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睡衣種類 » 野外露營睡衣穿什麼
擴展閱讀
皮衣背後花了怎麼修補 2025-08-28 17:05:33

野外露營睡衣穿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8-31 13:17:54

❶ 出門外出旅遊需要帶些什麼東西呢

  1. 身份證、機票、酒店預訂確認單等;

  2. 現金(多帶些一般都用現金,但要是已經在網上提前支付了大部分就少帶些安全);信用卡,不收異地和跨行手續費的銀行卡;

  3. 葯品:抗過敏葯;止瀉葯;感冒葯;止痛葯;邦迪;消毒棉球等;食品(等轉機時),太陽眼鏡,遮陽帽,也可以去了當地再買;防紫外線的遮陽傘;

  4. 內衣褲、外衣褲、夏天帶一件長袖、襪子、睡衣、太陽鏡、裝衣服的袋子、舒服的鞋子。收納袋,用來整理行李,保鮮袋,用來放置各種雜物。

  5. 可以住當地民族特色的民宿,可以通過微 信 搜索小程序<旅小築>來預訂。而且民宿的老闆都很熱情好客,會給你提供很多當地的旅行建議和規劃,讓你一住進去就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❷ 雪地宿營和攀登裝備都有哪些

雪地宿營裝備:

1.睡袋:睡袋是在戶外宿營和旅行時必不可少的裝備。睡袋種類繁多,適合不同的用途,各有特點,根據 生個寶寶其實不難 N種方式 玩轉中國 度假居所 浪漫體驗 重溫童年"年味兒"用途不同一般分為兩大類,一類睡袋較薄,用於一般的旅行或露營,這些睡袋大都在春夏秋三季使用。還有一類睡袋用於較寒冷的環境,甚至是一些探險活動,這類睡袋一般被稱為專業睡袋。普通的睡袋價格相對便宜,用途廣泛。專業睡袋在設計和材料上都非常考究,價格也相對較高,但如果冬季露營或去高海拔地區旅行,缺少了專業睡袋是不行的。

睡睡袋是有技巧的。不會"睡"的人即使用高寒(-35度)睡袋在一般低溫下(-5度)也會感到冷。在使用睡袋時,有很多外在因素影響睡袋的性能,要注意的是睡袋本身並不發熱,它只是有效地將體溫流失減低。在野外,一個擋風的帳篷能提供一個溫暖的睡眠環境。在選擇營地時,不要選擇谷底,那裡是冷空氣的聚集地,也盡量避開承受強風的山脊或山凹。一張好的防潮墊能有效地將睡袋與冰冷潮濕地面分開,充氣式效果更佳,在雪地上需用兩張普通防潮墊。要保持睡袋乾爽。睡袋吸吸的水分主要並非來自外界,而是人體,即使在極寒冷的情況下,人體在睡眠時仍會排出起碼一小杯的水分。保溫棉花受潮後會粘結而失去彈性,保溫能力下降。如睡袋連續使用多天,最好能在太陽下晾曬。經常清洗睡袋可使保溫棉保持彈性。此外要盡量多穿衣服。一些較松軟的衣物可兼作加厚睡衣用。將人與睡袋之間的空隙充填滿,也可使睡袋的保暖性加強。睡前還要進行熱身。人體就是睡袋的熱量來源,如臨睡前先做一小段熱身運動或喝一杯熱飲,會將體溫略為提高並有助於縮短睡袋變暖的時間。

2.帳篷:在雪地宿營應選擇能在四季使用的專業帳篷。這種帳篷的材質較硬,能支撐積雪與強風,雙門式易在惡劣天候條件下進出營地,此類帳篷設計考慮了雪期的器材取放問題與內外帳篷空間是否足以炊事的問題,相當適用干森林界限下的雪期暴風雪。

攀登裝備:1、登山不宜穿皮鞋、新鞋、高跟鞋和涼鞋,穿著這些鞋不適宜走遠路、高低不平的路以及濕滑的路。而且足底易起水泡,腳部皮膚易受傷。真正適宜登山的是較輕便的運動鞋、旅遊鞋和膠底布鞋。

2、中老年人登山,要准備一根手杖(不必從家裡帶去,在山下撿得到),走山路時會有幫助。

3、山上的氣溫變化大,山風也大,因此,上山時應帶足衣服,盡管山下是烈日炎炎,也一定要帶風衣、或薄毛衣。南方的山區時晴時雨,因此雨具也是必不可少的。

4、穿厚襪子,不會長水泡。

5、帶一些外傷葯,如:創可貼、紫葯水等。蛇蟲出沒的季節還要帶上蛇葯。

另外,更為詳細:登山裝備
登山裝備包括登山活動中集體和個人所使用的專用裝備、保障裝備和生活裝備,它與登山食品、燃料等一起,是登山活動的物質保證。
一、登山裝備的技術要求

登山裝備要適應登山運動的環境條件,在設計、選材、用料、製作上要盡量使其輕便、堅固、高效,並能一物多用。
隨著登山運動的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登山運動裝備的質量和性能也在不斷得到改善,這對提高登山運動的水平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法國第一次登山時所用的一根主繩的重量可達20公斤,其他登山設備也都很笨重,那時他們的登山高度僅僅達到4000米左右。現在一根主繩的重量僅有1.5公斤,其他裝備的重量也大大減輕,而且更加耐用,其保暖、防電性能也大大增強,因而可以保證登山運動員攀登各種高度和難度的山峰。近年來各國登山界還在不斷研究和改進各種裝備,例如許多國家在為提高氧氣瓶的

容量和裝備的使用效率而進行的研究,日本採用了所謂「迴路式氧氣面罩」代替原來的呼吸器,使原來供一分鍾使用的氧氣增加到兩分鍾或更長時間。他們還為攀登海拔8000米以上岩石峭壁的雙人用氧和攀岩操作用氧等特殊裝備進行了改裝。此外,登山運動員的被服裝備和宿營營裝備也都在不斷地改進,近年已出現了更輕便保暖的沖氣帳篷等宿營裝備。

在高山食品方面,除了精緻的高熱量壓縮食品和保鮮脫水蔬菜外,有的國家還使用了專為宇航員研製的「自熱罐頭」,既輕便易帶又具有足夠的熱量。近年來通訊工具也取得了很大改進。目前已普遍使用專門供攀登高山用的小巧、輕便、性能良好的肯行報話機,更好地保證了登山人員與各有關方面的聯系。隨著登山裝備的改進,人們的登山技術也在不斷提高,攀登的高度和難度也隨之增加。

現以主繩為例列表說明如下見表。

登山裝備的發展過程

年代 攀登高度(米) 主繩質量

1786-1899 4810-6000 棉

1899-1907 6000-7000 麻

1907-1950 7000-8000 有的國家用尼龍繩

1950-1956 8000以上 各國都用尼龍繩

二、登山裝備

專用裝備即直接與登山活動有關的最必須的基本裝備。包括被服裝備、技術裝備和露營裝備。

1、被服裝備

由於競技登山和探險登山的環境不同,其裝備的要求也不相同。

(1)競技登山裝備

岩石衣褲:即競技登山活動中穿用的衣褲,要緊身可體,褲口、褲腳較小且有彈性,選料以結實耐磨、富於彈性的毛製品最好。

岩石鞋:岩石作業的一種特用鞋。鞋幫最好用結實、通氣的皮革原料,鞋底用較硬的橡膠原料。鞋底較厚,有利於磨擦固定。

(2)探險登山裝備

禦寒服裝:用於登山活動中的保溫禦寒,保溫層最好用優質鴨絨,面料要輕、薄、密實、防水、防風。衣面顏色以深為主,盡量鮮艷一些,以利吸熱和便於山上、山下的觀察識別。除衣、褲外,根據需要也可製作羽絨襪、手套和背心。

風雨衣:用防水的優質尼龍原料製成。具有良好的防風、保暖性能。上衣連帽,帽口、袖口、褲腳能調整松緊。

高山鞋:攀登冰雪高山的特用鞋。其用料要求是質輕,並具有良好的保暖、防水、通氣等性能。高山鞋還應配綁腿和鞋罩,以便提高其保暖、防水保護的作用。在冰坡上行走時,鞋底還要綁上冰爪。

行囊:包括背包、背架和行李袋。

防護眼鏡:用以遮擋強烈陽光和冰雪反射光,防止紫外線對眼睛的傷害,防護鏡的鏡片以用茶色鏡片為好。在7000米以上高山區,登山人員應配備專防紫、紅外線的防風雪眼鏡。

2、技術裝備

冰鎬:這是通過冰雪坡時不可缺少的用具。除用它整修道路外,還可輔助行進和用以保護。

冰爪:冰爪用輕質硬金屬製成,固裝於高山鞋的底部,起固定和防滑作用。

安全帶:安全帶由圈套、帶子和卡子組成,系在腰部,它是各種保護裝備與人體的連結裝置。

主繩:其長度為40-50米,直徑9-12毫米,承受力在1500公斤以上,是輕便堅固的尼龍製品,不同人員應分別配有不同顏色的主繩。

❸ 想登山,攀岩,野外生存具體應該怎麼做

一、必帶裝備

  1. 背囊

背囊容量的大小與野外生存的天數有直接關系,一般不應小於50升。圖中所示的是美軍原品LC-2軍用背包,容積49升。其優點是採用外框架式結構,包與人體背部散熱,可調肩帶和S腰帶使該包容易掌握平衡。外框架也方便加掛睡袋等物品,定點存放的基本方法。

2,繩索


縱橫野外,最大的目的就是要走前人沒有走過的道路,而有些地方根本就沒有路,此時繩索就顯得極為重要。專用攀岩繩和鎖扣最好,但價格偏高,不過可以到附近的建材店看一看,建築工人使用的安全繩和鎖扣是物美價廉的代用品。一般登山繩索長20m左右即可。登山不同於攀岩,超過10m的懸崖峭壁對於普通人來說是「禁區」。


3,登山鞋

說到野外生存用鞋,好多朋友會想到運動鞋,有些地方乾脆把運動鞋叫做「旅遊鞋」。其實,運動鞋分籃球鞋、網球鞋、跑鞋、多功能鞋和戶外鞋等許多種,除戶外品越戰叢林戰靴,橡膠底加防刺鋼板,真皮鞋面全棉鞋腰,防滑透氣,能很好地保護腳部和踝骨。


電筒及熒光棒

電筒的功用不說大家也知道,野外生存用的電筒要求照射距離不小於50m,電池使用時間不小於5小時,電筒自身至少達到30m深能防水,電筒配有備用燈泡。圖示的PETZL電筒不僅滿足不了上述要求,還可以通過附件把電筒戴在頭上,使夜行者的雙手解放出來做其他的事情,十分方便。

熒光棒輕便,小巧,發光時間長,成本低,在實際應用中可以作為照明或求救的光源。熒光棒的發光時間目前可由4小時~48小時。使用時將熒光棒輕輕彎曲,折斷塑料管中的玻璃管,輕輕搖動即可。熒光棒中的液體不可食用,且具有一定的黏附性。如果泄漏:容易污染傢具、地板、衣物、皮膚等,若出現以上情況須及時清洗;如果熒光棒中的液體進入眼睛中,須及時用清水洗凈或就醫。


4,指北針

目前,幾乎每一家軍品店都有不同制式的指北針出售,小到可戴在手錶上的充液式簡易指北針,大到地質勘探用的水平式指北針。去野外探險,建議還是使用專用指北針為好。圖中為軍用65式指北針,具有指向、測距、量角、地圖比例尺測距等多種功能。其實指北針同相應的地圖配合使用時作用最大,出發前應充分掌握指北針的使用方法。


5,求生哨

不過是一個普通的軍用哨子,但在荒郊野外,遇險者如果採取喊「救命」的方式來引起救援人員注意的話,不到15分鍾就會喊得聲嘶力竭,而一個小小的塑料哨子,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能吹響它,而且,在探查出路,尋找水源時,事先約定好的哨間長短和不同組合,都是野外近距離聯絡時最方便和最簡捷的通信方法。

求生小型組合工具美國萊則曼WAVE組合工具鉗是野外作業的上上之選。下圖中所示為「瑞士冠軍」萬用工具刀,具有42項功能,被稱為野外工作者的「百寶箱」,建議配合原廠的皮革刀套一起使用,因其尺寸不大,完全可以掛在腰間,以免野外急需使用組合工具時在背囊中翻來翻去。


6,求生刀具

求生刀具,全龍骨,熱處理合格,長度在20~24cm,無背齒等多功能(功能越多性能越不可靠)的刀具。


7,手錶

相對於一般的手錶,野外生存用表除精確還應至少做到防水和具有夜光功能。圖中的手錶除滿足上述條件外還具有即時方向測量功能,每隔2小時自動氣壓測量功能(260hpa~1100hpa,即0。26~1。1大氣壓),根據氣壓變化記憶圖了解未來氣候變化的功能,-10~60度氣溫測量功能,-700~10000m高度測量功能,1/100秒錶功能等多項功能,因此該表也被稱為「脘式登山計算機」。


8,通信工具

現在手機在中國比較普遍,但作為野外探險活動,活動范圍多在人煙稀少的地區,手機信號未必覆蓋得到,同時頻繁的野外通信聯絡使用手機也不經濟。圖中所示的小型對講機,由3節5號干電池提供電源,也可以使用相同數量的可充電電池,開闊地通信距離3~5km,12頻道,LCD照明,具有體積小、重量輕,通話質量好的特點,是野外遠足的首選。


9,帳篷

在野外,帳篷的主要功能是防風、禦寒、避免昆蟲及小動物滋擾,保證使用者能夠得到良好充分的睡眠,對保持使用者的體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野外帳篷常見的有「人」字型。圓頂型等多種款式,使用者應按所要前往地區的季節和氣候等情況選擇適用的類型,並要在出發前學會怎樣搭建。圖中是一頂圓頂型雙層雙人帳篷,防風、防潮、防蚊,四季適用。


10,睡袋及防潮墊

睡袋通過內里的填充材料不同,以達到不同的保溫效果,使用者應根據所要到達的地區的氣溫來選擇不同保溫效果的睡袋。野外生存用的睡袋至少要達到防潮、保潮透氣、質量輕、體積小的基本功能要求。題圖中所示的羽絨睡袋除滿足上述要求外還有一個可拆下的內襯,方便清潔和使用;防潮墊一面塗有金屬膜,除防潮外政治家多種用途。


11,生火工具

在野外,生火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把望遠鏡的凸透鏡卸下,在陽光明媚的郊外,可以用它輕易地點燃報紙,野外用的生火工具主要還是火柴或打火機,題圖中所示的火柴分別為野外防風火柴和野外防水火柴,其中防風火柴在使用時應捏住火柴的木桿部分,以免燒傷手指,野外出行,防風打火機以其結構簡單、性能可靠的特點也深受行家們喜愛。


12,水壺

有人做過測試,一個普通人,在斷糧的情況下大約可以存活30天,而在同時斷水的情況下最多隻可以存活7天,足見水對於野外生存者的重要性,一個普通人每天至少要消耗掉2升的飲用水,這也是野外活動准備食水的基本依據。題圖中的水壺為鋁合金製品,容量為1.5升,水壺下端配有一個鋁合金的飯盒,大小剛好可以煮一袋方便麵,十分實用。


13,望遠鏡

置身野外,觀察野生動植物,尋找水源,判定行動方向等都少不瞭望遠鏡,而野外觀察用望遠鏡倍數一般應在7-12倍之間,且最大物鏡直徑不應小於35mm,因為小於7倍的望遠鏡觀察距離有限,大於12倍的望遠鏡在手持觀察時晃動太大。圖中的俄羅斯產12*45軍用望遠鏡,全鋁合金鏡身,鏡內充氮,有分劃線,在觀察的同時能方便測距。


14,收音機

在野外,小小的收音機可能是你了解身後文明世界相關信息的唯一渠道,新聞和天氣都應該是你所關心的內容,午夜的帳篷內,收音機里傳出的歌聲,也許會令你終生難忘,圖中的這台收音機具有AM/FM兩個波段,可以電腦自動尋台,除耳機外還帶有外響喇叭。耳機連線也是軟的鞭狀天線,在野外特別適用。


15,照相機

無限風光在險峰,隨著照相技術的普及,大家都希望把野外探險的過程拍成照片或DV(數字化視頻)錄象,以便日後同朋友們共享這段美好時光,出行前應確認照相機或尋象機電力充足,膠卷和尋象帶有備份。圖中的照相機只有一盒煙大小,採用鎂合金製造,28mm廣角鏡頭,有自動曝光、光圈優先曝光兩種曝光方式,曝光度±2檔可調,取景器還可顯示快門速度等資料。


16,備用食品

野外活動的食品,應根據個人口味和具體行程制定好食品攜帶計劃,這些食品不但要能果腹,還要提供野外活動所必需的熱量,因在野外隨時可能會發生許多意想不到的情況,以防萬一,備用食品是必不可少的。題圖中所示的90壓縮干糧,由麵粉、白砂糖、精煉油、葡萄糖粉、奶粉、精鹽、人參皂甙等原料製成,凈重250g,可提供5248KJ的熱量。

以上就是野外生存活動常用的一些裝備,其他還有寸具、急救包等物品,集齊上述常用的一些裝備,除了少一支步槍以外,你的基本裝備幾乎可以同正規軍隊媲美。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你可以在野外為所欲為,請牢記,我們是大自然的孩子,對大自然要時刻存有「敬畏」之心,愛護自然,尊重自然是保證野外生存活動順利進行的基礎。



二、生存方法

尋找水源

憑借靈敏的聽覺器官,多注意山腳、山澗、斷崖、盆地、谷底等是否有山溪或瀑布的流水聲,有無蛙聲和水鳥的叫聲等。如果能聽到這些聲音,說明你已經離有水源的地方不遠了,並可證明這幾的水源是流動的活水,可以直接飲用。但要特別注意的是,不要把風吹樹葉的「嘩嘩」聲當做流水的聲音。嗅過鼻於,盡可能地嗅到潮濕氣味,或因刮風帶過來的泥土腥昧及水草的味道。然後沿氣味的方向尋找水源。當然這要有一定經驗積累。

觀察憑著豐富的經驗和知識。去觀察動物、植物、氣象、氣候及地理環境等也可以找到水源。根據地形地勢(地理環境),判斷地下水位的高低。如山腳下往往會有地下水,低窪處、雨水集中處,以及水庫的下游等地下水位均高。另外,在干河床的下面。河道的轉彎處外側的最低處,往下挖掘幾米左右就能有水。但泥漿較多,需凈化處理後,方可飲用。

睡袋使用

睡袋是有技巧的。不會「睡」的人即使用高寒睡袋(零下35度)在一般低溫下(零下5度)也會感到冷,那麼怎樣才能睡得更暖些呢?在使用睡袋時,有很多外在因素影響睡袋的性能,要注意的是睡袋本身並不發熱,它只是有效地將體溫流失減低,下面的條件會幫助你睡得更暖和。避風防潮在野外,一個擋風的帳篷能提供一個溫暖的睡眠環境。在選擇營地時,不要選擇谷底,那裡是冷空氣的聚集地,也要盡量避開承受強風的山脊或山凹。一張好的防潮墊能有效地將睡袋與冰冷潮濕地面分開,充氣式效果更佳,在雪地上需用兩張普通防潮墊。

保持睡袋乾爽睡袋吸收的水分並非主要來自外界,而是人體,即使在極寒冷的情況下,人體在睡眠時仍會排出起碼一小杯的水分。保溫棉在受潮後會粘結而失去彈性,保溫能力下降。如睡袋連續使用多天,最好能在太陽下晾曬。經常清洗睡袋可使保溫棉保持彈性。

多穿衣服一些較松軟的衣物可兼作加厚睡衣用。將人與睡袋之間的空隙充填滿,也可使睡袋的保暖性加強。

睡前熱身人體就是睡袋的熱量來源,如臨睡前先做一小段熱身運動或喝一杯熱飲,會將體溫略為提高並有助於縮短睡袋的變暖的時間。,

備急救箱

在野外,沒有人能夠預料發生什麼事情。一個急救箱可以延長你的生命,務必隨身攜帶。急救箱存放著以下各項物品,以備基本急救之用∶

①綳帶不同的闊度及質料,以處理不同面積及種類的損傷。

一般有:紗布滾動條綳帶:適用於處理一般傷口,主要作固定敷料之用。彈性滾動條綳帶:具彈性,除應用於處理傷口外,更可應用於處理一般拉傷、扭傷、靜脈曲張等傷症,以固定傷肢及減少腫脹。三角綳帶:三角綳帶可以全幅使用,或折迭成闊窄不同的綳帶。通常作手掛使用,承托上肢。②敷料由數層紗布製成,質地柔韌。主要用作覆蓋傷口及吸收分泌物;流血及分泌物較多的傷口,可加厚覆蓋。

③敷料包敷料包由棉墊和滾動條綳帶組成。用棉墊〔即敷料〕覆蓋傷口,然後用附帶的滾動條綳帶加以固定。

④消毒葯水介紹幾種常用消毒葯水的用途:

1.龍膽紫(紫葯水):加快傷口結痂,加快傷口癒合。

2.紅汞(紅葯水):保護傷口並具有抗菌的作用。

3.酒精和碘酒:用作非黏膜傷口的表面消毒。不可用於破損傷口的消毒。

4.雙氧水:用於受污染的黏膜或破損傷口的基本消毒。

⑤潔凈的棉花球用於清潔傷口,使用時蘸透消毒葯水。

⑥消毒膠布:通常用來處理面積較小的傷口。貼上膠布前,必須確保傷口周圍的皮膚乾爽清潔,否則不能貼得牢固。⑦膠布:用來固定敷料、滾動條綳帶或三角綳帶

⑧各種葯丸:如康泰克、感冒通、黃連素、牛黃解毒片、必理通、藿香正氣丸、胃葯等

⑨蛇葯:真空抽毒器、上海蛇葯、季德勝蛇葯

⑩其它:眼葯水、萬花油、止血貼、清涼油、驅風油等。

尋找路程

尋找正確路程的技巧必須通過平時的野外活動去積累。例如:平時就養成隨時參考地圖和指南針的習慣,同時積極地觀察周圍的地形以及身邊的植物來判斷正確的位置。

太陽從東方出,西方落,這是最基本的辨識方向的方法。還可用木棒成影法來測量,在太陽足以成影的時候,在平地上豎一根直棍(1米以上),在木棍影子的頂端放一塊石頭(或作其他標記),木棍的影子會隨著太陽的移動而移動。30--60分鍾後,再次在木棍的影子頂端放另一塊石頭。然後在兩個石頭之間劃一條直線,在這條線的中間劃一條與之垂直相交的直線。然後左腳踩在第一標記點上,右腳踩在第二標記點上。這時站立者的正面即是正北方,背面為正南方,右手是東方,左手為西面。若在陰天迷了路,可以靠樹木或石頭上的苔蘚的生長狀態來獲知方位。在北半球以樹木而言,樹葉生長茂盛的一方即是南方。若切開樹木,年輪幅度較寬的一方濕長著苔蘚的一方即是北方。

利用星宿:

在北半球通常以北極星為目標。夜晚利用北極星辨認方向的關鍵在於在茫茫星海中,准確地找到北極星。認識北極星的方法有許多種,這里介紹簡單且有效的一種:首先找尋杓狀的北斗七星,以杓柄上的兩顆星的間隔延長五倍,就能在此直線上找到北極星。一般特別地稱呼此兩顆構柄上的星為要點星球。

如看不到北斗七星時,就找尋相反方向的仙後星座,仙後星座由五顆星形成,它們看起來像英文字母的M或W傾向一方的形狀。從仙後星座中的一顆星畫直線,就在幾乎和北斗七星到北極星的同樣距離處就可找到北極星。北極星所在的方向就是正北方。以手錶看方位:想獲知方位手上卻沒有指南針。遇此情況,只要有太陽就可使用手錶探知方位。

將火柴棒豎立在地面,接著把手錶水平地放在地面,將火柴棒的影子和短針重疊起來,表面十二點的方向和短針所指刻度的中間是南方,相反的一邊是北方。若身上沒有火柴,也可改用小樹枝,盡量使影子更准確。若從事挑戰性的生存活動,記住戴上手錶,這時普通表比數字表就更有價值。因普通表上的時針分針,在必要時會成為求生存的重要工具。


判定方向

軍人在沒有地形圖和指北針等制式器材的情況下,要掌握一些利用自然特徵判定方向的方法。

利用太陽判定方位非常簡單

可以用一根標桿(直桿),使其與地面垂直,把一塊石子放在標桿影子的頂點A處;約10分鍾後,當標桿影子的頂點移動到B處時,再放一塊石子。將A、B兩點連成一條直線,這條直線的指向就是東西方向。與AB連線垂直的方向則是南北方向,向太陽的一端是南方。

利用指針式手錶對太陽的方法判定方向。方法是:手錶水平放置將時針指示的(24小時制)時間數減半後的位置朝向太陽,表盤上12點時刻度所指示的方向就是概略北方。假如現在時間是16時,則手錶8時的刻度指向太陽,12時刻度所指的就是北方。

夜間天氣晴朗的情況下,可以利用北極星判定方向。尋找北極星首先要找到能熊星座(即我們人稱的北斗星)。該星座由七顆星組成,開頭就像一把勺子一樣。當找到北斗星後,沿著勺邊A、B兩顆星的連線,向勺口方向延伸約為A、B兩星間隔的5倍處一顆較明亮的星就是北極星。北極星指示的方向就是北方。還可以利用與北斗星相對的仙後星座尋找北極星。仙後星座由5顆與北斗星亮度差不多的星組成,形狀像W。在W字缺口中間的前方,約為整個缺口寬度的兩倍處,即可找到北極星。

利用地物特徵判定方位是一種補助方法。使用時,應根據不同情況靈活運用。獨立樹通常南面枝葉茂盛,樹皮光滑。樹樁上的年輪線通常是南面稀、北面密。農村的房屋門窗和廟宇的正門通常朝南開。建築物、土堆、田埂、高地的積雪通常是南面融化的快,北面融化的慢。大岩石、土堆、大樹南面草木茂密,而北則易生青苔。

在野外迷失方向時,切勿驚慌失措,而是要立即停下來,總冷靜地回憶一下所走過的道路,想辦法按一切可能利用的標志重新制定方向,然後再尋找道路。最可靠的方法是「迷途知返」,退回於原出發地。

在山地迷失方向後,應先登高遠望,判斷應該向什麼方向走。通常應朝地勢低的方向走,這樣容易碰到水源、順河而行最為保險,這一點在森林中尤中為重要。因為道路、居民點常常是濱水臨河而築的。

如果遇到岔路口,道路多而令人無所適從時,首先要明確要去的方向,然後選擇正確的道路。若幾條道路的方向大致相同,無法判定,則應先走中間那條路,這樣可以左右逢源,即便走錯了路,也不會偏差太遠。


行進方法

在山地行進,為避免迷失方向,節省體力,提高行進速度,應力求有道路不穿林翻山,有大路不走小路,如沒有道路,可選擇在縱向的山樑、山脊、山腰、河流小溪邊緣,以及樹高林稀、空隙大、草叢低疏的地形上行進。要力求走梁不走溝,走縱不走橫。

行進時,能大步走就不小走。這樣幾十公里下來,可以少萬許多步。疲勞時,應用放鬆的慢步來休息,而不停下來。攀登岩石時,應對岩石進行細致的觀察,慎重地識別岩石的質量和風化程度,確定攀登的方向和路線。

攀登岩石的基本方法是「三點固定」法,即兩手一腳或兩腳一手固定後再移動剩餘的一手或一腳,使身體重心上移。手腳要很好地配合,避免兩點同時移動,一定要穩、輕、快,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最合適的距離和最穩固的支點,不要跨大步和抓、蹬過遠的點。

攀登30度以下的山坡可沿直線上升。攀登時,身體稍向前傾,全腳掌著地,兩膝彎曲,兩腳呈外「八字形」,邁步不要過大過快。坡度大於30度時,一般採取「之」字形攀登路線。攀登時,腿微曲,上體前傾,內側腳尖向前,全腳掌著地,外側腳尖稍向外撇。在行進中不小心滑倒時,應立即面向山坡,張開兩臂但直兩腿,腳尖翹起,使身體盡量上移,以減低滑行的速度。這樣,就可設法在滑行中尋找攀引和支撐物。千萬不要面朝外坐,因為那樣不但會滑得更快,而且在較陡的斜坡上還容易翻滾。

河流是山區和平原地區經常遇到障礙。遇到河流不要草率入水,要仔細地觀察之後再確定渡河的地點和方法。山區河流通常水流湍急,水溫低,河床坎坷不平。涉渡時,為了保持身體平衡,應當用一根午子支撐在水的上遊方向,或者手執重達15~20公斤石頭。集體涉渡時,可三人或四人一排,彼此環抱肩部,身體最強壯的位於上遊方向。


采捕食物


野外生存獲取食物的途徑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獵捕野生動物,另一種是採集野生植物。

獵捕野生動物首先要知道動物的棲息地,掌握動物的生活規律,然後再採取壓捕、套獵、捕獸卡以及射殺等方法進行獵捕。這需要在專家指導下經過較長時間的訓練和實踐後才能真正掌握。下面僅簡單介紹一下可食用昆蟲和可食野地生植物的種類、食用方法。

目前,世界上人們在食用的昆蟲有蝸牛、蚯蚓、螞蟻、知了、蟑螂、蟋蟀、蝴蝶、蝗蟲子、蚱猛、湖蠅、蜘蛛、螳螂等。人們對吃昆蟲雖然不習慣,甚至感到厭惡,但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為維持生命,保持戰鬥力,繼而完成任務,不防一試。但是應注意,一事實上要煮熟或烤透,以免昆蟲體內的寄生蟲進入人體,導致中毒或得病。

常見的可食昆蟲有,蝗蟲;浸醬油烤著吃,煮或炒也可以;螳螂:去翅後烤或炒,煮也可以;蜻蜓:干炸後可食:蟬:生吃或干炸,幼蟲也可食;蜈蚣:干炸,但味道不佳;天牛:幼蟲可生食或烤;螞蟻:炒食,味道好;蜘蛛:除去腳烤食;白蟻:可生食或炒食;松毛蟲:烤食。

可食野生植物包括可食的野果、野菜、藻類、地衣、蘑菇等。對可食野生植物的識別是野外自下而上知識的主要內容。我國地域廣大,適合各種植物生長,其中能食用的就有2000種左右。中國常見的可食野果有:山葡萄、篤斯、黑瞎子果、茅莓、沙棘、火把果、桃金娘、胡頹子、烏飯樹、余甘子等,特別是野栗子、椰子、木瓜更容易識別,是應急求生的上好食物。常見的野菜有苦菜、蒲公英、魚腥草、馬齒莧、刺兒草、薺菜、野莧菜、掃帚菜、菱、蓮、蘆葦、青苔等。野菜可生食、炒食、煮食或通過煮浸食用。

但是,一般人需要在專家指導下經過一定時間的訓練才能掌握這些知識,這里介紹一種最簡單的鑒別野生植物有毒無毒的方法,供緊急情況下使用。通常將採集到植物割開一個小口子,放進一小撮鹽,然後仔細觀察是否改變原來的顏色,通常變色的植物不能食用。


傷病防治

蟲叮咬的防治:在野外為了防止昆蟲的叮咬,人員應穿長袖衣和褲,扎緊袖口、領口,皮膚暴露部位塗搽防蚊葯。不要在潮濕的樹蔭和草地上坐卧。宿營時,燒點艾葉、青蒿、柏樹葉、野菊花等驅趕昆蟲。被昆蟲叮咬後,可用氨水、肥皂水、鹽水、小蘇打水、氧化鋅軟膏塗抹患處卡癢消毒。

螞蟥是危害很大的蟲類。遇到螞蟥叮咬時,不要硬拔,可用手拍或用肥皂液、鹽水、煙油、酒精滴在其前吸盤處,或用燃燒著的香煙燙,讓其自行脫落,然後壓迫傷口止血,並用碘酒塗搽傷口以防感染。部隊行進中,應經常查看有無螞蟥爬到腳上。如在鞋面上塗些肥皂、防蚊油,可以防止螞蟥上爬。塗一次的有效時間約為4~8小時。此外,將大蒜汁塗抹於鞋襪和褲腳,也能起到驅避螞蟥的作用。

昏劂:野外昏劂多是由於摔傷、疲勞過度、飢餓過度等原因造成的。主要表現為臉色突然蒼白,脈搏微弱而緩慢,失去知覺。遇到這種情況,不必驚慌,一般過一會兒便會蘇醒。醒來後,應喝些熱水,並注意休息。

中毒:其症狀是惡心、嘔吐、腹瀉、胃疼、心臟衰弱等。遇到這種情況,首先要洗胃,快速喝大量的水,用指觸咽部引起嘔吐,然後吃蓖麻油等瀉葯清腸,再吃活性炭等解毒葯及其他鎮靜葯,多喝水,以加速排泄。為保證心臟正常跳動,應喝些糖水、濃茶,暖暖腳,立即送醫院救治。

中暑:其症狀是突然頭暈、惡心、昏迷、無汗或濕冷,瞳孔放大,發高燒。發病前,常感口渴頭暈,渾身無力,眼前陣陣發黑。此時,慶立即在陰涼通風處平躺,解開衣褲帶,使全身放鬆,再服十滴水、仁丹等葯。發燒時,可用涼水澆頭,或冷敷散熱。如昏迷不醒,可掐人中穴、合容穴使其蘇醒。

凍傷:如發現皮膚有發紅、發白、發涼、發硬等現象,應用手或乾燥的絨步磨擦傷處,促進血液循環,減輕凍傷,輕度凍傷用辣椒泡酒塗擦便可見效。如生身體凍僵的情況,不要立即將傷者抬進溫暖的室內,應先磨擦肢體,做人工呼吸,待傷者恢復知覺後,再到較溫暖的地方搶救。

蜇傷:被蠍子、蜈蚣、黃蜂等毒蟲,傷口紅腫、疼癢,並伴有惡心、嘔吐、頭暈等症狀。要先擠出毒液,然後用肥皂水、氨水、煙油、醋等塗擦傷口,或用馬齒莧搗碎,汁沖服,渣打外敷。也可用蝸牛洗凈搗凈後搗碎塗在傷口上。此外,蒜汁對蜈蚣咬傷傷有療效。


求救方法

放煙火:燃放煙火是最常見的求救方法。白天用煙,即在燃火上放一些橡膠片、生樹葉、苔蘚、蕨類植物等,可以生成燃煙,以便通知外界。夜晚用火應在開闊地上,向可能的居民區方向點三堆明火,用火光傳達求救信號。

光信號:白天用鏡子藉助陽光,向可能的居民區或空中的救援飛機反射間斷的光信號,光信號可傳16公里之遠。方法是將一隻手指瞄準應傳達的地方,另一隻手持反光鏡調整反射的陽光,並逐漸將反射光射向瞄準的指向即可。夜晚用手電筒,向求救方向不間斷的發射求救信號。

國際通用的求救信號是SOS,即三長三短,不斷地循環。

現代求救方法:隨著時代的展,各種現代求救設備逐漸普及,如信標機、無線電通訊機、衛星電話等設備,如果有條件可以逐步配備這些現代設備。

❹ 野外宿營怎樣使用睡袋

睡睡袋是有技巧的。不會「睡」的人即使用高寒(-35℃)睡袋在一般低溫下(-5℃)也會感到冷,那麼怎樣才能睡得更暖些呢?

在使用睡袋時,有很多外在因素影響睡袋的性能,要注意的是睡袋本身並不會發熱,它只是有效地將體溫流失降低,下面的條件會幫助你睡得更暖些。

睡前熱身

因人體就是睡袋的熱量來源,如臨睡前先做一小段熱身運動或喝一杯熱飲,會將體溫略為提高並有助於縮短睡袋變暖的時間。

找一個好的環境

在野外,一個擋風的帳篷能提供一個溫暖的睡眠環境。在選擇營地時,不要選擇谷底,那裡是冷空氣的聚集地,也盡量避開承受強風的山脊或山凹。

使用防潮墊

一張好的防潮墊能有效地將睡袋與冰冷潮濕地面分開,充氣式效果更佳。在雪地上需用兩張普通防潮墊。

保持睡袋乾爽

睡袋吸收的水分主要來自人體。即使在極寒冷的情況下,人體在睡眠時會排出起碼一小杯的水分。保溫棉在受潮後會粘結而失去彈性,保溫能力下降。如睡袋連續使用多天,最好能在太陽下晾曬。經常清洗睡袋可使保溫棉保持彈性。

多穿衣服

一些較松軟的衣物可兼作加厚睡衣用。將人與睡袋之間的空隙充填滿,也可使睡袋的保暖性加強。

使用睡袋及睡袋套

一些輕便的睡袋裡及GORE-TEX睡袋套均有助於提高睡袋之保溫性能。兩條5℃的睡袋套起來用,就是在-10℃環境中也可入夢。

❺ 野外生存的經驗

野外生存技巧

野外生存技巧之找水、收集水
生命離不開水,沒有食物正常人可以活三周,但沒有水,三天都活不了,所以水要優先考慮,幾點小提示,希望幫助你在野外迅速找到或收集到水。

1. 找水源首選之地是山谷底部地區,高山地區尋水,應沿著岩石裂縫去找,乾涸河
床沙石地帶往往會挖到泉眼。

2. 在海岸邊,應在最高水線以上挖坑,很可能有一層厚約5厘米的沉濾水浮在密度較大的海水層上。

3. 飲用凹地積水處的水時,必須做到先消毒、沉澱後煮沸飲用。

4. 收集雨水:在地上挖個洞,鋪上一層塑料,四周用粘土圍住,可以有效地收集雨水。

5. 凝結水:在一段樹葉濃密的嫩枝上套一隻塑料袋,葉面蒸騰作用會產生凝結水。

6. 跟蹤動物、鳥類、昆蟲、或人類蹤跡可以找到水源。

7. 植物中取水:竹類等中空植物的節間常存有水,藤本植物往往有可飲用的汁液,棕櫚類、仙人掌類植物的果實和莖干都含有豐富的水分。

8. 日光蒸餾器:在乾旱沙漠地區利用下述方法能較好地收集到水:在相對潮濕的地面挖一大約寬90厘米、深45厘米的坑,坑底部中央放一集水器,坑面懸一條拉成弧形的塑料膜。光能升高坑內潮濕土壤和空氣的溫度,蒸發產生水汽,水汽與塑料膜接觸遇冷凝結成水珠,下滑至器皿中。

野外生存技巧之野外生火

火可以幹嘛?將食物煮熟。答對了!它還有很多用途:火苗釋放熱量產生暖意,會節省體內熱量散失;可以烘乾衣服;薰過的肉食可以較長時間保鮮;可以嚇跑危險的野獸;它的煙霧可以驅走害蟲,還可以鍛燒金屬打制工具……,厲害吧,教你幾招,讓你學會如何在野外生火。

首先是要尋找到易燃的引火物:如枯草、干樹葉、樺樹皮、松針、松脂、細樹枝、紙、棉花等等。

其次是撿拾乾柴:乾柴要選擇乾燥、未腐朽的樹干或枝條。要盡可能選擇松樹、櫟樹、柞樹、樺樹、槐樹、山櫻桃、山杏之類的硬木,燃燒時間長,火勢大,木炭多。不要撿拾貼近地面的木柴,貼近地面的木柴濕度大,不易燃燒,且煙多熏人。

接下來是要清理出一塊避風、平坦、遠離枯草和乾柴的空地。將引火物放置中間,上面輕輕放上細松枝、細乾柴等,再架起較大較長的木柴,然後點燃引火物。火堆的設置要因地制宜,可設計成錐形、星形、「並」字形、並排形、屋頂形、牧場形等等。也可利用石塊支起乾柴或在岩石壁下面,把乾柴斜靠在岩壁上,在下面放置引人物後點燃即可。一般情況下,在避風處挖一個直徑1米左右,深約30厘米的坑。如果地面堅硬無法挖坑也可找些石塊壘成一個圓圈,圓圈的大小根據火堆的大小而定。然後將引人物放在圓圈中間,上面架些乾柴後,點燃引人物引燃乾柴即成篝火。如果引火物將要燃盡時乾柴還未燃起,則應從乾柴的縫隙中繼續添入引火物,直到把乾柴燃燒起來為止,而不要重新架柴點火。
最後,點篝火最好選在近水處,或在篝火旁預備些泥上、沙石、青苔等用於及時滅火。

野外生存技巧之睡袋使用

睡睡袋是有技巧的。不會「睡」的人即使用高寒睡袋(零下35度)在一般低溫下(零下5度)也會感到冷,那麼怎樣才能睡得更暖些呢?在使用睡袋時,有很多外在因素影響睡袋的性能,要注意的是睡袋本身並不發熱,它只是有效地將體溫流失減低,下面的條件會幫助你睡得更暖些。

▲ 避風防潮

在野外,一個擋風的帳篷能提供一個溫暖的睡眠環境。在選擇營地時,不要選擇谷底,那裡是冷空氣的聚集地,也要盡量避開承受強風的山脊或山凹。一張好的防潮墊能有效地將睡袋與冰冷潮濕地面分開,充氣式效果更佳,在雪地上需用兩張普通防潮墊。

▲ 保持睡袋乾爽

睡袋吸收的水分並非主要來自外界,而是人體,即使在極寒冷的情況下,人體在睡眠時仍會排出起碼一小杯的水分。保溫棉在受潮後會粘結而失去彈性,保溫能力下降。如睡袋連續使用多天,最好能在太陽下晾曬。經常清洗睡袋可使保溫棉保持彈性。

▲ 多穿衣服

一些較松軟的衣物可兼作加厚睡衣用。將人與睡袋之間的空隙充填滿,也可使睡袋的保暖性加強。

▲ 睡前熱身
人體就是睡袋的熱量來源,如臨睡前先做一小段熱身運動或喝一杯熱飲,會將體溫略為提高並有助於縮短睡袋的變暖的時間。

野外生存技巧之常備急救箱

在野外,沒有人能夠預料發生什麼事情。一個急救箱可以延長你的生命,務必隨身攜帶。
急救箱存放著以下各項物品,以備基本急救之用∶

① 綳帶
不同的闊度及質料,以處理不同面積及種類的損傷。

一般有:
紗布滾動條綳帶:適用於處理一般傷口,主要作固定敷料之用。
彈性滾動條綳帶:具彈性,除應用於處理傷口外,更可應用於處理一般拉傷、扭傷、靜脈曲張等傷症,以固定傷肢及減少腫脹。
三角綳帶:三角綳帶可以全幅使用,或折迭成闊窄不同的綳帶。通常作手掛使用,承托上肢。

② 敷料
由數層紗布製成,質地柔韌。主要用作覆蓋傷口及吸收分泌物;流血及分泌物較多的傷口,可加厚覆蓋。

③ 敷料包
敷料包由棉墊和滾動條綳帶組成。用棉墊〔即敷料〕覆蓋傷口,然後用附帶的滾動條綳帶加以固定。
④ 消毒葯水

介紹幾種常用消毒葯水的用途:
1.龍膽紫(紫葯水):加快傷口結痂,加快傷口癒合。
2.紅汞(紅葯水):保護傷口並具有抗菌的作用。
3.酒精和碘酒:用作非黏膜傷口的表面消毒。不可用於破損傷口的消毒。
4.雙氧水:用於受污染的黏膜或破損傷口的基本消毒。

⑤ 潔凈的棉花球
用於清潔傷口,使用時蘸透消毒葯水。

⑥ 消毒膠布
通常用來處理面積較小的傷口。貼上膠布前,必須確保傷口周圍的皮膚乾爽清潔,否則不能貼得牢固。

⑦ 膠布
用來固定敷料、滾動條綳帶或三角綳帶

⑧ 各種葯丸
如康泰克、感冒通、黃連素、牛黃解毒片、必理通、藿香正氣丸、胃葯等

⑨ 蛇葯
真空抽毒器、上海蛇葯、季德勝蛇葯

⑩ 其它
眼葯水、萬花油、止血貼、清涼油、驅風油等

野外生存技巧--如何尋找正確路程

尋找正確路程的技巧必須通過平時的野外活動去積累。例如:平時就養成隨時參考地圖和指南針的習慣,同時積極地觀察周圍的地形以及身邊的植物來判斷正確的位置。
太陽從東方出,西方落,這是最基本的辨識方向的方法。還可用木棒成影法來測量,在太陽足以成影的時候,在平地上豎一根直棍(1米以上),在木棍影子的頂端放一塊石頭(或作其他標記),木棍的影子會隨著太陽的移動而移動。30--60分鍾後,再次在木棍的影子頂端放另一塊石頭。然後在兩個石頭之間劃一條直線,在這條線的中間劃一條與之垂直相交的直線。然後左腳踩在第一標記點上,右腳踩在第二標記點上。這時站立者的正面即是正北方,背面為正南方,右手是東方,左手為西面。
若在陰天迷了路,可以靠樹木或石頭上的苔蘚的生長狀態來獲知方位。在北半球以樹木而言,樹葉生長茂盛的一方即是南方。若切開樹木,年輪幅度較寬的一方濕長著苔蘚的一方即是北方。
利用星宿:在北半球通常以北極星為目標。夜晚利用北極星辨認方向的關鍵在於在茫茫星海中,准確地找到北極星。認識北極星的方法有許多種,這里介紹簡單且有效的一種:
首先找尋杓狀的北斗七星(a),以杓柄上的兩顆星的間隔延長五倍,就能在此直線上找到北極星(d)。一般特別地稱呼此兩顆構柄上的星為要點星球。如看不到北斗七星時,就找尋相反方向的仙後星座(b),仙後星座由五顆星形成,它們看起來像英文字母的M或W傾向一方的形狀。從仙後星座中的一顆星畫直線,就在幾乎和北斗七星到北極星的同樣距離處就可找到北極星。北極星所在的方向就是正北方。
以手錶看方位:想獲知方位手上卻沒有指南針。遇此情況,只要有太陽就可使用手錶探知方位。
將火柴棒豎立在地面,接著把手錶水平地放在地面,將火柴棒的影子和短針重疊起來,表面十二點的方向和短針所指刻度的中間是南方,相反的一邊是北方。
若身上沒有火柴,也可改用小樹枝,盡量使影子更准確。若從事挑戰性的生存活動,記住戴上手錶,這時普通表比數字表就更有價值。因普通表上的時針分針,在必要時會成為求生存的重要工具。 選擇營地
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安全。在野外,很多意外都可能發生。在低海拔地區,危險性要小得多,但仍必須遵循營地選擇的基本原則。
1、在搭帳篷之前,必須仔細勘察地勢,營地上方不要有滾石、滾木以及那些風化的岩石,一旦發現附近有岩石散落的跡象,絕對不可以再搭帳篷了,尤其是靠岩石壁越近的地方越要留意,盡量要避免在凹狀的地方扎營。萬一發現滾石,應立即大聲喊叫,通知同行夥伴。
2、不要在泥石流多發地建營。許多石塊有被泥土包裹的痕跡,這是識別發生泥石流的主要標志。營地不要選在離泥石流通道太近的地方。
3、雷雨天不要在山頂或空曠地上安營,以免遭到雷擊。
4、雷雨天不要在河灘、河床、溪邊及川穀地帶建立營地,以防被突如其來的洪水沖走。
許多時候,營地都會選擇在山脊上或河的兩岸,以便於欣賞風景。較為理想的露營場所,不外乎河岸的台地或寬大的河岸。沙地平坦又乾燥,而溪谷邊有清澈的水流,也有可作為薪材的流木,氣候良好時,這里是很不錯的宿營地。 但是,如果下起傾盆大雨,山谷里的水很可能會突然暴漲,使河岸沒入水中,沖走登山鞋、食品等,甚至連人一起沖走
5、雨季在野外宿營前一定要關注宿營地當地及河流上游地區的氣候、水文情況,宿營時要注意在離水面幾公尺高的高地上搭帳篷,不要選擇雨水通道,要選排水良好的地方,還要選擇危險時可逃生的路徑。當一切都安頓好,還需時常注意水源流水量及渾濁情況以及流水聲。一旦感覺異常,就要趕快逃。深夜或疲憊時都是導致災難的主要原因,千萬不要粗心或觀察不仔細。
搭帳篷

1、應盡量在堅硬、平坦的地上搭帳篷,不要在河岸和乾涸的河床上扎營。
2、帳篷的入口要背風,帳篷要遠離有滾石的山坡。
3、為避免下雨時帳篷被淹,應在蓬頂邊線正下方挖一條排水溝。
4、帳篷四角要用大石頭壓住。
5、帳篷內應保持空氣流通,在帳篷內做飯要防止著火。
6、晚間臨睡前要檢查是否熄滅了所有火苗,帳篷是否固定結實了。
7.為防止蟲子進入,可在帳篷周圍撒一圈煤油。
8.帳篷面最好朝南或東南面能夠看到清晨的陽光,營地盡量不要在棱脊或山頂上。
9.至少要有凹槽地,不要搭於溪旁,如此晚上不會太冷。
10.營地選於沙地,草地,或岩屑地等排水佳的營地。

近水
營地要選擇離水源近的地方,這樣既能保證做飯飲用的用水,又能提供洗漱用水,如果遠離水源則會給營地帶來很多不便,甚至是危險的。但在深山密林中,近靠水源會遇到野生動物,要格外小心注意。

背風
風會迅速帶走人體的熱量,給人製造寒冷,甚至引發疾病,同時大風會捲走帳篷,至少會攪得人員無法休息,點燃篝火就更困難了,做飯取暖也難以保證,所以營地一定要避風。最好是在小山丘的背風處、林間或林邊空地、山洞、山脊的側面和岩石下面等等。

防獸
建營地時要仔細觀察營地周圍是否有野獸的足跡、糞便和巢穴,不要建在多蛇多鼠地帶,以防傷人或損壞裝備設施。要有驅蚊、蟲、蠍葯品和防護措施。在營地周圍遍撒些草木灰,會非常有效地防止蛇、蠍、毒蟲的侵擾。

日照
營地要盡可能選在日照時間較長的地方,這樣會使營地比較溫暖、乾燥、清潔,便於晾曬衣服、物品和裝備。

平整
營地的地面要平整,不要存有樹根草根和尖石碎物,也不要有凹凸或斜坡,這樣會損壞裝備或刺傷人員,同時也會影響人員的休息質量。

最後請大家注意:在野外要保護自然環境,不傷害野生動物,不亂砍亂伐,不破壞自然植被,不污染水源,撤營時必須將燃火徹底熄滅,垃圾廢物要盡可能帶出,丟放在指定的地方,特殊情況無法帶走時可將垃圾挖坑掩埋。

無炊具如何煮食

在遇險條件下,最好每天能吃一頓熱食。熟食具有調理腸胃、消毒殺菌、營養易吸收的特點。但在許多情況下,求生者往往沒有做食物的炊具,所以,他不得不改變一下做飯的習慣。下面的方法簡便、有效,不妨一試。
⑴.炭火烤食
植物的塊根,魚、鳥、淡水貽貝和其它許多食物,可以直接在炭火上烤。在烤之前,可先裹上一層粘土或包上一層樹葉,用這種方法絕不會燒壞食物。
採用此方法既不用拔毛,不必去內臟,也不用刮魚類的鱗,到食物完全熟透後,只要剝去包在外面的泥巴,毛、鱗即可泥巴脫去。
⑵.篝火烤食
把野獸、小魚、鳥、植物根莖小塊,穿在濕木棍或小樹枝上,直接放在篝火上烤制。
⑶.熱石蒸食
這是古老的「蛤蚌烘蒸法」,效果不錯。方法是把帶貝殼的食物直接放在燒熱的石塊上或石塊中間烤(某些肉料要用樹葉或草包起來),再在上面蓋一層沙子或泥土。等食物熟透後,一扒開泥土,蛤蚌、牡蠣等物便張開了嘴,即可食用。
⑷.土坑烤食
先在泥地上挖一個30~40厘米深的坑,將肉塊、鳥蛋、塊根及貝類食物放在坑底,在坑內放上綠色植物的葉子、青草或能保持食清潔的布。然後在小坑上蓋一層2厘米厚的沙子或泥土,把火堆設在上面。但是不可把肉塊放在樹葉堆里燒,這樣會產生煙熏味。
⑸.瓦罐煮食
用泥土做一個土製瓦罐煮食物,內部襯一層箔,然後往裡放干凈水和要煮的食物,再加入燒熱的石塊,直到水開了。用大綠葉蓋上至少1小時,直到食物完全煮熟。
今年對戶外運動而言可真算是個災年,老是出事,有偶然的因素,但更多不幸直接來自莽撞,自大,缺乏經驗。雪山我沒錢去爬,攀岩我也不會,也就在秦嶺里晃盪過些時日,膽子是越爬越小,越來越感覺自己沒有三頭六臂,也沒有神靈庇護,不過是個再普通不過的人,說不準哪天也「獵犬終須山上喪」。
春夏秋冬,雨雪風霜,對這坐大山有了點淺薄的了解,有些經驗,寫出來,這些東西,大街上的那些《生存手冊》里說的很泛泛,這里針對秦嶺細化深化,指望新手看了多個心眼,老鳥看了幫忙更正完善和補充。
總體來說,在秦嶺里一般的戶外運動危險性是很小的,無非背包徒步野營野炊,但在極個別情況下,一些意外情況會發生,我所說的野外生存自救,就是指這種非常情況下的必要措施。
廣義秦嶺山脈東西1600餘公里,南北數十至二百餘公里,人煙稀少,植被豐富,野生動物活動頻繁,總體地形和天氣情況都是非常復雜的,低海拔登山的天堂。

一般遇險,大至有以下這幾種情況: 1.迷路 從秦嶺地區歷次山難事故來看,迷路所直接導致的戶外悲劇要佔到60%以上,這遠不是用指北針就能解決的。
首先,指北針的使用必須與大比例軍用地圖相配合,出於保密原因,一般人難以獲得。
第二,具體的使用指北針配合地圖野外定位,必須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際經驗,新手難以掌握。
第三,即使確定了自己的所在點,如何到達安全地域或補給點,也是個復雜的問題,遠不是想當然的兩點連一線這么簡單。

從實際出發,首先,要做到盡量避免迷路,在沿路的顯著地形點(比如河流拐彎,顯眼的大樹或奇石等),注意多角度觀察,以免走回頭路時無法辨認。注意記下特徵點之間所耗費的大約時間。在每個岔路口做記號,用自噴漆比較顯眼,但不大環保,可以用10CM左右長的紅毛線,掛在路邊樹枝,顯眼而且方便。在海拔3200以上的石海地區,一旦天氣惡劣,能見度降低很多,非常容易迷失方向,又無樹枝可掛毛線,建議用自噴漆隔10米做箭頭記號。
第二,如何找路,經常遇到一些分岔點,不知道走哪邊,這時候不光要做好標記,還要注意分析路的情況,簡單根據地形和目標點的關系判斷路的選擇,具體的說,要去的地方在北邊,通常不會選擇往南邊的岔路,要上山,不會選擇往下的岔路。在某些岔路,路的指向大體相同,那就要調動你眼睛仔細分析,看哪條路可能人常走,分析路邊掛斷的樹枝,路邊野草的長勢,地上有無明顯人的腳印,積留樹葉的多少,相信不難做出判斷。實在不行,隨便擇一往前探上幾百米,一般也會得出結果。
第三,一旦迷路,應該怎樣做。這里已經有兩個具體事例,2001年5月,天津大學5名學生太白南坡迷路,兩男生天黑後下山找路,一人不幸墜崖身亡。2002年5月,上海一男子在太白南坡迷路,丟下裝備找路,結果路和裝備都找不到,活活凍餓而死在暴風雪中。
還有198?年咸陽鼓風機廠5名男子,在太白南坡迷路,尋路不當,死亡三人。
一旦迷路,切記沉著冷靜,所有求生必須的裝備必須隨身攜帶,絕不可分頭找路,先在附近找到合適的乾爽避風的宿營或休息點,仔細分析可能所處的位置,絕不可摸黑找路,遇雨雪霧能見度極差時,應就地休息,注意保持體溫,必要時就地扎營,等待惡劣天氣的好轉。
2001年10月,一南京男子在太白南坡迷路後,就地宿營,天亮後安全找到正確路徑脫險。天氣好轉後,如果還是無法找到來時的路,注意找尋山谷下撤,一般秦嶺山谷中都有溪流,沿溪流下行,第一不用擔心水的補給,第二,相對叢林地帶好走許多,第三,基本不會走彎路,不用擔心再次迷失方向。第四,沿溪流必定可以遇見村莊或公路。
當然,溪流有時候也不那麼好走,但沿溪走,是一定可以走出去的。一般正常速度,少則一天,長也不超過3天。切記,一旦選定下撤線路,必須嚴格貫徹到底,中途的計劃變化,只會帶來更多的不測。全體人員也必須堅定決心,千萬不能動搖,一般來說,人的肉體要比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要抗造的多。人絕望了,離死也就不遠了。 2.野獸 大凡提到山野的危險的,給人頭一個難題就是野獸,事實上,就今天的環境來說,遭遇野獸被傷害的幾率不比在高速路上飈車出事的幾率更大,現在的野獸,一般還是很害羞的,懶得與人為敵的,不過,真要碰到了,也該有以防萬一的准備。
具體分析一下,一豬二熊三老虎,這是山民按危險度排的座次,不過秦嶺中多了個特產——羚牛,可稱超級殺手。
一般人很難想像野豬的兇猛,實際上山野里經常能看到成片掀翻開的地面和刨倒的樹,這就是野豬乾的,而且野豬的數量也相當客觀,遇見的幾率很大,成群的野豬不可怕,它們有安全感,哪怕把你圍在中間也可以高枕無憂。單個的野豬異常兇狠,視人類為天敵,必用大獠牙除之而後快,所以,一旦遇見這種孤獨殺手,千萬不能慌張,先原地不動,一般此時野豬會有狂躁的表現,什麼動作也不要做,不能蹲下,這對它意味著進攻信號,不要刺激它,面向野豬慢慢倒退,直到退出它的視野之外。除了槍,不要指望能用什麼武器對付它。
狗熊,這個的威力大家都清楚,一巴掌下來臉就沒了,一般生活海拔1000M——2000M的地區,不過相對野豬來說它的攻擊性不強,而且事先會對你發發出警告,給你充足的逃竄時間,但是,帶著幼崽的母熊,這個媽媽殺手,出於本能,對闖入它視野里的人,會瘋狂追殺,不要指望兩條腿能比它四條腿跑的快,除非它根本不打算收拾你,一旦追過來,迄今為止除了爬樹我還沒聽說過其他保命方法,1998年周至縣一名農婦曾遭其襲擊,裝死,結果被其折騰了大半天,險些因失血過多真死掉,所以,不到萬不得已,這樣的辦法還是不要試了。老虎,秦嶺里已經沒有了,除非從動物園跑出來一個。
羚牛,看起來最溫順的,秦嶺里最危險的就數它了,似羊似牛,笑面殺手,秦嶺各海拔都有活動,基本上每年都有個把山民遭其不幸,春季,由於高山食物缺乏,常到1500米左右的山谷覓食,也是最容易傷人的時候,成群的羚牛並不危險,麻煩的是落單的幾乎都是受傷落敗的成年雄牛,性情煩躁,通常是將人頂撞致死。從已獲得的有限經驗看,冷靜,緩退,不要激怒它,似乎是唯一可行的方法。還有個傳說一直不知真假,羚牛號稱「森林衛士」,一見到篝火就要踩滅,不過我想,該生火還是要生火。其他的狼啊豺啊豹子啊,這些小傢伙,這年頭只能自保,一般傷不了人,除非你一個人摸黑走夜路,不過我相信沒幾個膽子這么大的山友。以上這些情況都是可能在路上碰到的,晚上宿營,除非你笨到把帳篷支在野獸的窩里,出於本能,動物絕不會襲擊帳篷,最多圍著帳篷轉兩圈,因為晚餐的食物殘渣可能吸引了它,所以,背包食品什麼的,一定要記得放在帳篷里,別被它吃了,然後就可以安心睡覺了,在枕頭邊放把刀,多半隻會自殘或者傷了你的同類,2001年8月新疆就出過這樣的事,睡覺的人緊張的把風聲當成野獸的吼聲,迷糊中把旁邊的同類胡扎一氣(還好沒扎死),由此可見,人是最兇猛的!
3.洪水 欺山莫欺水,今年秦嶺里6月初的山洪想必大家都記憶猶新,每年6-9月是秦嶺的雨季,一場連夜暴雨就可能導致山洪,因此,被洪水困在山裡的幾率還是很大的。具體分析,深圳519山難問題就出在宿營地上,相對秦嶺山區來說,一般在水面三米以上的地方扎營是很安全的,而且越靠上游,可以相對離水面越近,當然也要具體分析,看宿營地是否有被水漫過的跡象。一旦夜間有暴雨,必須保持警覺,注意水情的變化。一旦洪水發生,最容易出現的情況是被困在某個河谷邊的宿營地上,來時可以涉水通過的河面顯然已經不能通行,這個時候,就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如果水還在上漲,有可能威脅到你的小窩,什麼都不要說,趕緊搬家。如果天已放晴,可以就地呆上兩日,一般經驗,水退回原來狀態大約需要一天到兩天時間。修身養性就是。如果還在下雨,就有點麻煩了,3-5天的連續降雨,在雨季很正常,計算一下自己的食物和燃料和自己的體能,燃料和食物都充足,就老老實實呆著,不足,就必須趕緊考慮走人,必須趁體力還充足的時候沖出危險區域,心寸僥幸的等待,只會導致體能的下降和信心的喪失。沿溪下撤,走溪邊的山腰,肯定可以走出去,見機行事,該上就上,該下就下,遇到斷崖繞行或迂迴,只要保持信心,總是可以走的。但是,有時過河是不可避免的,這時,至少兩人以上才能安全過河,一人結繩,一人保護,注意,水混處是急流,水清處是緩流,有根手杖會穩當很多,水深過腰,河道超過10米寬,99%無法過河,選擇河道較窄處砍樹搭橋過河,水深過膝,選擇河床中石頭較突起的地方過河(便於腳反水方向抵住),某些時候還方便「摸著石頭過河」。某些時候可以選擇「大躍進」,選擇好水中下游容易攀附的大石頭,藉助水流和注意手和腳的劃水斜線向到達,再依次向下,比較有難度。小步慢走,但注意在水中時間太長體溫急劇喪失。注意做好洗澡的准備,該保護的東西事先注意防水,一般落水10秒內水進不了背包,注意背負的重心平衡。千萬注意,晚上禦寒的睡袋和備用衣物絕對不能弄濕,可以考慮用結實的塑料袋加膠帶密封,當然,有防水袋就更好了。最後,注意最好不要赤腳過河,鞋濕了可以弄乾,腳底板劃了影響走路就太慘了。
4.失溫 在山野中導致人死亡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失溫,也就是體表溫度急劇下降導致個體死亡,說起來簡單,吃的飽穿的暖就可以,但在山野的復雜環境中卻時時需要注意。具體分析,冬春季,秦嶺登山過程中,遭暴風雪襲擊的概率還是不小的,海拔低點的地方也罷,有植被的掩護,避風和宿營都是不難做到的。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石海地帶,一旦被困,無遮無擋,不管你穿多好的風衣,體溫還是會被山風無情的一點一點剝奪。這種地形相必大家都有認識,幾乎很難找到可以搭帳篷的地方,而且,一般帳篷的抗風性也不是很好,所以,直接鑽進帳衣里也就可以了,沒必要非支起來,沒有帳篷,山民的做法是用大張的油布或軍用雨衣來代替,效果差點而已,這樣好歹有個防風雪的空間,再鑽進睡袋裡或是穿上所有衣服,將所有的塑料袋夾在衣服內層,不透氣但可以盡量保持體溫,感覺冷時吃點東西,想保住小命還是不難做到的。不過如果象華崢嶸那樣什麼裝備都丟了,那也真的沒轍了。在夏秋季,夜間山裡的溫度還是很低的,如果衣物和睡袋不慎在渡河或大雨中搞濕,晚上還是很難熬的,假設又因為大雨不能生火,那麼,首先,架設好掩蔽所,即使有帳篷,也要考慮到微小的滲漏,畢竟市面上大部分帳篷的防雨能力不是特別好,所以,最好在林間以幾棵樹的樹干為依託拉圈繩子,將小樹枝最好是小竹子整齊的架在上面,堆成屋脊型,上面蓋上大張塑料布,再壓一層竹子。這樣,在下面搭帳篷,可以萬無一失,而且在帳篷外也有點地方可以活動。如果不方便挖排水溝,在帳篷底下墊幾層竹子效果也很好。然後,絕不能穿著濕衣物鑽睡袋,統統脫光,一般的真空棉睡袋只要不是濕的特別厲害,還是可以保溫的,帳篷里是可以燒氣或酒精爐增加點溫度,但也只是權宜之計,再不行,用最原始的方式,光著身子抱著你的同類取暖,不要害羞,效果一般還是不錯的。生火,這幾乎是每個戶外愛好者所必須掌握的最重要技能,對付失溫的最好辦法,先說引火,山民可以輕易的用幾根火柴點著一堆濕木頭,對大多數人來說不大可能做到,辦法是准備一小塑料瓶酒精或者一瓶被煤油浸透的木屑,都很輕便易用。火源也要注意,多帶幾個一次性火機並且額外准備一盒密封好的火柴以備不測,不要迷信什麼ZIPPO。點著以後,注意柴火的架放方式,如果需要長時間無人看守的「過夜火」,辦法是將大木頭整齊排列碼放在火堆正上方只留很小的空隙,這樣通常第二天早上還能看見一點微弱的炭火。采葯的山民沒有帳篷和睡袋,基本上都是這樣蜷縮在「過夜火」邊睡覺的。

❻ 暑假在叢林生活幾天需要准備些什麼東西

食物

在一整天的運動以及呼吸新鮮空氣後,人的胃口往往大開,吃成為宿營的一種真正樂趣--;在野外,食物就是燃料和推動力,補充你耗盡的卡路里是一項必要的工作。如果你的食譜不但營養豐富,而且重量輕、簡單易備,那麼運動的能量和精力、個人的樂趣將大大增強。

盡管有半生不熟的面條或是燒焦的正菜,宿營食物很少吃起來不美味可口的。不過選擇營養豐富的食物、估計適當的數量以及為長時間旅行安排食譜能考驗大多數有經驗的冒險者的耐力和自信心。健康營養的飲食和一份種類多樣的食譜是野外從堅定的信念到安全的決策等一切的支柱。相反,單調無味、不恰當、不豐富的食譜只能導致運動能量不足,旅途中口角不斷。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食物往往是在旅行准備工作中常常被忽略的一個方面。

食物是一種重要的後勤補給,關鍵的一點是:你必須有充足的食物,但食物也非常重,你會很容易過高估計你的卡路里需求。預先警告你:不管你怎樣努力,食物供給似乎總是不合適。要麼太多,要麼太少,數量不對。大冷天精疲力竭爬上山頭卻沒有東西吃只能挨餓,風和日麗的下午下山卻一路打著飽嗝。去年秋天狼吞虎咽並不能保證今年夏天食物充足,精力充沛。

永遠無法使食物量恰好合適,但可以設法讓它接近需求量。一般來講,一個體重70公斤的成年男子每天大概需要1公斤脫水食物,一個體重55公斤的成年女子每天大概需要0.9公斤脫水食物。如果你帶的是肉類、乳酪或任何罐頭食品,適當增加每天的食物預算,因為這些東西比脫水食物重得多。如果你選擇的是冷凍乾燥的食物則適當減少食物量。如果你在各種各樣的旅行中堅持記錄每天日常的食物供給,它將對你今後旅行前的食譜准備工作大有裨益。

宿營食品"六不要"

·采購食品時試圖省錢

·從角落裡的速食市場中選擇食物供給

·少吃以達到節食減肥目的

·通過只帶健康食品想以此改善同伴的飲食習慣

·上路時忘記帶

·用來喂動物或者浪費飲用水

通常,旅行食譜包括速熟的熱的穀物類、用箔包裹成袋以保質的食物以及適合作為飛行食品的份食。其實沒有必要遵從這種既平淡無味又不健康的給養准則。

如果你願意花時間將食物脫水,找到飲食中所需肉類的替代物,在營地花些時間來烹飪的話,你可能吃得和在家裡一樣多。投資一台食物脫水乾燥機可以降低多年野外旅行的烹飪成本,極大地減少旅行花費,從而收回投資。水果、蔬菜、零食、調味品甚至整個主菜都能被脫水乾燥,然後貯藏起來以備旅途食用。

即使沒有脫水乾燥機,你也可以從普通的(相對來講並不昂貴的)商店裡隨便買得到的食品中准備出像樣的營養豐富的野外食物來。想想你平時在家愛吃的東西,選擇其中適合野外旅行的部分,要考慮這樣一些限制因素--;旅行時間的長短、補給的需要、烹飪時間的縮短、飲用水的供應等等。

為什麼不做像在家裡吃的一樣的面條、干辣椒、燉肉或者玉米煎餅?脫水的面條調料、炒豆、沙拉以及在家裡吃的其他東西,在野外加上熱水就能做出像在家裡吃的一樣的食物來。少量的新鮮調味品使營地食物味道更好。商店裡買的預先包裝起來的米飯和面條也能做出美味可口的吃食來。湯包和調味包是豐富食譜的附加品,重量很輕。

如果你吃的就是預先包裝好的食品,你仍然可以加上一些精心選擇的新鮮蔬菜以使其味道更好,營養更豐富,像洋蔥、大蒜、胡蘿卜和捲心菜一類。帶上一套齊全的調味品,固體的調料包括鹽、蒜末、胡椒粉、孜然、咖喱粉、薄荷以及桂皮等等。一些輕巧的調味品(如芥末、醬油、辣醬油等)增加口味而又不佔地方,把它們裝在帶旋蓋的防漏的塑料瓶里。

導致對食物毫無興趣的最有效途徑就是讓自己忍受單調乏味的飲食。應盡量以不同種類的主食(麵食、米飯、豆類、谷類)為基礎建立一種輪流交替的飲食結構,准備各種各樣路上吃的零食,買幾種乳酪(乾酪保存得長一些),包括熱、冷兩種谷類,不時品嘗一塊甜點,當士氣需要鼓舞時增加食物犒勞。

在出門之前,盡量把可能的垃圾留下來,重新包裝玻璃製品或紙盒裡的東西(用封口塑料袋或打個結以代替使用繩子,這樣可以消除那些亂丟在營地周圍,似乎無處不在的細繩帶)。計劃好你的菜單以避免剩餘物,或者以後再使用,最大程度地減少野外垃圾。

附:烹飪裝備

你可以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宿營烹飪中的重要因素。多數背包徒步旅行者以一種斯巴達式吃苦耐勞的態度選擇宿營菜單。要麼不帶爐子、水果、早餐燕麥片和塊狀食品而輕身上路,這在炎熱的夏季是可行的,因為在夏天長途遠足後最不願吃的就是熱騰騰的飯菜。要麼,如果你認為這些方式是不必要的自我折磨,你可以安排一個美食家的營地廚房,把飲食烹飪視為背包徒步旅行經歷中重要的一部分。對於大多數飢腸轆轆的旅行者來說,簡簡單單的調制准備好的一罐早餐和正餐已經很合適了,只要份量足夠多。

最簡單的,你的營地廚房可能只是一兩個野外用的輕便燃料罐(內裝有丁烴或丙烷),一個可旋在罐上的爐頭,一口小鍋,以及一把勺。實際上用這樣袖珍的"廚房"設備,你可以慢慢煮熟大概1公斤的食物。一塊擋風玻璃、已經變黑了的鍋具以及熱量疏導器能進一步提高任何爐具的效率,將它們結合起來使用會使你的烹調時間縮短一半。講究飲食的人會很高興聽到雙爐頭的旅行用爐灶即將面世的消息,並且你可以任意選擇你想要的各種各樣的野外爐具、雙層鍋以及咖啡煮器。不過這樣的話,你大概最好是作簡單的旅行。

防護物

防護物是野外必需品中食物以下居第二位的。大多數人一提到野地防護物,就會想到帳篷。重要的是挑選一頂適合旅行地天氣以及同遊人數多少的帳篷,比如,雨天四人旅行可能需要一頂大的圓頂帳篷以及幾張防水布用以做飯和儲物,而一個人在沙漠中旅行則可能需要一頂嚴密輕巧的防蚊帳篷或一張小的雨布。旅行時間越長,路線越偏遠,越可能在防護物上弄錯,因為可能會遭到突如其來持續很久的暴風雨襲擊,而離開小路又不是一種選擇。

如果你的睡袋比你要去的地方所需要的睡袋更暖和是最好不過的,這樣你可能通風透氣,總比為了取暖緊裹在睡袋裡瑟瑟發抖要好得多。穩妥無憂、受保護、乾爽的感覺對於夜間休息恢復體力是很重要的,它讓你睡得更沉,防止在寒冷的天氣里受涼生病。選擇合適暖和的睡袋還讓你行動更加自由,因為你可以脫掉厚重衣物,只需穿薄的、舒適的、很容易乾的睡衣即可。

衣物

溫度、天氣以及人體自身散發的熱量在一天24小時內變化很大,所以要適應各種情況的戶外衣物的選擇也就變得很有意義和重要了。戶外服裝需要是多功能的,以使你在白天的遠足運動中通風透氣,汗水浸濕後很快乾燥,早晚氣溫低時保暖以及在狂風大作暴雨傾盆時擋風遮雨。由於探險旅行者們不可能帶上一衣櫃的衣服,因此適應各種必需功能的唯一辦法是同時穿上幾層功能不同的服裝:幾乎沒有熱天穿的,所有都是當你需要各種保護時穿的。大多數現代戶外服裝都是按這些層次結構設計和製造出來的。

最貼近皮膚的底層內衣利用體溫將身體的水分帶走,能在運動後迅速乾燥。這些薄的貼身內衣外穿上稍厚一些的隔層衣服。厚運動衫和背心可以在你和周圍環境之間形成不流動的空氣層,通常有幾種不同的組合穿法。在這些衣物上面,應穿上防護類衣物,擋風防水,保護你以及裡面的隔層衣服。總的來講,最重要的兩層就是貼身內衣以及防護衣,因為它們不得不處理出汗的體膚以及惡劣的氣候帶來的問題。

戶外服裝通常由合成織品製成,這種材料幾乎不吸水,像聚丙烯、聚酯纖維(滌綸)或者經特殊處理的尼龍。這些"憎水性織品"有各種各樣令人眼花繚亂的品牌,正是用作底層內衣的一般材料,因為它們幹得很快,能將體膚的水分吸走。在潮濕多雨的天氣中,合成織物是明智的選擇。棉,這種休閑服裝最常用的纖維,一旦浸濕就變得相當冷,並且幹得很慢。在寒冷而潮濕的氣候中,棉質衣物蒸發的涼意會降低人的體溫,當體溫降低到一定程度則可能帶來危險。因此,棉質衣物應避免在野外使用,但炎熱的沙漠地帶除外,在那種地方棉布是可用的。慎用羊毛織物,它雖然暖和,但重量卻不輕,而且幹得很慢。羊毛可能是好襪子的最普通的材料,但是為了最大限度的舒適,背包徒步旅行者需要衣物迅速乾燥,僅帶有身體熱度,看起來只有高科技合成的織品材料才能達到這樣的要求,尤其是在潮濕條件下。

寒冷氣候中應該帶上比你認為需要的衣服多的衣服,因為我們多數人平常不習慣於一天24小時呆在戶外。在野外行路途中,偏遠的營地之間,你可能根本無法找到一間暖和的屋子--;像你在滑雪場山頭或一天的短途旅行之後所找到的那種--;所以為了在各種氣候環境中保持舒適溫暖,你需要多一些的衣服。比較理想的是即使在你不能點燃營地篝火或者你的帳篷漏水的情況下你仍然有足夠的衣物來保證身體暖和。不論你是花一個下午來遠足或者長達一個月在野外流浪,你都需要足夠的衣物,潮濕、疲憊、飢餓的經歷不可避免,但至少擁有一段舒適暖和的旅途時光。

一旦你已經用上了不同層次功能的衣物,明白了在給定條件下如何搭配各層服裝以達到穿著舒適,那麼即使在充滿危險的惡劣天氣下你也能非常安全。現代科技手段製造出來的戶外服裝會發揮良好的作用。僅僅加上一頂防風雨帳篷,你就能在大多數環境中保持溫暖乾燥。最主要的是在寒冷天氣中帶上足夠衣物,一件特殊的夾克衫或一副連指手套能帶來更多的舒適,重量卻很輕。

底層內衣:如果有一層衣服你無論如何不能節省的話,那就是貼近皮膚的內衣。在熱的天氣一個背包徒步旅行者出汗很多,你的底層內衣必須能夠把涼涼的汗水從身體上帶走,並且迅速乾燥而不至於晚上在營地瑟瑟發抖。所以,大多數適合戶外運動者的底層內衣都由經特殊處理的聚酯纖維(滌綸)製成。這種纖維不吸收水分,並且織物也設計成容易帶走皮膚水分的編織式樣。盡管底層內衣一般都比隔層衣物或防護衣便宜得多,但卻非常實用,從夏天的慢跑到冬天的露營。長袖翻領拉鏈衫適合於各種天氣和用途。

隔層衣物:底層和外面防護層中間的隔層衣物對你的穿著舒適並不關鍵,但它們仍很重要,尤其在惡劣的氣候或季節中。聚酯纖維製成的羊毛狀織物是野外旅行者最歡迎的隔離層,因為它經久耐用,能有效地造成不流動的空氣層,疊放方便並且幹得快。羊毛衣也能有效隔離,但要重得多,而且幹得慢,易於磨損。寒冷的天氣在營地周圍活動,一件羽絨或合成材料填充的風雪大衣或馬甲雖然攜帶起來重一些,但卻相當有用,也值了。不過對於夏季旅行則顯得多餘。在潮濕天氣下,羽絨必須保持乾燥。

防護層:最外層的防護衣一般是用織得很緊的尼龍做的。這種防水又透氣的外套用途全面,因為它能很好地對付中等適度的雨水,又能充分透氣而不至於在徒步運動後洗一個"汗水澡"。防水透氣的風雨衣能通過多孔滲透的織物材料散發汗水和濕氣,所以穿上它你能在一次暴風雨或大汗淋漓的運動過後還保持裡面的衣物乾燥。這種防護衣主要的缺點在於昂貴的價格,而且不能像帶塗層的完全防水的衣物一樣抵制持續的暴雨。

所有的防護外套,不管材料和時令季節,都應該易於排出水汽,蒸發汗液,並且有附帶的風帽來保護頭部,避免熱量流失的可能性。你還應該能不脫鞋很方便地穿上或脫下防護褲,在爬山的時候,防護褲也不能限制膝蓋的彎曲提落。

頭部及四肢防護:要裝備齊全,你還需要一頂太陽帽、冬帽、手套以及質量好的襪子。帽子、手套尤其是襪子一般選用羊毛製品,不過實際上聚酯羊毛狀的織物能更好地提供防護。但聚酯纖維的襪子伸縮性不如羊毛襪,需要謹慎挑選最合腳的。重要的是這種襪子一夜即干,即使全部浸透了,一雙羊毛襪則可能需要雙倍的時間。

附:鞋類

背包徒步旅行無非就是負重和走路,這兩者無疑都要靠腳。因此,鞋可以成就或破壞你的旅行。負重輕、路途短而且易行的時候可以穿跑步的鞋子,但負重10公斤以上、在崎嶇不平的地帶徒步時則要求穿更能保持腳、更起支持作用的鞋。背的包越重、旅途道路越難走,你越需要硬挺和具支持力的鞋。

有關鞋的選擇、適腳以及保養的知識本身就可以構成一整本書,所以在這里我們將擇其要點略述之。首先,適腳無疑是挑選鞋時最重要的因素。每個公司的鞋以及特殊的鞋樣都被一定的鞋楦(木製的鞋模)限定住了。如果生產廠家的鞋楦形狀不符合你的腳型,那麼世界上做得再好的鞋對你來說也只是一件昂貴奢侈的、持久折磨你的工具。

要花大量時間來挑選並試穿不同鞋子,不要憑一時沖動草率地購買。只有當你已經到過幾家鞋店,試穿過半打以上的鞋子後,你才能比較哪一雙穿在腳上是最舒適的。試的時候穿上你計劃在野外穿的襪子,因為不同的襪子會影響鞋子的適腳感。穿上鞋後應該有足夠的空間讓腳趾活動,並容納下勞累一天後有些腫脹的腳。但是也不要太大,以免下山時或正在不平衡的斜坡上平衡時腳從鞋子里脫出來。如果你費了很大的勁都難以找到舒適的鞋,可以考慮一下購買分開的鞋幫或鞋底,因為它們經常可以提供你最需要的更好的輪廓。

一旦買了鞋子,為了延長使用壽命、保持柔軟輕快、具支持力的適腳度,需要保養鞋子。用商業上的線縫封口機保護暴露在外的針縫,用上蠟或硅酮的處理方法保持皮質鞋的防水性。防水的保護和處理將使你的腳保持乾燥,並防止皮革收縮或變硬而不再舒適。

關於襪子材料的選擇,即使有了新的合成聚酯纖維材料,羊毛襪仍然因為其良好的彈性和全面的舒適感而長期被人們使用。但是羊毛襪不容易過夜即干,這是一個嚴重的缺陷,因為襪子總是由於腳汗的緣故帶有濕氣,頻繁的洗襪子有助於避免起水皰。對這一窘境的最佳答案是選擇新式的合成材料製成的襪子,這種襪子不如羊毛襪伸展性好,因此必須更小心地選擇適腳度好的襪子,不過它們穿起來很舒適,而且能很好地保護腳不被摩擦受傷。最重要的一點是,這種襪子經過一夜就能變得像易燃的乾柴一樣乾燥,只要把它們隨手扔到睡袋的腳頭。或者把它們掛在帳篷頂上(避免吸收身體熱量),第二天會有一點潮濕,但穿上後會很快乾燥,腳時刻能感到暖和。

營地鞋不僅有助於讓腳在一天的運動後從硬梆梆的皮靴里解放出來並得到放鬆和恢復,而且重量輕巧,鞋底柔軟的營地鞋也有助於保護露營地,因為它們很少將表土層踢起來。營地鞋應該是能迅速乾燥的,這樣在清晨沾滿露珠的地上走濕或者用於過河以及陷入泥沼後,它們能很快又變得舒適暖和。在暖和的天氣,運動便鞋就可以了,盡管跑鞋似乎更適於多數環境。在冬季,柔軟的長統靴是恰到好處的。這種靴子高至膝蓋,當配上厚襪子或輕便布鞋時,可以想像那簡直太奢侈了,因為它們是那麼柔軟。高至膝蓋的鞋讓你輕松地在深雪覆蓋的營地踩出一個個雪坑,在帳篷周圍開出通道來。

地圖和全球定位系統

如果在旅行中你總得擔心迷失方向,那麼這樣的旅行不會有意思,所以要帶上你所到地區的最新地圖以及羅盤,並且學會使用它們。如果你需要一些指導,參加當地戶外運動機構組織的學習班或者閱讀相關書籍。一旦你已經有了一些經驗,越野識途就變得相當容易,旅行中幾乎不發生什麼混亂你就能練習使用地圖和羅盤的技能。把你的羅盤和地圖放在隨手可取的地方,旅途中可隨時求救。

在不熟悉的地區一定要確保一開始就走對了路,並且保持正確可靠的方向,謹慎地選擇路線。尤其在道路不明確不發達的偏遠地區,人們從旅途的一開始便迷失方向是非常普遍的,而且一旦迷失直到他們採取的線路完全不能再走才恍然大悟。

全球定位系統隨著其重量和價格的下降,在野外運動導向中變得越來越流行。在一些像北極苔原和茂密的叢林這樣的生態系統特色不鮮明的地區,這些衛星定位裝置能告訴你所在的確切位置,甚至離你預先選定的目標還有多遠,但它們不能告訴你此時所面對的方向--;只有羅盤能做到。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是用來定位的,而羅盤則是用來指向的。實際上,許多全球定位系統的部件能給出當前旅行的方向,但遠足旅行者的步速往往低於這種功能的速度起點--;因此,全球定位系統部件應該被視為地圖和羅盤的添加助手,而不是它們的替代物。並且,全球定位系統裝置需要相當高的電池耗量,所以得多帶一些備用電池。當全球定位系統和羅盤一起配合使用時,將兩者分開至少相距一英尺以上。要記住當羅盤指針靠近全球定位系統的天線時,磁性指針會發生偏向。注意精確認讀羅盤。

十種必備品

有很多重要物品是臨行前不能被忽略的,像太陽鏡、手電筒、小刀和急救用品箱。如果旅行中忘記帶什麼東西,它很有可能是十件必需品清單上的一些重要器具。對於某些個別物品可能處於你記憶上的盲區,讓你一而再再而三地忘記它。為背包徒步旅行准備的物品清單能幫助你避免任何記憶帶來的令人沮喪的差錯。

1.額外的衣物。不要只圖背包重量輕背起來舒服,帶上一整套替換的衣物,並保持乾燥以備急用。

2.額外的食物。帶上比你認為可能需要的更多的吃食,多出來的量至少夠一整天食用。

3.太陽鏡。這對於避免眼疲勞、頭痛、強光下的眼部受損都是非常重要的。

4.小刀。一柄簡單的口袋小刀是一件多用途的重要工具。

5.點火材料。在極度潮濕或寒冷的天氣下,你需要點一堆火來保持正常的體溫,而不至凍傷。

6.置於密閉防水容器中的火柴。要想在非常濕冷的環境中使用野外用的火爐,一定要確保火柴的乾燥。要麼就帶上一個丁烴氣體打火機,這種打火機易干,可多次點火,並且在零度以下的氣濕條件下易於暖熱起來。

7.急救用品箱。為你將要做的旅行准備一個大小相稱的急救用品箱,包括為大多數類型的戶外運動准備的太陽防護品。

8.手電筒以及一套備用電池。

9.地圖。一張最新的地形地圖是很重要的。

10.羅盤或指南針。知道如何使用它。

非必備品

有一些東西是你平日迷戀但在旅行中並不真正需要的奢侈品,要考慮一下是否值得負額外的重量背上它們,像營地拖鞋、望遠鏡、提燈、躺椅、雨傘、星空圖以及你快要讀完的書。記住一條野地旅行的法則:"如果東西太沉,考慮不要帶上它"。

營地舒適用品

·營地拖鞋或輕便布鞋

·營地椅

·提燈(也被用作野外帳篷內的取暖器)

·太陽能淋浴裝置

·枕頭

·營地毛巾(T恤衫也可以充當)

附:組織裝包

一旦你已經有了一個工作計劃,就到該把食品、防護物、衣物、旅行裝備以及大小適合於你的旅行的急救用品箱等裝包的時候了。背包徒步旅行關鍵的一點是背包必須適合你的背,反過來這意味著有大量東西你不能帶。因此,你所想到的每件物品都得估計其重量、大小、用途以及耐用性。

重量輕總是很重要的,因為你背上的每一公斤都會成倍增加徒步行走時腳上所必須付出的辛苦。小的尺寸以及緊湊輕巧也是很關鍵的,因為所有東西都得被裝進你的背包(容量一般為40�70升)。任何帶上的東西都應該是有用的,而且最好是多功能的,這樣它所增加的負荷才是合理的。那些在一次長途旅行中也許僅僅被用上一到兩次的特殊物品最好留在家裡。耐用性也是重要的,因為你所依賴的很多物品必須經得住經常性的使用。另外,從長遠來看耐用的物品也更經濟實惠,因為你所花出去的每一塊錢能轉化為更長的使用壽命,產生更少的廢品垃圾。不過耐用也意味著更重,也許輕柔的使用讓你旅行更輕松一些。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許多旅行者不愛惜使用他們的裝備用品。戶外裝備有一個確定的使用壽命,應該多加保養。旅途中小心對待你的裝備,將會使其時間耗費盡可能少。使用它,但不要故意地濫用它。輕一些拉拉鏈。輕輕地放下背包而不是扔在地上。不要把帳篷桿塞進一個已裝滿東西的袋子,以免將尼龍頂蓋撕裂。裝包時也不要把諸如爐子和頭燈之類的物品硬塞進滿當當的背包。好好對待你的東西,多數會回報你的。

有一個有趣的對比練習:僅僅裝上必需品--;你"必須"帶上的東西,在家裡的秤上秤秤重量。然而裝上你"計劃"帶上的東西再秤,比較一下兩個重量。不過記住,食品、防護物以及衣物是無論如何省不掉的。

背包徒步旅行的裝備清單

清單中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是必需的,有一些屬於營地舒適用品,是你可能想帶的東西。

食物、水以及烹飪裝備

·水壺(水瓶)

·水的過濾器或純凈器

·爐子以及修理工具

·燃料

·帶塞子的壺(罐、鍋)

·杯子

·匙或刀、叉

·碗(飯盒)

·調味品

·吃食

·營地水袋

防護物

·帳篷

·防水帆布

·雨傘

·睡袋

·睡墊

衣物

·襪子以及備用物

·長袖內衣

·襯褲以及其他慣用內衣物

·運動短褲

·長褲

·防水長褲

·T恤衫

·厚運動衫

·馬甲(背心)

·防水夾克

·太陽帽

·冬帽

·手套

·營地鞋

旅行裝備

·背包

·旅行鞋

·徒步撐杖

·全球定位系統

·一份計劃

十種必備品

·額外的衣物

·額外的食物

·太陽鏡

·小刀

·點火材料

·置於密閉防水容器中的火柴(或打火機)

·急救用品箱

·手電筒

·地圖

·羅盤(或指南針)

非必備品(可選擇的物品)

·化妝品

·太陽防護品

·修理物品(備用扣子、針線、尼龍繩、電線、導管、帳篷桿套、備用物等等)

·提燈

·營地椅

·星空圖

·雙目望遠鏡

·照相機

·書籍

·營地游戲

·毛巾

❼ 帶寶寶海邊露營需要准備什麼東西

帶寶寶海邊露營需要准備什麼東西

帶寶寶海邊露營需要准備什麼東西,相信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想知道,夏天到了,到海邊,吹吹海風,但是出去海邊露營也要准備好工具,下面跟著我一起來看看帶寶寶海邊露營需要准備什麼東西,希望對你有用!

帶寶寶海邊露營需要准備什麼東西1

帶寶寶海邊露營需要准備什麼東西

1、擇防風防蚊蟲,通風透氣效果很好的賬篷,空間適合3-4個人住,更重要的是搭建起來要很方便,如果晚上露營的話,帳篷打帳篷地釘時,需要用大石塊壓牢,因為晚上的海風會很大。

2、全面做好孩子的防曬工作,防曬霜、遮陽帽、防曬衣一個都不能少去海邊,如果不注意防曬很多大人都會曬傷,更別說孩子了。所以炎熱的上午去海邊最好給孩子穿長袖衣褲,防曬衣,速干褲什麼的,戴上遮陽帽,塗上防曬霜,孩子玩一會兒就讓在遮陽蓬下或是帳篷里休息休息。要是陽光不毒的傍晚去,穿個小短褲、短袖,再帶個沙灘帽就OK了。

3、除了給孩子帶救生圈,還應給准備一條寬大的速干毛巾去海邊游泳是不可避免的,一些膽子比較大的孩子,會下到沒過腰部的海水裡,家長要給孩子帶好救生圈或救生衣,站比孩子近海的那一面保護好孩子。對於一些年齡小和比較膽小的孩子,可能只是在淺灘或岸邊戲水,家長也要看好孩子。以防孩子玩具被海浪帶走,孩子想要拿到玩具,深入海水。另外給孩子准備一條寬大的速干毛巾,孩子從水中出來會感到比較涼,披上毛巾就暖和多了。

4、海邊遊玩大人穿沙灘鞋,孩子客串泡沫鞋

海邊遊玩最好穿沙灘鞋,感覺鞋底很軟,穿上有一種赤腳踩在沙灘上的感覺。而且去海里游泳時穿著還能減少海水對腳的'阻力,游起來更輕快。只是這個沙灘鞋沒有兒童款。所以我就給孩子准備了泡沫涼鞋,因為泡沫涼鞋就算被海水打濕了也不會變得沉重,而且泡沫涼鞋特別容易干,就算一雙濕腳穿著它,上岸後走上一會兒,也就差不多幹了。不象皮涼鞋或是塑料涼鞋,比較重不會,還不易干,尤其是皮涼鞋最好別在海邊給孩子穿。

5、住賓館自帶抓絨睡袋和睡衣睡褲

現在的賓館大多空調都很足,被子又很大很厚,孩子蓋著太重了,所以最好給孩子帶條毛毯或是抓絨睡袋。另外,在空調房裡睡覺,一套長袖睡衣睡褲也是不能少的,別忘了給孩子帶上。

6、帶上瓶礦泉水或自來水去海邊

最好多准備一些礦泉水或者事先在賓館里灌好自來水帶去海邊,等在海邊玩完,離開海邊時,可以找個地方用水給孩子洗洗手,沖沖腳和涼鞋,省得孩子的小腳丫子里夾著沙子,走路時會不舒服的。

另外,孩子在海邊玩水時,難免會把衣服給弄濕一大半,為了防止孩子肚臍受涼,家長最好給孩子准備些肚臍貼。還有傍晚海邊蚊子很多,花露水、防蚊水什麼的,也要帶上。

7、帶上零食和小葯箱有備無患

出門在外很有可能不能按時用餐,因此家長要多備孩子喜歡吃的營養小食品,以備不時之需。建議家長攜帶小葯箱,裝入各種常用葯品,比如感冒葯、腹瀉葯、抗過敏的外用及內服葯、雙氧水、棉簽、驅蚊劑、創可貼、清涼油、體溫計、防曬油、藿香正氣、眼葯水、牛黃解毒片等,當然也不能忘記防曬霜!

8、食物:蔬菜水果肉類分開攜帶

自帶食材打算在海邊燒烤的家庭,首先要在車上備戶外專用冰箱,容量大的車載冰箱也可以,燒烤用的烤串、肉類等易變質的食材一定要放在冰箱里攜帶,蔬菜和水果可以單獨放在冰包或者小保溫箱中帶到海邊。

露營地勢選擇

1、歷史潮位最高點3米以外,在浪泳及潮水無法到達地帶。

2、地勢平坦地帶,四周地勢要矮於架設帳篷地帶,在雨水無法淹到地帶。

3、無草、無樹離草樹木1米5以外為最佳,在有害動物、害蟲難以侵害地方。

4、遠離高台,防止夜間出行危險。

野外露營怎樣避免危險

1、穿著較為貼身的長衣長褲。以避免蚊蟲叮咬及樹枝扯掛,若衣服寬大,可以將褲腿、袖口紮起來。

2、穿著合腳防滑的鞋子。當感到腳底疼痛時,迅速在痛處貼上一小片醫用膠布,可以預防起泡。

3、准備禦寒衣物。野外氣溫會比室內低比較多。

4、准備足夠的凈水、干糧及常用葯品,如驅蚊葯、止瀉葯、外傷葯等。

5、請向導引路。通常森林公園的面積較大,往往林中無明顯標志物。因此進入森林時一定要結伴而行, 並 請 向導引路,不要過分深入叢林。穿越森林過程中注意留意路邊的一些自然標志物,像古樹、泉水、河流、怪石等。萬一迷路時不要慌亂,可以按照這些標志物慢慢回到來時路。

6、節約飲用水。斷水時,慎用野外天然水源、切勿摘食不認識的植物果實。緊急時可以砍斷野芭蕉取水。

7、攜帶一些望遠鏡、放大鏡、多用途工具刀、電筒、哨子等用具,可以帶來額外的樂趣和便利。

8、保護生態環境,不要隨意獵殺捕捉野生動物、採摘植物、引燃篝火、丟棄垃圾。

帶寶寶海邊露營需要准備什麼東西2

去海邊露營要帶什麼

1、去海邊露營離不開行和住,在出行的時候要注意看天氣,要帶好帳篷,海邊的帳篷主要是防曬和防風,因此在選擇時候一定要注意選擇結實點的,這樣你才能安心的住下。

2、去海邊最好背著雙肩包,這樣你才能發洗漱用品,旅行必備的葯品、娛樂性的東西、換洗衣服裝在背包裡面,既方便又省事。

3、去露營免不了拍照,這時候相機是千萬不能玩了的。晚上海邊光線比較暗,就需要我們帶著照明燈或手電筒。

4、女性在海邊露營千萬別忘了帶防曬霜,海風很強,而且海邊陽光太強烈了,搞不好就會曬傷皮膚,因此一定要注意防曬。男士一樣需要用防曬用品保護自己的皮膚不受紫外線侵害。另外,塗抹防曬霜時一定要塗抹均勻,如果被汗水沖掉了,還要補擦,可不能嫌麻煩。

海邊露營要注意什麼

很多年輕人都喜歡去海邊露營,除了要准備一些必帶的用品外,露營還有很多注意事項,大家要有所了解。

1、隨時關注天氣,因為海邊的天氣不穩定,因此要隨時關注天氣,避免雨天露營。

2、帳篷的位置很講究,不要選擇有積水的地方,同時還要留意風向,不要選擇迎風處。

3、注意准備生活用品,必要的葯品、防蚊蟲的葯水、飲用水、零食,並且固定好帳篷,防止海風的侵襲。

4、要注意好防水,由於海邊的沙灘有一點潮濕的感覺,尤其是在下雨過後,沙子會因為潮濕變得很硬,所以在海邊露營,建議購買比較厚實的帳篷,同時可以隔水防潮。

帶孩子海邊露營注意事項

很多家長都希望帶著孩子出去放鬆一下,很多時候會帶著他們去海邊露營,對於帶著孩子去戶 外露營,家長們要格外注意。

1、根據孩子年齡控制車程

帶孩子自駕出行時,爸爸媽媽要根據孩子的年齡控制好車程,將目的地控制在孩子可以承受的 乘車時間內。1歲以內的寶寶不適宜遠游,1-3歲的孩子可乘車4小時,3-6歲的孩子的乘車時間可以更長一點,6-12歲的孩子基本可以適應長時間的乘車。

2、寶寶的衣物要保持乾燥,特別是手套和襪子,要注意孩子的保暖,盡量選擇人少的地方,在夜間的時候要注意把濕了的衣物烤乾。

3、帶寶寶露營,用餐時個難題,因此選擇快餐是比較好的,因為快餐對於保持體溫和能量同樣重要。可根據個人嗜好盡量多攜帶(巧克力、壓縮餅干、乾果等)。小食品要放在不用取下背包就能輕易拿到的地方,晚上給帳篷里也要備上一些。

海邊露營用餐有講究

海邊露營吃飯是不能少的,但是在用餐的時候一定更要注意不要吃不熟的東西,海鮮中的致病 菌主要是副溶血性弧菌等,這類病菌的耐熱性比較強,需要加熱到80℃以上才能將其殺滅。不要吃死了的貝類,死了的貝類會有大量的毒素,會給身體造成傷害。另外水果不能與魚、蝦、蟹等海產品富含蛋白質,而水果含有較多的鞣酸。另外,含有維生素C的食物做好也不要和魚、蝦、蟹等海產品一起食用,以免造成身體上的不是。最後還要提醒大家露營就餐最好是自帶餐具,如果沒有辦法的話,要注意用熱水消一下毒。

我們知道了去海邊露營要帶什麼,也清楚了注意事項,那還在等什麼呢,趕緊行動起來,買帳篷,去海邊露營吧,讓自己與大海有個近距離的接觸。

❽ 假如你獨自旅行,你會帶上什麼東西呢

獨自旅行我會帶

1/7 分步閱讀糖果或者巧克力類的小零食,打發時間或者旅行中途補充能量。

7/7雨傘,防曬、防雨、以備不時之需。注意事項其實獨自旅行是我們自我獨立的一個開始,從規劃到行程的每個過程都是自主思考的體驗,別人的經驗始終是別人的,我們要學會吸取適合自己的放棄多餘的。編輯於2018-05-24,內容僅供參考並受版權保護 贊 踩分享

❾ 戶外露營如何使用睡袋

在野外,一個擋風的帳篷能提供一個溫暖的睡眠環境。在選擇營地時,不要選擇谷底,那裡是冷空氣的聚集地,也盡量避開強風的山脊或山凹。一張好的防潮墊能有效地將睡袋與冰冷潮濕地面分開,充氣式效果更佳,在雪地上需用兩張普通防潮墊。保持睡袋乾爽
睡袋吸吸的水份主要並非來自外界,而是人體,即使在極寒冷的情況下,人體在睡眠時仍會排出起碼一小杯的水份。保溫棉在受潮後會粘結而失去彈性,保溫能力下降。如睡袋連續使用多天,最好能在太陽下晾曬。經常清洗睡袋可使用使保溫棉保持彈性。多穿衣服
一些較松軟的衣物可兼作加厚睡衣用。將人與睡袋之間的空隙充填滿,也可使睡袋的保暖性加強。睡前熱身
人體就是睡袋的熱量來源,如臨睡前先做一小段熱身運動或喝一杯熱飲,會將體溫略為提高並有助於縮短睡袋的變暖的時間。使用睡袋及睡袋套。睡袋的選擇
睡袋是在戶外宿營和旅行時必不可少的裝備。睡袋種類繁多,適合不同的用途,各有特點,廣大戶外運動愛好者應怎樣選擇呢?根據用途不同一般把睡袋分為兩大類,一類睡袋較薄,用於一般的旅行或露營,這些睡袋大都在春夏秋三季使用。還有一類睡袋用於較寒冷的環境,甚至是一些探險活動,這類睡袋一般被稱為專業睡袋。普通的睡袋價格相對便宜,用途廣泛。專業睡袋在設計和材料上都非常考究,價格也相對較高,但如果冬季露營或是去高海拔地區旅行缺少了專業睡袋是不行的。
睡袋用途的不同決定了睡袋的保暖材料和製造工藝的不同。睡袋的檔次和功能的差別也主要在於使用不同的面料和保暖層。市場上比較低檔的普通睡袋面料使用一般的尼龍綢,保溫層大部分是人造晴綸棉,這些睡袋保溫性不是很好,一般只能在20c左右的環境中使用而且重量較重,壓縮性也較差。高質量的普通睡袋在材料上要嚴格得多。象Ozavk奧索卡系列睡袋中的「美夢」和「攀登者」等款式的睡袋面料採用有一定透氣功能的尼龍,保暖層採用先進的微纖維棉。優質的材料使這幾款睡袋在保暖性,重量和體積上都較為出色。
這里還要補充說明一點,任何睡袋都有一個適宜的使用溫度范圍即不同的睡袋都有各自的溫標」。一般的溫標由三個數據組成,一個最低溫度:指該睡袋使用的最低極限溫度,低於這一溫度對於使用者來說是危險的。還有一個中間溫度;指該睡袋使用最舒適的理想溫度。
最高溫度是指溫度使用范圍的上限,高於這一溫度,使用者將熱得無法忍受。一般來說歐美原產的睡袋在溫標上對於亞洲人來說不太適宜,因為歐洲人在耐寒能力上要高於亞洲人,因而我們在選擇時要格外加以注意。曾經發生過溫標最低溫度標為-20c而在實際使用中-5c時使用者已無法忍受的情況。當然象奧索卡這樣為中國市場進行過專門設計的睡袋。在溫度標准上是不會出現問題的。
近些年來出現了許多先進的人造纖維材料被廣泛應用於睡袋的保溫層。像杜邦公司的七孔或四孔棉,3M公司的Thisutale棉和Hoechst-Celanese集團的Polargucrd棉等些特殊材料大都是一些空心的纖維棉和普通的化纖棉相比在質量和保溫性上絕不是同一個水平。越來越多的普通睡袋和部隊發專業睡袋開始採用以上的材料。盡管許多人造纖維廠商宣布自己的材料在重量和保溫性的綜合數據上要超過羽絨,但事實上遠不是這樣。真正專業睡袋特別是高質量的探險睡袋都離不開羽絨。一般來說專業睡袋的含絨量應在80%以上,普通羽絨睡袋的含絨量也不應低於70%,否則在壓縮性,重量和保暖性上將無法滿足要求。Ozaqvk奧索卡專業系列的兩款睡袋充絨量分別為800g1000g,含絨量高於85%,最低溫度標准分別是-10c和-15c,冬季宿營比較合適。象西藏登山隊在征服有吃人的惡魔之稱的南迦帕爾巴特峰時使用的奧索卡專業睡袋充絨為2000g,含絨為85%的灰鵝絨,足以抵禦-35c的嚴寒。羽絨的種類和篷松度也是一個因素,總的來說鵝絨要優於鴨絨。睡袋的面料最好能有少許防水的功能,以防睡袋被露水或帳篷內凝結的水霧打濕,影響保暖效果。
當然透氣性能相對要更重要一些,否則會很不舒服。有些品牌的睡袋面料彩特殊防水透氣材料製成。
睡袋在設計款式上主要是木乃伊式。這一設計帶有頭套,上大下小,和人本的形狀相符合,睡袋的側而裝有拉鏈便於出入,這種設計形式保溫性能好。此外,還有信封式睡袋,它不但使用舒適而且可以全部將拉鏈拉開當被子使用,在戶外和家中都可使用。專業睡袋全部都採用木乃伊式,而且考慮到人在睡眠時腳部最易感到寒冷,在睡袋的下部特別加厚,有些款式還設計個加厚的腳墊。睡袋的頭部都可以收緊,防止冷風吹入。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睡袋的保溫層結構設計上,近年來高檔的專業睡袋全部採用一種立襯設計,在睡袋內外面料直接縫合在一起。這種設計更好的防止羽絨在睡袋保溫層空間內的移動,使羽絨分布更均勻。睡袋的種類很多,但在選擇睡袋時和選擇其它戶外用品一樣,並不是最貴的最先進的就是你應選擇的,只有最適合你的,能和你從事的戶外運動相匹配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