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伊諾什麼含義
1)【伊諾】不是片語,是作為人名使用的;
2)人名解釋,多是從單個字出發理解;
3)【伊】字表示伊人、伊春、秋水伊人。
4)【諾】字表示諾言、諾許、謹諾。
5)【意蘊】該名字可以趣解為:「伊春 • 諾許」。成語秋水伊人 千金一諾擴展了名字的意境。
❷ 洗衣櫃法伊諾和華仕艾肯哪家更好
這個問題非常主觀,沒有標準的答案。
兩個品牌都是不錯的選擇。據我了解,現如今市面上的比較好的洗衣櫃品牌有帝宏、Guina、法比奧、法伊諾、貝浪、LOHOP、艾斯曼、格蘭順、鷹州府和PESING。這幾個都是比較值得信賴的大品牌。其中,我個人比較喜歡法伊諾這個品牌,這個牌子的洗衣櫃價格在這幾個品牌中是比較親民的,但是質量和外觀也不輸給其他的幾個品牌,我親戚家就用了這個牌子的洗衣櫃,裝修時聽他稱贊說很耐用。
在決定之前還是要多考察一下各自的特點。畢竟洗衣櫃也不是經常可以換的東西。
❸ 美絲雅是歐萊雅品牌嗎
你好,美絲雅是歐萊雅旗下的一個系列,主要是做染發膏的。
❹ koinor的翻譯是:什麼意思
沒有這個單詞,
您要找的是不是:koine n. 以阿提喀方言為主的希臘共通語
koine 英['kɔɪni:] 美['kɔɪni:]
n. 以阿提喀方言為主的希臘共通語;
[例句]Hellenistic or Koine ( meaning common) Greek has been proved to be the language of the New Testament period through the discoveries among the Greek papyri.
通過希臘文蒲草紙的發現,通俗(意為共同的)希臘語證明是新約寫作時代的語言。
❺ 瑞麗服飾女裝批發網(伊諾女裝)這個網站怎麼樣知道的朋友給個意見吧,謝謝了!
伊諾服飾真的 不行 ,衣服質量差不說 而且他們的售後也是不行的。我代理他們衣服 弄的我的老客戶都不來了。這是我從哪裡進貨的真實經歷 。他們的衣服是很便宜。但是再便宜我們也不想買來就不能穿吧。我在哪裡進貨賠了幾百 。就算是買了個教訓吧 我想可能他們是再盜用別人的圖片,圖片看上去真的是很漂亮。他們是用圖片吸引人。 賣些次品貨 ,這個批發網站真的是沒有良心。
❻ byino是什麼牌子
貝伊諾手錶
貝依諾 BYINO 品牌男表
品牌:貝依諾/BYINO
款式:男款
機芯:機械機芯
表帶:不銹鋼鋼片帶耐用不過敏不生鐵
表殼:合金錶殼耐用不過敏不生鐵
表鏡:加厚水晶玻璃
表扣:折疊扣
類型:手動機械表
重量:100克
尺寸:40*14CM
防水:生活防水
建議零售價 ¥258.00 產品類別 手錶 機芯 機械
表帶材質 合金 表盤形狀 圓形 防水 不可以
適用人群 成人 特殊功能 24小時,月相 風格 休閑
❼ 伊諾伊美化妝品怎麼樣
摘要 您好,伊諾伊美化妝品是一家靠譜的品牌,美容養顏美發,其質量也是有保障的
❽ "伊諾天使"音譯成英文,並說明在英文里的意思。
Angel
Eno
Eno為伊諾的意思
希臘女神之名
另外eno
也是上海的一個服飾品牌
伊諾貝兒:Enuobeil
❾ dr.Innoderm迪特伊諾得是院線品牌嗎
是的,這個品牌最開始是做美容院線產品的,口碑一直很好,特別是面膜產品,箱他的大黃膜小黃膜在中國也挺有名。現在也有個人護理產品,都非常受歡迎的。。希望我的回答能解決到你的問題
❿ 伊諾薩克斯怎麼樣
他算不上一個出色的神經科學家,還有點倒霉。
一般來說,神經科學的研究日常是做做實驗,寫寫論文,倒騰倒騰各種動物的腦子,試圖獲得一些顛覆認知的發現。但他既不擅長做實驗,也沒有重量級的論文,甚至連極其珍貴的樣本都拿不穩。
像許多努力的普通人一樣,他曾嘗試成為一個科學里的成功樣本——他努力學習解剖,成績還是倒數;好好做實驗,卻在騎摩托時丟失了數據報告;去醫院實習,也總是毛手毛腳給其他人添麻煩。
雖然沒有以科研的方式成功,但他的名字依然傳遍世界各地,甚至登上了太陽系的一顆小行星。
他就是英國神經科學家奧利弗·沃爾夫·薩克斯(Oliver Wolf Sacks)。
騎摩托的薩克斯|thepsychologist.bps.org.uk
名門出身
薩克斯於1933年出生在英國倫敦的一個知識分子中產家庭,父母都是倫敦的著名醫生。外公是發明家,在19世紀末就擁有一堆發明專利(電燈為主),連發明飛機的萊特兄弟都時不時過去拜訪一下。其他七大姑八大舅也基本都是當時傑出的數學家、科學家或者教育學家,甚至還出了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歐曼(Robert Aumann)。別人家聚會是吃吃喝喝,他們家聚會是學術切磋。
你可能會想,成長在這樣一個根正苗紅的科技之家,薩克斯的科研道路理應是四平八穩沒啥懸念了吧。
一開始,薩克斯的父母也這么認為,畢竟這孩子天生就是個好奇寶寶,識字之後最愛逛的地方就是家門右拐的圖書館,整天不停追著姑姑舅舅問這問那,三四歲就能問出「糖為什麼溶解」「電是如何流動的」「金屬為什麼有光澤」之類的高質量人類幼崽問題,不得到滿意的答案絕不罷休。
嗯,是個搞Science的好苗子。
1940年,薩克斯一家的家庭合照,左下角的幼童為薩克斯|FROM UNCLE TUNGSTEN: MEMORIES OF A CHEMICAL BOYHOOD
但就在薩克斯剛滿6歲要去上學的時候,有兩個噩耗突然從天而降:二戰開始了;他們是猶太人。這意味著薩克斯要和幸福的童年說拜拜了。
雖說德國人沒有真正打到英國本土去,但依舊對倫敦這樣的中心城市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大轟炸,就連他們選好的學校都被炸成土渣了。
薩克斯的父母要去救治傷員,薩克斯和哥哥在政府安排下被送到英國中部一所偏僻的寄宿學校。結果,這里成了薩克斯的終生陰影。
戰爭之下的物資缺乏,讓原本慈眉善目的校長變得異常貪婪暴力,他把家長寄給孩子們的食物全部沒收據為己有,用喂牲口的大蕪菁和甜菜根給學生當一日三餐。不僅如此,他最大的樂趣就是打小孩,尤其喜歡打薩克斯這樣的低年級猶太小孩,拐杖打折了就讓父母賠錢。
小時候,薩克斯的父親經常帶薩克斯去游泳|oliversacks.com
本該教書育人的學校到處充斥著暴力和壓抑,薩克斯彷彿置身人間地獄。直到四年後戰局扭轉,薩克斯才再次回到倫敦的家裡。
表面上看,薩克斯對學習的熱情依然高漲,他還會時不時找親戚們問問題。但持續四年的身心創傷,或許已經無形之中改變了薩克斯的心智。
他的行為逐漸變得離經叛道。
漸入歪道
薩克斯先是參加了英國的童子軍學習野外生存技能,結果技能沒學多少,倒是成天當拖油瓶給大家添亂。有一次他見麵粉用完了,就和了一把水泥來給大家烤麵包,教官前腳誇他的麵包分量足手感好,後腳就被磕斷了兩顆門牙。
後來薩克斯又在家裡搭了個簡易化學實驗室倒騰各種試劑,雖然沒把自家房子炸平了,但也搞得到處烏煙瘴氣;他故意往家裡買的鮮魚上塗三甲胺(臭魚味的化學物質),躲在角落看母親如何捂著鼻子把它們扔進垃圾桶;有一次還非常作死地造出一瓶足夠讓全家人領盒飯的劇毒氫氟酸。
終於,他的父母看不下去了,他們一心期盼孩子們長大後都能繼承家業當醫生,而薩克斯中學快讀完了還在成天瞎晃。
他們覺得,是時候送薩克斯去練習解剖,和屍體培養下感情了。
結果,薩克斯第一次走進停屍房,就差點暈了過去。面對眼前的屍體,他無法關閉自己的感情將其僅僅視作教學道具,每一刀都是煎熬,結果一個月過去也沒剖完一條大腿。
青少年時期的薩克斯,對解剖產生了心理陰影|FROM UNCLE TUNGSTEN: MEMORIES OF A CHEMICAL BOYHOOD
父母這波用力過猛的操作,沒有激發薩克斯對解剖的興趣,反而讓他對外科產生了排斥。他試圖想學習化學這樣奇妙又不見血的學科,卻沒得到父母允許。
反抗無效的薩克斯只好申請了隔壁牛津大學,學習生理和生物學,為學醫做准備。
薩克斯上了大學沒多久,就在一次父子談話里暴露了自己的秘密。父親在談話中意外提到薩克斯沒有交女朋友,「是更喜歡男孩嗎?」。薩克斯想了想便承認了,請求父親千萬不要告訴母親。
要知道,在那個年代的英國,同性戀被視為重罪,如果被發現,要麼蹲監獄要麼就被化學閹割,當時就連圖靈這種對英國有重大貢獻的科學家都沒能倖免於難——他在被強迫接受激素注射後不久,吃了沾過氰化物的毒蘋果身亡。
但薩克斯的父親還是食言了。
薩克斯的母親聞訊當場崩潰,在樓梯上尖叫,甚至決絕地告訴薩克斯:「我希望你從未出生過。」
在得知薩克斯是同性戀後,母親表達了明顯的憎惡。薩克斯的姑姑Lennie(圖中女性)則無條件接納了他,並在後期鼓勵他成為一個作家|themarginalian.org
在此之前,薩克斯和母親非常親近。他的母親在那個年代已經是一位非常優秀的醫生,她希望薩克斯能和她一樣成功,但薩克斯看起來幾乎什麼都沒做到,還惹了一堆「麻煩」。
薩克斯不僅更不受家裡人待見,連學業也不順利。他動手能力不行,經常捅婁子,而且同情心過強,始終無法承受醫院各種各樣剝肉鋸骨的血腥和生離死別的悲痛,費了好大勁才勉強拿到醫生執照。
找不到人生方向的薩克斯屢屢碰壁,為了逃避現實,他決定離開家鄉,在27歲那年獨自飛往美洲大陸尋找未來。
灰暗歲月
初到美洲的薩克斯過得也並不如意,由於沒什麼別的技能,他只能選擇在醫院找工作混口飯吃。
家庭和學業雙雙不如意,再加上薩克斯生性靦腆自信心不足,他開始幻想自己如果擁有強壯的身體,就能獲得自信,所以逢周末假日就瘋狂健身和飆車。
接下來的幾年中,只見他:
健身海灘練就八塊腹肌,紐約街頭飆車兩輪飛騎;
五百斤深蹲猛奪加州第一,十萬里車程暢游美洲大地。
薩克斯進行舉重訓練的威尼斯海灘|Oliver Sacks Foundation
其實客觀地說,薩克斯也不是沒認真嘗試過科研,他是真心想當科學家,但彷彿冥冥之中總有某種力量在阻止他:大學時他曾經努力克服心理障礙惡補解剖,結果成績還是倒數第一;畢業後主動找了個實驗室研究動物神經受損,誰知遇到坑導師啥也沒做出來,化抑鬱為食慾把自己吃成個大胖子;後來去醫院實習,毛手毛腳不是打碎這個精貴儀器就是弄丟那個珍稀樣本……
除了科研壓力,他的愛情之路也一直不順利。在一段沒有結果的單戀後,他認為自己可能一輩子都無法和別人產生感情了,常常一個人呆在家裡,也不參加學業活動。
反正每一次努力,換來的總是打擊。到後來,他沉淪到靠嗑葯來放飛自己,什麼禁葯、大麻、LSD,通通都往肚裡吸。
那時的薩克斯,常常覺得自己多半活不過35歲了,他恨宗教,恨父母,恨英國,恨這個讓他反復痛苦的世界。
覺醒
但就在1967年,34歲的薩克斯在一次服用過量精神葯品差點喪命之後,終於幡然醒悟了。
他不想死,他還做想點有意義的事。
從6歲起,他就熱愛數字,到了10歲,他著迷於金屬和礦物,再往後,各種元素、動植物和人類這些世界的大門向他敞開。在成年後到現在,似乎世界的大門就關上了。
如果科研的方式打不開這些大門,那就換一種方式。
他戒掉了鬼火摩托、精神葯品以及其他不著邊際的愛好,開始仔細規劃未來。
在騎摩托車的時候,薩克斯還丟失了他的實驗數據報告,報告紙漫天亂飛|Oliver Sacks: His Own Life
他盤算了一下,醫學領域里,他最喜歡研究的是大腦和神經病;而在技能點上,他雖然不擅長做手術和做實驗,但常年堅持閱讀涉獵廣泛,文學創作總能高人一等。那麼將二者結合一下,不就是「把神經病寫成故事」嘛。
目標有了,薩克斯立即付諸行動。
當時,由於薩克斯經常闖禍,堪稱「實驗室掃把星」,領導就勸他少做點試驗,多去病房去坐診。於是他就來到當地一個偏頭痛診所兼職當門診醫生。
這個大多數科研人員唯恐避之不及的苦差事,為薩克斯開拓了一片新天地,讓他體驗到實驗室里從未有過的自信。
早年的不幸經歷讓薩克斯更容易與病人產生共情,尤其和神經病人聊得特別起勁,越聊越精神。這無形之中幫助他了解到病人的更多情況,既能更好地幫助病人,也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素材。
受十九世紀醫學作者愛德華·利文寧(Edward Liveing)的著作啟發,他寫了一本自己的科學故事,記錄偏頭痛診所里的「臨床軼事」,手稿剛剛完成就得到了同行專家的強烈批評,尤其他的頂頭上司、美國神經病學協會頭痛科的主席阿諾德·P·弗雷德曼(Arnold P Friedman)反應更是激烈,弗雷德曼認定薩克斯擅用自己醫院的病人寫書是想挑戰他的權威,一氣之下解僱了薩克斯。
偏頭痛患者視野里會出現一些扭曲的光環,這是藝術家根據偏頭痛所創作的畫作|Petrie Serrano
但不管怎麼說,這本《偏頭痛》正式出版之後,還是受到醫學界以及大部分媒體的好評,甚至連他的老母親都讀得愛不釋手,看完催他趕緊更新第二本。
薩克斯受到莫大的激勵。如果說嗑葯獲得的只是虛假而短暫的快樂,那麼寫作給他帶來是真實而長久的成就感。所以即使被診所開除,薩克斯也沒有停步。
事實證明,寫作是他生命里的救生繩。他抓住了它,得以從灰暗歲月中脫身。
在准備第二部作品時,他回到了英國。一整個夏天,他都在家中寫作,他的媽媽會看他的手稿,並且幫他一起修改,給出建議。
是寫作,讓他和媽媽重新連接到了一起。
如果說《偏頭痛》只是牛刀小試,那他的第二部作品《覺醒》(Awakenings,也譯作「睡人」)可謂大獲成功。
這部書同樣取材於薩克斯的親身經歷。離開偏頭痛診所後,薩克斯長期在貝絲亞伯拉罕醫院當醫生。在那裡,他遇到了數十位嗜睡性腦炎的後遺症患者。
這種腦炎又被稱為「昏睡病」,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席捲全球,殺死了成千上萬人。一些看似痊癒的人,幾十年後又會患上類似帕金森一樣的綜合征,狀態似睡非睡,行為詭異萬分。
薩克斯和嗜睡性腦炎的後遺症患者,患者的狀態似睡非睡,行為詭異|Awakenings
當薩克斯走近這些患者時,頓時感覺自己就像來到了一個古老的熱帶叢林,什麼梳毛、撓手、舔舐、吸吮等奇怪動作,加上嗚嗚啊啊的奇怪叫聲,各類史前猿類行為一應俱全。
薩克斯對此產生了強烈的興趣,他想探究這種疾病的特徵以及可能的救治方法。
在當時,科學界已經確定帕金森病人的大腦缺乏多巴胺遞質,有人嘗試通過給患者補充多巴胺的前體——左旋多巴來改善病情,並且獲得了初步的成效。薩克斯想到昏睡病和帕金森的症狀有一些相似之處,沒准也能有效呢?
於是他就申請了臨床研究,從1969年開始進行雙盲試驗。沒想到短短幾周內,左旋多巴就開始起效了,病人的詭異行為逐漸消失了,人類的靈魂又再次回到了他們的身體里。
薩克斯見狀興奮不已,立即擴大了試驗范圍,不久後,病人們紛紛奇跡般地從痴呆昏睡的狀態中 「覺醒」了!許多人暫停了幾十年的生命又再次開始流動,甚至能像正常人一樣說話寫字唱歌打牌,曾經沉悶的病房煥發著勃勃生機。
但遺憾的是,這樣的奇跡只是曇花一現。一段時間後,病人們紛紛開始出現不良反應和葯物耐受,不論薩克斯如何調整劑量,都無法阻止他們再度變得呆滯和昏睡,原本看到一點希望的病人家屬們又再度陷入絕望……
是的,薩克斯仍然沒能擺脫試驗的詛咒,他又失敗了。不過這一次,他承受住了各界的打擊。他的內心彷彿也經歷了一次「覺醒」,意識到作為醫生不應只關注「病症」,而忽視對病人自身的關心。尤其神經疾病在當時基本無葯可治,傾聽和安慰或許才是最好的治療。
試驗一開始取得了顯著的成果,病人恢復了正常,但這個奇跡並沒有維持很久,病人再次陷入昏睡|Awakenings
薩克斯將這些昏睡病人的經歷寫成了一段扣人心弦的故事,希望世人能夠從中獲得啟示,珍惜眼下,在無法抗拒的悲劇中保持樂觀。
這本《覺醒》一經出版就立刻成為暢銷書,受到讀者們的熱捧,後來被拍成了紀錄片和電影風靡全球,榮獲多項奧斯卡獎題名。
華盛頓郵報評價道:「《覺醒》不僅是一部驚人的病歷故事合集,還是一部回憶錄,一部道德文集和一部羅曼史……是一部天才之作。」
自此,一顆神經科學界的文壇巨星冉冉升起。
寫到看不見紙為止
成名之後,薩克斯的事業也漸入佳境。從一個無人問津的神經病講師一步步升為臨床教授,並成為貝絲亞伯拉罕醫院的當紅神經科醫生。
他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看病和寫作上,每天有18個小時都在瘋狂工作。他遇到各種各樣光怪陸離的神經病人,甚至有很多讀者粉絲寫信來咨詢病情。
比如有一個音樂家找到他,他的視力完全沒問題,但無論如何也認不出人臉或手套之類的東西。他總把自己的太太看成一頂帽子,抓住妻子的頭想往自己頭上戴,或是把消防栓認成鄰居小孩的腦袋。
原來,他因為糖尿病造成腦部負責處理圖像的區域出了問題,無法識別面孔和景物。
還有一位晚年失明的老太太,有天突然說自己在清醒時看到一群穿著東方服飾的人在樓梯里上上下下地行走,其中一個男人朝她微笑,露出巴掌大的牙。醫院的護士聽完都以為她瘋了,但薩克斯診斷後告訴她,她的神志沒有任何問題,只是得了一種失明後的幻視:邦奈特癥候群(Charles Bonnet syndrome)。老太太這才放心。
Charles Bonnet在1760年記錄了這種因視力下降,大腦產生幻覺的症狀。這種症狀後來在1937年被命名為邦奈特癥候群|litfl.com
另一位視力受損的婦女,她的幻視景象更加奇特:她時常看到眼前的人或者道路突然分裂成許多個,然後過了一會兒就會像風琴合攏那樣再折疊在一起。
這類邦奈特癥候群其實是顳下視覺皮質在作祟,這里的細胞群存貯著各種各樣的影像,正常情況下只在夢境和想像中出現,而當視力受損或失明後,失去控制的細胞有時就會把這些影像剪輯拼接再加點特效,在大腦後台播放出來,於是造成幻視。
就這樣,薩克斯一邊研究,一邊記錄,在完成《覺醒》之後的幾十年裡,他接診不停,筆耕不輟,努力將專業的科學知識和生動的故事融為一體。陸續寫下《錯把妻子當帽子》《色盲島》《幻覺》等著作。
甚至連他本人的一些傷病經歷也成了寶貴素材。
有一年他去挪威旅行,結果不小心被一頭公牛頂下懸崖,左腿嚴重摔傷,像義大利面一樣擰在一起。傷好之後,他有很長時間都無法正常控制這條腿。他將這段醫患對調的經歷寫成了《單腿站立》。
後來,他的右眼患上黑色素瘤,在治療過程中喪失了立體視覺,這再次激發了他的靈感,在仔細調查和研究自己之後,又創作出一部《心靈之眼》。
2007年,哥倫比亞大學聘他為神經病學和精神病學教授,還專門為他創建了一個新頭銜:「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家」,並且為了表彰他在音樂治療上做出的貢獻,授予他首屆「音樂力量獎」。
薩克斯的退休生活也過得格外精彩:除了寫作,他還長年堅持游泳和彈鋼琴,並且活躍於各種各樣的演講、訪談、紀錄片,自編自導拍攝影視劇、音樂劇等等。
薩克斯自己出演的自傳紀錄片|Oliver Sacks: his own life
他一生中獲得了無數獎項和榮譽,被人們稱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 「臨床作家」和「醫學桂冠詩人」,英國女王授予他大英帝國勛章,一顆新發現的小行星還以他的名字命名。
2015年,82歲的薩克斯被查出癌症晚期,他知道自己時日無多,繼續過著充實生活,同時奮筆疾書最後一本著作。那時他已經寫了幾百萬字,但他依然覺得和第一次寫作時一樣新鮮有趣。
「我會不停地寫,寫到再也看不見紙為止……」
最終,薩克斯完成了對自己的承諾,心滿意足地離去了,留下十幾部著作和上千本病歷筆記。
盡管斯人已逝,但薩克斯的精神財富依然在這個世界上長久傳承,為無數後來人打開探索人類神經疾病的獨特視角。
薩克斯在2015年拍攝的照片,當時他還在寫作,於當年8月30日逝世|Bill Hayes
參考文獻
[1]奧利弗·薩克斯.《鎢舅舅》(中信出版集團,2016)
[2]Oliver Sacks. On the Move:A Life(2015)
[3]Oliver Sacks. Everything in Its Place: First Loves and Last Tales(2015)
[4]奧利弗·薩克斯.《錯把妻子當帽子》(中信出版集團,2018)
[5]Oliver Sacks, MD, FRCP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713041725/http:/www.oliversacks.com/cv.htm
[6]奧利弗·薩克斯:幻覺背後的心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gOTaXhbqPQ&t=494s
[7]Oliver Sacks: his own life https://www.oliversacksdoc.com
作者:莜柒
編輯:小毛巾、游識猷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