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竹節麻的裙子怎麼樣
竹節麻是一種很柔軟是材料,也很親膚,穿在身上的話很透氣吸汗的。
㈡ 阿昌族有哪些風俗
阿昌族的風俗如下:
一、風俗習慣
阿昌族的服飾簡潔、樸素、美觀。男子多穿藍色、白色或黑色的對襟上衣、黑色長褲,褲腳短而寬。小夥子喜纏白色包頭,婚後則改換黑色包頭。有些中老年人還喜歡戴氈帽。青壯年打包頭時總要留出約40厘米長的穗頭垂於腦後。
男子外出趕集或參加節日聚會時,喜歡斜背一個「筒帕」(挎包)和一把阿昌刀,更顯得英俊而瀟灑。
婦女的服飾有年齡和婚否之別。未婚少女平時多著各色大襟或對襟上衣、黑色長褲,外系圍腰,頭戴黑色包頭。梁河地區的少女也喜歡穿筒裙。
已婚婦女一般穿藍黑色對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綁腿,喜用黑布纏出類似尖頂帽狀的高包頭,包頭頂端還垂掛四五個五彩小綉球,頗具特色。
每逢外出趕集、做客或喜慶節日,婦女們都要精心打扮一番。她們取出珍藏的各種首飾,戴上大耳環、花手鐲,掛上銀項圈,在胸前的鈕扣上和腰間系掛上一條條長長的銀鏈……,此時的阿昌族婦女,全身銀光閃閃,風采萬千。
當你走進阿昌族山寨,你還會發現阿昌族青年男女都喜歡在包頭上插飾一朵朵鮮花。這朵朵鮮花,不僅美觀,而且他們還視之為品性正直、心靈純潔的標志。
阿昌族禁止在正月初一殺家畜和傷害動物;婦女生孩子未滿7天時,忌諱別家男子進入院內。
阿昌族男女青年結婚的婚宴上,首先要請新娘的舅舅坐在上首,並擺上一盤用豬腦拌制的冷盤,酒宴後舅舅要送新娘一條約4.5千克的帶豬尾巴的後腿,稱為外家肉,表示新娘要永遠不忘娘家的養育之恩。
阿昌族以米飯為主食,也常用大米磨粉製成餌絲、米線作為主食。餌絲食用方便,食用時只需在沸水中稍燙一下,撈出配上佐料即可食用。
阿昌族喜吃芋頭,傳說古代慶豐收時,殺狗和吃芋頭必不可少。阿昌族婦女大都會做豆腐、豆粉,常用豌豆做成涼粉供食。
肉食主要來源於飼養的豬和黃牛。豬肉喜歡用來作火燒生豬肉米線,即將豬宰殺後用麥稈或稻草將豬皮燒黃,刮洗干凈,然後切碎拌上醋、大蒜、辣椒等佐料與米線一起食用。
稻田養魚是日常吃魚的主要來源,食用時多將鮮魚用油煎或油炸,再加水和酸辣椒煮熟或 蒸熟即可上桌。以酸辣谷花魚(栽秧時將魚苗放入田內,谷熟後取魚,稱谷花魚)最具特色。腌制的鹹菜、鹵腐、豆豉常年必備,每餐不少。
酒是阿昌族人常年不斷的飲料,婦女常飲用糯米製作的甜酒,有濃郁的酒香和甜味;成年人和老年人多飲白酒。現在大多數阿昌族都已會用蒸餾法製作燒酒。
二、宗教信仰與重要節日
阿昌族過去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在梁河、潞西一帶的阿昌族主要奉行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節)、出窪(開門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其中以火把節和窩羅節的規模較大,活動內容較多。
1、窩羅節
每年農歷的二月初四是族傳統的重要節日--窩羅節。在阿昌語中,「窩羅」是「在屋旁歡樂」的意思。相傳,這一節日是為紀念傳說中的創世始祖遮帕麻和遮米麻而舉行的。
節日的前夕,各村各寨都要用竹木搭起一座4米見方的窩羅台坊,中間立兩塊牌坊,上繪日、月、星圖案,下繪阿昌族男女彩像,象徵兩位始祖。牌坊頂端聳立一把巨大的木刻滿弦弓箭,表示先祖射落假太陽的那把神箭。
隆重的祭祖儀式由德高望重的「活袍」主持。他會高唱起本民族的神話史詩《遮帕麻和遮米麻》,祝贊這兩位始祖的豐功偉績。
接著,人們跟著「活袍」,圍繞著窩羅神台唱起古樸原始的窩羅調,跳起以「太陽」「月亮」等自然景觀為舞蹈造型的窩羅舞,載歌載舞,通宵達旦。
除了歌舞,節日期間還進行武術、對歌、鞦韆、春等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整個節日洋溢著一派虔誠、歡樂、祥和的氣氛。
2、火把節
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舉行,為祈求五穀豐收,驅蟲灃災,要殺豬、宰牛祭祀,屆時要熟制火燒生豬肉拌米線給大家分食。入夜後點火把在村寨周圍游動。
3、潑水節
和當地的傣族一樣,阿昌族也過潑水節,潑水節期間是年輕人擇偶的好機會,屆時常常由姑娘家備好八大碗菜餚招待來串親的小夥子。參加聚餐的人數相符,大家才能落座入席。
小夥子要在別人不察覺的情況下把姑娘家的雞頭偷走,如雞頭被姑娘查出來,要罰偷雞頭者一碗酒,否則就要罰姑娘喝酒。如果偷者被人當場抓住,不僅要受罰,還要被姑娘取笑。酒後小夥子要根據菜價,將錢在不讓姑娘察覺的情況下交給姑娘。
(2)結婚裙子系麻節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阿昌族婚俗
阿昌族解除婚約婚誓,須退回盟誓的相片及頭發。忌燒毀相片、頭發,否則認為照片及頭發燒毀後,人會大病乃至會瘋。
阿昌族同姓忌婚配。有招婿入門習俗,上門男子須改名隨女方姓。婚禮舉行3天。在婚禮中新娘、新郎逐桌去敬糖茶,客人喝畢放少許錢幣於杯中。
阿昌族男女青年結婚的婚宴上,首先要請新娘的舅舅坐在上首,並擺上一盤用豬腦拌制的冷盤,酒宴後舅舅要送新娘一條約4.5千克的帶豬尾巴的後腿,稱為外家肉,表示新娘要永遠不忘娘家的養育之恩。
阿昌族歷史上曾有搶婚和逃婚和習俗。搶婚一般由以下兩種原因引起:一是男女深戀,但女方父母不同意,兩人只好商定由男方來搶婚,造成既成事實後,迫使女方父母同意;二是訂下婚約後姑娘反悔,男方不甘心,只好強搶,迫使姑娘就範。
逃婚一般發生在雙方父母都不同意的情況下,戀人只好雙雙逃走,以此爭取婚姻的自由。
上述習俗由於時代的變遷和觀念的變化,現已基本絕跡。 阿昌族結婚按長幼順序進行,如長子未婚,次子和次女也不能結婚,姐姐未嫁,妹妹和弟弟也不能先於姐姐結婚。如弟妹先於哥姐結婚,則要舉行"跨越禮"和給哥姐一些錢,以對哥姐表示道歉和尊敬。
阿昌族的小夥子在娶親的時候,要請兩個手腳麻利,動作敏捷的陪郎幫著撐雨傘。因為當新郎要進姑娘家的堂屋時,新娘寨子的年輕姑娘們都要從廊檐兩旁向他潑清水,如果新郎被淋濕了,就會被人看不起;如果新郎滴水未沾,連陪郎也會得意驕傲。
據說,這傘是保護新郎免遭傷害的工具。在很久以前,有個阿昌族的小妹妹叫臘咪,在她六七歲時父母雙亡,靠著哥哥過日子。十六歲時,兩個哥哥分家,她便跟大哥在一起生活。
有一天,外寨一家叫臘納的來向臘咪的哥哥提親。因為要娶臘咪的這個小夥子平時嬌生慣養,脾氣不好,甚至連開銷都不會算。為了能娶到臘咪,臘納家的財禮給得十分豐厚,兄弟倆一算,除了辦嫁妝外還能剩下一些用,也就爽快地答應了。
臘咪看不上這個小夥子,她喜歡一個叫臘舍的年輕人。一次對歌後,倆人交換了定情物,並約定了下次見面的日子。臘咪的兩個哥哥知道臘舍把妹妹拐走了,而且臘舍家也送齊了財禮,心裡很不情願。
兩個嫂子見臘咪找了這樣一個標致能乾的小夥子也很嫉妒,就火上澆油,於是兄弟倆就想害死臘舍。
認親的那天,天還很早,臘舍就到了臘咪的寨子。但臘咪的兩個哥哥不讓他進門,說"臘舍是晚上把人領走的,天黑了才能讓他進家門。"
好容易等到天黑下來,臘舍的夥伴放著鞭炮,吹著嗩吶,熱熱鬧鬧地進了臘咪家,臘舍高高興興地走上坷頭,正想拱手作揖,突然幾盆冷水從廊檐兩旁劈頭蓋腦地潑下來,只見眼前閃來兩條白光,臘舍一聲慘叫就倒下了。臘咪聽到這個消息後便把自己勒死了。
後來,人們為了保障新郎的人身安全,就在新郎到達新娘家門口時撐起傘來遮住新郎,叫做:傘護新郎保全身。因此,這種特殊用處的傘實際是阿昌族新郎的護身符。
㈢ 苗族的節日、婚嫁、民居、飲食、起居、服飾習俗
苗族主要聚居於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苗山、海南島及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省區的交界地帶。 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游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苗族在歷史上多次遷徙,大致路線是由黃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貴州)、至滇(雲南)。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原先無民族文字,20世紀50年代後期創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現今大部分人通用漢文。
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祭鼓節"是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於農歷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進行,屆時要殺一頭牯子牛,跳蘆笙舞,祭視先人。食時邀親朋共聚一堂,以求增進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群眾喜愛的蘆笙舞,技藝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節日較多,較隆重的節日有過"苗年"、"四月八"、"龍船"節等。
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更為鮮美。
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四川、雲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苗族十分注重禮儀。客人來訪,必殺雞宰鴨盛情款待,若是遠道來的貴客,苗族人習慣先請客人飲牛角酒。吃雞時,雞頭要敬給客人中的長者,雞腿要賜給年紀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即由家裡年紀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或鴨心拈給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須把雞心平分給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歡吃肥肉,可以說明情況,主人不勉強,但不吃飽喝足,則被視為看不起主人。 苗族講究真情實意,非常熱情,最忌浮華與虛偽。 主人路遇客人不搶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談中用敬語稱呼;迎客要穿節日服裝;對貴客要到寨外擺酒迎候;客人到家門,男主人要叫門,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開門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樓。 苗族禁忌
產忌:產婦生育,忌外人入室。不慎誤入者,出門時須洗腳,並喝下一碗冷水,以防將產婦的奶水"踩干"。產婦忌吃老母黃牛肉、母豬肉、公雞肉、小魚、蔬菜、辣椒等。有些苗族地區,忌孕婦與孕婦會面,亦忌去別的產婦家,否則認為會延長產期。
農事禁忌:苗族人每年第一次往田裡送糞歸來時忌見外人,若遇之,忌打招呼。栽秧時若見秧田有魚時忌說魚,否則魚會吃秧根。有些村寨,收獲小米時留下穗小的不收,若孩子問及,忌說"不要了",要說"它們未長大",否則以後小米因傷心而拒絕再長。在田中忌提及老鼠,惟恐其聽到前來糟蹋莊稼,只能以"他們父子"來代稱之。忌戊日,正月立春後,凡遇戊日忌動土挑水。
喪葬禁忌:有些苗族地區,忌男性死於白天,女性死於夜晚,認為時辰不對,死者須再要一異性死者相伴。故死時不適,喪家常請巫師念咒"改",同時做一手掌大小的木棺同葬,示已有伴。忌棺內放鐵、銅等非銀金屬及棉花和塗有桐油之物,以為如是死者在回東方的路上買不了水喝,鐵、銅還會折騰死才。在些苗族地區,村寨死人當天,可上勞動,但忌下田。是日,同村人忌挑柴回家,否則挑柴者會有災難。停柩期間,家屬忌吃蔬菜。入葬後1月內,家中任何東西不得出賣或借人。
生活習俗禁忌:有些苗族地區,忌隨時洗刷飲甑、飯包、飯盆,只能在吃新米時洗,以示去舊米迎新米。隨時洗刷會洗去家財,飯不夠吃。在山上飲生水忌直接飲用,須先打草標,以示殺死病鬼。忌動他人放於路邊的衣物,以免傳染麻瘋病。忌孩子在家中亂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頭頂,否則孩子長不高。禁忌婦女與長輩同坐一條長凳。
客人不要稱主人"苗子",他們喜自稱"蒙";禁殺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腳踩;不許在家或夜間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鬧時不許用帶捆苗家人;遇門上懸掛草帽、樹枝或婚喪祭日,不要進屋;路遇新婚夫婦,不要從中間穿過等。
在青年男女婚戀過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飯。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畫有鴛鴦的糯米粑做為信物互相饋贈;舉行婚禮時,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還要請新郎、新娘吃畫有龍鳳和奉娃娃圖案的糯米粑。
㈣ 聖誕節的棒棒糖答案
一。 不是教徒也會過聖誕節的。
二。 (1)習俗禁忌
在俄羅斯,被視為「光明象徵」的向日葵最受人們喜愛,她被稱為「太陽花」,並被定為國花,拜訪俄羅斯人時,送給女士的鮮花宜為單數。
俄羅斯人特別忌諱「13」 這個數字,13號和星期五被認為是不祥之數,因為在這一天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被視為凶險和死亡的象徵,所以人們盡量避免說這個數字。相反,認為「7」意味著幸福和成功,俄羅斯人不說九重天,而說七重天。俄羅斯人不喜歡黑貓,認為它不會帶來好運氣。俄羅斯人通常認為馬能驅邪,會給人帶來好運氣,尤其相信馬掌是表示祥瑞的物體,認為馬掌代表威力又具有降妖的魔力。鏡子碎了,意味著災禍要來。鹽撒了,會發生爭執、吵架。家人出遠門後忌諱馬上掃地,否則他們就回不來了。姑娘坐在桌角,會嫁不出去。掉了刀,要來男客;掉了叉子或勺,會來女客;貓洗臉,將要去作客。打碎鏡子,意味著個人生活中將出現不幸,而打碎杯子和碗,特別是盤子和碟子,則意味著富貴和幸福,因此在喜筵、壽筵和其他隆重場合,特意打碎一些碟盤表示慶賀。
親人出遠門之前,行者和送者都要坐下來,靜坐幾分鍾。 考試 前不要理發,不然就會不及格。室內不許吹口哨,不然會把錢都吹走的。睡覺前不能掃地,否則會把錢都婦走。忌諱吃狗肉。俄羅斯學生 考試 時,習慣以反語相祝「祝你什麼也打不著」,實際意思是祝你滿載而歸,祝你一帆風順。以前,俄國獵人有一種迷信說法,認為祝賀勝利就一定不得手,因此習慣用反語相祝。這種祝賀方式也用於其他場合。俄羅斯人不同於中國人,喜歡用單數,如送花要送一枝、三枝、五枝等,雙數反被認為不吉利。俄羅斯人自古有一種迷信,認為知道產期的人越多,出生就越困難,甚至會招來邪惡,因而在產前盡量保密。俄羅斯人認為生產是污穢的事,因而有在無人居住的地方生孩子的風俗,如在浴室、牛棚等地。遇到難產,有解扣、開鎖等風俗習慣.
(2)服飾禮儀
俄羅斯大都講究儀表,注重服飾。在俄羅斯民間,已婚婦女必須戴頭巾,並以白色的為主;未婚姑娘則不戴頭巾,但常戴帽子。在城市裡,俄羅斯目前多穿西裝或套裙,俄羅斯婦女往往還要穿一條連衣裙。前去拜訪俄羅斯人時,進門之後務請立即自覺地脫下外套、手套和帽子,並且摘下墨鏡。這是一種禮貌。
典型的俄羅斯民族服裝是:男子是斜襟長袖襯衣,通常在領口和下擺有綉花,穿時在襯衣外面系一根腰帶。襯衣一般是用麻紗布、白棉布做成,也有用色彩鮮艷的花布做成。褲子稍肥,是用白布或染色的花布做成。在寒冷的季節,人們一般是穿厚呢子外衣或毛皮外衣,頭戴氈帽,腳穿高閣皮靴。女子的服裝,一般是用麻布做的有墊肩的長襯衣。在俄羅斯的北部和中部地區,已出嫁的女子在襯衣外面要穿一件無袖長衣一「薩拉方」,在南部地區則穿一種手工編的帶有方格圖案的毛料裙子。
姑娘不戴頭巾,僅用頭巾蓋住頭的一部分,但已婚女子必須戴頭巾,以便把頭發全部包起來。在冬季,女子一般穿厚呢子或毛皮外衣,高筒皮靴。現在男子多穿西服,戴呢帽、便帽、禮帽,冬天戴皮帽,穿皮鞋、皮靴或氈靴。女子穿連衣裙、西服上衣或西服裙。過去女子不穿長褲,現在也有人穿。女子穿高跟鞋,冬天也穿皮靴。秋冬戴呢帽或皮帽,夏天系花頭巾。
(3)餐飲禮儀
俄羅斯人的主食有:以黑麥、小麥等麵粉製成的麵包、各種麥子煮成的粥以及養麥粥。養麥粥的標准烹調法是在粥中加人雞蛋或各種肉類。養麥面經發酵後摻人乳酪、果品烤成薄餅。這種餅薄而松軟,呈半透明狀,營養豐富。俄羅斯人以麵包為主食,肉、魚、禽、蛋和蔬菜為副食,喜歡吃炯、煮、燴的菜,炸、烤也可。喜歡酸、甜、咸和微辣食品。他們不吃某些海味 (墨魚、海蜇、海參)和木耳。
俄羅斯人吃飯時不用碗而用盤子,盛湯用深盤。吃飯時,左手持叉、右手持勺或刀子。如果只用叉子,可用右手。吃飯時不許刀又亂響,也不許嚼出聲來。湯剩不多時,左手向外抬起盤子,右手用勺子向外盛湯而不是向里。喝茶時,茶勺用完後應放在茶碟上,不能把勺留在茶杯里喝茶。俄羅斯人多數愛吃魚、蝦、羊肉、羊肉串、羊肉湯、烤羊肉、炸羊排、炸羊腸、牛肉、萬牛排、紅燒牛肉,不太愛吃豬肉。愛吃烤雞、油炸馬鈴薯,也喜歡吃中國的糖醋魚和北京烤鴨。蔬菜有黃瓜、西紅柿、土豆、蘿卜 生菜、洋蔥等。俄羅斯人一般對早餐和午餐比較重視,晚餐則較為簡單。其飲食特點為:愛吃帶酸味的食品,麵包、牛奶甚至萊湯都要吃酸的。喜食冷盤,在進午餐時,必須有冷盤,冷盤的種類很多.如紅黑魚子、各種香腸、火腿、紅魚、咸魚、酸蘑菇等。
俄羅斯人愛喝酒,特別愛喝烈性酒,其中最愛喝伏特加。一般會喝酒的人酒量都很大。他們愛喝紅茶。茶里一般放檸檬片和糖 。喝茶時吃果醬、麵包、 黃油、點心等。水火壺是俄羅斯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家家戶戶都離不開它。自古以來,用水火壺煮茶喝一直為俄羅斯人所喜愛。俄羅斯人常說:「水火壺一開,就把客人留下來了」。
在飲食習慣上,俄羅斯人講究量大實惠,油大味厚。他們喜歡酸、辣、鹹味,偏愛炸、煎、烤、炒的食物,尤其愛吃冷盤。總的講起來,他們的食物在製作上較為粗糙一些。
一般而論,俄羅斯以麵食為主,他們很愛吃用黑麥烤制的黑麵包。除黑麵包之外,俄羅斯人大名遠揚的特色食品還有魚子醬、酸黃瓜、酸牛奶,等等。吃水果時,他們多不削皮。
在飲料方面,俄羅斯人很能喝冷飲。具有該國特色的烈酒伏特加,是他們最愛喝的酒。
此外,他們還喜歡喝一種叫「格瓦斯」的飲料。
用餐之時,俄羅斯人多用刀叉。他們忌諱用餐發出聲響,並且不能用匙直接飲茶,或讓其直立於杯中。通常,他們吃飯時只用盤子,而不用碗。
參加俄羅斯人的宴請時,宜對其菜餚加以稱道,並且盡量多吃一些,俄羅斯人將手放在喉部,一般表示已經吃飽。
吃西餐,請左手持叉,右手持刀,麵包用手拿,一般只有在使用好久時才把刀放下。舉杯飲酒請用右手。嚼東西時把嘴閉上,不能嚼出聲來。吃水果一般不削皮。在宴會上男士要照顧身旁的女士。注意,習慣是照顧坐在自己右邊的那位!散宴後,按禮節應主動問右邊的女士是否需要送她回家。俄國人喝茶與其說是為了解渴,不如說是為了充飢。一般是早餐時或在午飯與晚飯之間喝茶。茶里可以放牛奶、鮮奶油和糖。喝茶時還端上果醬、麵包、黃油、點心等。用完茶勺後,應放在茶碟上,不能把勺留在茶杯里,帶著勺喝茶。老人喜歡用茶炊煮茶喝,他們用小菜碟喝茶,單獨吃糖。
( 4 ) 婚俗
傳統的俄羅斯人的婚姻習俗頗為繁多。說媒時講究單日說媒,忌諱星期三、星期五和12號。相親時要禱告,並還要圍桌走三圈。訂婚名堂更多,如喝糖水定終身,一牧師主持訂婚儀式後雙方才可開始籌備結婚,舉辦訂婚舞會等。結婚時擺「門形」婚宴,在城市婚禮上要三吻雙親,婚禮後還有結婚拜訪周;在農村講究鈴聲驅災,新婚夫婦乘坐的馬車要用鮮花和小鈴襠來裝飾。在婚宴上,按照俄羅斯習俗。新婚夫婦要各掰下一塊麵包蘸鹽後敬獻給自己的父母,以感謝他們的養育之思。接著同自己的家長吻別,女伴們唱憂戚的送別曲。按照習慣,在宴會上新人不能多吃,而要當好第一次家庭主人,使來賓們盡情歡樂。一席間大家頻頻舉杯,新娘新郎隨著「苦啊、苦啊」的喊叫聲,不斷親吻。人們時而高歌,時而起舞,整個婚宴充滿喜慶氣氛。現在在俄羅斯,幾乎所有的城鎮都有「結婚登記宮」,亦稱「幸福宮」。這種「宮」,多為兩層的樓房。一層是表格登記室、女賓室和男賓室;二層是登記廳、宴會廳、禮品間、鮮花間和休息室。現代俄羅斯的婚禮,多由「幸福宮」 的工作人員主持。在國歌聲中,婚禮宣布開始。在主持人的引導下新人挽手前進,雙方親友踏著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的旋律,緩緩進人登記大廳。接著,舉行新人、證婚人簽字儀式,眾人在樂聲中以掌聲祝賀。一對新人把一名代表用盤呈上的戒指各為對方戴上,並接過結婚證書,在樂聲中走出大廳。婚禮後,新婚夫婦到列寧紀念堂或無名烈士墓前獻花默哀,以表示對前輩的懷念,然後乘彩車觀光市容,舉行喜宴等。
俄羅斯農村婚禮又有完全不同的另一種風格。結婚的當天早晨,三匹馬拉著的迎親車隊已飛馳到新娘的家門前。大車用綵帶。樹枝、鮮花裝飾得非常美麗,車上坐著身穿白色綉花民族服裝的新郎和他的年輕夥伴們,夥伴們拉著手風琴,彈著七弦琴,歌聲、呼喊聲和悠揚的樂曲聲在農村的田園上空飄盪。在歡笑聲中,新娘走出來和父母擁抱、吻別,然後農女友們的簇擁下坐上了彩車。浩浩盪盪的迎親車隊把親人送往村蘇維埃,舉行結婚登記儀式。儀式完畢,賓主一起來到新郎的家,新郎新娘下了彩車,踩著撒滿各色鮮花的地毯徐徐走來,大家向他們身上拋撒象徵生活富裕的金色麥粒,祝願他們今後的生活道路能像地毯一樣平坦,周圍開滿鮮花,生活富足美滿。新婚當天舉行酒宴。宴會上還會加上讓新郎劈木柴和生火的內容。這是考驗新郎是否會持家。火光同時也象徵著愛情,給新人帶來溫暖和光明。這種婚宴一般要持續到深夜,有時甚至通宵達旦。在俄羅斯,不同的民族都有本民族的特殊婚禮習俗。
(5 )社交禮儀
在人際交往中,俄羅斯人素來以熱情、豪放、勇敢、耿直而著稱於世。在交際場合,俄羅斯人慣於和初次會面的人行握手禮。但對於熟悉的人,尤其是在久別重逢時,他們則大多要與對方熱情擁抱。在比較隆重的場合,有男人彎腰吻婦女的左手背,以表尊重。長輩吻晚輩的面頰3次,通常從左到右,再到左,以表疼愛。晚輩對長輩表示尊重時,一般吻兩次。婦女之間好友相遇時擁抱親吻,而男人間則只互相擁抱。親兄弟姐妹久別重逢或分別時,擁抱親吻。在宴會上喝了交杯酒後,男方須親女方嘴。
在迎接貴賓之時,俄羅斯人通常會向對方獻上「麵包和鹽」。這是給予對方的一種極高的禮遇,來賓必須對其欣然笑納。鋪著綉花的白色面巾的托盤上放上大圓麵包和麵包上面放一小紙包鹽。捧出"麵包和鹽"來迎接客人,是向客人表示最高的敬意和最熱烈的歡迎。
稱名問好 在街上、商店、公共汽車等平常場合,你可稱對方「您」(вы)或「同志」(товарищ)。如果進一步交談,你可以按對方性別年齡,分別稱「先生」(господин)、「小姐」 (девушка)、「朋友」(друг)、「小伙(ребята)。與俄羅斯人在一個較正式的場合互相認識和交談,要記住對方的全名,即要稱呼他的名字還要加上父姓,以示尊敬和客氣。而且,要稱「您」(вы),不能稱「(ты)
革命期間和革後,「同志」 一詞具有褒義,因此對陌生人,根據外表認為其是自己人、志同道合者,才稱同志,對熟人、戰友也稱同志。但現在在日常生活中是不用這個稱呼的,如買東西、問路等,常用「公民」、「小夥子」、「爺爺」、「嬸嬸」等詞。
稱呼對方一定要用他的正式頭銜,除非他特意要求改用另一個稱謂。
俄羅斯人的姓名通常排列為名字、父名、姓,但也可以把姓放在最前面,特別是在正式文件中。名字和父名都可縮寫成第一個字母。一般口頭稱姓或名。尊敬時稱名字與父名,對長者有的只稱父名。對家人有愛稱,如伊萬,稱萬尼亞或瓦紐沙;謝爾蓋,稱謝宴沙等。依照俄羅斯民俗,在用姓名稱呼俄羅斯人時,可按彼此之間的不同關系,具體採用不同的方法。只有與初次見面之人打交道時,或是在極為正規的場合,才有必要將俄羅斯人的姓名的三個部分連在一道稱呼。
婦女姓名多以「娃」,「姬」 結尾,婦女婚前用父親的姓,婚後多用丈夫的姓,但名字和父稱保留不變。按照俄羅斯人的習慣,名字加父名是對成年人的尊稱,而用它來稱呼年輕人則顯得滑稽可笑。彼此很熟悉的人習慣於直呼對方的名字,但年輕人直呼長者的名字是沒有禮貌和不知分寸的表現。在家裡,兒媳對公婆,女婿對岳父母不習慣叫「爸爸」「媽媽」時,可以叫老人的名字和父名,以示尊敬。在學校,學生對老師必須稱呼名字和父名,表示尊敬和禮貌;而老師在課堂上叫學生時可以直接用姓。如果用名字稱呼,則表示他對學生的友好、信任和器重;在工廠,師徒關系也是如此。農村和城市的稱謂習慣不太一樣。在農村裡,老年人常用一個父名稱呼對方,表示貼心和知已。關系密切的人,可用愛稱,稱呼偉人和名人則習慣於單用一個姓氏,如羅蒙諾索夫、普希金、列寧、高爾基、斯大林、普京等。
交換名片 最好隨身帶上大量名片。去會見俄羅斯官員時,要用其一面印有英文的名片,最好是一面印有俄文的名片。
拜訪與邀請 到別人家做客,進屋要破門,得到允許才能人內。進屋先要脫去外套和帽子,然後向女主人鞠躬問好,並向男主人和其他人問好。主人見來訪者進來時,會站起來迎上前去握手,請對方坐下後,再商談工作。主客一起進客廳時,主人應走在前面,給客人開門;出門時應走在客人後面,以便隨手關門。應邀,接到參加家宴的邀請後,可以送鮮花和酒、藝術品、書等禮物。不要到得過早,以免影響主人的准備工作,也不要到得過遲,讓主人和其他客人久候是失禮的。
遵守時間 在俄羅斯赴約必須准時。最好先直接寫信給自己要聯系的機構,約定一個時間,並將自己想要討論的問題告訴他們,附上有關貿易文件。同時民將這信的復印件遞交本國大使館的商務處,商務處則會協助你與有關部門聯系,並取得他們的原則同意,這時方能前往有關機構進行訪問。安排約會起碼需要提前兩三天。在任何情況下,約會無論是通過大使館安排,還是自己直接安排,臨去之前都德要再次得到對方的確認。
吸煙須知 公共場所不許吸煙,不許隨地吐痰。在很空曠的大廳里,離人家很遠抽煙,也會有人走過來「關照你」。俄羅斯人在這方面的公德意識是很強的。上煙時,一般要遞上煙盒,讓其自取,不能只給一支。特別注意不要一根火柴點三個人的煙。男士吸煙時,先要問問你身旁女士介意不介意。
交談忌諱 一般俄羅斯人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言談之間勿對其國家民族有輕侮之詞,特別是蘇聯解體後經濟情況不佳,國際地位也日下,對此俄羅斯人特別敏感。
通用語言 全國各地的官員、企業經理和工程師都講俄語。俄語也是技術文件的主要用語。 英語 教育普及,為第一外語,許多高級官員都會講 英語 。
言談舉止 遇見熟人不能伸出左手去握手問好,學生在考場不能用左手抽考卷。婦女不能在男子面前攝裙而坐,露出大腿,也不能用裙子當扇子扇風,否則易造成引誘男人的誤會。談話時要看著對方,不能打斷別人的談話,以示尊敬。不應當著其他人與某人用別人聽不懂的語言說話。,在公眾場合不能摳鼻孔、伸懶腰、抓癢、隨地吐痰、大聲咳『嗽。若咳嗽時,必須用手帕捂住嘴,小聲咳。與人交談時不能用手指他人。在公共場所大聲暄嘩是不文明的,說話時指手劃腳被看作是』缺乏教養。要上廁所時不能直說,而要說「對不起,請等一等」 或「對不起,我去打個電話,請等一等」。
幾個中國人在一起,千萬別用中文說「飛(fei)"或「惠(hui)」一類的字眼(包括其所有同音字, 如果中國人的名字有這兩個音,念時要小聲一點,因為與fei和hui相近的俄語詞фуй是一個很不文雅的詞,俄國人聽了會覺得刺耳。
招待應酬 俄羅斯人的一個古老習俗,就是喜歡用麵包和鹽招待客人。這一習俗的淵源最早可追溯到公元5世紀。當時,匈奴帝國稱雄歐亞大陸,為了防備和消滅敵人,匈奴頭領阿提拉破壞了現今俄羅斯歐洲疆域的大部分曬鹽場。到公元9—10世紀的羅斯公國時,鹽已經成為稀有的貴重品,只有款待貴賓時,人們才能在宴席上開開眼而由於中世紀農業生產力的低下,麵包無疑是富裕和地位的象徵,在落後的古俄羅斯尤其如此。因此用麵包招待客人不僅是為了顯示主人的富有,而且更表達了主人對客人的敬意和熱情。通常,主人手捧麵包,客人躬身接過麵包,先對麵包示以親吻,然後掰一小塊,撒上一點鹽,品嘗一下並表示感謝。當今,雖然麵包和鹽已經失去了它們原來的珍貴價值,但仍然意味著善意和友情。另外,打翻了鹽罐就表示要吵架。麵包和鹽是俄羅斯人友好交往中不可缺少的媒介。 應邀到當地人家中參加晚宴或作客時,給女主獻上一束鮮花,將會使她感到非常高興。給主人的孩子送一些彩筆、智力游戲玩具等也是必要的。俄羅斯人好客,有一句諺語說得最妥切:烤爐里有什麼,桌上有什麼。不管食品供應如何緊張,但在請你吃飯時,還是盡其所有,並且把難得的美味留與客人。如果你不豪爽地吃掉喝掉,反會被認為是不懂禮貌。
俄羅斯人好酒,世人均知。一般較高級的宴會都不上烈酒,但在招待會上,總會有幾瓶伏特加(烈酒), 這是俄羅斯人喝酒的老規矩。在知識界是不勸酒的,但在農村主人常常率先乾杯,一醉方休。此刻,如果你能喝上一些,馬上會被引為「朋友」和「知已」。
尊重女性的風氣 尊重女子是俄羅斯人的社會風尚。問候時,男子應先向女子問候;年輕者應先向長者問候;進屋的人應先向主人和其他的人問好。當婦女走進客廳時,男子應站起來表宗眾挽,而男子走進客時,婦女可以不站起來,但必須面向來人,以示禮貌。 在介紹人們相識時,總是把婦女先介紹給男子,婦女在回答時應主動伸出手去握手並說出自己的姓名。非因公結識時,青年男女要說出自己的名字,成年男女則要說出自己的名字和父名。要向婦女介紹某個人時,應先徵求她同意後再介紹。 上公共汽車、進房間、上樓梯時,男子一般都讓女子先行,並為其開門,即使對不認識的女子也需這樣做。出門時男子幫助同行女子穿大衣、拉大門;在影劇院里,男子應先找座位讓女子坐下後,自己再坐。請女子跳舞後,應送她回原來位置,致謝後再離去。照像時,無論是在室內還是在室外,如果女子站著,男子不應坐著照。跟女子在一起時,吸煙前一定要徵得對方的同意。
三。 1.忌諱黃色,俄羅斯人認為黃色是不吉利的顏色,送禮時一般忌諱送黃色的東西,衣服也忌諱純黃色的。
2.忌諱五月成婚。一般人忌諱在五月成婚。認為這個月里的婚姻是充滿了苦難很失敗的婚姻。
3.忌諱就餐時照鏡子,就餐時不可以照鏡子,也不能戴帽子做到餐桌旁,這些被認為會招來不幸。
5.忌諱送蠟燭。俄羅斯人通常把蠟燭認為是能帶來死亡的不詳之物,因而送此物等於詛咒對方早日死去。
6.忌諱學貓頭鷹叫。這預示著人將受到死亡的威脅。
交際中的禁忌
1)忌交叉握手。
2)忌議論婦女長相。
3)忌詢問婦女年齡。
4)忌過分贊美。
5)忌恭維身體健康。
6)忌隔著門檻交談和握手。
7)忌一根火柴點3支香煙。
8)忌提前祝賀生日。
9)忌用手指點對方。
10)忌做「不速之客」。
送禮時的禁忌
1)忌贈送刀叉等有利刃或齒狀物品。
2)忌送手帕。
3)忌送蠟燭。
4)忌送野花。
5)忌送黃色和三色以上混雜的花。
6)忌送活貓。
7)忌送空錢包。
數字禁忌
1)忌「13」。
2)忌「星期五」。
3)忌雙數。
生活中的禁忌
1)忌黃色。
2)忌坐桌角吃飯。
3)忌看見兔子或黑貓橫穿道路。
4)忌左腳先下床。
5)忌用死人觸摸過的東西。
6)忌五月成婚。
7)忌結婚日下雨。
8)忌親人離家遠行時打掃房間。
9)忌打翻鹽罐。1
0)忌就餐時照鏡子。
11)忌把麵包底朝天倒放。
12)忌把吃剩的主食留放在盛骨頭的盤內。
13)忌用刀把食物送進嘴裡。
14)忌在房屋裡吹口哨。
15)忌學貓頭鷹叫。
16)忌衣服穿在身上縫補釘或鈕扣。
17)忌婦女婦女不戴頭巾進教堂。
18)忌縫制衣服時線纏在一起。
19)忌反穿衣服。
20)忌考試前理發
㈤ 彝族有什麼風俗
1.節日:節慶是各地彝族生活方式和習俗的集中表現,最為隆重的兩個節日如下:
(1)彝族年:彝族年是川、滇、黔彝族隆重的傳統節日,彝語稱「庫施」。各地過年時間不一,一般在每年農歷十月至十一月中、下旬選吉日過年。
(2)火把節:為彝族的傳統節日,日期為每年農歷的六月二十四日,歷時三天。節日期間,人們身著盛裝,集中在村寨附近的平壩或緩坡上,唱歌、跳舞、賽馬、鬥牛、斗羊、摔跤、選美等,活動的內容豐富多彩,熱鬧非凡。
2.婚戀:彝族婚姻的特點是同族內婚、家支外婚、等級內婚、姑舅表優先婚和姨表禁婚。這一特點在涼山彝族地區表現得最為突出,新中國成立前若異族通婚,按習慣法要處死或逐出家族。
嚴禁家支內婚,同宗、同姓通婚視為亂倫,違者處以死刑。嚴格執行等級內婚,統治階級的茲莫和諾合與被統治階級的曲諾、阿加、呷西之間,禁止通婚,婚外性關系也在嚴禁之列,違者均要處死。
3.喪葬:大部分地區彝族實行土葬,涼山彝族實行火葬,葬後,就地挖土、石蓋嚴,或將骨灰裝入袋,用馬馱藏於岩穴。此後,要為死者舉行「安靈」儀式,用一寸左右的竹子,外包白羊毛,纏紅線,裝進長五寸、挖有槽的木棒內,再用麻皮纏,削尖木棒兩端,掛在一塊竹篾笆上,靈牌便做成了,彝語稱為「馬都」。
「馬都」置於室內梁下上方神位上。神位是家中最神聖的地方,不許玷污。
(5)結婚裙子系麻節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彝族的主食為土豆、玉米、蕎麥、大米等。副食型食物有肉食類、豆類、蔬菜類、調料類、飲料類。肉食類以牛、羊、豬、雞為主,待客需殺牲,以殺牛為貴,羊、豬次之。豆類多為黃豆、胡豆、碗豆等,黃豆的一種食法彝族稱為「都拉巴」,即將黃豆磨成漿,連糟加酸菜煮吃。
彝族村寨一般聚族而居,多坐落在依山傍水、向陽避風、樹木茂盛、土地肥沃、地形開闊、有利於耕牧和軍事防禦的山坡上。在高山多散居,半山和河谷地帶多聚居。一個血緣家支聚居在一起,形成自然村落,小則幾戶,多則幾十戶,血緣較近的各支分散相鄰。
在彝族社會中,和父權制小家庭相適應的一夫一妻制是佔主導地位的婚姻形態。過去涼山,除呷西和部分阿加子女外,一般男女在童年或幼年之時,就由父親代為擇配,求媒說合,卜算合婚,納聘訂婚。一定時間以後即行婚禮。
參考資料:彝族-網路
㈥ 關於婚禮習俗的PPT
各個地區的民俗民風
1.素凈大方的基諾族穿著
基諾族的衣裙,用本民族特意紡織的衣裳布與裙子布縫制,衣裙上的花紋圖案,在織布時就作過了巧妙安排,凡是可織出來的圖案均在織布時織在布上。因此,布料有上衣布和裙子布之分,一般不可混用。傳統的服裝,以白色和黑色為基本色調,因紡織工藝落後,所織棉布缺乏緊密、光滑之感,近似麻布。基諾族酷愛刺綉花紋圖案,無認男裝女裝都愛用橫、直彩條和幾何形圖案裝飾。男子上衣是無領、無扣的對襟衫,用織有縱橫交錯的彩色條格白布縫制。上衣的胸部以上部分強有彩色條格,橫向彩條色彩斑斕,極為顯眼。衣服背部中央鄉中有一個6寸見方的圖案,四周配有放射性線條,開如一朵葵花。但又有太陽放光之狀。基諾語稱這一圖案為「波羅阿波」,有太陽花與月亮花之意。衣襟邊沿、袖根部、肘部和袖口等部位,都鑲有數道術為顯眼的橫向彩條。白底上衣,被特意織上的圖案和紅、黃、藍、黑相間的彩條裝飾成一件色彩鮮明的花衣。
男褲為闊襠肥褲管白褲,褲腳邊沿同樣鑲有橫向紅、黑、白三色相間彩條。寬大的褲腰兩側各開一道3寸長的口子,縫有一塊四方形黑布。白褲在腹前打折,用綴有彩色纓穗的腰帶扎系於腰部。男子頭上蓄有三撮長發,用1米多長的黑色頭巾包頭。小腿上纏有裹腳布。男子衣服厚實寬松,穿在身上,增強了男人的壯實、強悍英姿。女子用織有彩條,再加綉圖案的布片束胸。上衣色調多為青色、黑色、無領、對襟,著意用紅、黃、黑、白彩色橫條裝飾衣襟邊沿和衣袖手旁觀。但凡女子,老幼均系長及膝蓋,上端白、下端黑的開合圍裙,裙沿上鑲紅條作飾,於腹前開合系於腰間。成年女子頭戴織有縱向彩條的尖頂三角形白布帽,兩側帽角下垂披於肩頭,額頭部位的帽沿外翻,開若一保尖頂白色筲箕扣在後腦勺上。未婚女好挽發於腦後,已婚婦女挽發於膠額上方。女子著裝,簡朴中透出素雅,使基諾族姑娘顯得楚楚動人。
基諾族服裝的鮮明特點是用彩條裝飾袖管和衣襟邊沿及後背。人們以彩條飾衣,據說與天上彩虹有關。民間傳說,古時候,有一對基諾族男女死相戀難分難舍。一個窮凶極惡的富家公子見那姑娘美麗無比,頓生歹意,用計搶走姑娘,逼其成婚。姑娘不從,被打得遍體鱗傷,死去活來。她的戀人歷盡萬苦千辛,救出姑娘。倆人逃離虎口不處,富家公子帶人追來,年輕伙子腿中數箭,倒在地上。大災臨頭多時,天空中出現了幾道彩虹纏住這對戀人,放出七彩光芒逼退了富家公子,一對戀人在彩虹環繞之中騰空而起,升上空中……。因此後人在縫制衣服時,便用彩條暗寓彩虹,以求吉祥免災。
2.昆明民風民俗
昆明是一個多民族匯集的城市,世居26個民族,形成聚居村或混居村街的有漢、彝、回、白、苗、哈尼、壯、傣、僳僳等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各民族既相互影響,融匯貫通,同時又保持各自的民族傳統,延續著許多獨特的生活方式、民俗習慣和文化藝術。生活在昆明地區的各民族同胞熱情好客,能歌善舞,民風純朴,無論是其待人接物的禮儀、風味獨特的飲食、絢麗多彩的服飾,還是風格各異的民居建築、妙趣橫生的婚嫁,都能使人感 受到鮮明的民族特色。
在眾多的民族節日中,彝族的「火把節」,白族的「三月街」,「繞三靈」,傣族的「潑水節」,苗族的「踩花山」,僳僳族的「刀桿節」等久負盛名,節日活動豐富多彩。每逢節日,各民族群眾都會穿上自己手工刺綉染制的民族盛裝,從四面八方匯聚到一起,舉行摔跤、鬥牛、對歌等活動。按照歲時節令,農歷三月初三的西山調子盛會、正月初九的金殿踏春、九九重陽的螺峰登高、中秋之夜的大觀賞月等許多習俗在民間十分流行。
昆明地方文藝種類繁多,滇劇、花燈、崑曲、民歌小調以及少數民族劇種、民間敘事長詩、民間傳說等,歷經數百年的發展和傳頌,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
3. 布依族的家教 家教,是老一輩對晚輩傳教自己本民族倫理道德的一種方式,也可稱家訓。布依族認為:「家教不嚴;禍害子孫。」
布依族人民禮貌好客、儉朴恭謙、尊老愛幼、扶善治惡,是老一輩嚴於律己的身教和苦口婆心的言教培育出來的。布依老人常自勉:「族旺家興全靠人,樹大葉茂全靠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布依人入學讀書的極少,從生到死,都是生活在家族的范圍內。所以,布依族的家庭是終其子女一生的教育基地,家教是終身的教育方式。
布依族的家教,從幼年時代就開始抓起。「小小不扳,大了壓彎」、「不教不說,觀世墮落」,這是老人告誡年輕父母的話。年輕父母總是按老一輩傳下來的行為規范,以慈愛的態度盡量用身教讓孩子潛移默化,不讓孩子染上驕、懶、貪的壞習。他們教育兒童.「擔子要捆緊,做事要懂禮」、「憨人不讀書,讀書人不憨」、「靈人爭時間,憨人混光陰」、「廊糖水滴舊窩,後輩跟著前輩學。」
老年人對年輕人的教育,重在如何做人。如:「好吃莫多吃,伶言莫說盡」、「父母留淺吃淺,不要搶人吃;父母留深吃深,不要坑人吃」、「相交要直言直語,做事要禮儀在先」、「寨鄰有難多幫襯,自家天塌眾人撐」、「正道之財不嫌多,不義之財莫沾摸」、「憨人要多顧,靈人可少助」等等。
傳統的布依族家庭實行家長制,年最老者為長。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人家很多,給家教提供了土壤和條件。對布依族中在外做事或當官的人,老人的告誡語言有:「為官宦要識文化,做官要碴王法」、「河清能見底,官清能見心」、「當官不知足,目間百姓哭」。……
布依族有著世世代代的家教傳統。新娘出嫁時,其母要唱《臨嫁訓女》教育新娘「……天上老天是大家的天,父母是自家的天,好吃的東西要留給公婆,你不留人家說你木懂禮。……」
布依族老人病危臨終時,寨中有名望的長者要替代病危老人向其子女唱《遺訓歌》。訓誡後人對老人的遺產「弟兄互相分……姊妹互相分,心窄不要吵架,心恨也不要打架,免得在老人面前丟臉,也免得在朋友面前丟臉。」
大家庭生活,常使晚輩親眼目睹老人的所做所為,家長常以身作則,為下一代樹立榜樣。老人的失誤,又常要求下一進行彌補。這種不斷完善的家教,利族利民,利國利家,世造就出大批優秀的布依兒女——羅平縣鍾山鄉小德江村的李齊,從小受布依族家教的影響,勤勞純朴,見義勇為。40年初曾帶領青年向土豪劣紳進行清算斗爭。加入游擊隊和黨組織後,承擔後勤工作,走村串寨,籌糧籌款。部隊外出開辟新區時,他往往在部隊未到達目的地之前就做好了安排部隊食宿的准備,多年如一日,任勞任怨。李家齊不幸身陷魔掌後,面對敵人的酷刑拷打,堅強勇敢,最後被敵人割舌、剝皮、抽筋,壯烈犧牲。表現了一個布依族共產黨員的高尚氣節。
歷任羅平縣第八、九、十屆副縣長的布依族女兒熊秀芬,一生廉潔自律,生活簡朴,工作認真,平易近人。當副縣長時,分管幹部人事工作,而愛人卻是農民。熊雖對其丈夫情感甚深,但並沒有因為自己手中有權而給丈夫安排工作。臨終前,縣上的幾位負責人請她提出個人的要求。她只要求她死後,喪事一切從簡。又問及她的丈夫、兒女需不需要什麼照顧時,熊副縣長沉默了一會,才回答:「我愛人是個老好人,在農村習慣了,勤腳快手的。縣政府招待所雜事多,經常找臨時工。在招待所忙的時節,請讓他優先來招待所當當臨時工吧。」
布依族的家教,是我國寶貴的道德遺產之一。當官者如能熟悉並接受一些布依族的家訓,可免於陷下腐敗罪惡的泥坑;為民者如能熟悉並接受一些布依族的家訓,能使自己變成一個文明、善良的人。
4.苗族民俗風情
苗族先民於秦漢時聚居在「五溪」地區,即今湘西、黔東等地。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游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歷史久遠,其先民可能是古代三南的一部分。一說淵源於殷周時代的「鬃」人。秦漢時主要居住在湘西、黔東一帶,包括在「長沙、武陵變』或「五溪蠻」的名稱之中,以後逐漸遷徙,散布在西南各地山區。還有認為是和遠古的「九黎」有關。四川、貴州、湖南的苗族至今把蚩尤當做自己的祖先。傳說蚩尤是「九黎」之君,在5000年前,九黎部落與黃帝部落沖突,敗而退出黃河下游,占據長江中、下游。逐漸形成「三苗」。公元前2世紀後,苗族先民大部分已遷至湘、鄂、川、黔等地。海南的苗族是十六世紀從廣西去的士兵。
苗族主要聚居於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苗山、海南島及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省區的交界地帶,人口:970,000人。苗族的歷史悠久,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游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沒有文字,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帶,以農業為主,農作物有旱稻。包穀,蕎子,薯類和豆類,經濟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種麻,自己紡織.苗族人民有豐富的民間口頭文學,如古歌,詩歌、情歌等等。苗族也善舞蹈,蘆笙舞最為流行。
雲南苗族人口90.7萬,佔中國苗族人口的12.2%。主要聚居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昭通地區以及武定、祿勸等縣。苗族有本民族的語言文字。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分三大方言:湘西、黔東和川黔滇。1956年後,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
苗族地區以農業為主,以狩獵為輔。苗族的挑花、刺綉、織錦、蠟染、剪紙、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馳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苗族服飾多達一百三十多種,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蘆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樂器。
苗族以能歌善舞著稱,苗族民歌尤其豐富,每年農歷正月初二或5月5日花山節(即踩花山),青年男女歡聚一起踩鼓,跳蘆笙舞,對歌抒情,尋求配偶,同時舉行爬花桿、斗佔比賽。苗族擅長漬麻織布、剌綉、蠟染,工藝精湛,深得國內外贊譽。青年男女喜穿「五色斑衣」,集蠟染、剌綉於一身,絢麗多姿。苗族主要從事家業。過去,狩獵是一項主要的副業,常用弓弩、火槍圍獵獵物,實行「隔山打鳥,見者有份」的分配方式。一些苗族同胞信仰民間多神教和基督教。
苗族十分注重禮儀。客人來訪,必殺雞宰鴨盛情款待,若是遠道來的貴客,苗族人習慣先請客人飲牛角酒。吃雞時,雞頭要敬給客人中的長者,雞腿要賜給年紀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即由家裡年紀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或鴨心拈給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須把雞心平分給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歡吃肥肉,可以說明情況,主人不勉強,但不吃飽喝足,則被視為看不起主人。
苗族講究真情實意,非常熱情,最忌浮華與虛偽。主人路遇客人不搶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談中用敬語稱呼;迎客要穿節日服裝;對貴客要到寨外擺酒迎候;客人到家門,男主人要叫門,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開門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樓;宴會上以雞、鴨待客為佳餚,尤以心、肝最貴重,要先給給客人或長者,客人則分給眾人享用,次序是先長後幼。客人不要稱主人「苗子」,他們喜自稱「蒙」。
喜戴銀飾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們挽發髻於頭頂,戴上高約20公分左右,製作精美的銀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齊的銀翹翅,上面大都打制著二龍戲珠圖案。有的地區,銀冠上除插銀片外,還插高約1公尺的銀牛角,角尖系彩飄,更顯的高貴富麗。銀冠下沿,圈掛銀花帶,下垂一排小銀花墜,脖子上戴的銀項圈有好幾層,多以銀片打制花和小銀環連套而成。前胸戴銀鎖和銀壓領,胸前、背後戴的是銀披風,下垂許多小銀鈴。耳環、手鐲都是銀製品。只有兩只衣袖才呈現出以火紅色為主基調的刺綉,但袖口還鑲嵌著一圈較寬的銀飾。苗家姑娘盛裝的服飾常常有數公斤重,有的是幾代人積累繼承下來的。素有「花衣銀裝賽天仙」的美稱。苗家銀飾的工藝,華麗考究、巧奪天工,充分顯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苗族的服飾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頭,身穿短衣褲,但苗族婦女的穿戴普遍比較講究,尤其是盛裝,極為精美,花飾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層,故名「百褶裙」。衣裙上面綉制的各種圖案,古色古香,異彩紛呈。婦女擅長紡織、刺綉、蠟染,工藝十分精湛。
在苗族人家做客,切記不能去夾雞頭吃。客人一般也不能夾雞肝、雞雜和雞腿,雞膽、雞雜要敬老年婦女,雞腿則是留給小孩的。當你離開苗族主人家時,一定要有禮貌地說聲「哇周」,意為「謝謝」,感謝苗家對你的盛情款待。
有些苗族地區,忌隨時洗刷飲甑、飯包、飯盆,只能在吃新米時洗,以示去舊米迎新米。隨時洗刷會洗去家財,飯不夠吃。在山上飲生水忌直接飲用,須先打草標,以示殺死病鬼。忌動他人放於路邊的衣物,以免傳染麻瘋病。忌孩子在家中亂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頭頂,否則孩子長不高。禁忌婦女與長輩同坐一條長凳。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傳統的社交活動。如「會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戀愛的方式。苗族的傳統節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節(農歷正月初五舉行,又名"踩花山"),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節日,節日期間,身著節日盛裝的男女青年歡聚對歌,表演踩鼓,跳獅子和蘆笙舞,熱鬧非凡。
在青年男女婚戀過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飯。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畫有鴛鴦的糯米粑作為信物互相饋贈;舉行婚禮時,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還要請新郎、新娘吃畫有龍鳳和奉娃娃圖案的糯米粑。
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更為鮮美。
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四川、雲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有的地區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說。苗族的菜餚種類繁多,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和青菜、蘿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製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餚,酸湯家家必備。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採用腌製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成酸味的。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壇子,統稱酸壇。
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勾兌、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湘西苗族還特製有一種萬花茶。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如:吃鴨節、吃新節、殺魚節、採茶節等。過節除備酒肉外,還要必備節令食品。
苗年 苗年一般先在正月第一個卯日,歷時三、五天或十五天。年前,各家各戶都要備豐盛的年食,除殺豬、宰羊(牛)外,還要備足糯米酒。年飯豐盛,講究「七色皆備」、「五味俱全」,並用最好的糯米打「年粑」。互相宴請饋贈。
殺魚節 多在江邊,由婦女帶上飯、臘肉、香腸等酒菜,只要捉到魚,即燃起篝火,架鍋煮魚直到盡興方歸。
「祭鼓節」 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於農歷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進行,屆時要殺一頭牯子牛,跳蘆笙舞,祭視先人。食時邀親朋共聚一堂,以求增進感情,家庭和睦。
踩花山 是境內苗族人民的盛大傳統節日,一般在每年農歷正月初一、初三、初六這幾天舉辦。凡有苗族居住的各縣,這幾天都要立花桿,舉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動。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的好時機,也是苗族人民開展文體娛樂活動的重要場所。苗家男女老少,穿金戴銀,從四面八方趕到花桿腳下,吹蘆生、彈響蔑、跳腳架、耍大刀、鬥牛、摔跤、斗畫眉、爬花桿。
打背節 流行於境內富寧縣的部分地區,於每年農歷正月初三到十五這幾天舉行,是苗族男女青年的節日。節日中,男女青年歡聚在風景優美的山坡上,當打背開始時,男的蜂擁而出,沖到自己選中的姑娘面前,一手挽住姑娘的脖子,一手蒙住姑娘的眼睛,其他小夥子去打她的背。姑娘也不甘示弱,一邊大笑,一邊掙扎。掙脫時,捉住小夥子,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整個場地,男追女逐,歡蹦亂跳。打累了,男女雙雙即各找一個地方打土電話(即用兩個竹筒,中間連一長線,各在一方對著竹筒講話、唱歌都能聽見),相互傾吐蜜語衷情,以企結成伴侶。情投意合後,再告訴父母,擇吉日成親。
由於長期分散居住,形成了不同地區各自的特點,房屋多系木結構,以瓦、杉皮或茅草等蓋頂,黔中或黔西地區有用薄石板蓋頂。山區多為吊腳樓;海南島和雲南昭通等地則住長形茅草房或以樹干交叉搭成的「杈杈房」;湘西一帶則為石屋。
苗族多居住在山區,住房多以樹柵為牆,削樹皮為壁,編時為瓦,或以士善牆,竹片或木片做瓦,內分卧室、廚房和畜廄,擺設簡單。部分苗族居住在壩區,住房亦有水土結構的瓦房,內分三室,左右室各設一側門,中室設大門,亦即正門。在部分苗族中,正門一般不得隨便出入,凡家中遇有婚喪嫁娶或祭把等活動,方能由正門出入。
5.納西婚俗
麗江壩區過去的納西人,由於在1723年雍正實行改土歸流的政策首漢族文化影響加深,在婚姻上也已實行一夫一妻和父母包辦婚姻的制度。兒女婚事由父母做主,媒人撮合,以牛、羊、豬,酒聘娶。婚姻講究門當戶對,三從四德,夫唱婦隨等漢族傳統倫理,麗江納西與漢族、藏族聯姻的較多。在本民族內部,同姓不同宗的人可以通婚,但絕對禁止同家族的人結親。結婚,一股都要經過訂親、請酒,舉行婚禮的程序:
訂親,納西語叫「日蚌」,意為「送倆」。男孩長至五。六歲時,父母便注意給他物色媳婦,請算命先生或祭司東巴排八字,對生辰,或者到寺廟燒香求簽。若是相中的女孩與兒子的生辰屬相相合時,父母便托媒人帶一壺酒去女家為兒子說來。如女方父母同意,待女孩十歲左右即擇日舉行討婚禮。訂婚時,男家須向女方送禮物,第一次稱為「小酒」,男方送給女家白米二升(約20斤》、酒一壇(約5斤)、紅糖二至四盒、茶葉二包。其中糖、茶、酒是不可缺少的禮物,其餘禮物的多少.視男方的富裕程度決定。小酒之後,任何一方覺得婚事不合適時,都可以反悔,如女方想退婚,必須把所收禮物如數退還男家:茗男家想毀約,把決定通知女方即可。
小酒後隔上一年半載,男家再向女家送第二次禮,叫做過"大酒"。除備有過小酒的禮物外,還要贈送上布一件(7尺左右)、衣服兩件、玉或銀手鐲一對、豬肉三十斤、現金若乾等,披紅掛彩,由媒人和男家親友送到女家。女方以酒席相待,客人喝著男家送來的酒,稱贊酒好、酒甜,並向結親的兩家祝賀。酒席後,女方送一壺酒和兩盒紅糖或一些糙把給男家口禮。男家再將女方回贈的酒敬獻祖宗,宴請親友。「大酒」之後,雙方再不能反悔婚事。
送「大酒」後的第二天,男家的至親去女家會親,從此,兩家人開始互訪。自可婚到結婚前,男方每年在端午、中秋、冬至三個節日,都要請媒人給女家送去大米一盤(約5斤)。茶葉二包、紅糖二盒,有些地方,在豐收農忙時,男方請未婚媳婦幫助割麥一天,選送一、二馱優質小麥饋贈女方,作為女子的「私房」。每年春節,未婚男女各自找個伴友,陪同前往對方家裡拜年。任何一方家裡有事,對方便前往幫助,但未婚夫妻互相不能談話和接觸,必須嚴格遵守傳統倫理。
男女二十歲左右,方擇吉日舉行婚禮,納西語叫「楚美如、意為「娶媳婦"。婚禮由新郎家族中能乾的長者,分派同家族的人操辦。迎親的前幾天,新郎家的院子內要搭大篷,在大門和院中扎迎親牌坊。富有人家還掛宮燈、字畫,到處張燈結綵。在洞房的門框上方,掛一個用紅紙徒糊的篩子,上插三支用柳樹或桃時作的箭,井在紅紙上寫著「麒麟在此」四字,以求驅邪得福。
正式迎親的頭天,媒人帶領男家親友及吹鼓手,抬著迎親的衣服、布匹、酒、肉、米、糖、茶、月餅和餌炔(米或糯米蒸熟後,再在木模內壓成講),再加三十至五十元半開(過去的價值),前往女家,沿途吹吹打打,好不熱鬧。女家將男家彩禮放在院中的方桌上,舉行簡單的點收儀式。送禮的人在女家吃過茶點或便飯即返回。當晚,男家在院中擺上糖果、蜜餞、酒和茶水,招待同付及鄰村的青年。男女青年們邊唱祝婚歌、邊跳舞,猜拳歡笑,以示慶賀。女家亦在本村招待男女青年,唱跳的是「嫁女"古歌.青年們憧憬著未來的幸福生活,歡跳到深夜,新郎和一位父母雙全的小男孩或好友同住新房,俗稱"壓床".象徵新郎今後如伴友家一樣,兒孫滿堂,全家多幅。
第二天正式迎親,大宴賓朋,又叫「辦大酒」。清晨,男家的媒人、吹鼓手及親友,帶著新娘婚禮時需穿戴的衣物,到女家迎接新娘,新娘換上男家送來的新衣服,外罩紅大褂,頭插首字和鮮花,再蒙上紅布頭帕,一邊拜祭祖先、拜別父母親友,一邊哭泣,表示捨不得離開他們。新娘坐轎或是步行,全憑男家的經濟條件與路程遠近而定。但她必須在同族長輩、兄弟姐妹及女伴的陪送下前往男家.娘家陪迭的嫁妝,一般有大木櫃子兩個,箱子一對,被褥二至四床,衣服數套套,綉花鞋一、二十雙,火具、銅鍋、銅盆,銅壺、銅盤,銅勺,銅鎖和銅制的水桶等生活用具,以及梳妝用品,隨同新娘送至男家:送親隊伍的前面,中一人手持柏香木做的火把開路、意為清除穢氣,驅逐邪惡,大吉大利,途中,「少年們爭先恐後搶奪新娘蓋臉的紅頭帕,搶到手後,由新娘用喜糖換回。
新郎穿長衫、馬褂,帶著禮帽在門前迎候(也有親自前往女家迎親的)。新娘一到,新郎上前掀開花轎門簾,扶新娘出轎,然後躬身向送親的人們致謝。新娘進大門時,必須跨過門檻正中的「馬鞍」(是用大紅紙包貼在門尷上的),意思是跨過「馬鞍」,就算是男家的成員了.新娘和新良。先菱惜上或廚屆的祖先台前拜祭祖宗,然後進入洞房,新郎要立即換上新娘送的栓有紅絲線的新鞋,表示今後永不分離,然後出新房招呼客人。新娘」在房內脫下紅大褂,重新梳妝打扮。過一會,伴友們簇擁著新郎,新娘至堂屋,舉行「分大小儀式」,即依長幼親疏拜謝新郎方面的長輩,最後敬拜來賓。
儀式結束後,按照傳統習慣,男女賓客分別入席就座•男賓席上,新娘的兄弟或侄子被尊為上賓,坐於首席,女賓席上,新娘的母親和伴女最受尊重:其餘來賓,依長幼親疏入座。喜宴至少擺六盤六碗,新郎向男賓席敬酒,新娘到女賓席勸飲.親朋們開懷幀飲,祝新夫婦永結同心。夜晚,青年們圍著篝火唱跳婚歌、喜歌和歡樂調,有的通宵達旦。主人以酒、茶、瓜果、糖點盛請招待客人,新郎、新娘亦出來敬酒。來賓興致越高,主人便越感到榮耀和吉祥.新郎、新娘人洞房後,有些地方有鬧洞房的習俗。
第三天新人回門,由女家宴客。早餐後,妝扮好的新娘、新郎,在男女伴友和親屬的陪同下,赴女方家省親,並帶去茶、糖、肉、餌塊等禮物;快到娘家時,新娘放聲哭泣,表示急叨地想見父母和兄弟姐妹。到女家後,新夫婦先拜祖先,繼拜父母和長輩,最後向客人敬酒行禮:新郎行三禮九叩,新娘行四禮八拜。客人們暢飲祝福,並送新娘一些禮物。女方男女青年到新郎和男伴友坐的專席上去敬酒,同時戲弄刁難他們,如在端給他們的大碗衛放根長粉絲;用馬尾毛或頭發把肉一塊塊串在一起,把米飯堆得又滿又尖等等,當晚,夫妻倆必須返回,不能留宿女家,女家應回贈些酒、糖之類的禮物給女兒、女婿。
第四天如果新郎與新娘如離麗江古城近,就同游麗江古城街,給路遇的親友散發喜糖。第五天,新娘獨自回娘家省親,同母親。姐妹、女伴談話。父母則再次教育她待人處事、生活等方面的規矩和禮節。但新娘當晚必須返回夫家。
在婚姻關系中,麗江壩區納西盛行姑舅表親優先婚配(納西話叫「阿貝則美該」,意為「舅舅可以強認姑母的女兒為兒媳」)。依照傳統風俗,舅父的兒子有優先娶姑表姐妹的權利,即使舅表兄弟是傻子,姑表姐妹也無權拒婚。舅父只有在外甥女病殘或八字與兒子不合時,才允許她嫁給外人。
㈦ 什麼叫麻桿節請回答
這個長臂國的「麻桿節」其實和傣族的「潑水節」是差不多的,意思都是一樣的,只是用的方式方法不一樣而已。在「麻桿節」的時候,被人家敲背敲的多的,來年好運就會多。而在「潑水節」的時候,被別人潑水潑的多的,也代表著會交上好運。
㈧ 阿昌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阿昌族的傳統節日是「阿露窩羅節」。
「阿露窩羅節」是根據阿昌族人民的意願,將原梁河地區阿昌族紀念傳說中的人類始祖遮帕麻與遮米麻的民族宗教節日「窩羅節」與隴川戶臘撒一帶阿昌族傳統的小乘佛教「會街節」統一起來的節日,「阿露窩羅節」於每年公歷3月20日—21日舉行,節日標志為青龍、白象。
從1994年3月20日開始,每屆節期,各地阿昌族歡慶節日,各村寨、各支系互派代表,共祝佳節。節日內容豐富多彩,阿昌族不僅向前來參加活動的賓朋展示他們的人才、歌舞、服飾,還舉行各種聯誼比賽活動,早已突破了宗教的局限,朝著傳承民族文化,加強經濟交流,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方向發展。
(8)結婚裙子系麻節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阿昌族的風俗習慣:
1、服飾:阿昌族服飾別具風格,各地稍有差別。傳統上,阿昌族男子一般穿藍色、白色或黑色的對襟上衣,黑色長褲。臘撒地區的成年男子也有穿左襟上衣的。
2、飲食:阿昌族飲食以大米為主食,輔以麵食,嗜食酸筍、酸 菜等食物,也喜食火燒豬肉。戶臘撒的「過手米線」、梁河的黃花粑粑及生片石姜等是較有特色的民族風味食品。
3、建築:阿昌族多居住在壩區和半山區。村寨一般選擇在有陽光、水源充足的地方。新中國成立前,阿昌族人民的生活較苦,大多數人住茅草房,即以竹、木為屋架,籬笆糊泥為牆,茅草蓋頂。1949年以後,茅草房逐步減少,改革開放以來,基本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