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唐裝的唐制漢服
唐裝即唐制漢服,其種類多樣。一種是傳統的襦,裙裝,這種風格一般流行在初唐時期,基本上是沿襲了自東漢以來華夏婦女傳統的上衣下裳制。人們總說到的衣裳二字,其實衣是衣,裳是裳,衣是上身穿的,裳其實是指現代所說的裙子,衣與裳分開。這種婦女的服飾不是連衣,而是分兩截的穿法一直延續到明末。上衣的穿法基本上是右衽交領或對襟繫上帶結,下面的裙子圍起來繫上長長的裙帶,上衣或者掖裡面或者自然的鬆散著,後來這種鬆散的上衣不斷加長,一直覆到膝蓋部,就後來發展成了明代的褙子。
外面直接套上罩衫,罩衫一般都很華麗,基本上都是拖擺至地,有的達幾余米,比如,有的袖闊4尺,裾曳地達到5尺,因此,如同後來的歐洲一樣,衣擺的長短決定著婦女的身份地位。罩衫一般都是廣袖的,廣袖就是人們常看到的寬大的袖子,唐代的廣袖基本呈方片形,類似今天的和服袖子。另外還有一種晚唐時期的禮服,都為宮廷命婦所著,稱為釵鈿禮服。
到了中晚唐時期,服裝中加強了華夏的傳統審美觀念,開始復古,從以顯出女子身材為主逐步恢復到秦漢那種寬衣大袖,飄逸如仙的風格,服式越來越肥,這種風格定了型一直影響到後期華夏女裝的基本理念,既寬松隨體肥大,這自然在後來也成了禮教所要求的對象,柔和自然,無形無欲。
中晚唐女裝華麗大氣,一般類似於禮服,她們裡面直接穿抹胸——抹胸原本是內衣,在唐代和裙子結合形成了一體,它不系腰帶,寬松自然。是中晚唐女裝向古代禮儀服飾的過渡的進一步證明,這種款式為禮服一層疊一層,層數繁多,厚重拖擺,穿起來很麻煩。
首先穿上很多層廣袖上衣,層層壓疊著,然後在圍上偉大拖地的厚重裙子,即著名的「唐裙」,然後再在外面套上寬大的廣袖上衣,雖然繁瑣,卻給人穩重的感覺,賦有層次感。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著名古代宮廷和服「十二單」就是從此款禮服演變過來的。日本人稱之為「唐衣」即從唐朝傳來的服飾,樣式基本上沒有多大改變,只不過在風格上增添了幾許日本本民族的特色。 唐制漢服包括唐代漢服和根據唐代漢服的形制發展、復原的一種現代漢服。
唐裝中的婦女上衣種類一般分為襦,襖,衫三種。襦是一種衣身狹窄短小的夾衣或
棉衣。襖長於襦而短於袍,衣身較寬松,也有夾衣或棉衣。襦、襖有窄袖與長袖兩類。
襦
是一種衣身狹窄短小的夾衣或棉衣。
襖
長於襦而短於袍,衣身較寬松,也有夾衣或棉衣。襦、襖有窄袖與長袖兩類。
衫
是無袖單衣,功用吸汗,有對襟及右衽兩種。
衫在春秋天也可穿在外面,但和穿在外面有短袖的衫不同,後者就發展成了背子或半臂。而在以前,裙子的造型向來都是一種長方形的方片直裙,有點類似的和服裙子。
方片裙
樣式顯得較呆板硬性,因此女性穿起來並不能顯出美麗來。因此到了唐代,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束胸,寬擺拖地的樣式,既能顯露人體結構的曲線美,又能表現一種富麗瀟灑的優美風度。
這種裙子的結構必須和人體的主體結構有機適應,所以是一種下擺呈圓弧形的多褶斜裙,或喇叭裙。
袒胸露臂
在婦女中間,出現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東壁壁畫上,有一個梳高髻、露胸、肩披紅帛,上著黃色窄袖短衫、下著綠色曳地長裙、腰垂紅色腰帶的唐代婦女形象,從而對「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羅裙半露胸,並不是什麼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開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悅於統治階級,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許半裸胸的。當時,唐朝半露胸的裙裝有點類似於現代西方的夜禮服,只是不準露出肩膀和後背。
唐裝女士服裝 的領子,有圓領、方領、斜領、直領和雞心領等。
短襦長裙
特點是裙腰系得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
「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絲」。「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唐代的裙子顏色絢麗,紅、紫、黃、綠爭艷斗研,尤以紅裙為姣姣者。街上流行紅裙子,不是現代人的專利,早在盛唐時期,就已經遍地榴花染舞裙了。
也許是受陰陽五行說的影響,楊貴妃最喜歡著黃裙,那是地位的象徵。
「慢來羅裙半露胸」,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思想開放的程度。
分類
唐制漢服主要分為
1:襦裙
2:唐代大袖衫
3:襆頭
4:圓領窄
5:半臂
6:改良唐裝(唐代服飾) 唐代的大統一,帶來了敦煌壁畫空前的大發展。唐代三百年間的壁畫,隨著河西歷史的變化,自然地劃分為前後期。唐初至吐番佔領河西為前期,這以後至唐亡為後期。
唐代吉祥天女的服飾裝扮
唐代吉祥天女的服飾裝扮已經完全中國化了,並且其服裝、發式在符合中國傳統審美觀念的基礎上,形成了固定的程式,用以表現這一具有固定身份的宗教人物,既不依照原本印度佛教造像原則,也不受世俗人物服裝款式流行與變化的任何影響,而是形成了中國式的符合此宗教人物身份與個性的特有裝扮,自初唐到五代一直沒有太大的變化。通過恆定而又特殊的服飾特點可以將吉祥天女從壁畫中眾多的人物形象中區別辨識出來,不會與其他女性人物諸如菩薩、伎樂天、世俗供養人等相混淆。
從初唐開始,吉祥天女的發式變為高髻或高鬟。早在兩漢時期,貴族婦女就開始流行梳高髻,漢代民謠中有「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的形容。並流行用假髻使發髻進一步增高。漢代文字記載中有「凌雲髻」、「望仙九鬟髻」等名,均是形容高髻之美。高聳的發髻從視覺上使身體顯得增高,突出女性的窈窕,更重要的是表明了地位的尊貴。「凌雲」「望仙」等名,則更賦予了一層通神升仙的神秘意味。因此人間的貴婦,天界的仙女,無不以頭上高聳的雲髻來顯示其地位身份的獨特。漢畫像石中的西王母,即「頭頂太華髻」,為三出高髻。漢代宮廷之中還流行一種「垂髾」發式,即在頭後或兩鬢垂下發縷,有時前面兩鬢的發縷向上卷作蠍尾形,最早見於西漢畫跡。[6]而敦煌初唐334窟維摩詰經變中的吉祥天女,梳的正是這種漢代的發式。(圖4敦煌334窟維摩詰經變初唐)魏晉南北朝時期,高髻與高鬟更加流行,也更重視對發髻的裝飾。「釵朵多而訝重,髻高鬟而畏風。」[7]髻與鬟的區別在於空心和實心,鬟是中空作環形,多為未婚年輕女子所梳飾,有垂鬟和高鬟之別。東晉顧愷之的名畫《洛神賦圖》中的洛神,頭上梳的就是當時宮中貴族婦女流行的高鬟,以這種發式突出人物年輕貌美的特徵。自唐代始,敦煌壁畫中同為女神的吉祥天女,大多也以梳一對高鬟的形象出現,並且固定下來,說明了中國傳統審美的繼承與連續性。到了唐代,婦女的發式「造型之精美前所未有,高低錯落婀娜多姿,華麗繁復達到頂峰。」[8]有文字記載的發式名稱就有幾十種,其中許多都在敦煌壁畫中得到了再現。但無論新的發式如何層出不窮,自古對於高髻(鬟)的崇尚一直未變。唐詩中吟詠的「插花向高髻」、「峨髻愁暮雲」、「翠髻高叢綠鬢虛」、「髻鬟峨峨高一尺,門前立地看春風」……等等,如實反映了當時的風氣。中唐之後,貴族婦女特別流行梳高鬟發式,「高鬟在一般發環中以假發為飾,以鐵絲為骨架支撐,高一尺有餘。」[9]其中一種用發作環形並以金釵支架的高鬟,名曰「雙鬟望仙髻」,在壁畫中吉祥天女即多梳這種發式,並加以更多的美化和誇張。中國傳統審美意識中對於美的普遍認識和崇尚一直具有某種恆定的因素,由上述女性發式的分析研究可見一斑。將傳統美賦予吉祥天女這樣一位人們心目中理想化的女神,反映了中國審美文化對傳統的尊崇並一貫繼承發揚的特點。 唐朝諸多新穎的服飾中,胡服是影響最為巨大的一種。胡服,指胡人所穿的衣服,即西北地區少數民族(歷史上稱北方的民族為「胡」)的服裝,與當時中原地區寬大博帶式的漢族服裝,有較大差異。一般多穿短衣,長褲和革靴。衣身緊窄,活動方便,史稱「胡服」 。
唐代男子胡服
胡服是一個寬泛的服飾概念,一般指漢民族以外各少數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服飾,在各個歷史時期的民族融合中,胡服都有不同程度和形式地滲入和融合,在唐代,胡服有更為廣泛的特殊意義。唐朝時這種服制滲透與融合已經進行了數百年;流行於軍隊和男性穿戴中。
胡帽不僅胡漢兼用,而且還是男女通用的服裝。主要指唐代及以前由西北或北方非漢族名族中傳入,並在唐朝境內流行的皮帽或氈帽,又稱「蕃帽」。它最明顯的特點是頂部尖而中空。
左衽的款式是符合胡人的衣服風格,不同於中原傳統的右衽,由於五胡亂華和南北朝分裂的兩大變動,漢人的衣冠制度上受到胡人的影響。
唐代女子胡服
事實上胡服的傳入,到唐代為止,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唐代貞觀到開元年間,胡服在婦女中迅速流行乃至成為了一種時尚。
從唐代出土文物來看,唐代婦女穿的胡服多為錦綉帽、窄袖袍、袖口、領子、衣襟多緣上一道寬錦邊。胡服中的冪䍠有兩種形制:一種為大幅方巾,用輕薄透明的紗羅製成,全身披裹,遮蓋全身;一種以衣帽相連類似斗篷一類的裝束。這種服裝可能與阿拉伯的服飾有關。由於西北風沙很大,人們遠行騎馬用它圍裹身體可以遮蔽沙塵。有人認為,只有婦女遠行時才著冪䍠,以免男人窺視。也有人認為,它是男女通服。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的唐人繪畫《樹下人物圖》,圖中一個婦女左手高舉摘掉蒙在頭上的面幕。這種面幕用黑色布帛製成,長度約在胸際,左右各綴一根飄帶至腰間,面部開有圓孔以便目視。這是戴冪䍠的婦女形象。到唐高宗時,漢族婦女戴帷帽的增多,逐漸代替冪䍠。《新唐書·車服》記載:「初,婦女施冪䍠以蔽身,永徽中,始用帷帽」帷帽是一種高頂寬檐,檐下垂一個絲網的帽子。它比冪離更具有點:一是摘戴方便,不像冪䍠那樣從頭蒙到胸前,二是外形比較美觀,三是綴在帽檐上的網隨時可以撩起。廢冪䍠興帷帽,反映了唐代婦女擺脫束縛、追求自然的思想。到武則天時,不論宮女還是民婦,騎馬外出多戴帷帽。真可謂「帷帽大行,冪䍠漸息」(舊唐書·輿服志)。
唐代胡人俑服飾裝束非常引人注目,如梳辮盤髻,卷發虯髯、高尖蕃帽、翻領衣袍、小袖細衫、尖勾錦靴、葡萄飄帶、玉石腰帶等等,都在陶俑塑刻中表現的淋漓盡致。時尚是社會變化的縮影,服裝的流行趨勢隨著社會在不停的變化,胡人服裝對漢人的影響肯定是這一時期胡人進入中原社會後的融入結果。特別是唐代流行的女扮男裝或是女穿胡服均是當時社會風俗表現的特徵,唐高宗、武則天時期還成為時髦裝束之一。 唐代婦女服裝可歸納為三種類型:
1、窄袖衫襦、長裙;2、胡服;3、女著男裝。這三種不同特點的服裝,構成了盛唐女裝的主流。婦女衣胡服、著男裝,更是盛唐的一大特點。
㈡ 古代官員衣冠
清朝官員服飾是指在清朝政府中有正式職位官員的官方著裝,正式名稱為補服。著裝分為帽、外衣、朝珠、朝靴。清政府對官員的辦公著裝有著明確的限制,不同品級有不同的著裝,不能自行更改裝束。
帽子清朝改歷代的朝冠為禮帽,禮帽又稱為「頂子」或稱為「頂戴」、「頂戴花翎」。禮帽分為兩種,一種為夏天戴的涼帽,另一種為冬天所戴的暖帽,每年三月開始戴涼帽,八月換戴暖帽。涼帽為喇叭形,無檐,多用藤、篾席,外裹綾羅,多為白色、湖色或黃色,上綴紅纓頂珠。暖帽為圓形,有一圈檐邊,多用皮、呢、緞、布製成,多黑色,中有紅色絨線所製成的帽緯、帽子最高處有頂珠。一般官員只可用黃貂,高等的可以用黑貂,只有皇帝可以用紫貂。
[編輯] 頂戴頂戴指代表官階的頂珠,不同的頂珠質料和顏色代表不同品級,清政府規定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紋縷花金,九品為陽紋鏤花金,無頂珠者無官品。
雍正八年(1730年),更定官員冠頂制度,以顏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寶石:一品為紅色明玻璃,二品為紅色涅玻璃,三品為藍色明玻璃,四品為藍色涅玻璃,五品為白色明玻璃,六品為白色涅玻璃,七品以下仍然用金色頂戴。
[編輯] 翎羽在頂珠之下有一枝兩寸長短的翎管,多用玉、翠、琺琅或花瓷製成,用以安插翎羽。翎羽又分花翎和藍翎兩種。花翎是帶有「目暈」的孔雀翎,「目暈」又稱為「眼」,在翎的尾端,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翎眼越多說明功勛越高。
順治十八年(1661年)的《大清會典》曾對花翎作出規定,即親王、郡王、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許戴花翎,貝子以下可以戴。
後制定:貝子和固倫額駙(即固倫公主的丈夫)戴三眼花翎;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即和碩公主的丈夫)戴雙眼花翎;內大臣,一、二、三、四等侍衛、前鋒營和護軍營的各統領、參領(必須是滿洲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這上三旗出身)等均戴單眼花翎。
藍翎為鶡羽製成,藍色,羽長而無眼,較花翎等級為低。藍翎一般都賜予六品以下、在皇宮和王府當差的侍衛官員享戴,也可以賞賜建有軍功的低級軍官。
皇帝賜給臣下花翎是非常審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賜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七人,被賜雙眼花翎的約二十餘人。
朝服
清代官員的著裝[編輯] 皇帝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種類。皇帝的龍袍以明黃、金黃或杏黃等亮黃色為主色,上綉九條龍,但以實物來看前後只有八條,實際上被綉在衣襟裡面,一般不易看到。這樣一來,每件龍袍實際即為九龍,而從正面或背面單獨看時,所看見的都是五龍,與九五之數正好相吻合。龍袍下擺則綉著許多彎曲的線條,名為水腳。水腳之上,還有許多波浪翻滾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寶物,俗稱「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綿延不斷的吉祥含意之外,還有「一統山河」和「萬世昇平」的寓意。
[編輯] 親王清代親王的朝服一般都是龍袍,而貝勒是蟒袍。關於蟒、龍的區別,歷來沒有明確的答案。一般根據《野獲編》「蟒衣為像龍之服,與至尊(即皇帝)所御(龍)袍相肖,但減一爪」及《大清會典》中「凡五爪龍緞立龍緞團補服……官民不得穿用。若頒賜五爪龍緞立龍緞,應挑去一爪穿用」的禁例,得出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的結論。親王的朝服的顏色只能用土黃或者暗黃,不能是明黃,而龍必須是盤龍或者降龍,不能是升龍或者正龍。親王朝服的下擺也綉有「海水江涯」。
親王補服圖案:身前身後五爪正龍各一團,兩肩五爪行龍各一團
郡王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兩肩五爪行龍各一團
貝勒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四爪正蟒各一團
貝子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四爪行蟒各一團
鎮國公、輔國公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四爪正蟒各一方
公爵、侯爵、伯爵補服圖案:身前身後綉九蟒
[編輯] 官員清代官員朝服上上有一塊方形圖案稱為補子,補子沿襲明朝制度。補服又分為文、武兩種。
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㶉𫛶,八品鵪鶉,九品練雀。
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是犀牛,九品海馬。
另外,御史與諫官均為獬豸。詳《清通典 禮 嘉四》。
補子上除了有飛禽走獸外,還綉有海水和岩石的圖案,寓意「海水江崖,江山永固」的意思。補服均是由南京、蘇州、杭州即江南三織造訂做進貢的,用料講究,做工精良,尺寸、圖案都有嚴格規定,官員不能私自改變身上與其品級相對應的官服。
[編輯] 朝珠朝珠是由佛教的念珠演化而來,是由於清代皇帝祖先努爾哈赤信奉佛教。朝珠通常由身子、佛頭、背雲、紀念、大墜、墜角六部分組成,每串朝珠的珠數都嚴格規定為108顆。「佛頭」共有4顆,色澤和大小一致,直徑比朝珠大一倍左右,每隔27顆珠子加入一個「佛頭」,將108顆朝珠四分,也稱之為「分珠」,據說是寓意四季。朝珠頂部的那顆佛頭上,連綴一塔形「佛頭塔」,其穿孔的方式為倒置的「T」字形,即把朝珠的兩頭各從對穿的孔的一頭穿進,然後都從中間上部的孔中穿出,合二為一。佛頭塔的頂端用闊絲帶系綴有一塊寶石大墜子,大墜上端還垂有一塊寶石,稱之為「背雲」。 葫蘆狀佛頭塔的兩側又有三串小珠串,每串10粒,珠串的末端各有用銀絲琺琅裹著寶石的小墜角,稱為「紀念」。據說這三串紀念,當時美其名為「三台」。備掛時將朝珠掛於頸項之中,以佛頭緊貼後頸與後腦相垂直,前胸出現的三顆佛頭作中心對稱,後背的「背雲」緊靠後背心。朝珠也不是所有官員都有資格佩帶的,根據清朝政府規定,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的,本人及妻室或兒女和軍機處、侍衛、禮部、國子監、大常寺、光祿寺、鴻臚寺等所屬官員穿著朝服時,才得掛用。朝珠的質料多用東珠(珍珠)、翡翠、瑪瑙、琥珀、珊瑚、象牙、蜜蠟、水晶、青金石、玉、綠松石、碧璽、伽楠香、芙蓉石等寶石琢制,以明黃、金黃及石青色等諸色絛為飾,由項上垂掛於胸前。清代朝珠的絛用絲線編織,顏色等級分明:明黃色絛只有皇帝、皇後和皇太後才能使用;全綠和金黃色絛是王爺所用;武四品、文五品及縣、郡官為石青色。婦女懸掛的朝珠,與男子所佩者略有不同。其區別主要看朝珠上的「紀念」,兩串在左者為男,兩串在右者為女,兩者不能顛倒。
[編輯] 朝靴朝靴的樣式清政府並無規定,一般多以黑緞為質料,式樣初尚方頭,後又流行尖頭。皇帝穿朝服則用方頭朝靴,朝靴與服色相同,並飾黑色邊飾,上面綉有草龍花紋。
補子又稱胸背,簡稱補,指中國明及清朝、朝鮮王朝、越南黎朝至阮朝、琉球國官員服裝上,位於胸前和背後的方形裝飾。不同等級的官員補子的圖案不同,而文官和武將的補子又不同。清代官服里,文官補子的圖案用飛禽,武將的補子用猛獸。
[編輯] 官服裝飾有補子的官服稱為「補服」。清朝官服最常見的是一種比袍短而比褂長的「外套」,或稱「外褂」、「補褂」。。明朝的補子前後圖案一致,而清朝的補子分前後兩半。明朝的補子一般在40厘米見方左右,清代則一般在30厘米左右。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Mandarin_square
明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後,詔令「衣冠制度悉如唐宋之舊」,因此明朝服式恢復了漢服傳統。男子服飾基本沿襲了大襟右衽交領和圓領這兩種傳統服飾式樣。但又吸收了一些元代服飾特點,發展出曳撒等特色服飾。明代婦女的服裝仍以襦裙為主,除了一直流傳的衫、襖及裙子外,還流行霞帔、褙子、比甲等新鮮樣式,衣服的多變與款式做工達到一個高峰。[5]。中後期常服及軍服開始大量使用鈕扣,禮服、官服則仍然沿用交領及盤領款式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0/0f/Portrait_of_Jiang_Shunfu.jpg
穿著補服的明代官員姜順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