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腰带有哪些样式
新媒体编辑/ 新星
作者/ 楼昊杰(实习生)、新星
野史记载,明朝朱元璋时期的大臣们,能根据腰带的位置,揣测出朱元璋的心情好坏。
当朱元璋裤腰带一提,上仰到胸部,则说明他心情很好,反之,当他的腰带下垂到腹部以下,则表明皇帝要大发雷霆了。
朱元璋画像
我国古代的腰带,分为两类:一类以丝帛制成,称“大带”;一类以皮革制成,称“?[pán]带”或“革带”。
西周时期,由于皮革鞣制、染色等加工水平的局限,革带无任何装饰,通过革带两端的绦带系结来固定,方便性和舒适性都不理想。
先秦贵族的高级礼仪服装中,大带用以束衣,革带用以佩物。由于革带结实,被用来悬挂玉佩环等比较重的服饰礼器,在革带外面缠上华丽的丝质“大带”,以遮蔽不好看的革带。
秦始皇着装示意图,革带和大带共同使用。
使用革带者,无论是鳄鱼皮还是小牛皮,在当时都会被认为是社会底层。东汉的《汉书·贾山传》有“布衣革带之士”句,颜师古注释为:“言贫贱之人也”。
同样是两条腰带,如果你将大带内穿,皮带外缚,还是会被古人疯狂diss。
代表华夏礼仪文化的汉服很好地传承了革带和大带的穿戴方式,马背上的游牧民族则发展出了实用性更强的革带。
不过,革带真正开始流行在南北朝。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写到:“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这一时期,也是革带使用和发展的最高峰。
|你的皮带扣好丑,我拒绝和你聊天|
早在西周末期,革带上就已出现了“带钩”,取代了绦带,实用性大大增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推行少数民族的服饰,其中就包括游牧民族喜用的革带。
革带及带钩示意图
人们逐渐发现,带钩在实用的同时,用来彰显身份也是极好的。革带上配带钩在春秋时期成为了风尚。带钩对还是公子小白的秦桓公有救命之恩。
《史记?6?齐太公世家》中记载,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夺国君之位,管仲提前埋伏去齐国继承王位的小白,一箭“射中小白带钩”,机智的公子小白迅速装死,躲过一劫。
虽然实用性远不如今天的皮带扣,但是一条带有精美带钩的革带绝对是当时的装逼利器。
带钩种类繁多,在形状上有棒形、兽形、鸟形、人形、龙形、匙形及琵琶形,装饰纹样有鸟纹、兽纹、龙纹、卷云纹、几何纹、连勾雷纹、涡纹等。无论从造型还是材质,带钩无不反映了当时社会最高的工艺水平和审美意识。
?0?2?0?2?0?2?0?2?0?2?0?2
陕西宝鸡出图的水禽形金带钩
战国玉带钩
西汉刘安所着的《淮南子·说林训》记有:“满堂之坐,视钩各异。”人们已经通过带钩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水平和社会地位。
今时不同往日,男生系一条有着大Logo带扣的腰带,会被人认为俗气并疯狂diss之。
大Logo皮带
|腰不好就别用蹀躞带了|
西晋至隋唐时期,革带的功能、形制都趋于多样性。唐宋文献中常出现的“玉带”、“金带”都属于革带,区别只在于革带上的装饰物材质。
唐《通典》对不同阶级的人应系何种腰带做出了严格的规定:“教文物官三品以上,金玉带,十二?(带?[kuǎ]:腰带上的装饰物,如玉、金、银等);四品,金带,十一???庶人服黄铜铁带,六?。”
当时武官还使用一种"蹀[dié]躞[xiè]带",“蹀躞”原意为小步快走,正符合佩戴者行走的姿态。直到宋辽,武官都流行使用这种腰带。
辽代蹀躞带及带?示意图
蹀躞带装饰物的下端还连着一个铰链,衔接着一个金属铸成的小环,专用于系佩刀、剑、磨刀石等物。《旧唐书·舆服志》中记录:“武官五品以上佩蹀躞七事,七谓佩刀、刀子、砺石、契?真(用于雕凿的楔子)、哕厥(骨头做的解绳结的锥子)、针筒、火石袋等也。”
辽代陈国公主驸马萧绍矩墓出土的金蹀躞带
|古代没有高腰裤|
明洪武年间,官服使用的革带成为了辨等级的工具。为了使佩戴者显得气度大方,明朝官员的革带,是束而不系的,只用细绳系于腋下衣肋之际,没有束腰作用。由于革带束而不系,仅悬于腰际,革带是活动的,为了保持腰带平衡,佩戴者必须用手扶着,呈现出“撩袍端带”的样子。
明代官服示意图,“撩袍端带”为明代官员常使用的姿势。
关于腰带佩戴的位置,《礼记?6?深衣》早有记载:“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腰带下忌压到大腿骨,上忌碰到肋骨处,在肋骨和胯骨之间是为得体。如下穿法对古人来说,是不够尊重的。
现代的高腰裤,俨然成为一种时尚。
到明永乐年间,革带的形制因礼制需要而成为了定法。革带上装饰物的数量和位置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明《正字通》记载:“明制,革带前合口处曰三台,左右排3圆桃。排方左右曰鱼尾(?尾),有辅弼2小方。后7枚,前大小13枚。”
明代标准形制革带示意图
明·玉花树腰带
明代开国功臣汪兴祖墓中出土的玉带,使用了14块和田玉,底部镶以金托,镂空雕出了翔于云间的龙。明初的革带绝大多数为素面玉带,就连万历皇帝使用的也都是素面玉带。朱元璋用精美的玉带陪葬,在当时极其罕见,可见汪兴祖功高盖世。
汪兴祖墓陪葬的镶金托云龙纹玉带板
|自称皇室后裔?掀起衣服看腰带!|
清代满人入关,为了强调皇室的尊贵,制定了一系列优待政策,尤其对于爱新觉罗这一宗族。顺治十八年规定了用腰带颜色区分身份高低,汉族官员只能系蓝色或石青色腰带,严禁越级束用。
《清会典》更详细记载了皇室的腰带颜色:“凡宗室觉罗皆别以带,宗室系金黄带,觉罗系红带。革退宗室者系红带,革退觉罗者系紫带。”
皇太极的正黄色腰带和鳌拜的青色腰带,鳌拜权倾一时,在腰带颜色上也不敢越级。
所以,下次有人给自己加戏,自称爱新觉罗后人,什么民族资产被冻结在XX银行等人来投资,你只需问一句:“您腰带是什么颜色?”,便可以让骗子无所遁形。
而且,刻意彰显自己的“皇室后裔”身份的人,基本是旁支,正统爱新觉罗后人往往低调到隐姓埋名,多改“金”姓。
|点击阅读更多|
●●●
以上内容由《世界遗产地理》整理
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
文章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阅读原文”购买《世界遗产地理》纸刊。
B. 祖传扣腰带,祖传拖鞋板什么意思
就是一些祖传的东西嘛,祖上传下来的裤腰带,祖上川下来的拖鞋,这些东西都是很古老的物件。
C. 中国古代人系不系皮带中国古时候的皮带都长成什么样子
古代人当然也系皮带,只不过和现在的皮不一样。
古代的服装,不用纽扣,没有衣带,只是在本
服的衣襟之间用一根小带子系结起来,起着现在
纽扣的作用。这种系结的小带子叫“铃”。《礼记
·内则》:“拎缨聂履二”郑玄注:“拎,犹结也。”而
在衣服外面的腰部,则总束一根大带,把衣服裹
好,随身携带的东西就挂在这根腰带上。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腰带也有贵贱等
级、之分。平民百姓的腰带是熟牛皮制成的“韦
带”。《后汉书·周磐传》:“居贫养母,俭薄不充,
尝诵《诗》至《汝坟》之卒章,慨然而叹,乃解韦带,
,就孝廉之举。”李贤注:“以韦皮为带,未仕之服
也,求仕则服革带,故解之。”因平民百姓腰韦带,
穿布衣,故“韦带布衣”(简称作“韦布”)就成了平
民的代称。陆游《厌事》诗:“韦布何曾贱?茅茨本
自宽。”贵族、官吏的腰带有两种.一种是用绢织
成的“绅”,大夫以上用生绢,宽四寸,士以上用熟
绢,宽二寸。《论语·卫灵公》:“子张书诸绅。”邢
昌疏:“以带束腰,垂其余以为饰,谓之绅。”
因
“绅”为古代士大夫束在衣服外的大带,故引申以
指束绅的人士,如“乡绅”、“绅士”—地方上有
势力的地主或退职的官僚。古时,大臣上朝面君
言事,事先得将所言内容记在“妨”上,飞‘妨”亦叫
“朝笛”,俗称叫“手板”,是一种用玉、象牙或竹片
制成的狭长板子。《礼记·玉藻》有句云,“凡有指
画于君前用妨。”未呈奏前,妨是给(亦作“措”,意
气
为插)在绅带里的,故“绪绅”便用作官宦的代称。
如《五人墓碑记》的“络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及
《<指南录》后序朴“络绅、大夫、士萃于左丛相府”
中的“绪绅”即官宦。贵族、官吏的腰带还有一种
是用皮革制成的,叫“革带”,也叫“攀-0
最早的革带,不加装饰,从魏晋以后,用金、
银、铜装饰腰带,以区别身份高低。唐、宋以后,这
种区别更加严格,据程大昌《演繁露·卷十二》
载:“唐制五品以上,皆金带,至三品则兼金玉
带:”又“本朝(宋朝)亲王皆服玉带。”只据《宋史
·舆服志》五载:“太平兴国七年正月,斡林学士
承旨李防等奏曰:‘奉诏详定车服制摩,请从二
品以上服玉带,四品以下服金带。明代惟亲王
及一品文官用玉带,见《明史·舆服二、三》。清代
惟特赐及一品用衔玉版带,见吴荣光《吾学录·
制度》。至于庶民和郡县小吏,则只能用铜、铁、
角、石、墨玉之类饰带。
为了显示富有、豪华,古代贵族阶级的腰带
上,还常系着珠缨宝石等装饰物。《礼记·内则芳
云:“左佩纷、帆、刀、砺、小脂、金隧。”纷—抹布
“帆”—巾绢,“砺”一一磨刀石,稍—解结的
用具,犹如今之开刀。“隧’,一,下打火石.这些都
是随身携带的生活用品。此外,还少不了长穗、佩
玉等。《林黛玉进贾府》有句云:“五彩丝攒花结长
穗宫绦。’一其中的“长穗宫绦’,指系声腰间的绦带,
“长穗”则是绦带端部下垂的如黍藕或稻穗状的
丝结。《送东阳马生序》有句云:“同舍生皆被绮
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
容臭,烨然若神人。”其中“腰白玉之环·,’’二”即腰
带上配的是白玉环,左边佩着宝刀,右边挂着香
袋。至于腰带上的佩玉,其作用除了装饰夕卜还取
其在行动时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古人认为这是
一种肃穆庄严的表示。
D. 古时腰带叫什么
古时腰带叫“鞶革”“大带”。
中国早期的服装多不用纽扣,只在衣襟处缝上几根小带,用以系结,这种小带的名称叫“衿”。《为了不使衣服散开,人们又在腰部系上一根大带,这种大带就叫腰带,它与今天人们所用来系束裤裙的带子名称虽同,但作用并不一样。
古代腰带名目繁多,形制也十分复杂。但总的来看,可分成两类,一类以皮革为之,古称“鞶革”,或称“鞶带”。一类以丝帛制成,古称“大带”,或称“丝绦”。也有将这两种腰带统称为大带的。在秦汉以前,革带主要用于男子,妇女一般多系丝带。
《说文·革部》:“男子带鞶,妇人带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不过,男子除了用皮带外,也可系扎各种丝带。如《诗经·曹风·鸤鸠》:“淑人君子,其带伊丝。”郑玄注云:“其带伊丝,谓大带也。大带用素丝,有杂色饰焉。”
(4)祖传的皮带叫什么扩展阅读
关于腰带的系束部位,古时也有明确规定。如《礼记·深衣》记:“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孔颖达注释说:“当无骨者,带若当骨则缓急难中,故当无骨之处。此深衣带于朝祭服之带也。朝祭之带,则近上”。
故《玉藻》云:“三分带下,绅居二焉。是自带以下四尺五寸也。”可见腰带的系束部位,完全是根据各种服装的不同形制而决定的。我们从战国以至西汉时期的俑像上可以看出,凡穿绕襟深衣的妇女,腰带多系在衣襟的尖端,以防衣服散开。这种衣带的高度,就是视衣襟的高度而定的。
革带的系法与此不同,在革带顶端的交接之处,一般都缀有一个固定的装置,用时只要相搭即可,不必像丝带那样互相系结。缀在带首的固定装置,大体上也有两种形制,一种作成钩状,称为“钩”,也称“带钩”;另一种作成环状,称“𫔎”,或称“带𫔎”。
E. 明朝文官的腰带为何酷似呼啦圈
因为在明朝时期,官员的腰带只是一个装饰品,并没有什么实际的用途。也就是说或许在明朝人的眼中,腰间挂一个呼啦圈是一种好看的象征。这其实跟清朝后宫嫔妃们衣领为何要挂一根白带子,是同一个道理,因为白带上面的刺绣多少代表着后宫嫔妃的地位高低,而这根腰带的作用也是如此,它代表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
腰带上面的东西除了数量上的改变以外,还有质量上的改变。明朝的文官因为品级的不同,所以腰间佩戴的有玉质腰带,金制腰带,象牙腰带。也就是说不管你的品级如何,将这么多东西拼凑在一起组成的一根腰带,总是会比你本身的腰围要大。所以明朝的文官们都像挂着一个呼啦圈。明朝用来绑衣服的带子被称为“大带”。它的作用跟现在的皮带差不多。
F. 腰带有几种叫法 除了皮带、腰带、裤带。别的还有什么叫法
别的叫法?有方言叫 搂腰带
G. 古代没有发明皮带,古人是用什么来系腰带的呢
在古代大多数的老百姓他们用来穿裤子的都是一些普通的布袋,这些布袋把他们打成绳子样的形状,然后缠绕在自己的腰上就可以把这些裤子给固定好了,但是不同等级的人,他们所使用的这些布袋是不同的,一些等级低位高的有钱的人,他们使用的是一些绫罗绸缎,甚至是玉带。这样一来,他就形成了当今社会类似皮带的一种工具了,随着后来冶炼工业的发展,以及玉石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腰带。
在一些比较偏僻的农村,他们还有着一种迷信的说法,那就是红色能够辟邪,因此他们的裤腰带都是用红色的布条来制作而成的,非常的简单,只要把这些红色的布袋藏在自己的腰上,那么他们认为就可以保自己的平安了,但是在一些达官显贵之家,他们一般都会用比较讲究的玉带来作为自己的一种装饰。
H. 许皮带的由来是什么
许家印爱马仕皮带,就是他每次穿衣服都是把上衣塞进裤子里,把腰带露出来。而许家印每次都是爱马仕皮带,所以大家也给他起了一个许皮带的外号,算是一种调侃。
相关介绍:
许家印,出生于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高贤乡,毕业于武汉钢铁学院(现今武汉科技大学)冶金系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现任中国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风险化解委员会主席,管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同时兼任B20中国工商理事会副主席、APEC中国工商理事会副会长、丝绸之路商务理事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国际商会副会长、中国企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企业家协会副会长。
其于1996年组建广州恒大实业,13年后带领公司上市,期间以一亿元买断广州足球俱乐部全部股权,并更名为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
I. 皮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皮带的分类有那些
皮带,是中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演变出来的,它不但是用以系束袍服,还用来佩挂一些生产、生活使用的物件。基本形制是下端有钉柱钉于皮带的一头,上端曲首作钩状,用以钩挂皮带的另一头,中间有钩体。常见的有兽面形、琵琶形和各种异形钩。 唐宋时期,有用革制作镶嵌有金、玉的玉带和金带,腰带上按等级缀以金、玉、银、角等等,《辽史·仪卫志》曾经记载了辽代官员,文官必须佩戴“手巾、算袋、刀子”等五种物件,武官必须佩戴“佩刀、磨石、针筒、火石袋”等七种物件,如果没有革带,这么多的东西是没法儿携带的,因此腰带开始成为人们服饰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分类:生活装饰皮带和工业皮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