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棒球運動中,不同守備位置球員所帶棒球手套的區別在哪裡
棒球手套按防護員的位置可分為五類。(3)一壘手套的特點:擴大的邊緣有利於接住其他外野隊員的傳球;(4、5、6)內場手套的特點:短而淺,容易接住地上的球,快速傳球和殺戮;使用C時,球擋可以打開和關閉。失敗者和投手通用手套。(7、8、9)外場手套特點:比內手套長、深,容易接住高飛球。(美津濃美國官方網站上的圖片根據版權法中的合理使用原則在這里使用。)
⑵ 棒球手套在接球中有哪些作用
1.接球部位應在虎口和掌心之間,是手套的最深處;
2.用掌跟接,球易彈出;用虎口接,向後緩沖突然、不安全、皮條易打斷、夾不緊,球易掉。
3.手套掌心和手臂基本成直線;手套的正面和來球應垂直。無論來球方向怎樣,均用手套的掌心對著球。
4.接球時,務必做到球在手套之上,否則易掉球。
5.接球好的人有響聲,主要是緩沖好和空氣壓力起作用;
6.戴手套不宜過深或太淺。過深則不靈活,太淺則易被球打掉。
7.戴手套時可將食指放在手套背後。接手和游擊手用此方法較常見,主要是接球多,食指放在手套背後,以防傷痛。
8.盡量用雙手接球。
⑶ 棒球運動員的大號手套都有什麼作用
對於棒球運動員來說,有一隻適合自己的棒球手套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會大大提高你接球的成功率。你能完全區分棒球手套在各種防守位置上的區別嗎?投擲手,因為投手在投球前會接住手套里的球,所以手套里接球的口袋會被完全蓋住,以免粗心大意。有的人真的能看出來投手想投什麼樣的球,手套會大一些。除了減少被人看見的機會,還有更好的防守停球的機會。
游擊手性質正好在二壘和三壘之間,所以手套的圖案也在兩者之間,多為「我」字形。外場手因為外場防守面積特別大,手套也做的比較大,一般做成雙十字形狀,可以輕松接住飛球,不會被手套擋住。越大越容易接球。
⑷ 為什麼棒球運動員用手接球時,要戴著厚而軟的手套
為了緩沖棒球的沖力,保護球員的手不受傷。運動員在場上接球會遇到各種情況,由於棒球是實心的,被擊球員擊出之後,球速很快,曾經發生過擊出的棒球直接將人擊中致死的事件,可見被擊出的棒球力量有多大了。
⑸ 棒球知識
起源與發展
棒球(Baseball)是一種以棒打小球為主要特點的一項集體性球類運動。
現代棒球活動的起源,傳說不一。英國人認為是從流行於加拿大的"繞圈球"演變而來。美國人則認為是由A.道布爾戴於1938年始創於紐約州的庫珀斯教。1845年美國的A.J.卡特賴特組織棒球隊並制定了最早的規則,規定了至今仍沿用的場地圖形和尺寸。1860年美國開始出現職業棒球運動員;1871美國成立"全國職業棒球運動員組織";1876年該組織改名為"全國棒球聯合會";1881年成立另一個全國性的職業棒球組織,即後來的"全美職業棒球聯合會".1884年,首次舉行這兩個組織間的冠軍賽,即"世界棒球冠軍?quot;,此後每年一次,延續至今。1910年,美國總統W.H.塔夫脫正式批准棒球為美國的"�?quot;。1978年5月20?在希臘雅典召開的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全體會議上,通過棒球為奧林匹克運動會正式比賽項目。
1873年,棒球從美國傳到日本,日本職業棒球隊創始於1934年,棒球運動逐漸成為日本人民喜愛的體育項目。
1938年,在英國倫敦進行首次業余世界錦標賽,此後歷屆錦標賽多在中南美舉行。1969---1973年古巴連獲5屆冠軍。1980年在日本舉行的第26屆世界業余棒球錦標賽,有歐,亞,中美北美各洲通過預賽產生的10個國家,加上上屆冠軍古巴和東道主日本,共12個國家參加,古巴隊繼1976,1978年之後,又蟬聯冠軍。
棒球運動在歐洲,已有26個國家開展。"歐洲業余棒球聯合會"的成員有義大利等11國。根據該聯合會1978年的統計,參加棒球比賽的運動員約5萬人,球場326個,並舉辦了"地中海杯","世界棒球錦標賽"等國際比賽活動.
目前,棒球最普及的是美國,日本。此外中國台北,韓國,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和拉丁美洲也極為風行。
棒球在中國
中國人打棒球的最早記載,為中國工程師詹天佑在美國耶魯大學留學時(1877-1881)組織"中華棒球隊",以後從美國,日本歸國的華僑及留學生把棒球帶回祖國.
1895年在北京匯文書院成立棒球隊。1907年,北京匯文書院對通州協和書院進行比賽。這是中國最早的一次棒球比賽。1913年開始由中,日,菲3國發起的"遠東運動會",歷屆都有棒球比賽,中國曾多次派代表隊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全國運動會也有棒球比賽,參加者多為學生。抗日戰爭期間,八路軍在陝北,晉察冀等抗日根據地曾開展棒球運動。
195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屆全軍運動會中有棒球比賽的項目。1959年,第一屆全運會上,棒球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有23個省,市隊參加,北京隊獲得冠軍。1975年,第三屆全運會上,棒球比賽分別在旅大和北京舉行預賽和決賽,第一名為天津隊。1979年第四屆全運會上,有14個省, 市隊參加棒罩閉球比賽,冠軍為北京隊。1975年9月日本愛知大學棒球隊來中國訪問比賽,中國開始了棒球的國際交往。1976年8月,日本法政大學棒球隊來訪。1979年中國棒壘球協會成立,各省, 市也陸續成立分會。1980年1月美國業余棒球協會派全美奧運會棒球代表隊總教練B.阿斯博士來中國講學.
1. 棒球比賽
棒球比賽的球場呈直角扇形,有四個壘位,分兩隊比賽,每隊9人,兩隊輪流攻守。攻隊隊員在本壘依次用棒擊守隊投手投來的球,並乘機跑壘,能依次踏過1,2,3壘並安全回到本壘者得一分。守隊截接攻隊擊出之球後可以持續碰觸攻隊跑壘員或持球踏壘以"封殺"跑壘員。攻隊3人被"殺"出局時,雙方即互換攻守。兩隊各攻守一次為一局,正式比賽為9局,以得分多者獲勝。守隊隊員按其防守位置及職責規定名稱如下:投手,接手,1壘物仔裂手,2壘手,3壘手,游擊手,左外場手,中外場手,右外場手。攻隊入場擊球的隊員叫擊球員。合法擊出界內球時,該擊球員應即跑壘,稱為擊跑員。 擊跑員安全進入1壘後,即稱為跑壘員.
正式比賽需4名裁判員,1人為主裁判(又成為司球裁判),其餘3人為司壘裁判。主裁判位於本壘及接手身後,主要職責為宣判投手的"好"或"壞"球;宣布擊球員的"擊"和"球"數;判定攻方是得分抑或出局;判定"界內球","界外?quot;或"擦球棒";處理,宣判雙方違反規則的行動;宣布比賽結果。司壘裁判負責1,2,3壘位附近的裁判工作;宣判跑壘員是安全還是出局;是否有阻擋,妨礙對方或其他犯規行為;處理踏漏壘及其他問題,並協助主裁判執行規則,使比賽順利進行。此外,還有2-3名戚頃記錄員負責記錄和技術統計。也有的正式比賽再增加2名外場司線裁判員,其職責為判定落在外場遠處的球是界內還是界外球,外場手是否合法接殺,是否擊出本壘打等。
2. 基本技術
棒球基本技術由接球,傳球,擊球和跑壘。
1) 接球 用雙手到位接球,雙眼注視來球,接球時雙手應有後挫緩沖動作,以避免碰撞反彈出手。
2) 傳球 要用食指,中指及拇指持球。傳球和投球一樣,前腳要指向目標,傳出時注意甩腕,投傳後要把前送和跟進動作做完。傳球姿勢有3種,即肩上傳球,肩側傳球,肩下或低手傳球。
3) 擊球 有3中方法;揮棒擊,執棒觸擊,執棒推擊。揮擊時,雙手靠攏,前肘離身,小臂拉平,後肘不宜過於貼身,雙足稍分立,揮棒時前腳伸踏不要過大,以免影響揮棒的准確性,甚至妨礙下一步的起跑。揮棒力量主要靠後蹬,轉體,拉臂,甩腕。力量大的多用直臂揮擊姿勢,爭取打出"本壘打"。另一種為了安全上壘,採用轉體甩腕,雙臂稍曲的動作,做到下棒快,棒軌短,打出迅猛而平直的安打球。觸擊法是雙手輕執棒,平放身前,棒頭稍高,待球碰簟2宦芻踴骰虼セ鰨�家�⒁饌妒值畝�骷襖辭虻穆廢擼�員悴扇∠嚶Φ幕髑蚨�鰲?BR>4) 跑壘 擊球後要利用揮棒的力量迅速邁出第一步,沿跑壘線沖向1壘。安全到達1壘後可以沖過壘位,但應立即返回。有可能更進一壘時,應按照跑壘指導員的手勢,及早作好拐小彎的動作,用左腳踏觸1壘壘包內側後,奔向2壘。滑壘是為了避免守方的觸殺,避免沖撞守隊隊員。滑壘共有4種姿勢:單腳沖前坐勢滑進;雙腳沖前,單腳鉤壘;雙腳沖前從壘側滑過後,翻身用手抓壘;雙手沖前,用腹部滑進觸壘。在滑壘中,雙方均應注意避免互相沖撞和釘鞋傷人。
3. 攻防技術
進攻技術 一般是按照全隊所規定的戰術及教練臨場發的戰術暗號進行,常用的進攻戰術有:
1) 等一個球戰術,即投手投來的第一個球,不擊,以觀察投手的動作及實力
2) 積極迎擊第一個球,以達到攻其不備的目的
3) 擊出高遠球准備犧牲自己促使同隊進壘得分。
4) 打了就跑戰術,即把球擊到1壘跑壘員身後的空隙地帶,使其他跑壘員安全進到2壘或搶到3壘,破壞對方企圖製造雙殺的機會
5) 跑了再打戰術,即跑壘員先偷壘,擊球員隨後擊球
6) 觸擊犧牲打,擊球員用觸擊將球擊向1壘或(3壘),擊出地滾球引誘守隊"殺"1壘,擊球員犧牲自己,使同隊進壘或返回本壘得分
7) 1,3跑壘員雙偷壘戰術,製造3壘 跑壘員返回本壘得分機會
防守戰術 須全隊密切配合,及時移動補位和進行掩護,以防止攻隊進壘或得分,常用的戰術有:
1) 接球後傳1壘封殺擊跑員
2) 雙殺戰術 接球後傳到最近壘位封殺跑壘員,隨即傳球到1壘封殺擊跑員造成雙殺
3) 夾殺戰術 守隊互相配合傳球,截殺在壘間的跑壘員,逼趕跑壘員退回原壘並乘機在壘間觸殺之
4) 防止雙偷壘戰術 由接手指揮行動,由游擊手,2壘手或投手作中間策應攔截接手傳2壘的球,再傳回本壘,截殺3壘跑壘員。如3壘跑壘員不搶回本壘,即由守2壘的隊員接球,截殺1壘跑壘員
5) 變幻投球戰術 投手針對擊球員不同弱點,投出不同的球,如快速球,變速球,曲線球或下墮球等,使擊球員無法擊中來球,造成出局
6) 縮小防圈戰術,為了防止擊球員採用犧牲觸擊球戰術,縮短防守距離,明確本壘前各區有人負責截接球,其餘各隊員應移動補位防守
總之,不論是攻或守均應有統一指揮,統一暗號,平常訓練時反復運用,比賽時才能配合默契,應用自如。
4.場地與用具
地面應平整。跑壘路線上的土質要松軟。一般國際比賽場地要求內場整個場地呈龜背形,最高點為投手區,跑壘路線、投手區及各壘位周圍是土場地,內場其餘地方及外場區應為草坪。比賽場地的內場與地面平,只是投手區為直徑5.49的圓圈土坡,投手板高出地面25厘米。投手板用木或橡膠製成,應固定在地上。擊球員區及接手區為限制擊球員及接手的合法活動范圍。本壘板用橡膠、軟塑料和木板製成。要求固定在地上與地面平。1.2.3壘壘包為(38.10)厘米見方,用帆布縫制,內裝棕、毛等軟物,應按規定固定在場上。球棒用木或鋁制,球用明線縫球皮。防守隊員均應戴手套。接手及1壘手可戴連指手套。接手要有面罩、護胸、護腿等護具。擊球員要戴護帽。球鞋用皮革制,前後掌各有扁形釘3枚。
5.棒球規則
關於投球的規定 投手可以採用正面投球和側身投球兩種姿勢。投球前均須用腳踏觸投手板。正面投球只許向擊球員投出。投球動作開始後,動作必須連續,不得中斷。側身投球可以向有跑壘員的壘位傳牽制球,但投球動作開始後,只許投向擊球員。投球前必須保持靜止持球在身前的姿勢至少1秒鍾。違反投球規則的投球叫"不合法投球",判投手一個"壞球";壘上有跑壘員時,叫"投手犯規",跑壘員得安全進1個壘。
關於擊球和跑壘的規定 攻隊必須按"擊球次序"名單依此入場擊球。擊球時不得越出擊球區;擊出騰空球被守隊合法接住,擊球員出局;擊球員可以用棒揮擊、推擊或觸擊。擊出界內球後,擊球員即應跑壘;投手累計3個"好球"(在本壘寬度上空以內,高度在擊球員膝上、腋下之間)擊球員三擊不中出局。如投4個"壞球"或投球擊中擊球員時,擊球員安全進1壘。擊球員擊球落入界內時,即成擊跑員,應向1壘跑進。到達1壘時未被防守隊員封殺或觸殺,為安全到壘,此時即成為跑壘員。跑壘員必須按1.2.3及本壘順序跑壘。不得反向跑壘,不得有意妨礙守隊接球,否則判出局。跑壘員可以偷壘,但有被"殺"出局的可能。跑進時可以沖跑或滑壘,但必須沿跑壘線范圍內跑進。擊球員擊出界內騰空球時,跑壘員應觸踏壘包,待球接觸守隊隊員後,方可離壘。合法跑壘並觸踏過1.2.3壘到銼糾菔保�?分。擊出合法騰空球超出外場規定界限時,為"本壘打"。擊球員安全得1分。但擊球員仍需按規定路線踏觸3個壘再回到本壘,才算合法得分。
關於防守截殺規定
1) 封殺跑壘員,當擊球員成為擊跑員時,其他跑壘員被迫放棄原壘向前跑進,守壘員只要接球用腳觸壘即可封殺跑壘員出局。
2) 防守隊員持球觸殺離壘或跑進中的跑壘員,判跑壘員出局。
⑹ 棒球運動中,游擊手戴的手套有什麼特點這個手套不能不戴嗎
棒球手套可是棒球的象徵之一,與球棒有著同樣重要的地位。19世紀中葉,在棒球的初級階段,隊員們是赤手空拳參加比賽的。 於是,大家把能否從泥地上拾起疾速如飛的地面球作為判斷該隊員優劣的嚴格依據。 接球手幾乎每一擊都要處理來球,因此當擊球手後面的接球手成為第一個尋求保護措施的隊員時,人們並沒有感到驚訝。1896年,辛辛那提的道格·阿利森為自己找到一副手套,成為第一個在棒球比賽中使用手套的人。所以當你進行棒球運動時,千萬不要小看了那副手套,無論你處於哪一個位置,都千萬要記得戴好手套喲。
⑺ 棒球投手的手套有什麼作用
現代棒球手套
接球手套
接球手套是最常見的手套,一般戴在左手上,也有特製的右手用手套,供守場員使用。接手所用的連指手套,周長不得超過96.5厘米,上下端不得超過39.4厘米;虎口的上沿不得超過15.2厘米,下沿長不得超過10.2厘米,上下沿長不得超過15.2厘米。其主要功能有:1.緩沖球的巨大能量。2.更好地牢牢接住球。棒球手套在場上的不同位置有著不同的形狀。其棒球手套中接手(捕手)的手套最為特殊。其相對於其他位置的接球手套的不同點為:除拇指以外的四個手指是連在一起的,為了緩沖投手投出的球的巨大力量以便接住球,裡面的海綿內襯也相對其他位置用的接球手套要厚很多。
擊球手套
擊球手套是專供擊球手使用的手套,其作用為:1.防止手上出汗沾到球棒使球棒打滑脫手。2.在某種意義上說起到了保護手的作用。擊球手套這一偉大發明在棒球運動里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壘手手套
由於一壘關繫到出局的次數很多,都是在跟跑者比看球先到還是人先到, 因此一壘手手套都會做得長且大,有一點像削薄的捕手手套,因為夠大才 能把傳不好的球接的好一點,夠長就會比較先接到球,而且會給一種錯覺 好像球先進去了。一壘手所用的分指手套或連指手套上下端不得超過30.5厘米,掌面上部寬不得超過20.3厘米;虎口上沿長不得超過10.2厘米,下沿長不得超過8.9厘米,上下沿長不得超過12.7厘米。虎口處可用整塊的皮革縫制,也可用皮條編成,但不得編成網兜狀。手套重量不限。
二壘手手套
二壘手由於打來的球都比較軟弱(因右打者多),還有需要搭配演出雙殺 ,因此接球的口袋都會比較淺,有一點像縮小版的投手手套,方便接到球 後可以較快把球拿出來再傳給一壘。
三壘手手套
多會做成十字型的,口袋會比較深,因為打向叄壘的球都相當的強勁,做 深一點可以穩當的把球接住而不易落下。
游擊手手套
性質正好介於二壘跟三壘之間,所以手套的模式也在兩者之間,是為『工 』字型的為多。
外野手手套
由於外野防區極大,因此手套也跟著做得比較大,一般都會做成雙十字型 的,可以方便接高飛球時不會因手套擋到而接不到,越大也就越容易撈到球。
分指手套
連指手套限接手和一壘手使用。但任何隊員都可使用分指手套。分指手套重量不限。
投手手套
投手所用的手套包括皮條、縫線和指蹼都必須是同一種顏色,而且不得為白色或灰色。手套上不得有任何與手套顏色不一樣的附飾物。[1]
⑻ 用物理知識解釋,棒球運動員為什麼要戴著厚而軟的手套接球
使球與手套的接觸時間長,減小其沖量
⑼ 棒球運動員的大號手套都有什麼用處
對於棒球運動員來說,有一個合適的棒球手套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會大大提高你接球的成功率。你能完全區分棒球手套在各種防守位置上的區別嗎?投擲手,因為投擲者在投球前會抓住手套里的球,所以手套里的口袋會被完全覆蓋,以免粗心大意。有些人真的可以看到投手想投什麼樣的球,手套會更大。除了減少被看到的機會,還有更好的機會防守和停止。
需要注意的是,棒球比賽中每個後衛使用的手套也有很大的差異,需要慎重選擇。投手。棒球投手在投球前會在手套里抓球,所以手套接球的口袋會被完全覆蓋,所以手套會比較大。這種手套不僅減少了被看到的機會,還有利於防守中的球和捕手。捕手的手套很厚很重。與其他手套相比,靈活性較差,但由於捕手的第一目的是接球,靈活性較小也不是問題。
⑽ 棒球揮棒練習是否應該戴手套原因是什麼
我建議嘗試模擬游戲狀態,以確定在揮桿練習時是否戴手套。有些人更喜歡手上的繭(這些疤痕和擦傷是打磨的證據,可以與飛行員的視網膜和鍵盤人的鍵盤聲音相競爭),並且可以感覺到木棍的觸摸。所有人。明星球員菲爾德王子、沃格特、卡彭特紅衣主教三壘等等都是無手套的代表人物。對於這樣的人(如果你也是),(因為舊繭會脫落,你需要重新打磨水泡中的舊繭),我建議你戴上手套。我記得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教練每天揮動一根結實的鐵棒一千次,幫助我們磨老繭。大約300-400次,我的血必須擦在褲子上,因為我不能把球棒緊緊地握在鐵棒上。還有鑽頭的疼痛。據估計,該主題不打算嘗試。除非你使用金屬棒(握把已經有橡膠套),或者用膠帶或柏油粘在棍子上,否則手套提供的摩擦力會使你更容易握把球棒。(如果你花錢,假裝有強迫力有多容易?)最後,你現在對未來的幻想就是你未來的樣子。你是否想使用擊球手套取決於你是想強迫一隻狗赤身裸體,還是將來為一個男人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