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人為什麼喜歡女扮男裝或男扮女裝, 異裝癖嗎
少年時期有一部電視劇叫做《新白娘子傳奇》,我們都知道白娘子的夫君叫做許仙,但在很長時間之中,我不知道這個角色是女人演的。只是奇怪相對於其他男性角色,許仙顯得太過柔弱,既沒有壯碩的身軀,又沒有英武的氣質,更奇怪的是許仙還沒有鬍子。
但在不久之後的課堂上,我又學到了一篇《木蘭辭》,其中最經典的那句叫做,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再後來又看到了類似的影視劇,叫做《女駙馬》,這是一個起源於戲劇的古裝故事,是黃梅戲的代表之一。這也是一部以女扮男裝為主的電視劇,不過這個主角更厲害,能打好像才是主要的,相反其他就顯得情節拖沓,表現手法也誇張,她不是神仙,卻和白娘子一般又能夠飛天遁地。
扯遠了,我們還是先來看一下為什麼古代女子都喜歡打扮成男人模樣吧,她們又為什麼這么做呢?
▲川島芳子。圖源網路
近代史上女扮男裝的也不少,如民國行政院長、財政部長孔祥熙的二小姐孔令偉就是完全女扮男裝的穿戴。愛新覺羅?顯玗也有許多女扮男裝的相片存世,什麼你不知道這是誰?好吧,這個女人也叫川島芳子!
如果說女扮男裝是古時候封建社會對待女性的不公,那麼多數的男扮女裝就是在歷史里最讓人無語的東西。
相對於這兩種價值觀的不同,而如今那些又時常以此出現的公眾人物又該是何種想法呢?
歷史大學堂官方團隊作品 | 文:彭程
② 為什麼韓國古代女人的服飾上身這么短,下身裙子這么長,這與人的身長比例嚴重不符合啊!
韓國服飾最初主要是受中國唐代服飾的影響。對此,史書中就有記載:「服制禮儀,生活起居,奚同中國」。唐代時,新羅與唐朝交往非常密切,服飾特點幾乎與唐朝無異。韓服的個性發展開始於李氏朝鮮中期。從那以後,韓服特別是女裝,逐漸向高腰、襦裙發展,同中國服飾的區別逐漸增大。但官服、朝服等重要禮服,仍一直延續著較多的中國特色。
③ 女扮男裝那麼明顯,為何在古代還有那麼多女人女扮男裝
其實他們可能更多的是為了掩飾一下本性。或者而且在古代的時候男女之間差距也是很大的,在有一些他們是純粹為了好玩兒吧。
其實在古代來說,女扮男裝是很平常的事情,也是特別常見的。在古代女扮男裝走在大街上,其實還是很容易被別人認出的,但即使是這樣也仍然有人去女扮男裝,因為他們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主要也是為了能夠彰顯一下個性吧。
最後我覺著更多的人女扮男裝也是為了想要去更方便自己去玩兒。因為在古代如果是女生的話,很有可能會被別人去搭訕或者是怎麼著,但是男生就不會了。所以說像很多女人她們都喜歡扮成男人,因此可以更便於自己去遊玩。其實最大的可能就是這個。
④ 為什麼古代就有了男扮女裝的潮流以前讀到過一段史書好像是記載晉朝的時候有一段時間很流行年輕男子化妝
這就是所謂「魏晉風骨」
談到魏晉風度,不能不與當時興起的士族階層相聯系。士族,或者叫做世族是東漢末年興起的世家大族,他們壟斷做官的權力,有著自己的政治特權與庄園經濟,可以與皇權平分秋色,比如東晉時就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說。在中國歷史上,唯一可以與皇權分庭抗禮的,就是魏晉南北朝年代的士族階層。魏晉風度的名士大部分是世家大族的人物,比如王謝家族,他們既是政治與經濟上的大族,也是文化的大族,謝氏是詩歌家族,王氏是書法大族。所以魏晉風度既是名士的精神貴族的產物,也是憑借經濟與政治上的特權而形成的。東漢末年,社會陷入了空前的戰亂之中,南北分裂,生靈塗炭,老莊人生無常,企求解脫的學說走進人們的心靈之中。這些士族,高傲而軟弱,痛苦而無法解脫,又與下層鴻溝很深,不知疾苦
魏晉風度作為當時的士族意識形態的一種人格表現,成為當時的審美理想。風流名士們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誕而風流自賞。晉朝屢以吏部尚書請官王右軍,但遭屢拒絕。我想,正是因為精神的超俗,「托杯玄勝,遠詠庄老」、「以清淡為經濟」,喜好飲酒,不務世事,以隱逸為高等這樣的人事哲學觀,才能造就那傳奇的《蘭亭序》。
然而,魏晉風度為什麼在歷代每每遭貶,究其原因,大略是這幫名士們飲酒過度,醉生夢死;再就是放達出格,有悖常理,另就是清談誤國。據傳說「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縱酒佯狂,經常是抬棺狂飲,且身上一絲不掛於屋中,人見均嗤之,他卻反唇相譏:「我以天地為房屋,以房屋為衣褲,你們干嗎要鑽到我褲襠里來呢?」這些名士們為求長生而煉丹服葯,穿衣喜寬袍大袖且經久不洗,故而多虱,因而「捫虱而談」,在當時是件很高雅的舉動。
其實以魏晉風度為開端的儒道互補的士大夫精神,從根本上奠定了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基礎,影響的相當深遠。可是,魏晉風度的所及,也帶來了弊端,許多人趕時髦,心情也並非嵇康、阮籍似的沉重,卻也學他們的放達。其實如今年輕人作為對人生的愛戀,自我的發現與肯定,與東漢末以魏晉風度的價值觀念是一脈相承的。而如今年輕人在追求行止姿容的漂亮俊逸個性上,又和魏晉風度的美學觀相輔相成。
⑤ 古代女子為什麼都穿裙子原因是什麼呢
中國古代女子的穿衣服在不同時代有不一樣的特點,轉變特別大。比如,身逢亂世天下,麗人也愛軍裝,與此同時反映好用和美觀大方的必須。自魏晉至今,魏晉南北朝,女裝服飾的設計風格較前代幡然一變,弘武之風風靡。漢朝王嘉著《釋名》,在其中提及「兩當」。兩當,其一當胸,其一當背也。兩當鎧是一種盔甲,適用戰爭中,是一種軍戎服裝。
那時候的人們把女性是否穿衣服和社會道德關聯在一起,如果女人穿衣服就代表會分腿三十而立,是有悖婦德的,女人們自然害怕穿,這類見解持續了幾千年。促使女性一直穿裙。中國古代的牛仔褲子盡管有一定的發展,但一直是個輔助作用,不適宜外穿,因此對女士來講,功效全是防寒保暖,即便穿衣服為都是穿裙子的。
⑥ 古代女扮男裝非常明顯,為何人們發現不了呢
第一,古代女的樣貌和男子很像。第二,古代男子得衣服很寬松。第三,在古代沒有人會去女扮男裝。其實“女扮男裝”這件事,只是電視劇中比較常出現,至於真實的古代中實在是太少了。
3.根本沒人女扮男裝
雖然這么說有點絕對了,但是在中國歷史上女扮男裝的例子還真沒有幾個,因為古代真的是太封建了。很多的女孩子在出嫁之前是不可能離開家的,更不可能隨便見男士,所以他們哪來的模仿,模仿誰?更何況她們女扮男裝去幹嘛啊?只是為了迎合電視劇的劇情需要,導演才不斷的設計這個無腦的環節罷了。
另外,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事情一直都不敢確定是真的。畢竟,時至今日很多的史料都有不同的記載,實在是無從考證。所以,在古代女扮男裝不會被發現就是因為沒有人這樣做!
⑦ 古代男扮女裝女扮男裝,為什麼會不易被人看出來呢
因為古代封建思想和等級制度的影響,男主外女主內,在古代很多女性都是直接待在家中的,很少會出現,因為封建思想的影響,所以導致古代的女性大多都是待在閨房之中。即便是有客人來的話,那麼女性也是要迴避的,同時客人不能隨便的見別人家的女眷。
不過,在唐朝卻掀起了男裝的風潮。其實對於古代女性來說,因為地位的不同,所以很多女性會想感受一下男性有什麼不同。即便是走在大街上,如果是穿著男裝的女性的話,那麼也會得到更多的尊重。而女性一般只需要待在家中適逢好公婆便可,而男性則是會告訴女性無才便是德的道理,同時讓女性深信這種道理。而之所以會這樣教化,其實也是男性對自己地位的一種保護。
⑧ 現如今偽娘盛行,古代的哪個朝代遍地都是女裝大佬
據國家統計局2015年2月27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末,男性人口共有70079萬人,女性人口共有66703萬人。男性比女性多出3376萬,也就是說,不出意外,未來的中國將多出3000萬的光棍,那麼你是不是其中之一呢?伴隨著這樣的社會現象,島國流行起來的「女裝文化」似乎在中國變得十分受歡迎…….而在古代,也有著這樣的女裝文化。
隋朝的女裝大佬們,是順應著當時的貴族階級夫人們的喜好誕生的。而現今時代的女裝大佬,難道是因為男女比例失衡產生的嗎?其實啊,等你穿過妹妹的衣服就知道,女裝衣服材料比一般衣服要好 穿著會很舒服 然後一穿就不可收拾了。
好的,不再胡扯。縱觀歷史,古今對比,女裝興盛的真正原因都是由於審美的大爆炸而引發的現象。在不遠的將來,是否社會主流審美觀會向小白臉和女裝大佬靠攏呢?
⑨ 為什麼古代人穿的衣服那麼長那麼厚 那麼大 要是夏天他們能受的了嗎拜託了各位 謝謝
夏天穿的衣服質地和別的季節不一樣啊,布料稀薄透氣,秋冬是裘皮棉袍什麼的,夏天就是絲綢棉麻了。包括袍子里的褻衣(就是咱么現代人的內衣),不同季節的質地也不同。古人可是很聰明的哦。古代有錢人冬天穿裘皮毛皮,咱現代人里的有錢人穿皮草,都一樣哈。 而且古代也有避暑設施啊,比如不停給房屋檐壁澆水降溫的自動設備,儲存冰塊的冰窖、冰塊做的冰鎮降暑食品,井水浸泡瓜果等。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古代的天氣可沒有現在這么酷暑,地球是越來越變暖的。 早在西周的時候,人們就在臘月采冰,正月往冰窖存冰,二月取出冰來,冰鎮著羊羔肉和韮菜上供祭神。到了春秋早期,專門有「凌人」負責在寒冬時鑿取天然冰塊,並將積蓄的冰塊以備夏日用於防暑。春秋末期,在諸侯的宴席上就出現了冰鎮米酒。就是夏天將釀制好的米酒濾去酒糟,然後冰鎮,飲之清涼味甘,身心皆爽,這是尚好的消暑飲品。 唐代時,皇帝在宮廷中建有專供避暑的涼殿。涼殿,即殿中安裝了機械傳動的製冷設備,採用冷水循環的方法,用扇輪轉搖,產生風力將冷氣送入殿中。《唐語林》記載「玄宗在涼殿,座後水激扇車,風獵衣襟。……四隅積水簾飛灑,座內含凍。」這種利用自然水冷方法,具有很好的降溫效果。同時,還利用機械將冷水送向屋頂,任其沿檐直下,形成人造水簾,瀉滿涼氣,以達到消暑降溫目的。除了機械製冷以外,宮廷中還備有大量的藏冰。每年寒冬季節,都有專職官吏負責採集天然冰塊,貯存於冰室之中,炎夏期間取出,以供皇家之用。 唐代的高官富賈們,也有建私家避暑設施的。劉禹錫在《劉駙馬水亭避暑》詩這樣描述了水亭特色:「千竿竹翠數蓮紅,水閣虛涼玉簟空。琥珀盞紅疑漏雨,水晶簾瑩更通風。」這種水亭,利用機械將冷水輸送到亭頂的水罐中貯存,然後讓水從房檐四周流下,形成雨簾,從而產生避暑降溫的效果。這種半自動的製冷設施,費用頗大,並非普通老百姓所能建造。 唐代顯貴楊國忠還造冰山來避暑,這在歷史上極為罕見。《開元天寶遺事》卷上記載:「楊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為山,周圍於宴席間。」楊氏一族,竟以融化巨大冰塊的方式來降溫避暑,足見其富貴驕奢。杜甫「公子調冰水,佳人雪藕絲」的詩句,反映出唐代市場已出現了賣冰的商人。不過,天然藏冰,在唐代屬希有之物,《雲仙雜記》說「長安冰雪,至夏日則價等金璧」。還有更邪門的避暑方法,楊貴妃因體型肥胖,至夏怕熱,常有肺渴,故她每日含一玉魚兒於口中,藉以涼津潤肺。《酉陽雜俎》記李隆基了解到謀士申王很怕熱,就賜他一條冷蛇;那蛇白如冰,不傷人,申王把玩手中,暑氣遂得稍解。 宋代帝王的涼殿,比唐朝更豪華奢侈。《武林舊事》載:「禁中避暑,多御復古,選德勤殿及翠寒堂納涼。長松修竹,濃翠蔽日,層巒奇岫,靜窈縈深。寒瀑飛空,下注大地可十畝。池中紅白菡萸萬柄,蓋園丁以瓦盎別種,分列水底素馨、建蘭、麝香藤、朱槿、玉桂、紅蕉等花數百盆於廣庭,鼓以風輪,清芬滿殿……。」宋代涼殿不但以風輪送冷水涼氣,而且還在蓄水池四周擺上各種花卉,使冷風帶香,芬芳滿室。宋代冷飲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人們把各種水果汁、牛奶、冰塊、菊花等混合調製成冰凍的飲品,稱之為「冰酪」,這就是我國最早的冰鎮飲料。 宋人有亭樓納涼,盪湖避暑的習俗。每當炎夏來臨之際,人們劃船行舟,盪於湖中,擇風亭水榭,嬉耍度時。此習俗由東京開封一直流傳到南都杭州。南宋遷都杭州後,每至盛夏,人們無不攜伴行舟,擁向西湖,開展多種多樣的納涼活動。 宋代都市人對夏季避暑十分注重,而且會伴以豐富的娛樂活動增添情趣。 宋代開始流行瓷枕。枕面上釉,腦袋枕著瓷枕睡覺很涼快。瓷枕的形狀與品種更是多不勝數,如孩兒枕,塑一小兒頭枕雙臂,俯卧床榻,憨態可掬。瓷枕兩側常刻上「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久夏天難暮,紗廚正午時。忘機堪晝寢,一枕最幽宜」等詩句,說明瓷枕是夏季納涼的最佳寢具。 到了元代,冷飲製作坊開始興隆,精明的商人在加工冷飲時參些蜜糖和珍珠粉,使冷飲不但擁有了較好的口味,而且還冠上了美容的功能!忽必烈執政時期,用牛奶和冰水製成的冰雪狀食品,《馬可波羅游記》中稱之為「冰奶」,就是我們現在雪糕的雛形。 明清時期,民間用冰漸漸多起來。從清代詩人王漁洋「櫻桃已過茶香減,銅碗聲聲喚賣冰」 的詩句中,我們可以推斷當時北京的賣冰者是以銅器相碰作響,招攬顧客。清朝設有多處皇家冰窖。據《大清會典》記載,清朝在京城共分4處設冰窖18座,儲冰20多萬塊,每塊冰重量約 80公斤,統由工部都水司掌管。除冰窖外,還設有磚窖和土窖。磚窖里的藏冰用於壇、廟祭祀及宮廷生活。土窖里的藏冰用於各官府衙門,官員們按等級發給冰票,憑票領冰。清朝對供冰時間規定為:從陰歷五月初一起,至七月三十止。 在古代,普通老百姓主要靠扇子來納涼,古人稱她為「搖風」,亦叫「涼友」。
⑩ 為什麼古代女人打扮得再華麗也好看,為什麼現代人打扮得過於華麗卻略顯俗氣還有,為什麼古代女人的裝束
服飾原因,還有內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