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女裝分類 » 女裝漢服什麼樣子
擴展閱讀
睡衣類目怎麼玩 2025-07-11 01:17:04
白色皮衣怎麼搭配裡面 2025-07-11 00:54:54

女裝漢服什麼樣子

發布時間: 2022-10-25 04:50:20

㈠ 描述女子穿漢服的樣子

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著我漢家衣裳,興我禮儀之邦。

漢服,一直被視為華夏文化的代表之一。

它錦衣華裳,天機雲錦,在朝代的更替中翩翩起舞。

它飄逸靈動,衣袂翻飛,長風玉立間,才是女神姿態。

當你讀到「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

「步裔裔兮曜殿堂,婉若游龍乘雲翔。」

「鴛鴦綉帶拋何處,孔雀羅衫付阿誰?」

你必會沉醉於它的璀璨華美。

那古老的曲裾,樸素的直裾,嬌俏的襦裙,每一種款式,都曾風光過、浪漫過,驚艷了歲月。

從形制上看,漢服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和「襦裙」制(襦,就是短衣)。

深衣就是指上下連在一起的漢服,又有曲裾深衣,直裾深衣,直綴深衣和圓領衫袍幾種款式。

今天看來,曲裾深衣有著別樣的風韻。不論是下擺寬敞的曲裾,還是楚風濃郁的漢代魚尾式「三繞膝」,都最能體現女子婀娜優雅。

像《漢武大帝》《大漢天子》《美人心計》等影視劇,基本都是曲裾。

直裾深衣不繞襟,衣裾在身側或側後方。

圓領袍衫出現很早,但真正流行起來是在隋唐時期,這種服裝延續了唐,五代,宋,明,可謂是經久不衰。

襦裙從戰國時期就出現了,從戰國到明朝的兩千多年間,它的長短寬窄有些變化,但是其基本形制並沒有變化。

按裙腰的高低,可分為齊腰襦裙、高腰襦裙和齊胸襦裙等。

到明朝時期,襖裙很盛行,最後甚至替代了襦裙。

其實襖裙是齊腰襦裙的一種。

襦裙可以單襦穿著,也可內輔以訶子、抹胸等。外衣可以選擇半臂、褙子、比甲、袖衫等。

漢服,它不僅形制多樣,更是濃縮了華夏大地,最古老的文明。

那上衣下裳,代表天地陰陽;那圓袖交領,代表天圓地方;那中縫垂帶,代表人道正直。

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

漢服是多少女孩一個美麗的夢。

想要穿上漢服,衣帶飄飄,做一回溫柔嫻靜的女神。

漢服,它是璀璨華美的,但同時,它也是寂寞的。

它深藏於歲月的塵埃之下,晨鍾暮鼓,靜守流年。

在千年的時光中,我只能隔著漫漫的歲月,想你絕代的芳華。

㈡ 漢服的基本樣式和樣式名稱是什麼

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一,衣裳制(上衣下裳分裁製)

上衣下裳制即把上衣和下裳分開來裁,上身穿衣,下體穿裳,下裳中的「裳」也即裙子,上衣下裳制是漢服體系中最古老的形制。漢語所謂「衣裳」就是來源於此。

二, 深衣制(上下連縫制)

深衣制是上衣和下裳分開裁剪,在腰部相連,形成整體,也即上下連裳,在裁剪上就是分別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後再縫綴在一起,最後衣服還是一體的樣式。深衣男女均可穿,即被用作禮服,又可日常穿著,可做君主百官及士人燕居(非正式場合)時的休閑類服飾。

三,袍服制(上下通裁製)

即用一塊布裁出上衣和下衣,中間無接縫,自然一體,明顯區別於上衣下裳制和深衣制。通裁製的種類很多,圓領袍、襕衫、直裰、直身、道袍、褙子、長衫、僧衣等。

四,襦裙制(上衣下裳的演變)

襦即短上衣。襦裙不是指一種裙子,而是上襦加下裙,是一套服飾的統稱。襦裙的本質還是上衣下裳制,古老的上衣下裳發展到春秋戰國之後往往稱為襦裙,漢朝以後又被特指為女子襦裙:短衣長裙,腰間以繩帶系扎,衣在內,裙在外。

各朝各代在襦裙的基本形制下衍生出高腰襦裙、半臂襦裙、對襟襦裙、齊胸襦裙等款式,這些款式沒有很多的禮儀規定,一般是用於常服的,所以普及面很廣。

(2)女裝漢服什麼樣子擴展閱讀:

「漢服」不是指「漢朝服飾」,而是指「漢民族的民族服飾」。從黃帝「垂衣裳而治天下」開始,漢民族服飾傳統延續了超過3700年的時間。其間漢服隨時代變遷發展出了豐富多彩的樣式,但其最主要形制,「交領右衽,上衣下裳」的特點卻始終沒有改變。

按照我們漢服復興者做出的定義,漢服是指約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十七世紀中葉(明末清初)這近四千年中,在華夏民族(漢後又稱漢民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

明顯區別於其它民族的傳統服裝和裝飾體系;或者說"漢民族傳統服飾 (漢服)"是從夏商周到明朝,在"華夏-漢"民族主體人群所穿著的服飾為基礎上,自然發展演變形成的具有明顯獨特風格的一系列服飾的總體集合。

作為華夏民族的「皮膚」,漢服深刻地烙印在中華文明的各個方面,代表了這個古國民族華麗,優雅,博大的氣質。

和古中國一樣,漢服的基本形制為東方世界提供了標准,今天中國及東亞很多民族的民族服裝,如中國一些少數民族的服裝,都受到了漢服的影響;而韓國韓服和日本和服更是直接由漢服發展而來。漢服不僅是漢族的,中國的漢服,更是亞洲的,世界的漢服。

㈢ 漢服是什麼服裝

漢族民族服飾
漢族的傳統民族服飾是漢服。其為漢族人民廣泛穿著時期是由三皇五帝時期一直到明末清初。 漢朝是中國最重要和傑出的王朝之一,也是中國封建王朝以中央集權的國家概念最早、最完備、最先進、最強大的王朝,漢人稱謂即源於此。漢服為從此引申出的概念。 漢服,即中國漢族的傳統民族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束腰,用繩帶系結,也兼用帶鉤等,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 漢服是漢民族傳承了數千年的傳統民族服裝,直到現代漢族人信仰的道教、佛教以及一些邊遠山民,還有國內許多少數民族都還保持著漢服的特徵,現代社會的一些重要祭祀、紀念活動、民俗節日等仍能看到漢服的身影。漢服的影響十分深遠,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鑒漢服特徵。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束腰,用繩帶系結,也兼用帶鉤等,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 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 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漢服種類繁多,但是主要以大禮服的正式著裝,常禮服,便服(小禮服),家居服,漢元素時裝等構成。 漢服男裝的式樣基本有兩種,一是自古傳下來的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那種(秦漢服飾為代表),延續了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日本和服最常見的式樣就是這種,二是自隋唐開始盛行的圓領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延續了唐、五代、宋、元朝、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常見的宋太祖、明太祖畫像中所穿均是這個類型服飾。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場合穿的服飾就是這種漢服的變種。注意這種圓領袍衫也是右衽的,在右肩附近用圓形小扣系緊。 女裝在早期和男裝類似,也穿深衣,後來則以襦裙為主。 漢族各朝服飾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體部分相同。西漢的深衣和明朝的漢服基本式樣是相同的,是在細枝末節上不同。 春秋戰國時期,服飾大致沿襲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比商代略寬松,衣袖有大小兩式,領子通用矩領,沒有扭扣,一般在腰間系帶,有的在帶上還掛有玉制的飾物。 戰國時期直裾復原
當時的腰帶主要有兩種:一種以絲織物製成,叫「大帶」或叫「紳帶」;另一種腰帶以皮革製成,叫「革帶」。這時出現了曲裾深衣,與其他服裝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連這一特點之外,還有一明顯的不同之處,叫「續衽鉤邊」。「衽」就是衣襟,「續衽」就是將衣襟接長,「鉤邊」就是形容衣襟的樣式。它改變了過去服裝多在下擺開衩的裁製方法,將左邊衣襟的前後片縫合,並將後片衣襟加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時繞至背後,再用腰帶系扎。 秦朝尚黑,所以秦的服飾標准色都是黑色,但式樣依然是大襟右衽交領這種。基本沿襲戰國時期。 秦始皇出遊繪圖
值得一提的是,在漢朝已經被泛濫化的深衣的天下,人們似乎又開始懷念起上衣下裳裝束來,於是女子又開始穿起衣裳制的漢服。 漢代的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於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秦漢時期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 漢朝單饒曲裾復原
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另外,漢代窄袖緊身的繞襟深衣。衣服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然後用綢帶系束,衣上還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 漢朝的直裾男女均可穿著。這種服飾早在西漢時就已出現,但不能作為正式的禮服,原因是古代褲子皆無褲襠,僅有兩條褲腿套到膝部,用帶子系於腰間這種無襠的褲子穿在裡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褲子就會外露,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著曲裾深衣。以後,隨著服飾的日益完備,褲子的形式也得到改進,出現有襠的褲子(稱為「褌」)。由於內衣的改進,曲裾繞襟深衣已屬多餘,所以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並替代了深衣。 魏晉南北朝時期,男子的服裝有時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 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 《洛神賦》中穿雜裾垂髾服的婦女
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達到俊俏、瀟灑的效果。 唐朝,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 盛唐時期的侍女與妃子
禮服的樣式,多承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著圍裳、玉佩組綬等。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 宋朝,政治上雖然開放民主, "但由於程朱理學"的思想禁錮,和對外政策的妥協退讓--服飾文化不再艷麗奢華,而是簡潔質朴。 常服褙子(女)
宋代女裝拘謹、保守,色彩淡雅恬靜,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強,一切的"張狂"剎時都收斂了許多。宋時不論權貴的皇親國戚,還是一般的百姓,都愛穿著直領, 對襟的背子,因為既舒適得體,捷又顯得典雅大方。 元朝,漢服平穩過渡,略吸收了北方少數民族的民族服飾特點,如右衽變為左衽等少數改變。明朝,明代恢復漢族的傳統,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服飾制度。明代許多男子流行的發式都是明太祖首創的。比如「網巾」,有象徵國家法令齊全的意思,「四方巾」象徵國家太平,還有「瓜皮帽」,它幾乎被現代的西方人當作中國典型的帽子了。 明末時期道袍復原
明裝與唐裝相比,在於衣裙比例的明顯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長,逐漸拉長上裝,縮短露裙的長度。衣領也從宋代的對領蛻變成以圓領為主。明代女裝上衣是三領窄袖,身長三尺有餘,露裙二、三寸,即所謂「花冠裙襖,大袖圓領」。當時揚州流行一種新式樣:女衫長二尺八寸,袖子寬一尺二寸,外護袖鑲錦綉,冬季鑲貂狐皮。裙裝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淺淡;崇禎時期提倡白色裙。裙邊有一、二寸綉邊。明初裙寬為六幅,明末時發展為八幅、十幅。裙褶十分盛行,有細密褶紋,也有大褶紋。褶紋裝飾十分講究。有一種名為彩條裙,每條選用一種顏色緞,每條色緞上綉出花鳥紋飾,帶邊鑲以金線可成為獨立的條帶,將數條這樣的各種彩條拼合在腰帶上,就成為彩條飄舞的裙子,因此取名「鳳尾裙」。有的還將整塊緞料用手工做成細褶紋,取名「百褶裙」。一種二十四褶裙取名「玉裙」。 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 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 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古漢服的鞋也是很講究的,在傳統繪畫和戲曲中體現出來的履與其它民族的有很大不同,有的有很厚的鞋底、鞋頭往往有翹起的的裝飾。鞋頭向上翹起也是為了避免人踩到衣服上,跌倒。 佩劍也是古漢服的一部分,士人著正式服裝往往有佩劍。

㈣ 漢服女裝的正確穿法是什麼你喜歡漢服嗎

漢服女裝的正確穿法是從里到外一件件的穿在身上,先穿上衣,穿完上衣之後再穿褲子和外面的裙子,最後再穿上外衫。我喜歡漢服,因為我感覺漢服非常的好看。這幾年漢服的熱度越來越高了,很多人都開始嘗試漢服,漢服是我們國家的傳統服飾,而且也非常的好看。因為我們國家出現過很多的朝代,所以每一個朝代的服裝也是不同的,漢服的形制也是不一樣的。

在把腰封給穿上之後,基本上漢服就已經穿好了,但是會根據具體的穿搭來進行一些變化。比方說在天氣比較冷的時候可能會在外面再穿上一個袍子,有些人還會搭配一條披帛。所以漢服的可發揮性還是非常多的,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搭配自己喜歡的漢服。

㈤ 漢服(女)的種類要附圖

這個問題比較復雜,說起來的話不是一個網路知道的版面能回答的。
以下僅僅是比較常見的,如果足下感興趣可以關注網路漢服吧或網路漢服文化吧
男裝:直裾、男式曲裾、男式襦裙、圓領袍衫、朱子深衣、玄端、襕衫、短褐、直裰、飛魚服等等;
女裝:曲裾(三繞曲裾、雙繞曲裾、短曲裾)、襦裙(齊腰襦裙、齊胸襦裙、高腰襦裙、對襟襦裙)、半臂(交領半臂、坦領半臂、對襟半臂)、襖裙、褙子、女式直裾、大袖衫等等

㈥ 漢服女裝怎麼穿最好看

伴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漢服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一度成為流行。然而人們對於漢服卻知之甚少,不僅對於「漢服」這個概念本身不理解,而且對於漢服結構的名稱也缺乏了解,因為肩膀窄的女生的骨架比較小,穿衣服會給人一種骨感美 ,而長袖飄飄的漢服就恰好符合了這一特點,特別是像齊腰這一類比較仙氣柔美的漢服,可以讓肩膀窄的女生更好地展露自己的身材。

漢服的特點是走起路來飄飄欲仙的感覺,但是要有長頭發,顏值也要高,這樣就完美了,一般人是穿不出那種感覺的。發型雖然可以參考穿浴衣的女生的發型,但由於浴衣和漢服制式和花色的區別,有的可用有些不可用。請盡量選用適合自己漢服的發型。發型方面,這個考慮的就可以比較多一些,如果比較日常的話,可以扎兩個小丸子,也可以燙成卷發。做的比較活潑,可愛就可以。如果需要比較成熟或溫婉的話,可以考慮底盤或是半披發。

㈦ 真正的漢服長什麼樣呢

漢服是什麼樣子的,相信大家都會回答是什麼唐代齊胸、宋代褙子、明代襖裙、秦漢曲裾、魏晉晉儒等。這些回答都沒錯,這些回答也沒有什麼毛病。但是我想說的是,漢服到底該是什麼樣子的,我個人覺得,華夏兒女熟知,國人的正視,日常的所見,才是漢服該有的樣子。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起到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千百年來對文化、實用、倫理、道德的一種探索和追求,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綉等傑出工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大家各取心頭所好,自己所愛就行,無關什麼愛國、文化的束縛。衣服,本身就是實用和美學的結合,漢服的美被埋沒了許久,當然,為了美再學一些傳統文學、技藝才能更好的體現出漢服的風韻!!!

㈧ 漢服女裝的正確穿法是什麼你喜歡穿漢服嗎

漢服可以說是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非常火的一個元素了。無論是男孩子還是女孩子,大多都會穿上美麗的漢服。這也證明了漢服文化在不斷的興起,看見這樣的事情,確實是讓人感到十分欣慰呀!但是,漢服的款式那麼多,漢服的穿法大家知道嗎?那麼,今天就來和大家一起來聊聊漢服女裝正確穿法。


㈨ 女子漢服的款式及分類

漢服的款式雖然繁多復雜,且有禮服、常服、特種服飾之分,但是仔細分析,根據其整體結構主要分為三大種類。第一種是「上衣下裳」相連在一起的「深衣」制。上下連裳制最典型的就是深衣。因為它上下相連,「被體深遂」,稱之為深衣。包括直裾深衣、曲裾深衣、袍、直裰、褙子、長衫等,這類屬於長衣類。深衣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上衣和下裳分開裁剪,在腰部相連,形成整體;上下連裳,在裁剪上就是分別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後再縫綴在一起,最後衣服還是一體的樣式。衣服縫成一體是為了方便,但上下分裁則是為了遵循古制傳統。深衣男女均可穿。即被用作禮服,又可日常穿著,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服飾。它也是君主百官及士人燕居時服裝,燕居指非正式場合,屬於休閑類服飾。深衣普及率很高,流傳的時間有三千多年,從先秦到明代末年,並逐漸形成了深衣制。
第二種是「上衣下裳」分開的「深衣」制,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主百官參加祭祀等隆重儀式的正式禮服。顧名思義是分為上身穿的和下身穿的衣物。華夏服飾自古以來,崇尚上衣下裳,並規定「衣正色,裳間色」,也就是說,上衣是顏色端正而且純一,下裳則色彩相交錯。這種方式好比是「天玄地黃」,因為天是清輕之氣上升而成,所以用純色,地是重濁之氣下降而成,所以用間色。
第三種為「襦裙」制,主要有齊胸襦裙、齊腰襦裙、對襟襦裙等,實際上也屬於上衣下裳制,但是,這種方式沒有很多的禮儀規定,一般是用於常服的。襦裙也是上下分裁的服制最大的反映。「三面梳頭,兩截穿衣」成了傳統女子的服飾特點的描述 。
漢服的款式以交領(兼有圓領、直領)右衽為主要特點,無口、系帶,寬衣大袖,線條柔美流動,飄逸靈動。而交領有衽是貫穿始終的靈魂所在。漢服的裁剪方法一直採用平面裁剪。沒有省道和肩斜,且用料一般都大於覆蓋人體的最小需要,所以無論是秦漢的大袖衣還是明朝的大袖衫,其袖長遠遠長出手臂,袖肥甚至在穿著後寬到及地。不同時期,也有袖肥窄小的,便於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