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赫哲族文化
赫哲族的文化有什麼特色? 民族概況
赫哲族是中國東北地區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同江縣、饒河縣、撫遠縣。少數人散居在樺川、依蘭、富饒三縣的一些村鎮和佳木斯市。因分布地區不同,從而有不同的自稱。居富錦縣大屯沿松花江上游的稱「那貝」,居嗄爾當屯至津口村的稱「那乃」,居勒得利村沿黑龍江下游至烏蘇里江的稱「那尼傲」。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赫哲族人口數為4640。是中國北方唯一以捕魚為生的民族。使用赫哲語,屬阿爾泰語系滿一通古斯語族滿語支。無文字。早年削木、裂革、結革記事。因長期與漢族交錯雜居,通用漢語文。
魚皮製衣酒敬神狗拉雪橇赫哲人
據2001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數字顯示,全國共有赫哲族人4600多人,是全國人口最少的民族,大部分居住在黑龍江省的同江、饒河、撫遠等市縣境內。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是全國四處赫哲族聚居地之一。
赫哲民族文化村大門――典型的赫哲族建築木克楞
來到文化村大門,我們便看到了典型的赫哲族建築――木克楞。走進文化村,同樣是木克楞建築的赫哲展覽館里,赫哲人漁獵生產使用的工具、赫哲人捕獲的各種野獸及獸皮製品、民族文藝、民族歌舞的實物和影像資料讓我們對赫哲人的生活習俗、文化藝術有了進一步的感性認識。坐落於室外的一根椴木雕成的圖騰柱,刻畫了熊、虎、鹿、鷹等多種動物,展示了赫哲族的宗教信仰。
追根溯源說赫哲
據史料記載,赫哲族可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密山新開流時期,在先秦時稱肅慎、漢魏時稱挹婁,南北朝時稱勿吉,隋唐時稱黑水,元明清時稱
女真。赫哲名字的由來首先是在康熙二年(1662年)的《清實錄》上記載並得以傳承。現在,全國共有赫哲族聚居地四處,分別是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和八岔赫哲族鄉、饒河縣四排赫哲族鄉和佳木斯敖其鎮的敖其村。
由於歷史原因,赫哲族是個跨國民族,在俄羅斯境內有赫哲族人口2萬餘人,當地人稱他們為那乃人。他們的民族歷史、民族語言、宗教禮儀、歌曲舞蹈、衣著服飾、民風民俗和我國赫哲族都具有北方內陸漁獵民族生產生活特色。
衣食住行話赫哲
捕魚和狩獵是赫哲人衣食的主要來源。赫哲族人喜愛吃魚,尤其喜愛吃生魚。這一習俗沿襲至今,顯示了這個民族與其他民族不同的特點。赫哲族人一向以殺生魚為敬。
不僅以魚肉、獸肉為食,赫哲族人穿的衣服也多半是用魚皮、狍皮和鹿皮製成。男子大多穿大襟式狍皮大衣,衣襟上綴兩排用鯰魚骨做的紐扣,女子多穿魚皮或鹿皮長衣,式樣很像旗袍。男女都穿魚皮套褲以及狍皮、鹿皮和魚皮製的鞋子。用魚皮做衣服也是赫哲族婦女的一大特長。故歷史上赫哲人又被稱為「魚皮部」。在文化村的展館里,我們看到了展出的兩套用熟好的大馬哈魚皮縫制的男女魚皮套裝,做工考究,款式古樸大方。
赫哲人住的臨時房屋撮羅安口(尖頂窩棚)
在居住上,赫哲人住永久性房屋木克楞、拉合辮子草正房和臨時的房屋撮羅安口(尖頂窩棚),胡如布(地窖子),闊布如安口(圓頂窩棚)。
狗拉雪橇是赫哲人主要的交通工具。經過訓練的狗,每隻可拉70公斤左右,日行100至150公里。狗是赫哲人的好幫手,它們在運輸、狩獵、看家、保護主人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故歷史上赫哲人又被稱為「使犬部」。
時代發展至今天,赫哲族人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也在發生著變化,在街津口鄉,赫哲人住進了寬敞的新居,種地、發展旅遊事業,過上幸福生活的赫哲人正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樣向著小康邁進。
赫哲族的祖先,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屬於肅慎系統的挹婁、勿吉、黑水H、野人女真等古代民族,與赫......>>
赫哲族的民風民俗 二三百年前,布匹、綢緞開始進入赫哲族上層人士的家中。由於民族上層首領人物向中原歷代王朝進貢,皇室也以布匹、綢緞等作為回賞。清末,布匹開始輸入三姓城(今黑龍江省依蘭縣)以後,赫哲人便皮、布兼用。解放後,普遍穿布制衣裝,只有男人出獵才穿皮衣。由於製作衣裝原材料的改善,為赫哲人原有的刺綉、圖案藝術的迅速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
赫哲族的圖案藝術非常發達,他們常常在用魚皮、獸皮製作的衣服、鞋、帽、被褥上,綉制各種雲紋、花草、蝴蝶及幾何形圖案等。婦女們在衣襟、披肩、腰搭、帽子、褲腿等處用綵線刺綉的花紋、圖案更為精美。尤其是日用品上的彩綉如「雄雞(口卸)花」、「花籃與蓮藕」等圖案,構圖新穎別致,格外精彩。此外,赫哲族的各種花紋圖案、補纖圖案、幾何花紋圖案、拼接圖案和套層拼接圖案等,都以獨特的形式,從不同角度反映了赫哲人的聰明才智和審美的群體意識。
赫哲人的餐具:木構、木碗、鹿骨筷等,別具一格。他們製作的雕花樺木盒、雕花樺皮箱和各種樺皮工藝品,做工精細、雕刻美觀大方。樺皮製品上有各種二方連續紋樣、雲紋、山水、花朵、鳥獸等,形象生動,造型美觀的雕刻圖案。雕刻在「激達」--扎槍上的花紋,也以協調勻稱、細致精美著稱。
赫哲族的圖案藝術,吸收了漢族圖案藝術的精華,並能不斷創新,既富有本民族的生活氣息,又能反映民族生產、生活特點,極富民族特色,為中華民族刺綉、圖案的藝術寶庫增添了新的光彩。
雪原之「舟」
「拖日氣」--狗拉雪橇(漢族稱它為雪車、爬犁或冰床),是赫哲人冬季經常使用的主要交通運輸工具。
赫哲人家家養狗,主要用來拉雪橇。「拖日氣」速度很快,在雪地上賓士如飛,日行可達200餘里,載重三四百斤。拉「拖日氣」的狗,冬季用魚肉喂養,異常健壯。頭狗經過特殊訓練,能服從駕馭人發出的行、止、轉彎等命令。每個「拖日氣」根據載重量大小,可套三四隻至幾十隻狗。「拖日氣」形狀象船,在裡面鋪上柳條,可坐人或載物,史書稱它為「陸行乘舟」。因赫哲人善於使用狗,在歷史上又被稱為「使犬部」。
很早以來,赫哲人就能在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黑龍江一帶因地制宜地使用「拖日氣」。元、明兩代,從烏蘇里江到黑龍江下游出海口,遠至庫頁島之間設置許多「狗站」--狗車驛站,促使地處極寒、積雪時間長達半年的這一邊遠地帶和內地溝通。主要以赫哲、費雅喀族的先世為站戶的「狗站」。在戍守邊疆,方便官兵往來,傳遞政治、軍事、經濟使命、運送物資、確保衛、所供給,促進各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方面,起過在當時條件下用其他方式不能取代的不容低估的作用。
除使用「拖日氣」外,赫哲人還普遍使用滑雪板、雪橇、「烏沒日沉」--樺皮船、「古錄板」--快馬子、「特莫特肯」--小板船、「吉拉船」、「風船」、「飛船」--輪船等作交通運輸工具。近百年來,赫哲人已用馬代替了狗。現在,汽車、拖拉機、播種機、聯合收割機、汽船等在交通運輸和生產中已經普遍使用,有的漁民還買了摩托車。但婦女兒童外出,仍喜歡使用「拖日氣」。冬季出獵追捕野獸,赫哲人也離不開「拖日氣」。
禮儀節慶
赫哲人注重禮儀,有敬老尊長的良好社會風尚。晚輩出遠門回來,與長輩相見時,要向長輩行跪拜禮,依次向父母、兄嫂問安,以示敬重。長輩吻小輩的額頭,以示親熱愛護。
赫哲人講究過節,「舊歷年」(春節)被視為最大的節日。「什克斯」(除夕)晚上。供奉「別布瑪發」--祖宗三代、「五碼子」--諸神畫像以及灶神和火神。他們的故事中,有關過「舊歷年」的傳說是不少的。正月過「元宵節」、「二月二」吃豬頭肉、三月「清明」掃墓、五月過「端午」、八月過「中......>>
赫哲族有什麼民族特徵 赫哲族是中國東北地區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同江縣、饒河縣、撫遠縣。少數人散居在樺川、依蘭、富饒三縣的一些村鎮和佳木斯市。因分布地區不同,從而有不同的自稱。居富錦縣大屯沿松花江上游的稱「那貝」,居嗄爾當屯至津口村的稱「那乃」,居勒得利村沿黑龍江下游至烏蘇里江的稱「那尼傲」。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赫哲族人口數為4640。是中國北方唯一以捕魚為生的民族。使用赫哲語,屬阿爾泰語系滿一通古斯語族滿語支。無文字。早年削木、裂革、結革記事。因長期與漢族交錯雜居,通用漢語文。 清代有人叫他們其中一部落為費雅喀,赫哲人在俄羅斯境外有幾支,納乃,烏爾奇族,奧羅克,烏德蓋,也是赫哲人,有人提議成立納乃語支
魚皮製衣酒敬神 狗拉雪橇赫哲人
據2001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數字顯示,全國共有赫哲族人4600多人,是全國人口最少的民族,大部分居住在黑龍江省的同江、饒河、撫遠等市縣境內。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是全國四處赫哲族聚居地之一。赫哲族 魚皮衣
赫哲民族文化村大門――典型的赫哲族建築木克楞
一唱起赫哲族民歌《烏蘇里船歌》那優美舒展的「赫尼哪」調,總會讓人想起生活在我國東北三江(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流域以漁獵為生的赫哲族人民。
「赫哲」一詞有「下游」或「東方」之意。赫哲人自稱『用日貝」、「那尼卧」、「那乃」,即本地人的意思,又稱「赫真」(意為:「東方的人」)、「奇楞」(意為「住在江邊的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為「赫哲」。人口約4200多人,主要居住在同江市、饒河縣、依蘭縣、佳木斯市郊區敖其村等。
赫哲族生活的地方,是我國黑龍江省松花江下游與黑龍江、烏蘇里江構成的:,三江平原」和完達山一帶。三江沃野,山水縱橫,這里有馳名中外的特產――蝗魚、蛙魚、三花五羅、貂皮、麝鼠……自古以來,就是富饒的天然漁場和逐獵之地。人們常用「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進飯鍋里」來描述這里的富庶。勤勞的赫哲人世世代代生息
赫哲族的漁獵文化有什麼特點? 是我國北方地區唯一以捕魚為生的民族。他們是捕魚的能手,他們吃魚,用的東西也是魚製品,包括服飾也是魚皮縫的,有魚線等等。
求介紹幾本寫關於赫哲族文化的書。謝謝! 黑龍江赫哲族文化
中國有赫哲族嗎t 據2001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數字顯示,全國共有赫哲族人4600多人,是全國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僅次於珞巴族。赫哲族大部分居住在中國東北部的黑龍江省同江、撫遠、饒河等市、縣,其餘分布在佳木斯、富錦、集賢、樺川、依蘭等縣。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是全國四處赫哲族聚居地之一
赫哲族的東極撫遠赫哲文化 在東極撫遠的赫哲族,他們身著傳統服裝,膜拜萬物靈性,崇拜著最原始的信仰,每逢節日他們會唱著『伊瑪堪』跳著『鹿神舞』,這就是祖國最東方的赫哲族部落。他們的造衣方式獨特。由於生活在江河一帶,有著豐富的魚類資源。所以在早年,撫遠赫哲族人在外捕漁回家,婦女會挑選出魚質較好的魚,揉制加工成魚皮魚線,並且用野花染成各種顏色,然後用赫哲族人精巧的雙手縫製成各種魚皮服飾。他們用剩餘的魚骨作為扣,拾掇各種各樣的貝殼作為邊飾。用魚皮製作出來的服飾具有輕便、保暖、耐磨、防水、抗濕、易染色的特性,特別是在冬季,不硬化、不會蒙冰,是東極撫遠赫哲人漁獵生活的好好助手。
Ⅱ 赫哲族的文化有什麼特色
1、新中國成立以前,赫哲人普遍存在圖騰崇拜、自然崇拜、靈物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原始崇拜及薩滿教信仰。萬物有靈論構成了赫哲人原始崇拜和原始宗教信仰的基礎。
2、赫哲人認為,自然界的萬物都有神靈,如樹神、山神、水神、火神、虎神、熊神、狼神、鷹神、閃電神等等,不勝枚舉。
3、赫哲人認為,某一物體是神物,就能夠驅凶避邪。對奇山、怪石、神樹、護身符的崇拜屬於靈物崇拜。在嬰兒搖籃邊懸掛熊、虎、狼等獸牙的習俗,即認為上述物體可以驅凶避邪,是保護嬰兒的神物。
4、赫哲人相信萬物有靈和靈魂不死,因此也相信祖先的靈魂不死,崇拜祖先。他們稱祖宗三代為「別歐本瑪法」,過年時要把祖先供在屋內西牆上,以豬頭等為供品,焚香悼念。
(2)赫哲族為什麼用獸皮衣服擴展閱讀
赫哲族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的黑龍江、烏蘇里江和松花江沿岸。少數散居於樺川、依蘭、富錦三縣和佳木斯市。是中國北方唯一的依靠漁獵為生的民族。赫哲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沒有自己的文字,大多數人通用漢語文,用大馬哈魚頭記年。
他們世代依山傍水,飄泊流離,居無定所。遇雨張革為屋,取名「撮羅子」,冬季挖地窖子禦寒。以漁獵為生,使用簡單的漁叉、鉤具和弓箭、鏢槍、獵犬,穿獸、魚皮做的衣裳,吃豆做的醬、吃燒烤食品和「塔拉哈」(烤魚片)。
生活是辛苦的,但也樂在其中。赫哲民歌中有相當一部分就是對這種漁獵生活的描述和歌詠,如《烏蘇里江水》、《我們家鄉多美好》、《漁歌》、《四季》等歌中唱道;「春季里克莫得力、克莫得力,冰凌花兒水凌凌,風和日麗好季節,赫哲人打獵上山崗」。
春天裡風和日麗,不畏嚴寒的冰凌花兒在早春的風雪中競相開放,它們象徵著不畏嚴寒的赫哲人,激勵著赫哲人去和大自然搏鬥。
Ⅲ 各種民族的服飾特點以及服飾特點
各種民族的服飾特點以及服飾特點
各種民族的服飾特點以及服飾特點,民族服飾,又稱為地方服飾或民俗服飾,是各民族本身文化中獨有特色的服飾,也是我們傳統服飾文化。以下各種民族的服飾特點以及服飾特點。
各種民族的服飾特點以及服飾特點1
華文化源遠流長,地域遼闊。因地域差異各個民族的衣著服飾也是各具特色的,體現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美麗的傣族服飾崇尚的事中和之美的民族個性,在民族服飾中相當具有特點,尤其是傣家少女的服飾更是婀娜多姿。
傣族服飾淡雅美觀,既講究實用,又有很強的裝飾意味,頗能體現出熱愛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個性。各地男子的服飾差別不大,一般常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以白布、水紅布或藍布包頭。傣族婦女的服飾,因地區而異。
男子服飾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飾物,偶爾也會發現他們的手腕上有一隻閃閃發亮的銀鐲。鑲金牙、銀牙是他們的喜好。他們通常把上好的門牙拔去,換上金或銀做的假牙。過去有紋身習俗,在胸、背、腹、四肢等處文文字元號或獅虎、麒麟、孔雀等圖案,以示勇敢或祈求吉祥之意。在我國的西南邊,雅魯藏布江中下游、念青唐古拉山與喜馬拉雅山脈之間藏東南廣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著一個古老的民族——珞巴族,他們也是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葯鄉米林縣是珞巴族的主要聚居地,他們過去以狩獵為生,如今以農耕為主,過著簡單而快樂的生活。珞巴族的民族服飾極具特色
珞巴族各地區的服飾不盡相同,但極具特色。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珞巴人形成了贊美和歌頌力量與勇敢的審美觀念,這種審美觀念突出地表現在他們的服飾上。尤其是腰飾和耳鼓極其講究,腰飾飾帶用獸皮製作,袋面上綴有海貝,腰間還佩戴有鏈條、彩珠、統領、銅勺狀小鏈條、火鐮、串珠、鼻煙壺、印章等飾物。我們知道,珞巴族長期生活在高原峽谷,在其衣著上也表現出他們粗獷豪放的性格。充分利用野生植物纖維和獸皮為原料,是珞巴族衣著較為突出的一個特點。過去,在珞巴族地區流行一種叫階邦的草裙,是用雞爪谷的秸稈編成的。現在,婦女們穿上土布衣裙,還習慣在外面置上一條草裙,起到對布裙的保護作用。
珞巴族婦女喜穿麻布織的對襟無領窄袖上衣,外披一張小牛皮,下身圍上略過膝部的緊身筒裙,小腿裹上裹腿,兩端用帶子扎緊。她們很重視佩戴裝飾品,除銀質和銅質手鐲、戒指外,還有幾十圈的藍白顏色相間的珠項鏈,腰部衣服上綴有許多海貝串成的圓球。珞巴族婦女身上的飾物多達數公斤重,可裝滿一個小竹背簍。
由於特殊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特定的自然生存條件,赫哲人早年的衣飾多用魚皮縫制,素有魚皮部之稱。赫哲族早年的衣飾形式,因地而異。居住在黑龍江、松花江下游者,「衣服多用魚皮,而緣以色布,邊綴銅鈴與鎧甲相似。」據考證,赫哲族是世界上少有的用淡水魚皮製作服飾穿用的民族,且歷史久遠並傳承至今。赫哲族的魚皮服飾工藝主要由剝魚皮、熟魚皮、剪裁、縫制幾大工序。赫哲人夏季多穿用魚皮衣褲鞋。其縫制的衣褲鞋邊、領邊、袖口都飾有各種顏色的皮條雲紋和動物花樣,有的還在衣下擺縫上海貝殼、銅鈴或纓絡珠、疏綉穗之類的裝飾品,以示別致美觀。
赫哲族的服飾別具特色,有用魚皮做成的魚皮長衫、魚皮套褲、魚皮靰鞡,魚皮衣的特點是輕巧、暖和、經久耐磨耐扯,且不透水。男子早年以穿魚獸皮衣為主。獸皮衣主要用狍皮、鹿皮。以魚獸皮衣為主,夏季戴樺皮帽,形如斗笠,長項大檐,可遮陽蔽雨,帽上有各種雲卷和花紋,常戴帽分帽頭、帽耳、帽罩三部分。帽頭呈西瓜皮形,無帽疙瘩,冬季在帽內縫上皮了保溫。狩獵時一般戴狍皮偽裝帽。上穿皮衣,下穿狍皮長褲或魚皮套褲。腳穿袍皮襪,魚獸皮靰鞡。戴狍皮手套。
婦女早年以穿魚獸皮為主,今穿棉布也較普遍。獸皮衣有狍皮或鹿皮上衣,也有用鹿皮做坎肩的。魚皮上衣袖肥而短,只有領窩沒有高起的立領。下穿狍皮長褲或魚皮套褲。腳穿狍皮襪、魚獸皮靰鞡。過去赫哲族姑娘梳一條辮子,已婚姻婦女和寡婦梳兩條。年紀大的戴耳環,年輕的戴耳鉗,並都帶鐲子。魚皮服飾:受滿族服飾的影響,魚皮衣多為長衣服,主要是婦女們穿用。其樣式象旗袍,腰身稍窄,身長過膝。袖管寬而短,沒有衣領,只有領窩。衣褲肥大,邊沿均有花布鑲邊,或刺綉圖案,或綴銅鈴,顯得光亮美觀。魚皮套褲,有男女兩種。
德昂族的服飾十分富有自己的特色,男子多穿藍、黑色大襟上衣和寬而短的褲子,裹黑、白布頭巾,巾的兩端飾以彩色絨球。婦女多穿藏青色或黑色的對襟短上衣和長裙,用黑布包頭,上衣襟邊鑲兩道紅布條,用四五對大方塊銀牌為鈕扣,長裙上織有彩色的橫條紋。青年人不論男女均喜歡佩戴銀項圈、耳筒、耳墜等首飾在德昂族的服飾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婦女身上的腰箍。按德昂人的習慣,姑娘成年後,都要在腰部佩戴上數個、甚至數十個腰箍。腰箍大多用藤蔑編成,也有的前半部分是藤蔑,後半部分是螺旋形的銀絲。藤圈寬窄粗細不一,多漆成紅、黑、綠等色。有的上面還刻有各種花紋圖案或包上銀皮、鋁皮。
各種民族的服飾特點以及服飾特點2
蒙古族:蒙古族服飾具有濃厚的草原風格。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
高山族:高山族服飾沒有明顯的季節性差異,但有地區差異。台灣南部的男子穿對襟長袖上衣,外套坎肩式短褂,系寬腰帶,垂其兩端的作為前裙。衣袖、領、腰及下擺都鑲上彩色花邊,用黑布纏頭。經常戴藤盔或木盔。女子服飾分為短衣長裙、長衣下裳和裸露式三種款式。
土族:土族男子現在冬天穿斜襟光板皮襖和羊毛褐衫,其它季節穿小領、斜襟長袍或白色高領短褂,外套黑色或紫色的大襟坎肩,下穿長褲,系腰帶、圍肚。頭戴白氈帽,腳穿綉花布鞋。男服習慣綉花,鑲黑、紅邊飾。婦女服飾五彩斑斕。
回族:回族服飾的主要標志在頭部。男子們都喜愛戴用白色製作的圓帽。圓帽分兩種,一種是平頂的,一種是六棱形的.。講究的人,還在圓帽上刺上精美的圖案。回族婦女常戴蓋頭。蓋頭也有講究,老年婦女戴白色的,顯得潔白大方;中年婦女戴黑色的,顯得莊重高雅;婦女戴黑色的,顯得莊重高雅。
相關內容解釋:
1、苗族:衣料過去以麻織土布為主,普遍使用獨具特色的蠟染、刺綉工藝,絢麗多彩的服飾文化充分顯示了苗族的聰明才智。
2、布依族:服飾色調以青藍色或白色為主,整體色調淡雅樸素,與自然界保持著天然的和諧。
3、侗族:右衽無領上衣,以銀珠為扣,環肩鑲邊,足蹬翹尖綉花鞋,侗族的衣料多為自織自染的「侗布」,有粗紗、細紗之分。
4、瑤族:服飾的挑花構圖風格獨特,整幅圖案均為幾何紋,色彩常用紅、綠、黃、白黑五種,服飾製作採用挑花、刺綉、織錦、蠟染等工藝。
5、白族:崇尚白色,淡雅朴實,色調和諧,審美境界高雅。
各種民族的服飾特點以及服飾特點3
少數民族服裝大盤點,你想知道的都在這!
阿昌族女子穿統裙,以青布包頭;未婚者穿長褲,盤辮簪花。男子著黑衣褲,背通帕(掛袋)、阿昌刀。阿昌刀屬長刀類,為滇緬邊境各民族所喜愛。
白族女子穿白上衣、藍褲、黑紫絲絨背心,扎綉花圍腰,用花包頭、銀首飾,著百節鞋(翹頭綉花鞋)。男子為白衣褲、黑背心、白或藍布包頭,綉花掛包;高寒地區常穿羊皮披肩。
保安族女穿高領大襟花短衣、鑲花邊長背心,罩蓋頭,穿雙梁鞋。蓋頭還是回、東鄉、撒拉等族的女子頭飾,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綠色、婚後黑色、老年白色。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襖、春夏為白襯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掛保安刀。保安刀掛於腰左邊,刀把疊嵌「十樣景」圖案。
布朗族女穿黑色或紅綠紋相間的統裙,扎大包頭。男穿無領上衣、黑色寬大長褲,黑或白布包頭。
布依族女穿大襟上衣、長褲、綉花圍腰,或蠟染百褶長裙;黔南地區穿傳統欄干服。欄干服是衣褲套裝,衣襟、領口、衣袖、褲腳均鑲花邊。男子為對襟衣或大襟長衫,藍或白地藍方格頭巾。
朝鮮族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稱。女子穿傳統的襦裙套裝,上襦稱則高利,為小燈籠袖斜襟短衣,以花結襻帶系合;下裙稱契瑪,是高腰長裙,少女為統裙式,婚後纏裙式;配穿鞋頭尖翹的船形鞋。男子穿無紐扣上衣、深色背心、燈籠褲(稱佩吉),戴漆紗圍檐圓頂高帽。
達斡爾族女穿藍袍、綉花鞋、白布襪,胸佩銀飾。男子穿高領袍、皮靴(稱奇卡米)、白布包頭。節日多穿各色綢袍。
傣族西雙版納地區女子為窄袖對襟短衣、統裙、銀腰帶;德宏地區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長褲、小圍腰,婚後是對襟短衫,黑統裙;新平、元江一帶,女上衣的腰際處和裙腰處常綉花、飾銀泡銀穗,故有「花腰傣」之稱。男子一般為小袖短衫、長褲,白或青布包頭,冷天習慣披毛毯。
德昂族女子上為對襟短衣,下著飾橫條圖案的長統裙,並裝飾藤腰箍。男子穿圓領大襟衣和肥短褲,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頭、男子還飾絨球。
東鄉族女子穿大襟衣、綉花背心、長褲,罩蓋頭。男子穿長袍,束帶,佩小刀等;或穿對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頂軟帽。
侗族女子為無袖上衣、寬腳褲或百褶統裙,佩帶銀飾。男子為無領短衣、統褲、侗帕(大頭帕)。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
獨龍族穿用披毯:將麻布毯披於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結角(男左結、女右結)。此外,女子用頭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俄羅斯族女子穿布拉吉(連衣裙)或褶裙,戴艷麗的頭巾。男子穿西裝和白色綉花邊的套頭衫。
鄂倫春族穿皮袍:大襟,開二衩或四衩,領、袖、襟處鑲異色皮邊,衩處補綉團花圖案。此外,女子戴氈頂皮帽;男子為狍頭皮帽、皮褲、皮靴。
鄂溫克族女穿大翻領連衣裙,或大襟連衣裙式長袍。男為深藍長袍、圓錐形帽、皮靴。冬季習慣穿獸皮衣。
高山族女子一般為對襟長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紅布包頭。男子通常上穿對襟長袖衫和長短不一的背心,下著纏腰裙或前裙。高山族在節日里注重裝飾,並穿貝珠衣(以貝殼、珍珠編織的貝衣、珠裙)。
仡佬族女子穿套頭式無袖袍,前短後長並綉花;穿三段式統裙,中段為紅色羊毛織物,上下段為青白相間條紋圖案的麻織物;纏包頭,同時纏3條長帕,後垂6穗,飾海貝;穿勾尖鞋。男子為無領琵琶襟衣、長褲,青布包頭。
哈尼族女子穿無領上衣、銀胸飾,著長褲或裙,系圍腰(以不同顏色標識未婚已婚),戴小帽,飾銀泡;節日穿綉花尖鞋。男子用黑或白布纏頭(節日插羽),系綉花腰帶。尚黑色,多用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哈薩克族女子穿連衣裙、綉花背心、綉花套褲,戴吐麻克或白布蓋頭,並加大披巾。吐麻克是一種小圓帽,飾有貓頭鷹毛。男子穿不掛布面的翻領皮大衣,扎鑲花皮腰帶,佩小刀,戴三葉帽(夏天為三角布頭巾);春夏穿袷袢。袷袢是無領對襟袍,無紐扣而系腰纏(腰帶),維吾爾、柯爾克孜、塔吉克等民族也穿用。
赫哲族習慣以魚、獸皮製衣,冬季穿套褲,傳統穿袍。女袍類似旗袍,採用鑲緄工藝,並綴貝、幣或銅鈴;男袍為右大襟、前開衩。此外,女子穿綉花鞋或皮靴,男子穿靰鞡。靰鞡為布靿、皮幫底的納褶防寒靴,內絮烏拉草。
回族女子穿大襟短衣,戴蓋頭。男子穿白色對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圓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漢族服裝。
基諾族女子穿無領無扣短褂、鑲七色紋飾,佩綉花兜胸,著黑白相間的短裙,戴白底彩條尖頂風兜帽。男子為棉布上衣(無領、對襟、無扣、背後綉太陽花)、白棉布大褲,裹腿,藍布包頭。男女均戴耳環。
京族女子為無領對襟短上衣、菱形遮胸布、黑色大褲、旗袍式白色長外衣,戴斗笠。男子為及膝窄袖袒胸衣、大褲,束帶。
景頗族女子穿黑色短上衣、棗紅色自織羊毛花圍裙,使用腰箍、護腿及各種銀飾物。男子為黑色衣褲或白衣黑褲,白布包頭上綉花並綴絨球,佩長腰刀,背掛包。
柯爾克孜族女子穿連衣裙、黑背心,戴頭巾;青年戴紅絲絨圓頂小帽或大紅色水獺皮帽,綴羽毛或纓穗。男子穿袷袢、綉花圓領襯衫、燈芯絨大褲,束皮帶、左佩小刀,戴高頂卷檐氈帽或護耳式帽。
拉祜族女子為高開衩長衣(鑲嵌彩色幾何紋布塊),黑布頭巾(長3m以上,中端垂及腰際)。男子為無領大襟衫、寬腳長褲、黑頭巾或分瓣小帽(綴彩布條)。
黎族女子穿青色開襟上衣、及膝織綉花統裙,盛裝時佩帶大耳環等首飾。男子穿無領對襟衣,纏包頭、插雉尾,有的戴耳環。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僳僳族女子穿短衫、黑背心、多褶長裙,戴花包頭或歐勒(珠珠帽,以紅、白色珠或貝殼串成);青年女子佩拉白里底(佩帶於胸前的瑪瑙、海貝或銀幣串)。男子為長衫、及膝褲、黑包頭,佩砍刀、弓弩。
珞巴族女子穿短上衣、毛呢及膝統裙,腰懸綴成球狀的白色貝殼(以數量標識財富);盛裝時披紅披肩,佩多串項珠。男子穿氆氌長袍、羊毛氈套頭背心,披野牛皮,戴藤條圓盔,套熊皮圈。
滿族女子穿旗袍、高底花鞋(稱花盆底)。男子穿箭袖開衩袍褂,束腰帶。
毛南族女子穿大襟上衣、緄邊褲,戴頂卡花。頂卡花是一種斗笠,以竹篾編織精緻圖案。男子穿藍、青色對襟衣、衣褲。
門巴族傳統穿紅氆氌袍,佩砍刀。此外,女子穿白氆氌統裙,披犢皮,頸飾彩色串珠。男子扎赭色腰帶,戴拔耳甲。拔耳甲為山字形小帽,褐頂、橘黃邊,前檐留缺口。
蒙古族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紅、黃、紫、深藍等色,傳統式樣為身寬袖長、下擺不開衩、襟和擺採用鑲緄裝飾,束彩腰帶。此外,女子纏紅、藍頭巾,穿皮靴,盛裝時戴冠、綴銀飾;男子纏紅、黃頭巾或戴藍、黑、褐色帽,穿高靿皮靴。
苗族女子穿大領對襟短衣、長短不同的百褶裙,打裹腿,或為大襟短衣、寬腳褲、圍腰,採用多姿多採的頭飾;節日盛裝,常採用刺綉、蠟染等工藝裝飾服裝,以及多種傳統銀飾,如項圈、手釧、銀衣(銀飾釘於衣上)。男子為短衣長褲,或穿對襟麻布長衫、披羊毛氈(上有幾何圖案)。
仫佬族女子穿大襟上衣、長褲或統裙,束圍腰(上有幾何圖案)。男子穿無領琵琶襟衣或唐裝(類似漢族的衫、襖、褲)。尚青色。
納西族女子穿黑、藍、白色大褂,背心,長褲,多褶圍裙,披七星羊皮披肩(上綉日月、下綴七星圖案,俗稱「披星戴月」,象徵勤勞),戴圓的紗頭帕或藍頭巾;寧蒗等地為短衫、百褶長裙,束腰帶,藍、黑布包頭。男子穿大襟長衫,圍羊皮兜腰,披羊皮披肩,打裹腿。
怒族女子穿背心、多褶長裙,習慣以竹管穿耳,珊瑚、貝殼飾胸,藤環纏頭、腰、踝;貢山地區以麻布片為前後裙。男子穿長衣短褲,纏包頭,腰左佩砍刀、右肩背弓箭。
普米族女子穿大襟衣、百褶長裙,束寬大的彩腰帶,披羊皮,纏大包頭,飾銀環耳墜。男子穿麻布短衣、大褲、白羊皮背心,打裹腿,佩腰刀。
羌族傳統穿用皮褂褂,即罩於麻布長衫外的羊皮背心。此外,女子用綉花圍腰、頭帕及耳環、手鐲、銀牌等飾物,穿勾尖綉花鞋。男子纏包頭,束腰帶,裹腿。
撒拉族女子穿對襟衣或大襟袍、花背心、綉花布鞋、布襪,罩蓋頭,飾長耳墜。男子為白色對襟衣、黑背心、白或黑色平頂圓帽;冬季穿皮襖或褐子(羊毛織成的衣服)。
畲族女子穿大襟緄邊上衣、短褲,打裹腿,以紅絨線束頂髻,戴細篾斗笠;結婚時戴鳳冠銀簪。男子為對襟上衣(老年大襟)、長褲。習慣用青、藍色自織麻布。
水族女子穿無領大襟半長衫、綉花圍兜,纏包頭(少女戴纏繞紅線的頭圈),佩銀首飾。男子為無領大襟寬袖長衫(青年對襟長衫)、青布包頭。尚青藍兩色。
塔吉克族女子穿無領長袖衣和曳地長裙,或穿連衣裙,戴圓頂綉花帽(綴後簾)、加白黃紅色頭巾。男子穿袷袢,戴黑絨圓高帽。男女皆習慣穿野羊皮高靿靴和氈襪。
塔塔爾族女子穿連衣裙、深色背心,戴鑲珠小花帽,披紗巾,著花靴(上綉動物圖案)。男子為綉花白襯衫、黑色背心或對襟長衫、黑褲,戴綉花或黑色小帽,著長靴。
土族女子穿鑲花邊的大襟袍(配五色布拼成的袖套),鑲花邊的背心,束綉花寬腰帶,佩掛手帕、錢袋、荷包、小鈴。男子為小領大襟長袍、大襠褲、黑或紅色背心,上黑下白的裹腿,雲紋布鞋;冬季穿大領白板皮襖。男女都戴翻檐氈帽或禮帽。
土家族女子傳統的服裝為左開襟大袖緄邊短衣、八幅羅裙,現一般為右開襟上衣、鑲邊統褲,青布包頭,綉花鞋,銀飾品。男子為對襟或琵琶襟短衫、長褲,青布包頭。多用溪布、峒布,即自織自紡青、藍色土布或麻布。
佤族女子穿黑色無領短衣、黑紅條紋相間的統裙,頭、頸、腰、臂、脛用箍飾物。男子為無領對襟短衣,紅、黑、白布包頭,以黑、紅線穗作耳飾。
維吾爾族女子穿艾得麗斯綢連衣裙、襯裙,深色綉花背心,系鮮艷的頭巾(老年白紗巾或大幅白蓋頭)。男子穿袷袢(以方巾束腰),套頭大襯衫。男女老少喜戴尕巴(四棱綉花小帽),著高靿靴(女子內著長統襪)、加套鞋。
烏孜別克族女子穿魁納克(寬大多褶的連衣裙),戴各式小花帽,著綉花靴。男子穿托恩(對襟袍,類似袷袢,以方巾束腰),綉圖案的襯衫,戴小花帽,著皮靴、淺幫套鞋。
錫伯族女子穿袍(青年的袍腰部打褶象連衣裙)、背心、肥褲(扎褲腳)。男子穿箭袖前開衩長袍,或短襖、長褲。東北地區錫伯族著當地漢族服裝。
瑤族女子服裝注重綉花、蠟染,通常穿琵琶襟或大襟上衣、長褲、短百褶裙,打裹腿,採用多種樣式的頭巾、帽及銀飾。男子穿對襟無領短衫、長褲或過膝短褲;廣西南丹一帶沿用白色褲,褲腳綉花;廣西連南一帶纏紅布包頭,插雉尾。多用青、藍土布。
彝族大小涼山男女老幼四季披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線織成的擦爾瓦(即披風),上織有花紋,有的下端密集長流蘇。擦爾瓦始用於漢、晉;白天御風雪,夜可作被。此外,女子穿大襟上衣(綉花或緄邊)、多節多色的曳地百褶裙或長褲、圍腰,著瓦式方頭帕或青布包頭;雲南少女戴雞冠帽、綴銀泡,在賽裝會、插花節上穿刺綉服裝。男子為大襟或對襟衣、多褶褲(褲腳寬窄不一,寬者1m),青或藍布帕包頭(右前方突出細長錐形「英雄結」),左耳戴大耳珠、綴絲穗;老年穿長袍,戴瓜皮帽。
裕固族女子穿高領長袍,束紅、紫、綠色腰帶,戴喇叭形紅纓帽(未婚加一圈綠珠穗),掛頭面,戴胸飾「寄命鎖」,穿長靴。頭面是標識婦女已婚的帶形飾物,佩在發辮上,共3條,一條垂胸前、兩條垂背後,上鑲銀牌、珊瑚、瑪瑙、珠貝等。男子為高領左大襟箭袖袍,束紅、藍色腰帶,掛腰刀和煙袋,圓平頂翻檐白氈帽或禮帽,左耳飾大耳環,穿皮靴。
藏族傳統穿用藏袍,是敞領口、右大襟、系腰帶的大袍,用氆氌、毛皮及其他面料製作;牧區羊皮袍不掛袍面,以腰帶系結底襟可作被袋用;農區婦女夏秋為無袖袍;男子穿袍時習慣褪右袖以便活動;女袍的內衣襟短袖長,前系邦單(又稱邦墊,為飾有橫彩條的氆氌圍裙);配穿靴,男子戴禮帽或皮帽。此外,西藏山南一帶女子穿背夏,是一種對襟無扣長背心,多用黑氆氌製作。
壯族女子傳統裝束為大襟或斜襟上衣、褶裙或寬腳褲、綉花圍腰。男子著唐裝,包頭。三月三節,著節日盛裝。
Ⅳ 傳說赫哲族的衣服是用魚皮製成的,是真的嗎希望能詳細介紹一下,謝謝!
捕魚和狩獵是赫哲人衣食的主要來源。赫哲族人喜愛吃魚,尤其喜愛吃生魚。這一習俗沿襲至今,顯示了這個民族與其他民族不同的特點。赫哲族人一向以殺生魚為敬。
不僅以魚肉、獸肉為食,赫哲族人穿的衣服也多半是用魚皮、狍皮和鹿皮製成。男子大多穿大襟式狍皮大衣,衣襟上綴兩排用鯰魚骨做的紐扣,女子多穿魚皮或鹿皮長衣,式樣很像旗袍。男女都穿魚皮套褲以及狍皮、鹿皮和魚皮製的鞋子。用魚皮做衣服也是赫哲族婦女的一大特長。故歷史上赫哲人又被稱為「魚皮部」。在文化村的展館里,可以看到了展出的兩套用熟好的大馬哈魚皮縫制的男女魚皮套裝,做工考究,款式古樸大方。
魚皮衣:赫哲族人以捕魚和狩獵為主,有著古老而獨具民族特色的魚皮服飾,早年的婦女們先把揉制加工好的魚皮魚線用野花染成各種顏色,然後精巧地縫製成各種魚皮服飾,並磨魚骨為扣,綴海貝殼為邊飾。魚皮衣服是把鰱魚、鯉魚皮完整地剝下來,晾乾去鱗,用木棒槌捶打得像棉布一樣柔軟。受滿族服飾的影響,魚皮衣多為長衣服,主要是婦女們穿用。其樣式像旗袍,腰身稍窄,身長過膝。袖管寬而短,沒有衣領,只有領窩。衣褲肥大,邊沿均有花布鑲邊,或刺綉圖案,或綴銅鈴,顯得光亮美觀。
套褲:魚皮套褲有男女兩種。男人穿的上端齊口,褲腳下沿鑲黑邊。冬天穿上狩獵可以抗寒耐磨,春秋穿上捕魚可防水護膝。赫哲族漁民的魚皮套褲是用懷頭、哲羅或狗魚皮製成的,分男女兩種。男式的上端為斜口,女式的上端為齊口,並鑲有或綉有花邊。
赫哲族的魚皮袍等魚皮服飾,不僅面料為魚皮,縫衣服的線也是魚皮的。魚皮線是將胖頭魚皮(因其皮薄,做出的線細)的鱗刮掉熟好,塗抹上具有油性的狗魚肝,使之保持柔軟乾燥,然後將其疊好壓平,切成細絲即可,使用時再勒一勒,就更細而柔滑流利了。魚皮袍等魚皮服飾具有輕便、保暖、耐磨、防水、抗濕、易染色等特性,特別是在嚴寒的冬季不硬化。近幾十年來,隨著赫哲民族經濟文化的發展進步和紡織、化纖等各種現代服裝面料的大量輸入,魚皮服飾在現實生活中已不多見了。
樺皮帽:赫哲族的樺皮帽是夏天戴的,形如一般的斗笠,頂尖檐大,既可避雨,又可遮光。帽檐上刻有各種雲卷紋、波浪紋以及狍、鹿、魚的形象,輕巧美觀。姑娘常將精心製作的樺皮帽送給自己的心上人,作為愛情的信物。
手套:赫哲人的手套多用狍皮製成,主要有「沙拉耶開依」(五指手套)、「瓦拉開依」(皮手悶子,拇指與其餘四指分開)和「考胡魯」(皮手悶子,筒長並有活口)三種。三種手套各有特點,「瓦拉開依」便於拿東西卻不能握槍射擊。「沙拉耶開依」精巧美觀,套口處多鑲有灰鼠皮邊和雲字花邊,手背面上還多綉有花紋,又便於拿東西和射擊,但保暖性較差。人們在冬季出獵時喜歡戴「考胡魯」,戴上它後,可以把筒套在袖口上,並用皮繩系緊,手可以從手掌面手腕處的開口自由出入指套。
Ⅳ 赫哲族的民風民俗
二三百年前,布匹、綢緞開始進入赫哲族上層人士的家中。由於民族上層首領人物向中原歷代王朝進貢,皇室也以布匹、綢緞等作為回賞。清末,布匹開始輸入三姓城(今黑龍江省依蘭縣)以後,赫哲人便皮、布兼用。解放後,普遍穿布制衣裝,只有男人出獵才穿皮衣。由於製作衣裝原材料的改善,為赫哲人原有的刺綉、圖案藝術的迅速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
赫哲族的圖案藝術非常發達,他們常常在用魚皮、獸皮製作的衣服、鞋、帽、被褥上,綉制各種雲紋、花草、蝴蝶及幾何形圖案等。婦女們在衣襟、披肩、腰搭、帽子、褲腿等處用綵線刺綉的花紋、圖案更為精美。尤其是日用品上的彩綉如「雄雞(口卸)花」、「花籃與蓮藕」等圖案,構圖新穎別致,格外精彩。此外,赫哲族的各種花紋圖案、補纖圖案、幾何花紋圖案、拼接圖案和套層拼接圖案等,都以獨特的形式,從不同角度反映了赫哲人的聰明才智和審美的群體意識。
赫哲人的餐具:木構、木碗、鹿骨筷等,別具一格。他們製作的雕花樺木盒、雕花樺皮箱和各種樺皮工藝品,做工精細、雕刻美觀大方。樺皮製品上有各種二方連續紋樣、雲紋、山水、花朵、鳥獸等,形象生動,造型美觀的雕刻圖案。雕刻在「激達」--扎槍上的花紋,也以協調勻稱、細致精美著稱。
赫哲族的圖案藝術,吸收了漢族圖案藝術的精華,並能不斷創新,既富有本民族的生活氣息,又能反映民族生產、生活特點,極富民族特色,為中華民族刺綉、圖案的藝術寶庫增添了新的光彩。
雪原之「舟」
「拖日氣」--狗拉雪橇(漢族稱它為雪車、爬犁或冰床),是赫哲人冬季經常使用的主要交通運輸工具。
赫哲人家家養狗,主要用來拉雪橇。「拖日氣」速度很快,在雪地上賓士如飛,日行可達200餘里,載重三四百斤。拉「拖日氣」的狗,冬季用魚肉喂養,異常健壯。頭狗經過特殊訓練,能服從駕馭人發出的行、止、轉彎等命令。每個「拖日氣」根據載重量大小,可套三四隻至幾十隻狗。「拖日氣」形狀象船,在裡面鋪上柳條,可坐人或載物,史書稱它為「陸行乘舟」。因赫哲人善於使用狗,在歷史上又被稱為「使犬部」。
很早以來,赫哲人就能在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黑龍江一帶因地制宜地使用「拖日氣」。元、明兩代,從烏蘇里江到黑龍江下游出海口,遠至庫頁島之間設置許多「狗站」--狗車驛站,促使地處極寒、積雪時間長達半年的這一邊遠地帶和內地溝通。主要以赫哲、費雅喀族的先世為站戶的「狗站」。在戍守邊疆,方便官兵往來,傳遞政治、軍事、經濟使命、運送物資、確保衛、所供給,促進各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方面,起過在當時條件下用其他方式不能取代的不容低估的作用。
除使用「拖日氣」外,赫哲人還普遍使用滑雪板、雪橇、「烏沒日沉」--樺皮船、「古錄板」--快馬子、「特莫特肯」--小板船、「吉拉船」、「風船」、「飛船」--輪船等作交通運輸工具。近百年來,赫哲人已用馬代替了狗。現在,汽車、拖拉機、播種機、聯合收割機、汽船等在交通運輸和生產中已經普遍使用,有的漁民還買了摩托車。但婦女兒童外出,仍喜歡使用「拖日氣」。冬季出獵追捕野獸,赫哲人也離不開「拖日氣」。
禮儀節慶
赫哲人注重禮儀,有敬老尊長的良好社會風尚。晚輩出遠門回來,與長輩相見時,要向長輩行跪拜禮,依次向父母、兄嫂問安,以示敬重。長輩吻小輩的額頭,以示親熱愛護。
赫哲人講究過節,「舊歷年」(春節)被視為最大的節日。「什克斯」(除夕)晚上。供奉「別布瑪發」--祖宗三代、「五碼子」--諸神畫像以及灶神和火神。他們的故事中,有關過「舊歷年」的傳說是不少的。正月過「元宵節」、「二月二」吃豬頭肉、三月「清明」掃墓、五月過「端午」、八月過「中秋節」、「臘月二十三」祭灶神,但這些節日的慶祝活動,都不如過「舊歷年」隆重。
婚喪習俗
赫哲族的婚姻,基本上實行一夫一妻氏族外婚制,過去也有少數人是一夫多妻。按傳統習慣,赫哲人往往是通過摔跤比賽、滑雪射箭、設伏弩、捕魚、狩獵等活動挑選其中的佼佼者為女婿。
清末,婚姻形式為聘娶。這是由於受滿、漢民族的影響,但雙方父母為子女選擇配偶的標准,並不以門當戶對為主要條件,而是看重勞動好。要求男方是捕魚、打獵能手。或吃烤肉時,小夥子能一刀削成一個「說能」(烤肉杈)。也有比武選婿的。男的要求女方聰明賢慧,手藝好,是勞動能手,長相不是選媳的主要標准。
訂婚後,新郎穿袍,在袍上披紅掛綠。新娘穿紅襖、紅褲,辮子由單辮改梳雙辮,挽抓髻盤在腦後,頭上戴花,然後用紅布蓋頭。
赫哲人的婚禮熱烈莊重,大多在黎明舉行。迎親時,新娘由兄嫂或姐夫抱上搭著彩棚的雪橇或彩車。出門時,新娘要哭泣,表示對娘家的惜別。送親隊伍帶著陪嫁物品--「用樺皮為筐(竹呂)木構」①[〔清〕曹廷傑:《西伯利東偏紀要》,第33頁。],陪伴新娘到婆家。擺酒暢飲,拜天地、入洞房後,由親友中的老人手持用三道紅布捆紮在一起的三根蘆葦,向新娘訓話,要求新婦孝順父母,尊敬丈夫,待人和氣,好好勞動,勤儉過日子。拜祖宗三代、拜灶神後,新娘在炕上面壁「坐福」,直至送親的人們吃完酒席離去,才下炕和新郎共吃豬頭、豬尾。新郎吃豬頭,表示家裡由男人領著;新娘吃豬尾,表示妻子跟隨丈夫和睦過日子。新婚之夜。新郎新娘一起吃面條,表示夫妻情意綿綿,福祿長壽。
赫哲人的喪葬,依死者的不同情況辦理。狩獵時,死在山林中的,用樺皮或樹枝包裹屍體,架於樹上,實行風葬,或稱樹葬,兩三年後,再入土埋葬;小孩死後,用樺樹皮將屍體裹好,捆紮結實,掛在樹杈上;死在家裡的,三天後土葬。中老年死後,早年,是在挖好的長方形土坑中,用原木在四周砌成槽子,將屍體仰卧、屈肘屈膝仰卧放置墓中,以死者生前用過的一切器具陪葬,然後,在原木槽上方搭棚、堆土成墓。貴族富戶的老年人死後,有用「莫林」(馬)、「一罕」(牛)、「伙尼」(羊)、「五爾見」(豬)、「聶合」(鵝)、「替庫」(雞)等動物殉葬的;死於非命者,隔日埋葬;死於痘疹、癆病等傳染病者,當天火葬。
神靈世界
赫哲族信仰薩滿教,崇拜眾多的神抵,相信「萬物有靈」。其中最受尊敬的是人面形天神,其次是一大領二小人面形的三個偶像「烏什卡」--三星神,此外,還信奉火、風、雨、雷、電、山、水、避邪、癆病等神。他們還認為有多少種動物、爬蟲就有多少種神。宗教形式主要表現為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
由於對生老病死、做夢、婦女不育等現象得不到科學解釋,赫哲人根據自己的想像,認為人有好幾個靈魂,如生命的靈魂、思想的靈魂、轉生的靈魂,其中,思想的靈魂永存不滅。因此,崇拜祖先,祭祀「大老人」--代表一切祖宗的神。
赫哲先民認為,日月山川都有神靈主宰,因而崇拜自然。他們認為火神爺爺「佛架瑪瑪」主管火;「卧杜瑪瑪」(風神)主宰風,風神住在東方的地洞里;龍神主宰雨,龍神住在天上,他的每個鱗片都能盛幾十擔水,張開鱗片,水就從天上灑下,形成雨。雷公主宰雷,雷公用錘子敲打砧子,發出隆隆的響聲,人們就聽見了雷聲。雷公把砧子拋出去擊打妖魔鬼怪時,發出震耳欲聾的巨大響聲,形成霹靂。閃娘主宰閃電,閃娘和雷公經常在一起。雷公打霹靂,要藉助閃娘的照妖鏡,先者准了妖魔鬼怪,然後拋出砧子用霹靂擊斃妖精。所以,人們都是先看見閃電,然後才聽見雷聲。
過去,原始的多神觀念從各個方面禁錮著赫哲人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赫哲族社會的發展。但是,另一方面,他們企圖解釋刮風、下雨、打雷、閃電等自然現象產生的原因,在類似輪回說的靈魂不滅宗教意識主宰下,通過想像創造的與神靈觀念相適應的神奇的宗教文化,仍舊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們對大自然豐富而獨特的認識。
按照赫哲人的觀念,人與鬼神不能直接相通,只有人神之間的使者薩滿或「佛力蘭」--巫視才能代人向神說話。赫哲族的歌舞、樂器與薩滿跳神祭祀神靈的宗教活動關系密切。祭祀時,薩滿戴神帽,穿神衣、神裙、神鞋,系腰鈴,用橢圓形或圓形鼓。「鼓舞」大部分人都會跳。成人用大鼓,系鐵腰鈴舞蹈,兒童用小鼓。系獸角腰鈴舞蹈。這種宗教祭祀舞蹈,也是與赫哲族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迷人的「伊瑪堪」
在長期的漁獵生產中,勤勞勇敢、善於歌唱的赫哲人,用自己的智慧才能創造了各種民間說唱文學樣式,豐富了祖國多民族的文化藝術寶庫,其中,最受群眾歡迎的是「伊瑪堪」。
「伊瑪堪」主要講唱古代部落戰爭、宗族興衰、維護民族尊嚴和疆域完整的英雄故事;贊頌美麗富饒的家鄉,表現人民嚮往自由幸福生活;反抗封建婚姻,歌頌純真愛情;講述神怪,描述薩滿求神及風俗民情等。它韻散結合,以說為主,唱為輔。說白要求真、趣、險、細。說唱藝人裝男扮女,學文效武,一人獨演一台戲,說唱起來非常迷人。「伊瑪堪」在網灘、山坡、溝地、庭院等地都可說唱,所以,上山打獵,下江捕魚,逢年過節,操辦喜事,赫哲人都要說唱「伊瑪堪」。「伊瑪堪」有長篇、中篇和短篇。長篇情節復雜,跌宕起伏,結構恢弘、嚴密。保存下來的有《滿斗莫日根》、《滿格木莫日根》和《希爾達魯莫日根》等共50多部。「伊瑪堪」歌手享有崇高聲譽,被尊稱為「伊瑪卡其瑪發」,意為聰明智慧才華超群的人。
赫哲人很重視「伊瑪堪」,把它視為自己民族文化遺產的網路寶庫,它除具有重要的文學價值外,還有歷史學、民族學、民俗學、社會學、語言學等方面的研究價值。
除「伊瑪堪」外,深受群眾喜愛的赫哲族民間說唱文學還有「加令調」和「說胡力」。「加令調」是赫哲族民間流行歌曲小調的總稱,它輕柔抒情,歡快明朗,常以漁歌、船歌、獵歌、情歌、社會生活歌、新民歌的形式,歌頌美麗富饒的大自然,抒發對家鄉山川田園的熱愛。「說胡力」是漁獵故事、幻想故事、生活故事、動物故事、鬼怪故事、童話、笑話、寓言、新故事的總稱。內容多為傳說,包括歷史傳說、民族來源傳說、英雄傳說、地方風物傳說、動植物傳說、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的傳說等。作為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它們也具有多方面的研究價值。同樣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寶庫中不可多得的瑰寶。
赫哲族豐富的民間故事、傳說中的某些內容,已被其它藝術形式採用。如取材於民間文學的舞蹈《天鵝舞》,以少女投河自盡的剛烈行動反抗封建婚姻,化為一隻美麗的天鵝的動人故事,贊美少女的堅強不屈,豐富了民族文化藝術的表現形式。
成就卓著的烏·白辛
赫哲族有語言,無文字。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一通古斯語族,滿語文。長期以來,只有民間文學。作家文學是解放後發展起來的。烏·白辛是成就卓著的第一位赫哲族戲劇家。他先後改編創作了20多部歌劇、話劇和電影文學劇本。影響較大的有話劇和電影文學劇本《冰山上的來客》、《赫哲人的婚禮》,歌劇《好班長》、《焦裕祿》,話劇《黃繼光》、《雷鋒》等。
《赫哲人的婚禮》是赫哲族新文學的代表,也是當代文學史上由赫哲族戲劇家寫的第一個反映我國人口最少的民族的生活和歷史的劇本。烏·白辛成功地將「伊瑪堪」演唱的形式貫穿全劇,運用於話劇創作。情節進展由「伊瑪堪「歌手古駝力的演唱引出,通過回敘、對比等手法,對情節作穿插安排。以「伊瑪堪」蒼勁、凄涼、悲壯、歡樂的各種樂調的變化,表現赫哲人喜怒哀樂的各種感情,濃縮地反映了赫哲族近300年來的苦難歷史和他們的英勇斗爭,揭示了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下,赫哲人才能掙斷枷鎖,奔向光明。
《赫哲人的婚禮》豐富了我國當代戲劇的題材內容,打破話劇創作常規,使民族形式與傳統手法相結合,對話劇民族化作了有益的探索。烏·白辛的戲劇創作,對我國多民族的當代文學作出了創造性的貢獻,有益於赫哲族與其他民族文學的交流借鑒。
Ⅵ 赫哲族服飾的介紹
由於特殊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特定的自然生存環境,赫哲族人早年的衣服、被褥多用魚皮和獸皮縫制,但因人們的居住區域不同,所用的原料也有所區別。赫哲族:分布在黑龍江省的三江流域,那裡山林密布,江河縱橫,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漁獵生活給赫哲族人服飾打上特別印記,他們早年的服裝的主要原料是魚、獸皮。赫哲族形成了以獸皮、魚皮製作服裝的傳統。赫哲族的魚皮服飾文化是世所罕見的,熟制魚皮,製作魚皮線的技術已經發展得非常成熟,製作出來的魚皮服飾具有防水、抗濕、輕便、耐磨等諸多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