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醫用手套有哪些不同規格和尺寸
1、丁腈手套:是乳膠手套最理想的替代品,高度貼合手部肌膚,具有超強的舒適性。適用於高風險接觸血液或體液的非無菌操作;涉及銳器的操作、處理細胞毒性物質和消毒劑。
根據工作性質可分為:滅菌手套和非滅菌手套,而非滅菌手套又分為清潔檢查手套和家政手套。
2、外科滅菌手套:無菌一次性使用。主要用於無菌程度要求較高的操作如手術操作、分娩、中央導管置管、全胃腸外營養液配製等。
3、清潔檢查手套:清潔非無菌,一次性使用。用於直接或間接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體液明顯污染的物品時使用。
4、家政手套:清潔可重復使用。主要用於不直接接觸人體的情況下,環境物表的清潔均可使用家政手套。
(1)進行護理操作時需戴什麼手套擴展閱讀
手套的使用
1、根據不同操作的需要,選擇合適種類和規格的手套;
2、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嘔吐物及污染物品時,應戴清潔手套;
3、進行手術等無菌操作、接觸患者破損皮膚、粘膜時,應戴無菌手套;
4、一次性手套應一次性使用。
注意事項
1、診療護理不同的患者之間應更換手套。
2、操作完成後脫去手套,應按規定程序與方法洗手,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必要時進行手消毒。
3、操作時發現手套破損時,應及時更換。
4、戴無菌手套時,應防止手套污染。
Ⅱ 醫用外科手套和檢查手套有哪些區別
檢查手套一般不分左右手,比較薄,在性能要求上,醫用外科手套高於檢查手套!
檢查手套有聚乙烯檢查手套和橡膠檢查手套。聚乙烯檢查手套是透明的,穿脫方便,用於醫療機構常規臨床衛生防護,規格型號有大號、中號、小號。橡膠檢查手套由天然橡膠乳膠製成,用於防止醫生與患者之間的交叉感染。有粉光面/無粉光面 大號、中號、小號。
亞都醫療醫用外科手套、橡膠檢查手套,由天然橡膠乳膠製成,自主化一體生產,手套柔韌舒適,佩戴活動靈活,方便使用者在操作中的彎曲和伸直。
醫用外科手套區分左右手,舒適服帖,更耐拉伸,規格型號有6號、6.5號、7號、7.5號、8號、8.5號。
醫用手套按照不同的方式分,主要有以下幾種:
1.按模具品種分:有光面、麻面兩種;
2.按處理方式分:無菌與非無菌。
3.按隔離劑品種分為滑石粉、白炭黑、改性澱粉等三種類型的檢查手套。
醫用手套在使用中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1、診療護理不同的患者之間應更換醫用手套。
2、操作完成後脫去醫用手套,應按規定程序與方法洗手,戴醫用手套不能替代洗手,必要時進行手消毒。
3、操作時發現醫用手套破損時,應及時更換。
4、戴無菌醫用手套時,應防止手套污染。
醫用手套穿戴方法:
1.戴無菌手套洗凈擦乾雙手。核對手套號碼及有效期。
2.打開手套袋,可分別或同時取出。雙手分別捏住袋口外層,打開,一手 持手套翻轉折部分(手套內面),取出;另一手五指對准戴上。
3.將戴好手套的手指插入另一隻手套的翻折面(手套外面),取出,同法將另一手套戴好,戴手套時不可強拉。
4.最後將兩手套翻折面套在工作衣袖外面。
5.注意手套外面為無菌區,應保持其無菌。手套戴好後,雙手置胸前,以免污染。
6.脫手套將手套口翻轉脫下,不可用力強拉手套邊緣或手指部分。
Ⅲ 醫務人員常用的防護用品
1、外科手術服
是指在手術室內穿著的專門設計的服裝。
能防止水、血液、酒精等液體的滲透,具有4級以上的疏水性,以免沾污衣服和人體。避免在手術過程中病人的血液、體液及其他分泌物等將攜帶的病毒傳染給醫務人員。
2、隔離衣
是指醫護人員接觸病人、家屬探視病人等場合下穿戴的服裝。
對細菌和病毒的阻隔。對細菌的阻隔主要是防止手術過程中醫護人員向病人的手術創面的接觸性傳播(和反向傳播)。對病毒的阻隔主要是防止醫護人員接觸病人的血液和體液時,其中攜帶的病毒引起醫患之間交叉感染。
3、化學防護服
化學防護服是在處理有危險性的醫用化學物品時,為保護自身免遭化學危險品或腐蝕性物質的侵害而穿著的防護服裝。化學防護服除了要求服裝材料抗化學腐蝕外,對密封性和服裝的縫型結構都有更嚴格的要求。
4、電磁輻射防護服
電磁輻射防護服是通過在織物材料中植入極細的導電纖維,使得防護服不產生靜電、能夠屏蔽掉100kHz~300GHz范圍內電磁波的防護服裝。主要用於醫院內電子醫療設備系統的操作人群。
5、核及射線防護服
用於核放射環境(小劑量、大范圍的電離輻射,主要以α、β射線為主),防止放射性氣溶膠和粉塵對人體的侵害。它具有防護放射性氣溶膠,防護150種以上有毒和腐蝕氣體、液體和固體,防護潛在的放射性微粒和液體侵入身體,100%阻擋0.2μm以上的乾燥微粒等功能。
6、醫用口罩
多採用一層或者多層非織造布復合製作而成,主要生產工藝包括熔噴、紡粘、熱風或者針刺等,具有抵抗液體、過濾顆粒物和細菌等效用,是一種醫療防護用紡織品。
Ⅳ 預防職業暴露的措施有哪些
醫院職業暴露預防處理措施
為維護醫務人員及其他部門有關人員的職業安全,有效預防在工作中發生經血傳播疾病如:梅毒、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尤其是艾滋病等職業暴露感染,一旦發生職業暴露後最大限度的避免或減少經血傳播疾病的病毒感染,特製定具體預防處理方案. 一、 職業暴露
1. 職業暴露是指醫務人員以及有關工作人員,在從事醫療防治工作及相關工
作的過程中意外被經血傳播疾病患者的血液、體液污染了皮膚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經血傳播疾病病毒的血液、體液污染了的針頭及其他銳器刺破皮膚,有可能被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況.
2. 數據分析表明:執行嚴格的安全操作及防護措施,醫護及檢驗等人員的職
業暴露事件是可以避免的.
二、 職業暴露的預防措施
1. 醫務人員對所有病人的血液、體液(包括羊水、心包液、胸腔液、腹腔液、
腦脊液、滑液、陰道分泌物等人體物質)及被血液、體液污染的物品均視為具有傳染性的病原物質,在接觸這些物質時,必須採取預防措施. 2. 醫務人員進行有可能接觸血液、體液的診療和護理操作時必須戴手套,操
作完畢,脫去手套後立即洗手,必要時進行手消毒.
3. 在診療、護理操作工程中,有可能發生病人血液、體液飛濺到醫務人員的
面部時,醫務人員應當戴手套、具有防滲透性能的口罩、防護眼鏡;有可能發生血液、體液大面積飛濺或者有可能污染醫務人員的身體時,還應當穿戴具有防滲性能的隔離衣或者圍裙(如:外科手術、口腔治療、消化道內鏡、泌尿系內鏡等專科檢查診療).
4. 醫務人員手部皮膚發生破損,在進行有可能接觸病人血液、體液的診療和
護理操作時必須戴雙層手套.
5. 醫務人員在進行侵襲性診療、護理操作過程中,要保證充足的光線,並特別
注意防止被針頭、縫合針、刀片等銳器刺傷或劃傷.
6. 使用後的銳器應當直接放入耐刺、防滲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針頭處理設
備進行安全處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輸液器等醫用銳器,以防刺傷.
7. 禁止將使用後的一次性針頭重新套上針頭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觸使用後的
針頭、刀片等銳器.
三、 職業暴露後的預防處理
(一) 緊急局部處理:
首先應立即進行局部緊急處理,包括輕擠出血、清洗、局部消毒等.
1. 用洗手液和流動水清洗污染的皮膚,用生理鹽水沖洗粘膜.
2. 如有傷口,應當在傷口旁端輕輕擠壓,盡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再用洗手液和流動水沖洗;禁止進行傷口的局部擠壓.
3. 受傷部位的傷口沖洗後,應當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進行消毒,並包紮傷口;被暴露的粘膜,應當反復用生理鹽水沖洗干凈. 4. 對被乙肝病毒暴露的粘膜或傷口盡早施行被動免疫. (二) 登記、免疫接種、上報、隨訪制度
1. 發生職業暴露後應向醫院感染管理科報告,醫院組織相關專家對暴露發生的危險程度進行評估,報告預防科並對暴露者及患者進行相關的血清學檢查及隨訪、監控。
2. 根據暴露病毒的種類及病毒載量,對暴露人員實行預防用葯方案。 (三)不同病原暴露後的處置
1暴露於HIV(血源性疾病)的處置。有以下三點 (1) 預防最好在4小時內實施,最遲不超過24h,並建議使用抗逆轉錄病毒葯物。
(2) 暴露後盡早獲得血液標本進行HIV檢查,定期檢查血清轉化,並及時向醫院的有關部門報告,包括其它疾病。 (3)
醫院應立即採取感染源患者的血清學進行檢查。
2 暴露於HBV(血源性疾病)的處置 有以下三點
(1)對於既往已有免疫,其抗體HBs抗體>10mlU/ml時,不需要進一步治療。
(2) 對於沒有免疫力的人,應盡早使用預防性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最好48h內,最遲<1周)。同時進行乙肝疫苗全程接種,即開始時肌肉注射10ug ,1個月時10ug ,6個月時10ug 。
(3) 暴露於HCV(血源性疾病)的處置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途徑同乙型肝炎。目前雖然沒有丙型肝炎暴露後的治療方法,但也必須檢查血清轉化。對於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感染源患者,也必須檢查HCV感染。對暴露者應定期隨訪監控。追蹤6—9個月。
醫院感染管理科
2011年6月
Ⅳ 護理工作中如何預防職業暴露
職業暴露是指工作人員,如實驗室技術員、醫生、護士、保潔員等,在從事疾病防治工作及有關工作中,意外地被感染者或感染者的血液、體液污染了破損的皮膚,非胃腸道粘膜,或被含有感染者的血液、體液污染了的針頭及其他銳器刺破皮膚,而導致有被疾病感染可能性的情況。
一、適用對象
適用於我院可能接觸各類感染性病人以及各種感染性物質的所有人員,包括臨床醫生、護士、技師、葯師等科室工作人員,以及在我院進修學習的學員和保潔員等。
二、預防控制原則
堅持標准預防和安全操作是避免職業暴露醫院感染的基本保證,診療操作前明確自身免疫狀況和暴露源感染情況並有針對性地採取及時、有效的防護措施,是避免職業暴露和銳器損傷的主要基礎,防護重點是避免與患者或攜帶者的血液、體液等直接接觸。
三、安全操作
1.醫務人員進行有可能接觸病人血液、體液的診療和護理操作時必須戴一次性乳膠手套,操作完畢脫去手套後應立即洗手,必要時進行手消毒。
2.在診療、護理操作過程中,有可能發生血液、體液飛濺到醫務人員的面部時,醫務人員必須戴有防滲透性能的口罩、防護眼鏡;有可能發生血液、體液大面積飛濺或者有可能污染醫務人員的身體時,還必須穿戴具有防滲透性能的隔離衣或者圍裙。
3.醫務人員手部皮膚發生破損,有可能接觸病人血液、體液的診療和護理操作時必須戴雙層手套。
4.醫務人員應在充足的光線下進行侵襲性診療、護理操作,並特別注意防止被針頭、縫合線、刀片等銳器刺傷或劃傷。
5.使用後的銳器應當直接放入耐刺、防滲漏的利器合,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的注射器、輸液器等,以防刺傷。禁止將使用後一次性針頭重新套上針頭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觸使用後的針頭、刀片等銳器
Ⅵ 職業暴露的預防原則
職業暴露的預防
- 醫務人員對所有病人的血液、體液(包括羊水、心包液、胸腔液、腹腔液、腦脊液、滑液、陰道分泌物等人體物質)及被血液、體液污染的物品均視為具有傳染性的病原物質,在接觸這些物質時,必須採取預防措施。
醫務人員進行有可能接觸血液、體液的診療和護理操作時必須戴手套,操作完畢,脫去手套後立即洗手,必要時進行手消毒。
在診療、護理操作工程中,有可能發生病人血液、體液飛濺到醫務人員的面部時,醫務人員應當戴手套、具有防滲透性能的口罩、防護眼鏡;有可能發生血液、體液大面積飛濺或者有可能污染醫務人員的身體時,還應當穿戴具有防滲性能的隔離衣或者圍裙(如:外科手術、口腔治療、消化道內鏡、泌尿系內鏡等專科檢查診療)。
醫務人員手部皮膚發生破損,在進行有可能接觸病人血液、體液的診療和護理操作時必須戴雙層手套。
醫務人員在進行侵襲性診療、護理操作過程中,要保證充足的光線,並特別注意防止被針頭、縫合針、刀片等銳器刺傷或劃傷。
使用後的銳器應當直接放入耐刺、防滲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針頭處理設備進行安全處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輸液器等醫用銳器,以防刺傷。
禁止將使用後的一次性針頭重新套上針頭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觸使用後的針頭、刀片等銳器。
Ⅶ 醫務人員職業防護要注意哪些方面
標准預防的具體措施包括一下幾個方面。
1:消毒工作防護措施,使用紫外線微波消毒應避免對人體的直接照射,使用液體化學消毒、滅菌劑應防止有毒有害消毒氣體的泄漏,使用液體化學消毒、滅菌劑應防止過敏和可能對皮膚、粘膜的損傷,避免銳利器械刺、割傷,使用熱力滅菌防止發生燒灼傷。
2:預防控制原則,堅持標准預防和安全操作是避免職業暴露醫院感染的基本保證,診療操作前明確自身免疫狀況和暴露源感染情況並有針對性地採取及時、有效的防護措施,是避免職業暴露和銳器損傷的主要基礎,防護重點是避免與患者或攜帶者的血液、體液等直接接觸。
3:醫務人員進行有可能接觸病人血液、體液的診療和護理操作時必須戴一次性乳膠手套,操作完畢脫去手套後應立即洗手,必要時進行手消毒。在診療、護理操作過程中,有可能發生血液、體液飛濺到醫務人員的面部時,醫務人員必須戴有防滲透性能的口罩、防護眼鏡,有可能發生血液、體液大面積飛濺或者有可能污染醫務人員的身體時,還必須穿戴具有防滲透性能的隔離衣或者圍裙。
4:醫務人員手部皮膚發生破損,有可能接觸病人血液、體液的診療和護理操作時必須戴雙層手套。醫務人員應在充足的光線下進行侵襲性診療、護理操作,並特別注意防止被針頭、縫合線、刀片等銳器刺傷或劃傷,使用後的銳器應當直接放入耐刺、防滲漏的利器合,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的注射器、輸液器等,以防刺傷。
Ⅷ 醫用手套的分類有哪些
醫用乳膠手套的種類
按模具品種分:有光面、麻面兩種;
按處理方式分:消毒型與不消毒型。
按隔離劑品種分為滑石粉、白炭黑、改性澱粉等三種類型的檢查手套。
註:在醫學上,根據手套的材料,我們可以分為乳膠手套、丁腈手套、聚乙烯(PE)手套和聚錄乙烯(PVC)手套。丁腈手套是乳膠手套的最理想替代品,高度貼合手部肌膚,具有超強的舒適性。適用於高風險接觸血液或體液的非無菌操作;涉及銳器的操作、處理細胞毒性物質和消毒劑。
Ⅸ PE手套和PVC手套使用上有什麼區別
PE手套和PVC手套區別為:彈性不同、穿戴不同、用途不同。
一、彈性不同
1、PE手套:PE手套沒有彈性,手套沒有大小碼之分。
2、PVC手套:PVC手套有彈性,柔軟度略好,所以有大小碼之分。
二、穿戴不同
1、PE手套:PE手套透明度高;手套開口寬松,穿戴方便舒適。
2、PVC手套:PVC手套發塵量低,離子含量少;價格低廉,穿戴更貼身。
三、用途不同
1、PE手套:PE手套多用於家庭清潔、食品、衛生及工農業防護、染發、護理洗滌,用餐等,進行非常簡單的防護操作。
2、PVC手套:PVC手套常用於電子、化工、食品、醫院等行業。尤其廣泛用於半導體、精密電子儀器的操作。
Ⅹ 護理戴手套時應注意
戴手套的注意事項
手套尺寸要適當,如果手套太緊,限制血液流通,容易造成疲勞,並且不舒適;如果太松,使用不靈活,而且容易脫落。
在選擇手套時除了要具有足夠的防護作用外,也要看實際需求,該選用鋼絲抗割手套的環境,就不能選用合成紗的抗割手套等。
要保證其防護功能,就必須定期更換手套。如果超過使用期限,則有可能使手或皮膚受到傷害。隨時對手套進行檢查,檢查有無小孔或破損、磨蝕的地方,尤其是指縫。注意手套的使用場合,如果一副手套用在不同的場所,則可能會大大降低手套的使用壽命。使用中要注意安全,不要將污染的手套任意丟放,避免造成對他人的傷害。暫時不用的手套要放在安全的地方。
摘取手套一定要注意正確的方法,防止將手套上沾染的有害物質接觸到皮膚和衣服上,造成二次污染。最好不要與他人共用手套,因為手套內部是滋生細菌和微生物的溫床,共用手套容易造成交叉感染。戴手套前要洗凈雙手,手套要戴在干凈(無菌)的手上,否則容易滋生細菌。摘掉手套後要洗凈雙手,並擦點護手霜以補充油脂。在戴手套前要罩住傷口,皮膚是抵禦外界環境傷害的天然屏障,可以阻止細菌和化學物質的進入。不要忽略任何皮膚紅斑或痛癢,防止皮炎等皮膚病的發生。如果手部出現乾燥、刺癢、氣泡等,要及時請醫生診治。工作人員一定要選擇一雙好手套,更好的保護雙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