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男扮女裝在清朝成為一種時尚, 為啥
迎合一些文人或貴族的癖好,有些人家中圈養一些戲子或孌童是一種風氣,其實這種風氣在宋時就有了,而且在清時戲子是可以留長發的,而一般是那些唱旦角的留,所以不要驚訝啦,文人或高官認為紅樓,倌館是配不上他們身份的,所以會有此風。
『貳』 關於清朝時期的女性服裝
滿族的衣著服飾,基本上是沿襲女真族。
滿族人喜歡穿「旗袍」,清朝統一全國以後,旗袍主要為婦女穿用,樣式有所發展並講究裝飾,為圓領、對襟、左右開氣、袖端平直的長袍。清代婦女旗袍還時興「大挽袖」。袖長過手,袖裡的下半截彩綉採用多種與袖面不同顏色的花紋,然後將它挽出來,別致、美觀。滿族婦女一般都穿長度到腳的寬長袍,外面再罩一件像背心的坎肩。
滿族婦女的鞋極有特色。以木為底,鞋底極高,類似今天的高跟鞋,但高跟在鞋中部。上下較寬, 中間細圓,類似花盆。
清代滿漢婦女多穿裙裝和套褲,裙子以長裙為主,群式多變。如早期時興「月華裙」,在裙中褶襇內有花紋圖案,好似月色映照下的美景。中期流行的「鳳尾裙」用金銀線將各裙片拼和連接,宛如鳳尾。乾隆年間,婦女喜歡穿鑲粉色邊的淺黃色衫,下配綉花邊的裙子和褲子。咸豐、同治年間在鳳尾裙基礎上改革成為「魚鱗百褶裙」,即在裙下擺處用線交叉相連,使之能展能收,形似魚鱗。在清朝前期,男從女不從的變動政策,使清初滿漢女裝保留各自的形制和特色。隨著滿漢兩族交往的日益頻繁,女性服裝漸趨融合。
清帝服飾完全介紹(超級漂亮圖圖
袞服
型制:前後及兩肩共四團金龍,左肩日,右肩月,並飾有萬壽篆文和五色雲紋。
穿著場合:祭圜丘、祈谷、祈雨
『叄』 清朝服飾的特點
1、幾千年來世代相傳的傳統服裝制度,由於八旗兵的進關,而遭到破壞,取而代之的 是突變的滿族服裝。
2、滿族的旗裝,外輪廓呈長方形,馬鞍形領掩頰護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盤紐為飾,假袖二至三幅,馬蹄袖蓋手,鑲滾工藝裝飾,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馬褂。時至今日,它對現代服裝也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隨時代發展,經過加工曲線突出體態優美的旗袍,挽回了滿服缺少美感的一面。
3、清代早期開始逐漸強迫變漢服為漢式旗裝。清中期以後女裝層層鑲邊,稱為「滾鑲」。清代滿族婦女著滿式旗裝,她們不纏足,不束裙,皆穿旗袍,有時外加坎肩。乾隆以後,滿族女裝中出現高底的「花盆底」鞋。咸豐以後,又出現高大的「兩把頭」、「大拉翅」等發型,成為滿族女裝之突出的特徵。
4、滿清的馬褂不修邊幅。滿人初進關時,通過大屠殺而迫使漢族穿上它們的馬褂。康熙雍正年間,由於奴化政策,才開始在社會上流行,並發展成單、夾、紗、皮、棉等服裝,成為男式便衣,士庶都可穿著。
馬褂中有一種顏色不能隨便使用,那就是黃色。黃馬褂,是皇帝特賜的服裝。
(3)清代女裝為什麼擴展閱讀:
清朝服裝的演變過程:
1、康熙年間
貴族婦女流行一種身著黑領金色團花紋或片金花紋的褐色袍,外加淺綠色鑲黑邊並有金綉紋飾的大褂。襟前有佩飾,頭上梳大髻,也有包頭巾樣式。侍女是著黑領綠袍,金紐扣,頭上飾翠花,並有珠璫垂肩。
2、乾隆年間
婦女著鑲粉色邊飾的淺黃色衫,外著黑色大雲頭背心。裙邊或褲腿鑲有黑色綉花欄干,足著紅色弓鞋。也有著朱衣,袖邊鑲白緞闊欄干,足著紅色綉花鞋。
3、嘉慶道光年間
女子多著低領藍衣紫裙,裙子鏡面和底邊均鑲黑色綉花欄干,袖口鑲白底全彩綉牡丹闊邊。也有的袖口和衣服裙子鑲闊欄干,裙帶垂至膝下,肩有鑲滾雲肩。也有的著團花綠衣淺紅色裙,裙的鏡面上綉少許折枝花數朵,披雲肩垂流蘇。
4、同治年間
流行藍緞地鑲闊邊的綢褲帶,帶寬一丈或數丈,帶端有綉紋。無論著裙著褲均有系帶的習俗。腰帶系後垂至膝下為尚。
5、光緒中期
婦女衣裙漸短,袖子漸寬,帶長過膝露出約一尺有餘,走動時隨風飄擺,也有將流蘇縫於帶端,擺動時呈現異樣效果。服色以選用湖藍、桃紅為多,也有寶石藍和大紅等色。
6、光緒末年
婦女的衣服身長過膝,採用大鑲滾裝飾,裙上有時加十六至二十條飄帶,每條帶尾繫上銀鈴,步行時有響聲,甚為風趣。如此新裝,確實將婦女們的形象裝扮得更加清秀和嫻靜。這種在原有基礎上稍加變化的新形式,在當時就是時髦的新潮裝。
7、清末
流行衣袖裡面裝假袖口,少時一、二幅,多時二、三幅。這種裝束,一則為了顯示身份和富有;二則為加強旗裝封閉形式的風格特色。假袖口不但用料考究,裝飾布局也追求與旗袍相同,由此整體服飾更增加了華麗的效果,也加強了裝飾的層次感。假袖口一層層連接起來,顯現出窄袖的修長感覺。
『肆』 清朝女子服飾特點
1、漢女服飾
漢族婦女穿披風、襖裙。披風是清代婦女的外套,其制為對襟、大袖、下長及膝。披風之上,裝有低領,點綴著各式珠寶。披風的裡面,還有大襟、大襖小襖,小襖是婦女的貼身內衣,顏色大多用紅、桃紅、水紅之類。
婦女的下裳,多為裙子,顏色以紅為貴。裙子的樣式,尚保存著明代的馬面裙,康熙年間馬面裙開始著重裝飾裙門,後來裙褶又改為長梯形接片。
2、滿族及宮廷婦女服飾
清初為圓領、右衽、捻襟、直身、平袖、前後開衩的長衣,後來改為左右開至腋下,開衩的頂端必飾有雲頭,且旗袍的紋樣也更加華麗,邊飾的鑲滾更為講究。紋樣品種繁多,並有各自的含義。
大約在咸豐、同治期間,京城貴族婦女衣飾鑲滾花邊的道數越來越多,有「十八鑲」之稱。這種裝飾風尚,一直到民國期間仍繼續流行。初期旗袍無領,穿著時需加上領巾,後來加上假的元寶領。
3、後宮服飾
皇後、皇太後、皇貴妃、貴妃、妃、嬪服用的稱為龍褂,樣式為圓領、對襟、左右開氣、袖端平直的長袍。皇後龍褂紋飾,據文獻記載有兩種類型,北京故宮所藏實物,則有三種類型,均為石青色:
第一種飾五爪龍八團,兩肩、前胸後背各一團為正龍,前後襟行龍各兩團,下幅八寶、壽山水浪江涯及立水紋,袖端各兩條行龍及水浪紋。
第二種只飾五爪金龍八團,下幅及袖端不施紋樣。第三種飾五爪金龍八團,下幅加水浪江涯、壽山、立水紋。皇後、皇太後、皇貴妃、貴妃、妃龍褂與此相同。嬪所穿龍褂,兩肩前後正龍各一條,襟變四龍。
(4)清代女裝為什麼擴展閱讀:
皇後常服樣式,與滿族貴婦服飾基本相似,圓領、大襟,衣領、衣袖及衣襟邊緣,都飾有寬花邊,只是圖案有所不同。
清代滿族婦女所穿的旗袍外面常加罩一件馬甲,這是滿族婦女十分喜愛的裝束。這種馬甲與男式馬甲一樣,也有大襟、一字襟、對襟及琵琶襟等形制,長度多到腰際,並綴有花邊。
滿族婦女的發型稱為旗頭,清中期開始有二把頭,清末滿洲貴族婦女在二把頭上加上一種名為大拉翅的板型冠狀飾物。
『伍』 清代和民國的女裝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浙教版八下歷史與社會。
清末民國是中國社會劇烈震盪的年代,各種文化因素交織碰撞。從封建帝制的清王朝,到辛亥革命,再到五四新文化運動,一系列劃時代的變革使中國女性從深閨真正走入了社會。一批像魯迅筆下子君式的嶄新女性應運而生。在這次變革中,中國女性第一次「入世」,面對善惡美醜、真假是非的對抗,面對傳統與現代的抉擇、中西文明的碰撞,她們的思想正發生著世界觀的轉變,也清楚地體現在她們的服裝上。
清末女裝的延續
1911年以前清末的紫禁城中,慈禧太後的服裝最能夠代表清末女裝頂級豪華的形制。德齡在第一次見到慈禧的時候就被她華貴的服飾所震驚:「(慈禧)穿著黃緞袍,上面綉滿大朵的紅牡丹,冠冕的周圍掛滿了珠玉和翡翠,左邊有一串珠絡,中間是一隻最純的翡翠製成的鳳凰,綉袍的外面是披肩。這個魚網形的披肩,用了3500顆金絲雀蛋那麼大的珍珠做成,圓潤光滑,而且全都一樣的顏色和大小,邊緣綴著翡翠垂飾,被兩個純翡翠的扣子連綴起來。」除了這位權傾一時的「老佛爺」外,其他清末宮中女性的服裝也大都用錦、緞、綢等高檔材料製成,其上裝的裝飾手法多樣,精緻華美。且因款式數量的多少以及顏色的差異反映著等級的高低。皇太後至嬪的朝服分為冬、夏兩種。冬朝服三種,夏朝服兩種;而皇子福晉以下至奉國將軍淑人的朝服,為冬朝服一種,夏朝服一種;四品命婦、奉恩將軍淑人以下至七品命婦的朝服款式冬、夏都完全一樣,只是有單、夾、棉、皮的厚薄區分等。清末女貴族的服裝,特別是正式服裝都按照規定的制度縫制。以朝褂為例:朝廷皇後、太皇太後、皇太後、皇貴妃朝褂共有三種款式,均石青色,其上用織錦緞或織金綢鑲邊。第一種是圓領對襟,後開裾,無袖的長背心。自胸圍線以下作褶襇。在胸圍線以上前後各綉兩條立龍,胸圍線以下的裝飾橫分4層:1、3兩層分別織綉行龍前後各2條,剩餘兩層分別織綉萬福(蝙蝠)萬壽(團壽字),各層均以彩雲相間。第二種是圓領對襟無袖,後開裾,腰下有褶襇的長背心,前後各織綉正龍一條,腰帷織綉行龍前後各2條,下幅織綉行龍8條。三個裝飾帶的下部均有織綉的壽山紋、平水江牙等裝飾。第三種與前兩種大體相近,只是裝飾風格是縱向分割。左右開裾腋下的長背心,前後身各織綉大立龍兩條相向戲珠。下幅為八寶壽山江牙立水、立龍之間彩雲相同。妃嬪及其以下品級的朝褂與此制度大體相同,但因其有等級差別,紋飾、顏色等稍有差異。
清末一般女子的服裝雖然不如皇族命婦那樣華麗多樣,但服裝的形制大體仿照宮中,也同樣十分重視細節的修飾。在領托、袖口、衣領至腋下相交處及側擺、下擺都鑲滾不同色彩、不同工藝、不同質料的花邊、花絛等,俗以多鑲為美。主要由馬褂、襯衣、坎肩、褂襕、裙子、氅衣等搭配。馬褂有挽袖(袖比手臂長)、舒袖(袖比手臂短)兩類。衣身長短肥瘦也在不同時期稍有變化。清末上等的女式馬褂大都全身施紋彩,並用花邊鑲飾。坎肩,是無袖短身的上衣,式樣有一字襟、琵琶襟、對襟、大捻襟、人字襟等。多穿在氅衣、襯衣、旗袍的外面。工藝有織花、緙絲、刺綉等。內容都寓有吉祥含意。清末在坎肩上施加如意頭、多層滾邊。除刺綉花邊之外,還有多層絛子花邊、捻金綢緞鑲邊。有的更在下擺加流蘇串珠等為飾。還有在春秋天涼時穿於袍衫之外的長坎肩,又稱褂襕。這種坎肩是圓領、對襟、直身、無袖、左右及後身開禊、兩側開禊至腋下,前胸及開禊的上端各飾一個如意頭。周身加邊飾。兩腋下各綴有兩根長帶,身長至膝下。襯衣,為圓領、右衽、捻襟、直身、平袖、無開禊的長衣,一般有5顆紐扣,袖子形式有舒袖、半寬袖兩類,袖口內再另加飾袖頭,是婦女一般日常便服,其裝飾以絨綉、納紗、平金、織花的為多。周身加邊飾,晚清時邊飾越來越多,常在襯衣外加穿坎肩。與襯衣款式大同小異的是氅衣。氅衣左右開禊高至腋下,開禊的頂端必飾雲頭;紋飾也更加華麗,邊飾的鑲滾更為講究。清代裙子主要是漢族婦女所穿,滿族命婦除朝裙外,一般不穿裙子。至晚清時期,漢滿服裝互相交流,漢滿婦女都穿。清代裙子有百褶裙、馬面裙、襴干裙、魚鱗裙、鳳尾裙、紅喜裙、玉裙、月華裙、墨花裙、粗藍葛布裙等。
總體而言,清末女性的服裝中黑色較多,且通常是層層包裹,襯衣、小襖、中襖、大襖、再加上雲肩背心等,女性在這一層層衣衫的重壓下變成了「一個衣架子」。如《相見歡》中伍太太年輕隨丈夫留學時還是一身清代女性的裝飾:「一件仿古小折枝織花摹本緞短襖,大圓角下擺;不長不短的黑綢縐襇裙,距下緣半尺密密層層鑲著幾道松花彩蛋色花邊,也足有半尺闊。」這種密密層層半尺闊的花邊裝束,正是清末女裝的特點。另外,她們也有一些代表吉祥寓意的掛飾配搭服裝隨身攜帶。
民國女裝的變革
辛亥革命後,清代冠服一律隨之摒棄。民國元年七月,參議員曾公布男女禮服。女禮服按公布的服制,長與膝齊,有領、對襟式、左右及後下端開衩,周身加綉飾。下著馬面裙,左右打襇,上緣兩端用帶,基本上為清代漢族女裝的發展。民國初年很快出現了「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裁作短衣裳,腳跟形勢先融化,說道蓮鉤六寸長」的情景。按等級穿著的現象不見了,服裝的式樣和色彩自由選擇。女士多為上衣下裙。在上世紀20年代,女裝以上衣下裙最流行,上衣有衫、襖、背心,式樣有對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變化,衣擺有方有圓、寬窄長短的變化也較多。領、袖、襟、擺多鑲滾花邊、刺綉,或加精美的盤扣點綴其上。至上世紀30年代,前後有中幅的馬面裙逐漸淘汰,繞膝裙、喇叭裙、百褶裙等逐漸流行。
由於時代的新舊交替,此時女裝也往往新舊相雜,打扮得不滿不漢、不中不洋、不倫不類,但也使服裝式樣多元化,服裝面料和顏色也更加多樣化。當時清代的服裝舊俗,遺風未盡。總的來看,民國初年女裝在不同地區的或漸變或激變都是不爭事實,而且不同階層的女性一般有著各自的著裝特點。
這個時期女學生大都上衣下裙,以樸素雅潔為特色。衣角有弧形、直角、圓角等多種變化,領、袖、襟加以不同的花邊。到「五四」時期,素衣黑裙已成為典型的裝束,突破了傳統服色禁忌。另外連衣裙也是有一部分留學生及文藝界、知識界人士的常穿服裝,其特點是上衣和下裙相連,在腰間緊縮,有的腰間加帶袢,可束腰帶。此時女裝改變得更加稱身適體以顯示女性體態之美,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旗袍的風靡。旗袍源自清代的襯衣和氅衣,20年代中晚期,旗袍逐漸在城市婦女中流行,腰身較寬松,袖口寬大,長度至腳面,並作滾邊鑲邊。至上世紀30年代廣為普及,腰身、袖口相應縮小,長度縮短近膝。30年代中期以後,旗袍加長,兩邊開高衩,腰間緊綳貼身,充分顯示女性體型的曲線美,視覺上也增添人體的修長比例,使人亭亭玉立。此時旗袍用紗、綢、緞、毛呢、棉布等面料製作。形式也多樣,可變化成高領、低領、西式翻領、一字形平口領、方口領、圓領、U字領、V字領等。
清末民國的女性還有穿著男裝的情況。最先穿著男裝的女性,一部分是像秋瑾這樣的革命女性,她們追求思想解放,服裝的標新立異自然也是內心精神訴求的外化。另一部分就是引領時尚風潮的妓女了。另外,此時為符合女性參與社會工作的特點和要求,出現了正式女褲、女式制服、運動服、工作服等。除卻這樣的時裝先鋒外,許多地區的中國女子仍舊穿著傳統的遮風襖、掃地裙,再加上一雙馬蹄鞋。
透過民國時期的女性服裝變遷,我們可以看到女性開始追求自由平等,個性解放的時代風貌,以及女性在傳統生活中的歷史地位、傳統價值觀念的重大轉變。這意味著嶄新女性角色確立的發端。另外,清末民國女性服裝的變遷對中外現代女性服裝審美觀念及服制的多元化與個性化都產生了一定影響,為現代女性服裝設計提供了重要的借鑒和參考。
『陸』 清朝女子服飾如何命名
清代女裝,漢、滿族發展情況不一。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滿族婦女著「旗裝」,梳旗髻(俗稱兩把頭),穿「花盆底」旗鞋。
旗人衣裝或短裝有琵琶襟、大襟和對襟等幾種不同形式。與其相配的裙或褲,以滿地印花、綉花和襇等工藝手段作裝飾。襟邊、領邊和袖邊均以鑲、滾、綉等為飾,史書記載「……鑲滾之費更甚,有所謂白旗邊,金白鬼子欄干、牡丹帶、盤金滿綉等各色,一衫一裙……鑲滾之弗加倍,衣身居十之六,鑲條居十之四,衣只有六分綾綢,新時離奇,變色以後很難拆改。又有將羊皮做襖反穿,皮上亦加鑲滾,更有排須雲肩,冬夏各衣,均可加工……」清初滿族婦女與男人的裝扮相差不多,不同之處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辮。滿女不纏足不著裙,衣外坎肩與衫齊平,長衫之內有小衣,相當於漢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稱「烏龍」。旗裝在清代,除具有上述共同特點外,不同時期的組合特徵仍比較鮮明。
『柒』 清朝女裝的特點是什麼
清代女裝,漢、滿族發展情況不一。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滿族婦女著「旗裝」,梳旗髻(俗稱兩把頭),穿「花盆底」旗鞋。至於後世流傳的所謂旗袍,長期主要用於宮廷和王室。清代後期,旗袍也為漢族中的貴婦所仿用。
旗袍或短裝有琵琶襟、大襟和對襟等幾種不同形式。與其相配的裙或褲,以滿地印花、綉花和襇等工藝手段作裝飾。襟邊、領邊和袖邊均以鑲、滾、綉等為飾,史書記載,鑲滾之費更甚,有所謂白旗邊,金白鬼子欄干、牡丹帶、盤金滿綉等各色,一衫一裙鑲滾之弗加倍,衣身居十之六,鑲條居十之四,衣只有六分綾綢,新時離奇,變色以後很難拆改。又有將羊皮做襖反穿,皮上亦加鑲滾,更有排須雲肩,冬夏各衣,均可加工。清初滿族婦女與男人的裝扮相差不多,不同之處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辮。滿女不纏足不著裙,衣外坎肩與衫齊平,長衫之內有小衣,相當於漢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稱「烏龍」。旗裝在清代,除具有上述共同特點外,不同時期的組合特徵仍比較鮮明。
康熙年間:貴族婦女流行一種身著黑領金色團花紋或片金花紋的褐色袍,外加淺綠色鑲黑邊並有金綉紋飾的大褂。襟前有佩飾,頭上梳大髻,也有包頭巾樣式。侍女是著黑領綠袍,金紐扣,頭上飾翠花,並有珠璫垂肩。
乾隆年間:婦女著鑲粉色邊飾的淺黃色衫,外著黑色大雲頭背心。裙邊或褲腿鑲有黑色綉花欄干,足著紅色弓鞋。也有著朱衣,袖邊鑲白緞闊欄干,足著紅色綉花鞋。也有的著鑲有黑邊飾的無領寶藍色衣者,襟前掛香牌一串,紐扣上掛時辰表、牙簽、香串等小物件。也有的在衣服外面結桔黃色帶子,垂在腰胯兩側與衫齊,帶子的端頭有綉紋。也有的著白紗汗衫,黑褲紅腰帶、紅肚兜,鞋後跟有提舌。
嘉慶、道光年間:女子多著低領藍衣紫裙,裙子鏡面和底邊均鑲黑色綉花欄干,袖口鑲白底全彩綉牡丹闊邊。也有的袖口和衣服裙子鑲闊欄干,裙帶垂至膝下,肩有鑲滾雲肩。也有的著團花綠衣淺紅色裙,裙的鏡面上綉少許折枝花數朵,披雲肩垂流蘇。
同治年間:流行藍緞地鑲闊邊的綢褲帶,帶寬一丈或數丈,帶端有綉紋。無論著裙著褲均有系帶的習俗。腰帶系後垂至膝下為尚。
光緒中期:婦女衣裙漸短,袖子漸寬,帶長過膝露出約一尺有餘,走動時隨風飄擺,也有將流蘇縫於帶端,擺動時呈現異樣效果。服色以選用湖藍、桃紅為多,也有寶藍和大紅等色。
光緒末年:婦女的衣服身長過膝,採用大鑲滾裝飾,裙上有時加十六至二十條飄帶,每條帶尾繫上銀鈴,步行時有響聲,甚為風趣。衣襟前掛有金或銀制的裝飾物,如耳挖子、牙剔子、小毛鑷子等。有的還掛有梅檀一類的裝有香料的小香囊。也有的系著內裝香脂粉的綢緞或緙絲製成的小鏡袋。與此同時,上海流行一種新裝,這種新裝不但在袖邊,也在臂肘上飾以鑲滾,衣服較前窄且長,褲子也相應地窄了一些。並配以三至四對手鐲。如此新裝,確實將婦女們的形象裝扮得更加清秀和嫻靜。這種在原有基礎上稍加變化的新形式,在當時就是時髦的新潮裝。清末流行衣袖裡面裝假袖口,少時一、二幅,多時二、三幅。這種裝束,一則為了顯示身份和富有;二則為加強旗裝封閉形式的風格特色。假袖口不但用料考究,裝飾布局也追求與旗袍相同,由此整體服飾更增加了華麗的效果,也加強了裝飾的層次感。假袖口一層層連接起來,顯現出窄袖的修長感覺。
宣統至民國初年:這個時期婦女的衫褲比光緒末年更窄小,衣領卻增高,甚至可以掩住面頰,如同馬鞍形狀。這個時期的鑲滾裝飾較前簡單得多,但襟前仍然系掛裝飾物。清代女子服裝,有公服、禮服和常服。公服是自皇後至七品命婦規定的服制;禮服在民間指的是吉服或喪服。婚喪嫁娶及壽日的衣服,宮廷中是按命婦的品級規定的;常服形式多,變化服用也自由得多。
『捌』 清朝女子服飾看上去為何臃腫又肥寬,毫無美感
一是由於當時的裁縫技術比較落後,缺乏相關的衣服設計知識;二是受古代封建思想的影響,為了防止走光現象的發生,所以才會把女款服飾設計的嚴嚴實實的,看上去又臃腫又肥大。由於清朝是中國封建社會制度中的最後一個朝代,又比較接近現代,所以我們也獲得了關於那個時期的大量文獻資料。尤其是我們如今經常看清朝的電視劇,裡面的女人穿著的是統一的清朝服飾。可以看出,當時清朝女性的衣服都是又寬又肥的。
因此,清朝規定,滿族婦女的服裝應該設計的“嚴實”一些,以防止走光的現象發生。特別是胸圍、腰圍和臀圍更不能太過於明顯,應盡可能的保持低調。由於這個原因,這種臃腫又肥大的清朝女子服飾才衍生了出來。而且當時女人們通常都是穿大號的衣服,所以即使是身材苗條的人,穿起這件衣服來,也看不出任何的線條美感。
『玖』 清朝服飾特點是什麼
特點:清朝服飾大體上追求清秀,簡潔,窄袖緊身。反映了清朝的保守性,閉關鎖國的性格。
清代女裝,漢、滿族發展情況不一。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
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滿族婦女著「旗裝」,梳旗髻(俗稱兩把頭),穿「花盆底」旗鞋。
清代男裝主要是長袍和馬褂,袖端呈馬蹄形是歷代不曾見過的。長袍造型簡練,立領直身,偏大襟,前後衣身有接縫,下擺有兩開衩(古時稱「缺褲」),四開衩和無開衩幾種類型。
皇室貴族為便於騎射,著四面開衩長袍,即衣前後中縫和左右兩側均有開衩的式樣,平民則著左右兩側開衩或稱「一裹圓」的不開衩長袍。
清末服飾特點:
流行衣袖裡面裝假袖口,少時一、二幅,多時二、三幅。這種裝束,一則為了顯示身份和富有;二則為加強旗裝封閉形式的風格特色。
假袖口不但用料考究,裝飾布局也追求與旗袍相同,由此整體服飾更增加了華麗的效果,也加強了裝飾的層次感。假袖口一層層連接起來,顯現出窄袖的修長感覺。
『拾』 關於清朝服飾的特點及文化
1、幾千年來世代相傳的傳統服裝制度,由於八旗兵的進關,而遭到破壞,取而代之的是陌生的異族服裝。
清代在中國服裝史上是一個較為特殊的歷史時期,它以滿族的服飾裝束為主,具有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特色,這是清王朝統治者用暴力和禁令強制人們改冠易服的結果,致使中國古代服裝在最後一個封建朝代發生了重大的變異。
2、歷時數千年的寬袍大袖,拖裙盛冠,瀟灑生動,纖弱柔美的的漢族傳統遭到破壞和變革。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衣袖短窄,素樸肅穆的滿族旗裝取得了統治地位。旗裝以用料節省、製作簡便、穿著便利為其特點。
3、清代服裝盡管在外觀形式上拼棄了許多傳統的基本形制,但它內在的東西卻沒有改變,其精神實質與整個中華民族服裝文化是一脈相承的。它既體現了本民族的習俗特徵,又保留了數千年遺留下來的等級制內容,然而其條文的龐雜、章規的繁縟,卻超過了歷代。
4、清代服裝是中國古代服裝發展的最後一個階段,其進程隨著封建末代王朝的覆滅而告終止。中國古代服裝雖然結束了它的歷程,然而它所顯示的意義卻遠遠超出了其本身。
(10)清代女裝為什麼擴展閱讀
服飾的基本特點:
唐代是我國政治、經濟高度發展,文化藝術繁榮昌盛的時代,是封建文化燦爛光輝的時代。唐代統一了魏晉南北朝和隋的混亂分裂狀態,建立了統一強盛的國家,對外貿交易發達,生產力極大發展,較長時間國泰民安。
尤其當盛唐成為亞洲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中心的時期,更是我國文化史上最光輝的一頁。這個時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並融入我國文化之中,從壁畫、石刻、雕刻、書、畫、絹綉、陶俑及服飾之中,充分體現出來那時的強盛。
時至隋唐,中國服飾最明顯的特點是雙軌制。在大的祭祀場面,穿漢服。在平時,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鮮卑裝)系統。
1、慢束羅裙半露胸
慢束羅裙半露胸,並不是什麼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開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悅於統治階級,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許半裸胸的。當時,唐朝半露胸的裙裝有點類似於現代西方的夜禮服,只是不準露出肩膀和後背。
2、襦裙半臂穿戴
襦裙半臂穿戴--半臂這種服飾早在初唐即已出現;不僅在中原地區流行,西北地區的婦女也同樣喜歡襦裙半臂穿戴,半臂是從短襦延邊出來的一種服飾,一般都用對襟,穿在胸前結帶。也有少數用「套衫」式的,穿時從上套下,領口寬大,呈坦胸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