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女裝分類 » 女裝大佬赤醬的東西從哪裡買來的
擴展閱讀
手套粘到了怎麼辦 2025-07-14 12:08:01
波點皮衣怎麼搭配 2025-07-14 12:02:39

女裝大佬赤醬的東西從哪裡買來的

發布時間: 2022-10-16 00:27:38

『壹』 拉美餐廳:濃油赤醬

在北美,如果說義大利餐廳代表老一代移民的傳統,法國餐廳代表歐洲美食的深遠影響,那麼拉美餐廳則是隨著社會多元化而逐步風行起來的。當美國那位大嘴巴總統說要在墨西哥邊境建一堵牆的時候,我們也就不難想像美國大地上有多少墨西哥移民。再加上加勒比海各國、巴西和南美諸國,拉美裔在美加兩國人口中所佔的比例著實不小,他們的飲食自然也就遍地開花了。

另一方面,對北美許多中產家庭來說,冬天去加勒比海享受熱帶陽光沙灘是每年例行的安排。交流多了,對那些熱帶風情的美食也就不陌生。種種原因加起來,墨西哥、加勒比和巴西等地的美食不但是人們獵奇異域美食的首選,也對北美主流的飲食文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1. 快餐卷餅

說到一個菜系對主流社會的影響,不能只看中高端餐廳,還要看看這個菜系在快餐界的地位——畢竟那些桌布雪白刀叉鋥亮的餐廳並不是多數人的日常,快餐要接地氣得多。

拉美系的快餐可是金字招牌。 Taco Bell 中文譯為「塔克鍾」,在中國的快餐市場上屢敗屢戰,但它在北美是無人不知的品牌,跟KFC肯德基同出一門,平起平坐。

Taco 是墨西哥最具特色的菜式之一,在一種體型較小的玉米薄餅中包上餡料食用。這種玉米薄餅叫 tortilla ,玉米面,不發酵,大小一般以一手能夠握住為度,一枚硬幣的厚度。

Taco Bell裡面默認的選擇是所謂hard-shell taco(硬殼塔克餅),使用的tortilla煎得十分酥脆,做成一個馬蹄形。餡料一般是熟牛肉末,加上芝士、生菜、番茄等。與之相反的soft-shell taco(軟皮塔克餅)所用的tortilla煎得比較軟,傳統上是用玉米餅,但現在也有用白面做的flour tortilla。

這兩種軟硬不同的taco都不是墨西哥taco的本來面目,而是在美國興起的,起源於與墨西哥接壤的Texas德克薩斯州。這種改良版的墨西哥菜叫Tex-Mex cuisine(德州墨西哥菜),在美加兩國流行的墨西哥菜大多都是Tex-Mex。

快餐店裡賣的taco,餅是預先做好放在保溫箱里的,點單以後餐廳把肉末和其他餡料裝填進餅皮。裝入餡料以後,餅皮對折,不封口,而不是裹成一個小卷包,這是taco與wrap(卷)、burrito(墨西哥卷餅)不同之處。

Taco常用的餡料除了牛肉還有雞肉、魚、海鮮等,素食版一般用beans(豆),通常是一種花生大小的紅豆。

Burrito 也是十分流行的墨西哥快餐。Burrito所用的餅皮是flour tortilla,白面或全麥面做的,不用玉米粉。尺寸比taco用的那種大一些,跟個大號的圓盤差不多。餅皮通常是事先加工好的,冷的。餡料包在餅皮中間,裹成一個巨大的圓柱,兩頭封口,再放進電餅鐺略烤一下加熱。

一日三餐都可以吃burrito,區別在於餡料。Breakfast burrito(早餐卷餅)以egg & cheese(雞蛋芝士)為主,雞蛋一般是scrambled egg,打散加油炒。豪華版的可以在雞蛋之外再加入sausage(香腸)、bacon(培根)等。

賣breakfast burrito的地方常常會秉承墨西哥菜式的西班牙傳統,使用 chorizo 香腸。這種香腸源自西班牙,用豬肉腌制而成,加入各種香料故而顏色偏紅。與傳統西班牙式的chorizo相比,墨西哥版比較濕潤沒有晾乾,略帶些辣味。

正餐的餡料比較復雜。肉類以steak(牛扒)、grilled chicken(烤雞肉)為主。這里的steak並不是扒房那種大塊牛扒,而是切成小條的。主料之外還要加入rice(米飯)、beans(豆)、lettuce(生菜)等,再按客人口味加上醬料和sour cream(酸奶油)。

2. 墨西哥醬料

Salsa 是墨西哥特有的一種醬料,主要使用番茄和辣椒做成,按辣度粗略分為spicy(辣)、medium(中辣)、mild(微辣或不辣)。Taco、burrito裡面都會加入salsa,點單時店員會問你需要哪種辣度。

其實不難理解墨西哥人對辣椒的偏愛,畢竟當初要不是由西班牙人從墨西哥把辣椒帶到了歐洲,全世界還不認識這種今天風靡全球令人癲狂的植物。Salsa在墨西哥菜中的地位就像curry(咖喱)之於印度菜,而且,salsa和咖喱同樣是變化多端的復合味型,其中的辣味也都來自辣椒。

二者的不同之處在於,咖喱主要使用多種干香料粉和辣椒粉配製而成,而salsa一般使用新鮮蔬果和香草製作。Salsa有各種做法。就像你向四川人詢問泡菜,他一定告訴你他自己家的最好吃,而如果你向南京人打聽哪裡的鹽水鴨最地道,答案一定是他家樓下的菜市場。Salsa也一樣,各家有各家的做法。

萬變不離其宗的是,番茄和辣椒少不了。做salsa的辣椒一般採用jalapeno或habanero,這兩種辣椒都屬於辣度偏高的品種。此外,還常有添加水果的salsa,口味更加清新,比如加入pineapple(菠蘿)和mango(芒果)的salsa就很好吃。

另一種墨西哥風味的醬料是 guacamole (牛油果醬),用avacado(牛油果)加入多種調料製作。在墨西哥餐廳,salsa是必不可少的調料,而guacamole則屬於錦上添花,也是萬能搭配,什麼菜裡面都可以加一點。一般而言salsa是菜裡面自帶的而guacamole是需要另外付費的配料。

除了放在taco和burrito裡面,從前菜到主菜到小吃,salsa的身影可以說無處不在,也就帶出了墨西哥菜式濃油赤醬的名聲,只不過salsa的顏色是番茄天然的鮮紅而不是上海本幫菜裡面用糖和醬油染出的深紅。

Nachos 是最著名的墨西哥風味前菜,現在已經成為北美所有主流酒吧必備的下酒菜。Nachos的主料是corn chips或tortilla chips(玉米片),薄薄脆脆的酥片,跟薯片差不多的意思,常做成三角形。有時候在玉米粉中加入各種天然色素或用不同薯類豆類做成紅色、黑色、紫色等。

北美的超市裡一定有corn chips或tortilla chips賣,二者的區別在於製作tortilla chips時先把玉米放在青檸檬水中浸泡再磨粉、成型、炸制,而corn chips直接使用玉米粉製作。二者口感上略有區別,但差異不大。賣玉米片的地方一定有瓶裝salsa出售,買回家看電視的時候蘸著吃。

而nachos更進一步。一大盤玉米片鋪在盤底,上面放上番茄、芝士等,再加上salsa。調料擺好以後進烤爐烤,把芝士烤化了,玉米片也烤脆了,化了的芝士流得滿盤子都是,沾在玉米片上,又香又有味。豪華版的nachos還可以加上用牛肉末、紅豆和辣椒煮成的chillis(辣椒湯)或是其他肉類。

至於主菜,Fajita和Quesadilla都是墨西哥餐廳的必備菜式。 Quesadilla 是在用玉米粉或麵粉做成的tortilla薄餅中夾入肉類、蔬菜、芝士和Salsa等,夾好後的餅一折為二,烤一下。聽上去是不是跟taco有點像?主要區別有兩個,一是taco體型較小,二是quesadilla夾上餡料以後要烤一下,以裡面的芝士融化為度,而taco不烤。

Fajita 更復雜一點,上桌的時候用一個iron skillet(鐵板)盛放烤好切片的肉類,另把米飯、洋蔥、蔬菜、sour cream(酸奶油)、Salsa分別裝成小盤一並奉上,有時候還有一碟guacamole。吃的時候也是用tortilla卷來吃,但食客自己動手,愛夾什麼夾什麼。

3. 牙買加煙熏

如果說墨西哥菜離不開salsa的紅艷,加勒比海各地的食物則常常呈現出接近黑色的絳紅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烹飪方法就是源自牙買加的 jerk 。這個詞與jerky(肉乾)很接近,大約是因為jerk使用的方法是從西班牙人製作肉乾的傳統那裡一脈相承而來。

使用這種方法製作的主要是雞肉和豬肉,菜名就叫 jerk chicken (牙買加煙熏雞肉)、 jerk pork (牙買加煙熏豬肉)。首先把配製好的調料粉揉抹在肉上,腌制使其入味,再慢火烤制,故而其外部帶有濃郁的煙熏味而裡面的肉咸鮮適度酥爛脫骨。製作jerk的香料主要有allspice(多香果粉,又稱Jamaican pepper牙買加胡椒)和一種叫做Scotch bonnet的辣椒。

Jerk chicken一般配米飯吃。在飲食發展的歷史上,加勒比海和西印度群島曾受到非洲、西班牙、葡萄牙、中國和印度的影響,直到現在,中國的米飯、炒飯等在加勒比海都非常流行。配jerk chicken的rice(米飯)是加入red beans(紅豆)一起煮的,往往還有onion(洋蔥)、butter(黃油)在裡面,配jerk湯汁一起吃很有味道。

而印度的影響則體現在咖喱。 Curried goat (咖喱山羊肉)就是跟jerk chicken一樣一定會出現在美國和加拿大街頭牙買加餐廳的一道菜。跟印度咖喱相比,牙買加咖喱沒有那麼濃郁,辣度也低一些。跟咖喱一起上的side dish(配菜)一般是一種叫 roti 的印度油餅。

在加勒比海菜式中還有一種流行的主食—— plantain (芭蕉),切成片,烤熟或油炸。

4. 巴西烤肉

巴西烤肉在國內也已經很流行了,無需過多介紹。

在北美,巴西烤肉店一般叫做Brazilian Grill(巴西燒烤)或Brazilian Steakhouse(巴西扒房)。多數巴西烤肉店都屬於 rodizio ,意思是任食。服務員把大串的烤肉拿到你的桌子上來,用一把鋒利的刀削下一片放在你的盤中。有些店會在桌上放一個牌子供食客使用,綠色的一面表示來者不拒,紅色的一面表示酒足飯飽,服務員就不再拿著肉串來打攪你了。

Rodizio最受巴西人歡迎的牛肉是 Picanha ,這是牛臀上方的一塊肉,介於腰柳和後臀之間,肥瘦相間,肉質細嫩,口感豐腴。這個部位在北美一般的牛扒房是不用的,只有巴西燒烤視之為上品。

其餘的牛肉跟普通扒房所使用的部位差不多,但扒房的肉只會aging(熟成)不會腌制,巴西烤肉店卻會有腌制過的肉。腌制的方法有兩大類,用濕的醬料腌制稱為miranate,用乾的香料塗抹在肉上腌制叫做dry rub或rub。如果在菜單上看到BBQ rub steak,那麼這塊牛排就是烤以前用BBQ調料乾粉腌制過的。

烤肉可以直接吃,也可以蘸調料。南美風味的Chimichuri是用parsley(一種跟中國常見的香菜很接近的香料,比香菜葉子大)、oregano(牛至,一種香料葉)、蒜、橄欖油、紅酒醋等原料配製的,有紅綠兩款。嚴格來說,這款調料並不是巴西特色,而是流行於阿根廷、烏拉圭一帶,不過許多巴西烤肉店都提供。

同樣源自前殖民時代的南美大陸而非巴西特色的還有Anticuchos,這是一種用牛肉邊角料製作的烤串,切成兩三厘米見方的骰子塊。

Cassava (木薯)是美洲原住民幾千年來常見的糧食之一,在巴西烤肉店裡既可以炸成fried cassava(炸木薯條),也可以做成yucca mash(木薯泥),這里的yucca或yuca是木薯的地上部分的名稱,而cassava則是埋在地下的塊根。木薯還可以做成粉,叫farofa,加黃油、香料炒過。

巴西店的另一種特色主食是 corn bread (玉米麵包),吃上去跟中國北方常吃的玉米餅大同小異,不過是發酵烤制的。

水果也可以烤。吃過幾巡肉食之後,巴西烤肉店裡最受歡迎的就成了pineapple(菠蘿)。表面上撒些糖或者刷一層糖,這樣可以把水分鎖在裡面,不會太干。烤得差不多了,再撒些肉桂粉增加香味,是很好的甜品,解膩。

『貳』 溪溝魚是一種怎樣的魚它的習性是怎樣的適合在什麼樣的環境中生活

溪溝魚通常指本來就生活在山區溪溝中的魚類,具有體型小,雜食性,適應性強的特點,生活環境要求水質清潔,溶氧量高。
溪溝魚基本上沒有食用價值,所以被頗有商業頭腦的人開發成放生魚類,這樣的魚只能放生到流動的溪水中,在污染嚴重的池塘和河流中很難生存。

『叄』 赤醬為什麼叫907

是粉絲給他起的外號。

網路紅人赤醬是一位超級搞笑的博主,看他PK能一直樂呵呵的小哥不停,雖然是女裝大佬,但是也很正能量,前一段時間有一位女孩子被騷擾,私信赤醬,赤醬還耐心的教這小女孩子怎麼應對,挺暖心的。加油,支持,傳遞正能量,棒棒噠。

17年的時候赤醬首次入駐快手,主要依靠Cosplay來獲得流量,每條視頻基本10萬+播放量,作為一個剛入快手的小網紅來說,成績可謂十分優異,當然不排除赤醬是由其他平台轉來的可能。

到了19年,赤醬穿女裝開變聲器警告粉絲「不要相信這種擋臉蘿莉」的短視頻走紅,播放量達到62萬,是以往視頻的5、6倍。同月,幾期穿女裝開變聲器套路渣男的短視頻更是紅出圈,最多的一個短視頻播放量甚至達到108萬,這也讓赤醬找到了翻紅的一條道路。

從今年5月開始,赤醬的短視頻製作才變的更為專業,短視頻的剪輯風格及內容基本統一,而5月之前發布的短視頻則刪除的一干二凈,壁虎看看也能從中看出赤醬想壯大907家族的決心。

『肆』 快手赤醬怎麼火的

快手赤醬小赫赫直播風格是一副蘿莉裝,而且帶著變聲器,不得不說,女生裝扮很甜美,但是很多的網友反應她是男扮女裝

『伍』 赤醬是男是女

赤醬是男的。

赤醬也是一位超級搞笑的博主,看他PK能一直樂呵呵的小哥不停,雖然是女裝大佬,但是也很正能量,前一段時間有一位女孩子被騷擾,私信赤醬,赤醬還耐心的教這小女孩子怎麼應對,挺暖心的。

「網路紅人」(Influencer)是指在現實或者網路生活中因為某個事件或者某個行為而被網民關注從而走紅的人或長期持續輸出專業知識而走紅的人。他們的走紅皆因為自身的某種特質在網路作用下被放大,與網民的審美、審丑、娛樂、刺激、偷窺、臆想、品味以及看客等心理相契合,有意或無意間受到網路世界的追捧,成為「網路紅人」。

網紅文化:

如今的文化圈,特別是大眾文化圈,已經不再單純。電影、電視、文學、音樂、傳統藝術,這些領域中再精彩的節目也不可能如十幾二十年前的「前輩」一樣,幾成所有中國人的集體記憶,而平民狂歡造就的網路紅人更被許多人視為「一種喧囂的泡沫」。

這是多元的時代使然,並非人力可以扭轉。在這片繁花似錦中,有人看厭了中傷和爭吵而倍感失望,也有人因為有數不清的自由選擇而如魚得水。那麼,網路紅人和傳統名人有什麼不同,歸根到底只是成名的平台不同。

網路紅人分成三代:一、文字時代的網路紅人;二、圖文時代的網路紅人;三、寬頻時代的網路紅人。

『陸』 你在上海吃過最好吃的東西是什麼

作為一個北方人,其實對於上海的許多經典小吃感覺一般。比如著名的蔥油開洋拌面,我不愛吃海米;比如著名的兩面黃和排骨年糕,雖然味道不錯,但也算不上驚艷。其他的各種中式糕點,比如崇明糕、青團、海棠糕之類的,因為地域差異造成的口味問題,所以體會不到其中的美味。在上海讓我感到驚艷的是下面五樣 美食 :

1、紅寶石的奶油小方

2、生煎饅頭

上海把包子叫做饅頭,饅頭還是叫饅頭=_=!

3、小籠包

每一次去豫園/城隍廟,那裡的南翔小籠饅頭店都在排長隊,下雨的時候也會撐著傘排。吃貨之魂在燃燒~

4、蟹粉豆腐煲

雖然賣相並不太好,但是味道很贊!

5、八寶鴨

八寶鴨是上海地區的特色傳統名菜,是我在上海每次聚會必點菜,因為不存在地域差異,各地小夥伴都很喜歡八寶鴨。

國慶推薦:大閘蟹

上海好吃的當然是去老字型大小老字型大小雲集的地方。因為在那圍繞著老字型大小上海的名吃小攤,也是同樣有名的,所以,去上海吃最好吃的,當然要去金陵酒家、老正興菜館等雲集的雲南路了,那是上海有名的 美食 街。只要是你肚子能容下數不勝數的 美食 ,那你就敞開胃來吃吧。繁華的上海雲南路街頭,各色小吃香味撲鼻,這里能吃到小金陵鹽水鴨、鮮得來的排骨年糕、紹興的白斬雞、南翔的小籠包和生煎包等等。讓你對上海 美食 流連忘返,嘴有餘香。

看了上面這么多回答,我想外地朋友們的回答占據了絕大部分。作為一個上海本地土著,老編我這個國宴嘴在回答攝影問題之餘來做個回答。

上海的本地朋友別生氣啊!

以我自己這么多年的 美食 經驗,我想說上海沒什麼特別好吃的東西。但是有些東西,離開上海一段時間,回來,還真想吃一口。

我來糾正上面幾個回答中不太正宗的地方吧!

首先就像我指正得月樓不是老字型大小蘇州館子一樣。紅寶石絕對不是上海最好的西點。紅寶石的鮮奶小方上的奶油是打發出來的,遠遠不如記憶中的純奶油蛋糕好吃。純奶油小方現在幾乎買不到了。作為改革開放後的第一家中外合作西餅店,紅寶石在上海人中還是有威望的。但是論味道,不如更加傳統的哈爾濱好吃。是遠遠不如。但是哈爾濱的東西是很貴的,因為原料的價格在那裡。我推薦。任何一款都很好,稱分量出售。

鮮的來是我小時候記憶中最美味的。地下室里鮮的來的味道永遠難以抹去。但是這幾年鮮的來在老上海克勒心中的口碑直線下降。我偶然也去嘗了雁盪路分店,這味道簡直難吃到吐。要品嘗,建議去總店碰碰運氣。

部分老倌子,比如德興館,老正興其實還行。就是這國營臉您必須得將就。但是像老飯店這種徒有其名的館子就算了吧,不去也罷。

上海本幫菜起源於弄堂小菜,本來就是為勞工階層准備的。所以沒有必要去大飯店,但是很多小館子都還維持這本幫菜應該有的特色。濃油赤醬不是本幫菜的主題,真正的主題是用廉價新鮮的本地食材料理出好東西。

除去名店,其實上海融合了全世界的 美食 ,什麼口味都有。大家隨便碰運氣吧。

但是,正因為是融合了其他地方的口味,尤其是受制於當地特色原料的供應,所以上海的外地菜系外國菜系,其實沒有一家口味是正的。大家多多見諒!

上海的傳統 美食 很好吃,舶來的 美食 也一樣棒~先安利幾個傳統的小吃吧~

鮮得來排骨年糕

排骨年糕是上海一種經濟實惠,最有風味的小吃!已經有50多年 歷史 了。裹了麵粉炸的排骨表面酥脆,肉質緊實,特別的香。年糕不是油炸的喲,很大塊,配上醬汁美味!

人均:20元

地址:雲南南路46號(近寧海東路)

阿大蔥油餅

超級好吃的蔥油餅!每個步驟都是靠雙手,外皮酥脆,內里蔥香四溢。一點也吃不膩!

人均:10元

地址:瑞金二路120號-4(永嘉路口)

弄堂小餛飩食府

砂鍋小餛飩的湯底料很足,甚至還有半個雞蛋!喝起來很鮮美清爽,肉餡的味道蠻淡的,餛飩皮吃起來很舒服。

人均:15元

地址:威海路714號(近茂名北路)

虹口糕團廠

回憶里必須有的年糕團,冬日早餐首選。軟糯不粘牙的年糕包裹著各式不同的餡兒,特別棒,非常有老上海的味道。

人均:10元

地址:四川北路2345號(近虹口足球場站)

長發餐飲

那麼大一串的裡脊肉只要4元!可以說是非常良心了。裡脊肉大塊又多汁,肉質不柴~

人均:10元

地址:延安西路955號(武夷路口)

銅川路炸豬排

上海好吃的炸豬排,一定有這家!他家的豬排是用啤酒瓶敲打出來的,厚度保證,炸得金黃酥脆,完全就是小時候的味道!

人均:15元

地址:桃浦路(近高陵路)

昌里第一炸-香酥雞

十塊一份,量好多!完全對得起價格!香酥雞特別軟嫩,不會很油,再來點辣椒粉味道特別好!

人均:10元

地址:昌里路167弄上南二村小區-南門口(金伯利鑽石-近洪山路)

江阿姨油墩子

她家的油墩子不是把蘿卜絲伴在麵糊里,而是純粹的蘿卜餡兒,吃口特別好。江阿姨的油墩子要反復炸個兩遍,個頭大麵糊少,蘿卜絲很爽口!價格也很實惠!

人均:3元

地址:沈杜公路召稼樓古鎮染紗弄1號

上海最好吃的東西,奶油小方,沒有之一 壹周君很小的時候,就對上海充滿了憧憬,這原因嘛?還不是因為愛看書。記得那時看過王安憶和程乃珊的小說,兩位地道的上海女小說家,在文中詳細記錄了老上海人生活的場景。我記得書里描述了康寧路上的滿地黃色的梧桐樹葉,也有外灘上的人山人海,還有紅寶石的奶油小方,這是上海人的日常下午茶零食,也是老克勒最愛堅持的習慣,總之,壹周君是吞咽著口水把書翻完的。之後成年,多次去上海開會出差,慕名去掃街,遲到了嚮往已久的奶油小方,感覺在上海這座浮華的帝都,小方就是最簡朴的代言人,重點是,好吃,讓我一口永遠記得住。

奶油小方,最正宗的是紅寶石,至今已經30年,即使現在隨便一個中年婦女都會做翻糖蛋糕的當下,哪怕帝都已經有太多從全世界各地湧入知名西點, 「紅寶石」的鮮奶小方依然堅挺,屹立不倒,可見其魅力功力簡直了。

要知道,上海人多洋派呀,多挑剔呀,住的房間幾平米,也要做足功夫,所謂螺絲殼里做到場,明白伐。所以他們在吃上也特別挑剔特別堅持。吃西點,喝下午茶,是早在解放前養成了習慣,而且一般收入的人家都覺得稀鬆平常。

要說紅寶石的來歷,不得不說他其實是一家這個中英合資的企業,創始人是鼎鼎大名的英籍華人過秉忠先生。你說他有多風頭呢,1986年10月12日,就是那位帽子太後伊麗莎白二世來華訪問,紅寶石蛋糕店為女王定做的一個三層奶油蛋糕,你說,他們的西點是有多正宗。太後也沒有說不好吃呢。

經過30年的經營,紅寶石依然保持著紅白格子相間的桌布。

奶油小方的味道呢,清甜卻不失奶香。奶油是鮮奶油打發的,所以它沒有人工合成的塑料味,吃在口裡是融融的脂肪的膩膩的味道,但是,又不是真油膩,也沒有砂糖的廉價甜味,那種柔順感,讓你有心理的依賴,蛋糕胚松軟,還有菠蘿顆粒,簡直要命好巴伐。而且,價格公道,要知道,好多標榜鮮奶油的蛋糕,開口就是68 的,小方多少,15塊一盒兩塊,我的神,絕對是業界良心。此時宜上一杯手沖咖啡,那一點點的苦,那化解天然的甜。

小紹興的白斬雞,小金陵的鹽水鴨,大壺春的生煎饅頭,鮮得來的排骨年糕,王家沙的蟹粉豆腐,大富貴的八寶飯,國際飯店的蝴蝶酥,凱司令的哈斗和拿破崙,紅寶石的奶油小方,沈大成的小餛飩,兩面黃,鱔糊面和糕團,真老大房的鮮肉月餅……說到這些,口水都掉下來了

上海是我最喜歡的城市之一,城市美麗,各種 美食 遍布大街小巷。上海好吃的東西真的很多,生煎,千張包,排骨年糕,大排飯等等。但是有一樣是我的最愛,那就是肫干。這個肫干不是真空包裝的那種,是用小紙袋裝的,沒有汁的肫干,切成一片一片的,鹹淡適中,有韌勁,很香很香。以前去上海,每天都要買上一包,可惜現在賣的很少了。後來去上海,找了很久,才在人民廣場對面的一家食品店買到,現在這個店不知道還在不在了!

上海的 美食 很多,而我比較喜歡的是麵食之類的,比如螃蟹面、黃魚面這些。

一種葡萄……好像是上海周邊郊區產的巨峰葡萄。十年前吃的,不貴,三四元錢一斤。味道很好。還有上海城隍廟的蘇式月餅。其他的沒發現。可能是我更喜歡吃海鮮吧。我上海的親戚到福州,也說福州的好吃東西很多,海鮮比上海又好吃又便宜。我上海的親戚很羨慕福州人下館子吃飯是家常便飯。上海下館子很貴的。不過自家做不貴且味道也不錯。

1.在上海小南國吃到的熏魚和腌篤鮮很好吃,都是地道的上海本幫菜,熏魚無刺,甜甜鹹鹹,可以佐粥佐菜,空口直接吃皆宜;2.腌篤鮮是用筍、鮮五花肉和鹹肉燉的湯,鮮咸可口,湯中有筍又可解膩;3.鼎泰豐的小籠包有多種內餡,口味和北方的包子不太一樣,味道清爽不油膩,再加點一份蓮子紅豆沙,真的是很美味,怪不得很多明星都來鼎泰豐就餐;4.魯迅公園旁邊的粢飯團被很多電視台報道過,外皮為糯米,內餡為油條,一共有甜咸兩種口味,甜的是白糖鹹的是鹹菜,這是上海地道的小吃,大家可以嘗嘗。

『柒』 赤醬在哪裡直播

赤醬在快手直播。

「女裝大佬」的風格開始火遍全網,其實這指的就是男扮女裝,而網路上對於這一種風格稱之為「女裝大佬」。

通常來說想成為一名女裝大佬是必須得具備女性的柔美特徵,或者說你有一個高超的化妝技術,能夠化腐朽為神奇,化漢子為娘子。比如來自快手直播平台的赤醬,就是一名女裝大佬。

別看他在直播的時候大大咧咧,其實私底下赤醬的女裝顏值是相當高的,水靈靈的大眼睛、挺拔的鼻子以及櫻桃小嘴,再加上白皙且吹彈可破的臉頰,讓不少男性觀眾折服在赤醬女裝的美貌之下。就連來自快手和平精英板塊的大神主播南風都比不過,當然南風與赤醬並不是一個路數的主播。

『捌』 上海最有名的10大本幫菜,濃油赤醬,味道鮮美,你吃過幾道呢

來上海怎麼能不品嘗一下本幫菜呢?這可是老上海的特色,要是這10道菜不會點,可不能說你吃過上海本幫菜。

什麼是本幫菜?本幫是本地的意思,而本幫菜就是上海菜的別稱,屬於中國主要地區風味菜之一。上海本幫菜有兩大特色,紅燒和蔥油,而醬油、糖 是上海本幫菜必備調味品。紅燒要咸中帶甜 ,且不能過咸,蔥油要油而不膩,五香不辣,用小蔥不用大蔥,用姜不用蒜,成菜要以濃油赤醬、鹹淡適中、保持原味、醇厚鮮美為其特色。

接下來就一起來看看上海最出名的10大本幫菜,其特點濃油赤醬,味道鮮美,你吃過幾道呢?有機會來上海一定要嘗嘗 哦!

一,八寶鴨

八寶鴨是聞名遐邇的上海本幫菜,也是上海上海年夜飯餐桌上的主角之一。八寶鴨雖然只是只鴨子,卻內藏玄機,肚子里塞滿了糯米、火腿、雞肉、蝦仁等各種美味的食材,這些食材在被鴨油浸潤過後,更是將其味道之鮮美揮發得淋漓盡致,成菜 後 滿堂皆香。

製作過程:

1.材料有鴨子、糯米飯、 筍丁、雞丁、豬肉丁、鴨胗、白果、栗子、火腿、香菇丁等;

2.把整隻處理好的鴨子放入開水中進行焯水,再塗抹上醬油、白糖、黃酒等調料,鴨腹朝上扣在大碗中;

3.炒鍋燒熱放油,將蔥姜下鍋略煸一下,烹入料酒,放入香菇丁、筍丁、火腿丁、栗子肉丁、雞丁,然後加入醬油、白糖,燒上味,再放入糯米飯 拌和,填入鴨腹內;

4.大碗上用保鮮膜封好,上籠將鴨蒸熟後取下,將鴨覆在大圓盤中,再將原鹵潷入鍋中,投入蝦仁、豌豆,燒開後用水澱粉勾芡,淋上明油,澆在鴨上即可。

二,紅燒鮰魚

紅燒鮰魚是上海十大經典名菜之一,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得,它的製作技藝被列入了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鮰魚屬於長江特產,肉嫩味美,是魚中上品,在民間有著「不吃鮰魚,不知魚味」的說法。成菜後色澤紅亮,甜中帶咸,咸中帶鮮, 魚塊肥腴飽滿,入口即化,鹵汁濃厚細膩,如膠似漆。

製作過程:

1.先把鮰魚處理干凈切段,放入7成熱的油鍋中炸一下,撈出控油;

2.將 大蒜頭煸至表面金黃、接著放入蔥結,炒香後再放入魚塊等魚起皺了,接著加入黃酒,蓋上鍋蓋去腥;

3.加入老抽、生抽、白糖、鹽等到上色均勻,再倒入少許白醋去腥提鮮,最後加入清水,經過兩篤三燜,自然收芡 即可 。

三,油爆蝦

油爆蝦是一道一百年前發端於蘇錫,成名於上海灘的經典名菜,也是本幫菜八冷盤中雷打不動的角兒。上海 人講究 的是吃油爆香 是 不吐殼 的,這也是 檢驗油爆蝦做得地道 不地道 以及食客 懂不懂的一道雙料標准。油爆蝦成菜 後, 河蝦殼脆肉嫩,咸甜適中,色澤紅亮,汁濃入味, 盤中 沒有汁水。

製作過程:

1.主料青殼大河蝦,處理好後,鍋中倒油燒熱,放入河蝦,炸制蝦殼成紅色;

2.帶有油的熱鍋里加入黃酒、醬油、白糖、醋、蔥末、薑汁,攪至鹵汁稠粘時,將炸好的河蝦倒入,翻炒幾下出鍋就行。

四,蝦子大烏參

蝦子大烏參是上海最有名的特色菜餚之一,於20世紀30年代由滬上著名本幫萊館「德興館」廚師創制。大烏參,在 香港俗稱豬婆參,發脹後特別 大 ,而且製成的蝦子大烏參都 是一整隻躺在盤中,色澤烏光透亮,汁濃味鮮而香醇,軟糯酥爛,筷子夾不起,只能以湯匙取食。想想 都讓 人直流口水 ,蝦子大烏 參是 不能 用 遼參 的。

製作過程:

1.主料水發大烏參、干蝦子,把水發好的大烏參用水反復洗凈,瀝去水份,鍋中 豬油燒到八成熱時,將烏參皮朝上放進油鍋中炸,約十秒鍾後將烏參撈出 控油;

2.鍋中放入蔥油,將大烏參皮朝上放入鍋中,加入 料酒,醬油,白糖,醬色,高湯,再 把蝦子均勻地撒在大烏參上面,用旺火燒開後;

3.盛入容器 中 ,蒸半小時左右,待大烏參酥軟時取出,放 入鍋 中,加蓋後用小火 煨,大約 4分鍾後,在 把 大烏參盛起皮朝上平放於盆中;

4.用 原汁水 菱粉勾芡,放入蔥段,淋入蔥油,澆在烏參的面上即成。

五,上海糖醋小排

糖醋小排是上海本幫菜的一道經典特色名菜,來上海必吃嘗,它鮮嫩酥糯、酸甜相融、肥瘦相間、紅亮油潤,相當開胃,好吃到根本停不下來,屬於老少皆宜。

製作過程:

1. 選用豬胸椎骨,切成小段,清洗干凈,控干水分,加入澱粉、醬油、糖、黃酒,調合後,腌制30分鍾;

2.鍋中倒油,燒制160度左右,把小排放入鍋中,反復復炸3次,出鍋控油;

3. 把炸好的小排骨放入鍋中,加入醬油、黃酒、精鹽、香醋,等調料,再加入少量水,大火燒沸後,用鏟刀上下翻動,燒20-30分鍾,加入白砂糖,再大火燒10分鍾,使糖溶化,透入肉體內,出鍋即可。

六,上海腌篤鮮

腌篤鮮是上海地區的特色菜餚,也是本幫菜,來源於寧波菜。這道菜口味咸鮮、湯白汁濃、肉質酥肥、筍香脆嫩,鮮味別提有多濃了。記著來上海一定要吃本幫菜的腌篤鮮,它會鮮掉眉毛的。

製作過程:

1.主料有豬肉、春筍、鹹肉,一起清洗干凈,切塊;

2.砂鍋內加入清水、豬肉塊、鹹肉塊,用大火燒開,再加黃酒、蔥段,改用中火慢慢燜到肉半熟,再加入竹筍塊、鹽、味精,繼續煮至熟透,撇出裡面的浮沫,把蔥段取出即可。

七,糟銻頭

上海本幫菜中最著名的「糟」菜 ,就要數大牌的糟銻頭了,非常的有名,相傳 這道菜 可是 上海灘 大佬 杜月笙 的最愛 。在 上海 ,糟貨就是將吃不掉的葷菜 或 蔬菜煮熟 ,放入 糟鹵 中 ,便於儲存,不易餿酸變壞。糟 銻 頭 用的盡管都是些下水,但吃起來糟香撲鼻,沒有一點肉腥味。

製作過程:

1.主料豬舌頭、豬肺、豬肚、豬大腸、豬腳爪等處理干凈,改刀成小塊,入水煮熟後,放入缽頭內;

2.放入白色高湯、料酒、蔥姜、香糟鹵,在封住缽口,大火燒沸,再小火慢燉上半小時就能開缽了,吃前再撒上青蒜葉,淋上一勺糟鹵。這菜吃起來,糟香撲鼻,用的盡管都是些下水,但沒有一點肉腥味。

八,水晶蝦仁

水晶蝦仁是 上海 特色美味 佳餚 之一,曾被評為「上海第一名菜」。成菜 後 ,一盤好的新鮮蝦仁口感Q彈,脆嫩滑爽 ,回味帶甜,色澤晶瑩剔透般的白潤或者略帶粉紅色,它 也 屬於 一道 懶人 菜 ,根本 不用 剝蝦殼 ,在餐 桌上深受上海人的青睞。

製作過程:

1.把大河蝦仁用清水洗凈,加入鹽,食用小蘇打,處理至蝦仁晶瑩狀,再用清水沖洗濾干水份,加入鹽、味精、白糖、蛋清、澱粉上漿待用;

2.把花生油燒至5成熟時,投入漿好的河蝦仁,用勺子將蝦仁劃開至成熟出鍋,控油 ,然後 鍋中 倒入 適量 高湯、味精、鹽和澱粉調勾芡,放入蝦仁,翻炒幾下,淋入麻油裝盤。

九,上海紅燒肉

上海紅燒肉是 本幫菜的精品 ,把 其 特性發揮得淋漓盡致,那就是濃油赤醬。有這么一說,上海人做紅燒肉的時候,「一手醬油瓶,一手糖罐頭」。做 紅燒肉 的 時候 ,選用 肥瘦相間 的帶皮 五花肉,加入 酒 、醬油 、糖 和 其他 很少的 調味品 ,靠火候 做出來 的紅燒肉 ,甜而不沾 、肥而不膩 、入口即化,都能 多 下 幾碗飯 的。

製作過程:

1.主料,帶皮五花肉清洗干凈,用冷水下鍋焯水,切塊,熟鵪鶉蛋放入5成熱的油鍋中炸至金黃撈出控油;

2.把冰糖炒至焦黃色,倒入五花肉快速翻炒出油,倒入開水,放入姜、八角、花椒、桂皮、干辣椒、香蔥、醬油、料酒,大火煮開,改小火慢燒;

3.半小時後放入鵪鶉蛋、鹽,用大火燒沸後再改小火慢燉一小時,然後挑出裡面的料頭,大火收汁裝盤。

十,上海白斬雞

上海人特別喜歡吃雞,尤其是白斬雞,它皮脆肉嫩,所以在本幫菜中一直有著霸主地位。白斬雞選用的是三黃雞,雞肉不綿不柴,絲絲縷縷的肉絲特別 滑嫩,在齒間滿口留香,一盤白斬雞,一碟醬汁搭配鮮姜,可以說是吃雞的標配了。

製作過程:

1.主料三黃雞,處理 清洗 干凈後 ,把雞的嘴巴從翅膀下穿過去,然後把雞放入熱水中浸30分鍾,注意用小火,保證鍋里的水不會沸騰,利用水的熱度把雞浸透、泡熟,這樣雞肉會比較嫩。注意 中間 反復 2次把 雞提出 ,保證 雞 的內外 溫度 。

2.等鍋中水涼後再把雞撈出,擦去上面的水分,塗上香油,防止表皮變干。

#冬日生活打卡季#

『玖』 一個叫什麼醬的女裝大佬2014

cc醬
最近網路上又走紅了一位「女裝大佬」,他的名字叫做「cc醬」

『拾』 傳承家規家訓培育廉潔家風主題的徵文

傳承家規家訓培育廉潔家風主題的徵文範文(精選5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徵文吧,徵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那要怎麼寫好徵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傳承家規家訓培育廉潔家風主題的徵文範文(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傳承家規家訓培育廉潔家風主題的徵文1

家風,是一個家庭世代相傳的風尚,是一種薪火相傳的文化和道德氛圍。古有諸葛亮的《誡子書》、司馬談的《命子遷》;近有傅雷的《傅雷家書》,曾國藩的《曾國藩家書》,無不包含了長輩對於晚輩的諄諄教誨,對於下一代甚至於社會,產生了深遠悠久的影響。

而家訓,則是家風的體現。就如《詩·周南·桃夭》中所描繪的「宜室宜家」,家訓,是家族中個人的行為准則,是對於家風的守護。

明代有文學家、思想家呂坤寫《望江南·示兒》:「貧賤易,富貴良獨難。一分有利一分害,半生不足半生安。無私心自寬。」告誡兒子安貧樂道,無私坦盪;而今有家父予我之言:「同根源,少計較。有難處,多幫襯。」——這是我家的家訓。而它,就像那綿綿細雨,「潤物細無聲」,默默地體現在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日常生活之中。

仍記得幾年前,老家大嶺村裡需要建造一座新亭子供村民休息。一時間,或多或少的錢財從四面八方匯向一處,而身為建築師的父親,更是向村委會自薦,想要設計這一座涼亭。當我回村時,涼亭已經修建完畢了。正正方方的一隅小亭,四個亭角高高翹起,時不時有飛鳥短暫棲息於上。這涼亭名喚「蓮沁亭」,位於村頭祠堂前的古菩提樹旁。菩提樹濃密的枝葉幽幽的壓在亭子紫紅色的瓦頂上,往亭中灑下一片斑駁光影。六個象牙白的圓柱,直直的支撐著這一方天地。它周圍圍著一圈浮雕石欄,粗糙的質感使我心生歡喜。

「好美的亭子!」我由衷的感嘆道,「爸爸為了修建這座新亭定是費了不少心思啊!」我本以為,爸爸修建了如此精美的亭子,那麼村裡的獎賞也定是不會少的吧?卻沒想到,在一次偶然的閑聊之中,我竟得知:爸爸修建這座「蓮沁亭」,一分報酬也沒有!反而還要自己再投入一些資金。

坐在亭中冰涼的花崗岩石凳上,我不解。「爸爸,這明顯是『虧本的買賣』呀!」爸爸的嘴角卻勾起了一抹微笑:「你知道,這座亭子為何要叫做『蓮沁亭』嗎?」我搖頭。爸爸指了指不遠處的陳氏宗祠,「落葉終要歸根。我們的祖先因逃難來到此地,開村建房;如今雖已是太平盛世,但百年來我們族人團結一致的品格從未改變。我們就像這蓮蓬里的蓮子一樣,同根同源,哪怕身處他鄉,心中亦滿懷掛念。還記得我常與你提及的『家訓』:『同根源,少計較。有難處,多幫襯。』嗎?這亦是這個道理。金銀固然珍貴,但同族之間的羈絆,確是比錢財更寶貴的。」。

撫摸著粗糙的石欄,我將目光投向不遠處的祠堂。那一句「同根源,少計較。有難處,多幫襯」久久地在我的腦海中徘徊。它雖只有短短十二字,卻是對於我百年來同甘共苦、寬以待人、互幫互助的祖德和家風的最好概括。它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大嶺陳家人,培育了我們「明月入君懷」的美好品質,鞏固了我們風雨同舟的凝聚力!

「木欣欣以向榮」,微風輕柔,身披五百年古菩提撒下的陰影,我再一次默念那十二字家訓.....

傳承家規家訓培育廉潔家風主題的徵文2

家風是什麼?是家庭中看不見的精神風貌,是摸不著的風尚習性,是家人們舉手投足間的真實流露。它經過長時期的汰選、沉積,是一輩又一輩人的思想結晶。

戰國時期,墨子就提倡「節儉」,堅決否定「鋪張浪費」「揮霍無度」。三國時期著名人物諸葛亮就曾在《誡子書》中教導自己八歲的兒子諸葛瞻要「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節儉」這一中華美德,就是我們家的家風,它深深地刻在我的骨子裡。

我的爺爺奶奶都是勤儉的人。我小時候,奶奶就用行動為我貫徹著「節儉」的家風。以前,奶奶和爺爺在長島租了個房子,就在部隊大院旁邊。小時候,媽媽很少給我買玩具,正巧奶奶就住在部隊家屬樓旁住,許多人家由於種.種原因,有很多玩具還好好的,就扔了。奶奶就把玩具撿給我玩,我不想奶奶被人叫做「撿垃圾的」,一開始我死活不要,奶奶卻跟我說:「做人,不能浪費,要節儉。這些玩具好好的,不是也能玩嗎?我們可以把省下的錢用在刀刃上。」奶奶說得很對,我也照聽。爺爺可謂最能說了,沒事就找我談心,給我講大道理,而爺爺講得最多的,就是「節儉」二字,這些話我至今都深深銘記在心。

接過了爺爺奶奶「節儉」的棒子,媽媽秉承了全部精髓。媽媽從穿衣到吃住,都沒有什麼好的,貴的,反而把錢都省在有用的地方,如果有真正需要的東西,比如說我的學慣用品,媽媽絕對是毫不猶豫地買,買,買。媽媽還生了一張巧嘴,可謂「鐵齒銅牙」。一買什麼東西,這「伶牙俐齒」就派上用場,貨比三家後,媽媽來了口水戰,為那麼一點錢,爭得「你死我活」「禮尚往來」。媽媽從來不讓步,說得賣家都得後退一步,我看不慣了,媽媽卻頭頭是道地說,「能省一點是一點,這一點一點地積累下來,將會變成巨大的財富。」這話說得我無言以對,只能認同。節約的思想,一點點像雨露一樣,滋潤著我的心靈。

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節儉」也如陽光溫暖著我了,一切,就像預定好了一樣,我也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節儉」這顆小小的種子,經過爺爺奶奶播種,媽媽的培養,在我心中生根發芽。話說,從小到大,我從沒多花一分冤枉錢,不管多少錢,都不揣著,生怕掉了。在攀比風氣極重的現在,我也是做好自己。簡朴、節約的品質,已佔據了我的整個心頭,我也一定會去遵守,去繼承,更要發揚起來。從一點一滴小事做起,不講排場,吃飯時實行「光碟行動」,不只注重服飾……不管在哪,我都會把「節儉」銘記於心,並會讓我的子孫後代繼承並發揚光大。讓「節儉」的心態,激發我們的本性;讓被利益蒙蔽的雙眼,回歸最初的本真;讓「節儉」永生不息,萬世不竭。

千千萬萬的小家,成就祖國大家;千千萬萬的家風,成就中華美德。樹立家風,繼承發揚,讓家規、家風,成就一片樂土。

傳承家規家訓培育廉潔家風主題的徵文3

說起傳家寶,每家每戶都不同。有的可能是一幅頗有來歷字畫、有的可能是一把意義非凡的刀劍、有的甚至是一尊充滿時代印記的瓷器......傳家寶,總帶著濃濃的家族文化氣息,是家風的濃縮,是給後代一種念想和經驗啟示,它在時間的沖刷下歷久彌新。

我們家的傳家寶不太一樣。它是上海有名的一道年菜——四喜烤麩。上海人過年吃菜愛討口彩,冠以「四喜」的名字,喜字又更能討口彩,所以,有了「四喜烤麩」之稱,我們家一脈相傳的家風就蘊藏於此。

「烤麩」的名字是怎麼來的?據說有位婦女總是欺負老實的丈夫,女人的母親很擔心。有一天女兒回娘家,母親製作了一些麩,女兒吃後很是滿意。晚上突降大雨,丈夫怕妻子回家時被雨淋濕,冒著大雨給妻子送來了雨傘,母親趁機苦口婆心地勸說女兒,女兒聽不進去,只想著剛才的美味,不停地問那道菜是什麼做的,母親只是不停地說著:「靠夫,靠夫。」從那以後母親每逢過年過節都會給女兒送去一塊蒸制過的麩,而女兒也想起母親的勸導,慢慢改掉了壞脾氣,和丈夫和和睦睦地生活著。也是因為這個寓意,我們家每年過年都要吃這道年菜。

和紅燒肉、油爆蝦一樣,四喜烤麩絕對稱得上是上海人家中「濃油赤醬」的代表作之一。在上海人心中的地位也不一般,逢年過節的時候,家家戶戶的餐桌上都少不了這道菜。外婆是上海人,定居廣州之後傳承太婆婆的「大業」年菜——四喜烤麩。聽名字好像很高大尚,這道菜卻一點也不難做。把干烤麩、香菇、木耳、黃花菜用冷水充分泡發,起油鍋下備料,再撒一把香脆的花生米。待所有食材快熟時,加鹽、糖、生抽、老抽、陳醋調味,加少許水,小火翻炒以防烤麩粘鍋,待汁收濃變稠便可熄火上碟。傳統的烤麩需要用沸水氽燙至豆腥味去除 ,濾干水後起油鍋炸至金黃再與其他配菜一起炒,這樣大量用油又不健康。隨著時代的變化和年歲的增長,外婆走進了健康生活之道。在一次次的製作中終於來了一個創新——煎制。由此一來既可以保持烤麩的豆香又不至於烹飪時間過久從而導致其變軟變碎。送一筷入口,口感糯中帶脆,有甜有鹹的醬汁從烤麩氣孔中滲出,再配上爽脆的木耳和黃花菜,味道濃郁同時伴隨著清爽宜人的口感,令人回味。

《深夜食堂》中有這么一句話:人世間,酸甜苦辣,若長良川。長良川是日本的條河流。真正的美食不一定是山珍海味,上好的食材只能一時感動味蕾。而一碟質朴簡單的素菜,有時卻能令人久久不能忘懷。美食,是一道情感的寄託,它像溫潤的流水一樣撫慰著生活的疲憊。我們一家和小姨一家都會在過年期間去外婆這好好地吃上一頓年夜飯,香噴噴的四喜烤麩一直是我童年至今的美好記憶。

每年外婆身體力行地製作素菜,從不馬虎。烤麩和黃花菜專門托上海的親戚寄過來,香菇精挑又厚又大的,買生花生回來炒至酥脆。食材簡單,但製作過程精益求精,在最簡單的食材中尋找臻味和意義。四喜烤麩的創作和發展蘊含著老一輩對此的創造、探究與改良,蘊含著中華民族別樣的耐心與智慧。質朴中尋找真諦,腳踏實地、勇於創新就是藏在這一碟四喜烤麩中的奧秘,使其美味又不失健康,而且讓我們秉承傳統。

如今,每年的年夜飯便是對中華文化、對家風的最簡單傳承,吃著家裡人煮的可口飯菜,我們紀念著從前的先祖留下的傳統、愛著身邊現在的人,希望著新一年有更美好的開始,年復一年。年三十晚家家戶戶窗口亮起的燈——不論是為了照亮期盼、是為了照亮相聚、還是為了照亮歡笑,彷彿都匯聚成無形的銀河,承載著溫暖的團聚、以及中華源遠流長的文明,流向一個個美好的未來。

傳承家規家訓培育廉潔家風主題的徵文4

孔子有過這樣一句「過庭訓」:「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家庭文明是社會文明的縮影,反映著整個社會文明的程度。漫漫光陰長河中淌過無數有血有肉的鮮活個體,沿泝血脈而上是家風串聯傳承著這個個體,乃至整個家族的靈魂。一個詞,一句話,一個家裡的故事,一段家庭的記憶,都是家風的載體。今天就讓我用文字將我們家族的故事娓娓道來。

「老麻,您的衣服已經這么破了為什麼還不換?」(老麻在潮汕話中指曾祖母)。當時老麻已步入耄耋,仍神采奕奕面帶吉祥瑞光,她得知我們要來把針線活往桌子上一放,急匆匆跺拉著拖鞋出來迎接我們。她依舊如我小時記憶那般手腳伶俐不需要別人攙扶,只是我注意到了老麻衣服上四處散亂地打上了一個又一個藍灰的補丁。「衣服啊,縫縫補補又三年就過去了。」老麻慈祥地笑著對我說,臉上福氣的皺紋隨著臉部動作而牽扯。

飯過三晌,一家子人圍在飯桌上輕聲細語地回憶往事,夾雜著頭頂吊著的風扇慢悠悠的「嗡嗡」聲。在安靜祥和的氛圍下老麻拾起手上的針線活一遍縫著一邊講話,從零星的言語片段中我終於知曉了補丁背後的秘密:老麻自小家裡窮,嫁了人後時運不好又守了活寡,一個人把三個兒子拉扯大。為了補貼生計,老麻壓榨每一分一秒閑暇時光,平日還會為村子裡的紅白喜事縫紉服飾。從前養成的勤儉樸素的好習慣還一直延續,耳濡目染地傳給了孫子們、曾孫子們:我祖父那一輩都是種莊稼的老實人,只有老叔走出東巷村到鎮子上數十年如一日地刻苦鑽研學畫、鑲瓷工藝,成為潮汕地區有名工藝人,現在還可以在廣東博物館潮州館看到老叔畫的'壁畫。我父親那一輩也是在節儉樸素的家風中長大的,爺爺奶奶都沒有什麼文化,只能拚命耕田種瓜,父親作為家裡最小的兒子也會一起幫忙動手做工。四個懂事孝順的兒子刻苦讀書不讓父母操心,最終都能以優秀的成績考上大學。

這次我作為林家的第四代人回到家鄉走訪,前輩無數樸素的生活作風給予了我極大的啟發。我頻繁地往長輩那邊跑,腳踏實地收集了許多第一手資料,這才明白在我收集實地資料在鍵盤上碼字的過程,也正是新時代堅韌不拔家風的新體現。在物慾泛濫的當今社會,靜下心來去重新描繪從前的故事,去講述過往那些家風古訓,更是堅韌不拔好家風不忘初心的新傳承。

只可惜,老麻過世四年了,她以九十九歲的高齡結束了朴實艱苦的一生。遺憾也是有的,在科技信息高速膨脹發展的二十一世紀,老麻臨終前仍然沒有選擇換上面料舒適的新衣裳,而是堅持穿著自己一針一線縫制的「補丁」老頭衫。她貫徹著自己過了幾十年樸素的生活習慣,雖然再也沒有下一個縫補衣服的三年,可這節儉耐苦耐勞的家規祖訓將繼續延續給後輩。

好家風是祖輩經歷滄桑歲月,用智慧結晶創造出來的精神財富。他們從城市的盡頭,破舊的棚戶區,廣袤的農田中走來,一個個飽經生活風霜的生命傳遞了這份執著。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盡頭,照亮了他們的生活。他們,終將會成為我們,他們的家風家訓,也會由我們這一輩繼續傳承。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繼承並發揚光大,迎接第二天的太陽!

傳承家規家訓培育廉潔家風主題的徵文5

家風,何為家風?「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風;陸機之辭賦,先陳世德。」

「家風」又稱門風,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傳的風尚、生活作風,即一個家庭當中的風氣。家風是給家中後人樹立的價值准則;是建立在中華文化之根上的集體認同,是每個個體成長的精神足印;是一個家族代代相傳沿襲下來的體現家族成員精神風貌、道德品質、審美格調和整體氣質的家族文化風格。這些都是死板的概念。

或許曾經年幼,不懂得家風是什麼。還記得問過只有3歲的弟弟,什麼是家風,他圓溜溜的眼睛悄咪咪地滾了一圈,然後咧起嘴角說:「是風嗎?」我楞了一下,風?我也不知道。若你之前問起我家的家風,我會非常篤定地告訴你:「沒有!」因為年幼的我根本感覺不到有任何東西一直祖傳般的影響著我。到了後來,隨著年紀增長,我才領悟到什麼是「家風」。它似遠似近,飄渺虛幻,可是又真實存在,悄無聲息。實話實說,我們都受到它潛移默化地影響。

鄰里互助,是我收到最大的感觸。無功不受祿。從只有幾歲,能蹣跚學步的時候,當我開始蹲在菜地時,就一直在認識它。或許很普通,或許很平凡,或許司空見慣,但是,不得不說,有些東西真的深深地刻在骨子裡了。蹲在樹蔭下,一大片菜地被附近的退休伯伯瓜分,烈日當空,一頂頂草帽在玉米叢中穿梭,一滴滴汗水低落在泥土上,一雙雙布滿裂痕,指甲縫里藏著泥土的手在一片片青蔥綠葉上撫摸著大自然的恩惠,一陣陣笑聲洋溢在這幾十畝大的田地上。「老蘇!來!看看我家的玉米怎樣?還行嗎?」「蘇兄,咱家的香蕉,一大串哎!分你一束!拿回去放幾天就成!」「蘇爺爺!我爺叫我拿給你咧!咱家的番茄,大個多汁,今早摘的,你不在,所以這才下午再給你了啊!呀,妹妹也在,來擦擦就嘗嘗,可好吃了!」爺爺欣然地接收這些好意,一一謝過,吩咐我拿回家後,便轉身走向他們的田裡,投身進幫忙鬆土、除草、澆水的行列里。等到我回到地里,我也很不解,自家的田還沒弄好,怎麼跑去弄別人家的了?等到爺爺歸來,挺著腰板,拿起毛巾,擦著滿身的汗水時,我便提出我的疑問。爺爺愣了愣,然後哈哈大笑,彎下腰,摸了摸我的腦袋,說:「雖然我們是鄰居,是好友,可是關系再好也不能白拿別人的東西。咱們地里的東西要麼沒熟要麼前幾天摘了,沒什麼好給人家,那就幫別人乾乾活,也不礙多少時間。記得啊,以後可不能白拿別人便宜啊!要是給爺爺知道了你敢這么做,爺爺可就再也不給你種你愛吃的小番茄啦!」那時的我似乎才五六歲,只知懵懵懂懂地點個頭,爺爺也沒有再怎麼講,只是往後每次收到鄰里的好意都會回饋一些瓜果蔬菜或者去幫忙幹活。後來,田地隨著徵收,面積越來越小,大部分伯伯都失去了那一畝桃源,可是深厚的情誼未曾改變。盛夏,黃皮、龍眼、荔枝紛紛成熟,哪怕不再一起勞作,誰也不忘各家各戶互送新鮮摘取的水果,路途再遙遠,心意永不遲到。

後來,現在的我十幾歲人了,漸漸邁向成年,也不得不說這類的事情還在影響著我。互聯網發達,我們家也迷上網購,可是父母上班,我要上課,快遞到家無人簽收。對面屋的阿婆平時無事,打理著屋邊的一小塊田地,邊上有個用木頭搭的小木棚,裡面放著她平時收起的可回收品。母親囑托阿婆幫忙收一下快遞,阿婆很樂意地幫忙起來,買東西多的時候,她甚至一天斷斷續續收三四回快遞。阿婆不願意收錢,鄰里談錢傷感情,可是骨子裡也不允許白白讓自己得到這樣的好處,於是母親吩咐我們把廢棄的書、紙張、紙皮、易拉罐、塑料瓶收好,每次趁阿婆在屋內忙的時候,悄咪咪把這些東西悄無聲息地放在她的木棚里,這也是一份心意、一份回報。這些年,同樣的,阿婆也經常分享她菜地上的各種蔬菜和草葯,我們周末買菜的時候也會幫她買活禽。媽媽說,鄰里之間,這些不算什麼。但是,我總覺得,哪怕只是這些小事,也很重要,我說不出它哪裡偉大,可是每次,心裡都流淌著一股暖流。

這些事情很普通,真的很平常,但不得不說,這些教會了我很多。鄰里和睦、互幫互助、將心比心、為人著想、節儉樸素、尊老愛幼、家庭和睦、勤儉持家、努力學習回報國家,這份無形的精神,這份無形的力量,跨越時空,跨越江海,跨過山河。

或許,這不算家風,或許,這就是家風。或許,我那天真年幼的弟弟說的沒有錯,家風就是「風」。它像風,悄然滋養萬物細無聲;它像風,隨著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它像風,一陣又一陣地吹進千家萬戶;它像風,又可細水長流又可波濤洶涌……

這就是家風,從祖輩一直傳下來;從一件件小事中表露出來;從街坊鄰里間一位傳一位,一家傳一家,一戶傳一戶;或許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或許是客廳里被框裱起來的「自強不息」「學無止境」,或許是在睡夢中呢喃的囑咐,或許是爺爺深沉又活潑的叮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