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防刺服原理
防刺服我不是很了解,貌似裡面有堅韌的金屬絲編織的網,材質硬與鋼,讓刀扎不透,防割手套就是這樣的。而防彈衣有很多種,最基本的就是加裝鋼板。防彈性能比較低,而且比較重。高級的防彈衣是使用納米材料加高能纖維加鋼化陶瓷裝甲板做的,重量輕,比如芳綸纖維和凱夫拉纖維,抗拉性非常強,以一定的規則編織,當彈頭高速擊中編織物的時候,旋轉的彈頭會緊緊纏繞編織物,而高能纖維的抗拉扯性會死死拽住彈頭運行的軌跡。讓其無法拉斷從而消耗彈頭動能。雖然港華陶瓷板防彈效果最好,但是,易碎,如果沒有其它材料輔助,一發子彈,可能就讓它碎成幾片而失去防彈能力了。所以,往往跟高能纖維一起使用。比如美國攔截者防彈背心。至於納米材料,很難搞到准確數據。
有一點得告訴你,高能纖維雖然抗拉扯,不容易扯斷,但卻能割斷,所以高能纖維抗鋒利的彈片切割能力不是太強,甚至還比不上鋼板。所有東西,有利必有弊,世事無絕對。
2. 防刺服 和 防割手套的 防禦力
市面上200多的估計困難些
捅一刀和砍一刀的防護等級也不太一樣
如以前英國警察的防刺服 裡面的防護層就是鵝毛管 能夠比較有效的抵禦一般性質的攻擊
但是對於軍用匕首——大多可輕易劃破直升機外殼
或者如日本刀這樣專門為砍劈設計的利器
個人估計防護能力有限
即便真的砍不進 其力度相當於用鐵棍猛敲
鈍器的打擊威力也不容忽視
用RPG的說法 牛仔布的防禦力是1的話 這樣的防護服裝的防禦力大概在5-10之間
名匠打造的日本刀 比如村正 虎砌 等傳說中的名刀 傳說可以砍斷御前石燈籠 還有小手切等比較有名的刀 就是因為在戰場上能砍斷敵人的護手而得名 。按這個威力, 我估計是不可能防住的
給你說個故事吧
香港有個警察,他覺得警署配給的防彈衣太重,影響行動。於是自己去買防彈衣
商家給他推薦一款很輕的防彈衣,並告訴他能防手槍子彈的射擊(一般匪徒是不會用AK的)
你猜後來怎麼樣了?
沒錯 在一次行動中,這個英勇的警察掛了
再猜什麼原因?
估計這次你猜不對
不是因為他沒有試那衣服的性能
他確實用自己的佩槍試過那衣服 ,子彈打不穿
那麼後來 是不是因為匪徒有AK?
也不是
那些匪徒用的是54手槍
香港警察用的是.38口徑左輪,其穿甲威力比起54手槍來說 簡直就是玩具
.38的子彈是圓頭的 54的子彈是尖頭的
明顯尖頭彈的速度和穿透力要強很多。
給你講這個故事 就是要你明白 沒有萬能的東西。如果你要買那衣服
也不要僅僅用水果刀去試 要試就拿軍用匕首或者菜刀
3. 防刺手套用什麼材料做的
迪尼瑪纖維混紡萊卡材料
4. 防護手套有什麼用
看你要防護什麼了?防護手套類型很多,功能也就不一樣了,可以防切割,防高溫、低溫灼傷,防護化學品的就更多了,有防酸鹼,防溶劑等等,是一門學問。
5. 防彈衣的歷史
防彈衣的防彈機理及其影響因素
防彈衣的防彈機理從根本說有兩個:一是將彈體碎裂後形成的破片彈開;二是通過防彈材料消釋彈頭的動能。美國在二三十年代研製出的首批防彈衣是靠連在結實衣服內的搭接鋼板提供防護的。這種防彈衣以及後來類似的硬體防彈衣即是通過彈開彈頭或彈片,或者使子彈碎裂以消耗分解其能量而起到防彈作用的。以高性能纖維為主要防彈材料的軟體防彈衣,其防彈機理則以後者為主,即利用以高強纖維為原料的織物「抓住」子彈或彈片來達到防彈的目的。研究表明,軟體防彈背心吸收能量的方式有以下五種:(1)織物的變形:包括子彈入射方向的變形和入射點臨近區域的拉伸變形;(2)織物的破壞:包括纖維的原纖化、纖維的斷裂、紗線結構的解體以及織物結構的解體;(3)熱能:能量通過摩擦以熱能的方式散發;(4)聲能:子彈撞擊防彈層後發出的聲音所消耗的能量;(5)彈體的變形。為提高防彈能力而發展起來的軟硬復合式防彈衣,其防彈機理可以用「軟硬兼施」來概括。子彈擊中防彈衣時,首先與之發生作用的是硬質防彈材料如鋼板或增強陶瓷材料等。在這一瞬間的接觸過程中,子彈和硬質防彈材料都有可能發生形變或斷裂,消耗了子彈的大部分能量。高強纖維織物作為防彈衣的襯墊和第二道防線,吸收、擴散子彈剩餘部分的能量,並起到緩沖的作用,從而盡可能地降低了非貫穿性損傷。在這兩次防彈過程中,前一次發揮著主要的能量吸收作用,大大降低了射體的侵徹力,是防彈的關鍵所在。影響防彈衣防彈效能的因素可從發生相互作用的射體(子彈或彈片)和防彈材料兩個方面考慮。就射體而言,它的動能、形狀和材料是決定其侵徹力的重要因素。普通彈頭,尤其是鉛芯或普通鋼芯彈在接觸防彈材料後會發生變形。在這一過程中,子彈被消耗了相當一部分動能,從而有效地降低了子彈的穿透力,是子彈能量吸收機理的一個重要方面。而對於炸彈、手榴彈等爆炸時產生的彈片或子彈形成的二次破片來說,情形就顯著不同了。這些彈片的形狀不規則,邊緣鋒利,質量輕,體積小,在擊中防彈材料尤其是軟體防彈材料後不變形。一般說來,這類碎片的速度也不高,但是量大而密集。軟體防彈衣對這類碎片能量吸收的關鍵在於:破片切割、拉伸防彈織物的紗線並使其斷裂,且使織物內部紗線之間和織物不同層面之間的相互作用,造成織物整體形變,在上述這些過程中碎片對外做功,從而消耗自身的能量。在上述兩種類型的身體能量吸收過程中,也有一小部分的能量通過摩擦(纖維/纖維、纖維/子彈)轉化為熱能,通過撞擊轉化為聲能。在防彈材料方面,為了滿足防彈衣要最大程度地吸收子彈及其他射體動能的要求,防彈材料必須具有強度高、韌性好、吸能能力強的性能。目前用於防彈衣上,尤其是軟體防彈衣上的材料都以高性能纖維為主。這些高性能纖維以高強和高模為重要特徵。一些高性能纖維如碳纖維或硼纖維等,雖具有很高的強度,但由於柔韌性不佳,斷裂功小,難以紡織加工,以及價格高等原因,基本上不適用於人體防彈衣。具體說來,對防彈織物而言,其防彈作用主要取決於以下方面:纖維的拉伸強力、纖維的斷裂伸長和斷裂功、纖維的模量、纖維的取向度和應力波傳遞速度、纖維的細度、纖維的集合方式,單位面積的纖維重量,紗線的結構和表面特徵,織物的組織結構,纖維網層的厚度,網層或織物層的層數等。用於抗沖擊的纖維材料,其性能取決於纖維的斷裂能及應力波傳遞的速度。應力波要求盡快擴散,而纖維在高速沖擊下的斷裂能應盡可能提高。材料的拉伸斷裂功是材料抵抗外力破壞所具有的能量,它是一個與拉伸強力和伸長變形相關的函數。因此,從理論上說,拉伸強力越高,伸長變形能力也較強的材料,其吸收能量的潛力也越大。但在實踐中,用於防彈衣的材料不允許有過大的變形,所以用於防彈衣的纖維必然同時具有較高的抵抗變形的能力,即高模量。紗線的結構對防彈能力的影響是源於不同的紗線織物會造成單纖強力利用率和紗線整體伸長變形能力的差異。紗線的斷裂過程首先取決於纖維的斷裂過程,但由於它是一個集合體,因此在斷裂機理上又有很大的差別。纖維的細度細,則在紗中的相互抱合較為緊貼,同時受力也較為均勻,因而提高了成紗的強度。除此之外,紗線中纖維排列的伸直平行度、內外層轉移次數、紗線捻度等都對紗線的機械性能尤其是拉伸強力、斷裂伸長等有重要的影響。另外,由於受彈擊過程中會產生紗線與紗線、紗線與彈體的相互作用,紗線的表面特徵會對以上兩種作用產生或加強或削弱的效果。紗線表面油劑、水分的存在會降低子彈或彈片穿透材料的阻力,因此人們往往要對材料施行清洗和乾燥等處理,並尋求提高穿透阻力的辦法。具有高拉伸強力和高模量的合成纖維通常是高度取向的,所以纖維表面光滑、摩擦系數低。這些纖維用在防彈織物中時,受彈擊後纖維間傳遞能量的能力差,應力波不能迅速擴散,由此也降低了織物阻擊子彈的能力。普通的提高表面摩擦系數的方法如起絨、電暈整理等卻會降低纖維的強力,而採用織物塗層的方法則易造成纖維與纖維之間的「焊接」,結果使子彈沖擊波在紗線橫向發生反射,使纖維過早斷裂。為了解決這一矛盾,人們想出了各種各樣的方法。美國聯合信號(AlliedSignal)公司向市場推出一種空氣纏繞處理纖維,通過使纖維在紗線內部相互糾纏,從而增加子彈與纖維的接觸。在美國專利5035111中推出了一種通過使用皮芯結構纖維提高紗線摩擦系數的方法。這種纖維的「芯」為高強纖維,「皮」則採用了一種強力稍低而具有較高摩擦系數的纖維,後者所佔的比重為5%~25%。美國另一專利5255241所發明的方法與此相似,它是在高強纖維的表面塗覆一層薄薄的高摩擦系數聚合物,以提高織物抗金屬物穿透的能力。這一發明強調了塗層聚合物與高強纖維表面應有較強的粘附力,否則在受彈擊時剝落的塗層材料反而會在纖維之間起固體潤滑劑的作用,從而降低纖維表面摩擦系數。除了纖維性質、紗線特徵之外,影響防彈衣防彈能力的重要因素還有織物的組織結構。用於軟體防彈衣上的織物結構類型包括針織物、機織物、無緯布,針刺非織造氈等。針織物具有較高的延伸率,因而有利於提高服用舒適性。但這種高延伸率用於抗沖擊會產生很大的非貫穿性損傷。另外,由於針織物具有各向異性的特徵,導致了在不同方向上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沖擊性。所以,盡管針織物在生產成本和生產效率方面具有優勢,但它一般只適用於製造防刺手套、擊劍服等,而不能完全用於防彈衣上。目前在防彈衣中應用較為廣泛的是機織物、無緯布和針刺非織造氈。這三類織物由於其結構不同,各自的防彈機理也不盡相同,目前彈道學還無法給予充分的解釋。一般說來,子彈擊中織物後,會在彈著點區域產生一個徑向的振動波,並通過紗線高速擴散。當振動波到達紗線的交織點時,一部分波將沿著原先的紗線傳到交織點的另一邊,另一部分轉移到與之交織的紗線內部,還有一部分沿著原先的紗線反射回去,形成反射波。在上述三種織物中,機織物的交織點最多,受彈擊後,子彈的動能可通過交織點上紗線的相互作用得以傳遞,從而使子彈或彈片的沖擊力能在較大區域內吸收。但與此同時,交織點在無形中又起了固定端的作用。在固定末端所形成的反射波與原來的入射波會產生同向疊加,使紗線受到的拉伸作用大大增強,在超過其斷裂強度後斷裂。另外,一些小的彈片還有可能將機織物中的單根紗線推開,從而降低了彈片穿透阻力。在一定范圍內,如果提高織物密度,可以減少上述情形出現的可能,並提高機織物的強度,但卻會增強應力波反射疊加的負效應。從理論上講,要獲取最好的抗沖擊性能是採用單向的、沒有交織點的材料。這也正是「Shield」技術的出發點。「Shield」技術即「單向排列」技術,是美國聯合信號公司於1988年推出並取得了專利的一種生產高性能非織造防彈復合材料的方法。這一專利技術的使用權也授予了荷蘭DSM公司。運用這一技術製成的織物即為無緯布。無緯布是將纖維單向平行排列並用熱塑性樹脂粘結,同時將纖維進行層間交叉,並以熱塑性樹脂壓制而成。子彈或彈片的大部分能量是通過使沖擊點或沖擊點附近的纖維伸長斷裂而被吸收的。「Shield」織物可最大程度地保持纖維原有的強力,並迅速使能量分散到較大的范圍上去,加工工序也較為簡單。單層的無緯布疊合後可作為軟體防彈衣的主幹結構,多層壓制則可成為用於防彈加強插板等硬質防彈材料。如果說在上述兩類織物中,大部分彈體能量是在沖擊點或沖擊點附近的纖維處,通過過度拉伸或刺穿使纖維斷裂而被吸收的,那麼對以針刺非織造氈為結構的織物的防彈機理則無法解釋。因為實驗已表明,在針刺非織造氈中幾乎不發生纖維的斷裂。針刺非織造氈由大量短纖構成,不存在交織點,幾乎沒有應變波的固定點反射。其防彈效果取決於子彈沖擊能在氈中的擴散速度。人們觀察到,在被彈片擊中以後,在碎片模擬彈(FSP)的頂端有一卷纖維狀物質。於是預測,彈體或彈片在彈擊初始階段即變鈍,從而使其難以穿透織物。許多研究資料都指出,纖維的模量和氈的密度是影響整個織物防彈效果的主要因素。針刺非織造氈主要用於以防彈片為主的軍用防彈衣中。
6. 防割手套 分幾級 有什麼樣的功能
鋼絲防割等級:EN388防割等級3-5級
關於防切割等級,較普遍的防割規格遵照英國歐盟BS EN 388( 等同澳洲/ 紐西蘭標准AS/NZS2161.3)。我國2010 年9 月1 日實施的GB24541-2009《手部防護機械危害防護手套》防切割的標准規格也涵蓋4 種機械性風險,分別是防磨、防割、防撕及防刺。
符合規格的手套須標以鐵匠鐵錘盾牌通用標志。對應包含四個機械性能測試:耐磨損等級(0-4)、抗切割等級(0-5)、抗撕裂等級(0-4)、耐穿刺等級(0-4)。
性能
1、防割 、防刺 、防滑、 耐磨;
2、具有超強的防割性能.耐磨性能和防刺性能;
3、能有效地保護人手不被刀具等利刃割傷;
4、優異的防滑性能能保護在抓取物件時不會掉落。
用途
防割手套是服裝加工、肉聯廠和機械製造、冶金、建築、玻璃、薄板加工等行業從業人員的防身必備產品,是石油化工、冶煉采礦、食肉分割、金屬加工、救災搶險等行業的勞動保護產品。
(6)防刺手套什麼時候研發出來擴展閱讀
使用
選擇防切割手套作為預防風險的措施,除要考慮物料、用途及價格外,使用者還需明白手套使用時的限制及護理,這些都能從手套的使用說明書或標簽上找到。
1、不同的防切割等級和性能,適用於不同的工作場所。例如,回收醫療廢品或處理玻璃碎片時,不宜使用單一的金屬防切割手套。因為這種手套是由鋼絲製成,會有許多密集小孔被利器穿透。這時就可選擇BLADE X5 系列的浸膠或掌部加固牛皮防切割、防穿刺手套,能獲得雙重保護的效果。
再如,涉及食品行業、輕型裝配工作、汽車零部件組裝與電子和電氣配件工作時,使用BLADE X5 纖維與萊卡混合針織的手套最為適宜,此款手套可單獨使用或作為其他手套的保護襯墊。
2、手套的尺寸要適當。尺碼太小戴上不舒適,且限制血液流通易造成疲勞;尺碼太大則操作不靈活,容易脫落。選用手套還要注意具有足夠的防護作用。對於應該選用高等級抗切割手套的環境,就不能選低等級的抗切割手套;對使用環境僅需要一般性的防切割,就無需使用高等級防切割手套。
這些數據都可從手套的使用說明書上發現。例如:實際操作中的防割手套不是完全防割的,只適用於人力操作的刀具,針織纖維手套不能抵禦鋸齒或波浪刀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防切割手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防割手套
7. 防刺手套哪個牌子好
美國進口HexArmor 防針刺防切割真皮手套,手套指尖360度雙層的SuperFabric材料(俗稱海龜皮)防針刺,手掌單層防護,手背無防針刺隔層;手掌和指尖擁有較高級別的防切割性能,超出的ISEA / CE級5,手背符合EN388 3級防切割性能,2級防穿刺性能
上海漢登專業的安全防護產品
8. 即能防刀砍刺又能搶奪擊打對方的雙層手套
防刀割手套和防刺手套已經有人生產出來了。防割手套比較薄是用高強纖維包纏不銹鋼絲的,靈活性好,警察一般配這個。防刺手套是防針刺的,比較厚,靈活行不好。手部的面積比較小割傷劃傷的可能性大,刺傷的概率低,除非是手被按住了。手套要做成防刀刺的手指基本就沒法活動了,跟拳擊手套可能差不多。我愛發明有一期節目叫「鐵甲威龍」介紹過防割手套。
防護產品是跟應用環境相關的,有矛才有盾,必須先弄清楚面對威脅是什麼。你可以先到阿里巴巴或者慧聰網搜一下「防割手套君安泰」等關鍵詞,看看有沒有合適的。沒有合適的如果你要的量大還可以找廠家定做。
9. 「醫生防刺白大褂」在平台售賣,是否噱頭大於實際作用
近幾日,在某一個平台上售賣的一款商品,引起了許多網友們的注意。那就是醫生防刺白大褂。看到這個東西的時候,我十分的震驚,也十分的迷茫,難道現在醫生的安危都要靠這種東西才能夠保證得了嗎?這一個東西到底是一個噱頭還是真正為醫護人員考慮的呢?這一個公司的研發人員又是怎樣回應這件事情的呢?
研發人員否認炒作,只是為了真正的賣出好產品。當有許多的媒體以及報道公司來聯繫到這一家公司,並且詢問他們的看法,他們直接否定了他們是在炒作。研發這一款產品的確是為醫護人員考慮,希望能夠在極端的情況下確保他們的安全。這樣的想法是值得別人肯定和敬佩的。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看法了,非常感謝你能夠讀到這里,如果說你有其他的意見和看法,也歡迎在評論區和我交流。
10. 防彈衣是用什麼材料製作的
介紹防彈衣
古代戰爭中使用的主要地刀,矛,弓箭等冷兵器,士兵身披盔甲可有效地保護身體,減少冷兵器的傷害。自從出現槍,炮等火器後,這種情況就發生了改變。為防火器,需要重打30-40公斤的甲胄,這將使士兵很難完成各種戰斗任務。於是,進入火器朝代後,盔甲便漸遭淘汰。
但是,人們並未放棄對身體防護裝備的追求。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人們發現士兵的傷亡大部分是由炮彈,手榴彈。炸彈和地雷的彈片造成的。這期間誕生的鋼盔在實戰中證明了可有效地防護彈片對士兵頭部的傷害。在一次和二次世界大戰中,曾有一些國家研製和使用過鋼或合金鋼製做的胸甲和防彈衣。但由於過於沉重,穿著後行動不便,步兵實際無法使用。直至本世紀40年代以前,人們所考慮的防彈衣材料一直未跳出金屬材料的圈子。
現代防彈衣的雛型出現於50年代的朝鮮戰爭期間。美軍首先試驗使用尼龍這類軟質合成纖維材料製做防彈衣。他們發現12層特製尼龍纖維布可收到一定的防彈效果。當彈丸擊中防彈衣時,縱橫交織的多層尼龍纖維象網一樣裹住彈丸,彈丸繼續運動的話就必須拉伸尼龍纖維,尼龍纖維的張力減低了彈丸的運動速度,消耗並吸收了彈丸的動能。由於彈片的動能和運動速度一般比彈丸低得多,所以尼龍防彈衣對彈片的防護作用更明顯。
在60年代的越南美陸軍將M69式尼龍防彈衣列為制式裝備。但由於尼龍纖維的抗張強度所限,尼龍防彈衣要收到好的防護效果,重量需4。5公斤以上。據有關專家的試驗和分析,穿插上這麼重的防彈衣,士兵的作戰能力會降低30%以上。在潮濕炎熱的越南戰場上,美軍士兵更是難以忍受尼龍防彈衣所帶來的負擔和悶熱感,而不穿防彈衣在現代戰爭中是很危險的。大量的統計分析表明,現代戰爭中彈片是對士兵的主要威脅,它占導致傷亡原因的3/4其餘的1/4才是沖擊波,槍彈,燒灼等造成的。因此越南戰爭後,人們一直在尋找合適的防彈衣材料。直到70年代,終於出現了較為理想的防彈衣材料-「凱夫拉」。
「凱夫拉」是美國杜邦公司於60年代中期研製出的一種合成纖維,並於1972年實現了工業化生產。其全稱為「聚對苯二甲醯對苯二胺纖維」,「凱夫拉」是它的商品名。「凱夫拉」的抗張強度極高,是尼龍纖維的2倍多,它的出現使防彈衣的防護性能有了明顯提高。試驗表明,「凱夫拉」吸收彈片動能的能力是尼龍的1.6倍,是鋼的2倍。多層『凱夫拉「織物對槍彈也能收到滿意的防護效果。由於用「凱夫拉」製作防彈衣比尼龍防彈衣重量輕,防彈性能好,所以它受到了許多國家軍隊和警察的青睞。目前除了美國之外,德、法、英、以色列、義大利都研製和裝備「凱夫拉」防彈衣。
近年來的多次局部戰爭中的實例證明,「凱夫拉」防彈衣確實能為士兵提供很好的保護作用。1983年的一天,5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正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接頭巡邏,突然有人投來一枚手榴彈,由於當時美國士兵都穿著「凱夫拉」防彈衣,手榴彈在他們附近爆炸後,居然未造成死亡和重傷,只有未受防彈衣防護的上下肢受了輕傷。
據說美國陸軍器材司令部的納蒂克研究發展與工程中心,90年代又研製了一種被稱做「斯佩克特拉」的纖維,它具有比「凱夫拉」更優越的性能。用這種纖維材料製成的防彈頭盔和背心,在保持與「凱夫拉」製品同樣防護性能的條件下,其重量可減輕1/3。
防彈衣及防彈原理
防彈衣概述
防彈衣是「能吸收和耗散彈頭、破片動能,阻止穿透,有效保護人體受防護部位的一種服裝」。從使用看,防彈衣可分警用型和軍用型兩種。從材料看,防彈衣可分為軟體、硬體和軟硬復合體三種。軟體防彈衣的材料主要以高性能紡織纖維為主,這些高性能纖維遠高於一般材料的能量吸收能力,賦予防彈衣防彈功能,並且由於這種防彈衣一般採用紡織品的結構,因而又具有相當的柔軟性,稱為軟體防彈衣。硬體防彈衣則是以特種鋼板、超強鋁合金等金屬材料或者氧化鋁、碳化矽等硬質非金屬材料為主體防彈材料,由此製成的防彈衣一般不具備柔軟性。軟硬復合式防彈衣的柔軟性介於上述兩種類型之間,它以軟質材料為內襯,以硬質材料作為面板和增強材料,是一種復合型防彈衣。
作為一種防護用品,防彈衣首先應具備的核心性能是防彈性能。同時作為一種功能性服裝,它還應具備一定的服用性能。
防彈性能
防彈衣的防彈性能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防手槍和步槍子彈目前許多軟體防彈衣都可防住手槍子彈,但要防住步槍子彈或更高能量的子彈,則需採用陶瓷或鋼制的增強板。(2)防彈片各種爆炸物如炸彈、地雷、炮彈和手榴彈等爆炸產生的高速破片是戰場上的主要威脅之一。據調查,一個戰場中的士兵所面臨的威脅大小順序是:彈片、槍彈、爆炸沖擊波和熱。所以,要十分強調防彈片的功能。(3)防非貫穿性損傷子彈在擊中目標後會產生極大的沖擊力,這種沖擊力作用於人體所生產的傷害常常是致命的。這種傷害不呈現出貫穿性,但會造成內傷,重者危及生命。所以防止非貫穿性損傷也是防彈衣防彈性能的一個重要方面。
服用性能
防彈衣的服用性能要求一方面是指在不影響防彈能力的前提下,防彈衣應盡可能輕便舒適,人在穿著後仍能較為靈活地完成各種動作。另一方面是服裝對「服裝-人體」系統的微氣候環境的調節能力。對於防彈衣而言,則是希望人體穿著防彈衣後,仍能維持「人-衣」基本的熱濕交換狀態,盡可能避免防彈衣內表面濕氣的積蓄而給人體造成悶熱潮濕等不舒適感,減少體能的消耗。此外,由於其特殊的使用環境,防彈衣也要考慮到與其他武器裝備的適配性。
防彈衣的發展歷程
作為一種重要的個人防護裝備,防彈衣經歷了由金屬裝甲防護板向非金屬合成材料的過渡,又由單純合成材料向合成材料與金屬裝甲板、陶瓷護片等復合系統發展的過程。人體裝甲的雛形可追溯至遠古,原始民族為防止身體被傷害,曾用天然纖維編織帶作為護胸的材料。武器的發展迫使人體裝甲必須有相應的進步。早在19世紀末期,用在日本中世紀的鎧甲上的真絲也用在了美國生產的防彈衣上。1901年,威廉?麥肯雷總統被暗殺事件發生後,防彈衣引起了美國國會的矚目。盡管這種防彈衣可防住低速的手槍子彈(彈速為122米/秒),但無法防住步槍子彈。於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出現了以天然纖維織物為服裝襯里,配以鋼板製成的防彈衣。厚實的絲綢服裝也一度曾是防彈衣的主要組成部分。但是,真絲在戰壕中變質較快,這一缺陷加上防彈能力有限和真絲的高額成本,使真絲防彈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受到了美國軍械部的冷落,未能普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彈片的殺傷力增加了80%,而傷員中70%因軀干受傷而死亡。各參戰國,尤其是英、美兩國開始不遺餘力地研製防彈衣。1942年10月,英軍首先研製成功了由三塊高錳鋼板組成的防彈背心。而在1943年度,美國試制和正式採用的防彈衣就有23種之多。這一時期的防彈衣以特種鋼為主要防彈材料。1945年6月,美軍研製成功鋁合金與高強尼龍組合的防彈背心,型號為M12步兵防彈衣。其中的尼龍66(學名聚醯胺66纖維)是當時發明不久的合成纖維,它的斷裂強度(gf/d:克力/旦)為5.9~9.5,初始模量(gf/d)為 21~58,比重為1.14克/(厘米)3,其強度幾乎是棉纖維的二倍。朝鮮戰爭中,美陸軍裝備了由12層防彈尼龍製成的T52型全尼龍防彈衣,而海軍陸戰隊裝備的則是M1951型硬質「多隆」玻璃鋼防彈背心,其重量在2.7~3.6千克之間。以尼龍為原料的防彈衣能為士兵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護,但體積較大,重量也高達6千克。70年代初,一種具有超高強度、超高模量、耐高溫的合成纖維——凱夫拉(Kevlar)由美國杜邦(DuPont)公司研製成功,並很快在防彈領域得到了應用。這種高性能纖維的出現使柔軟的紡織物防彈衣性能大為提高,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防彈衣的舒適性。美軍率先使用 Kevlar製作防彈衣,並研製了輕重兩種型號。新防彈衣以Kevlar纖維織物為主體材料,以防彈尼龍布作封套。其中輕型防彈衣由6層Kevlar織物構成,中號重量為3.83千克。隨著Kevlar商業化的實現,Kevlar優良的綜合性能使其很快在各國軍隊的防彈衣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Kevlar 的成功以及後來的特沃綸(Twaron)、斯派克特(Spectra)的出現及其在防彈衣的應用,使以高性能紡織纖維為特徵的軟體防彈衣逐漸盛行,其應用范圍已不限於軍界,而逐漸擴展到警界和政界。然而,對於高速槍彈,尤其是步槍發射的子彈,純粹的軟體防彈衣仍是難以勝任的。為此,人們又研製出了軟硬復合式防彈衣,以纖維復合材料作為增強面板或插板,以提高整體防彈衣的防彈能力。綜上所述,近代防彈衣發展至今已出現了三代:第一代為硬體防彈衣,主要用特種鋼、鋁合金等金屬作防彈材料。這類防彈衣的特點是:服裝厚重,通常約有20千克,穿著不舒適,對人體活動限制較大,具有一定的防彈性能,但易產生二次破片。第二代防彈衣為軟體防彈衣,通常由多層Kevlar等高性能纖維織物製成。其重量輕,通常僅為2~3千克,且質地較為柔軟,適體性好,穿著也較為舒適,內穿時具有較好的隱蔽性,尤其適合警察及保安人員或政界要員的日常穿用。在防彈能力上,一般能防住5米以外手槍射出的子彈,不會產生二次彈片,但被子彈擊中後變形較大,可引起一定的非貫穿損傷。另外對於步槍或機槍射出的子彈,一般厚度的軟體防彈衣難以抵禦。第三代防彈衣是一種復合式的防彈衣。通常以輕質陶瓷片為外層,Kevlar等高性能纖維織物作為內層,是目前防彈衣主要的發展方向。
防彈衣的防彈機理及其影響因素
防彈衣的防彈機理從根本說有兩個:一是將彈體碎裂後形成的破片彈開;二是通過防彈材料消釋彈頭的動能。美國在二三十年代研製出的首批防彈衣是靠連在結實衣服內的搭接鋼板提供防護的。這種防彈衣以及後來類似的硬體防彈衣即是通過彈開彈頭或彈片,或者使子彈碎裂以消耗分解其能量而起到防彈作用的。以高性能纖維為主要防彈材料的軟體防彈衣,其防彈機理則以後者為主,即利用以高強纖維為原料的織物「抓住」子彈或彈片來達到防彈的目的。研究表明,軟體防彈背心吸收能量的方式有以下五種:(1)織物的變形:包括子彈入射方向的變形和入射點臨近區域的拉伸變形;(2)織物的破壞:包括纖維的原纖化、纖維的斷裂、紗線結構的解體以及織物結構的解體;(3)熱能:能量通過摩擦以熱能的方式散發;(4)聲能:子彈撞擊防彈層後發出的聲音所消耗的能量;(5)彈體的變形。為提高防彈能力而發展起來的軟硬復合式防彈衣,其防彈機理可以用「軟硬兼施」來概括。子彈擊中防彈衣時,首先與之發生作用的是硬質防彈材料如鋼板或增強陶瓷材料等。在這一瞬間的接觸過程中,子彈和硬質防彈材料都有可能發生形變或斷裂,消耗了子彈的大部分能量。高強纖維織物作為防彈衣的襯墊和第二道防線,吸收、擴散子彈剩餘部分的能量,並起到緩沖的作用,從而盡可能地降低了非貫穿性損傷。在這兩次防彈過程中,前一次發揮著主要的能量吸收作用,大大降低了射體的侵徹力,是防彈的關鍵所在。影響防彈衣防彈效能的因素可從發生相互作用的射體(子彈或彈片)和防彈材料兩個方面考慮。就射體而言,它的動能、形狀和材料是決定其侵徹力的重要因素。普通彈頭,尤其是鉛芯或普通鋼芯彈在接觸防彈材料後會發生變形。在這一過程中,子彈被消耗了相當一部分動能,從而有效地降低了子彈的穿透力,是子彈能量吸收機理的一個重要方面。而對於炸彈、手榴彈等爆炸時產生的彈片或子彈形成的二次破片來說,情形就顯著不同了。這些彈片的形狀不規則,邊緣鋒利,質量輕,體積小,在擊中防彈材料尤其是軟體防彈材料後不變形。一般說來,這類碎片的速度也不高,但是量大而密集。軟體防彈衣對這類碎片能量吸收的關鍵在於:破片切割、拉伸防彈織物的紗線並使其斷裂,且使織物內部紗線之間和織物不同層面之間的相互作用,造成織物整體形變,在上述這些過程中碎片對外做功,從而消耗自身的能量。在上述兩種類型的身體能量吸收過程中,也有一小部分的能量通過摩擦(纖維/纖維、纖維/子彈)轉化為熱能,通過撞擊轉化為聲能。在防彈材料方面,為了滿足防彈衣要最大程度地吸收子彈及其他射體動能的要求,防彈材料必須具有強度高、韌性好、吸能能力強的性能。目前用於防彈衣上,尤其是軟體防彈衣上的材料都以高性能纖維為主。這些高性能纖維以高強和高模為重要特徵。一些高性能纖維如碳纖維或硼纖維等,雖具有很高的強度,但由於柔韌性不佳,斷裂功小,難以紡織加工,以及價格高等原因,基本上不適用於人體防彈衣。具體說來,對防彈織物而言,其防彈作用主要取決於以下方面:纖維的拉伸強力、纖維的斷裂伸長和斷裂功、纖維的模量、纖維的取向度和應力波傳遞速度、纖維的細度、纖維的集合方式,單位面積的纖維重量,紗線的結構和表面特徵,織物的組織結構,纖維網層的厚度,網層或織物層的層數等。用於抗沖擊的纖維材料,其性能取決於纖維的斷裂能及應力波傳遞的速度。應力波要求盡快擴散,而纖維在高速沖擊下的斷裂能應盡可能提高。材料的拉伸斷裂功是材料抵抗外力破壞所具有的能量,它是一個與拉伸強力和伸長變形相關的函數。因此,從理論上說,拉伸強力越高,伸長變形能力也較強的材料,其吸收能量的潛力也越大。但在實踐中,用於防彈衣的材料不允許有過大的變形,所以用於防彈衣的纖維必然同時具有較高的抵抗變形的能力,即高模量。紗線的結構對防彈能力的影響是源於不同的紗線織物會造成單纖強力利用率和紗線整體伸長變形能力的差異。紗線的斷裂過程首先取決於纖維的斷裂過程,但由於它是一個集合體,因此在斷裂機理上又有很大的差別。纖維的細度細,則在紗中的相互抱合較為緊貼,同時受力也較為均勻,因而提高了成紗的強度。除此之外,紗線中纖維排列的伸直平行度、內外層轉移次數、紗線捻度等都對紗線的機械性能尤其是拉伸強力、斷裂伸長等有重要的影響。另外,由於受彈擊過程中會產生紗線與紗線、紗線與彈體的相互作用,紗線的表面特徵會對以上兩種作用產生或加強或削弱的效果。紗線表面油劑、水分的存在會降低子彈或彈片穿透材料的阻力,因此人們往往要對材料施行清洗和乾燥等處理,並尋求提高穿透阻力的辦法。具有高拉伸強力和高模量的合成纖維通常是高度取向的,所以纖維表面光滑、摩擦系數低。這些纖維用在防彈織物中時,受彈擊後纖維間傳遞能量的能力差,應力波不能迅速擴散,由此也降低了織物阻擊子彈的能力。普通的提高表面摩擦系數的方法如起絨、電暈整理等卻會降低纖維的強力,而採用織物塗層的方法則易造成纖維與纖維之間的「焊接」,結果使子彈沖擊波在紗線橫向發生反射,使纖維過早斷裂。為了解決這一矛盾,人們想出了各種各樣的方法。美國聯合信號(AlliedSignal)公司向市場推出一種空氣纏繞處理纖維,通過使纖維在紗線內部相互糾纏,從而增加子彈與纖維的接觸。在美國專利5035111中推出了一種通過使用皮芯結構纖維提高紗線摩擦系數的方法。這種纖維的「芯」為高強纖維,「皮」則採用了一種強力稍低而具有較高摩擦系數的纖維,後者所佔的比重為5%~25%。美國另一專利5255241所發明的方法與此相似,它是在高強纖維的表面塗覆一層薄薄的高摩擦系數聚合物,以提高織物抗金屬物穿透的能力。這一發明強調了塗層聚合物與高強纖維表面應有較強的粘附力,否則在受彈擊時剝落的塗層材料反而會在纖維之間起固體潤滑劑的作用,從而降低纖維表面摩擦系數。除了纖維性質、紗線特徵之外,影響防彈衣防彈能力的重要因素還有織物的組織結構。用於軟體防彈衣上的織物結構類型包括針織物、機織物、無緯布,針刺非織造氈等。針織物具有較高的延伸率,因而有利於提高服用舒適性。但這種高延伸率用於抗沖擊會產生很大的非貫穿性損傷。另外,由於針織物具有各向異性的特徵,導致了在不同方向上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沖擊性。所以,盡管針織物在生產成本和生產效率方面具有優勢,但它一般只適用於製造防刺手套、擊劍服等,而不能完全用於防彈衣上。目前在防彈衣中應用較為廣泛的是機織物、無緯布和針刺非織造氈。這三類織物由於其結構不同,各自的防彈機理也不盡相同,目前彈道學還無法給予充分的解釋。一般說來,子彈擊中織物後,會在彈著點區域產生一個徑向的振動波,並通過紗線高速擴散。當振動波到達紗線的交織點時,一部分波將沿著原先的紗線傳到交織點的另一邊,另一部分轉移到與之交織的紗線內部,還有一部分沿著原先的紗線反射回去,形成反射波。在上述三種織物中,機織物的交織點最多,受彈擊後,子彈的動能可通過交織點上紗線的相互作用得以傳遞,從而使子彈或彈片的沖擊力能在較大區域內吸收。但與此同時,交織點在無形中又起了固定端的作用。在固定末端所形成的反射波與原來的入射波會產生同向疊加,使紗線受到的拉伸作用大大增強,在超過其斷裂強度後斷裂。另外,一些小的彈片還有可能將機織物中的單根紗線推開,從而降低了彈片穿透阻力。在一定范圍內,如果提高織物密度,可以減少上述情形出現的可能,並提高機織物的強度,但卻會增強應力波反射疊加的負效應。從理論上講,要獲取最好的抗沖擊性能是採用單向的、沒有交織點的材料。這也正是「Shield」技術的出發點。「Shield」技術即「單向排列」技術,是美國聯合信號公司於1988年推出並取得了專利的一種生產高性能非織造防彈復合材料的方法。這一專利技術的使用權也授予了荷蘭DSM公司。運用這一技術製成的織物即為無緯布。無緯布是將纖維單向平行排列並用熱塑性樹脂粘結,同時將纖維進行層間交叉,並以熱塑性樹脂壓制而成。子彈或彈片的大部分能量是通過使沖擊點或沖擊點附近的纖維伸長斷裂而被吸收的。「Shield」織物可最大程度地保持纖維原有的強力,並迅速使能量分散到較大的范圍上去,加工工序也較為簡單。單層的無緯布疊合後可作為軟體防彈衣的主幹結構,多層壓制則可成為用於防彈加強插板等硬質防彈材料。如果說在上述兩類織物中,大部分彈體能量是在沖擊點或沖擊點附近的纖維處,通過過度拉伸或刺穿使纖維斷裂而被吸收的,那麼對以針刺非織造氈為結構的織物的防彈機理則無法解釋。因為實驗已表明,在針刺非織造氈中幾乎不發生纖維的斷裂。針刺非織造氈由大量短纖構成,不存在交織點,幾乎沒有應變波的固定點反射。其防彈效果取決於子彈沖擊能在氈中的擴散速度。人們觀察到,在被彈片擊中以後,在碎片模擬彈(FSP)的頂端有一卷纖維狀物質。於是預測,彈體或彈片在彈擊初始階段即變鈍,從而使其難以穿透織物。許多研究資料都指出,纖維的模量和氈的密度是影響整個織物防彈效果的主要因素。針刺非織造氈主要用於以防彈片為主的軍用防彈衣中。
使用資料
http://..com/question/13255350.html
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