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問為什麼做麵包要揉出手套膜呢
沒有薄膜的話,那就是不是麵包,是烤饅頭
其實按照物理和化學的解釋來說,出膜是為了讓麵包中黏性最高的部分(就是麵筋的部分)揉出來,具有很強的拉力和黏性。這樣放入的酵母在發酵過程中產生的大量二氧化碳,才會被包裹在黏性很大的麵包的氣孔中而逐漸長大,體積變到2倍以上。如果不出膜,黏性沒達到,就很難包裹住而二氧化碳,也就體積難以膨脹,就會做出一團死面,就成了饅頭了
只要出筋了,即使不出手套膜也照樣可以做出不錯的麵包,手套膜會效果更好一些罷了
膜好像是叫植物蛋白,主要是為了更有彈力和為了發酵,據說如果再不停的揉,能把面揉成透明的,像膠一樣,而且能拉出很長的絲。
每次也能揉出那種大面積的薄膜,手工揉或者麵包機揉或者二者結合,但是很不結實,總是很容易扯斷的那種,我感覺做出來的麵包不松軟
要把面團多摔打下,薄膜固然重要,有筋度更重要。
只要出筋了,做出來的麵包真不錯,自己做的,材料真實,通常我是用打蛋器揉面,把材料按比例配好,先用筷子拌勻,再用打,低速檔,十分鍾就行了。
手揉的一般20多分鍾,做吐司從來沒有揉到過那種很大片的手套 但是口感還行 主要發酵也是麵包松軟與否的關鍵 只要揉到擴展階段了 不一定要完全擴展也能做出好麵包~ 而且我以前試過5分鍾麵包 不揉但是在發酵的過程中其實也是出筋了的 也能很好的包裹空氣在面團內 做出來的麵包也是松軟的~
2. 如何揉出手套膜
如何揉面能揉出手套膜
使用凱膳怡廚師機想揉出手套膜可以按照這個步驟: 以350克麵粉為例,您可以先用2檔先攪拌麵粉,可以防止麵粉噴濺,等液體混合麵粉,有顆粒後,再用4-5檔攪拌。一般7分鍾左右,手套膜基本上就成型了。盡量不要超過15分鍾,如果過度攪拌,面團的中心溫度過熱,反而會影響面團的口感。接著靜置一段時間發酵,就可以用來做麵包了哦。注意以上的攪拌麵粉的時間按您具體的情況適當可以調整,面團揉出手套膜,同配方相關。如果是歐式面團、法棍等面團,它們的手套膜就沒有甜麵包的面團那麼明顯。通常中點饅頭等的面團就不太會出手套膜,因為麵粉用的是中筋粉,溼度也不夠。因此成品就不會像麵包那樣口感松軟。
請問怎麼用手能揉出麵包手套膜嗎
一、暢法
1
將麵粉、奶粉、糖、鹽放入盆中,加入蛋液和水(一定要冷水),用筷子攪均,直到沒有乾麵粉。蓋上保鮮膜或溼紗布,放入冰箱冷藏室或就放在室內,醒15-20分鍾。
2
拿出醒好的面,加入酵母粉(酵母也可以加量溫水後放入,前面的水減量即可)稍微揉成團就將面團移到案板上揉。一兩分鍾面團就光滑了(冰箱里拿出來的容易成團,越揉也會越沾)這時可以摔打面團了(摔面團也是有方法的,不會的一定要去搜視頻看。其實就是把面團摔長了,疊起來,換個方向再摔……)。
3
摔打比較省力,又不會覺得很粘手,當然速度不能太慢,大概六七分鍾就可以出膜了,這時的膜還容易破,這時可以加黃油了(黃油不要提前拿到室內軟化,最好是直接從冷凍室拿出來的,很冰很硬的),直接把黃油揉進面團,因為它很硬,容易跑出來,跑出來又塞進去揉就是啦……
二、 大概五六分鍾,黃油基本全揉進去了,這時切一小塊面團,旋轉著扯開就可以拉出薄膜,就算破了,斷面也很光滑,做麵包是可以的啦!要做土司,就繼續摔打吧!最多半小時就能出手套膜了……
三. 小貼士
1、和面的水一定要冷的,不然會促使酵母發酵,會影響出膜的,我之前一直不成功就是揉著揉著就覺得面團膨脹了,加上中途哄孩子,面團越是發酵的厲害,所以徹底失敗。
2、黃油最好先放到冷凍室凍成硬塊,這樣加黃油到面團的時候會讓面團降溫,不用擔心天氣太熱揉著揉著發酵起來; 其次,這樣黃油就是一點點的融入到面團,等黃油完全融入時,膜已經出來了,省事!
3、摔面是很好的方法,但一定要注意方法,不知道怎樣摔的,就去看看《保羅教你做麵包》第一集。其實就是把面團摔兩下,它就變長了,然後疊起來,換個方向再摔!
4、希望愛麵包的廚友們都能把面團套手上……加油,親愛的們,只有自己總結了方法,才能得心應手!
請問麵包師傅要怎麼才可以揉出手套膜,這個程度是怎樣的?
這個程度是可以扔掉了。要手動揉,現在基本上沒有師傅懂得怎麼揉,都用機器。
怎麼才能保證不管什麼配方都能揉出手套膜
你要做這個配方嗎?
請問為什麼做麵包要揉出手套膜
不出膜做出來就不是麵包了,甜面團都要出膜。
如何揉出膜的面團
這是我從別人那看到,希望會對大家有所幫助!揉面最最關鍵的問題是----干溼原料的配比!乾性原料主要是麵粉和少許奶粉,可可粉之類的;而溼性原料主要是水、牛奶(含88%的水),包括蛋液(含73%的水)。為敘述簡單,下面分別以麵粉和水代表干、溼原料。如果幹溼原料配比合適,面團最初是很粘手的,但是經過數分鍾的揉搓之後就會慢慢變的光滑。如果你採取正確的手法揉了半個多小時還是很粘手,那絕對是水多了,這時只能加麵粉了,雖說各種原材料都是以麵粉為標准配備的,最好不要輕易加麵粉,但是這種水多的情況下,不加麵粉揉到天黑也出不了膜。我曾有兩次水加多了,揉了四十分鍾面團一點變化也沒有,後來只能一點點加麵粉,一共揉了一個半小時才差不多。而另一種情況,面團雖然成團但是很乾的話,也是揉不膜的。因為麵筋的形成是靠麵粉和水的結合,如果水分不足,也是不行的。文中提到的出膜都是能拉出大片薄膜且破洞邊緣光滑的膜,即完全階段。)我這里想說的是,面團寧干不溼!加水過多的面團就像一場噩夢,手都黏在裡面出不來就甭提揉了。所以不要一次把水全加進去。[/b[b]](因為你很少那麼幸運的和配方的作者的原料、作業環境完全相同,麵粉吸溼性不盡相同等各種原因會造成即使配方一樣,面團也不一樣。)那水加到什麼程度呢?加到能把面盆里的麵粉攢成一個面團的程度就好了,不要有剩餘的乾麵粉就成。然後就可以把面團拿出來放到大理石檯面上開揉(記得把面盆用刮板刮干凈噢)。這個過程中要不斷地往裡加水,但是每次只加一點點。我管這個過程叫「揣水」,可以這么操作:每次把面團中間按出一個小坑,用手沾一點點水進來。然後像包包子似的把中間的水包進去,邊包邊揉,這時檯面上可能會粘連粘面,那是因為水還未全部被吸收。可以盡量用面團乾的部分去把檯面上的粘面粘起來,大概半分鍾左右水就會慢慢地被面團吸收進去,這時就是三光(手光、面光、檯面光)了。然後再重復前面的做法,按個坑,沾點水進去繼續揉。直到面團越來越柔軟,手掌按下去時感覺內部也越來越有彈性,甚至有點氣體的感覺時,不用檢驗,膜肯定出來了。當然這時,你如果想讓成品更溼潤綿軟的話,還可以這樣再揣幾次水。這樣一點點揣水的好處是不會加多,你能隨時感受到面團的狀態。這時面團會非常柔軟溼潤,手接觸和按壓上去的感覺很是享受,就像在和它打太極一樣。你可以繼續享受一會這樣的狀態,然後差不多就可以收工了,雖然不至於把麵筋揉斷,但是我們可以把力氣留給下一個麵包哈。整個過程的關鍵就是每次只需一點點水,然後揉到三光以後再加下一次水。我上次做孟老師書里的鮮奶油麵包,所有原料(包括全部水)都加進去之後,居然還有好多乾麵粉(所以即使是書上的配方也不能生搬硬套也要靈活使用),然後通過這種方法加了大概十多次共計40多克水。這個過程千萬要有耐心,其實每次如果只加一點點水,半分鍾就能三光。即使加20次也只需十分鍾。而這時,基本上已經能出薄膜了。假設這40g水一次或者比如5次加入,那後果不堪設想,不僅出不了膜,你的手都會黏在面團里出不來。所以,欲速則不達。只要遵循這個原則,揉500g左右的面團半個小時之內完全能搞定,而且整個過程手和檯面會很乾凈。網上的很多方法我都試過,比如泡麵法,還有酵母提前溶解至有大泡泡時再加入麵粉等等,個人認為效果不是很明顯。泡麵法可能是和溫度有關,北京這里室溫20度可能不適合。而酵母是要提前溶解的,我一般將酵母配方中的一部分水裡靜置一會,根據時間長短和酵母的不同,有時有大泡有時沒有,我都一樣加到麵粉中用揣水的方法揉面,一樣是20多分鍾完成。其實,在揉面的過程中,面團......>>
請高手指點,做麵包時揉出手套膜開始醒發,醒發後面團粘手啊,怎麼沒有手套膜了?
發過頭了,麵筋已經開始崩潰,原來吸收的水份,開始反析出來了,
為什麼我的面團揉不出手套膜
面團的水分不夠,軟硬度應該是把面團放在料理台上馬上就會塌下去的狀態。足夠的黃油,黃油加進去時應該是軟化的。
做麵包非得要把面揉出手套膜嗎
我一般都是揉到均勻,就是沒有結塊的地方,然後分成塊讓它發酵。
廚師機揉面團,怎麼才能揉出手套膜
好面,加正確的時間選擇,看看說明書。
3. 麵包和面怎麼揉出薄膜
問題一:麵包和面怎麼揉出薄膜 首先,麵粉要使用高筋粉,或麵包專用粉。
然後,要有足夠的水,作為溶粘劑。
適量的加鹽,有助於麵筋的更早形成。
溫度控制,面團在揉制過程中的溫度要低於20度,揉好時的溫度在25-26度左右。避免面團太熱,自身先發大了,麵筋就無法完全擴展,就出不了膜了。
打面的過程:
以甜麵包的配方為例:
麵粉、水、糖、酵母、鹽、雞蛋、奶粉、黃油。
1、麵粉+奶粉+冰水+糖+雞蛋+酵母+水++++鹽,混合均勻。(現在天氣熱鹽也可以一起加入,鹽對酵母的生長有抑製作用,在夏天能防止面團過早發酵。冬天的晚加為宜,而且冬天酵母要用溫水化開後加入。)
2、若是機器揉面,那麼現在開始慢速,揉至乾粉顆粒都已經收起。再可以換成快速,打到面團表面看起來比較光滑。用手扯麵團,不能一下子扯斷,加入黃油。
如果,手揉,那就不停的揉到沒有乾粉,然後,用手用力摔打面團,直到表面有些光滑,面團不容易扯斷。
3、加入黃油,也是先慢速,讓面團吸收黃油,然後快速打至面團光滑,用手拍不粘手。這樣,用手拉一塊小面團出來,撐出膜很容易了。
手工的話,面團包入黃油,拍開,折起,再拍開,再折起重復五六次,又是用力的摔打面團,直到面團光滑不粘手,就可以試著撐膜看看了。沒有到位就繼續摔打到出膜為止。
問題二:怎麼可以把面團揉出膜 這是我從別人那看到,希望會對大家有所幫助!揉面最最關鍵的問題是----干濕原料的配比!乾性原料主要是麵粉和少許奶粉,可可粉之類的;而濕性原料主要是水、牛奶(含88%的水),包括蛋液(含73%的水)。為敘述簡單,下面分別以麵粉和水代表干、濕原料。如果幹濕原料配比合適,面團最初是很粘手的,但是經過數分鍾的揉搓之後就會慢慢變的光滑。如果你採取正確的手法揉了半個多小時還是很粘手,那絕對是水多了,這時只能加麵粉了,雖說各種原材料都是以麵粉為標准配備的,最好不要輕易加麵粉,但是這種水多的情況下,不加麵粉揉到天黑也出不了膜。我曾有兩次水加多了,揉了四十分鍾面團一點變化也沒有,後來只能一點點加麵粉,一共揉了一個半小時才差不多。而另一種情況,面團雖然成團但是很乾的話,也是揉不膜的。因為麵筋的形成是靠麵粉和水的結合,如果水分不足,也是不行的。如何判斷水分是否充足?如果面團很乾,摸起來會較硬,用手掌根部揉面時,感覺到面團內部是偏硬且沒有彈性的,那就是面團偏幹了。干濕配比得當且最後揉出膜的面團的特點是用手掌按下去時能感覺到面團內部是柔軟而富有彈性的。(文中提到的出膜都是能拉出大片薄膜且破洞邊緣光滑的膜,即完全階段。)
我這里想說的是,面團寧干不濕!加水過多的面團就像一場噩夢,手都黏在裡面出不來就甭提揉了。所以不要一次把水全加進去。[/b[b]](因為你很少那麼幸運的和配方的作者的原料、作業環境完全相同,麵粉吸濕性不盡相同等各種原因會造成即使配方一樣,面團也不一樣。)那水加到什麼程度呢?加到能把面盆里的麵粉攢成一個面團的程度就好了,不要有剩餘的乾麵粉就成。然後就可以把面團拿出來放到大理石檯面上開揉(記得把面盆用刮板刮干凈噢)。這個過程中要不斷地往裡加水,但是每次只加一點點。我管這個過程叫「揣水」,可以這么操作:每次把面團中間按出一個小坑,用手沾一點點水進來。然後像包包子似的把中間的水包進去,邊包邊揉,這時檯面上可能會粘連粘面,那是因為水還未全部被吸收。可以盡量用面團乾的部分去把檯面上的粘面粘起來,大概半分鍾左右水就會慢慢地被面團吸收進去,這時就是三光(手光、面光、檯面光)了。然後再重復前面的做法,按個坑,沾點水進去繼續揉。直到面團越來越柔軟,手掌按下去時感覺內部也越來越有彈性,甚至有點氣體的感覺時,不用檢驗,膜肯定出來了。當然這時,你如果想讓成品更濕潤綿軟的話,還可以這樣再揣幾次水。這樣一點點揣水的好處是不會加多,你能隨時感受到面團的狀態。這時面團會非常柔軟濕潤,手接觸和按壓上去的感覺很是享受,就像在和它打太極一樣。你可以繼續享受一會這樣的狀態,然後差不多就可以收工了,雖然不至於把麵筋揉斷,但是我們可以把力氣留給下一個麵包哈。
整個過程的關鍵就是每次只需一點點水,然後揉到三光以後再加下一次水。我上次做孟老師書里的鮮奶油麵包,所有原料(包括全部水)都加進去之後,居然還有好多乾麵粉(所以即使是書上的配方也不能生搬硬套也要靈活使用),然後通過這種方法加了大概十多次共計40多克水。這個過程千萬要有耐心,其實每次如果只加一點點水,半分鍾就能三光。即使加20次也只需十分鍾。而這時,基本上已經能出薄膜了。假設這40g水一次或者比如5次加入,那後果不堪設想,不僅出不了膜,你的手都會黏在面團里出不來。所以,欲速則不達。只要遵循這個原則,揉500g左右的面團半個小時之內完全能搞定,而且整個過程手和檯面會很乾凈。網上的很多方法我都試過,比如泡麵法,還有酵母提前溶解至有大泡泡時再加入麵粉等等,個人認為效果不是很明顯。泡麵法可能是和溫度有關,北京這里室溫20度可能不適合......>>
問題三:請問怎麼用手能揉出麵包手套膜嗎 一、暢法
1
將麵粉、奶粉、糖、鹽放入盆中,加入蛋液和水(一定要冷水),用筷子攪均,直到沒有乾麵粉。蓋上保鮮膜或濕紗布,放入冰箱冷藏室或就放在室內,醒15-20分鍾。
2
拿出醒好的面,加入酵母粉(酵母也可以加量溫水後放入,前面的水減量即可)稍微揉成團就將面團移到案板上揉。一兩分鍾面團就光滑了(冰箱里拿出來的容易成團,越揉也會越沾)這時可以摔打面團了(摔面團也是有方法的,不會的一定要去搜視頻看。其實就是把面團摔長了,疊起來,換個方向再摔……)。
3
摔打比較省力,又不會覺得很粘手,當然速度不能太慢,大概六七分鍾就可以出膜了,這時的膜還容易破,這時可以加黃油了(黃油不要提前拿到室內軟化,最好是直接從冷凍室拿出來的,很冰很硬的),直接把黃油揉進面團,因為它很硬,容易跑出來,跑出來又塞進去揉就是啦……
二、 大概五六分鍾,黃油基本全揉進去了,這時切一小塊面團,旋轉著扯開就可以拉出薄膜,就算破了,斷面也很光滑,做麵包是可以的啦!要做土司,就繼續摔打吧!最多半小時就能出手套膜了……
三. 小貼士
1、和面的水一定要冷的,不然會促使酵母發酵,會影響出膜的,我之前一直不成功就是揉著揉著就覺得面團膨脹了,加上中途哄孩子,面團越是發酵的厲害,所以徹底失敗。
2、黃油最好先放到冷凍室凍成硬塊,這樣加黃油到面團的時候會讓面團降溫,不用擔心天氣太熱揉著揉著發酵起來; 其次,這樣黃油就是一點點的融入到面團,等黃油完全融入時,膜已經出來了,省事!
3、摔面是很好的方法,但一定要注意方法,不知道怎樣摔的,就去看看《保羅教你做麵包》第一集。其實就是把面團摔兩下,它就變長了,然後疊起來,換個方向再摔!
4、希望愛麵包的廚友們都能把面團套手上……加油,親愛的們,只有自己總結了方法,才能得心應手!
問題四:做麵包時,手工揉面要揉多長時間? 這個要看你一次揉多少面,還有你揉面的速度。 一般我自己做麵包就家裡三個人吃一次最多300克麵粉,揉十幾分鍾就可以了。面是否揉好不是看時間,而是看面團的狀態,可以把面團拉開,如果能拉成半透明的膜而不容易破,或者破裂的口成圓形,面團就揉好了。
希望採納
問題五:麵包揉麵包出膜技巧 麵包揉麵包出膜方法
材料:高粉230g,低粉70g,一個蛋+牛奶=210g,糖50g,鹽3g,酵母3g,黃油30g。
1.按照說明書上的投料順序:先放液體(蛋+奶),糖鹽分置兩角,加入麵粉,上面挖一坑,填入酵母覆蓋好。放好桶,插電源,選擇菜單10發面團,按啟動鍵。
(其實我覺得這樣的順序應該是為了定時啟動時用的,需要保持酵母的乾燥啊,以及酵母不能和鹽接觸這樣的問題。如果直接開始做,怎麼放料並不是太重要,鹽是會降低酵母的效力沒錯,但也不至於一定要挖坑放酵母的。但用麵包機揉面需要注意的是,因為揉面過程一般很長,普通甜麵包也得30分鍾,而吐司則需要40-50分裝,麵包機本身工作過程中發熱很厲害,夏天溫度較高,揉面時一定要使用冰水和冰蛋來幫助降溫,否則中途面還沒有揉好就發酵,很影響最後成品的口感。揉面過程中也可以開著蓋幫助散熱,或者使用電風扇,吹空調等辦法。)
2.為了防止麵粉外撲,系統會自動慢轉2分鍾,之後攪拌刀會連續運轉。麵包機與廚師機的揉面原理不太一樣,它沒有廚師機那麼強大,只是底部有個攪拌刀來攪動面團以達到需要的程度。所以,面團柔軟是出膜的關鍵,太硬的面團,很難用麵包機揉到想要的效果。怎麼來界定面團軟硬合適呢?如圖倒計時1:55,也就是轉了5分鍾時,如果桶中基本沒有乾粉,而面團也恰好成團,刀能在面團里帶動面團轉動,而不是面團被刀撥來撥去的樣子,也不會濕軟成一灘,這樣就正合適。
3.轉了10分鍾,也就是倒計時1:50時,檢視面團情況,勉強能拉出薄膜,但不均勻,且易破。
4.揉面20分鍾,也就是倒計時1:40時,檢視面團情況,拉出的薄膜稍微有點筋度,但還是易破。麵包機會有幾秒中短暫的停頓,這時可以投入黃油。
5.放入切小塊的黃油,夏天不需軟化。這時長按關閉程序3秒鍾。再從新啟動。還是發面團程序,倒計時又從2:00開始。
6.這是轉動5分鍾,6分鍾,7分鍾的樣子。可以看到,面團已經光滑了。
7.繼續揉至倒計時1:50,也就是總共揉了30分鍾時,檢視面團,可以拉出較大片的薄膜,有一定的筋度。破洞的邊緣有小鋸齒樣,不光滑。這個程度,就可以做甜麵包了。如果要放入乾果或者果泥等做各種口味的甜面團,也可以這時投放,繼續揉個兩三分鍾的樣子,稍微均勻即可。揉入雜料後若再揉太長時間,會破壞面團筋度。
8.如果繼續揉,倒計時1:40時,檢視面團,可以拉出很有筋度的薄膜,用手指捅也不輕易破,破了的話,破洞的邊緣很光滑,這個程度就可以做吐司了。當然,只用麵包機很難揉出那種可以套在整隻手上的手套膜。而揉到這個程度,尤其是夏天,面團就會有稍微的發酵現象了,繼續揉下去只會破壞麵包的口感。而這個程度做出的吐司一樣可以拉絲,口感細膩,甚至要比買的吐司都柔軟。
9.做小排包。圖中是用了8寸方模和6寸圓模。面團根據自己想要的程度揉好後,拿出來滾圓,放入抹了黃油的盆中,蓋保鮮膜,室溫發酵1-1.5小時至兩倍大。可以手指粘麵粉插一下,不回縮,不塌陷即成。
問題六:為什麼做麵包和面要揉出膜而做包子卻不用 因為他們根本就不是一種東西。
問題七:如何揉麵包用的面團,死活做不了手套膜 麵包可以說成兩種, 一種就是能食用的麵包,另一種就是指的物質上的東西,或者食物,或者是金錢,這就是更深層次的意義。 也不知道你說的是哪一種。
所謂麵包,就是以黑麥、小麥等糧食作物為基本原料,先磨成粉,再加入水、鹽、酵母等和面並製成面團坯料,然後再以烘、烤、蒸、煎等方式加熱製成的食品。
通常,我們提到麵包,大都會想到歐美麵包或日式的夾餡麵包、甜麵包等。其實,世界上還有許多特殊種類的麵包。世界上廣泛使用的製作麵包的原料除了黑麥粉、小麥粉以外,還有蕎麥粉、糙米粉、玉米粉等。有些麵包經酵母發酵,在烘烤過程中變得更加彭鬆柔軟;還有許多麵包恰恰相反,用不著發酵。盡管原料和製作工藝不盡相同,它們都被稱為麵包。
麵包又被稱為人造果實,品種繁多,各具風味。
麵包是高熱量碳水化合物食品,多吃容易肥胖。
溫度高時較為松軟好吃,低溫的狀態下會變硬,風味口感都會差很多。
問題八:做麵包的面團為什麼要揉出膜 揉出膜,表示麵筋完全擴展,有利於下一步成形,醒發和烘烤,麵包會有更好的感官性狀,吃起來也會更加韌,有嚼勁~
問題九:做麵包,為什麼要能拉出薄薄的膜?揉面排出空氣?二次發酵? 那是因為面裡面的麵筋在你和面的時候已經形成,我們和面就是為了讓他形成麵筋,而醒面就是為了讓麵筋能有一個舒緩的過程,讓本來被我們和在一起的麵筋慢慢舒展開,舒展完之後,面團中間會有氣,那是因為面團在醒制過程中會發生一系列反應,就像是呼吸一樣,我們要將那些空氣揉沒再次讓麵筋聚攏也就是讓他更加結實,也是為了讓麵筋更加均勻,其實那薄薄的膜就像是織好的布,麵筋就像是布裡面那一根根線一樣,縱橫交錯,我們通過二次發酵會讓麵筋更加緊密結實,就形成了膜一樣的感覺,這也是為了使我們做出的麵包口感更有層次,更加能發揮面團中神奇的力量,做出更加或蓬鬆或緊實的麵包,只要掌握好面團的呼吸,讓他們得到很好的舒展,相信你一定能做出好吃的麵包!
4. 做麵包,為什麼要能拉出薄薄的膜
二次發酵會讓麵筋更加緊密結實。
5. 為什麼面團揉不出手套膜 揉面揉不出手套膜怎麼回事
我們都知道,很多人做麵食的時候都會進行揉面,揉面是很重要的一步,會有很多的講究和技巧,很多人做麵包的時候都需要將面團揉出手套膜,那麼為什麼有些人揉面揉不出膜呢?下面讓我們具體來看看吧!
為什麼面團揉不出手套膜
1、用的低筋麵粉用高筋麵粉才能揉出膜。麵粉本身就是一個影響面團出膜的重要因素,製作麵包當然最好選擇高筋麵粉(蛋白質含量>13%),而且不同的牌子,筋性也有差別,選購麵粉時需注意,而且麵粉最好買新鮮的,放置太久的麵粉,進行會降低。
2、配料問題和面沒有添加任何配料。和面時根據配方加入雞蛋或者食鹽,既可以豐富口感,又可以增加麵粉的筋性,讓出膜更容易。
3、含水量和含油量不合適配方的含水量對出膜有很大的影響,一般只做麵包的面團濕度在60%~70%之間,比較容易出膜,這種狀態下的面團有些粘手,但是面團能拿得起來,如果濕度略微增加,就更容易出膜,但缺點是難以操作,會特別粘手。(因為麵粉吸水性不同,含水量也是一個不確定的因素,所以,在具體和面時,要預留10%的水,視情況增減。)
含油量指的是黃油、淡奶油等的加入,油脂會對面團出膜有影響,按照原來的方子,油量減少或者過多,都會影響出膜。
4、攪拌力度太小一般,攪拌力度越大,麵筋形成越快,這就是和面需要廚師機的原因,如果是手工揉面,當然也力度更大更容易出膜。
什麼麵粉可以揉出手套膜
一般建議用高筋麵粉。
國標中,麵粉按濕麵筋含量分為:高筋粉、中筋粉、低筋粉,做麵包等烘焙類產品一般用高筋粉,做可頌類產品一般用高筋偏中筋麵粉,純中筋粉或者低筋粉不適合做烘焙類產品。
麵粉的筋度強弱取決於麵粉中-S-H-轉化成 -S-S-鍵的數量,數量越多,麵粉筋力越強,面團彈性越大,延伸性也會相對好。
所以究其根本,麵粉筋力的強弱是其本身的基因決定的,目前美國高筋小麥(DNS、NS等)磨出的麵粉品質較好,非常適合做高端烘焙產品。
我以前有用中筋粉做睜態纖過麵包,得出的結論是:中筋粉一樣可以拉出「手套膜」,但是面團的彈性遠不如高筋粉,所以做出來的麵包急漲就很小。
面團揉出手套膜要揉多久
一般需要二十分鍾左右。
麵包的特別是蓬鬆柔軟,想要做出好吃的麵包,必須要把面團揉出手套膜,其實揉手套膜是有技巧的,就是面團在加黃油揉成團以後,先在盆里醒發半個小時。然後再放在案板上,反復揉搓,像搓衣服一樣這樣推拉揉搓,大約需要20分鍾就會出膜啦。
面團怎麼揉出手套膜
如果用和面機就很簡單了,步驟如下:
1、除了黃油,一般把麵粉、糖、鹽等食材都先放進和面機,電動攪拌。也可以悉仿用手攪拌,能掌握水量的多少。
2、選擇和面檔位,開始和面,一般15分鍾左右就可以了。
3、這時候的面團已經成半擴展狀態,加入黃油,可以把黃油放到面團的中間去,包裹起來。繼續揉面半個小時。
4、這個時候可閉扮以看一下面團是否可以成膜,如果效果還不是很好,可以繼續一段時間。
6. 面團可以拉出「手套膜」是不是面團的筋度就很高呢
如果了解烘焙的朋友就應該非常熟悉,面團拉出手套膜了,面團拉著手套膜主要是用在製作麵包上面,那麼我們在製作麵包的時候拉出手套膜,就說明面團已經有一定的筋性,做出來的麵包才會更好吃。
面團可以拉出手套膜,是不是面團的筋度就很高的?
面團之所以能夠形成手套膜,還在於用到的麵粉,麵粉由於本身的特性分為三種,低筋麵粉,中筋麵粉和高筋麵粉,這三種麵粉決定了,面條是否能夠拉出手套膜,如果面團已經拉出了手套膜,說明面團中的麵筋已經形成了,筋度自然比一般面團要高很多。
結語。
面團之所以能夠拉出手套膜,是因為用到的麵粉本身就具有筋性的,中筋麵粉和高筋麵粉都能夠拉出手套膜,在揉制面團的時候,面團中已經形成了筋度。這個面團的筋度是比一般的面團筋度要高很多,不過在製作麵包的時候用中筋麵粉和高筋麵粉,差別也不是特別大。
7. 麵粉如何成膜
用料
高筋粉
手工揉面快速出膜方法的做法
原料一定要准確稱量,
在這事兒上沒的商量,所有材料都要用電子秤准確稱量。不能憑感覺和直覺,更不能抱著「差不多就行」的心理,往往就是你這會兒的「差不多」,造成了結果「差很多」。麵粉稱好,放入盆中,一角放糖粉,鹽,中間放酵母,打入雞蛋。新手建議:1、從普通小麵包開始學習,不要一開始就做土司。2、使用人家菜譜的配方,請自行預留20ml液體,後面視情況再慢慢加入。 將A材料混合【夏天建議酵母使用2—2.5克左右,當糖的添加量在面團中超過7%(以麵粉計),請使用耐高糖高活性酵母;並使用冰牛奶、冰雞蛋和面來減慢發酵速度】,進行手套膜第一階段揉面,面團剛開始是軟軟、粘粘的,但是揉了之後就會變得光滑柔韌。揉面時,一定要使用手腕的力量,手腕用力將面團向外推開,然後將推出去的面拉回來放在上面,像搓衣服一樣反復重復以上動作,直到面團手感光滑、柔軟、富有彈性,大約10分鍾左右。然後進行面團的濕度判斷。
面團濕度判斷圖1:面團壓在手心,倒扣不會掉落。請重視面團濕度,如果幹了請加水或者牛奶繼續揉面,直到濕度達標,各家麵粉吸水性不一樣,大家可以少量多次添加液體,同時記住自家所需的水量。手套膜出來的快慢與成功都由濕度說了算!如果你的濕度沒有達到菜譜圖片標准,即使你努力一個小時手套膜也會很不客氣地與你無緣。親們不要與乾麵團為伍,做那些事倍功半甚至無功的傻事兒!
面團濕度判斷圖2:扯掉面團手上有麵糊殘留,但是用面團在這個手上轉動幾圈,手又回到干凈的狀態。請一定一定要進行面團濕度判斷,濕度不夠,加水或者牛奶繼續揉,揉好了再進行一次判斷,只有濕度達標了,才能繼續下面的步驟。
面團濕度判斷達標以後,將面團放進保鮮膜里,然後放進冰箱冷藏20-30分鍾,手套膜第一階段完成。很多親們不明白為什麼要放冰箱冷藏,冷藏是為了改變和破壞面團組織原來的結構,使我們更容易出手套膜,這個步驟不是為了發酵哦!查閱了很多資料說後鹽法更加科學,所以將鹽放到進入擴展階段(見步驟15)才加入。親們要仔細看菜譜哦!
將黃油切成薄片,備用。面團冷藏20分鍾以後,就准備進入手套膜第二階段。以下為第二階段的總括說明:快速摔或打面團至麵筋網路形成,操作熟練者一般10-15分鍾即可出手套膜。親們注意體會那種特別綿軟的手感,有這樣的手感時說明面團已經進入擴展階段。沒有經驗者一般摔打時間最好控制在30-40分鍾之內,不要過度摔打導致適得其反。
將冷藏20分鍾的面團從冰箱中取出,壓成扁圓形,把一半的黃油鋪在面團的一半邊,對折成半圓形,然後再把剩下的一半黃油鋪在半圓上,再對折成四分之一圓形。有親問,怎麼不是用後油法?其實這時候添加黃油也是屬於後油法的范疇。面團中油脂的添加一般應該在面團形成之後,但麵筋還未擴展時加入。這樣油脂與麵筋與澱粉之間形成一層薄膜,而使麵筋更為柔軟,且能保持面團中的氣體。
然後開始揉面,將黃油充分揉進面團里,請大力揉面5分鍾。溫馨提示:很多親濕度夠了,但是沒有充分揉出面的韌性,也會導致摔打的時候面團容易斷裂。
准備10克橄欖油和刷子。接下來這十分鍾的重點動作就是摔(6~10次)→塗油→對折→摔(6~10次)→塗油→對折……橄欖油塗完以後就重復摔(6~10次)→對折步驟。
一手握住面團的一頭,另一手將面團另一頭往檯子上摔1次,拿起檯子上摔出去的面團摔第2次,反復摔面團動作3次、4次、5次、6次(一般連續摔6~10次),面團會被摔打得越來越長。如果面一摔就斷,請加水或者牛奶,如果面越摔越干,請加水或者牛奶。
給摔長的面上面塗一層橄欖油。
將刷了油的面團對折。
繼續重復前面的摔面團步驟。很多親們沒有注意摔面的細節,摔一次就對折了!再次強調摔面技巧:把面摔出去一次,兩次,三次,四次,五次,六次,七次,八次,九次,十次,再對折摔長的面,繼續再反復這個摔面步驟!有的親摔3~5次面已經摔得很長了,也可以就摔3~5次對折。
塗油,對折。橄欖油沒多久就塗完了,接著重復摔→對折步驟即可。
小貼士
手工揉面結束。總結一下重要的幾點~~~
1、液體量不要全部都加入麵粉里,最好留10--20克,在揉面的過程中,可以觀察面團的干濕情況,隨時補充。
2、麵粉攪拌成面絮狀以後,蓋上保鮮膜靜止20分鍾左右,可以使麵粉充分吸收水份,變得很滋潤,這樣可以大大縮短揉面的時間。夏季溫度高,要放入冰箱冷藏室,以免酵母發酵。
3、揉面的主要動作就是——搓,搓出去,收回來折疊一下,再搓出去,重復此動作,直至出膜。
4、揉面的過程中如果發現面團變干,不好搓了,就用手沾水拍在面團上,不要直接倒水,可以多次用手沾水補充水分。面團太乾的話,也是不容易拉出薄膜的。
5、檢查出膜情況的時候,要慢慢向四周拉開,就是轉著圈的拉,不要一直朝兩邊拉。也不用非得套在手上弄成手套膜,自己感覺薄膜有韌性、撐破的地方邊緣很光滑就可以了。
6、做普通的甜麵包的面團只需要面團有延展性、能拉出膜。
廚師機揉面時,為什麼要把2速變4速呢?
基本面團形成後,可以把速度提高到4速或中高速,因為速度越高,麵筋形成的越快。但要注意隨時停機清理下面鉤兒,不能放過每一塊兒「掉隊」的面,要都揉到了才行哦,別忘了隨時判斷面團兒的狀態哈。
8. 做麵包不用黃油,可以出膜嗎為何
這是我用玉米油做的吐司麵包,沒用黃油一樣出膜了,配方如下,高筋麵包粉 230克
雞蛋1個加純奶或者水 140克
白砂糖 60克
玉米油 30克
酵母 3克
鹽 2克
將稱好的材料放進麵包桶,先放固態再放液體,把鹽和酵母不放一頭分開放,啟動揉面程序,至出手套膜即可,每家的機器脾氣不太一樣,我家的揉40分鍾,拿出來手揉5分鍾才出膜
把揉好的面團稱重放到吐司盒裡
現在開始發酵,烤箱有發酵功能的直接加一碗水吐司盒蓋上保鮮膜拿去發酵。
烤箱沒有發酵功能的加一碗水烤箱調制35度,吐司盒蓋保鮮膜直接發酵,夏天可以直接發酵但是需要蓋上保鮮膜,面團發酵至9分滿即可,烤箱一般90分鍾就9分滿,室溫視情況而定
預熱烤箱上下管160度35分鍾,時間到直接取出,烤箱溫度可以根據自己家烤箱的脾氣來設定一個更合適的溫度,做好的麵包口感和拉絲都很不錯,喜歡可以試試
不是這樣的。主要是你的力度的問題,如果你力量不夠,可以不停的摔打面團直到出膜。
黃油、玉空尺米油都能出膜。關鍵在麵粉的質量和你揉面的溫度、力度、時間控制。
下面我就教大家做腸仔包
原料:高筋麵粉130g,全蛋液25g,黑米粥65g,玉米油鬥舉高10g,細砂糖15g,酵母粉2g,鹽1g
輔料:玉米油5g,鮮肉香腸4根
做法:1、將製作麵包的食材(原料)都放入麵包機內膽,啟動「和面」程序;
2、程序結束後,檢查面團能否拉出薄膜(不是手套膜);
3、揉好的面團,放在揉面墊上,覆蓋上保鮮膜,鬆弛片刻;將面團均分成6份;再覆蓋上保鮮膜,防止面團變干;
4、備好不粘麵包管;
5、取一份面團,搓成長條,將面團繞在不粘麵包管上,頭尾要藏好;
6、覆蓋上答畢保鮮膜,將麵包放置在溫暖濕潤處,發酵至2倍大;
7、烤箱上下火170度預熱後,將烤盤放入烤箱中層,烘烤15分鍾;麵包烤好後,取出麵包管,讓麵包冷卻;
8、備好鮮肉香腸;
9、不粘鍋倒入適量油,放入香腸煎熟;
10、將香腸塞入麵包里,【腸仔包】就做好啦。
可以出的
黃油、玉米油都能出膜。關鍵在麵粉的質量和你揉面的溫度、力度、時間控制
如果沒成功,可以用力的將面團拍打出摸
力度要大,發酵時間12小時左右。
加一點食用油就行了
不是的。主要是你的力度的問題,如果你力量不夠,可以不停的摔打面團直到出膜。黃油、玉米油都能出膜。關鍵在麵粉的質量和你揉面的溫度、力度、時間控制。
做麵包不用黃油可以出膜,因為有麵筋
9. 面團怎麼揉出手套膜 面團揉出手套膜要多久
我們都知道,很多人做麵食的時候都會揉面,揉面是有一定技巧的,尤其是揉面的程度。有些面點對揉面的要求比較高,需要讓面團揉出膜。那麼面團怎麼揉出手套膜呢?下面讓我們具體來看看吧!
為什麼面團能拉膜
做麵包的過程中,遇到最多的問題就是手套膜,這一步難倒了很多人,像製作吐司、小餐包、甜甜圈、可頌等這些需要用到高筋麵粉的西式糕點,面團都需要多多攪拌,直到面團拉開可以出現薄膜,只是所需的狀態略有不同。
一般麵粉能拉開膜,說明筋性很好,而麵粉起筋的程度主要跟麵粉的蛋白質含量有關,小麥粉在加水之後,它的蛋白質在攪拌下能形細致、充滿彈性的結構,所以麵粉能拉出膜,跟麵粉的蛋白質含量有關,在高、中、低筋三種麵粉中,高筋麵粉的蛋白質含量最高,最容易拉出膜。
如果沒有揉到位,面團拉不出膜,即使面團發酵成功,烤出來的麵包吃起來就像饅頭,口感不蓬鬆也不細膩,沒有麵包獨特的口感,也不能拉絲,這就是面團需要攪拌的原因。
面團怎麼揉出膜
1、後油法後油法指的是黃油不要一開始就加,等面團揉好,醒面一段時間,等麵筋形成後,再把黃油加進去開始攪拌,這樣更容易出膜,這是因為黃油會阻斷麵筋的形成。
2、後酵母法後酵母法指的是和面時,酵母和黃油先不要添加,其他食材混合揉好面團,蓋好放入冰箱冷藏醒發,最好是放置一晚,這樣麵筋形成,再把酵母用少量水融化後揉進面團中,黃油也加進去,一起揉搓,更容易出膜。
3、攪拌的手法想要輕松揉出手套膜,當然最好有廚師機,如果沒有廚師機,手工揉就比較費力,可以像搓衣服一樣,一隻手按壓一端的面團,另一隻手把面團反復往前搓,如果面團粘案板上,可以用刮刀整型,等面團不那麼粘手了,可以時不時摔打面團,後繼續揉搓出膜。
手工揉面是非常費力的,最好找一個力氣比較大的人來揉,因為在揉面團的過程中,面團因為反復摩擦,溫度會升高,面團可能在這過程中已經發酵起來了,也不容易出膜,最好的方法是大力、短時間出膜。
面團揉出膜要多久
一般至少需要半小時左右。
1、我們揉面的方法要正確,類似於我們平時在搓衣板去洗衣服的一個手法,按住面團的一端,想洗衣服一樣在案板上搓面團,要用巧勁
2、面團一開始是硬的,揉一會你會發現越來越粘手,不僅粘手還黏案板,黏在上面掉不下來的那種,沒關系我們准備一個刮板,黏在案板上我們給他刮下來,重新揉,手法不要變,堅持揉10分鍾左右情況會稍微好點
3、這時候我們拿起面團捏住一端,在案板上摔打,摔打幾下你會發現面不怎麼黏了
4、就這樣揉一會摔打幾次,大概持續20分鍾,你會發現面團不粘手了,變得很有彈性
5、再接著揉幾分鍾,手套膜就出來了
6、這就是一整套揉手套膜的一個過程,大概估算一下有半個小時的時間
7、用手揉還是很累人的,如果有條件我們可以選擇機器揉面
手工揉面技巧
1、麵粉的選擇很重要,做麵包首先要用高筋麵粉或做麵包的專用麵粉。
2、揉面的過程中,要把面團盡可能的抻長,如果面團水分過少,是不容易拉抻的,所以這里的技巧是要掌握好面團的水分。
3、和面前加入適量的鹽,有助於麵筋更早形成。
4、揉出了麵筋後就可以加入黃油了,先慢慢揉,重復折疊面團,也可以適當摔打面團直到面團光滑不沾手。
正常情況這幾個步驟做完10來分鍾左右,可以嘗試著用手掌撐膜,如果撐膜效果不佳,可以繼續揉面,摔打,直至成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