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標准預防的6大措施是什麼
1、洗手:接觸血液、體液、排泄物、分泌物後可能污染時,脫手套後,要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劑洗手。
2、手套:當接觸血液、體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損的皮膚黏膜時應戴手套;手套可以防止醫務人員把自身手上的菌群轉移給病人的可能性;手套可以預防醫務人員變成傳染微生物時的媒介,即防止醫務人員將從病人或環境中污染的病原在人群中傳播。在兩個病人之間一定要更換手套;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3、面罩、護目鏡和口罩:戴口罩及護目鏡也可以減少病人的體液、血液、分泌物等液體的傳染性物質飛濺到醫護人員的眼睛、口腔及鼻腔粘膜。
4、隔離衣:穿隔離衣為防止被傳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滲出物、飛濺的水和大量的傳染性材料污染時才使用。脫去隔離衣後應立即洗手,以避免污染其他病人和環境。
5、污染的儀器和醫療設備的處理。可復用的醫療用品和醫療設備,在用於下一個患者時根據需要及時進行消毒或滅菌處理。
6、急救場所出現需要復甦時,用簡易氣囊代替口對口人工呼吸
7、醫療廢物按照相關法律法規進行無害化處理。醫療廢物嚴格分類,銳器放進銳器盒中處理,防止針刺傷。
(1)什麼病人要戴手套擴展閱讀:
一、三大隔離系統
在標准預防的基礎措施上實施接觸隔離,空氣隔離和飛沫隔離。
由於標准預防的基礎預防措施中不能預防經空氣、飛沫、接觸途徑傳播的感染性疾病。因此,對一些l臨床具有傳染性的疾病或有流行病學意義的耐葯菌感染在待診或確診後需要根據疾病的傳播途徑採取相應的隔離措施。
二、接觸隔離
接觸傳播是醫院感染主要而常見的傳播途徑,一般包括直接傳播和間接傳播。
預防通過直接或間接接觸而傳播的疾病,如多重耐葯菌、志賀氏痢疾桿菌、甲型肝炎病毒、輪狀病毒感染以及副流感病毒、嬰兒的腸道病毒感染等。
2. 隔離預防
一、隔離預防的基本原則
感染在醫療機構的傳播過程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即感染源、感染途徑和易感宿主,隔離預防是針對感染傳播的上述環節而制定的。醫療機構應設立合適數量和類型的隔離病區或隔離室,其隔離原則為:
(一)、嚴格管理感染源如滾
1. 傳染病人、特殊感染病人如多種耐葯性細菌感染病人等與普通病人分開安置。
2. 可疑傳染病人必須單間隔離;同種病原體感染病人可住一室。
3. 根據疾病種類、病人病情、傳染病病期分別安置病人。
4. 感染病人與高度易感病人應分別安置。
5. 成人與嬰、幼兒感染病人應分別安置。
(二)隔離方式岩鎮
1.接觸傳播的隔離預防
對確診或疑似感染了接觸傳播病原微生物如腸道感染、多重耐葯性細菌感染、皮膚感染等的病人,在進行標准預預防的基礎上,採用接觸傳播的隔離預防。
(1)病人的隔離
①病人安置在單人隔離間,無條件時可將同種病原體感染的病人安置於一室。
②限制病人的活動范圍。
③減少轉運,如必須轉運時,盡量減少對其他病人和環境表面的污染。
(2)防護隔離
①進入隔離病室接觸病人包括接觸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質時,戴手套。
②離開隔離病室前、接觸污染物品後、摘除手套後,洗手和/或手消毒。
③進入病室,從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時,穿隔離衣;離開病室前,脫下隔離衣,按要求懸掛,或使用一次性隔離衣,用後按醫療廢物管理要求進行處置。
④隔離室有隔離標志,並限制人員的出入。
2.空氣傳播的隔離預防
如果病人確診或疑似感染了經空氣傳播的疾病,如結核、流行性腦膜炎、腮腺炎、水痘、麻疹、肺鼠疫、肺出血熱等,在標准預防的基礎上採用空氣傳播的粗橡粗隔離預防,主要採用以下隔離措施:
(1)病人的隔離:
①病人安置在單人間,加強通風;無條件時,相同病原微生物感染病人可同住一室;不同病原體感染的病人分開安置。
②盡快轉送至有條件收治的傳染病院或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醫院,並注意轉運過程中醫務人員的防護;當病人病情容許時,戴醫用防護口罩。
③限制病人的活動范圍。
④做好空氣的消毒。
(2)防護隔離
①醫務人員進入確診或疑似傳染病人房間時,戴帽子、醫用防護口罩。
②進行可能產生噴濺的診療操作時,穿隔離衣。
③當接觸病人及其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質時戴手套。
3.飛沫傳播的隔離預防
如果病人確診或疑似感染了經飛沫傳播的疾病,如百日咳、白喉、病毒性腮腺炎、腦膜炎等疾病,在標准預防的基礎上還應採用飛沫傳播的隔離預防。
(1)病人的隔離
①可疑傳染病人安置在單人隔離間;無條件時相同病原體感染的病人可同室安置;不同病原體感染的病人分開安置。
②減少病人的活動范圍,減少轉運,必須轉運時,醫務人員注意防護,病人病情容許時佩戴外科口罩。
③病人之間、病人與探視者之間相隔空間在1米以上,加強通風,空氣不需特殊的處理。
(2)防護隔離
①與病人近距離(1米以內)接觸,戴帽子與醫用防護口罩。
②進行可能產生噴濺的診療操作時,穿隔離衣。
③當接觸病人及其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質時戴手套。
3. 如何正確使用手套
這個手套根是一次性手套,還是外邊帶的手套?要是一次性手套就是弄東西的時候給她帶上,然後弄完了給他摘了,要是外邊帶的手套出去,天冷,出去就得帶上
4. 一二三級防護標准
一級防護是針對在醫療機構事業中從事診療的所有醫護人員而言的,需要穿工作服、戴一次性帽子、穿隔離衣、戴好一次性外科口罩。
在每次接觸病人之後需要使用碘伏消毒液或者其他消毒劑揉搓1~3分鍾,接觸任何體液、分泌物等物質時都要戴好手套。
二級防護是指對傳染病防控採取的防護級別,採集樣本、轉移病人等醫護工作人員,需要穿好醫用防護服、戴好醫用防護口罩、面罩、防護帽等,每次接觸病人後立即清洗和消毒,最好每4個小時更換一次口罩,要注意好呼吸道和粘膜的防護。
三級防護的適用范圍是與傳染病人群密切接觸、負責標本採集、處理病患血液或分泌物的醫護工作人員,除了按二級的防護要求之外,還需要加強防護,可將護目鏡、防護口罩換為全面型呼吸防護器或電動送風過濾式呼吸器。
(4)什麼病人要戴手套擴展閱讀
預防措施
1、洗手:接觸血液、體液、排泄物、分泌物後可能污染時,脫手套後,要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劑洗手。
2、手套:當接觸血液、體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損的皮膚黏膜時應戴手套;手套可以防止醫務人員把自身手上的菌群轉移給病人的可能性;手套可以預防醫務人員變成傳染微生物時的媒介,即防止醫務人員將從病人或環境中污染的病原在人群中傳播。在兩個病人之間一定要更換手套;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3、面罩、護目鏡和口罩:戴口罩及護目鏡也可以減少病人的體液、血液、分泌物等液體的傳染性物質飛濺到醫護人員的眼睛、口腔及鼻腔粘膜。
4、隔離衣:穿隔離衣為防止被傳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滲出物、飛濺的水和大量的傳染性材料污染時才使用。脫去隔離衣後應立即洗手,以避免污染其他病人和環境。
5. 外科醫生做手術時為啥帶手套,外科醫生帶什麼手套
樓上說對一半吧。外科手術前會洗手消毒,然後穿手術衣,戴手套,戴手套基本是兩個原因:
1.
保護病人,即使你的手是消毒了,但是不是無菌,而手套是滅菌處理了,是無菌的
2.
保護自己,天知道病人的體液有什麼問題,腫瘤細胞還是各種細菌病毒,戴手套就不用直接接觸了,就保護了自己。
3.
手套也有分的,手術用的是無菌的手術手套,並沒有說拿到醫院要消毒,人家都是滅菌處理了,當然不用再消毒了。平時檢查用的叫檢查手套,那個就不是無菌的,不過也沒有說拿來醫院要消毒。手套都是人家公司搞好的,很多都有獨立包裝,你拆開來用就是了,拆開來消毒就是多此一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