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现在西服必配腰带,那么古代腰带叫什么
古时腰带叫“鞶革”“大带”。
中国早期的服装多不用纽扣,只在衣襟处缝上几根小带,用以系结,这种小带的名称叫“衿”。《为了不使衣服散开,人们又在腰部系上一根大带,这种大带就叫腰带,它与今天人们所用来系束裤裙的带子名称虽同,但作用并不一样。
古代腰带名目繁多,形制也十分复杂。但总的来看,可分成两类,一类以皮革为之,古称“鞶革”,或称“鞶带”。一类以丝帛制成,古称“大带”,或称“丝绦”。也有将这两种腰带统称为大带的。在秦汉以前,革带主要用于男子,妇女一般多系丝带。
《说文·革部》:“男子带鞶,妇人带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不过,男子除了用皮带外,也可系扎各种丝带。如《诗经·曹风·鸤鸠》:“淑人君子,其带伊丝。”郑玄注云:“其带伊丝,谓大带也。大带用素丝,有杂色饰焉。”
(1)唐代的皮带叫什么扩展阅读
关于腰带的系束部位,古时也有明确规定。如《礼记·深衣》记:“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孔颖达注释说:“当无骨者,带若当骨则缓急难中,故当无骨之处。此深衣带于朝祭服之带也。朝祭之带,则近上”。
故《玉藻》云:“三分带下,绅居二焉。是自带以下四尺五寸也。”可见腰带的系束部位,完全是根据各种服装的不同形制而决定的。我们从战国以至西汉时期的俑像上可以看出,凡穿绕襟深衣的妇女,腰带多系在衣襟的尖端,以防衣服散开。这种衣带的高度,就是视衣襟的高度而定的。
革带的系法与此不同,在革带顶端的交接之处,一般都缀有一个固定的装置,用时只要相搭即可,不必像丝带那样互相系结。缀在带首的固定装置,大体上也有两种形制,一种作成钩状,称为“钩”,也称“带钩”;另一种作成环状,称“𫔎”,或称“带𫔎”。
‘贰’ 唐朝武官的腰带上系着七宝,其中契苾真、哕厥是什么东西
在唐朝,腰带是武官的必佩之物,而且,还有一个十分优美的名字,叫蹀躞带。根据历史考证,蹀躞带最早应该出现在战国时代,发明者是当时的胡人骑士。因为生活上经常的迁移,也因为胡人骑士们的马上战争的需要,就将一些常用的物件挂在腰上,最后形成了一种特殊形式的服饰。后来,这种服饰逐渐转入内地。到了唐朝,蹀躞带不仅为武官必备,而且还有了专门的规定“大带制度”。朝廷明文规定,用蹀躞带上的装饰品质地和数量来区别官品等级。比如,一品官以下佩带刀子,砺石,三品以上佩玉带,四五品佩金带,六七品佩银带等。
而唐朝武将将哕厥作为必佩之物,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取其能够解开死结的意思。尽管是不怕死的武将,仍然希望遇到任何事情,都能顺利解决。
‘叁’ 蹀躞带是什么揭秘蹀躞带怎么系怎么挂东西
说到蹀躞带其实还是比较陌生的,为何这么说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这个蹀躞带一般人都不认识,但是如果熟悉唐朝历史或者说熟悉汉服的话,这个叫蹀躞带的东西还是很值得大家来探索探索看看的,毕竟蹀躞带也代表了当时的一种穿衣风格和当时的一些情况,下面我们一起来具体的看看蹀躞带是什么吧,还有这个蹀躞带到底怎么系怎么挂东西吧!
蹀躞带是什么
盛唐时期,从皇室宫廷到普通达官显贵,均以配用玉带为荣。从玉带的底色还能将其官阶体现出来。据两唐书的记载,最高等级的玉带底色为紫色,整条玉带由十三块组成。而在每块玉带板的下方,带有能挂载小物品的小勾的玉带便被称呼为"蹀躞带"。“蹀躞”(diéxiè )一词,其本意是小步疾走的意思。
蹀躞带怎么系
蹀躞带的皮带很长,使用时带尾需要绕到背后,铊尾可以防止皮带滑脱。
正规的系法为:
1、首先蹀躞带的小条应该是围在腰部侧后的。
2、正面扣好,带扣置于腹部右侧一掌宽的位置。
3、带尾拉到背后。
4、扭一下,向上塞进皮带5、松手,铊尾自动下垂,完成,主带的铊尾正好朝外。
因为蹀躞带最初的用途在于受环,环是悬物,物都是悬在背后,所以有带銙的一节在后面。
蹀躞带历史故事
赵武灵王推广胡服骑射,而胡人的腰带是很有特色的,在腰带上附加了许多小环,可将小物件随身携带。当时的腰带使用带钩加以束缚,带钩以铜或镶金制成,腰带又以皮革制成,这种带式对后来腰带的演变起了很大的作用。《梦溪笔谈》对此作了详细的叙述:“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带,胡服也……所垂蹀躞盖欲佩带弓剑、愉悦、算囊、刀砺之类。”革带之上有金玉杂宝等装饰,此为北方民族所喜爱的服饰品之一。
据记载,蹀躞带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由胡人骑士传入内地的。最初的装饰部位主要在腹前正中腰带两端的连接处,重点是带钩,既有玉质带钩,也有铜质带钩。南北朝以后演变为革鞓上只缀方型带銙的玉带。隋唐时期玉带被定制为官服专用。唐宋时期玉带就已经盛行。唐代曾有朝廷定制,规定有大带制度,以带上的装饰品质地和数量区别官品等级。一品官以下佩带刀子和?石,文武三品官以上佩玉带、四、五品官佩金带,六、七品官佩银带。届时的玉带大多是双鞓、双扣、双铊尾的。通常,革鞓上面套有锦缎带套,带銙即玉带板缀在带套上。带銙的数量多少取决于官员的级别地位。
蹀躞带在北周宣政元年(578)若干云墓、隋大业六年(610)姬威墓都曾出土。蹀躞带本为胡制。带间有带环,用作佩挂各种随身应用的物件,如带弓、剑、帉帨、算囊、刀、砺石之类。其制本采自马上的秋根,为适应马上需要。蹀躞带自魏晋时传入中原,到唐代,曾一度被定为文武官员必佩之物,以悬挂算袋、刀子、砺石、契苾真、哕厥、针筒、火石袋等七件物品,俗称”蹀躞七事”。
开元以后,朝廷有新的规定,一般官吏不再佩挂。但在民间,特别在妇女中间,却更为流行,只是省去了原来的“七事”,改成了狭窄的皮条,仅存装饰意义,已无实用价值。
‘肆’ 唐朝男子腰上系的叫什么带
唐朝男子腰上系的叫什么带?
‘伍’ 古代官员所用的玉式腰带叫什么名字
古代官员所用的玉饰腰带叫带绔,也叫玉带板,早期的玉带是一种蹀躞带,就是革带上面缀玉的同时又缀有许多勾环之类,用以钩挂小型器具或佩饰等物。
中国早期的服装多不用纽扣,只在衣襟处缝上几根小带,用以系结,这种小带的名称叫“衿”。为了不使衣服散开,人们又在腰部系上一根大带,这种大带就叫腰带,它与今天人们所用来系束裤裙的带子名称虽同,但作用并不一样。
由于腰带具有这种特殊的作用,所以古人对它十分重视,不论穿着官服、便服,腰间都要束上一带。
玉带一般由四部分组成:
带扣:通过这个东西,把腰带固定在腰间,也就是相当现在腰带的腰带头;
带绔:唐代以玉质的带板为最高贵的象征,造型有方形、半圆形、圆角方形等等;
醒:皮质腰带,通常为黑色,相当于现代腰带的主体部分,长皮带子;
蛇尾:腰带末端的装饰品,主要的作用一方面是保护腰带头避免起磨损,另一方面也起到美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