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女裝分類 » 古代男子女裝怎麼樣
擴展閱讀
日系睡衣是什麼樣的 2025-05-06 02:51:21
風衣外套配什麼裙子好看 2025-05-06 02:47:38

古代男子女裝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3-06-01 17:02:01

⑴ 古代男扮女裝女扮男裝,為什麼會不易被人看出來呢

因為古代封建思想和等級制度的影響,男主外女主內,在古代很多女性都是直接待在家中的,很少會出現,因為封建思想的影響,所以導致古代的女性大多都是待在閨房之中。即便是有客人來的話,那麼女性也是要迴避的,同時客人不能隨便的見別人家的女眷。

不過,在唐朝卻掀起了男裝的風潮。其實對於古代女性來說,因為地位的不同,所以很多女性會想感受一下男性有什麼不同。即便是走在大街上,如果是穿著男裝的女性的話,那麼也會得到更多的尊重。而女性一般只需要待在家中適逢好公婆便可,而男性則是會告訴女性無才便是德的道理,同時讓女性深信這種道理。而之所以會這樣教化,其實也是男性對自己地位的一種保護。

⑵ 古人為什麼喜歡女扮男裝或男扮女裝, 異裝癖嗎

少年時期有一部電視劇叫做《新白娘子傳奇》,我們都知道白娘子的夫君叫做許仙,但在很長時間之中,我不知道這個角色是女人演的。只是奇怪相對於其他男性角色,許仙顯得太過柔弱,既沒有壯碩的身軀,又沒有英武的氣質,更奇怪的是許仙還沒有鬍子。

但在不久之後的課堂上,我又學到了一篇《木蘭辭》,其中最經典的那句叫做,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再後來又看到了類似的影視劇,叫做《女駙馬》,這是一個起源於戲劇的古裝故事,是黃梅戲的代表之一。這也是一部以女扮男裝為主的電視劇,不過這個主角更厲害,能打好像才是主要的,相反其他就顯得情節拖沓,表現手法也誇張,她不是神仙,卻和白娘子一般又能夠飛天遁地。

扯遠了,我們還是先來看一下為什麼古代女子都喜歡打扮成男人模樣吧,她們又為什麼這么做呢?

▲川島芳子。圖源網路

近代史上女扮男裝的也不少,如民國行政院長、財政部長孔祥熙的二小姐孔令偉就是完全女扮男裝的穿戴。愛新覺羅?顯玗也有許多女扮男裝的相片存世,什麼你不知道這是誰?好吧,這個女人也叫川島芳子!

如果說女扮男裝是古時候封建社會對待女性的不公,那麼多數的男扮女裝就是在歷史里最讓人無語的東西。

相對於這兩種價值觀的不同,而如今那些又時常以此出現的公眾人物又該是何種想法呢?

歷史大學堂官方團隊作品 | 文:彭程

⑶ 為什麼古代就有了男扮女裝的潮流以前讀到過一段史書好像是記載晉朝的時候有一段時間很流行年輕男子化妝

這就是所謂「魏晉風骨」
談到魏晉風度,不能不與當時興起的士族階層相聯系。士族,或者叫做世族是東漢末年興起的世家大族,他們壟斷做官的權力,有著自己的政治特權與庄園經濟,可以與皇權平分秋色,比如東晉時就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說。在中國歷史上,唯一可以與皇權分庭抗禮的,就是魏晉南北朝年代的士族階層。魏晉風度的名士大部分是世家大族的人物,比如王謝家族,他們既是政治與經濟上的大族,也是文化的大族,謝氏是詩歌家族,王氏是書法大族。所以魏晉風度既是名士的精神貴族的產物,也是憑借經濟與政治上的特權而形成的。東漢末年,社會陷入了空前的戰亂之中,南北分裂,生靈塗炭,老莊人生無常,企求解脫的學說走進人們的心靈之中。這些士族,高傲而軟弱,痛苦而無法解脫,又與下層鴻溝很深,不知疾苦
魏晉風度作為當時的士族意識形態的一種人格表現,成為當時的審美理想。風流名士們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誕而風流自賞。晉朝屢以吏部尚書請官王右軍,但遭屢拒絕。我想,正是因為精神的超俗,「托杯玄勝,遠詠庄老」、「以清淡為經濟」,喜好飲酒,不務世事,以隱逸為高等這樣的人事哲學觀,才能造就那傳奇的《蘭亭序》。
然而,魏晉風度為什麼在歷代每每遭貶,究其原因,大略是這幫名士們飲酒過度,醉生夢死;再就是放達出格,有悖常理,另就是清談誤國。據傳說「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縱酒佯狂,經常是抬棺狂飲,且身上一絲不掛於屋中,人見均嗤之,他卻反唇相譏:「我以天地為房屋,以房屋為衣褲,你們干嗎要鑽到我褲襠里來呢?」這些名士們為求長生而煉丹服葯,穿衣喜寬袍大袖且經久不洗,故而多虱,因而「捫虱而談」,在當時是件很高雅的舉動。
其實以魏晉風度為開端的儒道互補的士大夫精神,從根本上奠定了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基礎,影響的相當深遠。可是,魏晉風度的所及,也帶來了弊端,許多人趕時髦,心情也並非嵇康、阮籍似的沉重,卻也學他們的放達。其實如今年輕人作為對人生的愛戀,自我的發現與肯定,與東漢末以魏晉風度的價值觀念是一脈相承的。而如今年輕人在追求行止姿容的漂亮俊逸個性上,又和魏晉風度的美學觀相輔相成。

⑷ 古代男扮女裝或者女扮男裝真就看不出來

個人認為應該是很好分辨的,因為古代男女服飾,習慣等分別都是很大的。但花木蘭應該是個特例。
先來了解下她的基本情況:
花木蘭:隋代人,花木蘭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營郭鎮周庄村人。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一十二載,屢建功勛,無人發現她是女子,回朝後,封為尚書。唐代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

既然是隋朝人,那麼就不存在裹腳之說(裹腳是從南唐傳出來的,後南唐被宋所滅。),而且從《木蘭辭》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中可以看出木蘭是個有所思有所為的女人,這在當時應該是鳳毛麟角了,後來的替爺爭,我們是不是可以理解成木蘭本來就有點工夫呢?是不是木蘭家本來就是個武林家庭呢?
而且上有人指出,木蘭不是汗人,花是一胡姓(切漢人不會叫皇帝為可汗),而胡人又善騎射。所以木蘭就有了基本上的從軍條件。

而如果木蘭並不是大家想像中那種柔弱美女,而是一個「仲無顏」一類的女人,或者張的就很男性化呢?

最後凡是藝術就必須誇張,誰能保證《木蘭辭》的作者看到的「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的就一定是個西施呢?

至於其他小說中的就更加不可能盡信,無非是一種手法。用句熟話:「導演是這么要求地!」

以上是我的看法,寫的亂點。

⑸ 古人男扮女裝的目的一般是什麼

古代的男子男扮女裝的目的是有好多的,比如一些當官兒的男子,一些官府的男子,為了調查一個案件就會男扮女裝,而且有些長得比較俊俏的男子扮起來女裝真的長得很好看。

看古裝電視劇的時候就有一些犯案的男子經常出入青樓這些地方,所以一些官府的辦案人員就可以扮成女性潛入青樓這些地方,去勾引那些犯罪的惡徒,從而把他們一網打盡。

男扮女裝也可以逃罪,在宮里的一些犯了大錯的男子,可以扮成女性逃出宮去,從而躲避官府的追殺。還有一些人男扮女裝就是屬於心理的問題,他們從小就以為自己是女人,不是男性,所以長大了之後就會自然而然的扮成女性。

有些人男扮女裝,就是屬於變態的心理,他們的目的就是為了偷窺一些女性,因為他們對於女人太好奇了,太抑制不住自己了,所以就會男扮女裝看清楚女性。

⑹ 古代男扮女裝是為何

每天分享一句話:不管生活是一場如何折磨,

很多時候我們無所謂,

時間的沙漏沉澱著無法逃避的過往,

活著就是簡單的幸福。

第一類屬於宮廷內的齷齪勾當。

如齊桓公時的易牙,這些男寵們只是容貌姣好,善作媚態,基本還是男子裝束;而到了漢哀帝時的董賢,便不顧羞恥地女裝取媚了。

第二類則屬於民間的詐騙行徑。

即青年男子自幼女裝,以教習女工針黹為幌子,出入民家閨閣,趁機騙奸良家婦女。

第三類可視為古代躲避男嬖的流風。

古代國君多寵幸男嬖,多蓄倡優的風氣到後世也逐漸波及民間。

在古代也有一些男子扮女裝,但多是為躲避災禍,或是是因遭受羞辱,總之多屬於被動的行為,不得已而為之。

歡迎大家積極評論,

如果你有喜歡的話題,

也可以在評論中告訴我哦!

記得點右上角的關注哦!

感謝大家的支持。

愛你們!

⑺ 古代男子穿衣樣式

唐代是我國政治、經濟高度發展,文化藝術繁榮昌盛的時代,是封建文化燦爛光輝的時代。唐統一了魏晉南北朝和隋的混亂分裂狀態,建立了統一強盛的國家,對外貿交易發達,生產力極大發展,較長時間國泰民安。尤其當盛唐成為亞洲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中心的時期,更是我國文化史上最光輝的一頁。這個時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並融入我國文化之中,從壁畫、石刻、雕刻、書、畫、絹綉、陶俑及服飾之中,充分體現出來。
時至隋唐,中國服飾最明顯的特點是雙軌制。在大的祭祀場面,穿漢人的傳統衣服。在平時,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鮮卑裝)系統,。

唐代國家統一,經濟繁榮,形制更加開放,服飾愈益華麗。唐代女裝的特點是裙、衫、帔的統一。在婦女中間,出現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東壁壁畫上,有一個梳高髻、露胸、肩披紅帛,上著黃色窄袖短衫、下著綠色曳地長裙、腰垂紅色腰帶的唐代婦女形象,從而對「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羅裙半露胸,並不是什麼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開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悅於統治階級,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許半裸胸的。當時,唐朝半露胸的裙裝有點類似於現代西方的夜禮服,只是不準露出肩膀和後背。

唐代女服的領子,有圓領、方領、斜領、直領和雞心領等。短襦長裙的特點是裙腰系得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

「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絲」。「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唐代的裙子顏色絢麗,紅、紫、黃、綠爭艷斗研,尤以紅裙為姣姣者。街上流行紅裙子,不是現代人的專利,早在盛唐時期,就已經遍地榴花染舞裙了。

也許是受陰陽五行說的影響,楊貴妃最喜歡著黃裙,那是地位的象徵。

「慢來羅裙半露胸」,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思想開放的程度。

在一定經濟基礎上形成的社會意識形態。是影響社會風尚、衣冠服飾的一個重要因素。服裝是社會政治氣候的睛雨表。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尤其是貞觀、開元年間,政治氣候寬松,人們安居樂業。唐朝的京師長安,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同時也是東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古城西安,雁塔晨鍾、草堂煙霧、灞柳風雪、驪山晚照、華岳仙掌、碑林石刻彷彿還縈繞著裊裊的盛唐之音。和唐朝政府有過友好往來的國家,曾經有三百多個。燦爛的中國文化,通過他們傳到世界各地。時至今日,東亞地區的一些國家,仍把唐朝時期的服飾作為正式的禮服,可見影響之久。外國的友好使者雲集長安,也把他們的文化的種子,播撒在八百里秦川。唐朝的繪畫、雕刻、音樂、舞蹈等藝術都吸引了外來的技巧和風格。對異國衣冠服飾的兼收並蓄,使唐朝服飾的奇葩開得更加鮮艷奪目。

由於唐朝採取開放政策,對西域、吐蕃的服飾兼收並蓄,因而「渾脫帽」、「時世妝」得以流行。這就是中國古代服飾史上的第三次大變革。與前兩次服飾大變革所不同的是,這一次的服飾大交流是由南北走向向東西方向流動。

(二)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無論是人們的思想,還是物質的生產都達到了歷史的高峰。唐代開始,工藝裝飾普遍使用花卉圖案,其構圖活潑自由、疏密勻稱、豐滿圓潤。特別是波狀的連續紋樣與花草相結合後,就是唐代盛行的纏枝圖案。

唐代服飾圖案,改變了以往那種以天賦神授的創作思想,用真實的花、草、魚、蟲進行寫生,但傳統的龍、鳳圖案並沒有被排斥,這也是由皇權神授的影響而決定的。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向於表現自由、豐滿、肥壯的藝術風格。

晚唐時期的服飾圖案更為精巧美觀。花鳥服飾圖案、邊飾圖案、團花服飾圖案在帛紗輕柔的服裝上,真是花團錦簇,爭妍斗盛。正如五代王建所說:"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每翩舞時分兩向,太平萬歲字當中。"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些華貴優美的服飾圖案,是畫工們在敦煌石窟用艱苦的勞動為後人們保留下來的珍貴形象的資料。唐代服飾的發展是整體上的發展,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於表現自由、豐滿、華美、圓潤,在鞋、帽、巾、玉佩、發型、化妝、首飾的表現,都說明了這一特點。

從圖中我們看到,發式的樣式豐富多彩,圖案的紋樣有鳳的紋樣,有牡丹花紋樣。有的發式顯現出雲紋的印跡,是發展變化的雲紋的體現。從鞋的式樣上看,唐代盛行翹圓頭鞋,做工很精緻,就連草鞋也是講究工藝的。絲鞋的紋樣綉作虎頭,和現在山東一帶兒童所穿的虎頭鞋紋樣相似,只是現在山東一帶農村兒童穿的虎頭鞋的鞋尖沒有那麼向上翹。男鞋的樣式和現代的鞋樣有相似之處,說明那時鞋的發展已達到了高峰。縱觀唐代的服飾圖案,可以這樣來認識:

唐代承前繼承了周、戰國、魏晉時期的風格,融周代服飾圖案設計上的嚴謹、戰國時期的舒展、漢代的明快、魏晉的飄逸為一體,又在此基礎上更加華貴,使服飾、服飾圖案達到了歷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飾、服飾圖案對後代的影響一直沿續到今天。纏枝紋在現代服飾圖案中的運用,展示了傳統紋樣與現代審美意識結合所產生的意蘊。

(三隋唐胄甲)

隋唐胄甲初唐的鎧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著南北朝以來至隋代的樣式和形制。貞觀以後,進行了一系列服飾制度的改革,漸漸形成了具有唐代風格的軍戎服飾。高宗、則天兩朝,國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層集團奢侈之風日趨嚴重,戎服和鎧甲的大部分脫離了使用的功能,演變成為美觀豪華,以裝飾為主的禮儀服飾。「安史之亂」後,重有恢復到金戈鐵馬時代的那種利於作戰的實用狀態。本圖為鎧甲穿戴展示圖及兜鍪、靴子圖。這種類型的鎧甲,比初唐更加精緻,甲衣上的裝飾,也更加繁縟細致,是中唐時的典型樣式。

(五代鎧甲及戎服)

隋唐五代服飾初唐的鎧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著南北朝以來至隋代的樣式和形制。貞觀以後,進行了一系列服飾制度的改革,漸漸形成了具有唐代風格的軍戎服飾。高宗、則天兩朝,國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層集團奢侈之風日趨嚴重,戎服和鎧甲的大部分脫離了使用的功能,演變成為美觀豪華,以裝飾為主的禮儀服飾。「安史之亂」後,重有恢復到金戈鐵馬時代的那種利於作戰的實用狀態。五代時期在服飾方面基本沿襲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歷史舞台,鎧甲重又全用甲片編制,形制上變成兩件套裝。披膊與護肩聯成一件;胸背甲與護腿連成另一件,以兩根肩帶前後系接,套於披膊護肩之上。另外五代繼續使用皮甲,用大塊皮革製成,並佩兜鍪及護項。本圖為五代時期穿鎧甲及戎服的武士復原圖。

(唐代胄甲)

隋唐五代服飾初唐的鎧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著南北朝以來至隋代的樣式和形制。貞觀以後,進行了一系列服飾制度的改革,漸漸形成了具有唐代風格的軍戎服飾。高宗、則天兩朝,國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層集團奢侈之風日趨嚴重,戎服和鎧甲的大部分脫離了使用的功能,演變成為美觀豪華,以裝飾為主的禮儀服飾。「安史之亂」後,重有恢復到金戈鐵馬時代的那種利於作戰的實用狀態,特別是鎧甲,晚唐時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唐代的鎧甲,據《唐六典》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鳥錘、細鱗甲是鐵甲,後三種是以鎧甲甲片的式樣來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則是以製造材料命名。在鎧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圖為唐代穿明光甲及戎服的武士復原圖

(隋代戎服及胄甲)

隋唐五代服飾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鎧甲為兩襠塏和明光塏。兩襠塏的結構比前代有所進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變化。一般身甲全魚鱗等形狀的小甲片編制,長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來的皮革甲裙。身甲的下擺為彎月形、荷葉形甲片,用以保護小腹。這些改進大大增強了腰部以下的防禦。明光塏的形制基本上與南北朝時期相同,只是腿裙變得更長。隋代戎服為圓領長袍。本圖為隋代武士復原圖(左為戎服,右為胄甲)。

(隋唐胄甲2)

隋唐胄甲唐代胄甲,用於實戰的,主要是鐵甲和皮甲。除鐵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鎧甲中比較常用的,還有絹布甲。絹布甲是用絹布一類紡織品製成的鎧甲,它結構比較輕巧,外形美觀,但沒有防禦能力,故不能用於實戰只能作為武將平時服飾或儀仗用的裝束。圖為胄甲穿戴展示圖。

(唐代大袖衫)

唐代大袖衫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本圖為中晚唐寬袖對襟衫、長裙、披帛穿戴展示圖。這是中晚唐之際的貴族禮服,一般多在重要場合穿著,如朝參、禮見及出嫁等。穿著這種禮服,發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鈿釵禮衣」。此圖為大袖對襟紗羅衫、長裙、披帛穿戴展示圖。

(中晚唐回鶻女服)

中晚唐女服回鶻裝展示圖。梳回鶻髻、戴金鳳冠、穿回鶴裝的晚唐貴婦及變體寶相花紋雲頭錦鞋。回鶻是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即現在的維吾爾族的前身。在唐朝開元年間,回鶻曾一度是北方最強盛的少數民族政權。回鶻族人民與漢族人民,有著親密友好的關系,相互間的文化交流與經濟來往從未間斷。回鶻族的服裝,對漢族人民曾帶來較大的影響,尤其在貴族婦女及宮廷婦女中間廣為流行。回鶻裝的基本特點略似男子的長袍,翻領,袖子窄小而衣身寬大,下長曳地。顏色以暖色調為主,尤喜用紅色。材料大多用質地厚實的織錦,領、袖均鑲有較寬闊的織金錦花邊。穿著這種服裝,通常都將頭發挽成椎狀的髻式,稱「回鶻髻」。髻上另戴一頂綴滿珠玉的桃形金冠,上綴鳳鳥。兩鬢一般還插有簪釵,耳邊及頸項各佩許多精美的首飾。足穿翹頭軟錦鞋。

(晚唐供養服飾)

隋唐五代服飾隋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披帛,又稱「畫帛」,通常一輕薄的紗羅製成,上面印畫圖紋。長度一般為二米以上,用時將它披搭在肩上,並盤繞於兩臂之間。走起路來,不時飄舞,十分美觀。此圖為敦煌莫高窟晚唐女供養人服飾(襦裙、披帛)。

(隋唐五代服飾)

隋唐五代服飾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敦煌莫高窟出土的絹畫婦女及《簪花仕女圖》所繪的貴族婦女以及南唐二陵墓出土的陶塑婦女服飾,都是這一時期的典型樣式。唐代貴族婦女,頭簪特大花朵,身穿透明紗衣,紗衣的裡面不穿內衣,僅以輕紗蔽體,這是一種大膽的裝束,從中也反映出當時婦女的思想開放。大袖衫裙樣式為大袖、對襟,佩以長裙、披帛。此圖為敦煌莫高窟五代壁畫,頭戴鳳冠寶髻、金花簪蓖,珠寶頸鏈,大袖衫裙,披帛,圓頭履的貴族婦女。

(盛唐女服2)

盛唐女服穿襦裙、披帛的婦女(張萱的《搗練圖》局部)。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披帛,又稱「畫帛」,通常一輕薄的紗羅製成,上面印畫圖紋。長度一般為二米以上,用時將它披搭在肩上,並盤繞於兩臂之間。走起路來,不時飄舞,十分美觀。另外女裝男性化是唐代社會開放的表現之一,婦女穿著男裝是當時一種時尚。張萱是盛唐與中唐之際的著名畫家,從張萱開始,我國人物畫題材趨於寫實,表現現實社會生活。《搗練圖》是張萱的代表作,它描繪了一群婦女正在搗練、絡線、熨燙及縫衣時的情景。練是絲綢的一種,初織成時質地較硬,需煮熟後加漂粉用杵搗後才能柔軟,然後還要用熨斗燙平。圖中婦女為成年婦女,都穿短襦,肩上搭有披帛。從衣袖的窄小、襦腰的上系及襦裙的紋樣來看,都是典型的盛唐樣式。

(盛唐女服)

盛唐女服穿襦裙、披帛或袍衫的貴婦及侍女(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局部)。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披帛,又稱「畫帛」,通常一輕薄的紗羅製成,上面印畫圖紋。長度一般為二米以上,用時將它披搭在肩上,並盤繞於兩臂之間。走起路來,不時飄舞,十分美觀。另外女裝男性化是唐代社會開放的表現之一,婦女穿著男裝是當時一種時尚。《虢國過夫人游春圖》所繪的是唐玄宗時代顯赫一時的皇親楊氏姊妹出形游春時的情景。其中四人穿襦裙、披帛包括女孩,另外五人都穿男式圓領袍衫。虢國夫人在畫面中部的右側。她身穿淡青色窄袖上襦,肩搭白色披帛,下著描有金花的紅裙,裙下露出綉鞋上面的紅色絢履。

(隋唐婦女服飾)

隋唐婦女服飾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半臂,又稱「半袖」,是一種從短襦中脫胎出來的服式。一般為短袖、對襟,衣長與腰齊,並在胸前結帶。樣式還有「套衫」式的,穿時由頭套穿。半臂下擺,可顯現在外,也可以象短襦那樣束在裡面。本圖為隋唐襦裙、半臂穿戴展示圖。

(隋代短襦長裙披帛)

隋代女服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婦女的裙字有不少名目,在中上層婦女中,曾流行百鳥毛裙,由於這種裙子都用禽鳥羽毛製成,使大批珍禽瑞鳥遭受損害,後被朝廷下令禁止。在廣大婦女中間,則流行一種叫「石榴裙」的裙子,這種裙子用鮮艷奪目的紅色染成,故名。唐人小說中的李娃幾霍小玉等就常穿這種裙子。唐代裙子款式之新、顏色之多、質料之精、、圖案精美,都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披帛,又稱「畫帛」,通常一輕薄的紗羅製成,上面印畫圖紋。長度一般為二米以上,用時將它披搭在肩上,並盤繞於兩臂之間。走起路來,不時飄舞,非常美觀。本圖為隋朝時期的短襦、長裙、披帛女服穿戴展示圖及穿小袖短襦、長裙的隋代婦女(隋代瓷俑實物)。

(唐代官吏常服袍衫)

唐代官吏服飾唐代男子服飾,以襆頭袍衫為尚,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以後,人們又在襆頭裡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襆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唐代官吏,主要服飾為圓領窄袖袍衫,其顏色曾有規定:凡三品以上官員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緋為色;六品、七品為綠色;八品、九[品為青色。以後稍有變更。另在袍下施一道橫襕,也是當時男子服飾的一大特點。此土為唐代圓領袍衫展示圖及紗羅襆頭圖。

(唐代《禮賓圖》)

唐代文吏服飾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佩圍裳,玉佩組綬一應俱全。在大袖衫外加著裲襠,也是隋唐時期官吏服飾的一個特點。本圖為戴漆紗籠冠、穿大袖禮服的文吏(陝西乾縣李賢墓壁畫《禮賓圖》)。圖左邊三位為唐代官員朝服形象,左邊第四位為東羅馬使者,左邊第五位為高句麗國使者。

(唐代婦女服飾)

隋唐半臂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半臂,又稱「半袖」,是一種從短襦中脫胎出來的服式。一般為短袖、對襟,衣長與腰齊,並在胸前結帶。樣式還有「套衫」式的,穿時由頭套穿。半臂下擺,可顯現在外,也可以象短襦那樣束在裡面。披帛,又稱「畫帛」,通常一輕薄的紗羅製成,上面印畫圖紋。長度一般為二米以上,用時將它披搭在肩上,並盤繞於兩臂之間。走起路來,不時飄舞,十分美觀。從傳世的壁畫、陶俑來看,穿著這種服裝,裡面一定要穿內衣(如半臂),而不能單獨使用。此圖為袒領套衫半臂及襦裙穿戴展示圖。

(中唐女服)

中唐女服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本圖為中唐的襦裙、披帛穿戴展示圖。

(唐代文官大袖禮服)

唐代文吏服飾--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著圍裳,玉佩組綬等。本圖為唐代文官大袖禮服展示圖(根據出土陶俑及壁畫復原繪制)。

(隋唐侍女服飾)

隋唐胡服翻領對襟胡服、條紋褲、蹀躞帶穿戴展示圖,圖中所繪女服,是胡服的典型樣式,流行於開元、天寶年間。它的特徵是翻領、對襟、窄袖、錦邊。在陝西等地的墓中壁畫有大量反映。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的絹畫中也有這類服裝的婦女。凡穿胡服的婦女,腰間都系有革帶,革帶上原來是北方民族的裝飾,在魏晉時傳入中原。到了唐代,曾一度定為文武官員必佩之物,上面懸掛算袋、刀子等七件物品,俗稱「蹀躞七事」。開元以後,由於朝廷有了新的規定,所以一般官員不再佩掛。但在民間婦女中十分流行,凡穿這種服裝的婦女,腰間都系有革帶,革帶上還常有若干條小帶下垂,只是裝飾之意,無使用價值。本圖為穿胡服及襦裙披帛的侍女。

(初唐女服)

隋代女服隋代時期婦女的日常服飾,大多以上身著襦還、襖、衫,下身束裙子。短襦長裙是最為基本形式。它的一個特點是裙腰系得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本圖為隋朝時期的短襦、長裙及翻領窄袖女服穿戴展示圖。

唐代婦女服飾漫談

如果說中國古代男子服飾的主題是實用與莊重,那麼女子服飾的風格則是浪漫多姿,而唐代女子服飾則是其中最為絢麗的篇章。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極盛期,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對外交往頻繁,世風開放。加之域外少數民族風氣的影響,唐代婦女所受束縛較少。在這獨有的時代環境和社會氛圍下,唐代婦女服飾,以其眾多的款式,艷麗的色調,創新的裝飾手法,典雅華美的風格,成為唐文化的重要標志之一。

唐代女子服裝,分衣裙、冠帽、鞋履幾類。唐制規定,女服分四種,朝服、公服、祭服、常服。前三種為後妃命婦女官於朝會、祭祀等正式場合穿著的大、小禮服,後者為日常穿著。唐代女子常服,基本上是上身是衫、襦,下身束裙,肩加披帛。衫為單衣,襦有夾有絮,僅短至腰部。裙子長而多幅。此外還有襖、半臂、縵衫等。襖為夾衣,長於襦而短於袍。半臂是短袖的緊身上衣,套於衫外,流行於唐前期。縵衫是女子歌舞時穿在外面的罩衣,短小易脫。其衣裙顏色豐富多彩,以紅、綠、紫、黃色最為流行,如時人所雲「紅裙妒殺石榴花」、「藕絲衫子藕絲裙」、「折腰多舞鬱金裙」等,衫、襦、襖、裙上多有織文和綉文,如唐詩所描述:「新貼綉羅襦,雙雙金鷓鴣」、「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衣料有絲綢、棉布、葛、麻、毛等,而以絲綢最為常用。

此外,「時世妝」,袒領服、男裝、胡服也是重要服飾。「時世妝」,即時裝,唐初女子衣衫小袖窄衣,外加半臂,肩繞披帛,緊身長裙上束至胸,風格簡約;盛唐時,衣裙漸寬,裙腰下移,服色艷麗;至中晚唐時,衣裙日趨寬肥,女子往往褒衣博帶,寬袍大袖,色彩靡麗。袒領服、男服、戎裝和胡服,在唐代尤其是盛唐時期的婦女中廣為流行。袒領服為一種半袒胸的大袖衫襦,衣料為紗羅製品,時人形容為「慢束羅裙半掩胸」、「參差羞殺雪芙蓉」、「綺羅纖縷見肌膚」等,下配以曳地長裙,充分體現了唐代女子的婀娜身姿和自然之美。唐代婦女喜好戎裝、男服。「軍裝宮娥掃眉淺」,則描繪了宮中女子穿著戎裝的情景。武宗時,王才人因著與武宗同樣的衣服,而常被奏事者誤認為皇帝。上有所好,下必效之。盛唐時,士人們的妻子不約而同地穿戴起丈夫的衣衫、帽子和靴子,侍女們也紛紛仿效女主人穿起男式圓領服,頭裹襆頭,足蹬烏皮靴。唐代婦女並無華夷之別的觀念,開元天寶年間,在長安、洛陽等大都市的街頭,處處可見身著翻領、窄袖緊身胡服、腰系蹀躞帶的漢族女子,體現了盛唐帝國婦女們開放、健美的精神風貌。

女子發首,以戴各式便帽和梳髻為主。所戴便帽,初行冪,次行帷帽,再行胡帽。唐初女子有「蔽面」習俗,婦女外出多戴冪,冪是一種大幅方巾,一般用輕薄透明的紗羅製成,戴時披體而下,障蔽全身。高宗時,隨社會風氣的開放,改戴「施裙至頸」的帷帽。至開元盛世,婦女們乾脆去除帽巾,露髻出行,或仿效男子和胡人,裹襆頭和戴狀奇艷麗的胡帽。胡帽因源於西域和吐蕃各族,狀式新穎多變,有的卷檐虛頂,有的裝有上翻的帽耳,耳上加飾鳥羽,有的在帽沿部分飾以皮毛等。此外,若出門遠行,還戴風帽,以避風塵。

唐代女子足下著履、靴、屐等。履以錦、麻、絲、綾等布帛織成。亦有用蒲草類編成的草履。履身常加綉飾,履頭狀式多樣,有圓頭、高頭、雲形、花形等,如唐詩所雲:「雲頭踏殿鞋」、「金蹙重台履」、「叢頭鞋子紅偏細」等。靴多以錦為之,織造功緻,紋飾美麗。屐於夏季赤足著用,為民間女子所喜,如李白詩雲:「屐上足如霜,不著鴉頭襪」。

唐代女子追求美容美飾,其化妝及佩飾內容豐富,有發式、頭飾、面妝、佩飾等。女子發式以梳髻為主,或挽於頭頂,或結於腦後,形制十分豐富。名目有半翻髻、雲髻、盤桓髻、驚鵠髻、倭墮髻、雙環望仙髻、烏蠻髻、回鶻髻等數十種。初唐時發髻簡單,多較低平;盛唐以後高髻流行,髻式紛繁。發上飾品有簪、釵、步搖、勝、鈾、花等。多以玉、金、銀、玳瑁等材料製成,工藝精美。簪釵常成對使用,用時橫插、斜插或倒插。步搖是其中的精品,釵首製成鳥雀狀、雀口銜掛珠串,隨步行搖顫,倍增韻致。唐中後期婦女中還盛行插梳,以精緻美觀的小花梳飾於發上。

面部化妝有敷鋁粉、抹胭脂、畫黛眉、貼花鈿、點面靨、描斜紅、塗唇脂諸多方法,淡妝者采其二三,盛妝者悉數運用。鉛粉色澤潔白,質地細膩,施於面、頸、胸部,「纖白明媚」。胭脂為提取的紅藍花汁配以豬脂、牛髓製成的膏狀顏料。由於帝王士大夫的偏愛,女子眉式花樣百出。玄宗在四川曾令畫工畫《十眉畫》,名目有鴛鴦眉、小山眉、倒暈眉等。闊眉是主要眉式,初唐一般都畫得較長,盛唐以後開始流行短式。花鈿是一種額飾,以金箔片、黑光紙、雲母片、魚腮骨等材料剪製成各種花朵之形,尤以梅花最為多見,貼於眉間。面靨是於面頰酒渦處以胭脂點染,或像花鈿一樣,用金箔等物粘貼。斜紅是於面頰太陽穴處以胭脂染繪兩道紅色的月牙形紋飾,工整者形如弦月,繁雜者狀似傷痕,是中晚唐婦女一種時髦的打扮。

項飾有項鏈、項圈、瓔珞等,臂飾有臂釧、手鐲,腰飾有玉佩、香囊等。瓔珞原為佛像頸間的一種裝飾,隨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唐時為宮女侍女、舞伎所喜著。其上部為一半圓形金屬頸圈,下半部為一珠玉寶石組成的項鏈,有的在胸前部位還懸掛一較大的鎖片形飾物,整體華貴晶瑩。臂釧,又稱跳脫,是以金屬絲盤繞多匝,形如彈簧,或以多個手鐲合並而成的飾物,套於手臂,在宮女和仕女中流行。香囊多以金、銀製作,鏤空,上下兩半球以子母口相扣合,裡面有兩個同心圓環,環內又置一小香盂,同心圓環之間及小金盂之間均用對稱的活軸相連,無論怎樣轉動,香盂里的香灰都不倒置灑落。

唐代女子服飾,不僅為燦爛的唐文化增添了光彩,並影響著後世歷代婦女的服飾生活與文化,成為中國古代文化藝術苑地中的一朵奇麗之花。

唐代文吏服飾唐代文吏服飾裹襆頭、穿圓領袍衫是唐代男子的普遍服飾,以襆頭袍衫為尚。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以後,人們又在襆頭裡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襆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唐代官吏,主要服飾為圓領窄袖袍衫,其顏色曾有規定:凡三品以上官員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緋為色;六品、七品為綠色;八品、九[品為青色。以後稍有變更。另在袍下施一道橫襕,也是當時男子服飾的一大特點。此土為裹襆頭、穿圓領袍衫、烏皮靴的官吏(陝西乾縣李重潤墓壁畫)。

⑻ 歷史上有哪些出名的男扮女裝和女扮男裝事件

長期為禮制所禁止的異裝行為在歷史上一直與“服妖”捆綁在一起,而唐朝可能也並非是人們想像中“異裝者時代”。女性在“女扮男裝”的文學游戲中還有望通過異裝來模糊男女性別,獲取建功立業的通行證,來努力贏得社會地位和社會認同感。男性的異裝者則陷入了逃避現實的窠臼。

⑼ 漫談古代的「男扮女裝」

在我國古代的文獻及傳說那麼,他怎麼不挖點金子、挖點銀子,換換衣裳呢?不行,沈萬派橋平常說不出來哪裡有金子,哪裡有銀子,要想跟沈萬要金子、銀子,得狠狠地打他,把他打急啦,他胡亂指哪裡,挖吧,准有銀子,也許是金子,並且,打得越厲害,從他指的地方挖出的金銀就越多,這么,人都叫他"活財神"。中
「女扮男裝」的傳奇故事膾炙人口:花木蘭代父從軍
謝小娥佣保復仇
黃崇嘏賦詩辭婚
以及韓氏女、李傑妹馳騁疆場
孟麗君、馮素貞奪魁科場等佳話廣為流傳。而我們再考稽歷代文獻
可以發現也存在許多「男扮女裝」的現象。
在我國古代以男性為主導的社會里
女扮男你說劉麥被嚇得真是魂少了兩魂半,等蘇醒過來,見自己被吊在棵大樹上,這才想起了大哥的話,忙喊:"大哥救我!"只見大哥笑著就站在眼前,忙把劉麥放了下來,然後背上了他,下子從花園越牆到了野外。落在了地上,劉麥說:"大哥你上哪去了?可把我嚇死了!"大哥笑著說:"先前你叫我嚇了跳,現在我也叫你吃驚。"又問劉麥:"你看那姑娘長得好吧?"劉麥擺手說:"別管她長得好不好了,趕緊回家吧!"大哥說:"看中了,咱就塊捎著回家。你在此等候片刻,我去去就來!"說著翻身跳進了牆里去,不會就連人帶被子給扛了出來。看樣子姑娘剛睡著,什麼事還不知道。裝的行為是對男尊女卑的世俗觀念的一種挑戰
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在一般人看來
生身為男乃是一種幸運與驕傲
《列子・天瑞》中所稱榮啟期的「人生三樂」
生身為男就是其中的第二樂。那麼在以男為貴的古代社會里
一名男子偏偏要放棄尊貴的性別水妞紅著雙眼回到山寨。黑旋風問:"是誰欺負零?"水妞就把前因後果說了出來,說畢撲在黑旋風的懷里說:"你要為我報仇。"黑旋風說:"我定會為你報仇,日本人竟敢在我們的地盤上撒野,我要讓 *** 日本人知道我的厲害。"身份
裝扮成女性
妖冶婦飾
如果不是有什麼難言之隱或患有異服癖的話漁女從來不打扮,自幼愛梳兩條"沖天辮"。有天,嫂嫂笑積:
就一定懷有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了。
考察古代男扮女裝的現象
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幾類情況。
第一類屬於宮廷內的齷齪勾當。古代一些作風腐化、心理怪異的君主往往寵愛男色
有「龍陽」之癖。文獻記載中有名的男嬖如齊桓公時的易牙
晉獻公時的優施
戰國魏侯的龍陽君
漢高祖時的籍孺
惠帝時的閎孺
文帝時的鄧通
武帝時的韓嫣等。但這些男寵們只是容貌姣好
善作媚態
基本還是男把趙家葬下去的第天,就出了怪事。趙家的墳頭上長出了根苗,這根苗眼看著會兒比會兒長大起來,長得和根葡萄藤樣。長呀長,這根藤由趙家山跨過了陽江;長呀長,這根藤就搭到了白牛山頂上;這根藤下就開了百朵黃花,朵朵花都有碗口樣大,香噴噴的。農民在田裡聞到了花香,做起活來就不覺得勞累了。子裝束;而到了漢哀這時,張浦泉正唉聲嘆氣地飲酒。小巧上氣不接下氣地跑進門,剛要對張浦泉訴說路遇旋風的奇事,身後卻跟進來位高大的漢子,膀闊腰圓,眼大如環,鼻直口方,大耳垂輪,鬍子像鋼針根根立起。漢子團梁開口說話,口音像是岳各庄以南的人:"掌櫃的,給俺用上好的鑌鐵打口青龍偃月刀,刀長尺寸陸家明不慌不忙地問道:"肖大,你何時丟了銀子?",重十斤。再打造百長槍、百長刀,百張弓,千箭矢,個月後自有人來取。"帝時的董賢
便不顧羞恥地女裝取媚了。
《漢書・佞幸傳》記載:董賢字聖卿
為人美麗自喜
哀帝悅其儀貌
寵愛日甚
出則參乘
入御左右
「賢亦性柔和便辟
媚以自固」。有一次哀帝與董塌羨運賢同床晝寢
董賢的身軀壓住了哀帝的衣袖
哀帝起床時生怕驚醒了熟睡的董賢
便用刀割斷了自己的袍袖。自此「斷袖」便成了古代同性戀的代名詞。又據王嘉《拾遺記》卷六說:「哀帝尚淫奢
多進諂佞。幸愛之臣
競以裝飾妖麗
巧言取容。董賢以霧綃單衣
飄以後孤兒還是天天去釣魚;還是天天有人給他燒飯弄菜收拾家務。他又去感謝寨鄰嫂子們。人些都跟他說:"我們沒得幫你做那樣,你莫感謝我們。若要曉得是哪個幫燒飯弄層也不難;明天,你假巴意思出去釣魚,走起半路,就悄悄打轉回來,躲在門外,從門縫往裡布,就看到是哪個了嘛!"若蟬翼。帝入宴息之房
命筵卿易輕衣小袖
不用奢帶修裙
故使宛轉便易也。宮人皆效其斷袖。」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編》第二冊(《太平廣記》第160則)中對董賢身著「輕衣小袖」的說明是:「則亦謂婦服爾。」的確
「霧綃單衣
飄若蟬翼」
非女裝而何?
第二類則屬於民間的詐騙行徑
即青年男子自 *** 裝
以教習女工針黹為幌子
出入民家閨閣
趁機騙奸良家婦女。此類案例明代史料中記載較多
可能與當時的社會風習有關。
如謝肇《五雜俎》卷八記載:「國朝成化間
太原府石州人桑(羽中)自少纏足
習女工
作寡婦裝
*** 平陽、真定、順德、濟南等四十五州縣。凡人家有好女子
即以教女工為名
密處誘戲
與之姦淫。有不從者
即以 *** 噴其身
念咒語使不得動
如是數夕
輒移他處
故久而不敗
聞男子聲輒奔避。 如是十餘年
奸室女以數百。」後來桑(羽中)的行徑敗露
被擒送官
他供出了同黨十幾人
而且都是同一師傅教出來的。最後
這個分散流動作案的犯罪團伙被全部正法了
但該案所反映的行騙手段令人驚異
前所未聞
後世亦不多見。它一方面反映了明代的社會治安存在嚴重隱患
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明代民間的享樂奢靡風氣。後來馮夢龍在其話本小說《劉小官雌雄兄弟》中
還將此案例改寫為入話部分
可見這在明代是一件十分轟動且影響深遠的社會新聞。
第三類可視為古代男嬖的流風。在我國歷史的某些時期
社會上曾出現過女裝打扮的某一類男子群體
這其實是此類人畸形生存狀態或病態審美心理的反映
如《荀子・非相篇》中指出的「今世俗之亂民
鄉曲之儇子
莫不美麗姚冶
奇衣婦飾
血氣態度
擬於女子」。雖然這種妖冶的裝束也一度引得女性的追捧
但最終是遭到了社會大眾的鄙棄
並受到了刑法的制裁。此外
古代國君寵幸男嬖
多蓄倡優的風氣到後世也逐漸波及民間。據宋代周密的《癸辛雜識後集》「禁男娼」條所載:「聞東都(此指北宋)盛時
無賴男子亦用此以圖衣食。政和中
始立法告捕
男子為娼者杖一百
罰錢五十貫。吳俗此風尤盛
新門外乃其巢穴。皆傅脂粉
盛裝飾
善針指
呼謂亦如婦人
以之求食……敗壞風俗
莫甚於此。」雖然這種傷風敗俗的現象自古便遭到社會輿論的指斥或是官方的取締
但卻禁而不止
一直蔓延到明清時期。當時的文獻及小說中還時常出現青衣、孌童一類人
他們雖然未必女裝
但這既是古來男嬖惡俗的流毒
也是封建末世窳敗世風的折射。
第四類屬於我國戲曲表演中的「男旦」藝術。中國戲曲史上早期的演員大多為男性
如先秦時代的優孟、優旃
兩漢百戲中的倡優
直到唐代宮女媧急,竟哭了起來。老虎見她這樣,就對她說:"姑娘先不要哭,快騎到我背上,我們去把熔漿追回來。"廷的黃幡綽、張野狐等。不過發展到唐代
宮廷和民間都盛行歌舞戲和參軍戲
這時的演員想到這里,黃元慶抱著頭跌坐在床頭,張仙兒掀開蓋頭,緊緊地抱住他,淚流滿面地說:"這些年,我和我爹直在尋找不得下落,可當時忘了問你的姓名,無處可尋。緯疑你已經毀容,就想到了這招,沒想到老天開眼,我終於找到你了"就這樣黃元慶和張仙兒成婚後,日子直過得很幸福。既有男亦有女
既可女飾男
也可男扮女。但由於心理因素 巧救民女
人們對其中男優扮女的表演還是頗存非議的
例如韓愈在《辭唱歌》中
先是對身材曼妙的女伶的歌唱倍加贊揚
然後對男優的歌唱予以嘲諷:「豈有長直夫
喉中聲雌雌。君心豈 *** ?君豈是女兒?」這里所苛責的顯然是男優扮女的表演。元明時代
戲曲舞台上涌現出一批批優秀的坤旦
然男旦藝術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至清代
男伶逐漸占據旦行的主流。清人李斗在《揚州畫舫錄》中就記載了眾多的男旦演員
其表演藝術已達到了較高水準。同書卷九還說:「揚州花鼓
扮昭君、漁婆之類
皆男子為之。」其後再發展到近代的戲曲舞台
無論是崑曲"找蟲子要刨這么深的坑?"農婦有點納悶。劇社還是花部戲班中
都不乏男旦的表演。尤其是經過幾代京劇藝人的努力
男優表演已逐漸升華為一種高雅的「男旦」藝術
而且名伶輩出
為國粹添光彩、傳佳話了。需要說明的是
歷代男伶的女裝表演屬於一種舞台藝術
與其他類型的男扮女裝本質上決然不同。而且男旦的女裝僅限於舞台或藝術照
日常生活中他們仍是男性裝束。
第五種情形則是作為軍事行動的掩護
男扮女裝用於麻痹敵軍
屬於一種謀略。例如《舊唐書・李密傳》記載
當李密反叛唐高祖時
王伯當效忠於李密
「乃簡驍勇數十人
著婦人衣
戴黑蘺(一種四圈有幔的帽子
也稱「帷帽」
可以擋風遮面
北朝及唐代婦女出門時常戴之)
藏刀裙下
詐為妻妾
自率之入桃林縣舍。須臾
變服突出
因據縣城」。再如《舊唐書・丘和傳》記載
在隋末的戰亂中
漢王楊諒舉兵謀叛
當時丘和奉命守蒲州(今山西永濟)。楊諒知道丘和善弓馬
得人心
要奪蒲州只能智取
於是讓手下的兵士都穿上婦女服裝
頭戴冪罱
出其不意地掩殺到城中
攻佔了蒲州。由於女性歷來與打仗廝殺關系疏遠
不易引起敵方的注意
往往能發揮出奇制勝的偷襲效果
所以被王伯當、楊諒等人一再加以利用。
一般來說
古人多是給對方送婦人服飾
或是讓對方穿戴明子和小黃鳥來到海邊,想找條船擺渡。擺渡的人告訴他:"本來這兒風平浪靜,不知怎麼回事,最近這海里來了個怪物,每天都攪得這兒翻江倒海,船都沒法行駛了。你不是要到西天去嗎?求你問問如來佛,怎麼治這個怪物?"明子又答應了。女裝以示羞辱。但也有惡作劇者
自己身著女裝
扭捏作態地戲弄他人。如《唐摭言》卷三就記載了這樣一出鬧劇:晚唐乾符四年(877年)
舉子溫定屢齊效仲猛地拍驚堂木:"大膽刁婦,公堂之上膽敢哄騙本縣。來人,掌嘴下!"試不第
憂憤世風浮薄
便在中第者舉行慶祝活動之際
頭戴金翠之飾
身著婦人之服
以巾蒙頭
乘坐小轎
帶領一群與自己打扮一樣的侍婢
來到長安城東南的曲江池畔。當新科進士們乘舟游樂之時
忽見岸邊柳蔭下徘徊著眾多佳麗
於是移舟近岸
注目調笑。正當興致方濃之際
溫定命人掀開轎簾
自己提起羅裙
露出長滿毛的小腿。眾人看後紛紛以袖掩面
頓覺大煞風景
急忙調轉船頭而去。這真如一場令人捧腹的喜劇小品
透過它
折射出的正是晚唐科場的世態人情。
選自《尋根》
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