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劍道怎麼練
劍道
目錄·起源
·歷史
·需要的配備
·訓練的方式
·段位
·有效打擊的部位與判決認定
起源
「劍道」一詞最早源於中國先秦時期古籍《吳越春秋》。中國一脈相承的雙手刀法經過日本官方派遣遣隋使和遣唐使與中國大陸之間的官方往來,以及朝鮮半島和大陸沿海周邊地區和日本群島的民間交流,於漢唐時期流傳到了日本。傳至日本的刀法經過日本長年的戰爭歲月不斷演變,在日趨穩定的日本江戶時期,模仿日本盔甲的樣式,製作了劍道護具與竹劍的基本形制,確立了日後體育劍道的雛形。
歷史
源於中國的劍術,在隋、唐時期傳入日本,經日本人的研習修改,形成獨特的刀法技術,古時用來保家衛國、防禦外敵和維護社會秩序,現今才漸漸成為一項武術運動,改用竹刀、穿著護具對打。
在公元前473年,中國的吳被越所滅,吳的難民由山東半島及東夷諸島國渡海逃亡到日本,同時並攜帶了青銅制的「戈」與「劍」等。再經二百多年後,中國進入生產鐵器的秦漢時代,這些鐵器也隨同大陸與朝鮮渡海過來的移民們,一塊抵達日本。二世紀後半葉,耶馬台國女王,遣使貢魏四次,獲魏明帝贈絹、銅鏡和大量的武器如「鐵矛」、「鐵劍」。
最初創定劍法三個段位者「天地人」也就是「上中下」段的人,據傳為二世紀初,日本景行天皇之子「日本武尊」。此說乃是記載於距此六百年後(712年)完成的日本最初之書《古書記》和《日本書記》上的,但書上的內容大多屬於類似神話的傳說,內容就令人懷疑了。到第四紀中葉,在常陸國鹿島的國摩真人,創出「神妙劍」的劍法,此即為有名的「鹿島之太刀」,後世流派多源出於它。第八世紀末,桓武天皇的皇宮大夫和氣清磨,建立武德殿,武人於此練武,始自桓武天皇於至歷代「平安朝」的天皇,每年的五月五日,在此舉行天覽比賽。
到了平安中葉的十一世紀初,由過去在戰場上實戰的經驗,發現在馬上作戰時,使用砍斬的機會比刺擊為多並較有利,也為了較利於拔刀,遂將原來單手使用,以刺擊為主,削僅為副的雙刃三尺直劍,改變形體為雙手使用,以砍斬為主,刺擊為副的單刃彎刀,也即成為今日「日本刀」的雛形。
鎮西八郎源為朝,劍技凌駕號稱「西陲第一」之乃師,復創「陰陽」也即「左右」兩個段位,加上原有的「上中下」其五個段位的構型,成為後世的規范。
源義經(幼名牛若丸),「賓士之亂」其父源義朝被平清盛所殺,其母被擄並納為妾。故義經得免死,軟禁於山城國鞍馬寺,讀書習武。一日,於後山山谷中,遇上自稱為「天狗」的異人傳授劍技。義經將其融入日本刀獨特的使用法,成為源家一統的劍法。此劍法遂經由其門下,么一法眼的門下八達人,成為有名的「京八流」或稱「鞍馬八流」,其支流等一直流傳至今。
鐮倉朝以後,攻防的劍技與武具,亦益形進步與發達,為了防禦戰場上強而有力的矢箭,遂必須穿著厚厚的甲胄。而一旦到了白刃戰時,為了對付此類甲胄,遂將三尺以上,甚至於達到四至五尺長的太刀,把劍尖垂斜於右或左後,揚劍從斜上方往斜下方砍下,或從斜下方往斜下方揮斬,所以才產生了「構」的構型。
室町幕府末期進入了戰國時代,於1544年火繩槍輸入日本之後,厚重的甲胄已失去其防護的能力,遂改著用利於進退的輕巧護甲,刀劍的尺寸也改短。由常佩刀(刀刃向下,水平式掛吊於腰帶上)改成為刀刃向上,斜插於腰帶上,劍技也以攻擊頸、喉、腰、腋下、股間與手腳關節等等,護甲所保護不到的地方為主。此時代學習劍法,以真劍、刃引(鍛劍時沒有嵌入刃鋒的刀)、木刀等作「型」的練習。
一代劍聖上泉伊勢守信綱,發明以三尺余長的竹子,從留下刀柄的部分,往刀尖方向逐段割成四片、八片、十六片或卅二片,再以厚木棉布作成袋子把它套起來,做成素麵素小手,可直接互相擊打練習的「袋竹刀」,但一直到後世它除了其傳下的新陰流,新當流,和部分一刀流所接納沿用之外,它的流傳並不普遍。
戰國過去,經桃山時代進入到江戶時代,天下劍豪輩出,武道之興盛達最高潮。1764年前後,中西忠藏仿擬頭盔,護胸,籠手而發明了面,胴,小手等護套,並將竹子割成四片,加上先革,中結,約絲,柄革,鍔而做成竹刀,然後限定打擊有護套保護下的任何地方。當時劍術的練習與比賽,這就是現在我們所學習的「劍道」最初之雛型。但各流各派,仍保有其各自獨創之「型」的劍法,故以真刀實戰,仍需輔以型的練習,到德川幕末為止,天下的劍法流派,達二百餘流之多。
明治維新後,廢藩治縣,失去主家的武士們,紛紛淪為浪人。1876年發布除軍人警官之外,一般人的帶刀禁止令,使原來的武士們,為了生活,不得不轉事農工商之工作,但卻又因不擅其事,以致多陷入衣食無著,生活窮困的地步。
明治十年西南戰爭爆發,警視局招募全國劍士,組織「拔刀隊」討伐西鄉隆盛,十二年JCH正式興習劍術,同年五月,集各地劍士舉行擊劍會,首創制定「勝負三次」的辦法,並由直心影流,鞍馬流,寶山流,立身流,一刀流,傳流,自源流,無念流,柳生流,鏡新明智流等十流中,各采一式,制定成「警視廳流」之劍道型,此型後來也為全國的學校所採用。廿八年於京都平安神宮內,舉行武德祭,重建武德殿,成立「大日本武德會」,卅六年制定范士、教士之稱號,後再加煉士。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的日本,被日本國土佔領軍總司令部,認定劍道為殘酷恐怖的武技,遂與射擊、銃劍術等,全面的禁止練習,一般人所擁有的護套,全部沒收並予焚毀等。後來由森順造氏等出面陳情並反駁謂:「劍道並非如貴部所思,專為學習殺刃為本旨之技,其所含更高次元的精神意義為:承習古傳諸流攻防體技之間,不僅形而下之體格、體力、健康、長壽等之增進,更能具備形而上之觀察、理解、判定、斷行、思考、克己、撙節、禮讓、信義、仁愛等精神上的教育,故貴部如此禁絕,是否悖民主主義之自由精神,何況,際此原子武器的時代,而卻對此劍道有所畏懼而予禁絕,豈不是一件非常可笑的怪事,與淺慮謬誤之指施?」,如上反駁提出後,劍道禁止的命令果獲停發。昭和廿四年舉辦戰後首次全國劍道競技選手權大會,向總部提出申請,卻未獲正式批准,但也並不加以禁止,故就在這樣形同「默許」的狀態下舉行。
需要的配備
現代的劍道運動,是使用竹刀、穿著護具進行真實的各項招式的格鬥。所以,在器材上也有特別的研究;竹刀是用四片竹板外加刀尖皮及握柄皮組合而成。護套有面具、護胸、腰垂、手套及穿著棉質衣褲。場地通常在木製彈性地板上,赤腳對打。因而,保護措施做得很完善,所以,比其他武術運動所發生的傷害率較低。
訓練的方式
劍道是屬於武術的運動,初學時較需要使用體力來施展劍技,當技術成熟後,則較多以智能謀略取勝,所以教學時需因人而異,給予適合的練習時間與次數。但是,學習的態度必須嚴格認真,才能得到實質的效果。
訓練的方式,對初學者,應先以分解動作開始,再由單擊動作做到連擊動作,然後,逐漸進入連鎖式的練習,再轉入密集型的沖擊訓練。訓練間倘若發現個人有不易學習的動作時,再給予個別指導。如此演進到全盤性的練習,並且將反擊動作巧妙地合並應用在練習當中,再擴展成互相對峙到心對心的攻守對抗。
段位
平成2年(1990年)4月1日
初段 一級資格所有者 中學2年級以上
二段 初段資格獲得後1年以上 16歲以上
三段 二段資格獲得後2年以上 18歲以上
四段 三段資格獲得後3年以上 21歲以上
五段 四段資格獲得後4年以上 25歲以上
六段 五段資格獲得後5年以上 30歲以上
七段 六段資格獲得後6年以上 36歲以上
八段 七段資格獲得後10年以上 46歲以上
九段 八段資格獲得後 65歲以上
十段 九段資格獲得後
練士 具有六段資格,有良好判斷能力者
教士 具有練士六段資格,有良好指導能力者
藩士 具有教士八段資格,德操高潔、劍理精通、技術嫻熟,滿55歲以上
有效打擊的部位與判決認定
劍道的有效打擊部位為面部(包括正面、左右面)剌喉部、腹部(左右腹)、手部(左右手腕)以上均為身體的要害部位。判決認定:所謂有效打擊的認定,要依打擊時的氣勢、間距、機會、打擊位置、打擊力量等條件的符合,來認定是否為有效打擊。
如何去欣賞和觀看劍道
事實上劍技只是一種手段,雙方出手前的對峙;則是心對心的交戰,因此,欣賞和觀看劍道可從外在的技術和內在的心理兩方面來看。就技術方面,動作俐落姿勢優美,氣勢及精神飽滿,顯現強而有活力的表現。就心理方面而言,觀看其臨場情緒表現是冷靜或浮躁,交戰中是否能有敏銳正確的判斷力,如何採取妥適的因應對策,如「先發制人」、「以逸待勞」或「反擊致勝」的戰術運用等,便可看出習劍者的智慧與修
B. dnf86級劍神帶西嵐的武士手套好還是布萬家的手套好
西嵐手套比較好,現版本階段 史詩裝備屬性最高,其次為傳說裝備,神器裝備屬性位列第三。
C. dnf狂戰戴西嵐的武士手套好還是布萬加的族長臂章
狂戰士屬於固傷職業 帶的加獨立攻擊力或者力量屬性的比較好 所以選擇布萬加的族長臂章
西嵐的武士手套加的雙攻 適合劍魂這一類的百分比職業
D. 二戰時的軍官為什麼手都要戴手套
這是一種禮儀。。。源於英國帶刀的軍人必須帶有白手套 日本軍官都攜帶武士刀所以戴手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