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有時候揉面揉不出薄膜
很開心與大家一起探討這個問題。
對於為什麼有時候揉面揉不出薄膜,以蛋黃酥舉例從我個人結合生活經驗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與選擇的麵粉類型有關如果想盡快揉出薄膜,盡量選擇高筋麵粉,我們一般用的普通麵粉蛋白含量太低,而高筋粉蛋白含量高,韌性強,這樣揉的時候更容易揉出薄膜,也容易拉絲,更適合做麵包、面條類。
2.與麵粉內加的東西有關麵粉內加的酵母、鹽、糖、水分黃油都是影響面揉出膜的因素,麵粉內可以加糖粉、雞蛋、牛奶能增加面的柔度和韌性,更容易揉出薄膜。
3.與揉面的姿勢和時間有關揉面的時候從里向外一直搓,搓出去的面團收回來繼續搓,反復的搓,時間稍微長點更好。
4.與面團發酵時間長短有關我們揉一會然後用保鮮膜包住醒一會,然後繼續揉。這樣反復揉面,更容易揉出薄膜。一般面發酵大概20分鍾左右,醒兩次以上。
5.與和面的柔軟度有關和面的時候盡量去和軟一些,軟的面團,韌性更大,揉的時候更容易出現薄膜,硬的面團,沒有韌性。
以上就是我揉面過程揉出薄膜的希望經驗,與大家共享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大家好,我是拉麵那些事兒 ,本人從事蘭州牛肉麵行業多年,對於麵食的製作是專業級別的,揉面揉不出薄膜,這是什麼原因,下面我就從專業角度去講一下!
個人主頁有一系列蘭州拉麵製作視頻教程和拉麵各種配方的分享,感興趣的可以去看一遍
看了很多回答對於肉面出現不了薄膜的回答,說了很多原因,看似說的都很有道理,其實沒有幾個正確的。
面團出現薄膜需要具備幾點因素:
1.面團中的水與麵粉充分融合
2.面團經過充分的醒面過程
3.揉面過程要將面團揉到位
面團出現薄膜時說明了面團中的水與麵粉的比例正合適,且面團中的水份分布均勻充分與麵粉融合後的結果。而這樣的面團再經過揉面一系列操作後,會有一個特點也就是面團表面光滑且細膩。一般能出現薄膜的面團都具有外表光滑細膩的特點,但是並非所有光滑細膩的面團都可以出現薄膜。
個人主頁有鹵菜各種做法的講解和鹵菜香料配方的分享,定時解答鹵菜製作常見問題的處理方法
原因就是 :面團薄膜的形成從另一個方面來講就是面團中含有良好的麵筋網,所以才會有接近透明狀態的薄膜,如果面團中沒有良好的麵筋網,那麼面團一拉扯就會撕裂。
醒面的過程即是麵筋生成的過程
如果面團中水與麵粉的比例正合適,但是卻沒有充足的醒面時間,那麼面團也很難出現薄膜,無論是麵筋網還是水與麵粉都需要一個融合生成的時間。
分享拉麵專業知識,講解專業拉麵技巧,關注我教你在家自學蘭州看哈
揉面即是強筋的過程
有句話說的好,打倒的媳婦,揉倒的面,意思就是說面團揉的越多越勁道,揉面之所以能夠強筋是因為,面團經過醒面後,雖然生成了良好的麵筋網,但是麵筋網的排列卻不夠緊密,所以我們會發現面團醒過後體積會變大,所以我們揉面的過程即使壓縮面團體積的過程,同樣數量的麵筋網,面團的體積越小其筋度就越高,所以其柔韌性和延伸性也就越好,這就是為啥想要出現薄膜,揉面過程十分重要。
個人主頁有各種鹵菜做法的講解和鹵菜香料配方的分享,定時解答鹵菜製作常見問題的處理方法
1.水與麵粉的比例不正確
發酵類麵食製作的面團需要根據麵粉的吸水性以及具體的麵食製作調整水的用量,一般都是一斤麵粉放250克-270克。過多或者過少的水都不利於薄膜的出現。
非發酵類麵食所用的水在235克-260克之間。
個人主頁有牛羊肉湯各種做法的講解和高湯製作經驗分享,定時解答調湯製作常見問題的處理方法
2.揉面手法不對,導致面越揉越硬
大多數人揉面的手法用力技巧其實都是錯誤的,面少的話還能揉動面,但是如果說一袋子面那麼絕大多數人都揉不動,這主要是因為揉面的姿勢和用力技巧導致的。專業人士揉面用的是身體的力量,以胳膊為支點,身體重心前傾的慣性力量傳遞到胳膊上,然後在到手上,這才是正確的揉面方法,而大多數人是用胳膊和手碗的力量,所以面揉不光滑或揉不透則很正常,因為揉面的力量不夠,所以揉面的次數就會增加,而這樣不正確的揉面方法會把面揉糟了,所以很難出現薄膜。
個人主頁有詳細拉麵製作視頻教程和拉麵各種配方的分享,感興趣的可以去看下
3,揉面技巧:輔料的使用
揉面的時候准備些植物油,均勻塗抹在雙手上,這樣揉面的時候可以防止面破皮且不粘連,而且能夠最大程度上增加揉面的工作效率,植物油也具有給面團增加光滑度和增加延伸性的作用呦!
個人主頁有一系列蘭州拉麵製作視頻教程和拉麵各種配方的分享,本人定時分享:
各種麵食做法的講解,各種鹵菜製作講解和鹵菜香料配方分享,各種湯類製作講解和調湯經驗分享
揉面揉不出薄膜的原因有好多種,面團太硬和太軟都揉不出薄膜,一定要把面團做成軟硬適中的面團,在把面團放在面版上使勁揉,大約揉十五分鍾,薄膜就揉出來了
其實按照物理和化學的解釋來說,出膜是為了讓麵包中黏性最高的部分揉出來,具有很強的拉力和黏性。這樣放入的酵母在發酵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才會被包裹在黏性很大的麵包的氣孔中而逐漸長大,體積變到2倍以上。如果不出膜,黏性沒達到,就很難包裹住而二氧化碳,也就體積難以膨脹,就會做出一團死面。
您好
為什麼有時候揉面揉不出薄膜?
首先說用酵母發面是可以過夜的,之前我經常這么做,每隔地方溫度不一樣,也因為懶不想把活一天都幹了,所以經常頭一天晚上發面,第二天用
說一下酵母
酵母是一種真菌微生物,在有氧氣和沒有氧氣的情況下都能夠存活,發酵主要是利用了酵母的生命活動,產生二氧化碳以及一些其他物質,能夠讓面團發生一系列復雜的生物化學變化,變得蓬鬆柔軟,在整個發酵過程當中,酵母一直是處於活躍狀態。
面團在一定溫、濕度條件下,讓酵母充分繁殖產氣,促使面團膨脹的過程。當酵母菌在面團內部有氧的環境下,將澱粉轉化為糖並消耗掉的時候,會釋放出二氧化碳氣體。這時,面團的體積就會膨大,就發了起來。
和面用溫水。溫度在28-30度之間最好。但很多朋友家裡沒食品用溫度計怎麼辦?用手來感覺吧。別讓你的手感覺出燙來就行。特別提示:用手背來測水溫。就算是在夏天,也建議用溫水。當然你也可以用冷水,我只是希望發面過程盡量短一些,能節約時間。
麵粉、水量的比例對發面很重要。不少朋友總是說發不起來,可能是因為面團太硬了。水少面多,面團就硬,這樣的面團適合做手擀麵。水多面少,發出來的面團軟踏踏,成品口感差。什麼比例合適呢?我給個大致的配比:500g麵粉,水量不能低於250ml,即約等於:2:1的比例。/*某個新手親身證明2:1和出來的是年糕。當然,做饅頭還是蒸包子,你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飲食習慣來調節面團的軟硬程度。同時也要注意,不同的麵粉吸濕性是不同的,還是要靈活運用。
活性乾酵母的生產日期很重要,過期的酵母失去了活性,就失去了酵母發酵的作用,切記。
二次發酵也很重要:在蒸之前,最好再進行二次發酵,生坯在蒸鍋中靜置約20分鍾-30分鍾左右,建議不要忽略這一步。經過二次發酵的饅頭或包子,蒸出來肯定會比缺少這一步的好。天氣熱,蒸鍋里裝冷水,因為氣溫高容易發酵;天氣冷,蒸鍋里就裝熱水,更有助於二次發酵。
教大家一個不用揉面也能出手套膜的方法,正常活面之後把面團放到盆里,蓋上保鮮膜封好,放到冰箱冷藏里,冷藏一晚上,第二天早上從冰箱拿出來輕輕揉一下,一拉就出手套膜了,然後進行面團排氣,然後整形進行2次發酵,面團是原來的2倍大就可以了,就可以烤麵包啦,非常省事
手套膜想迅速出來,我教你個辦法,放冷凍室二十分鍾出來就有膜了。
下面就是我按這個程序操作的,做的電飯鍋麵包 。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下面我做的經驗手套膜對於麵包烘焙而言,不但使得烤制的麵包組織更細膩,口感更松軟,也是檢驗烘焙者對面團掌握能力的考驗,所以麵包製作中,烘焙者都會強調要揉出手套膜。
「手套膜」是烘焙愛好者製作麵包時,將高筋面團揉到可以套在手上類似薄膜而不破的一種狀態,俗稱手套膜。面團揉到手套膜對提升麵包口感有如下優點:
1、手套膜意味著高筋面團已經揉到最佳的出筋狀態
2、高筋面團揉成手套膜後,烤制的麵包,特別是手撕包、北海道吐司等,麵包的組織會很細膩,可以達到「拉絲」狀態。
3、手套膜也是檢驗烘焙者對麵粉、黃油、水、鹽、酵母比例的掌握,揉面力度、發酵時間、麵粉好壞的檢驗,太油或者麵粉不對,都會影響手套膜的出筋狀態,所以手工揉面的烘焙者往往力求達到手套膜。
這個手工出膜好難。我試過,汗水都出來了。就是不出膜
我最近做麵包總結出一點,就是和好面團以後,先蓋保鮮膜醒發半個小時,然後再放在案板上,像搓衣服一樣反復來回揉搓,大約需要20-30分鍾,一定會出膜,親,你的沒有出膜應該是功夫還沒有到家,下次你按照我的方法試試,一定會出膜的
B. 為什麼有時候揉面揉不出薄膜這是怎麼回事
是不是用的高筋麵粉?普通麵粉不容易出膜。還有揉面的手法,要不斷的拉扯麵團
C. 做吐司時,明明出手套膜為什麼還是失敗了
做吐司時,明明出手套膜為什麼還是失敗了?
做吐司其實不難,揉出手套膜也不難,只要記住關鍵的幾點就行不知為什麼,特別喜歡烤吐司,雖然我以前烤吐司經常失敗,但仍擋不住我要繼續烤的熱情,直到成功!所以對於做吐司,新手也有一些常見的誤區,導致不容易成功。
比如說,最常見的是怎麼也揉不出手套膜。其實很簡單,面團的水量要適中,可以讓面團底部始終粘在攪拌棒上,這樣可以使面團的上半身不停的捶打在缸壁,使面團間形成抻扯,這樣可以加速出膜。如果一直沒出膜,說明攪拌面團時間或力度不夠,這個時間可能會有10-20分鍾左右。
另外,可以輔助出膜的重要問題,也就是所用到的高粉了,可以多嘗試幾種不同的高粉來感受,自己覺得哪種高粉容易出膜。蛋白質含量越高,麵粉吸水性越強。這款金山日式吐司粉比較吃水,揉出來的面團軟而不粘,很好操作,這個配方因為加了淡奶油可以使麵包的風味更棒,葡萄乾的點綴,讓口感更好,我個人覺得製作出來的吐司很好吃。
做吐司其實不難,揉出手套膜也不難,只要記住關鍵的幾點就行。
喜歡我做的菜,就請點個贊!別忘記收藏,想做美食的時候方便查看!想學習各種家常菜、烘焙,就請關注我!有更新的美食可以及時看到,麻煩大家多多點贊、收藏、轉發,您的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也歡迎親在下方留言討論。
D. 同樣的方子用麵包機揉的面團很有彈性,但出不來膜,而用廚師機揉面卻越揉越爛沖著廚師機能出膜,膜沒出
可能是溫度控搜枝指制的問題,麵包面團揉至完成前,面團溫度不得超過26℃,否則面團會開始發搭盯酵,面團內部不再緊致,無法揉出膜,直接揉過頭。
建議使世配用冰水和面,以確保低溫。
E. 為什麼面團揉不出手套膜 揉面揉不出手套膜怎麼回事
我們都知道,很多人做麵食的時候都會進行揉面,揉面是很重要的一步,會有很多的講究和技巧,很多人做麵包的時候都需要將面團揉出手套膜,那麼為什麼有些人揉面揉不出膜呢?下面讓我們具體來看看吧!
為什麼面團揉不出手套膜
1、用的低筋麵粉用高筋麵粉才能揉出膜。麵粉本身就是一個影響面團出膜的重要因素,製作麵包當然最好選擇高筋麵粉(蛋白質含量>13%),而且不同的牌子,筋性也有差別,選購麵粉時需注意,而且麵粉最好買新鮮的,放置太久的麵粉,進行會降低。
2、配料問題和面沒有添加任何配料。和面時根據配方加入雞蛋或者食鹽,既可以豐富口感,又可以增加麵粉的筋性,讓出膜更容易。
3、含水量和含油量不合適配方的含水量對出膜有很大的影響,一般只做麵包的面團濕度在60%~70%之間,比較容易出膜,這種狀態下的面團有些粘手,但是面團能拿得起來,如果濕度略微增加,就更容易出膜,但缺點是難以操作,會特別粘手。(因為麵粉吸水性不同,含水量也是一個不確定的因素,所以,在具體和面時,要預留10%的水,視情況增減。)
含油量指的是黃油、淡奶油等的加入,油脂會對面團出膜有影響,按照原來的方子,油量減少或者過多,都會影響出膜。
4、攪拌力度太小一般,攪拌力度越大,麵筋形成越快,這就是和面需要廚師機的原因,如果是手工揉面,當然也力度更大更容易出膜。
什麼麵粉可以揉出手套膜
一般建議用高筋麵粉。
國標中,麵粉按濕麵筋含量分為:高筋粉、中筋粉、低筋粉,做麵包等烘焙類產品一般用高筋粉,做可頌類產品一般用高筋偏中筋麵粉,純中筋粉或者低筋粉不適合做烘焙類產品。
麵粉的筋度強弱取決於麵粉中-S-H-轉化成 -S-S-鍵的數量,數量越多,麵粉筋力越強,面團彈性越大,延伸性也會相對好。
所以究其根本,麵粉筋力的強弱是其本身的基因決定的,目前美國高筋小麥(DNS、NS等)磨出的麵粉品質較好,非常適合做高端烘焙產品。
我以前有用中筋粉做過麵包,得出的結論是:中筋粉一樣可以拉出「手套膜」,但是面團的彈性遠不如高筋粉,所以做出來的麵包急漲就很小。
面團揉出手套膜要揉多久
一般需要二十分鍾左右。
麵包的特別是蓬鬆柔軟,想要做出好吃的麵包,必須要把面團揉出手套膜,其實揉手套膜是有技巧的,就是面團在加黃油揉成團以後,先在盆里醒發半個小時。然後再放在案板上,反復揉搓,像搓衣服一樣這樣推拉揉搓,大約需要20分鍾就會出膜啦。
面團怎麼揉出手套膜
如果用和面機就很簡單了,步驟如下:
1、除了黃油,一般把麵粉、糖、鹽等食材都先放進和面機,電動攪拌。也可以用手攪拌,能掌握水量的多少。
2、選擇和面檔位,開始和面,一般15分鍾左右就可以了。
3、這時候的面團已經成半擴展狀態,加入黃油,可以把黃油放到面團的中間去,包裹起來。繼續揉面半個小時。
4、這個時候可以看一下面團是否可以成膜,如果效果還不是很好,可以繼續一段時間。
F. 為什麼麵包粉揉完後拉開來沒有膜,一拉就斷
因為揉面不到位,因為做麵包出來的筋膜需要揉到足夠的筋度才會有筋膜,一般都是用和面機很快就會好,而手揉的話最少也要二十分鍾左右,所以才會沒有筋膜一拉就斷
G. 麵包機和面死活揉不出手套膜 是揉的時間太短了么我又怕久了。麵筋被打爛了。我用的麵包粉。
1.麵粉要充分吸水;2.溫度要合適太高和太低都會影響出膜的速度,所以夏天有時候要開著蓋兒揉;3.用一把廚房剪,在每次攪拌短暫停留的時候剪斷面團,據說是為了切斷組織,讓面團更好的出膜。個人用剪刀後至少可以節約一個揉面程序20分鍾。4.後油法更容易出膜。
H. 為什麼麵包揉不出手套膜(為什麼面團揉不出手套膜)
1.沒出膜也沒問題,麵包出膜是表示麵筋形成程度比較高,這樣的麵包更加松軟一些,不影響做麵包的。
2.做麵包揉面就是反復將面團折疊用掌根按壓,一半用力折疊按壓十幾分鍾面團表面光滑細膩不太沾手並且很有彈性就好了,就說明揉出筋」了,沒必要出什麼膜」,用市場賣的一般的常用麵粉就可以,沒必要高筋或低筋麵粉。
3.麵包揉出膜的方法:1、一定要用高筋粉,超市裡的富強粉、餃子粉這些筋度不夠。
4.2、面團越柔軟越容易出膜,除了吐司、貝果、羅宋麵包等一些特殊品種的麵包外,普通麵包的水量(雞蛋、牛奶這些液體最好也要折成相應的水量)差不多在粉量的60%左右。
5.3、揉面的手勢一定要正確,所謂的出膜是通過不斷的擴展、拉扯、摔打等辦法改變蛋白質的排列結構。
6.所以揉面時一定要不斷地去拉扯麵團,就是拉住面團的一段,提起、向前向下把面團甩到案板上、折疊,轉90度再重復這一動作。
7.4、把除了鹽、酵母、黃油以外的其他所有原料混合,密封,扔冰箱2、3個小時,然後再揉,這樣出膜會很快。
8.或者也可以揉5分鍾,讓面團鬆弛10分鍾,再使勁揉5分鍾,反復這個過程,這樣面團也容易出筋,而且也省力得多。
I. 面團揉不出膜怎麼補救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作為一個烘焙師非常喜歡跟大家一起交流在學習糕點中遇到的問題,希望大家共同交流共同進步。
首先我們擺出問題:面團不起膜怎麼辦?
我們需要了解,在烘焙中麵包面打成手套膜非常的重要,大部分北海道麵包吐司一類的麵包都是需要將面團揉出膜,就是所謂的手套膜,良好的手套膜延展性非常的好,透明度非常的高,空口邊緣非常的光滑,薄膜韌性也是非常的好,這樣揉好的面團如果後續發酵整形與烘烤沒出問題的話,那麼這個麵包層次非常的好,無論口感還是外形都更加好。
可是無論你做的多熟練偶爾還是會問題,沒有出膜,或是手套膜韌性不夠。其實這在實踐過程中也很正常,況且絕大部分人都是在家裡做的,大部分人沒有用到廚師機或是攪拌機的,那麼從成功率上來說在家做麵包更加的難,而且也是更加的辛苦。對於一個過來人我需要闡明一下,這很正常,畢竟大部分人不是專業的,多多練習就會不斷地進步的。
說到這,那到底有哪些原因是我們沒有將面團揉出膜的呢?
第一, 麵包中如果麵粉選擇不對,那麼這個麵包一開始就錯了。很多人在學習做麵包時如果使用了低筋面或是中筋麵粉,那麼這個麵包就難了。我們需要高筋麵粉,只有高筋麵粉才是我們做麵包的首選,那麼在我們具體實踐中其他麵粉在我們做麵包時是不是就是一無是處了呢?也不是,有時我們也會在和面時加入少量的低筋麵粉,但是這個麵粉時少量的,不能超過總麵粉的15%,合適的處理這個的面團在發酵時會更高一點,當然了如果是新手不建議用。(一般家庭用的大部分都是普通麵粉,這就是中筋麵粉。低筋麵粉就是蛋糕粉,主要用於做蛋糕的)
還有就是中筋麵粉是不是不起膜了呢?不是,中筋麵粉也可以起膜,但是這個膜不是手套膜,膜的韌性不夠,即使發酵了也是不大,烤出來口感也是不好的。
第二, 攪拌的時間不夠,無論是手工還是機械面團和好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使是機械也是有20分鍾左右的時間了,更別說手工揉面了。
第三, 如果配料中液態配料過少也是不容易出膜,一般情況下水、牛奶還有雞蛋的佔比要佔到麵粉的60~65%左右,為什麼是左右呢?做烘焙時間久了就知道,不同的麵粉吸水性不同,相對來說質量越好的麵粉吸水率越大,成品越是透軟,口感也是越好。
第四, 黃油沒有加或是加的不夠,或是時機不對。我們知道做麵包加黃油口感最好,當然了,色拉油玉米油等也是可以的。如果加的不多很少,面團顯得乾燥,膜也是不容易出,一般黃油占麵粉的10~20%。還有就是我們知道絕大部分麵包是後油法,就是當面團達到完全階段在加入油,就是面團大約可以拉出厚厚的膜時候,在加入油,這樣打出的面團延展性很好。如果是做丹麥麵包一類的完全階段就行了。
第五, 溫度不對。天熱的時候我們建議用冷水和面,這時酵母用量相對於冬天要減少。而在天氣冷的時候建議用溫水35度和面,這時酵母會醒的快,更好的融入麵粉里。水的溫度選好了非常有益於和面的。
第六, 揉面順序,如果是手工和面,一定要慢慢加水,如果你把材料全家進了,會加大難度,和面更加的難成功。一般情況下雞蛋牛奶與粉類先行混合,水在分次加入,讓麵粉慢慢地吸入麵粉,如果一次性把水加進去,麵粉來不及吸水,整個面團很容易直接塌下。
第七, 手工和面時沒有醒面,適當的醒面有助於和面
第八, 面團在手裡耽誤時間太多也不行,太長時間如果酵母已經開始促進面團不斷發酵了,那麼沒有經驗就就難處理了。
第九, 如果面團失敗了,揉過了或是放棄了,是不是面團就沒用了呢?不是,我們需要補救。將整個面團稱重,拿出面團的四分之一。下面我們需要重新稱重一個新的麵包配方,並將整個四分之一面團混合重新加工。如果精力來不了,那麼我們需要把面團用塑料袋給封好,放在冰箱的冷凍裡面,下次做麵包時當做老面用。
好了,說了這么多,希望看到的人都可以少走彎路。
如有說的不對的地方歡迎指教。
J. 為什麼用廚師機揉不出手套膜
用廚師機揉不出手套膜是因為面溫過高,面溫一旦升高,面團就會開始發酵,邊發酵邊打面麵筋會全部被破壞掉,而且很難形成結實的薄膜,同時揉面時間也會拉長。廚師機主要是用在中西式面點領域的一款可以揉面、打蛋、攪拌的多功能型廚房電器,是以皮帶帶動齒輪傳送攪拌力;而且廚師機的優點是省時省力、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