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女裝分類 » 為什麼歐洲古典女裝那麼低胸
擴展閱讀
睡衣類目怎麼玩 2025-07-11 01:17:04
白色皮衣怎麼搭配裡面 2025-07-11 00:54:54
怎麼疊棉質睡衣 2025-07-11 00:54:03

為什麼歐洲古典女裝那麼低胸

發布時間: 2022-10-23 19:07:07

❶ 緊身胸衣的發展歷史

人們對細腰的癖好已經這樣反復折磨婦女們好幾千年了,克里特島出土的壁畫上的蛇女祭司身上束得很緊的腰圍尺寸使得她們象甜瓜一樣結實豐滿的乳房頂向下巴。西方人對女性審美的歷史在截然不同的時期里就像鋸條一樣反復地拉來拉去:有肚皮和沒有肚皮。古希臘人和羅馬人喜歡自然的平肚(加上小巧的乳房和豐滿的臀部)。而在1348年黑死病大流行以後,人們開始崇拜起沙漏形的身材起來。「當一些婦女在公開場合戴上假發,穿上低胸襯衣,任其乳房束得如此之高,竟至可以將一柄蠟燭徑直擱在酥胸之上時,誰會懷疑人性已經破滅到了地獄的邊緣?」歷史學家馬修·維尼淪是這樣描述那些黑死病的倖存者們是如何瘋狂追求享樂的。
在古希臘羅馬時期,婦女以自然為美,因此在那時決不可能出現緊身胸衣這種通過改變女性自然體態達到美的效果的服裝。在中世紀,由於宗教陰影在歐洲的籠罩,人們對女性美避而不談。因此在那時也不可能出現緊身胸衣這種服裝。但中世紀出現的緊身厚質背心可視為對歐洲女服格局產生重大影響的緊身胸衣的雛形。
文藝復興時期,新興的人文主義思潮反對封建神學權威,他們以人為中心來觀察問題,以人性代替神性,反對教會的禁慾主義,提倡個性解放,強調仁愛、平等的觀念。這個時期的思想、文化、藝術等各方面都對服裝產生了重大影響。從服裝外觀上看,性別差異的強調和誇張是這時期的主要特點。男子服裝的重心在上半身,呈 上重下輕的倒三角形,通過上半身的健壯和下半身的緊貼來表現男性的性感特徵;女性服裝重心在下半身,呈上輕下重的正三角形,通過袒露胸口,使用緊身胸衣與下半身膨大的裙子形成對比來體現女性的性感特徵。17世紀的巴洛克時期,其藝術風格與文藝復興時期不同,充滿生氣和動感,氣勢雄偉,非常強調裝飾性。17 世紀後半葉,女服中出現了表面極富裝飾性的緊身胸衣——苛爾·巴萊耐(CorpsBaleine),它使得16世紀的上身細長造型重新流行。
發源於文藝復興時期的西班牙風女裝 (1550-1620)。西班牙風女裝在使用法勤蓋爾(一種原始的裙撐)誇張下半身的同時,在上半身使用束腰的緊身胸衣「巴斯克依」(Basquine, 嵌有鯨須的無袖緊身胴衣)來整形,腰被勒得很細,胸也被包在倒三角形巴斯克依奴裡面。強調女性的細腰之美,早在13世紀,人們就對此挖空心思地做了不少努力,但真正用來勒細腰身的緊身胸衣的發明是在16世紀後半葉,也正是從這個時候,女性的細腰成為表現女性性感特徵的重要因素。與強調豐臀的裙子越發膨大相對應,女性的腰身也被緊身胸衣勒的越來越細,甚至出現了鐵制胸衣。法國國王亨利二世(1547-1559在位)的王妃卡特琳娜· 德·梅迪契的嫁妝中就有鐵制緊身胸衣(說句題外話,後來英國的圓顱黨領袖、處死了查理一世國王的克倫威爾就把這種鐵制緊身胸衣穿在衣服里以防止暗殺者的襲擊,那時已經裝備了火槍,大概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防彈衣吧。),也就是這位王後第一個把這種本來用在醫療上的鐵制胸衣穿在身上,這種鐵甲似的胸衣分前後兩 片,一側裝合葉,一側用掛鉤固定。卡特琳娜認為理想的腰圍尺寸是13英寸(約33厘米),據說她的腰圍是40厘米,她表妹瑪麗·斯圖亞特的腰圍只有37厘 米。一般貴族女子的緊身胸衣是用布製成的,1577年前後,出現一種叫做「苛爾·佩凱」(Corps Pique)的緊身胸衣,其特徵是用兩片以上的亞麻布納在一起,中間還常加薄襯,很厚硬,為保持形狀和達到強制性束腰的效果,在前、側、後的主要部分都縱向嵌入鯨須,前部中央下面的尖端用硬木或金屬製成,這部分法語叫「比尤斯克」(busc),英語叫「巴斯克」(busk)。也有前下端呈棒狀地突出來。胸 衣的開口在後部或前部的中央部位,用繩或細帶系緊。苛爾·佩凱的下緣內側有鉤扣或細帶以連接下面的法勤蓋爾,外側有垂下的飾布。
到16世紀,緊身胸衣具有了完備的形制,成為一種塑造女性胸腰部位立體造型的獨立部件。當時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1558—1603)曾一度極力倡導束腰, 影響了當時女性的時尚。文藝復興時期的女服以細腰身的裝束美而著稱,剛剛從「罩殼型」無腰身服飾盛行的中世紀走出的女性,為了突出身體的曲線美,通過緊身胸衣和裙撐這兩者的組合對比來完成細腰身的造型,從而讓堅硬的緊身胸衣和龐大的裙撐開始時興起來。在接下來的巴洛克時期,女服仍尚好纖腰凸臀,依然採用了 緊身衣形態,而裙撐則一度被淘汰。這時期的緊身衣在腰部嵌入了許多鯨須,縫線從腰向胸呈放射狀扇形張開。 人們開始追求希臘式的自由民主精神,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女裝也學習古希臘女裝的式樣。後來的帝政時期,由於拿破崙對古羅馬的崇拜,而延續了新古典主義的風格,向直線性女裝發展,女人們短暫的擺脫了緊身胸衣的束縛。但到了1810-1811年左右,隨著拿破崙宮廷對華麗式樣的推崇和對內衣的重視,緊身胸衣又悄然興起。這時的緊身胸衣與以往不同的是不再嵌入很多鯨須,而是把數層斜紋棉布用很密的線跡緝合在一起,或用塗膠的硬亞麻做成長及臀部的新型緊身胸衣。對於豐滿的胸和臀採用插入細長的三角形檔布的技巧使其合體,前面把乳房托起,腰腹部束緊、壓平,背部中央用繩子扎緊,以起到整形的作用,因此穿著起來舒服一些。
獨特的新浪漫主義時代開始以後,女裝再度回到追求16實際豪華宮廷趣味的方向。緊身胸衣「苛爾塞特」(corset)成為達到整形目的的必備用具,整個上半身縫制的非常合體,一般多在背部開口系扎,如果開前襟,就使用掛鉤扣合。以前為強調細腰衣服前中心呈銳角尖下去的裝飾線又一次登場。與次想對應,裙子的擴大化也不斷加劇,襯裙的數量不斷增多常達五、六條之多(最多的達30層)。這時的男裝也開始強調細腰收身,時髦的男士們也用緊身胸衣來整形(變態!),整個造型裝腔作勢。
拿破崙三世的第二帝政時代里,歐洲第一美女、拿破崙三世的皇後歐仁妮(Engenie,1826-1920),以她的氣質優雅、感覺敏銳領導了女裝的新潮流,新洛克克時代開始了。人們發明了在硬襯裙里加入細鐵絲圈製成輪骨的新型襯裙克里諾林(來源自義大利語crinolino),裙子不再依靠襯裙的數量來膨大,從而大大減少了襯裙的數量。與此配合的緊身胸衣苛爾塞特自然必不可少,有些在胴衣上自腰部起有15-20厘米的誇張下擺,而且胴衣上也施以與裙子相呼應的華麗裝飾。 自文藝復興以來,在緊身胸衣流行的三百多年中,為了獲得妖嬈的身段,許多貴族家的少女在母親的監督下,從小有計劃地長期進行束腰活動。就象我國古人喜愛「三寸金蓮」一樣,西方人認為美麗的姑娘必須腰肢纖細,據說歷史上有13英寸和14英寸的畸形細腰,一個英國婦女曾經給一家雜志寫信描述自己16.5英寸的腰肢,而編輯回信說:「我無一例外地發現,腰圍最小的姑娘們都是些舞池的皇後」。為了得到細腰,最遲在十四、五歲以前,女孩們在肉體未發育成熟時就開 始整天扎著緊身胸衣束腰,只在晚上睡覺時才解下來,隨著她們對束腰習以為常,胸衣會越扎越緊,經過多年努力,盡管身體其他部分都發育正常,而腰卻細得象蜜蜂一樣,這就是所謂的「苛爾塞特教育」。
革命者反對緊身胸衣
由於緊身胸衣代表了當時上流社會的審美情趣和價值取向,因此常常被革命者們視為腐朽生活和價值觀念的象徵(就像我國的革命者看待纏足一樣),因此在革 命爆發的時候,緊身胸衣必然成為革命的對象之一。在法國大革命期間,緊身胸衣和所有的貴族生活及其用具一起成為了革命者所反對的目標。正如後來美國20世紀60年代的激進分子燒掉胸罩一樣,法國的革命者也在18世紀90年代燒掉了緊身胸衣。
「看見女人象黃蜂一樣被束成兩半,那可不是什麼賞心悅目之事,」法國啟蒙思想家讓·雅克·盧梭這樣說,他為法國革命設定了兩個目標,即自由與自然。「 腰部的纖細,跟其他所有東西一樣,都有其自然的比例,有其尺寸,超出那個范圍,那就一定會成為瑕疵了。這種瑕疵在光著身子的時候將非常觸目驚心,因此,為 什麼必須是在穿著衣服時候的美呢?」
巴士底獄被攻克以後,巴黎各處都貼著這樣一條標語:「Vous avez la liberte des cultes et celle costume.」也就是說:「你可以自由崇拜,亦可自由著裝。」但是隨著帝政的到來和王政的復辟,緊身胸衣再度「壓迫」著婦女。昏厥和沒有胃口,成為維 多利亞時代教養很好的婦女的共同毛病。革命與反革命,緊身胸衣又被賦予了文化和政治上的含意,成為一種代表腐朽生活的符號。在1856年,法國上演了名為 《喧鬧的衣裳》諷刺劇,女演員穿上誇張的鋼鐵大傘裙登場,嘲笑它的笨拙、累贅和對女性身軀的禁錮,漫畫家們也將克里諾林畫成鋼鐵囚籠,對其大加諷刺。

❷ 求解歐洲十八世紀女貴族服裝(文字說明)

洛可可(Rococo art)是法國十八世紀的服裝藝術樣式,發端於路易十四(1643~1715)時代晚期,流行於路易十五(1715~1774)時代,風格纖巧、精美、浮華、繁瑣,又稱「路易十五式」。洛可可是相對於路易十四時代那種盛大洛可可藝術主要是指在法王路易十五時代(1715 年以後)的一種室內裝飾風格:常使用C 形、S 形曲線或漩渦狀花紋是其特色。洛可可藝術的另一個特色是甜美輕快、精巧華麗,而沒有巴洛克藝術的宗教氣息和誇張的情感表現。構圖非對稱法則,而是帶有輕快、優雅的運動感、色澤柔和,粉彩色系被大量運用、崇尚自然。畫家Jean Antoin Wotteau(1684-1721A.D.)忠實紀錄當時服裝的樣貌,女性服裝內穿束身馬甲,裙撐架再度興起,此時裙撐架的形式為前後扁平、左右對稱,外穿襯裙,另外有一件類似披風的外套,稱為Wotteau Dress,襯裙外露,領口成一個大的U字型,這種風格源自1715年法國路易十四過世之後,所產生的一種藝術上的反叛。與巴洛克藝術風格最顯著的差別就是,洛可可藝術更趨向一種精製、優雅,具裝飾性的特色。另外,低胸的款式也是洛可可的強烈風格之一,在當時,曾經被人們看作是最性感的服裝。 Rococo時期的代表人物為路易十五的寵妃—MMe. de Pompadeur。 早在1550年,男士和女士身上的褶襇飾邊是其代表在社會上的地位的象徵.褶襇飾邊在地下階層的衣著上是不會出現的.只會出現在皇室人員,貴族和有特殊身份地位的人的身上.例如音樂家等.當時衣服上的褶襇飾邊的多與少,亦代表了社會上的等級制度,以及女人身上的魅力指數.例如:Queen Elizabeth領子上的褶襇飾邊,由胸前伸展到頭發後形成孔雀開屏式的華麗,把她的褶襇飾邊打開來看會式一代綿延的花邊布條,其地位可想而知.許多貴族頭上的褶皺多的阻礙了他們進食,要用也別設計的長湯匙才能順利的喝湯,所以褶襇飾邊也代表了奢侈.蕾絲,是18世紀洛可可風格的宮廷女裝和沙龍女裝中的典型裝飾,是當時的時裝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它曾經出現在蓬皮杜夫人長裙的V型領口和袖口。洛可可服裝的主要特點是精緻到極點的優雅。所謂「極點」,就是婦女將自己服裝的每一個細節都精緻化,以便男性觀賞。換句話說,人體的每一個部位都分解成可供觀賞的元素。那是一個肉體享樂的時代(與我國的明末時期有點類似),最有品味的女性穿著是「既暴露又優雅」。蕾絲,充當了優雅風格的點綴,出現在袒露的胸口和手臂等處。於是,越是禁止暴露的地方越暴露,有暴露的地方就有蕾絲。蕾絲實際上起到了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勾引作用,那時候稱為「媚」,與洛可可藝術風格的「媚」相配套。

❸ 西方女裝從哪幾個方面打造女人的的細腰美

維多利亞時代的束腰風潮
美國電影《亂世佳人》中有這樣一個鏡頭:女主人公郝思嘉手抱著床邊的柱子不停地深呼吸,身後的黑人保姆則拉著馬甲上的兩根繩子像系鞋帶似的打著結,郝思嘉不停叫痛的同時又要求緊些、緊些、再緊些……就這樣,郝思嘉以17英寸的腰圍成為附近三個縣細腰女性中的翹楚,迷倒了當地一大群男性。

17英寸,也就是43厘米左右。如此細小的腰身,實在讓人咋舌!

這種畸形的審美觀曾一度流行於整個歐洲,成為女性美的第一標准。為獲得理想的細腰,眾多女性不得不忍受巨大的痛苦,把自己包裹進一種特殊的衣服里。這種類似於刑具的衣服,正是影片中郝思嘉身上所穿的緊身胸衣。

其實,這種看似充滿古典情調的服飾出現的時間並不長。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時代,崇尚的都是自然美,當時婦女所穿的長袍內時常不著一縷,她們的內衣像極了今天的比基尼,採用抹胸和底褲兩段式設計。中世紀時,由於深受基督教禁慾思想的影響,「很久以來,人們就拚命詛咒肉體感性形象」,許多生理本能的慾望甚至連適度裝飾自我的念頭都被視為邪惡,因此,歐洲居民的服裝普遍以簡潔樸素為美。但誰也沒想到,一群小小的老鼠竟徹底顛覆了觀念。

14世紀中葉,一場通過老鼠傳播的可怕瘟疫席捲歐洲,即被歐洲稱為黑死病的鼠疫。據統計,大約2500萬人在這場史無前例的瘟疫中喪生,這幾乎是當時歐洲三分之一的人口。那些劫後餘生的人們對基督教的信仰因此動搖,很多人開始懷疑上帝,產生一種「活在當下」的情緒,終日以暴飲暴食、尋歡作樂等放縱的生活來麻痹自己。以至於曾有歷史學家描述道:

當一些婦女在公共場合戴上假發,穿上低胸襯衣,任其乳房束得如此之高,竟至可以將一根蠟燭徑直擱在酥胸之上時,誰會懷疑人性已經泯滅到了地獄的邊緣?

如果說黑死病帶來的死亡恐懼讓人們嚮往肉體的歡愉,那麼文藝復興的光輝則重新喚醒了女性意識。幾個世紀的壓抑讓人渴望回歸到古希臘、古羅馬那自然愜意的精神家園,而這一觀點在女性著裝上體現得尤為明顯,即層層包裹的身體終於可以袒露在陽光之下,以往被刻意忽視的第二性徵也終於可以大膽展示了。正是在這股潮流中,讓女性又愛又恨的緊身胸衣登上了歷史舞台。

身著緊身胸衣的歐洲貴族婦女

緊身胸衣發源於文藝復興時期的西班牙風格女裝,最初是由布縫制而成的,靠收緊帶子來勒細腰肢。1577年前後,出現了一種以兩片以上的亞麻布納在一起、中間加上薄襯的緊身胸衣,名為「苛爾·佩凱」。為保持形狀和達到強制性束腰的效果,又在前、側、後的主要部分都縱向嵌入鯨須,胸衣的開口在前部或後部的中央部位,用繩或細帶系緊。從這時開始,細腰便成為表現女人性感特徵的重要標志。

為了讓腰身越來越細,甚至出現了鐵制胸衣。法國國王亨利二世的王妃凱瑟琳·德·美第奇絕對是緊身胸衣的鐵桿粉絲,其嫁妝中就包括鐵制的緊身胸衣。這種鐵甲似的胸衣分成前後兩片,一側裝合葉,一側用掛鉤固定,寬窄或松緊就通過鉸鏈或插銷調整。想像一下,穿著這種胸衣發出「吧嗒吧嗒」的聲音,像齒輪咬合一樣,無怪乎有人稱其為「痛苦的囚衣」。據說凱瑟琳腰圍接近16英寸,而她表妹瑪麗·斯圖亞特的腰圍只有14.5英寸,這便可以理解她為何要使用鐵制胸衣了。

這些緊身胸衣造價不菲,是貴族身份的象徵。在王室的推動下,緊身胸衣在歐洲上流社會迅速風靡。由於當時西班牙正處在外國的統治之下,西班牙女王甚至向她的臣民保證:「祖國一日不自由,我一天不解胸衣!」

隨著緊身胸衣的流行,它的製作工藝也逐步得到改善。新型胸衣的縫線,從腰際向胸部呈扇形展開,不但具有裝飾美感,而且做大幅度動作時衣服也不會走形。除了前部要插入帶狀鯨骨、木片或金屬片定型來保證腹部平坦外,還要把鯨須按體形曲線彎好後嵌入衣身。在胸衣上沿,也要打橫嵌入一條定型過的鯨須,背後的鯨須必須挺直,從而壓迫肩胛骨,使背部平坦,也讓胸部更為突出。胸衣開口統一放在後部,前部下端呈尖角狀,不僅在視覺上讓腰顯得更苗條,還把視線下引,極具挑逗力。

不斷改良的緊身胸衣在維多利亞時代達到輝煌。當時女性的經典形象是:上著緊身胸衣,下著加了裙撐和臀墊的長裙,通身裝飾著蕾絲花邊。由於腰被束縛得很緊細,上面胸部相對挺出,下面裙擺又撐得很大,整體看上去,就像試驗室的兩只漏斗小口對接。但重點還是她們的腰,用「可堪盈握」來形容並不為過。

身著緊身胸衣的歐洲貴族婦女

束腰的危害不亞於裹小腳
束腰對婦女的健康有諸多不利影響,可能導致頭疼、昏迷、疝氣、流產、呼吸困難、血液循環受阻、肝臟損傷等等。

一位維多利亞時期的作家曾開列了一份含97種病症的清單,並揚言這些病症,都是女性因盲目追求細腰而造成的。長期束腰過緊會將膀胱壓向前下方,使膀胱與尿道的夾角增大,於是每當咳嗽、彎腰、提重物時,腹壓增大,就會造成令人尷尬的張力性尿失禁;青春期的少女若長期束腰,會使腹部的血液供應受限制,進而影響卵巢、子宮等器官的發育,輕者導致月經不調,重者可使子宮停止發育,為日後生育埋下禍根;一些產婦為恢復產前體形,過早過緊地束腰,會使在妊娠時被拉長的尚未復原的韌帶無法再有效地固定子宮,增高的腹壓甚至會將子宮壓出盆腔,造成子宮脫垂。

眾所周知,中國也曾有過一種醜陋的習俗,即纏足。它可以說是歷史上最殘忍、最持久、迫害人數最多的惡俗,並一直深為外國人所詬病,受到諸多抨擊。然而束腰的危害絲毫不亞於它,那些給人以無限遐想的婀娜蜂腰體現的也是同樣的殘忍。因為纏足也許要忍受雙腳變形帶來的痛苦,但束腰有時卻是致命的。

如果說緊身胸衣在發明之初還帶有一點女性自我意識覺醒的味道,那麼到後來則如同纏足般,已完全淪為畸形的審美工具。它將女性身體雕塑成沙漏形狀,所要付出的代價是健康、精神的奴役,甚至生命。因為束縛,女性肺部機能被嚴重削弱,胃、腎、腸等器官被迫下移,下半身血管受到強烈壓迫,當人體的呼吸、消化、血液循環三大機能同時受阻,嚴重時就會直接引發猝死。

這種痛苦從《泰坦尼克號》、《加勒比海盜》、《亂世佳人》等影視作品的情節中,多少可以窺見一斑。其中,《加勒比海盜》里就有女主角因緊身胸衣差點窒息的情節。而19世紀的歐洲就曾發生過多起因束腰致死的事件,其中多為肋骨過度受壓後進而插破肝臟致死。有一位新娘甚至在婚禮當天舉行了自己的葬禮,這大概是最極端也最典型的例子了。

就像纏足持續了800年那樣令人不可思議,束腰這種恐怖的風尚竟也持續了300年之久。

身著緊身胸衣的歐洲貴族婦女

細腰是如何束成的
就在中國婦女將自己的腳越裹越緊的時候,西方婦女也開始陷入束腰的痛苦深淵。

為獲得纖弱動人的腰肢,許多貴族家的少女在母親的監督下,從小就開始有計劃地進行束腰。女孩們最遲必須在十四、五歲,身體尚未發育成熟之前,就開始日日夜夜地用緊身胸衣束腰,只有晚上睡覺時才可以解下來,得到暫時的解脫。隨著她們對束腰逐漸習以為常,胸衣會越扎越緊。經過多年不懈地努力,盡管她們身體的其他部分都發育正常,但腰卻細得像蜜蜂一樣。

每逢有重大活動時,為了使腰身顯得更加纖細,她們更是用小一號的胸衣拚命往身上勒。此舉極大地阻礙了胸腹間血液的正常流動,袒露的胸口上往往能看見青色的血管,而這也成為當時極具性感和誘惑力的重要美點之一。那些被胸衣勒得喘不過氣的夫人、小姐們,為消除不快,一面把領口開大,一面用扇子扇風來取得一些心理安慰,因此精巧的摺扇成為當時仕女們不可或缺的裝飾品。

批評家譏諷這是「系腰身於鯨骨囹圄」,或「將乳房壓縮成餅,不久後連呼吸都發出臭味」。有人曾親眼目睹當時英國網球俱樂部女更衣室欄桿上的斑斑血跡,那是打網球的淑女將汗濕的胸衣搭在上面後留下的。

當時上流社會的淑女們還有一樣必備之物,那就是嗅鹽。由於胸部被壓迫得過緊,女性經常會因為一點小事就昏厥過去,陷入危險的休克狀態。這時,嗅鹽就派上用場了。當時甚至連警察也會將嗅鹽當作執勤時的必備用品,以備不時之需。

隨著女裝逐漸從S形轉向直線形,胸衣也隨之改變,樣式更長,拼接的片數更少,堅硬的嵌條也減少了,在臀部還加入彈性布。其下沿也逐漸延伸,甚至出現腰圍以下40厘米左右、把整個臀部都包裹起來的式樣。穿上這種胸衣之後,女人走起路來的樣子極具誘惑性。關於這一點,各位可以回憶一下,在《泰坦尼克號》中,羅絲穿著直線形女裝走下汽車時的妖嬈身段。穿著這種胸衣要坐下來相當困難,但為了筆直站立時擁有那種「遺世而獨立」的華貴氣質,坐下來會怎麼樣,她們是不會在意。

19世紀中期,貴族女子在穿著上花費的時間,恐怕會讓如今最時尚的女子都嘆為觀止。首先得穿上緊身胸衣,從後一節一節地系緊抽帶,然後穿上內衣和貼身內褲、法蘭絨襯裙、內襯裙,接著是膨脹如車輪的裙撐,再來是上了漿的白襯裙、兩層紗布的襯裙,最後才是由那塔夫綢或透孔織物等輕薄面料做成的外裙。如此行頭,單靠一個人根本無法完成,至少得由兩人協助。

身著緊身胸衣的歐洲貴族婦女

束腰風潮源自男尊女卑的兩性關系
面對如此巨大的痛苦,當時的女人卻依然對此趨之若鶩,將身體禁錮在令人窒息的緊身胸衣里300多年之久,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其實,原因並不難找。這和中國古代的纏足一樣,其根本在於兩性關系。

在西方文明史上,由於社會分工不同,也存在男尊女卑的現象。自文藝復興以來,禁慾主義的藩籬被打破,男女的差別開始得到正視,女人的身體成為吸引男性的焦點。人們的審美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對第二性徵的感知,強調第二性徵的特點與美感,往往能給人強烈的刺激和誘惑。所以,以女人的第二性徵來吸引男人,原本無可厚非。然而,在那個特定的男權社會中,這種吸引往往會走上歧途。

在這一點上,束腰與纏足這兩種被廢除了的審美觀,使東、西兩種不同文化產生了交集。女性不得不使用外力讓自己的身體符合當時的審美標准,並在服飾、道德禮儀、行為舉止等方面向以男人為中心的社會規范靠攏。那些緊束的腰肢和精心包裹的小腳,想要表達的正是不同文化之下女人的性感。

「女為悅己者容」,緊身胸衣收束腰肢,突出胸部和下半身,充分地強調了女人的第二性徵,吸引了異性愛戀的目光,女性自己也因此倍感愉悅。

在法式胸衣的中間,普遍都有一根以鯨骨、木頭、象牙、獸角或金屬製成的撐骨,以維持它的直挺。這種撐骨往往由專業工匠打造,上面大多還雕刻著情愛詩文。可以說,緊身胸衣本身,就是男性愛欲的對象、歌詠的物品以及性的暗示。

就這樣,男性的慾望和女性對美的誤解,形成了一股愈演愈烈的合力,使緊身胸衣的系帶越來越緊,以實現那令人迷醉的玲瓏浮凸的魔鬼曲線。

克里諾林裙

革命解放了女人的腰
面對束腰這種變態的做法,反對聲也一直存在。

17世紀時,清教徒是引領抵制運動的帶頭人,他們旗幟鮮明地提出,任何嘗試去改變女性天生體態的做法,都是對上帝的冒犯和褻瀆。在1654年發表的文章中,約翰·布爾沃就曾極力譴責那些「危險的時尚和不顧一切想要改變腰部的舉動」,他認為以勒緊腰部、突顯胸部為目標的緊身束腹是一種「損害超乎想像的、不應有的時尚」,他向那些「把腰部緊緊捆綁起來,想要讓其變成細棍一般,在無法用自己的雙手環抱住自己的纖腰之前,永遠不認為腰部已足夠細的女性」發出了警告,如果這些女士無視告誡,那麼「很快她們就會打開通向肺病的大門,帶著腐臭的喘息永遠沉淪」。

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對此也有看法,甚至因此為法國革命設定了兩個目標,即自由與自然:

看見女人像黃蜂一樣被束成兩半,那可不是什麼賞心悅目之事。腰部的纖細,跟其他所有的東西一樣,都有其自然的比例,有其尺寸,超出那個范圍,就一定會成為瑕疵。這種瑕疵在光著身子的時候將非常觸目驚心,因此,為什麼必須是在穿著衣服時候的美呢?

由於緊身胸衣代表當時上流社會的審美情趣和價值取向,一度被革命者視為腐朽生活的象徵,成為革命的對象之一。1856年,法國曾經上演過一出諷刺劇,名為《喧鬧的衣裳》。劇中,女演員穿上誇張的鋼鐵大傘裙登場,嘲笑它的笨拙、累贅和對女性身軀的禁錮。漫畫家們也將克里諾林裙畫成鋼鐵囚籠,對其大加諷刺。

在法國大革命期間,緊身胸衣和所有貴族生活用具同時成為了革命者反對的目標。巴士底獄被攻佔後,巴黎到處都貼著「你可以自由崇拜,也可以自由著裝」的標語。而在美國,20世紀60年代激進分子燒掉胸罩,幾乎是法國革命者燒掉緊身胸衣的翻版。

後來,第一次世界大戰讓眾多男性戰死疆場,他們留下的繁重工作轉由女性承擔。累贅繁瑣的傳統女裝因嚴重阻礙工作而被徹底拋棄,機能性成為了服裝的重點,於是出現了簡潔、質朴,符合戰爭氛圍的軍服式女裝。1913年,紐約社交界名媛柯勞絲比因為受不了束腹的拘禁感,憤而丟棄緊身胸衣,另外叫侍女把兩條手帕縫在一起,再用粉紅色帶子連接起來,穿上後果然輕松多了,並由此在社交界廣為流傳。

然而,戰後的大蕭條卻使束腰這個纏繞了歐洲女性300多年的幽靈再度回歸,緊身胸衣竟然在紙醉金迷的頹廢生活中得以復興。幸運的是,由於現代主義美學運動的蓬勃發展和左派思想的流行,再加上戰後女權運動的燎原之火,傳統服裝已無法全面復活。束縛女性身體,影響女性健康的緊身胸衣,終於被扔進了垃圾桶,女性的腰圍總算回到了合乎天性自然的尺寸。

現代緊身胸衣

經過漫長歲月的演變,如今,胸衣已在時裝界獨立成軍,並自由發展成為女性愛慕的新潮流。尤其採用新的材質後,日漸輕如羽毛,觸摸起來,穿戴起來,格外柔軟舒適,將女性的曲線美表達得淋漓盡致。不過,它早已不再變態般的強調「緊致」了

❹ 中世紀歐洲宮廷里的服裝叫什麼

叫「拜占庭服飾」。

歐洲中世紀拜占庭樣式服裝繼承和發揚了古希臘與古羅馬的文明和藝術的風格。

同時又糅合了東方精美華麗的刺綉圖案,並以絲綢為貴為尚。

中世紀只有貴族才允許穿紅色的外套,這種外套裁剪得就像長袍一樣,有鍾形的褶皺、寬大的袖子,人們稱之為紹帛(schaube),是中世紀典型的服裝。有人膽敢穿著與他的身份地位不符的紅色衣服,就會被處以死刑。

(4)為什麼歐洲古典女裝那麼低胸擴展閱讀

拜占庭是一個古希臘城市,也是現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舊名,在其上千年的存在期內它一般被人簡單地稱為「羅馬帝國」。

拜占庭時期,隨著基督教文化的普及,服裝把表現的重點轉移到了衣料的質地、色彩和裝飾紋樣的變化上。

男裝特點:封閉式鞋取代了以前的涼鞋,披肩遮住身體的大部份,前面和後面有方形或長方形的綉飾。

女裝特點:比男裝更具有東方的風格,有許多珍珠、寶石、衣料也很華麗,使用金線織成。




❺ 有關歐洲藝術的影響論文

歐洲藝術發展的過程也是一部藝術和設計的發展史。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歐洲藝術的影響論文,供大家參考。

歐洲藝術的影響論文 範文 一:歐洲中世紀藝術走向談

摘要:藝術的分期有多種,中世紀藝術在歷史上有著其特殊的地位與作用,作為一個時代藝術的定位,歐洲中世紀往往被冠以“黑暗時代”的惡名,那麼中世紀藝術究竟有著怎樣的命運?是高尚,還是卑微;是進取,還是保守;是自由,還是專制,都是在這一歷史時期所產生的疑問,對中世紀的藝術進行一番疏略闡述,或許會對這些疑問得出些結論。

關鍵詞:中世紀 藝術 走向

一、何謂“中世紀”

按照歷史學家的大致觀點,歷史上的“中世紀”(Middle Ages)一般是指日耳曼民族攻佔羅馬,即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476年)開始,至15世紀文藝復興(公元1453年)之後,資本主義萌芽之初為止。這只是一個比較統一的認識,史學界還存在著諸多種關於中世紀歷史的界定,但其大致的范圍不會脫離此區間。

歷史上的中世紀曾長達近一千年,是歐洲歷史上(主要指西歐)的一個時代,義大利詩人彼特拉克(公元1304~1374)將歷史劃分為古代、中世紀和近代,視中世紀為一個無比混亂的中間期。他習慣性地將中世紀這一時期成為“黑暗時期”。那為什麼會叫做“黑暗時期”呢?

“中世紀”一詞是從15世紀後期的人文主義者開始使用的。在政治上,這段歷史也叫做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這一時期的歷史(與前表述有)。封建制度的形成、發展和解體是這一時期歐洲歷史的主線。但是世界各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是不平衡的,當西歐在5世紀剛剛進入封建社會的時候,中國封建社會的歷程已經持續了約1000年。

這個時期的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紀或者中世紀的早期在歐美普遍稱作“黑暗時代”,傳統上認為這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

這樣看來,似乎中世紀的一切都籠罩在“黑暗”的陰影之下,沒有光明,沒有喘息,沒有吶喊,沒有生機,“黑暗”統治著一切,就連藝術這樣最為靈活便利地反映精神生活的方式也難以開花結果。事實果真如此嗎?

二、中世紀藝術表現思考

提到“中世紀”,人們會想些什麼?“中世紀”這個詞會使一些熟悉的圖景浮現在人們的腦海:哥特式的大教堂,封建城堡,十字軍和貴族戰爭,宗教法庭上燃燒的火焰。從幾個世紀前“中世紀”作為劃分古希臘羅馬和近代歷史的名稱而開始使用時,就帶有一種貶義,它暗指歐洲 文化 歷史的毀滅和空白,並一直延續至今。“如果人們想找一個形容詞來描述落後、缺乏文化、沒有法制,人們就可以使用中世紀這個詞。‘中世紀’實際上成了描寫一切黑暗和反動的詞的 同義詞 了。”①那是否在黑暗籠罩下的一切都是暗淡無光的呢?藝術也是如此嗎?我們不禁會問。

誠然,中世紀在政治上有其黑暗的一面,表現在藝術上也是如此,但藝術有著更加頑強的生命力,在適應時代要求的同時,它總是能夠在黑暗中給人以光明,給人以心靈的慰藉,並有力地推動了歷史前進的步伐,成為借鑒歷史的一面明鏡。中世紀的藝術在這方面表現的尤為突出,雖然因為歷史的局限性,它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之處,但其取得的藝術成就也是前無古人並足以令後世所景仰的,它在世界藝術之林中所佔的地位更是舉足輕重的。

哥特式教堂的宏偉莊重,拜占庭鑲嵌畫的優美華貴,羅馬雕塑的粗獷沉重,都是對特定時期藝術現象的風格描述,都有其特定的內涵。黑格爾在《美學》中把建築劃分了三類:古埃及的象徵主義建築、古希臘的古典型建築和中世紀的哥特浪漫型建築。“浪漫型建築在材料和建築構形的科學性、合理性、完善性方面都超過了古典型建築,也就是說在審美判斷力的主導之下,最合宜的材料和最經濟合理的構形被組合成無與倫比的人類構造物,並體現了人類最崇高的理想。”②為了表達對基督的崇拜和解脫的願望,建築的形式被誇張到無形式的程度,崇高偉大也被擴大到無限量,浪漫型建築達到了審美判斷里的最高層次——崇高和偉大。

拜占庭的鑲嵌畫既有鮮艷奪目的色彩效果,又有堅實穩固的結構感,在造型上尤其講究概括,不是通過細節刻畫而是通過色彩對比來達到其形象的造型,使主體鮮明突出。可以想像,在光線的照射下,那些互為補色,外型概括的形象在金色背景的襯托下,是如此的絢爛奪目,又是如此的和諧統一。它給予信徒的就是這樣一種無尚崇高和神聖的宗教感受。鑲嵌畫達到了基督教所要求的肅穆矜持與激動人心的永恆,無疑是具有獨特風格與形式的拜占庭藝術的最好表現。

羅馬雕塑的復興證明了藝術家的無窮無盡的 想像力 和創造力,無論是歐坦教堂山花壁面的人物造型,還是高大的柱頭裝飾,都顯示出了逼真生動、自由大膽、變化多端的效果。

政局動盪,社會混亂,必然會對經濟、藝術等領域產生不小的影響,但我們知道,藝術發展總有它的不平衡性,無序狀態下的藝術也未必不能開出絢爛的花朵。正如中國古代的魏晉之風,歐洲中世紀的藝術園地也別具一格。在那一時期所創造的藝術成果和形成的藝術風格是那段時期特有的精神財富,甚至它的影響遍及世界各地及至現代。如果要說它的某些弊端的話,我想大概是宗教意識在藝術上給人的一種精神壓迫,這種精神約束力在整個中世紀時期是一直存在的。

歐洲中世紀的教會有著無比強大的力量來操控著社會事務,中世紀初基督教的支派天主教會幫助日耳曼人建立和鞏固政權,教會的勢力隨之壯大。“靈魂救贖”、“人間互愛”等思想主張不但適用於奴隸主,同樣適用於封建主,有利於維護封建統治。基督教的基本教義成為封建貴族階級的宗教,成為其統治服務的工具。

中世紀的西歐在最初主要是自然經濟佔主導地位,生產力低下,科學技術無法應用於生產。在社會上,群眾受到教會和封建貴族的壓迫,被剝奪了受 教育 的機會,教會推行的愚民政策流傳開來。教會“可以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思想等各個方面,通過各種不同的手段和途徑控制群眾,施加其影響,這就使宗教神學必然成為占統治地位的官方意識形態,群眾思想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宗教神學的深刻影響,他們的思想感情是受宗教熏陶的,是由宗教滋養的。幾乎人人都成了虔誠信徒,完全屈服在教會權威之下,成了正統教義和教會權威的奴隸。這種狀況嚴重阻礙了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③至此我們可以理解藝術在中世紀被打上宗教烙印是現象。

歷史的發展總有它的高潮和低谷,以至於後來14、15世紀天主教的神學思想受到了來自“異端”分子的攻擊,他們並不認為人活著要有禁慾的必要,他們要求解除天主教困擾在他們頭上的精神枷鎖。伴隨著資本主義的萌芽,反教會的斗爭也愈演愈烈,終於在16世紀中期出現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這些運動主張在思想和文化上沖破封建的牢籠和教會的精神束縛,給予人自身真正的尊嚴和價值,恢復人的自由意志,肯定人在現世所應享的幸福,這使得歐洲又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

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藝術在中世紀所遭受的苦難,但也僅僅是限於藝術精神上而言,在形式上看來,中世紀的藝術並沒有承擔過多的罪責。我們應該記住藝術精神對自由性,同時也不忘藝術形式的多樣性。

3.結 語

中世紀已經離我們遠去,但歷史留給我們的遺產是豐富多彩的。宗教的神聖光環已經在中世紀的上空褪去,藝術也早已走下那高不可攀的神壇,它變成了大眾得以品評的盛宴。我們姑且不用去考量那段時期的藝術究竟是偉大還是渺小,是光榮還是卑拙,因為藝術的走向不是單單藝術本身的事情,它牽扯到太多的關系。在這里,我們只需細細地品味它那獨特的味道,感受其深邃和震撼的力量,或許也能體會出些藝術的精神和啟示。

注釋:

①【蘇】A.古列維奇,龐玉潔、李學智譯.中世紀文化范疇.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頁.

②李衛、費凱著.建築哲學.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年.第357頁.

③陳曦文.世界中世紀史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8-209頁.

參考文獻:

[1]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美術史系外國美術史教研室.外國美術簡史.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年版.

[2]鄭敬高.歐洲文化的奧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陳樂民.歐洲文明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4]庄錫昌.西方文化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歐洲藝術的影響論文範文二:歐洲古典四大藝術風格對女裝風格的影響

內容摘要:藝術和文化上的發展變化,必然會在人們的服裝風格上反映出來,尤其是女裝的風格總是與一個時代以及這個時代的文化藝術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關 鍵 詞:哥特式藝術風格 巴洛克藝術風格 洛可可藝術風格 新古典主義藝術風格 女裝風格

每個時期都有不同的藝術風格流派,它們表現在建築、美術、音樂、文學及染織藝術等各個藝術領域,對人們的社會生活、精神生活產生影響。在歐洲的藝術史上哥特式藝術風格、巴洛克藝術風格、洛可可藝術風格、新古典主義藝術風格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樣地影響到同時期的服裝風格。

一、四大藝術風格的特點

哥特式藝術風格 “哥特式”原本是起源於一種極具特色的建築風格——筆直的立柱,高挑的天頂,多尖的拱門,這些均可見於中世紀的一種以尖頂大教堂,特點為尖拱、小尖塔、垛牆、飛扶壁和彩色玻璃鑲嵌等典型元素。這種風格影響到整個歐洲,反映在不同的藝術領域,如繪畫、 雕刻 、裝飾、音樂等藝術形式上。其特點是誇張的、不對稱的、奇特的、輕盈的、復雜的和多裝飾的,以頻繁使用縱向延伸的線條為其一大特徵。

巴洛克藝術風格 巴洛克代表了路易十四的精神。它具有氣勢雄偉、生氣勃勃、色彩艷麗、線條優美、富麗豪華的風格。它把人類精神從古典主義的枷鎖中解放出來,使其沉溺於無邊無際的、令人神往的夢幻之中。它一開始主要針對17世紀義大利的建築風格。後來,巴洛克風格影響到建築、美術、音樂、文學及染織藝術各個領域。巴洛克藝術風格最基本的特點是打破文藝復興時期的嚴肅、含蓄和均衡,崇尚豪華和氣派。

洛可可藝術風格18世紀的法國仍是西歐的文化藝術中心,由於沙龍文化在法國的蓬勃興起,使女性成為了男性世界注目焦點,形成了一種不同於巴洛克時期那種莊重豪華、拘泥虛禮的宮廷文化的文化形態,那就是洛可可藝術風格。洛可可風格的鼎盛時期是路易十五時代,它主要是指路易十五時代的一種室內裝飾風格:C形、S形曲線或漩渦狀花紋的裝飾風格。另一個特色則是甜美輕快、精巧華麗,而沒有巴洛克藝術的宗教氣息和誇張的情感表現。這種特色影響到當時的服裝,甚至以“洛可可”一詞代表法國大革命之前18世紀的服裝款式。

新古典主義藝術風格 新古典主義藝術風格興起於18世紀的中期,其精神是針對巴洛克與洛可可藝術風格所進行的一種強烈的反叛。它主要是力求恢復古希臘羅馬所強烈追求的“莊重與寧靜感”之題材與形式,並融入理性主義美學。

二、四大風格對同期女裝風格的影響

哥特式風格 哥特式風格深深地影響了中世紀法國服裝的服飾審美及服飾創造。受建築風格的影響,哥特式服裝風格主要體現在服飾形象是高高的冠戴、尖頭的鞋、衣襟下端呈尖形和鋸齒等銳角,在面料上表現出與哥特式教堂內彩色玻璃的效果是一致的光澤和鮮明的色調。裙飾多採用縱向的造型線和褶皺,使穿著者顯得修長,並通過加高式帽來增加人體的高度,給人一種輕盈向上的感覺。女裝上裝緊身合體,下半身的裙子寬大、上輕下重,形成一種圓錐狀造型,具有極強的裝飾性。尖尖的埃寧帽就像一個小尖塔,還有兩個褲腿顏色各異的緊身褲,尖尖的翹頭鞋,飾以不對稱圖案的上衣等。

巴洛克風格 由於受到巴洛克藝術風格的影響,在西洋服裝史上,“巴洛克風格”代稱17世紀歐洲的服裝款式。其著裝特點是大量的使用蕾絲、花邊,並配以奢侈豪華的裝飾,如絲綢帶、大扣子、 刺綉 、珠寶等,所以這種風格的時裝和配飾表現出來的盡是奢華和古典的面貌。

裙子是巴洛克女裝的重點。衣裙特點是松垂、多褶、曳長,比文藝復興時期柔和、自然、大方、富有浪漫氣息,更顯出女性自然的嫵媚。女性除了外邊的羅布以外,還要穿三條不同顏色的裙子(即襯裙、內裙和外裙),以取代裙撐架。下裙穿多層肥大而多褶的裙子,使下體顯得鼓大,以增添體積感和層次感。服裝上不論是整體造型還是局部造型,都是更多地強調曲線,展露出女士特有的性別魅力。

洛可可風格 作為一種服裝的風格,洛可可風格的特點是極致的優雅和精緻,它打破了文藝復興以來左右對稱的模式,創造出一種非對稱的,帶有輕快、優雅的運動感的,自由奔放而又纖細、輕巧、華麗、繁瑣的裝飾樣式。

女性服裝內穿束身馬甲,裙撐架再度興起,此時裙撐架的形式為前後扁平、左右對稱,要在裙撐外穿一條華麗的襯裙,外穿羅布,一般前開,領口成一個大的U字型,上面露出緊身的胸衣,胸衣自上而下按大小順序排列著一排緞帶蝴蝶結,羅布下面也成A字型打開。襯裙外露,襯裙和羅布上也都裝飾著曲曲彎彎的皺褶飛邊、蕾絲、緞帶蝴蝶結和鮮花。袖長到肘部,袖口也有三層的蕾絲花邊。

新古典主義風格 1790年到1820年, 新古典主義思潮興盛,使女裝向古希臘、古羅馬那種自然樣式傾斜,以自然簡單的款式,取代華麗而誇張的服裝款式。Robe chemise就是這一時期的典型樣式。這是一種白色棉布製作的寬松的襯裙式連衣裙,連衣裙的腰際線提升到胸部下面,使人體的比例更加好看,胸部的內側有護胸層,取代了緊身胸衣,解除了對女性身體的束縛。袖子很短,露出手臂;裙子很長,一直垂到地上,使女性著裝又一次回歸到淡雅、自然之美。

三、四大藝術風格對現代女裝風格的影響

當今時裝界,歐洲古典的藝術風格流派仍然是很多服裝設計師們的靈感來源,設計師們高舉復古風的旗幟,在許多細節設計上都回歸到了幾個世紀之前。

Gucci就曾以哥特式風格為靈感設計的系列服裝,非常性感。黑色搖滾女郎,帶有上個世紀30年代好萊塢女星的味道:褲子為寬褲腳,剪裁緊身、修長,配搭綁帶、高跟鞋,性感中帶個性,使得女郎帶有哥特式的神秘色彩。

巴洛克風格也被時裝設計大師們所寵愛。YSL設計師Tom Ford以巴洛克風格為靈感來源,把法式蕾絲、領結、寬袖,重新演繹成現代服飾。他所採用的材質,展現出既成熟又性感的女人形象。綁帶是設計中的細節重點,常常出現在上衣、裙子、鞋子上,還有寬袖口、領結,以及以黑色為主調,華麗的綉花,古典的收腰外形,不禁令人遙想幾百年前的法國宮廷聖羅蘭女人的萬種風情。

D&G2008年春夏禮服系列,是時裝界回歸洛可可風格的一個高潮。印花布料和誇張的裙撐、打折的花邊、繁復的綴飾、低胸襯裙的造型設計以古典優美的X形輪廓為中心並強調裙及袖的層次和質量。在色澤選擇上,將草綠、粉紅、鵝黃等富麗堂皇的色彩一一呈現,頓現輕巧而華麗。

2008年雅瑩和2008—2009秋冬專場發布會以新古典主義為靈感來源。其服飾將女性形體間的極佳比例完美呈現,通過立體剪裁、抽褶、滾邊等勾勒出極具視覺效果的空間感,並配以誇張的蝴蝶結、復古的寬腰帶和金屬飾物。飾物色彩上以黑金、米黃為主體色,略施點綴玫瑰紅和暗橘、墨綠等色,從而顯出經典的華麗與高貴。

結語

歐洲藝術風格不僅僅有這四類。多樣的文化必然會造就社會多彩多姿的藝術形式,而服飾更是時代的一面鏡子,它不僅反映出人與自然以及社會的關系,且折射出一個時代的氛圍和人們的精神面貌。

參考文獻:

[1]華梅.西方服裝史[M].中國紡織出版社,2002.

[2]臧迎春. 中西方女裝造型比較[M].輕工業出版社,2001.

有關歐洲藝術的影響論文相關 文章 :

1. 中西方當代藝術對人們現實生活的影響探究論文

2. 淺談中西美術與圖騰藝術論文

3. 淺談中西方藝術教育的本質差異論文

4. 試論文藝復興時期美術的意義論文

5. 淺析煤雕藝術的當代啟示論文

6. 關於藝術設計專業論文

❻ 英國古典女裝為什麼要設計成臀部褶皺,讓臀部看起來特別翹

你算問對人了
1.這個一個時代的審美有很大關系,例如唐朝喜歡豐滿的女性
2.英國古典女裝中,只有連衣裙是倒酒杯型,馬褲不會
3.這些設計是給不用幹活的貴族穿的,臀部很翹。貴族沒事能幹什麼?
4.勞動人民不會在裙子裡面搞個竹筐撐起來的

哈哈!

❼ 新古典主義時期女裝特點及其原因

新古典主義時期女裝特點是造型極為簡練、樸素。原因是1789年的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不僅沖擊了王室貴族的寶座,也沖擊了他們日漸墮落的審美趣味。法國古典主義藝術應運而生,它力求恢復古希臘羅馬所強烈追求的「莊重寧靜感」,強調自然、淡雅、節制的藝術風格。

同時受到英國田園風格的影響,洛可可時期那繁縟、龐大、裝飾過剩的女裝造型遭到揚棄,自然簡單的服裝款式取代了華麗誇張的樣式,排除了拘束、非自然的緊身胸衣和裙撐,追求淡雅的自然美。



新古典主義的特點:

1、「形散神聚」是新古典的主要特點。在注重裝飾效果的同時,用現代的手法和材質還原古典氣質,新古典具備了古典與現代的雙重審美效果,完美的結合也讓人們在享受物質文明的同時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

2、講求風格,在造型設計上不是仿古,也不是復古,而是追求神似。

3、用簡化的手法、現代的材料和加工技術去追求傳統式樣的大致輪廓特點。

4、注重裝飾效果,用室內陳設品來增強歷史文脈特色,往往會照搬古典設施、傢具及陳設品來烘托室內環境氣氛。

5、白色、金色、黃色、暗紅色是歐式風格中常見的主色調,少量白色糅合,使色彩看起來明亮。

❽ 漢服有幾種好看嗎朝鮮族和日本人穿民族服飾,為什麼我們漢族不穿漢服呢

【名稱由來】

從三皇五帝到明朝這一段時期漢民族所穿的服裝,被稱為漢服。漢服是漢民族傳承千年的傳統民族服裝,是最能體現漢族特色的服裝,每個民族都有屬於特色的民族服裝,漢服體現了漢族的民族特色。從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幾千年時間里,漢民族憑借自己的智慧,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漢服文化,發展形成了具有漢民族自己獨特特色的服裝體系——漢服體系。博大精深、體系完備、悠久美麗的漢服,是中國不可多得的一大財富,是非常值得每一個炎黃子孫引以為自豪的。 客觀上的漢族人某些歷史階段的民族服裝例如漢化旗裝/旗袍/馬褂等絕對不可以被稱作「漢服」,因為它們與真正的漢服沒有正常的演變銜接過程。

【基本特點】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男裝的式樣:

「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傳下來的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大帶那種(秦漢服飾為代表),延續了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蒙元、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日本和服最常見的式樣便是如此。

自隋唐開始盛行的圓領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延續了唐、五代、宋、蒙元、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宋太祖,明太祖所穿均是這個類型服飾。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場合穿的服飾就是這種漢服的變種。

女裝式樣相對稍多些,但基本式樣大體也只有兩種:

大襟右衽交領這種(同樣以秦漢服飾為代表)。

隋唐興起的大襟低胸這種,同秦漢深衣不同的是服飾分為上衣下裳,不再像深衣那樣衣裳連在一起。這兩種女服式樣對宋明時期以及日本朝鮮的民族服飾(女服)影響非常大。隋唐時期漢族婦女也穿過窄袖緊身翻領的胡服,但那些胡服基本是作為流行服飾來穿的(或者說是出於獵奇心理),並不是漢族傳統民族服飾。宋明時期漢族婦女也穿過一些別的式樣,但影響並不廣。

大家看到了秦漢唐宋明服飾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體部分相同。西漢的深衣和明朝的漢服基本式樣是相同的,只是在細枝末節上不同。共性是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其實象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那種漢服在唐朝時期漢人依然在穿,不過在以長安為中心的北方以圓領為主,而在吳越地區則兩者兼顧,宋明類似。日本和服就是在飛鳥奈良時期(中國唐朝時期)引進漢人服飾發展成為今天的日本和服。

漢族服飾的風格是怎樣的呢?如果我們把漢族同歐洲民族相比的話,我們會發覺二者在許多方面都呈現明顯的不同。漢族服飾幾千年來的總體風格是以清淡平易為主。漢族古代的袍服最能體現這一風格,這種袍服的主要特點是寬袍大袖,褒衣博帶,形制雖然簡單,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各一樣,神采殊異,可塑性很強。我們現在雖然不能見到這種服裝的千姿百態的原型,但我們還是可以從漢代的帛畫和魏晉隋唐遺留下的一些人物畫中窺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簡單的漢裝大衣附著在不同體態的人物身上頓時具有了一種鮮活的生命力,線條柔美流暢,令人浮想聯翩。樸素平易的裝束反而給他們增添了一種天然的風韻。袍服充分體現了漢民族柔靜安逸和嫻雅超脫、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審美情趣。

(1)歷史性

剃發易服的暴力強制已經消失,漢服趨向於復興。
(2)傳承性

傳承性即漢服歷史具有傳承性。在這漫長的時間中,漢服歷史的發展一直遵循著代代相傳,世世相襲的特點,這體現了漢服歷史發展的傳承性。

(3)多樣性與同一性

多樣性與同一性是指漢服款式的多樣性與漢服型制(或樣式)的同一性。作為一個擁有千年歷史的事物,漢服從來就不是一種款式,「上衣下裳」,「深衣」,「襦裙」等豐富多彩的款式體現了作為一種悠久的民族服飾應有的多樣性。雖然漢服歷來款式豐富,但漢服的基本形制(或樣式)「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的特點卻是千古未便的,這就是漢服的同一性。同一性與多樣性的統一是漢服的一大特色。

(4)完備性

完備性是指漢服自身內部體系的完備性。經過千年的發展,漢服已經是一種成熟的服飾了,它不但內部種類豐富,工藝考究,而且漢服的配飾也非常繁多而豐富。

(5)相融性

相融性是指漢服與傳統文化的相融性,漢服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經被視為正宗傳統文化的象徵了,而且漢服本身就處處體現著傳統文化,漢服與傳統文化是和諧的一家。

【歷史發展】
漢服即漢族服飾的簡稱:主要是指清代以前,在文化發展和民族交融過程中形成的漢族服飾。

漢服作為一種獨立服飾體系,在歷史的傳承與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風貌,即已形成了鮮明的風格特色,並且明顯區別於我國其它民族,及世界任何一個民族的傳統服裝,更與現代服飾在制式風格上有著質的不同。

漢族服飾博大精深。因為其歷史悠久,應用地域廣泛,並在不斷的創新與融合中發展演變,使得對中國服飾研究較少的人難以把握,而作為一個大的服飾體系,不能僅以表象和簡單的制式來界定漢服,而應以其主導風格為界定標准。

所以漢服的界定標准可以用以下文字進行表述:「上溯炎黃,下至宋明,以漢族(先秦時則為華夏族)人民所穿著的服飾為基礎,並在此基礎上發展演變而成的一種明顯具有獨特風格的一系列服飾的集合。」

如此界定漢服—漢民族的傳統服飾,主要基於以下三點性質的考慮:

第一:漢服的民族性,即漢服是漢民族的服飾。而中國古代胡人所穿的服裝不能稱為漢服。民族是個整體的概念,所以一個漢族人所穿的胡人的服裝,也不能稱其為漢族的傳統服飾。

第二:漢服發展的傳統性,而傳統又必須分為兩方面,即傳承性與統一性。漢服的傳承性表現在:漢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國上古黃帝時期,並一直保留風格傳承而不斷的發展演化。漢服的統一性表現在從黃帝時期到宋明,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在歷時近五千年的時間跨度,和數百萬平方公里的空間廣度上,所有漢族人的服飾在其主流中擁有的共同特點。即以右衽、大袖、深衣為典型代表。

第三:漢服發展的自然性,即非外力強制下,漢人自覺自願的情況下,通常不易被人們明顯覺察到的自然的發展,這也是一般事物或文化發展的常規規律。而漢服發展的自然性,更是一個民族傳統服裝的傳承性的基礎,即某一事物或文化,在其自身正常的發展軌跡之下的正當發展演變的方向。其方向,可以通過一般的規律,向前追溯其源頭,也可以向後預測其發展方向。

以此界定下,中國古代,除了清裝外,只要是明末以前的漢人所穿的服裝,不論樣式、地域、融合、分化、發展,都可稱為漢服,而現代古戲裝,除清戲裝以外,雖然與古代有所區別,但也是依照傳統風格合理改制而來,所以也可以稱為漢服。而漢服,用肉眼是很容易將其與其它民族的傳統服裝(包括滿裝、洋裝、現代裝)區分開的,現在這種漢服,又多被稱為「古裝(除清裝外)」。

清朝的服飾,向前追溯,來源於滿族的服飾,向後觀察,也非漢服傳統。所以雖然是漢人所穿,但不符合漢族傳統服飾的「傳統性」要素,所以不能劃入漢服范疇;而今天漢人所穿的服裝,其源流主要是來自西方,「唐裝」馬褂、旗袍等主要(要分清主次)源流來自滿族的傳統服裝,所以不能稱為:漢族的「傳統服裝」。即要分清,一個漢族人所穿的服裝和漢民族整體的傳統服裝之間的區別。

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

在未有考古實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漢服最早的出現應該是殷商時期。

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就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後又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殷商以後,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時,服飾制度逐漸形成。周代後期,由於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特別是百家學說對服飾的完善有著一定的影響,諸侯國間的衣冠服飾及風俗習慣上都開始有著明顯的不同。並創造深衣。冠服制被納入了「禮治」的范圍,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衣冠服制更加詳備。

1644年清軍入關後,以滿族為核心建立了半殖民,半奴隸制國家。為打擊、奴化廣大漢族人民,尤其是上層人士(士人)的民族精神,以保持滿族的統治地位。滿清統治者下令全國剃發易服,引起全國性的憤怒、不滿及武裝抵抗,隨後在滿清統治者進行的武力血腥鎮壓與屠殺下,漢服逐漸消亡。

和服(わふく,wafuku) ,日文原意是「服裝總稱」,但後來專指其傳統服裝。因日本人是大和民族。這個詞的對義詞是洋服。

和服的解釋
和服分男用、女用、兒童用和單衣、夾衣,有「表著」(外袍)、「下著」(內袍)等種類。和服長度一般齊踝,交領,右大襟,寬袖,留身八口,上下無扣無襻,系腰帶,衣上印有家族徽記。

著物(きもの):在英語等歐洲語言中,和服稱為Kimono,在日文中是著物。著物廣義上指所有的衣服。狹義的著物指和服與日本傳統服裝。

和服(わふく): 日本的傳統服裝,現在穿著於正式場合。新年慶典、成人儀式、日本婚禮時需要指定穿著服飾。(根據我理解中國人錯誤理解和服,熟知的基本是浴服)由於穿著繁瑣,被譴責為不切實際的服裝式樣,但它的優點是賦予衣著者以優雅的風度。

吳服:布匹的意思。中國古代三國時期吳國紡織技術和縫制方法流傳至日本後世紀念語,通常吳服專指以絲綢為面料的高級和服,而用棉布做的和服被稱為太物(ふともの)。

和服

和服的特徵
和服屬於平面裁剪,幾乎全部由直線構成,即以直線創造和服的美感。和服裁剪幾乎沒有曲線,只是在領窩處開有一個20厘米的口子,上領時將多餘的部分疊在一起。如將和服拆開,人們可以看到,用以製作和服的面料,仍然是一個完整的長方形。由於和服的裁剪製作具有上述特點,所以在量體裁衣方面比較自由。在製作和服時,較少為人的體型所左右,高矮胖瘦不同的人,即使穿著同一尺寸的和服,也很少給人以衣不合體的印象。因為,它可以因人而異,在腰間調節尺寸。和服雖然基本上由直線構成,穿插在身上呈直筒形,缺少對人體曲線的顯示,但它卻能顯示莊重、安穩、寧靜,符合日本人的氣質。不僅如此,和服同時也順應日本的自然;日本絕大部分地區溫暖濕潤,因此服裝的通氣性十分重要。由於和服比較寬松,衣服上的透氣孔有8個之多,且和服的袖、襟、裾均能自由開合,所以十分適合日本的風土氣候。

和服的定義
和服種類繁多,無論花色、質地和式樣,千餘年來變化萬千。不僅在男女間有明顯的差別(男式和服色彩比較單調,偏重黑色,款式較少,腰帶細,附屬品簡單,穿著方便;女式和服色彩繽紛艷麗,腰帶很寬,而且種類、款式多樣,還有許多附屬品),而且依據場合與時間的不同,人們也會穿不同的和服出現,以示慎重(女式和服有婚禮和服、成人式和服、晚禮和服、宴禮和服及一般禮服)。和服本身的織染和刺綉,還有穿著時的繁冗規矩(穿和服時講究穿木屐、布襪,還要根據和服的種類,梳理不同的發型)使它儼然成了一種藝術品。設計師不斷在花色和質地上推陳出新,將各種大膽的設計運用在花色上,使現代印象巧妙地融入了古典形式之中。

江戶時代以前,和服的「浴」字是指「熱水」,那時候人們把和服稱作「湯帷子(Yukatabira)」。帷子指單衣,即用於單穿的衣物。古時的浴室基本上都是蒸氣式的,和現在的桑拿很相似。人們為了防止被牆壁和柱子燙傷,都穿著湯帷子入浴。湯帷子被稱為「和服」始於江戶時代。

後來,人們逐漸改變了入浴的形式,洗浴時不再穿衣,而是浸泡在熱水中。於是,這種和服便成為洗浴完畢後穿著的簡單衣物,並作為夏季休閑體現個人情趣的衣物延續至今。從價格上來說它和真正出席宴會的和服相差很大,一般在10萬日幣左右,而一般的和服則至少要100萬。

最初的日本服裝是被稱國「貫頭衣」的女裝和被稱為「橫幅」的男裝。所謂「貫頭衣」,就是在布上挖一個洞,從頭上套下來,然後用帶子系住垂在兩腋下的布,再配上類似於裙子的下裝,其做法相當原始,但相當實用。
所謂的「橫幅」,就是將未經裁剪的布圍在身上,露出右肩,如同和尚披的袈裟。

日本的和服,就是以此為基礎逐漸演經而成的。在日本出土的公元素至7世紀的古墓的人偶埴輪上,已經有了各種和服的形象資料。

公元8世紀,中國唐代服裝傳入日本,對日本的和服產生了很大影響。當時和服的名稱,如"唐草"、"唐花"、"唐錦"等。"貫頭衣"、"橫幅"以及後來的"和服",受到了東南亞的中國唐代服裝的影響。但是在裁剪和製作上,和服卻有其獨到之處:和服屬於平面裁剪,幾乎全部由直線構成,即以直線創造和服的美感。和服裁剪幾乎沒有曲線,只是在領窩處開有一個20厘米的口子,上領時將多餘的部分疊在一起。如將和服拆開,人們可以看到,用以製作和服的面料,仍然是一個完整的長方形。

各種和服在款式和穿著方式上有"大同",也有"小異",正是這些"小異",具有服裝的一項重要功能:顯示身份、年齡、所屬的社會階層。以女性的和服為例,這種"小異"主要表現在袖子上。和服的袖子大致分為"黑留袖"、"色留袖"、"本振袖"、"中振袖",等等。

1."留袖",即袖子相對較短。

2."黑留袖"和服往往點綴有精緻的花紋,它是中年婦女的禮服,一般在比較隆重、庄嚴的場合,如婚禮、宴會時穿著。

3."色留袖"是有各種顏色的和服,穿著者比穿"黑留袖"的人年輕,也是隆重場合時穿著的禮服。

4."振袖"是未婚的日本青年婦女的傳統服裝,比較豪華,一般只在慶賀典禮、畢業,以及新年時穿著(今天,即使在這種時候也很少有人穿著這種和服)。
所謂"振袖"就是長袖,往往長達1米左右,垂至腳踝。

5.另外,還有一種被稱為"色無地"的和服,在平時穿著。"色無地"沒有花紋圖案,但有顏色。

通氣,是和服的一大優點和特徵,因此和服的袖口、衣襟、衣裾均能自由開合。不過,這種開合,尤其是衣襟的開合,有許多講究。不同的開合,具有不同的含義,顯示穿著者不同的身份。例如,藝人在穿著和服時,衣襟是始終敞開的,僅在衣襟的"V"字型交叉處繫上帶子。這種穿著方式,不僅給人以一種和服似脫而未脫的感覺,顯示一種含蓄的美,而且能顯示從事該職業的婦女的身份。反之,如果不是從事該職業的婦女在穿著和服時,則須將衣襟合攏。但即使是合攏衫襟,其程度也有講究,並以此顯示穿著者的婚姻狀況:如果是已婚的婦女,那麼

衣襟不必全部合攏,可以將靠頸部的地方敞開。但如果是未婚的姑娘,則須將衣襟全部合攏。事實上,和服的穿著有著如此之多的講究,以至在日本有著專門教人如何穿著和服的"教室"。

和服的構造
1.掛衿(かけえり)、共衿(ともえり)
2.本衿(ほんえり)、地衿(じえり)
3.右の前身頃(まえみごろ)
4.左の前身頃
5.袖(そで)
6.袂(たもと)
7.左の衽(おくみ)
8.右の衽
9.剣先(けんさき)
10.身丈(みたけ)
11.裄丈(ゆきたけ)
12.肩幅(かたはば)
13.袖幅(そではば)
14.袖丈(そでたけ)
15.袖口(そでぐち)
16.袖付(そでつけ)

韓服
諺文: 한복
漢字: 韓服
羅馬字: Hanbok
南韓叫한복(韓服),北朝鮮叫조선옷(朝鮮옷)是一種傳統的朝鮮族服裝。韓服的特色是設計簡單和衣服上並沒有口袋。

名稱的由來
韓服本來應該叫作朝鮮服. 只是現在朝鮮半島分成了朝鮮與韓國兩個國家,而韓國影響又較大. 才改叫韓服. 韓服是從古代演變到現代的韓民族的傳統服裝。韓服的線條兼具曲線與直線之美,尤其是女士韓服的短上衣和長裙上薄下厚,端莊閑雅。一襲韓服透露著東方倫理和超世俗之美的完美結合。

韓服
韓服的穿法
韓服還可掩飾體形上的不足,使體形較矮的人看上去較高,較瘦的人看上去則較豐滿,增添女性之美。如今,大部分國民是已習慣穿著洋裝西服,但是在春節(農歷正月初一)、秋夕(中秋節)等節慶日,或行婚禮時,仍有許多人喜愛穿傳統的民族服裝。女性的韓服是短上衣搭配優雅的長裙;男性則是短褂搭配長褲,而以細帶縛住寬大的褲腳。上衣、長裙的顏色五彩繽紛,有的甚至加刺明艷華麗的錦綉。韓國傳統服裝-韓服女裝由短上衣和寬松裙子組成,顯得十分優雅,男裝由上衣和褲子組成.作為白衣民族,韓服基本色為白色。根據不同季節,不同身份其著裝的穿法、布料、色彩不同。

韓服是能按服裝的顏色和衣料演出各種感覺的衣服。一般來說,上衣用亮色、下衣用暗色最為古典。

女子韓服的情況是:傳統的色彩安排是紅色裙子淡淡的淺綠色或白色、藍色短上衣,藍色裙子則配紅色或白色、黃色短上衣。此外,紫色裙子配淺紫色短上衣,深紫色裙子配粉紅色或玉色短上衣.

男紗帽

外套

外套是短衣和褲子上面所穿的衣服, 可在外出時穿。

褲子

褲子指男性所穿的下衣。 根據體形寬松製作,以適合坐式生活為特點。

勾背鞋

在中國朝鮮族、韓國和朝鮮都有流行。朝鮮族歷來崇尚素白色,衣服、鞋飾多用白色,樸素大方,極富民族特色。朝鮮族古代多穿草鞋、木屐,後發展到淺口勾背鞋。勾背鞋,口淺,便於穿脫,而且晴雨兩用。

短衣

相當於上衣, 男女裝有差異/ 男式以線條粗,平坦為特點; 女式以裝飾華麗曲線短而美麗為特點。

領沿

領沿指領子部位白色的線。 筆直但圍繞頸部和整體曲線很協調。

長衣帶

為扣好短上衣, 在兩個前衣襟上各縫有長帶.女性短上衣的長帶垂落在長裙前面,也有裝飾的作用。

袖口

袖口是指短衣的袖子下方, 其特徵為傳統韓屋飛檐的曲線似的自然柔美。

裙子

裙子為女性的下衣。 裙子做成褶皺型和背心相連而成, 分為單裙, 襯裙, 套裙等

紋樣

和優雅的線條, 色彩一起, 更加突出韓服美的是花紋。裙子的邊, 袖領肩部等部位加上花紋, 更加突出華麗的風格。 紋有植物, 動物, 自然等。

歷史

很久很久以前已經有韓國人穿著韓服,但現時的韓服是在大約三國時代演變出來。當時的褲子都很短和緊身,而上衣的腰圍則非常貼身。

三國時代快完結時,中國的唐政府把絲制長袍傳到韓國。貴族婦女開始穿著全身裙和闊袖的上衣(襦)。而男士就穿著窄身、長至膝蓋的上衣和闊身褲,並把褲腳綁在足踝。

在高麗時代,韓國曾成為元朝的藩屬國達80年。忠烈王其後迎娶成吉思汗的女兒為妻,從此改穿蒙古服飾。在他統治的3年內,所有官員都要剃去頭發,並要穿著蒙古服飾。

李氏朝鮮時代,韓國成為明朝附屬國,服裝亦改為近似明朝服裝式樣,初期衣帶在右側,較幼及短,後來移到較中間的位置並加粗、加長,女服上衣亦縮短。在李氏朝鮮末年,平民(白丁)女性的上衣甚至短至袒露胸部,有可能是為方便哺乳而設,至日佔時代被日本統治者以「有傷風化」為理由取締。之後就變成現在所見的式樣。

頭飾

男性和女性都會在頭上扎辮子,直至成年或結婚為止。成年或已婚男子會把頭發結成發髻在頭頂,成年未婚的少數女性和一般宮女(巴只、內人)、醫女等則把辮子盤在腦後並以粗緞帶束起(古代朝鮮人多數早婚,大部份人在未成年前已經結婚)。

已婚女性、妓生(藝妓)、高級女官(尚宮、尚儀、尚服等)會戴上發盤(又稱雲環),即把假發弄成盤狀戴上,始於高麗,忠烈王下令高麗全國穿蒙古服、留蒙古發髻(編發)。後來朝鮮太祖李成桂開國,采「男降女不降」政策,男性恢復漢制,女性則「蒙漢並行」,後來發展成「發盤」樣式。

發盤是身份、財富的象徵,有錢人和貴族婦女喜歡在發盤上加上各種飾物,有些婦女,尤其是貴族婦女,發盤甚至超過三圈,宮中甚至發展出「木頭假髻」,平民及家境一般的婦女則只有一圈。內命婦常服及外命婦禮服的發盤正面正上方有玉板一個,左右各有花簪作為頭飾,通稱為「鳳首」,這也是牒紙的一種,代表身份與地位,有嚴格規定。後妃、內命婦、尚宮會於發盤和頭頂之間放一「子供枕」。

至純祖時有婦女因發盤過重摺斷頸項至死,宮中才撤銷後妃必須佩戴發盤的規定。後來已婚婦女就改為只把辮子盤成發髻並插上發簪而不戴發盤。

場合

韓服按不同的場合而分為不同類型,包括:日常生活、典禮和特定場合。典禮服飾是在一些正式、隆重的場合時穿著,例如嬰兒滿月、婚禮和葬禮。

李氏朝鮮時代,後妃、公主、翁主,以及貴族婦女進宮時,會穿著稱為「唐衣」的韓服,上衣的前襟和後襟長到及膝的程度。男女外出時會穿著稱為「周衣」的長外套,女性有時會用周衣遮蓋頭部。

由於韓服穿著不便,除了在正式的場合和一些古老鄉村外,現在已很少韓國人會在日常生活中穿著韓服。近年亦有人製造改良韓服(又稱生活韓服)作日常生活穿著之用。

❾ 歐洲貴族服飾是什麼樣子的

18世紀中葉,由於歐洲對一些古代遺跡的發現挖掘的興起,引起了人們對古典主義文化的興趣,於是就出現新古典主義思潮。這時期女裝造型自然、樸素、簡單。

襯裙式女裝裙子面料是沙似的乳白色或淺黃色棉布,像古希臘長裙女裝低領、短袖、高腰的款式。披肩為了女士禦寒用的披肩,常用經編絹網,後來興開士米的長披肩。

19世紀男裝變得更加女性化,背心、外套和長褲是最常見的組合。為了凸現身材,男士們開始使用緊身胸衣。男士主要配飾有領結、桶形禮帽、文明杖。

這種設計從實用藝術向現代又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常被用在建築裝飾和工業設計領域,在服裝發面特點是否定傳統樣式,採用流暢的曲線造型突出線性裝飾風格。

(9)為什麼歐洲古典女裝那麼低胸擴展閱讀:

中世紀歐洲的統治階級追逐奢華和享樂,無視宗教戒律,在服裝方面表現尤為顯著。無論貴人、貴婦,皆如兒童之喜著新衣,喜戴首飾。此為善奢侈浪費之時代,男子穿尖頭鞋,而女子戴高一尺之圓錐帽。

人們對於服飾的正當的美的追求被看成是輕狂的行為,禁慾和反禁慾的斗爭也表現在服裝方面。人們按照美的標准不斷地推進著服裝的前進,直至文藝復興,服裝發展才有了一個較大的變化。

女式服裝有斗篷,還有披肩(王室皇後專用)長外衣,是由基督教法衣演變而來。女外衣短至臀部,長至腳踝。戶外服裝是長斗篷,從頭部垂落覆蓋全身。貴族婦女服鑲嵌金銀寶石、珍珠瑪瑙,勞動婦女穿無袖或短袖上衣,衣身到腰。

從查士丁尼皇後的畫像看,其服裝華貴無比,身穿一蓋住腳面的長衣,衣制下擺很寬,似裙狀,衣袖瘦窄至腕,袖口束緊。腰間系各種絲帶,衣服上裝飾各種寶石,胸前掛著各種珍珠寶石飾物,頭戴帽,帽上飾著各種寶石,耳環垂下。其服裝式樣有的為歐式,其絲織面料與寶石飾物產於東方。

❿ 求那種歐洲宮廷束腰帶裙撐的服裝具體介紹~

不同時期有不同的風格~~你所說的應該是指十八、十九世紀的~~
近世紀服裝編輯
近世紀分為文藝復興時期、巴羅克時期、洛可可時期。

文藝復興時期
把衣服分成若干個部件,各部件獨立構成,然後組裝在一起形成明確的外形。有義大利風、德意志風、西班牙風。
義大利風時代男裝為普爾波萬和肖斯的組合,內衣修米茲變短,英語稱為夏次shirt。普爾波萬衣長及臀底,系腰帶,有圓領、雞心領、立領、高立領。衣身向橫寬發展,肖斯很緊身,穿半長靴,外穿大翻領嘎翁和曼特,裝飾有假袖子和毛邊裝飾。女服在腰部有接縫的連衣裙,叫羅布,領口很大,胸口袒露很多,高腰身,衣長及地,袖子有緊身筒袖和蓮藕似的袖子,在肘部、上臂部、前臂部有許多裂口,露出修米茲。裁剪上上下分離,是把整件衣服分成若干個部分構成的基本構想。女子外衣是曼特,色彩明快,高腰身,托裾,有裝飾性袖子,曼特領子很大。高底鞋-喬品,16世紀後半葉,喬品被高跟鞋取代。
德意志風時代德意志風的主要特色-斯拉修裝飾,即裂口、剪口。德國男服中,普爾波萬與哥特式時代在構成上基本相似,有普利茲褶,立領、內衣領很高,有細小褶飾,這是大褶飾領的先兆。普爾波萬此時稱達布里特,外穿裙身茄肯,最外穿夏吾貝(法語的曼特),衣長及膝或踝,衣身、袖子很寬松有毛皮里子或毛皮邊飾,大翻領,有假袖子。男子下半身穿膨臌起來的短褲-布里齊茲,中間用一塊楔形布(科多佩斯)遮擋住襠部,後來發展成小口袋,裝飾有斯拉修、填充物。德國女服初期模仿義大利,方形低領口,裝飾著著帶立領的小披肩-科拉Koller,後變成高領,科拉變成有碎褶的小領飾,是後來大領飾的先兆;最初袖子很大,後領口變小、袖子變瘦,袖子有斯拉修裝飾;裙子用很多普利茲褶或穿好幾層襯裙使量增大,再罩上有普利茲褶的圍裙。女服腰節較高,窄肩、細腰、豐臀大裙子,腹部尤其寬大。
西班牙風時代西班牙服裝的外觀特徵:威嚴、正統、沉著的單色,特別是黑色中洋溢著天主教的神秘主義和禁慾色彩。被稱為填充式時代,表現為男子上衣、短褲,男女袖子上施加填充物,表面裝飾斯拉修。獨立製作、獨立使用的褶飾領「拉夫」非常流行。女服中裙撐「法勤蓋爾」的發明和使用式女裝下半身膨大化稱為定型。與下半身膨大化相對,女子上半身盛行使用緊身胸衣「苛爾•佩凱」。 ①西班牙男服的最大特點是大量使用填充物,普爾波萬的肩部、胸部、腹部、袖子都使用填充物。袖子出現三中造型:帕夫•斯裡布、「基哥」袖,蓮藕狀的比拉哥斯裡布。②填充物還用在短褲布里齊茲上,使其臌起來。③肖斯分為上下兩段,上部是離體形的奧•德•肖斯;下部是緊身的巴•德•肖斯。西班牙風時代,黑色十分流行。16世紀後半葉,出現男裝女性化、女裝男性化現象,男女內衣很接近,女性內衣增加褲子這個品種。

巴羅克時期
把這些部件完整的連接在一起,形成一種流動的、統一的基調,界限消失整體感增強,表現出強有力的、躍動的外形特色。巴羅克原意為:不合常規、外形有瑕疵的珍珠;泛指各種不合常規、稀奇古怪、離經叛道的事物;違反自然規律和古典藝術標準的做法。巴羅克風格的特點:①氣勢雄偉、生氣勃勃、有動態感、氣氛緊張、注重光和光的效果,擅長於表現各種強烈的感**彩和無窮感,頗有打破各種藝術界限的趨勢。②強調感情的表現,強調變化和動感,使用華麗的曲線裝飾,人們崇尚變化,追求與眾不同,裝飾過剩。③在服裝上,巴羅克樣式表現為不拘泥於傳統造型,自由地隨意追求變化,專注於細節和技巧,比起裁剪、縫制的精緻程度,更加重視衣服表面裝飾-蕾絲、緞帶、刺綉。
洛可可時期
男性力度被女性的纖細和優美取代,窄衣文化在服飾人工美方面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近世紀服裝的共同特徵:性別的極端分化,性差的誇張和強調,形成性別對立的格局。男子是雄大的上半身和緊貼肉體的下半身,重心在上半身,富有動感;女子上半身胸口袒露和緊身胸衣,下半身是膨大的裙子,表現出胸、腰、臀三位一體的女性特徵,是一種靜態。 [8]

5近代服裝編輯
近代分為五個時期:① 新古典主義時期 (1789-1825)② 浪漫主義時期 (1825-1850)③ 新洛可可時期 (1850-1870)④ 巴斯爾時期 ⑤ S形時期 (1890-1914)。
新古典主義時期
新古典主義前期的男裝:減少刺綉和裝飾,面料由過去男女共用的華麗絲織物變成樸素的毛織物。(1)卡爾瑪尼奧爾,原是義大利工人穿的茄克,駁頭很寬、有挖兜和扣子。(2)龐塔龍-長褲,又叫「桑•克尤羅特」是對貴族穿的半截褲克尤羅特的革命。紅、白、藍三色條紋毛織物象徵革命。與龐塔龍組合穿的有雙排扣背心和紅色無檐帽。(3)謬斯卡丹-灰色夫拉克,系綠色克拉巴特,下穿緊身克尤羅特和短靴,手持文明杖。(4)昂克羅瓦依亞布爾-長發垂下像狗耳朵一樣披散著,或編成發辮戴上兩角帽,穿巨大翻駁領、收腰緊身的雙排扣大衣,卡拉巴特在脖子上圍數圈,吊褲帶吊著克尤羅特在膝下用緞帶系扎,穿翻口皮靴或淺口皮鞋,手持文明杖。(5)夫拉克的兩種形式:燕尾式和晨禮服。(6)貝斯特,有單排或雙排扣,雙排扣有翻領的條紋面料貝斯特常常翻出來壓在外衣領子上。新古典主義前期的女裝特點是:造型極為簡練、樸素,與裝飾繁多、矯揉造作的洛可可風格形成強烈對比;女裝向古希臘、古羅馬的自然樣式傾斜。帝政樣式時代,拿破崙以羅馬的共和制為理想,模仿羅馬式,企圖復興羅馬精神,著裝上追求華美的貴族趣味。男裝又回到路易十六時代,一般資產階級仍是夫拉克、基萊、龐塔龍的組合。拿破崙對古羅馬的崇拜主要反映在此時的女裝上,時前一時期新古典主義樣式的延續和發展。造型特點:強調胸高的高腰身,細長裙子,短帕夫袖(帝政帕夫),方形領口開得很大、很低。後來裙子變短下擺變寬,有褶、飛邊、蕾絲的緣飾,領口方形為主,胸口袒露,肩部露的不多,沿領窩裝飾叫「苛爾萊特」的領飾(兩層或三層細褶),還有高領、拉夫領。瑪姆留克-用細緞帶把寬松的長袖分段紮成數個泡泡狀的袖子。還有帕夫袖、長袖、波浪狀的袖子。短帕夫袖用作禮儀服、長袖用於外出或家庭便服,衣服上的場合區分從此開始明確分化。 衣服重疊穿用,裙子流行兩種顏色重疊。奇裝異服-服裝樣式轉換期的共同現象。裙擺量增加、波浪褶飾增多、增加別色布、加重裙子的重量和膨臌感,服裝以白色為主,刺綉、邊飾、領飾、肖爾使用濃艷顏色。浴衣、內衣,主要內衣有修米茲、派蒂科特、多羅瓦茲、龐塔龍、科爾賽特等。19世紀末女性作為外衣穿長褲。緊身胸衣,數層斜紋棉布緝合在一起或塗膠硬麻布做成的長及臀部的新型胸衣。在胸和臀部插入細長三角形襠布使合體,前面把乳房托起,腰腹部束緊、壓平、背部中央用繩子扎緊。 [9]
浪漫主義時期
反對古典主義和合理主義,逃避現實,憧憬富有詩意的空想境界,傾向於主觀的情緒和好傷感的精神狀態,強調感情的優越,以中世紀文化的復活為理想。女裝創造出一種充滿幻想色彩的典雅氣氛。受浪漫主義女裝的影響,男裝收細腰身、肩部聳起。 男裝基本造型:夫拉克、龐塔龍、基萊的組合。浪漫主義時期的女裝主要表現在非活動性的女裝上,1822開始,腰線下降,1830年到自然位置,腰又被緊身胸衣勒細,袖根極度膨大化,裙子向外擴張,形成X型。浪漫的領型兩種極端形態:高領口-大膽的低領口。高領口常有褶飾,還採用拉夫領、重疊幾層蕾絲邊飾的披肩領;低領口上常加很大的翻領或重疊數層的飛邊、蕾絲邊飾。這兩種領形有時組合起來使用。具特色袖型,袖根極度誇張,袖根部使用鯨須、金屬絲做撐墊或用羽毛做填充物。高領衣服多用羊腿袖,低領多用有斯拉修裝飾的帕夫袖,還有袖山上重得數層蕾絲飛邊的披肩式袖子,後來出現了袖根收緊,前臂張開的長袖。褲子的又一次閃現。1830年女裝中又一次出現了長褲,緊身馬褲、長統靴、羊腿袖男式上衣、男式卡拉巴特、高筒禮帽、鹿皮手套,這種裝束是女裝向富有機能性的男裝靠攏的一絲徵兆。也是追求浪漫主義風尚的又一個側面。 [10]
新洛可可時期
出現了化學染料、縫紉機、紙樣、高級時裝店。男裝樸素、實用的英國式黑色套裝仍是上衣、基萊、龐塔龍的組合,不同的是用同色質面料來製作三件套,並確立了按用途穿衣的習慣,上衣有四種:白天的常服-夫羅克•科特,前門襟為直擺,雙排扣,衣長至膝稍上,翻領部分用同色緞面。後變成晝間的正式禮服。又叫「普林斯•艾伯特•科特」。 夜間正式禮服-泰爾•科特,即燕尾服,槍駁頭,前片長及腰圍線,後片分成兩個燕尾,衣長及膝。白天穿的晨禮服-毛寧•科特,來自騎馬服,前襟自腰部斜著向後裁下去,腰部有橫切斷接縫,後片一直開到腰部的開禊,開禊頂端有兩粒裝飾扣,衣長及膝,袖口有四粒裝飾扣。外出便裝-貝斯頓,英語稱為「拉翁基•茄克」(休閑茄克),就是中國人們所稱的「西服」。腰部沒有橫切斷接縫,稍收腰身,衣長及臀部,一般為平駁頭單排口,也有雙排扣,因寬松舒適在美國稱為「薩克•科特」常與同料背心和長褲組合,被稱作「塔翁•斯次」(town suit),也叫「比基耐斯•斯次」。雙排扣基萊配運動形外衣,V形領口的單排口基萊多用於夜禮服,翻領多用於白天的禮服。華麗的刺綉被格料或條紋取代。女裝推崇路易十六時代的華麗樣式,不追求機能性,裙子膨大化,出現新的裙撐-克里諾林。 [11]
巴斯爾時期
19世紀70年代,去掉了裙撐克里諾林,出現了合體的連衣裙式的普林塞斯•多萊斯(Princess dress),17世紀末、18世紀末兩次出現過的臀墊-巴斯爾,又一次復活流行於70年代到80年代,因此,這一時期稱為巴斯爾時期。人造絲、人造纖維問世。男裝仍是上衣、龐塔龍、基萊組合的三件套形式。現代型的襯衣和領帶,襯衣領呈有領座的翻領,領口有漿硬的袖克夫。克拉巴特分為大的斯卡夫scarf,和小型的耐克塔一(necktie領帶),1890年耐克塔一變成今天領帶的形式,系扎方法固定下來,這種領帶被稱作「夫奧•印•漢德(four in hand意為四頭馬車)。男裝(包括女裝)可是分化出市井服(逛街服)、運動服、社交服這些不同場合穿用德不同品種。女裝除凸臀特徵外,另一特色是托裾。緊身胸衣把胸高高托起,把腹部壓平,強調「前凸後翹」的外形特徵,到90年代變為優美的S形。領子白天為高領,夜間為袒露的低領口。 [12]
S形時期
所謂S形,是指緊身胸衣在前面把胸高高托起,把腹部壓平,把腰勒細,把豐滿的臀部自然地表現出來,從要到下擺,裙子像小號似的自然張開,形成喇叭狀波浪裙,從側面看,挺胸收腹翹臀,宛如S形,故得名。因美國畫家基布遜喜畫這種樣式,又叫基布遜外形。藝術領域出現了否定傳統造型樣式的運動潮流即「新藝術運動」,其主要特徵是流動的裝飾性的曲線造型,S狀、渦狀、波狀、藤蔓一樣的非對稱的自由流暢的連續曲線,目標是打破過去的傳統,從歷史樣式中解放出來。男裝仍是三件套形式,基萊有個小小的翻領,追求與上衣和褲子的同色、同質的統一美。龐塔龍,仍是寬松的長褲,1910年男裝使用墊肩強調橫寬,褲子在臀部較寬松肥大,褲口處收窄,呈倒三角形,但1914-1915又流行寬褲口。襯衣和領帶十分講究。襯衣領有硬立領和翻領,硬立領前面有小折角。女裝進入一個從古典樣式向現代樣式過渡的重要轉換期。巴斯爾消失,外形變成纖細、優美、流暢的S形。1908年,女裝向放鬆腰身的直線形轉化,裙子開始離開地面,露出鞋。緊身胸衣在構成技術上取得了顯著進步,自文藝復興以來,歷時300餘年,一直到19世紀,少女穿緊身胸衣稱為「科爾賽特教育」。女裝向S形轉化時,緊身胸衣也隨之變長,拼接布片的數量減少,臀部插入彈性布,上部越來越短,終於乳罩應運而生,緊身胸衣從此上下分離,科爾賽特變成只負責整理腰、腹、臀的內衣。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