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們失去的光NO.72 2021.09.25
書的封面上寫著這樣一句話:她和他是彼此的光,一再錯過卻不能相忘!
看到這句,你是否也有些許感觸?青春年少的那些時光里,是否也經歷過一段刻骨銘心的戀情?也許現在於你而言,它已經逝去,也許它還埋藏在心底,也許它從來就不曾離開。
那些甜蜜的時光,那些痛苦的分別,那些單純的笑意,帶給你、帶給他、帶給我,都是不一樣的感受。
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里有這樣一段台詞: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真正可以對另一個人的傷痛感同身受。
你萬箭穿心,你痛不欲生,也僅僅是你一個人的事,別人也許會同情,也許會嗟嘆,但永遠不會清楚你傷口究竟潰爛到何種境地。
所以,無謂把血痂撕開讓人參觀。「那為什麼你不哭?」「因為掉眼淚也不能讓我找回它。」
劉瑜曾說過:那些過往的日子,如果沒有你,那段時光,就會像它之前的一段一樣,以及它之後的一段一樣,陷入混沌的時間之流,綿綿不絕而不知所終。
書中的這段愛戀讓人心動,也讓人心碎。
本書的作者是吉爾.桑托波羅,哥倫比亞大學英語文學學士,兒童寫作藝術碩士,現為某童書旗下的主編,本書是她的首部成人作品。
故事從回憶切入,講述主人公——露西、前男友——加布、以及她的先生——達倫和朋友們的故事。
從「9.11」事件那天,露西和加布的相遇開始,在長達十三年的時間里,他們瘋狂相愛,卻又多次分離,曾以為是彼此的全部,可結果,卻讓人唏噓不已……
他們在夢想與慾望的搖擺之間做出選擇,在嫉妒與背叛之間學會原諒、在離開和抱歉之間彼此成長,這是一段生與死的愛戀,他們的人生不斷糾葛在一起。
不知道是因為彼此的選擇還是命運如此,總之,也許換一個選擇可能迎來,截然不同的人生。當愛和夢想之間需要作出取捨,任誰都難以割捨下另一面,他們該何去何從?
一、 緣起
在哥倫比亞大學的莎士比亞課上,教授克雷默剛點完名,加布遲到了,但依舊露出臉上的酒窩,在露西身邊的空位坐下。
那節課,教授正在講《裘力斯.凱撒》那篇文章,說要順勢而為。而露西覺得這些年讓彼此維系在一起的,不知道究竟是天意還是人為?或許是兩者的結合,正如順水行舟。
而那一刻不遠處9.11事件剛剛發生,在通訊還沒那麼迅捷的年代,大家都並不清楚這到底意味著什麼。一直到課後,大家才相互打聽才清楚事件的嚴重性,加布向露西介紹了自己,帶著深深淺淺的酒窩,在露西眼裡,加布真的太好看了。
在和室友亞當、斯科特、賈斯汀合租的房子里,他們兩個人一起從電視里看到了現場傳來的畫面,那些慘劇居然就發生在當下,這么近,卻又那麼遠,大家都無法接受。
彼此給家人報完平安之後,加布的手指拂過露西的發辮,他們之間似乎又靠近了一點,彼此的盾牌掉落,城牆就此崩塌了。
在樓頂,他們見證了城市的濃煙,整個城市被籠罩在灰燼中,彼此眼中有淚,卻情不自禁把對方擁入懷中,在城市陷入火海的時候。
也許是因為第一次如此近距離的感受到了死亡,所以,越發有種讓人想活下去的力量。加布的心跳,給露西以心靈的撫慰。
他們彼此的心更近了一點,也聊到了家人,而加布的爸爸似乎是禁忌。接下來的日子裡一切都在往前推進,他們想要更靠近彼此,包括身體,心靈,正要靠近的時候,恰巧被加布前女友的電話打斷,彼此失了聯系。
二、那些沒有繼續的開始
畢業的時候,二人彼此祝賀,只是加布的身邊有了另一個女孩,聽到對方的介紹,露西心依舊被刺痛。
一年後,露西23歲生日的時候,他們又一次在酒吧邂逅,這一次偶遇正在失戀、需要安慰的加布,露西看到了對方眼中的悲傷,以及孤獨。
他們如此想要在一起,第一次真誠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加布說想要辭去工作,然後用相機去講故事,想要用鏡頭記錄一切幸福、歡樂、憂愁和毀壞。
後來加布真的這樣做了,也終於和露西吐露了自己的原生家庭,確切的說是對爸爸的想法,和爸爸的過往,那些,是只有最親近的人,才可以觸碰的禁忌。
幾周後,一個人的住處變成兩個人的。在最私密的空間里,做最私密的事情。露西開始學習邁向加布的世界,開始了解加布和媽媽表達愛的方式,以及加布兒時的記憶。
他們彼此見證了對方不同的一面,作為類似「交際花」一樣存在的加布,無論在哪兒,都能成為焦點,也會搭訕別的女孩時,被露西發現時,僅僅用了一個吻甚至一場**就抹掉了一切顧慮。是的,露西就是如此,加布於她而言就像是毒品一樣,有了加布,其它的一切都不重要了。
三、急速升溫又快速回落
和其他情侶一樣,急速升溫後,加布和露西開始有了爭吵,加布想去拍攝世貿大廈遺址,為了交「捕捉痛苦」的作業,而露西卻並不想去,在流著淚洗碗的時候,這一幕被拍下,成了對方手中的作業,露西覺得也許連爭吵都變成了加布手上快門下的一種藝術。
又到了一次生日的時候,他們如膠似漆,而露西工作也發展得不錯,自己的文章獲得了日間艾美獎的提名,被邀請攜伴侶一起出席慶典,去百貨公司試禮服的時候,在眾人艷羨的目光里,他們被彼此的身體吸引,郎才女貌,一切看上去都如此完美。
只是在酒會開始後,分享露西喜悅的同時,加布開始心不在焉。並且有了新的計劃——去海外工作。而這一切露西卻從來都不曾參與,加布甚至不是詢問,只是告知。
也許是感受到了不被尊重,也許是無法接受你要離開的事實,他們開始吵架,分床睡,露西的心碎成了幾百萬個碎片。加布最終還是走了,留下露西在屬於他們的公寓里獨自哭泣。
四、 失戀的痛楚
加布走之後的日子裡,露西的心被挖空了,日日以酒相伴,房間里到處都是他的影子的,整個世界崩塌了。想念他的日子度日如年,媽媽哥哥朋友們都來勸慰,只是只有露西知道,她唯一需要的只是時間。
五、 直到達倫的出現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很久,一直到達倫的出現,嗯,露西的丈夫。用最蹩腳的方式闖入了她的世界,你離開那麼久以後,終於有一個人可以讓她笑,可以忘記你,哪怕只有一小會兒。
跟達倫在一起,他總是能把一切變得好玩,也讓人非常放鬆。在和加布分開後,露西終於接受了另一個男人的吻,達倫的,他們的味道和感覺完全不一樣,但是達倫的確走進了露西的世界。
露西和達倫兩個人進入了彼此更深的秘密境地,完成了從心靈到身體的契合。即便是在這樣的時候,露西依舊想起了加布,但幸好只是一小會兒,破碎的心似乎在被加布慢慢的拼湊起來。
他們一起學舞蹈,盡管二人的舞技實在非常LOW,但兩個人,依舊笑成一團,在被邀請去參加露西哥哥傑森的婚禮時,眾人調侃下一對新人是露西和達倫,達倫說希望有這個運氣,而露西還沒准備好考慮以後的事情。
情人節達倫選擇買自行車一起騎行,盡管的冬季減價的款,和加布的節日完全不同,達倫對於生活計算得很精細,一切都按照計劃行事。
而這時加布的電話又闖入了露西的世界,他受傷了,而且說很想露西,他們約定時間見一面。
而達倫這里,他已經把露西納入自己的生命中,在遺願清單上開始有露西的影子。
六、 久別重逢
在加布離開後的一年多一點的時間里,他們約定見面。為此,露西換了四套衣服,而且一整天都魂不守舍,無法集中精神工作。
下班後去了彼此約定的地點,加布難得的遲到了一會兒。露西感覺身體一下子被加布喚醒了,從里到外煥發生機,即便他們什麼都沒做,甚至連親吻都沒有,加布輕輕的來了,又輕輕的走了。
七、 託付一生
露西和達倫要結婚了,婚禮在紐約中央公園的船塢里舉行,而這個地方也是和加布升起生活過的區域。
而加布卻在這一天打電話過來,不知道是巧合還是有意,總之,在婚禮的早上露西的心裡想的都是加布,在想加布的懊惱樣子,加布的那句「該死。」
婚禮上的露西,差點想要逃婚,幸好露西的媽媽給了露西最強有力的安慰。
希望露西自己做好決定,可以選擇走,只是再沒有達倫,也可以選擇和愛她的達倫過一生,最後,露西做出抉擇,她選擇繼續進行婚禮。
露西寧願相信,對加布的不僅僅是激情,因為激情不能持續那麼久,她寧願相信那是愛,只是當下她無能為力。
結婚後和達倫一起度蜜月,結果露西就有寶寶了,在肚子還沒完全隆起的時候,校友會上加布又出現了,說希望露西加油,為她感到高興,差一點點露西想要大聲叫出來加布留下,只是再延長這場對話對彼此都沒有好處。
八、 有孩子們的家
露西和達倫的第一個女寶,薇奧萊特出生了。全職媽媽的生活讓露西疲憊不已,為此和達倫發生了爭吵,露西想要上班,而達倫卻希望露西在家全職帶孩子,自己有能力養活一家人,幸好最後達倫還是做出了讓步。
而在薇奧萊特8個月的時候,在臉書上,露西看到了加布訂婚的消息,原以為這么久過去了,不會再影響到露西,事實卻截然相反,但是露西依舊寫下了「恭喜」,即便加布並沒有回信。
在奧巴馬上任的時候,加布迫不及待的想要和露西分享這一喜悅,所以約定在咖啡廳見面。當然,達倫知道了,而且要求帶著薇奧萊特。他們再一次見面了,回憶了彼此為什麼要走,如果換一條路會怎樣?
露西的第二個寶寶利亞姆,是在和達倫的澳大利亞旅遊時懷上的,也許是達倫的計劃也不一定。
這時候的加布出了新書《藐視》,還上了電視,參加了各種節目,工作儼然已經到了巔峰。
加布舉辦了畫展,露西和朋友一起去看了,意外的是自己的照片被加布用一整面牆掛上。而且在雜志的訪談上,加布甚至說露西是自己的繆斯女神,是自己的光。
某個周六的下午,加布的號碼突然出現在露西的手機上,接著露西聽到了加布的抽泣和嗚咽聲,原來是加布最愛的媽媽過世了,這個時候的加布在等待轉機,在航站樓有四個小時的空隙。
露西飛奔而去,帶著薇奧萊特,即便達倫很憤怒,可是這個時候的露西已經進入工作時的危機應對模式,面對達倫的質疑,露西的回答是,自己不是別人的老婆,而是一個老朋友,一個加布受傷時可以聯系的人,所以自己無論如何都會在加布無助的時候出現在他身邊。
加布說自己就像一艘起錨的船,再也沒有人能把自己和大地相連了,就算自己隨波而逝,也不會在有人關心了。薇奧萊特也感受到了加布的心碎,一直半擁抱著加布,離開的時候,加布的情緒總算好了一點。
還有一次應薇奧萊特的要求,達倫答應加布來家裡陪孩子烤餅干,甚至把加布的頭發放進洗衣機里洗的這個笑話記了很久。
在達倫露西一家人都生病的某個夜晚,露西沒有得到達倫的關愛,卻被達倫喊著去照顧孩子們,那一刻露西又深深的想起了加布,如果加布在,絕不會讓生病的自己獨自照顧孩子,給孩子擦臉、喂葯。露西甚至又一次在夢里夢見加布,一家人穿著親子睡衣。
也許是日子太平淡了,露西感覺達倫的生活有了新歡,叫「琳達」,他們相互彼此冷戰,甚至都極少有肌膚相親的時候,日子平淡如水。
九、 重燃愛火
六月的中旬露西和加布相約見面,他們一起喝了酒,露西想像著想要把整個身心交給加布,而加布並不想傷害露西。
直到加布問了四次是否真的願意把身體交給自己,露西的回答都是肯定的,二人多年構建起來的城牆終於決堤了,他們彼此交融,一如曾經。加布說:露西是自己的光,一直都是。
而露西想像所謂達倫的「外遇」,只是一個房子的經濟人而已,達倫默默買一間大房子,給露西驚喜,露西很意外。
十、 緣散,且後會無期
不久後,露西懷孕了,甚至她都不知道這孩子是誰的。盡管露西一直想著加布,耗盡自己的自控力,但是也不會向加布飛奔而去。
因為為了孩子們,否則露西永遠不會原諒自己,露西必須要為自己負責,為孩子們負責,必須專注自己的婚姻,維系和達倫的家庭。
加布的電話打過來,說想要和露西在一起,這是露西一直以來都夢寐以求想要聽到的話,而這次露西拒絕了,露西必須回到自己的生活軌道里去,因為這是自己的人生。
某個早晨,露西接到了陌生人的來電,是加布在前線工作拍照時被炸傷了,非常嚴重,已經是腦死亡,需要露西去執行最後的移除氧氣設備,也就是拔掉氧氣管,這是加布遺囑里說的。
剛剛懷上寶寶的露西要隻身前往戰地做這么艱難的事情,達倫一定是憤怒的,但是露西去意已決,任誰也無法阻擋。
露西乘坐飛機帶著行李箱灰蓬蓬的去了戰地的醫院,再一次從醫生的嘴裡聽到了那個讓人無法接受的晴天霹靂。
時隔兩個月而已,再見到加布,他已經宛如木頭人,根本無法感知外面的一切,即便露西哭成淚人,也無法再喚醒,眼前只有全身裹滿紗布,被冰冷的電子設備維系著的加布。
露西很想知道,是否是命運用這種方式讓自己不用再達倫和加布之間做選擇?到底是天意,還是彼此的命運。
在加布的住所,露西感受到了加布殘存的味道,以及遺囑,把一切書籍、照片、作品都贈予露西,由她全權處理,並擁有版權。
躺在病床上毫無知覺的加布發燒了,大腦被感染,而這也是逼著露西做最後的移除,最終,加布在露西的懷里失去聲息,直到屏幕上變成一條直線,直到一聲悠長、嘶啞的吐氣聲傳來,然後再也沒有了加布的氣息。
而孩子,那是加布的孩子。露西寫了一封信給未出世的兒子,告訴他,自己和父親探討的有關命運、天意和抉擇的話題,現在露西有了答案。
這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一直都是。露西告訴兒子,即便加布不再世上,自己也會愛他,父親也是,不管在哪裡,他是因愛而生的,無論叫誰爸爸,父親母親都依舊愛他,那是一股穿透了時間、空間和邏輯的激情。
露西、加布、達倫,他們之間的故事,就像那句話說的,有些人註定是你生命里的癌症,而有些人只是一個噴嚏而已。這一切,據說都是「因了冥冥中的緣分」。
那些夢想和現實到底該如何權衡?如果夢想無法兼顧到愛的人,又該怎麼辦?我們是否也會反思,重新審視自己的選擇?
『貳』 世界著名雕塑大師有哪些,代表作品
著名雕塑家
弗里德利·奧古斯特·巴特勒迪
濟安·貝尼尼
Rossella Cosentino
黃土水
朱銘
安東尼·卡諾瓦
讓-巴蒂斯·卡爾波
馬克斯·克林格爾
奧古斯特·羅丹
弗朗索瓦·呂德
阿里斯蒂德·馬約爾
米開朗基羅·波納羅蒂
亨利·摩爾
喬治·綿尼 (George Minne)
蒲添生
巴特爾·托瓦爾森
讓-安東尼·烏敦
吳炫三
王俠軍
楊英風
部分簡介
弗雷德里克·奧古斯特·巴特勒迪(Frédéric Auguste Bartholdi,1834年4月2日-1904年10月4日),法國雕塑家,美國紐約著名的自由女神像的作者。
巴特勒迪出生於法國阿爾薩斯,在巴黎學習建築和繪畫,自由女神像是因為美國擺脫英國獨立而由英國的宿敵法國送給美國的。巴特勒迪塑造自由女神像時據說是依照自己母親的面容。由設計埃菲爾鐵塔的法國建築師愛菲爾設計內部支撐鐵架和整個支撐結構。巴特勒迪為了安置女神像,親自到美國選擇地點。由美國人集資建造塔座。整個銅像分成350塊,裝了214個包裝箱用船運到美國。原型樹立在巴黎塞納河畔正對著愛菲爾鐵塔。
他的其他作品包括在阿爾薩斯和瑞士邊界的貝爾福山上為紀念普法戰爭勝利而雕刻的巨大的「貝爾福的獅子」;由斯特拉斯堡送給瑞士巴塞爾的雕像「瑞士援助斯特拉斯堡」,感謝在普法戰爭中來自瑞士的援助;在華盛頓的巴特勒迪公園中的巴特勒迪噴泉;在紐約聯合廣場的拉法葉雕像;波士頓教堂的「四個吹號天使像」;以及法國里昂的巴特勒迪噴泉。
巴特勒迪在巴黎死於肺結核,下葬於蒙馬特公墓。
濟安·勞倫佐·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又名Giovanni Lorenzo Bernini)(1598年12月7日-1680年11月28日)義大利雕塑家,建築家,畫家。早期傑出的巴洛克藝術家。貝尼尼主要的成就在雕塑和建築設計,另外,他也是畫家,繪圖師,舞台設計師,煙花製造者和葬禮設計師。
貝尼尼出生於那不勒斯的佛羅倫薩家庭,後跟隨父親彼得·貝尼尼(著名矯飾主義雕塑家)來到羅馬。他早期的作品的靈感來自羅馬帝國時期被運到羅馬的希臘神話的雕塑。在這些作品中,有以羊奶哺育宙斯的仙女阿馬爾塞(Amalthea)(完成於1609年,現存於羅馬博爾蓋塞畫廊(Galleria Borghese),以及一些寓言神話的半身像,如「墮落的靈魂」(Damned Soul)和「受祝福的靈魂」(Blessed Soul)(完成於1619年,現存於羅馬西班牙廣場)。在1620年代,貝尼尼的雕塑逐步成熟,代表作是「保羅五世教皇」(1620年)、「被劫持的普洛舍賓娜」(1621年-1622年)、「大衛」(1623年)、「阿波羅與黛芙妮」(1622年至1625年)、以及廣為人知的勝利之後聖母堂中的雕塑「聖女大德蘭的狂喜」(1645年-1652年)。
貝尼尼在大衛像的雕塑過程中,對其賦予了感情,與米開朗基羅的同名作品不同,前者的作品是動感的,而後者似乎是准備採取行動的姿態。其扭曲的軀乾和緊皺的雙眉充分體現了文藝復興時代積淀下的巴洛克藝術特點。米開朗基羅表現了大衛的英雄本質,而貝尼尼抓住了大衛的英雄氣質的瞬間。這座作品是貝尼尼的主要資助人鮑格才樞機主教在其25歲的時候委託雕刻的。
貝尼尼的其他雕塑作品還有鮑格才樞機主教[1](1632年,鮑格才美術館)和路易十四的雕像(1665年,現存凡爾賽宮)。
貝尼尼的第一個建築作品是位於梵蒂岡聖彼得教堂祭壇上方的銅質華蓋(建於1624年-1633年)[2], 另外,他還建造了羅馬聖畢比亞那教堂(Santa Bibiana)的正面(1624年-1626年)。1629年,在祭壇華蓋完工前,教皇烏爾班八世聘請貝尼尼負責整個聖彼得教堂的建造。他也負責建造位於教堂內的烏爾班八世[3]和後來亞歷山大七世[4]兩位教皇的墓穴。位於聖彼得教堂半圓形殿中的聖彼得主座(1657年-1666年)[5]也是貝尼尼的一大傑作。
除了他最著名的作品--聖彼得教堂前的廣場和柱廊外,貝尼尼還在羅馬設計了許多著名的建築,如巴貝里尼宮(Palazzo Barberini,1630年始建),蒙地卡羅皇宮(Palazzo Ludovisi,1650年),基奇宮(Palazzo Chigi,1664年)等。1665年,在貝尼尼的名望達到頂峰的時候,他前往巴黎旅行,希望能為法國皇帝路易十四設計盧浮宮的東部前門,但遭到拒絕。最後這部分建築由克勞德·佩勞予以完成,具有更多的古典色彩。
另外,貝尼尼也設計了許多著名的教堂,盡管聖彼得教堂並非出自他手(見卡羅·馬德爾諾)。位於羅馬的一座小型巴洛克教堂充分體現了貝尼尼的建築風格。他不僅負責設計奎琳崗聖安德魯教堂的建築(Sant'Andrea al Quirinal),也雕刻了祭壇上聖徒安德魯的巨大塑像。在羅馬附近的鄉村,貝尼尼也為教皇的避暑夏宮岡道爾夫堡設計了教堂。
貝尼尼設計的第一個噴水池是海王子噴水池(1640年),而最著名的作品是位於納沃納廣場的四河噴泉(1648年-1651年)[6],該噴泉將世界上四大河:尼羅河、恆河、多瑙河和拉布拉他河,以擬人化的有力雕刻呈現出其特色,並利用椰子樹和動物來表示各地的風景。該噴泉還有一段趣事:貝尼尼的對手波若米尼設計的聖埃格尼斯教堂正對著噴泉。據說貝尼尼曾嘲諷該教堂岌岌可危,所以面對教堂的拉布拉他河雕像的手是上舉的。
1644年,貝尼尼的資助人烏爾班八世教皇的去世使得貝尼尼的對手們集中起來,對貝尼尼的職業生涯造成了打擊。但是依諾森十世教皇繼續邀請貝尼尼完成聖彼得教堂的作品,並且委託他設計四河噴泉。在依諾森十世去世的時候,貝尼尼已經成為羅馬藝術的領袖人物。貝尼尼於1680年在羅馬去世。
貝尼尼的作品在丹·布朗的小說《天使與魔鬼》被譽為科學的標志物和聖殿。
黃土水生於台北市艋舺,1907年,因父親去世投靠大稻埕三哥處。因黃土水三哥為木匠,受其影響,對雕刻產生興趣。1917年於師范學校畢業後,受師長推薦前往東京美術學校雕塑科留學,是第一位東京美術學校台籍生。1920年,再入該校研究科。除此,他並先後學藝於日本知名雕塑家高村光雲與朝倉文夫。
1920年,他的《蕃童》雕塑作品入選日本帝展,為台人第一。之後並有《釋迦牟尼像》、《水牛群像》、《甘露水》(帝展)、《擺姿態的女人》(帝展)、《郊外》(帝展)等知名作品。1930年他因腹膜炎病逝於東京池袋寓所,年僅35。
黃土水的作品於1980年代後期台灣本土化之後,大受歡迎。其作品常視為台灣雕塑界的逸品。
知名作品
山童吹笛(1918)
石膏像,入選1920年第二屆帝國美術院展覽會,為台灣藝術家首次入選日本最高權威美術展之例。原作下落不明。
甘露水(1919)
大理石雕像,入選1921年第三屆帝國美術院展覽會。原藏於台灣省議會,之後下落不明。
女孩胸像(1920)
大理石雕像,黃土水致贈母校大稻埕公學校(現台北市立太平國民小學)典藏。
擺姿勢的女人(1922)
入選1922年第四屆帝國美術院展覽會。原作下落不明。
帝雉、華鹿(1922)
獻日本宮內省(現宮內廳)典藏。
郊外(1924)
入選1924年第五屆帝國美術院展覽會。原作下落不明。
南國的風情(1927)
入選第一屆東京聖德太子美術奉贊展覽。原作下落不明。
釋迦出山(1927)
受台北龍山寺委託製作。原作木雕像毀於1945年台北大空襲中,後由倖存之石膏原模進行翻鑄,分別典藏於台灣省立美術館(現國立台灣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國立歷史博物館、艋舺龍山寺、台南開元寺、黃土水家屬。1997年,北美館又再度翻鑄五座,被外界質疑館方是否翻制過多。
久邇宮邦彥親王夫婦像(1928)
獻久邇宮典藏。
水牛群像(1930)
石膏浮雕,黃土水生平最後的大作,亦為最為知名之經典作。原作嵌於台北中山堂後廳壁上,並存三件原模復製作,藏於台灣省立美術館(現國立台灣美術館,玻璃纖維制)、台北市立美術館(青銅制)、高雄市立美術館(青銅制)。
朱銘(1938年-),台灣雕刻家,苗栗縣通霄鎮人,天主教輔仁大學名譽博士。早期以鄉土主題,如「牛」、「牧童」等雕刻出名,近期則以融合了中國哲學如「太極」等的現代雕刻聞名。本名為朱川泰、童年時小名「九二」。朱銘出生於苗栗縣的大家族,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有五位哥哥和五位姐姐。
1953年他在父親的帶領下,到通霄鎮上的媽祖廟、向雕刻師傅李金川拜師。
1955年出師,隔年北上到基隆佛具店工作。然而一直到1966年間,經濟狀況一直不佳。 1968年,他毛遂自薦,帶著自己刻的「慈母像」、「玩沙的女孩」,拜雕塑大師楊英風為師後,並改名朱銘,才較為好轉。同年,移居台北縣板橋鎮(今板橋市)江子翠一帶定居。
1978年,朱銘在日本東京中央美術館展出,作品「單鞭下勢」被日本雕刻之森美術館收藏。
1980年,他獨自一人到美國紐約市學習,是他打開國際視野的一個轉折點,這一年後,他所創作的「人間」系列作品,成為他生涯中最受贊譽的經典代表。然而隔年在台灣國立歷史博物館發生竊案,朱銘的雕刻作品「老太婆」被偷走。
1989年,他與建築師貝聿銘合作,在香港中銀大廈前使用青銅為材質,創作「和諧共處」的太極系列作品,次年揭幕。位於大樓入口大門的左側。
1999年,朱銘在台北縣金山鄉西勢湖成立「朱銘美術館」,佔地有11甲,收藏許多現代雕塑作品。
2000年,花了幾十年規劃成立的「朱銘美術館」,獲得日本東京創新大獎(Tokyo Creation Award)海外獎。
目前在南投縣仁愛鄉清境農場一帶定居。
朱銘的銅雕「門」亦是香港中文大學的地標,位於本部大學圖書館門外的烽火台。「門」由司徒惠博士贈予香港中文大學,是朱銘「太極系列」的一員。
他的作品《忒修斯殺死米諾陶》大獲成功,這件作品的簡約和自然的表現手法形成今後他的風格。
他的另一件作品是教皇克萊孟十四世的紀念碑,用了四年時間完成,這件作品使他躋身於當時最著名的藝術家行列之中。
他又用了五年時間,完成了教皇克雷芒十三世的紀念碑,從此後他的名聲大振,接受了一系列的定單,創作了《愛神邱比特和普塞克》,俄羅斯沙皇曾邀請他去聖彼得堡,被他拒絕了,他說:「義大利是我的國家,是藝術的原生地,我不能離開她,我是在這里長大的,如果我的才能用於其他土地,必須是能對義大利有利,難道還能舍棄她而為其他國家服務嗎?」但仍然有許多他的作品被俄羅斯收藏。
卡諾瓦,從1795年到1797年,他創作了一系列著名的作品。1798年,由於法國軍隊入侵,他返回家鄉,只創作了一些繪畫作品,一年後返回羅馬,但健康狀況已經不如以前,他到德國旅行一段時間,回來後身體有好轉,立刻又投入工作。
1815年,教皇命令他去巴黎監督收回拿破倫掠去的藝術品,秋季,他訪問了倫敦,1816年初,他回到羅馬,被任命為羅馬主要藝術學院聖盧克學院的院長,教皇親自指定將他的名字以大寫金字刻匾,並被給予伊斯恰侯爵的爵位,年薪3000克朗。
收藏卡諾瓦心臟的紀念碑他又完成了一系列宗教作品,包括教皇庇護六世雕像、《瑪爾斯和維納斯》、《聖母哀悼耶穌》、《聖約翰》和《抹大拉的馬利亞》等。1822年5月,他訪問那不勒斯,去視察正在作成臘模的菲迪南七世像,健康狀況進一步惡化,回到羅馬後有所緩和,年底,在返回家鄉的路上,於威尼斯逝世,享年65歲。他的遺體被安葬在家鄉的寺廟中,他的心臟被藏放在他曾經為提香設計的大理石金字塔形墓中。
讓-巴蒂斯·卡爾波(Jean-Baptiste Carpeaux,1827年5月11日-1875年10月12日)是法國浪漫主義時期的雕塑家和畫家。
他出生於巴黎南郊的庫伯瓦,早年追隨法國雕塑家呂德學習雕塑。1854年獲得去羅馬的獎學金,在羅馬學習直到1861年,學習巴洛克的風格比較成熟。1861年他為瑪德琳公主製作了一個半身雕像,得到了拿破崙三世的賞識,接受幾個委任,為巴黎歌劇院裝飾,1869年他創作的群像《舞蹈》放在歌劇院門前右面,受到許多衛道者的非議。
他的最後一件作品是放在朱里安廣場的《地球四極》噴泉,由象徵亞洲、歐洲、北美和非洲的四個人像托起地球,完成主要題材後即去世,後來由其他雕塑家繼承完成,增加了8匹奔馬和海龜、海豚等。
馬克斯·克林格爾 (德語:Max Klinger,1857年2月18日-1920年7月5日)是德國象徵主義畫家和雕塑家。
克林格爾出生與萊比錫,在卡爾斯魯厄學習,他最欣賞戈雅和門采爾的蝕刻版畫,所以自學成為一名出色的蝕刻版畫家。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一個系列蝕刻版畫《關於尋找一個手套的釋義》,是源自他在一個溜冰場尋找手套的夢境,他圖解了弗洛伊德對於戀物的研究結果,其中「手套」成為他追求浪漫理想的象徵。
克林格爾在歐洲各個藝術中心到處旅行,直到1893年返回萊比錫,從1897年後,他主要致力於雕塑,他的貝多芬雕像成為1902年維也納分離派藝術家展覽中的主要作品。他對基里科以及其他一些藝術家影響很大,他是19世紀象徵主義和20世紀超現實主義運動之間乘前啟後的重要代表人物。第22369號小行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1840年11月12日-1917年11月17日),全名為「弗朗索瓦-奧古斯特-雷諾·羅丹」(François-Auguste-René Rodin),出生於巴黎窮人家庭,是20世紀世界聞名的雕塑家。
他早期作品為現實主義風格,1876年他的作品「青銅時代」展出引起激烈的反應,有人甚至斷言這是用真實人體翻制的。後來他的作品發展出自己的風格,強調光影的作用,尤其他的作品穿著睡衣、披頭散發的「巴爾扎克像」引起極大的騷動,直到他去世多年後的1939年才在巴黎市區立起來。他的巨型浮雕「地獄之門」從1880年開始製作,直到去世也沒有完成。地獄門以但丁的《神曲》為主題,羅丹之所以以其為主題或許是因為羅丹的悲觀剛好與此章節中對人類在地域受苦難折磨的景象描寫相通,互映之下而產生這件偉大的雕塑作品。1884年應加來市的委託,製作了雕像「加來義民」,紀念在英法百年戰爭期間,為了防止英軍屠城,而將自己作為人質交給英王愛德華三世的六位加來市民。1913年在英國國會公園復制了同樣一座。
在1900年巴黎世界博覽會上,羅丹展出了150件作品,1916年羅丹將全部作品捐贈給法國政府,以換取政府為他提供住房和工作室,為此政府建造了「羅丹博物館」。法國政府享有對羅丹作品復制的專有權。 1917年羅丹去世。
除雕塑外,羅丹還創作了許多插圖、銅板畫和素描,他還寫過幾部著作,主要著作有《藝術論》,主要雕塑作品有「沉思者」,「維克多·雨果像」,「阿根廷總統薩米恩托像」等。
羅丹生前和他的學生,同為雕塑家的卡蜜兒·克勞黛同居,克勞黛為他生了兩個孩子,但羅丹拒絕承擔撫養義務。有的歷史學家認為是克勞黛為羅丹提供了大量的構思,有的羅丹作品甚至是出於克勞黛之手。
弗朗索瓦·呂德(François Rude,1784年1月4日-1855年11月3日),法國雕塑家。呂德出生於法國中東部的第戎,年輕時和父親一起為人修造爐灶,1809年從第戎的藝術學校畢業到巴黎深造,1812年獲去羅馬的獎學金。波旁王朝復辟後,他去布魯塞爾接受工作,在那裡和拿破崙女兒的朋友索菲·弗倫艾結婚,又回到巴黎工作。
《馬賽曲》1833年,他由於其作品《和海龜玩耍的那不勒斯漁童》獲得榮譽軍團十字章,並得到為正在設計的凱旋門裝飾的委任,其中的《馬賽曲》(也叫「1792年志願軍出征」)成為呂德的不朽作品。
此外他重要的作品還有《拿破崙像》、《聖女貞德像》、《赫柏和裘比特的鷹》、《愛神的勝利》等。
呂德最重要的學生是卡爾波,他曾經根據自己的理解又創作了一個「那不勒斯漁童」。
馬約爾出生於法國西南部 東比利牛斯省邊境沿海的班雨勒鎮,1881年前往巴黎學習藝術,1885年進入美術學校,師從於卡巴內爾和傑洛姆學習,他早期的繪畫明顯受到夏凡納和高更的影響。
高更鼓勵他從事裝飾藝術,他參與了織花掛毯的設計,1893年,他在班雨勒鎮開辦了一個織花掛毯廠,在法國造成很大的影響。1895年開始,他創造了一些小泥塑,開始從事雕塑並放棄了設計織花掛毯工作。
他在83歲高齡在家鄉班雨勒鎮,因在雷雨天發生車禍而逝世。在巴黎有收藏他作品的一個博物館,他的故居也已經開辟成一個博物館。
作品
他重要的作品包括1912年為塞尚設計的紀念碑,以及一系列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紀念碑。他的雕塑作品大部分是以女人人體作為主題的,穩重、成熟並有古典主義藝術的痕跡,是古典主義和現代摩爾的抽象雕塑之間乘前啟後的過渡時期最重要的雕塑家。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全名 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又譯「米開蘭基羅」、「米高安哲羅」,1475年生於佛羅倫斯加柏里斯鎮,雕塑家、建築師、畫家和詩人。他與列奧納多·達芬奇和拉斐爾並稱「文藝復興三傑」,以人物「健美」著稱,即使女性的身體也描畫的肌肉健壯。他的雕刻作品「大衛像」舉世聞名,梅第奇墓前的「晝」、「夜」、「晨」、「昏」四座雕像構思新奇,此外著名的雕塑作品還有「摩西像」、「大奴隸」等。他最著名的繪畫作品是梵蒂岡西斯廷禮拜堂的《創世紀》天頂畫和壁畫《最後的審判》。他還設計和初步建造了羅馬聖伯多祿大殿,設計建造了教皇尤利烏斯二世的陵墓。米開朗基羅脾氣暴躁,不合群,和達·芬奇與拉斐爾都合不來,經常和他的恩主頂撞,但他一生追求藝術的完美,堅持自己的藝術思路。他於1564年在羅馬去世,他的風格影響了幾乎三個世紀的藝術家。
米開朗基羅出生於1475年3月6日,在卡布里斯,靠近艾瑞洲,托斯卡尼。他們家族有幾世代在佛羅倫斯是小規模的銀行,但他的父親 Lodovico di Leonardo Buonarroti di Simoni 並沒有成功的經營下去,而後便任職臨時政職。在米開郎基羅初生之時,他為卡布里斯小鎮的司法管理員和奎奇市的行政長官。米開朗基羅的母親為 Francesca di Neri del Miniato di Siena。而他的父親據說是伯爵夫人 Mathilde of Canossa 的後裔,這個傳言大概是假的,但米開朗基羅對此深信不疑。而在米開朗基羅出生的幾個月後,全家人搬回到佛羅倫斯,他也在這被養育長大。過了一些年歲,在他久病以及母親過逝之後,他搬與一位石匠和他的全家人一起住,在一個名為Settignano的鎮上。在那裡他父親擁有一座大理石的露天采礦場以及一座小農場。
米開朗基羅曾有一次對藝術家傳記寫作者喬爾喬·瓦薩里說道:「如果我有著一些優點,那是因為我出生在你的國家阿雷佐奇妙的氣氛下,和我的奶媽一起,並學會了熟練的運用槌子和鑿子將我所描繪的圖刻下。」當米開朗基羅還年少的時候,他的父親將他送到在佛羅倫斯的人道主義者 Francesco da Urbino 身邊學習文法。這位年輕的藝術家,很顯然地表現出對上學的無趣,而寧願去教堂臨摹繪畫並且尋找畫家同伴。後來米開朗基羅在畫家 Domenico Ghirlandaio 和雕刻家 Bertoldo di Giovanni 的門下學習,他的父親極力說服 Ghirlandaio 付錢給還是14歲的米開朗基羅,在當時是非常稀少的。而到了1489年,佛羅倫斯的統治者叫 Ghirlandaio 推薦他兩位最佳的學生,Ghirlandaio 便介紹了米開朗基羅和 Francesco Granacci。在1490至1492年間米開朗基羅去他父親的學校,並受到許多前人的影響,型塑和拓展了他在藝術上的構想。跟著在那年紀他那柏拉圖式的觀點,同時他也開始感受到性別的差異。在這時期米開朗基羅認識了幾位文學巨擘,像是米蘭多拉、Angelo Poliziano 和 Marsilio Ficino。米開朗基羅完成了大衛像和騎士的斗爭,後者是藉由Poliziano所建議的題材發揮,並受到佛羅倫斯市長洛倫佐·德·梅第奇的委任。
亨利·斯賓賽·摩爾 OM CH, (Henry Spencer Moore,1898年7月30日-1986年8月31日),英國雕塑家。摩爾以他的大型鑄銅雕塑和大理石雕塑而聞名。受到英國藝術圈的推崇,他的創作為英國在現代主義藝術中占據了一席之地。
帶空洞、斜倚的人物造型是最典型的摩爾的雕塑樣式。這種造型被認為是他受到1925年在巴黎看到的一個名叫"Chac Mool"的托爾特克-瑪雅雕塑的啟發發展而來的。摩爾早期作品上的空洞通常採用比較傳統的形式,如彎曲的手臂狀與主體相連。後來,逐漸演變成為主體軀幹上的空洞,因此造成主體凹凸或彎曲的外形。同時期的芭芭拉·赫普沃斯的作品也發展了類似的風格, 她最初也是受到摩爾作品的影響。
由於承接了眾多的大尺寸委託創作,摩爾在晚年相當富有。不過,摩爾仍保持簡朴的生活。他的大部分財富都由亨利·摩爾基金會繼承,用於支持藝術教育和推廣。
摩爾以創作大型抽象雕塑而著名,這些公共藝術作品遍布世界各地。人體形象,特別是「母與子」或「斜倚的人形」是摩爾的創作中最常見的主題。除去在1950年代中短期地採用過家庭群組形象,他作品的主題大多是女性形象。摩爾作品的最大特點是通常都包含孔洞或主體被穿透。而其起伏的曲線外形,被很多人認為是摩爾受到他的出生地約克郡起伏的山丘地形的啟發。
摩爾的侄女曾經問他為什麼他作品的名稱都很簡單,摩爾的回答是:
所有藝術都應該有神秘感並需要觀眾的參與。如果給雕塑或繪畫以顯白的名稱,那麼神秘感就無從談起了,觀眾的注意就會輕易的移開,而不會費力捉摸作品的內涵。人們都覺得他/她在觀看,其實並沒有真正地觀看。
摩爾的早期作品通常是直接雕鑿的手法創作的[1]。1930年代,摩爾逐漸轉向現代主義風格。他與其他幾位居住在Hampstead的雕塑家交流頻繁,風格上彼此互相影響。 在創作過程中,摩爾通常會作大量的草圖。這些草圖大多留存下來,為研究摩爾創作的演變提供了直接的資料。1940年代,摩爾更多的使用模型法進行創作,先用粘土或石膏造型,再用脫蠟法澆鑄銅雕。
二戰以後,摩爾的銅雕都是受委託創作、作為公共藝術品的大型作品。因此,他基本上放棄了直接雕鑿的創作手法,而改用模型,並僱用了幾名助手。
在他位於Much Hadham的家中,摩爾收集了大量形狀各異的自然物體:頭骨,漂流木,卵石,貝殼等等。摩爾在這些物體中尋找對於自然形體的靈感。對於大型作品,他通常會在最終制模澆鑄前,製作半尺寸的試驗模型。有時,會製作全尺寸的石膏模型,以便對外形作最後的改進和添加表面印痕。
1946年3月,摩爾和埃芮娜的女兒出生了。他們以摩爾母親的名字給她起名 - 瑪麗,而摩爾的母親在此前兩年去世。母親的去世和女兒的降生使摩爾更關注家庭的概念,這反映在他創作了不少「母與子」題材的作品。 同年,摩爾在紐約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回顧展。1948年,他獲得威尼斯雙年展的國際雕塑獎,並成為1951年不列顛展〔Festival of Britain〕和1955年「Documenta 1」的主題藝術家。
「家庭群像」(1950年)銅, 位於英國Stevenage的Barclay學校,是摩爾二戰後的第一件大尺寸委託創作。戰爭末期,摩爾應亨利莫里斯的要求,為他的鄉村學院創作了雕塑「家庭群像」,後因資金問題雕塑並沒有實施。但1950年,這一作品在Stevenage的Barclay學校建成,成為摩爾的第一座大尺寸公共雕塑。
1950年代中,摩爾收到越來越多的創作委託,其中包括1957年為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辦公樓的作品。由於公共藝術作品的增加,摩爾雕塑作品的尺寸也隨之增長。他開始僱用助手幫助他的工作,其中包括Anthony Caro,Richard Wentworth。
固定展覽場所
世界各地的眾多藝術博物館都收藏有摩爾的雕塑和繪畫作品。藏品較多的博物館有: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美國最多的大型銅雕收藏。
亨利·摩爾基金會, [2], Perry Green, Much Hadham, Hertfordshire, 英國
亨利·摩爾學院, 英國利茲
泰德藝廊, 英國倫敦
安大略美術館, 加拿大多倫多
Yorkshire Sculpture Park, 英國利茲附近
Albright-Knox Art Gallery, 美國紐約州布法羅
Sainsbury Centre for Visual Arts, 和東安格里亞大學校區內, 英格蘭諾福克郡諾里奇市
Wakefield City Art Gallery, 英國
Paço imperial, 巴西里約熱內盧
『叄』 「天才藝術家」們會如何表達憂郁的情緒
憂郁一直貫穿在藝術史中,從波提切利初生的維納斯到米萊斯死去的奧菲莉婭,感傷之氣一直沒有消退。
倫勃朗、維米爾、透納、米勒、莫奈、雷諾阿、畢沙羅、提索特、佐恩等畫家都擅長畫面唯美憂郁的作品。狂野的畢加索,在1901年移居巴黎之初也曾有過畫風憂郁的藍色時期。
憂郁的天才不僅成為視覺藝術的繆斯,也成為詩歌和文學的繆斯。波德萊爾寫下了《巴黎的憂郁》,歌德寫下了《少年維特之煩惱》和《浮士德》。在這些作品中,憂郁意味著一種高級的情感狀態。
『肆』 前任攻略中繆斯,費可絲,北鼻費絲什麼意思
夜店的名字,酒席上他們在討論在什麼地方遇見的新娘
《前任攻略》是由田羽生執導,韓庚、姚星彤、鄭愷、王麗坤領銜主演的愛情片,於2014年1月31日在中國內地上映。該片講述了一對戀人孟雲和夏璐在相愛後,倆人發現接連出現的前任是導致他們婚姻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於是他們開始試圖維護感情的故事
在一場婚禮上新郎(關喆 飾)新娘(毛俊傑 飾)設置了前男友桌和前女友桌,集合了新郎的前女友們和新娘的前男友們,埋伏了兩場危機四伏的相遇。婚禮上,前男友桌和前女友桌或稱兄道弟,或針鋒相對,或真情流露,或舉杯彷徨
『伍』 跪求 繆斯 百度雲免費在線觀看資源
《繆斯》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oiLdUIYjpOtkNHwIOdnsVQ
世界著名作家哈里·紐曼努力接受妻子和女兒的過早死亡。他悲痛欲絕,被孤立在家中,對一位與女兒有著千維相仿的新鄰居形成了不健康的依戀。搶首贊
『陸』 希臘神話中繆斯女神是哪位女神呢
繆斯女神是天神宙斯9個女兒的統稱,並不單指的哪一個女神,她們象徵著藝術和青春,所以說人們經常把繆斯比作靈感和藝術的象徵即第六感女神,而這幾位女神會分別管理從音樂到藝術這些藝術裡面的一種,從而激發藝術家的創作靈感。
這9位女神分別是卡麗俄珀,她管理著英雄史詩,她象徵著鐵筆與蠟板,第2位女神是克利俄,她管理的是歷史,象徵著書卷與桂冠,第3位女神是埃拉托,她管理著愛情詩和獨唱,象徵著七弦琴和豎琴,第4位女神是塔利亞管理著喜劇和牧歌,象徵著喜劇和牧歌,第5位女神是烏拉尼亞管理著天文學和占卜學,象徵著天球儀和圓規。其他幾個女神則分別象徵著抒情詩音樂,合唱和舞蹈愛情詩和獨唱,悲劇和哀歌等等。她們的名字代表的意思都是令人愉悅的表示贊美的。
在古希臘神話中,繆斯女神一直都代表著藝術的靈感,同樣也具有神秘古典高貴自然的氣息,傳說里的繆斯女神,美的不可方物,因為她們崇尚自然,崇尚藝術,並且可以從大自然裡面吸取無限的美感,所以說繆斯女神就代表著科學和藝術。
『柒』 Vittoria Ceretti憑什麼成為老佛爺最後一位靈感繆斯
當然是因為Vittoria Ceretti在老佛爺心中的位置很高,而且自己也很努力
『捌』 賽爾號凱兮喜歡誰
賽爾號凱兮喜歡艾辛格
相關資料:
凱兮,游戲《賽爾號》中精靈,外形和繆斯一樣,只是全身為紫紅色,是繆斯黑暗復制體,是暗黑戰神聯盟里唯一不是由索倫森創造精靈(真正創造者是魔靈王,後加入暗黑戰神聯盟)。超進化成魔眼凱兮。完全體成暗魘聖瞳·魔眼凱兮,再進化成暗瞳·魔眼凱兮。與前四位暗黑戰聯的成員們不同,凱兮並非是由索倫森所創造,而是由魔靈王斯摩亞蒂根據繆斯外形所創造出來的,在泰坦星域之戰主線任務末期出現,先是在暗中觀察摩哥斯與暗金炎魔王對決,後與摩哥斯剛正面證明自己身上有斯摩亞蒂魔力,這一戰體現她實力在伊蘭迪、艾辛格、格萊奧、諾伊爾四人實力之上。稱伊洛維奇為哥哥,在伊洛維奇暴走時將其打傷,後來斯摩亞蒂出現重創伊洛維奇。在暗夜城主線任務落幕後與暗黑戰神聯盟其他四人站在一起。與繆斯長得一模一樣,為救索倫森短暫與繆斯合作與冥帝修羅戰斗。蓋亞覺醒時與艾辛格去挑戰蓋亞便擊敗她。全身為紫紅色,身上帶有紅色晶元,有比繆斯更加強大瞳之神能冥之神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