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男女穿旗袍有什麼區別
擴展閱讀
手套怎麼說頭疼 2025-05-15 02:55:08
怎麼鉤織旗袍扣子教程 2025-05-15 02:43:41

男女穿旗袍有什麼區別

發布時間: 2025-05-14 22:15:21

㈠ 旗袍和旗服的區別是什麼呢

旗袍,這一具有中華民族風情的女性服裝,起源於20世紀20年代的民國時期。在這一時期,旗袍不僅汲取了西洋文化的元素,而且經歷了不斷的改良,最終形成了獨特的風格。30年代至40年代成為旗袍發展的頂峰,其修長的剪裁與當時流行的歐洲女裝相得益彰。
旗服,又稱旗裝,是滿族的傳統服飾,滿語稱之為「衣介」。它分為四種不同材質:單、夾、皮、棉,特徵包括圓口領、窄袖、右側捻襟、四面開衩的裙擺以及帶扣絆和腰帶。
旗袍與旗服的主要區別在於設計理念與穿著群體。旗服寬松肥大,適合在寒冷地區穿著保暖;而旗袍則更加註重剪裁,修身適體,適合不同場合穿著。旗服是滿族男女共用的服飾,而旗袍主要是女性的服裝。
在清朝時期,漢族女性的服裝風格經歷了變化。康熙、雍正時期,流行小袖衣和長裙;到了乾隆年間,服裝風格變得更為肥短,袖口放寬,並流行雲肩設計,有時加入小型裝飾。晚清時,都市婦女開始穿著褲裝,並在衣上鑲飾花邊。漢族女性與滿族女性的穿著在這一時期顯現出明顯差異。
關於旗袍是否源自旗服的問題,學術界普遍認為兩者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因此不太可能直接來源於旗服。盡管如此,旗袍在創制之初可能受到了旗服文化的一定影響。

㈡ 滿族婚禮服飾特點有什麼

滿族服飾特點

至本世紀30年代,滿族男女都穿直統式的寬襟大袖長袍。女性旗袍下擺至小腿,有綉花卉紋飾。男性旗袍下擺及踝,無紋飾。40年代後,受國內外新式服飾新潮的沖擊,滿族男性旗袍已廢棄,女性旗袍由寬袖變窄袖,直筒變緊身貼腰,臀部略大,下擺回收,激凱長及踝。[2] 所謂的京派旗袍,就是我們所說的早期滿族婦女穿的旗裝。 2007年,滿族旗袍製作工藝被列入吉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滿族服飾被列入第二批內蒙古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明松峰被列為傳承人。 2011年,劉淑芬、陳玉秋被評為滿族旗袍製作工藝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滿族婚禮服飾特點

(一)男子旗裝

歷史上滿族男子多穿帶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夏季頭戴涼帽,冬季戴皮製馬虎帽。衣服喜用青、藍、棕等色的棉、絲、綢、緞等各種質地的衣料製作,褲腿扎青色腿帶,腳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製烏拉。清初,穿馬褂僅限於八旗士兵,至康雍年間滿族男子穿用馬褂的習俗已盛行,青年喜著馬褂以示武勇。以後,由於清帝提倡騎射,經常以馬褂賞賜臣下,竟成為一種“禮服”。皇帝賞給“黃馬褂”也成為極高的榮譽。

(二)女子旗裝

女子喜穿長及腳面的旗裝,或外罩坎肩。服裝多用各種色彩和圖案的絲綢、花緞、羅紗或棉麻衣料製成。有的將旗袍面上綉成一組圖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領口、下擺處鑲上多層精細的花邊。腳著白襪,穿花盆底綉花鞋,褲腿扎青、紅、粉紅等各色腿帶。盤頭翅,梳兩把頭或旗髻。喜歡戴耳環、手鐲、戒指、頭簪、大絨花和鬢花等各種裝飾品。

滿族男女都喜愛在腰間或衣服的大襟上掛佩飾。男子有火鐮、耳勺、牙簽、眼鏡盒、扇帶。女子有香囊、荷包等。大多用綢緞縫制,花色品種繁多,製作精美。在旗袍領口、衣襟、袖邊等處要鑲嵌幾道花條或彩牙兒,有的還要鑲上18道衣邊,這樣縫制的旗袍是最完美的'。

(三)鞋子特色

滿族婦女不纏腳,所有鞋子綉有漂亮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鞋跟,滿族婦女穿著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滿族婦女的發式變化很大,姑娘時代,只簡單地把頭發在腦後挽一下。長到快出嫁時,就要把頭發梳成辮子並挽成單發髻,結婚後的發式有雙埋凱髻式、單髻式等多種,雙髻式發型把頭發從頭頂分梳為前後兩部分。前髻梳成平頂狀,以便戴冠,頸後髻梳成燕尾狀,在脛後伸展開來,它使得頸子總要保持挺直的狀態,因此,滿族婦女走起路來就更顯得高貴、尊嚴。

滿族服飾組成

帽飾。滿族女人無帽,男人有帽,分禮帽、便帽、風帽、氈帽、坤秋帽(女子冬季禦寒);

服飾。主要有四種形式:旗裝、馬褂、坎肩、套褲。旗裝不分季節,男女均可以穿。馬褂則為有身份地位的富裕男人在春秋、冬季時穿著。坎肩是女人的外套衣。套褲是無褲腰的棉褲筒,以兩條背帶固定,多為老年婦女冷天的穿著。滿族人穿長褲與其它民族不同的是必須扎系的腿帶,以便出行。

鞋飾。男人的鞋為布底納綁,鞋臉鑲嵌雙皮條。冬天穿豬皮或牛皮靴,年邁老人多彎鉛喚數穿高腰氈鞋。女人穿下窄上寬、鞋臉尖端突出上翅、兩側綠花、形似小船的木底高樁鞋。具體有馬蹄底鞋、花盆底鞋、平底鞋、方頭鞋、尖頭鞋。

㈢ 請問女的穿的叫旗袍,男的穿的叫什麼啊

男的穿的是長袍馬褂。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 ,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國民政府於民國十八年(1929年)公布的《服制條例中》正式將藍長袍、黑馬褂列為「國民禮服」。長袍馬褂是一種男性服飾名,為男性傳統服飾,由長袍與馬褂兩部分組成。

長袍,為大襟右衽、平袖端、盤扣、左右開裾的直身式袍,這種沒有馬蹄袖端的袍式服飾在清代原屬便服,稱為「衫」、「襖」,又俗稱「大褂」。馬褂,對襟、平袖端、身長至腰,前襟綴扣襻五枚。馬褂原為清代的「行裝」之褂,後逐漸成為日常穿用的便服。

(3)男女穿旗袍有什麼區別擴展閱讀:

民國建立後,前後約曾頒布過三個全民性的服飾制度,分別為民國元年的《服制案》、民國三年的《祭祀冠服制》、民國十八年的《服制條例》,另有汪偽政權的《國民服制條例》。

民國元年(1912),北洋政府制定了一個《服制案》,公布了男女禮服條文,男款禮服較為繁雜,分大禮服和常禮服,常禮服又分為甲乙兩類,其中大禮服和甲種常禮服再細分為晝用和晚用兩種,均以西方的燕尾服、晨禮服等服飾為藍本;乙種常禮服則為長袍和馬褂組合的套裝,來自晚清的男子便服。

民國三年(1914)曾公布過有《祭祀冠服制》,為根據古經書臆造的祭服(「士庶」祭服可通用乙種常禮服),帶有濃厚的以等級尊卑為特徵的帝制時代輿服制度色彩,國民政府時期被廢除,此不詳敘。

到民國十八年(1929),國民政府又重新制定了一個《服制條例》,條文由禮服、制服和附則三章構成並有附圖。此條例台灣地區一直到2000年之後才被正式廢除。

㈣ 穿旗袍的女生真的會更有女人味嗎

旗袍是形成於民國時代的女性服裝,女子開始穿旗袍,其實也是民國時期女子追求思想獨立和男女平等的一種象徵。旗袍可以很好的修飾女性身材,穿上旗袍就有一種優雅的氣質。而旗袍也會讓女性更加的性感,更加具有女人味,很受大家的歡迎。但是穿旗袍並不是說越瘦越好,還需要注意有以下幾種特徵穿上旗袍才更具女人味。

手臂勻稱

因為旗袍大多數都是比較貼身的,所以對於手臂的要求也是非常的高。手臂也是脂肪比較容易堆積的地方,手臂比較勻稱的人穿旗袍會比手臂較胖更加好看。並且旗袍的袖子大多數都是比較短的,如果手臂的線條比較勻稱就會感覺穿上旗袍更加有韻味。但是如果手臂線條比較偏粗的話,會使整個人看起來比較胖,上半身也顯得比較寬,而下半身又是比較纖細,就失去了旗袍的流暢美。

㈤ 旗袍和旗服的區別是什麼呢

旗袍是我國一種含有民族文化,民族風情的漢族女性服裝。

旗袍,又稱褀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的民國時期。風行於二十世紀20年代的旗袍,其實是中國傳統的漢族服裝,在不斷吸收西洋文化的同時,進行不斷改進,然後定形的。

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發展的黃金時代,也是近代中國女裝最為光輝燦爛的時期。這時的旗袍造型纖長,與此時歐洲流行的女裝廓形相吻合。

旗服,又被稱為旗裝。是我國滿族的傳統服飾,滿語稱「衣介」。分為單、夾、皮、棉四種。其一般特徵為:圓口領、窄袖、向右側捻襟、下擺四面開衩、帶扣絆、束腰帶。

那麼旗袍和旗服的區別是什麼呢?

清朝旗服是滿族的傳統服飾,寬松肥大,就是說,旗服裡面可以穿很厚的衣服保暖,這個更加適合東北或者蒙古地區的低溫天氣。

旗袍是屬於民國時期開始的 時尚 服裝,然後又經過多次改進,稱身適體,短袍窄袖。旗袍更加修身,不像旗服那樣寬大。

旗服是滿族男女通用的服裝。而旗袍只有女性穿著。

那麼清朝的時候,漢族女性一般穿什麼款式的服裝呢?

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有時帶一些小花樣;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

在清朝的時候,漢族女性和滿族女性從穿戴上,還是有一定的差別的。

那麼旗袍是不是來自於旗服呢?恐怕大多數學者不會同意這個說法,因為這兩個風格的服裝,差異較大。但是也不排除旗袍被發明的時候,多多少少借鑒過旗服文化。

㈥ 滿族的傳統服飾旗袍有著怎樣的歷史 新聞網

旗袍現在已經成為了現代流行服裝之一,在國際服飾櫥窗里,享有很高的盛譽。旗袍是從滿族古老的服裝演變而來的。男子的長袍多是藍、灰、青色,女子的旗裝多為白色。
旗袍,滿語稱「衣介」。古時泛指滿洲、蒙古、漢軍八旗男女穿的衣袍。旗袍是滿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著的服飾,它裁剪簡單,圓領,前後襟寬大,而袖子較窄,四片裁製,衣衩較長,便於上馬下馬;窄窄的袖子,便於射箭。
由於袖子口附有馬蹄狀的護袖,又稱馬蹄袖。在滿族人逐漸脫離騎射生涯後,馬蹄袖已成裝飾,而放下馬蹄袖仍然是滿族人對長者、尊者致敬的禮儀。婦女旗袍的裝飾性比男性旗袍更強。領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綉花裝飾。
清初衣袍式樣有幾大特點:無領、箭袖、左衽、四開衩、束腰。箭袖,是窄袖口,上加一塊半圓形袖頭,形似馬蹄,又稱「馬蹄袖」。馬蹄袖平日綰起,出獵作戰時則放下,覆蓋手背,冬季可禦寒。四開衩,即袍下擺前後左右,開衩至膝。左衽和束腰,緊身保暖,腰帶一束,行豬時,可將干糧、用具裝進前襟。

在滿族南遷遼沈,入中原後,與漢族同田共耦,受漢族「大領大袖」服飾的影響,由箭袖變成了喇叭袖,四開衩演變為左右開衩。40年代後,滿族男性旗袍已廢棄,女性旗袍由寬袖變窄袖,直筒變緊身貼腰,臀部略大,下擺回收,長及踝。
逐漸形成今日各色各樣講究色彩裝飾和人體線條美的旗袍樣式。旗袍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朵一奇葩,在國際流行服飾界享有很高的盛譽。旗袍能很好表現婦女的身段和曲線。受到國內外婦女的青睞和贊賞。
滿族旗袍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旗袍外套上坎肩。坎肩有對襟、捻襟、琵琶襟、一字襟等。穿上坎肩騎馬馳聘顯得十分精幹利落。在滿族南遷遼沈,入中原後,與漢族同田共耦,受漢族「大領大袖」服飾的影響,由箭袖變成了喇叭袖,四開衩演變為左右開衩。

㈦ 清朝漢族人穿旗袍嗎

清朝時候旗人(也就是後來的滿族人)男子平時穿的和漢族差不多,長衫扎腰帶,長褲,布鞋,或者靴子。但在正式場合旗人男子穿的和漢族人就不一樣了。

雖然當年清廷強制規定漢族男子裝束必須效法滿族,但這個命令除了發式以外其餘方面並未認真執行。清時漢族男子的衣襟比滿族男子的衣襟要小,袖口明顯大一圈,而且沒有馬蹄袖。袍的下擺保持了明代式樣,只在左右開岔,或者乾脆不開岔,袍的領子一般用圓領,不使用襯領。中衣一般都用白色,而且比較長,有的和袍的長度相等。漢族男子也不使用皮帶,仍沿用明代的絲絛。也很少穿靴子而習慣穿木底布鞋。

滿族男子的正裝與漢族截然不同,長袍一般都有四面開岔,有的還在右開岔上加以可以自主拆吊的活動下擺。袍上也沒有領子,而是使用襯領。長袍的袖口是緊收的馬蹄袖(叫箭袖)。馬褂和馬甲也是緊身的,而且長度不得超過腰。滿族男子普遍使用皮帶,用布帶的不多。滿族中衣的尺寸比較短,且顏色通常與袍子差不多。滿族男子還有一種套褲,用厚帆布或者鹿皮製成,套在布褲外邊便於騎馬時穿。滿族男子在正式場合必穿長靴,絕對不準穿布鞋,長靴大多是皮製的,個別用布制。

清代旗女與漢女的裝束就更不一樣了。滿族女子的發形很特別,比如兩把頭,是在頭頂先梳一個發籍,然後使用一個稱為燕尾的發板,沿著燕尾把剩餘的頭發向下梳,最後用發掐固定在腦後。還有高粱頭,是在頭頂先固定一個發籍,然後使用一根大橫簪平插在發籍上,將剩餘的頭發分左右宛在橫簪上最後用發網固定。今天在電影里常見滿族婦女頭帶答拉赤,其實在當時答拉赤並不常用,清時無論貴族還是普通旗婦,都只在禮儀場合才帶它,平時是不帶的。滿族婦女不纏足,平時穿平底花布鞋,也只有在禮儀場合才穿花盆底或馬蹄底。在清代貴族和普通旗婦的確平時都穿旗袍,禮儀場合的旗袍裝飾要比平時旗袍華麗,頭上再帶以答拉赤,腳登花盆底,走起路來高貴端莊。滿族婦女沒有穿裙子的,穿裙子的場合只有兩種,一是在皇家慶典上滿洲貴族女子要在朝裝內穿配裙,二是在家祭跳神時薩滿要穿神裙(這種神裙無論男女薩滿都必須穿)。

清代漢族女子基本保留了明代以來的上衫下裙風俗,尤其在南方,漢族女子常穿百折掛裙,裙擺正中有時會鑲嵌精美的綉片,群折上也常有綉花,而且群長沒足,隨風飄擺盡顯婀娜。清代漢族女子的發式與滿洲女子的旗頭有很大不同,各地花樣非常多,而且佩帶的裝飾品很復雜,假發也十分普遍,有一種叫做裝頭的硬質假發套是整體帶在頭頂,高度超過2公分,與日本的木模假發很相似。漢族女子大多纏足,所以清中期以前穿外褲的很少。晚請時期漢族女裝才開始流行褲子,但褲子的尺寸很大幾乎接近裙子,為了「行不露足」其長度也和裙子相當。上身的衣服為冬襖夏衫,襖一般是緊袖高領,衫則是大袖口寬下擺。現代很多人都以為琵琶襟高領加扣子是滿族服裝的款式,其實都是誤區。琵琶襟高領等元素都是在明代漢族服裝中最早出現,後來的滿族服裝是受到明代漢裝影響後又加入本民族元素而形成的。清代漢族女裝也是沿用了明代的領部款式。

在清代,滿洲人與漢人是可以通婚的,但有個前提,即通婚的范圍一般只限於八旗組織內部。清代幾乎所有滿洲人都在八旗之列,與其通婚的漢人也必須在八旗之列,也就是漢軍八旗。但對於八旗組織以外就都不準隨便與平民通婚。即便是漢八旗和蒙古八旗也不準隨便與旗外的漢人或蒙古人通婚。這就是清代的「旗民不婚」制度。這樣作的原因是旗人是世代吃朝廷財政的預備役軍屬,生活費與田產都是朝廷的,他們一旦與平民結婚成家就會涉及到財產分配的問題,這樣就會造成國家財產無行流失。所以清政府不許旗人聘娶民女,更不許旗女外嫁,因為前者會出彩禮,還會增加入旗人員,後者則會帶走嫁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