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魚皮衣是哪個民族的
魚皮衣是赫哲族服飾。
赫哲族的獨特服飾,距今已攔鬧有1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專家們表示,赫哲族生活在黑龍江的饒河縣和撫遠縣等地,他們也一直沿江而居以捕魚為也的古老民族。對赫哲族人來說魚就是生活的一切,不僅可以用來吃,烹飪出各種不同的美食,還會用魚製作生活器具,比如魚刺可以做縫衣針,魚骨可以做裝飾品,最厲害的還是魚皮做衣服。
赫哲族人經過長期的摸索和實踐,找到仔正了一些適合做衣服的魚皮,如胖頭魚,鱘魚,大馬哈魚和草根魚等等。製作魚皮衣服的第一步就是捕魚,根據要做什麼樣的衣服,捕捉大小合適的魚。第二步就正式進入製作過程,第三步就是裁剪衣服樣子,第四就是縫合,用魚皮線將衣服樣子縫合即可,此時可以搭配不同的魚皮形成美麗的圖案,讓衣服顯念衡悔得更華麗。
赫哲族介紹
赫哲族是中國東北地區一個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赫哲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沒有本民族的文字,使用西里爾字母來記錄語言,因長期與漢族交錯雜居,通用漢語。
由於居住地域廣闊,赫哲人的自稱較多,如「那貝」、「那乃」、「那尼傲」,「赫哲」作為族稱最早出現於康熙二年(1663)三月,1934年凌純聲《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書出版後,「赫哲」作為族稱開始廣泛傳播。
Ⅱ 誰有魚皮衣的製做方法
早年在赫哲人居住地區的江河中,魚不僅數量、品種多,而且捕撈也很容易。由於魚類資源十分豐富,人們不僅可以「食其肉」,也可以「衣其皮」。魚皮可做衣服的有鰱魚、鯉魚、大馬哈魚、白魚、草魚以及哲羅魚、趕條魚等許多種類,用以取皮做衣料的都是十幾斤至百斤以上的大魚。赫哲人捕到魚後,首先將皮剝下晾乾或在火旁烘乾,然後去掉魚鱗,下墊一個槽形木砧,用無刃的鐵斧或專用的木斧捶打,使其變得柔韌,近似棉布的感覺,稱為「熟皮」。熟好的魚皮,再按花紋拼接用線連成大張,就成為備用的衣料,用時再按式樣和尺寸剪裁製作。縫魚皮的線是用胖頭魚等魚類的皮熟好後塗狗魚油,以增強柔韌性和避免乾燥脆裂,再把四周切齊,捲起來像切面條那樣切成細絲,存放在陰涼避風的地方以防其干硬,備作縫衣時使用。
Ⅲ 魚皮衣是哪個民族的標志性服飾
魚皮衣是赫哲族的標志性服飾。
長年生活在水邊、山裡,棉布衣料之類想必無法運達。以漁獵為生的赫哲族,一邊捕魚、食魚,一邊還要用魚皮蓋房、造舟、制衣,成為世人皆知的「魚皮部落」。年復一年,他們穿著魚皮,守著魚皮,等來了豎著美麗犄角的鹿,也等來了裹著沙塵的風。魚皮服上的花紋隨著年輪漸漸變淡,點點斑痕日益凸顯出生存的艱辛和歲月的滄桑。
赫哲族是我國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目前總共只有4600多人,世代生活在東北的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他們掌握的魚皮服製作技藝,是當今世界上的「唯一」。
魚皮衣的製作工具
1、木槌床:碼雀飢造型別致,狀如元寶。用一根直徑約50㎝的實心木鑿制,底部削平,兩歲拆頭上翹,上部鑿成凸凹狀,長約62㎝,寬約35㎝,主要用於放置魚皮,棰打鞣製魚皮之用。
2、木棰:造型如鐵頭錘,用約35㎝的整段粗柞木砍制,柄與棰連接,柄長19㎝,棰厚6㎝,棰長16㎝,主要用於棰打魚皮之用。
3、木刀:造型似一彎月,用柞木削制,一面薄一面厚,長約65㎝,主要用於剝制鮮魚皮,因鐵質刀易碰壞魚皮,影響魚皮質量。
4、木齒鋸:造型如同鐵鋸,一面薄一面厚,薄面鑿成鋸齒狀,遲返長約56㎝,寬約5㎝,主要用於刮魚鱗。
5、鐵鏟:造型如斧型,鐵頭、木柄,鐵鏟成倒三角形,柄長約48㎝,鏟長約20㎝,寬約13㎝,用於鏟除干魚皮上的油脂、魚肉等。
6、木鍘刀:造型如同現代鍘草用的鐵鍘刀,是赫哲族經改良後的鞣製魚皮工具,只是鍘槽、鍘刀全用木質鑿制。鍘槽長51㎝,鍘刀長57㎝,主要用於鞣製魚皮,用此工具,鞣製魚皮效果較高,即省時又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