为竹制,相当于现在的文件带。唐人把一些重要的纸张、帛书装进竹筒里,易于随身携带,又避免了损伤。火石,古人取火工具,相当于今天的打火机。唐人用钢制的“火镰”击打火石取火,不管走到哪里,火就可以点到哪里。
契苾真即契苾针。契苾,本是铁勒族的部落之一,是鲜卑族一支强悍而善战的民族。他们的文化却很落后,写字基本用刻。契苾针就是他们专门用来刻字的工具。
哕厥的作用比较神奇。这种外观类似锥子的物品用来解绳结。周朝时,贵族们宽衣博带,穿衣系带时,为了避免衣服披散,可爱的人们经常把衣带打成死结。如此打结有效避免了走光,但解开衣结真得令人头大。于是,机智的古人就发明了专门用来解绳结的哕厥。
蹀躞带曾经一度是男人的秀场专利,但随着唐朝女子男装的盛行,唐朝女子也开始使用蹀躞带。严肃规矩的圆领袍和蹀躞带似乎是天生一对,足以令女性腰间线条更明显。长安美妆领袖太平公主就很喜欢这种装扮。《新唐书》记载:“ 高宗尝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具纷砺七事,歌舞于帝前。帝与武后笑曰:‘女子不可为武官,何为此装束?’近服妖也。”
唐玄宗开元以后,朝廷规定一般官吏不必再佩挂蹀躞带。从此蹀躞带于是更名正言顺走进了唐代女子的衣柜。她们省去了原来的“七事”,将蹀躞带改成了狭窄的皮条,功能性渐渐消失,纯粹成为女子的一个配饰,精致却不夸张,无论是宫斗职场还是外出约会都能hold住全场。
《一代宗师》里,叶问拜师陈华顺,师父告诫他:“一条腰带,一口气,往后要凭这口气做人。”对于千年前的大唐男女来说,一条蹀躞带就代表了他们的 时尚 一生。
⑺ 古人头上绑的带子叫什么
一般叫做 ”巾绩“ 。
古人的男子,十五岁叫做 ”总角“ ,就是把头发挽起来,盘在头顶,扎起来。
到了二十岁才可以戴帽子。可以戴帽子,不是一定戴帽子。平常时候是戴 ”头巾“ ,也叫巾绩。
但是绝没有 ”披肩发“ 。
电影电视剧里面的古人,都是披头散发的样子,那是因为导演是混蛋!
⑻ 古代女子系在腰间的带子叫什么
古代女子系在腰间的带子叫“衿”。
一般有丝绦制成,是丝编的带子或绳子。通常搭配道袍、围裙等衣物。屯堡人至今头系“丝头腰带”,后吊长长丝绦,在袖口、衣襟处镶嵌美丽的花边。
(8)古人的皮带头叫什么扩展阅读
古代为了不使衣服散开,人们又在腰部系上一根大带,这种大带就叫腰带,它与今天人们所用来系束裤裙的带子名称虽同,但作用并不一样。
由于腰带具有这种特殊的作用,所以古人对它十分重视,不论穿着官服、便服,腰间都要束上一带。天长日久,腰带便成了服装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饰物,尤其在礼见时,更是缺它不可。
古代腰带名目繁多,形制也十分复杂。但总的来看,可分成两类,一类以皮革为之,古称“鞶革”,或称“鞶带”。一类以丝帛制成,古称“大带”,或称“丝绦”。
⑼ 皮带袢是什么意思
袢 同“襻”,有以下意思:
1.
扣住纽扣的套:扣~。纽~。
2.
功用或形状像襻的东西:鞋~儿。
3.
扣住,使分开的东西连在一起。
皮带袢就是把皮带两头连接起来的那部分,即人们常说的皮带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