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手套類別 » f1手套什麼意思
擴展閱讀
蚌埠買女裝到哪裡買 2025-05-25 20:00:15

f1手套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3-05-18 09:03:00

㈠ F1術語中英文對照

Acceleration
加速度,衡量物體速度或速率改變的量(指標),在F1中通常用米/秒為單位。
Active suspension
主動懸掛,由液壓或者空氣控制的懸掛,可以由車載電腦發出指令,改變車身高度,該項技術在F1中是禁止的。
Aerial
天線,安裝在駕駛倉前端的通訊裝置,用於雙向無線通訊和遙感勘測。
Aerodynamics
空氣動力學,研究物體在同氣體作相對運動情況下的受力特性、氣體流動規律和伴隨發生的物理化學變化等。按照相對運動的速度級別,可粗略的分為低速空氣動力學和高速空氣動力學。F1賽車屬於前者,研究課題主要是下壓力、空氣阻力和擾流。
Aerodynamic drag
空氣阻力,是指物體在同氣體作相對運動時,所受到的阻礙力,這是由物體的形狀決定的,兩個常用的衡量指標是風阻系數和橫截面積。
Airbag
安全氣囊,能夠在車輛發生事故時迅速充氣的被動安全設施,用於保護乘員安全
Air box
氣箱,用於從外界向引擎導入新鮮空氣的裝置,F1賽車的氣箱位於車手頭部上沿
Anti lock brake system
防抱死制動系統,俗稱ABS。用於保持車輛在制動情況下仍具可控能力的裝置。具體工作原理是,在車輛制動時,由電控單元來調節駕駛者的剎車力度,防止車輪被抱死。需要特別強調的是,ABS設計的初衷,並非為了縮短剎車距離;另外,在F1中,ABS是被禁止的.
Apex
彎道頂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彎心,這是理想駕駛路線的必經之路。

Back pressure
排氣回壓,引擎廢氣在排出的過程中受到的阻力,這可能是為了控制引擎噪音或者廢氣指標,而加裝消聲器或催化裝置帶來的阻力,也可能是某些引擎自身的要求,需要排氣回壓。而如果將廢氣直接排入空氣中的話,可將回壓降至最低,F1引擎便屬於這種。Balaclava
防火頭巾,車手在戴上頭盔前套在頭上的面罩,用於防止車手頭部被大火燒傷。
Ball joint
球窩接頭,賽車懸掛常用的機械結構,能保證結構在受力的情況下仍能自由轉動。Ballast
壓艙物,為滿足車輛最低重量限制和質量分布優化,在車上加裝的配重。
Bar
巴,壓力單位,一巴等於100千帕。
Bargeboard
側箱導流板,垂直安裝在前輪和側箱之間的翼板,用於輸導治理氣流。
Blistering
輪胎脫層,專指輪胎由於過熱導致橡膠從胎體上脫落。在高溫下使用過軟的輪胎,或者胎壓設置 過高,亦或者賽車調校失誤都可能導致這種現象。
Bearings
軸承,用於支撐旋轉部件的結構,通常用高強度的鋼製成。
Brake Duct
制動冷卻氣流通風道。用於為制動系統提供冷卻氣流的裝置,位於車輪內側,通常用碳纖維材料製成,並隨著賽道制動負荷的變化而改變形狀。
Brake master cylinder
制動總泵,液壓制動系統的一部分,用纖氏寬於存儲制動液。
Bodywork
車體,安裝在單體殼上的一切部件,比如引擎蓋,核拍鼻錐等等。
Bottoming
托底,指車輛的行進的過程中,車底與地面發生刮蹭。
Brake balance
制動平衡,位於駕駛倉的控制開關,車手可以通過它來自由調節分配在前後輪上的制動力度。

CAD
計算機輔助設計(Computer Aided Design)的縮寫 ,使用該技術,不僅能夠提高設計工作的效率,而且還能大大降低工作難度,F1已告別圖紙時代多年。
Caliper
卡鉗。剎車系統的一部分,制動蹄的支撐件。當車手發出制動指令時,卡鉗會將制動蹄壓到制動盤上,防止車輪轉動。
Camber
傾角。
Carbon Fibres
碳纖維,F1賽車的製造材料,比如單體殼便是用碳纖維強化的環氧樹脂製成。碳纖維的主要特徵是高強度、低質量。
Centrifugal force
離心力,也叫G力,用於描述重力加速度。當賽車在彎道上時,車手和賽毀亮車都將承受離心力,另外,賽車在起步和制動的時候,也將承受類似的力。
CFD
計算機流體力學(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的縮寫,該技術持續影響著F1賽車的發展進程。利用CFD技術,圍繞賽車的氣流能夠通過電腦顯示出來,而且能夠直觀的展現賽車部件之間的相互影響。所以工程師不需要率先製造部件,便能模擬這些效果。它帶來了時間和金錢的大大節省。
CFRP
CFRT 碳纖維強化塑料(carbon-fibre reinforced plastic)的縮寫,特點是強度高質量低,F1賽車的很多部件都用這種材料製成,比如單體殼。
Chassis
底盤,F1賽車的中心部分,主要的部件是單體殼。所有其他的部件都同高強度、輕巧的單體殼相連。F1底盤由碳纖維和聚乙烯復合材料製成。
Chicanes
減速彎,賽道設計用於打破長直道的收緊彎道。減速彎強迫車手降低速度。
Cockpit
駕駛倉,車手工作的地方,駕駛倉的設計必須能讓車手在五秒內輕松走出。在方向盤的位置寬度必須達到45厘米,而踏板的位置則不能低於35厘米。不得有燃油管、機油管和水管穿過駕駛倉。
Concorde Agreement
協和協議,這個協議詳細說明了車隊和FIA的權利和義務。
Contact pressure
接觸壓力,用於描述空氣動力需部件將賽車壓在賽道上的強度,比如前翼和尾翼。接觸壓力對賽車的極速和彎道速度有直接的影響。
Crash barrier
撞擊護欄,F1賽道的安全設施,一般在沒有空間設置緩沖區的位置採用。
Crash test
撞擊測試,FIA要求對車身部件進行的強制壓力測試,比如對防滾架和單體殼進行測試。撞擊測試首次引進是在1985年,它必須在FIA的監督下進行,測試地一般在位於英國貝德福德郡的克蘭菲爾撞擊中心(the Cranfield Impact Centre)。
Cylinder
氣缸,引擎的組成部分,燃燒動力產生的地方。燃油混合氣體在氣缸中燃燒,推動活塞在氣缸中往復運動。

Differential
差速器,差速器用於補償車輛在過彎時,處於內側和外側車輪之間的轉速差。
Diffuser
擴散器,位於車尾底部的氣流出口,是F1賽車空氣動力學的重要部件。通過在車身底部製造低壓區來獲得下壓力,是賽車在高速彎道上下壓力的主要來源。
Down force
下壓力,將F1賽車壓在路上的力。它通過車身底部製造的低壓區,以及前後翼的來獲得,已保證賽車足夠的抓地力。特別是在低速彎道上,以獲得更高的彎道速度。

ECU
電子控制單元的縮寫,這個控制單元用於控制和記錄F1賽車的所有電子程序,被安裝在賽車的黑匣子中。
Electric blanket
電子加溫毯,由於輪胎的最佳工作問題是100攝氏度,為能最快的達到這個溫度,需要使用特殊的電子加溫毯將胎溫提前加到60到80攝氏度。低溫的輪胎沒有抓地力,相反,輪胎溫度過高會加速磨損。
Electronic brake
電子剎車,該系統目前FIA正在討論,打算使用它代替安全車,這樣賽事總監便可以直接通過操控它來控制剎車。
End plate
端板,賽車翼片兩端垂直的小翼,用於提高車身空氣動力學效率。
Engine
引擎,F1目前使用的是2.4升V8引擎,要求重量不得低於95公斤。

Fading
制動衰減,技術術語,指制動系統在長期、劇烈的使用後,制動能力下降。制動衰減主要是針對傳統的鋼質剎車碟,現在F1使用的碳纖維剎車碟制動衰減非常低。
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Automobile
國際汽聯,簡寫為FIA。國際汽聯主要負責制定F1的技術規則和運動規則。FIA始建於1904年,現任主席是馬克斯-莫斯利(Max Mosley),來自英國。
Fire extinguisher
滅火器,每一輛F1賽車都必須配備滅火器,滅火器需要在賽車起火時向底盤周圍和引擎噴出滅火劑,而且必須能由車手和外部人員觸發。
Formula 1
F1,F1這個術語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引入的,旨在定義最高級別的汽車賽事。第一場F1世界錦標賽是在FIA的指導下,於1950年5月13日在銀石舉行的英國大獎賽。
Formula 1 Commission
F1委員會,F1委員會由來自各支車隊的代表、比賽組織者、引擎製造商、贊助商、輪台商和FIA組成。 F1委員會的任務是決定是否需要修改規則,提出修改建議的是FIA技術委員會。
Formula One Administration (FOA)
F1管理公司是一個負責管理F1經濟事務(廣告權、獎金和市場等等)的組織。FOA現役的領導人是伯尼-埃克萊斯頓(Bernie Ecclestone),來自英國。FOA發展自FOCA,FOCA是一個1971年建立的製造商聯盟。
Four-wheel drive
四輪驅動,現在F1賽車使用的是後輪驅動,四輪驅動在1971年被FIA禁止。
Free practice
自由練習,在大獎賽之前舉行的試車,車隊的練習成績將被官方記錄下來,但是對發車位置和比賽結果沒有任何影響。車隊利用這個機會對賽車進行實地調校,並選擇出正確的輪胎,自由練習的圈數不受限制。
Front wing
前翼,為車身前部製造下壓力的部件,因此是F1空氣動力學的重要部件。在每站比賽中,車隊會根據特定賽道的對下壓力的不同要求,對前翼的細節進行改進。另外,車手還可以在賽車調校的過程中對前翼進行調整,調整的主要內容是改變附翼的角度。
Fuel
燃油,F1賽車使用的是超級無鉛汽油,其組成成分必須符合FIA的規則,必須滿足嚴格的EU排放標准。為了確保各隊燃油的合法性,FIA會在每站比賽中進行隨機抽樣檢查。在賽季之前,製造商必須向FIA提供樣品,以作為樣板備案。

Gear
變速箱,變速箱以一定的速度或者減速比傳遞動力,F1禁止使用自動連續式變速箱,並且必須強制配備一個倒擋。目前F1變速箱的擋位數量從4到6擋不等。
Gloves
手套,像其他的比賽工作服裝一樣,手套也由防火材料NOMEX製成,為了防止在火中熱量傳入內部,手套設計的非常緊,並且有帶子固定。
Graining
輪胎粒化,由於過度使用,輪胎以橡膠氣泡的形式呈現出腐蝕的信號便是所謂的輪胎粒化。輪胎出現粒化後抓地力將下降。
Grand Prix Drivers' Association
大獎賽車手協會,協會代表F1車手的利益,當前的發言人是邁克爾-舒馬赫、庫特哈德和特魯利。
Gravel Trap
沙石緩沖區,賽道的安全緩沖區域,它能讓沖出賽道的賽車快速降低速度。
Grip
抓地力,抓的力用於描述賽車粘附地面的程度,以及對彎道速度的影響。高抓地力意味著高彎道速度,影響抓地力的主要因素有空氣動力學、由車身創造的下壓力以及輪胎。缺乏抓地力,車身將發生滑動或者打轉。
Ground clearance
地面距離,指賽車底部與地表之間的距離。
Ground effect
地面效應,F1賽車在70年代發展的技術。為實現地面效應,賽車的側裙幾乎與地面接觸。氣流在車底部形成的低壓區讓賽車被壓在路面上,車身獲得的巨大抓地力讓賽車能以極高的速度過彎。後來因為安全因素考慮,FIA禁止了這項技術。

Hairpin
發夾彎,180度的回頭彎,最著名的發夾彎是摩納哥賽道的Loews hairpin,也就是現在的the Grand Hotel hairpin
Head and Neck Support (HANS)
頭頸保護系統,自2003年開始引入,用於給車手的頭部和頸部提供附加的保護。頭頸保護系統繼能防止車手的脊椎向後拉傷,也能防止車手的頭部前甩,撞上方向盤。
Head support
頭部支撐,坐艙內位於車手頭部的填料,設計的目的是吸收任何潛在的撞擊能量,頭部和頸部支撐的厚度必須達到75毫米以上。
Helmet
頭盔,F1的頭盔用碳纖維、聚乙烯和凱夫拉製成,重約1300克。為了盡可能的減少空氣阻力,F1頭盔在設計時非常注重空氣動力學外形。頭盔同時需要滿足極端的變形和破碎測試,只有經過測試並得到FIA認證的頭盔才能在比賽中使用。

Intermediate
中性胎,位於干胎和雨胎之間的輪胎,中性胎比干胎擁有更多的凹槽,比雨胎擁有更大的接地面積。它在混合的天氣狀況或者下小雨時使用。
International Court of Appeal
國際地區法院,FIA的國際地區法院由職業的律師組成,其15個成員三年一任
International Sporting Code
國際運動編碼,FIA的編碼包含所有國際賽事管理機構的規則。

Jump start
搶跑,也叫偷跑,指車手的賽車在所有信號燈熄滅前開始移動。這種行為是通過埋設在發車線下的感測器發現的。

Kerbs
路肩,賽道彎道上突起的鑲邊石,由於車手在駛過路肩時必須降低速度,因此它是提供額外安全保護的設施。
Kevlar
凱夫拉,高強度的人造纖維,用於製造表層;與環癢樹脂結合組成復合物,具有很高的強度,但是非常輕。

Launch control
起跑控制,用於F1賽車起步時的電子程序,2004年被禁止。
Logistics
後勤,轉戰全球的F1比賽需要富有經驗的後勤服務。每場F1大獎賽,需要運送的物件清單長達20頁,要120個尺寸不等的箱子才能裝完。這些東西主要包括兩輛比賽用車、一輛備用車加備用部件和工具、輪胎和維修站設備,另外還有五到六台引擎、計算機和筆記本電腦、100多個步話機、1500多條印有車隊LOGO的餐巾,以及所有車隊的基礎設備等等。總之,一支車隊在一個大獎賽周末需要運送的部件大約在10000件。
Lollipop
棒棒糖,一面寫著'Go',另一面寫著'Brake'的信號棒。當賽車進站時,一位機械師站在賽車的前方,用信號棒告訴車手,何時需要剎車,何時需要掛檔起步。

Manufacturers
製造商,任何試圖進入F1的製造商,必須向FIA證明他們具備設計和製造賽車底盤的能力。所有車隊同時需要證明他們擁有足夠的技術和經濟資源參與全年的比賽。除了因為非常特殊的情況外,任何一個製造商必須參加全年的比賽。
Marshals
賽道工人,沿著賽道的官方服務人員,他們的職責是揮舞旗幟和防止任何可能的事故,他們同時需要負責救援任何出事車輛。
Medical car
醫療車,醫療車由比賽醫師負責,像安全車一樣,在每一場比賽的練習、排位和正賽時,它必須始終在維修站出口處待命。
Medical Center
醫療中心,每一條F1比賽和測試賽道,必須具備一個藝術級的、由富有經驗的醫生組成的緊急服務設施。一架救援直升機必須一直處於待命狀態隨時准備行動,如果不能保證這些,比如出現大霧,比賽將不能進行。
Monocoque
單體殼,用碳纖維復合材料製成的安全倉,車手生命的保證;在其周圍環繞著可變形的結構,用於吸收在事故中的撞擊能量。

NACA
鰓孔,位於車身表面的裂縫狀的氣流出口,用於提供更好的冷卻。
Nomex
諾梅克斯,人造纖維,在實驗室中進行耐熱測試。必須能夠經受距離為3厘米,攝氏300到400度的明火,如果在10秒內沒有點著,才可用於製造賽服。車手和車隊人員的內衣、頭罩、襪子和手套都是用諾梅克斯製造的。
Nose
車鼻,F1賽車的前半部分,為了安全要求,必須滿足正面和側面撞擊測試。鼻錐同時具有在撞擊中保護單體殼的功能。

㈡ F1是什麼意思

F1賽車是世界上最昂貴、速度最快、科技含量最高的運動。包含了以空氣動力學為主,加上無線電通訊、電氣工程等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很多新的科技都是在F1上得以最初的實踐的。F是FORMULA的縮寫,即方程式;1的解釋有很多,可以理解為頂尖車手,頂級賽事,獎金等等。這項比賽英文全稱是FIA
Formula
One
Grand
Prix
World
Championship,中文全稱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F1
與世界盃足球賽,奧林匹克運動會因為影響范圍廣,知名度高,並稱為"世界三大運動".
在F1大賽舉辦過的45年裡(1950-1995),共舉辦了580場.其中舉辦最多的是歐洲,共407次,多在義大利的蒙扎,共有45次,接下來就是摩納哥,贊德沃特,斯帕,銀石和紐倫堡.最少的是大洋洲只有11次。
以前的車賽常借用城市的街道和公路作為賽道,而且比賽規則也不完善,選手也由此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性.隨著專業賽道的出現,而比賽規則也在不斷的完善之中.使車手有了更好的發揮.其中又可分為兩類;
一,由於考慮到比賽的安全性和競爭的公平性,FIA制定了三條原則性規則。
組委會為了使賽車手有一個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使其能發揮各自的潛力,對賽車的各項尺寸都做了明確的規定.包括對賽車的重量,尺寸,燃料類型,氣缸以及輪胎的尺寸都有規定.同時還包括對空氣動力裝置的安裝也有了具體的規定.因為這個裝置對輪胎有下壓力,可以提高車速.
組委會為了防止事故的發生,提供了最完善的安全措施.對車的基本結構,軍用輪胎,安全型橡膠燃料箱,燃料阻燃器,安全帽等裝置都做了規定.並且對車手出入駕駛艙和艙的大小都做了規定.同時還規定了燃料庫的地點和維修站燃料的放置地點,還要求採取朱門的保護措施.
組委會之所以規定了每年只舉行16場比賽,禁止增加比賽場數是為惡劣防止給車隊和個人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而賽車的發動機的氣缸應呈橢圓形,而且不能超過12個.同時必須有4個沖程互換型和自然吸氣式的;賽車的四個輪胎中又有兩個是可以驅動的.
出於對F1比賽的特殊性,對專用賽道的長度,寬度仿猜毀,路面情況,已及安全措施都有一個極為嚴格的要求.這都是以免發生危險.所以一般賽道為環行的,每圈長3~7千米,賽道總長為305~320千米,他一般不能有過長的直道,在賽道旁應有寬闊的草地或沙地,減少對觀眾的威脅.
對於一個合格的專用賽道來說,以下一些設備是不可缺少的;
1,賽道必須有很多彎道,以此來控制車速.現在的賽道每圈在3至7千米之間,寬在7至11米之間.
2,起步與終點的直道要可以並排放置兩輛車而不覺的擁擠,所以一般要求它的寬有兆頃12米,長有250m左右.
3,為了觀眾的安全,看台必須有1.2米高的欄桿和鐵絲網與賽道隔開.
4,賽道上必須裝有攝像機和電視塔,以便於電視轉播.
5,為了能讓看台上的觀眾能看清比賽的全過程,在看台對面必須裝有大屏幕電視機.
6,安全人員在相對危險的地段要設立觀察站,使安全人員能隨時保持賽道的通暢,及時處理突發事件,並向車手發出潛在的危險安全信號.
7,擁有對受傷車手進行急救的直升機.
8,在修理站旁的防護地點,要有醫療站,內設手術室和急救室。
9,參賽隊都要配備一個永久性的設施維修點.
10,設立的贊助商的接待看台在修理站後方的高的看台上,必須是要能夠俯視修理站的.
11,要有為運輸車和宿營車提供的停車廠.
12,為了備備便於指揮人員通過無線電裝置與安全人員聯系,以確保比賽的順利進行,比賽控制塔必須要設置在可以看見修理站入口的地方,也就是整個控制塔的第二層.

㈢ 手套F號是什麼意思

但是除了傳統意義上的手套,現在的手套更有了深一層...對沒錯,請相信你的眼睛,讓我們一起鑒別什麼樣的才...F1-F2方程式賽車手套(阻燃防切割材料)、越野摩托車...

㈣ F1中 的套圈是什麼意思

套圈是個動作即領先賽車超過以被領先一圈以上的慢車.

㈤ F1車手的比賽服有什麼特別之處

主要是出於安全的考慮
如今車手們身穿的所有裝配都是多層、特製的芳香族聚醯胺塑膠織物構成的,這些物質經過測試被證明可以阻擋熾熱的火焰,並且在製作過程中從車手負重考慮還需要做到盡可能的輕便,另外在設計時還需要考慮車手服必須是可以「呼吸」的,以便讓車手們在比賽時身體排出的汗水可以釋放出去。當然車隊和贊助商的標志也是由這些防火物質做成的,製作人員用線將它們縫在了車手服上。
另外現代的車手服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在車手服的肩膀位置有兩個巨大的「把手」。設計這兩個「把手」的目的就是在發生事關重大的事故時,車手可以連同座椅一起從他的賽車中搜啟喚被「拽」出來(盡可能減旁銷小車手們在事故發生中受傷的概率),出於這個原因,當初設計座椅時,座椅只是用兩個螺釘固定在賽車上的。車手服肩膀上的帶子也因此必須能夠承受車手和座椅一起的重量。
車手們所戴的防火手套在設計時也需要盡量做到最薄,以確保車手們可以對方向盤有更靈敏的「感覺」,同樣車手穿得賽車靴也世凱是如此,以便讓車手更准確的接觸踏板。1994年,當荷蘭車手維斯塔潘和貝納通車隊的維修站工作人員在因為燃料泄漏而造成的一場火災倖免遇難後,國際汽聯立刻制定並公布了關於車手服的所有防範措施規定,標准固定車手服以及賽車服的縫線,甚至廣告條都要保證車手在700℃的火焰中必須有12秒鍾的時間不會受傷。

㈥ 運動手套的分類運動手套共分有哪些類

手套按材料分有棉紗、毛絨、皮革,超纖,布料等;按式樣分有長、短、單指、分指;有僅護手背而露十指的,也有全護十指的。有些精緻的長手套或網眼手套,主要是用於禮儀和裝飾。男女都戴用,清代時已流行。 按照指部外形分,有:分指手套:每隻有5個分開的長袋裝手指; 三指手套:拇指和食指分開,其餘3個手指連在一起。 連指手套:中國東北稱手悶子,拇指分開,其餘4個手指連在一起。 直型手套:5個手指連在一起。 半指手套:每個手指部分不閉合,只遮到第一節。 無指手套:沒有手指部分,在指跟處開口。 分開的手指越少,對手指的保溫效果也越好,但同時限制了手部的活動。半指和無指手套除了裝飾外,比分指手套的手指靈活性也有增加。
功能運功形手套有滑雪手套、超級纖維工作手套、高爾夫手套、馬術手套、棒球手套、冰球手套、F1-F2方程式賽車手套(阻燃防切割材料)、越野摩托車手套、跑道摩托賽車手套、跆拳道手套、射擊手套、鑽井專業手套、冰釣手套、登山手套、攀岩手套、健身手套、自行車手套;腳踏車運動手套;;半指運動手套;高爾夫運動手套,重量訓練手套、慢跑保暖手套,賽車手套 觸屏手套等

㈦ f1賽車手套什麼牌子 f1車手帶的那個帶星型標志的手套什麼牌子的

樓主說的是這個嗎?

這個品牌叫做Alpinestars,是一個義大利品牌。

【網路資料】

Alpinestars於1965年創立義大利威尼斯旁的asolo小鎮,在同年發表off-road用摩托車長筒皮靴;並與世界摩托車越野賽5次冠軍車手羅傑迪科斯塔合作使得Alpinestars公司急速獲得高品質和專業的印象。後更與摩托GP冠軍車手麥可,比亞其,度翰等人合作,Alpinestars的專業產品研發技術已在短短的10年間被車手喻為為最高級的商品也確立了競賽用品天王的地位。

㈧ F1出廠圈什麼意思

f1套圈指的是前面的車手領先攜清後面的車手,且領先差距達一圈之多或更多,然後兩者在賽道上再次相遇的過程。
車手出場的時候,輪胎都是冷的跑不快,所以需要一個慎隱念寬困出場圈,讓輪胎快速升溫,磨胎的時候車手也經常會走s型。

㈨ 什麼叫F1啊

F-1就是Formula One的縮寫,中文叫做一級方程式賽車。以共同的方程式(規則限制)所造出來的車就稱為方程式賽車,而其中等級最高者就屬F-1,很多人誤以為四個輪胎外露的單座位賽車都稱為F-1,那就誤會大了。F-1在現今賽車領域所代表的地位就有如『奧運』或是『世界盃足球賽』;目前F-1共有11支參賽車隊,每場比賽最多隻有22位車手上場,每年規劃有16至17站的比賽,通常約在三月中開跑,十月底結束賽季。每站比賽可吸引超過10億人次透過電視轉播或其它媒體觀賞這世界頂級的賽事。

F-1駕照

就像一般的道路駕駛一樣,F-1也需要駕照。那是一張由FIA發給的特別駕照:「FIA super licence」,這張車手執照只發給在F-3000,F-3或CART系列賽事表現傑出的車手。通常一位車手要花8年的時間從小型賽車(karting)逐步晉級到F-1,但事實上僅有極少數人能夠有此能力與機會登上這賽車金字塔的頂端。 』

F-1比賽賽程

F-1比賽賽程分為三天,其中包含了:星期五上午11-12點及下午1-2點的自由練習(不計成績);星期六上午9:00-9:45及10:15-11:00的自由練習(不計成績);星期六下午1:00-2:00的測時排位賽(Qualifying);星期日上午9:30-10:00的暖身(Warm Up);星期日下午2:00的決賽(The Grand Prix)。 想要在決賽當天的起跑線上佔有一席之地,必須經過測時排位賽的考驗,在為時一小時的測時賽內,每位車手最多可跑12圈,並且最多隻能用7套輪胎,以其中最快的一圈成績來比較作為決定決賽的出發排位順序。單圈成績最快的車手可排頭位,稱為P.P.(Pole Position),又稱為「竿位」。在一些路面較狹窄、超車困難的跑道,排位順序對於比賽的結果將有直接的影響。如果有車手在測時賽的單圈最快成績,比起同場最快車手所作出單圈成績的107%還慢,將無法參加決賽,以免速度過慢影響了其它車手比賽的安全。 決賽前有一圈的暖胎,然後在起跑前有30秒的倒數,由5個一組的燈號所控制,5個紅燈同時熄滅時比賽就開始。賽程以300公里(蒙地卡悔舉羅為特例)或2小時為限,看何慎派者先完成,比賽就算結束。最長與最短的賽程分別為日本站的310.352公里與摩納哥站的262.626公里。

Pit Stop

決賽過程中必須視輪胎的磨耗及油耗的狀態進入維修站(Pit Lane)換胎及加油,稱為Pit Stop。一次的Pit Stop需要21個人來共同完成,通常花6到12秒來為賽車加油及換胎。以現今F-1車隊的水準來說,透過團隊的合作可在7秒內完成換胎並加滿六十公升的汽油。

F-1年度錦標

F-1的年度錦標分為兩種,車手錦標及車隊錦標。在很多F1專家的眼中,車隊錦標的價值大於車手錦標。計分方式是采積分制,車手與車隊的積分都是累積的,比賽前六位完賽車手及所屬車隊依序可得到10,6,4,3,2,1的積分。假如比賽在未達全部賽程75%時被迫中止,則積分必須乘上1/2。

F-1賽車的驚人表現

除了車手的考量,想在一級方程式賽車中獲勝的最現實條件,還是要有優良的賽車。目前FIA規定F-1賽車所用的引擎排氣量不得超3公升(3000cc),汽缸數不得超過10缸,每缸汽門最多為5汽門。之前FIA對於汽缸數的限制為12缸,但11支參賽車隊清一色使用V10引擎,為了順應這股潮流,賽會在特別重做了此項新規定。V10引擎的好處在於重量輕及動力輸出穩定,當然油耗比V12低也是一個重要關鍵。一具賽車引擎由大約6000個的零件組成,造價超過13萬美金,而且每一場比賽用過之後就必須更換碧孝碧。目前F-1賽車引擎馬力輸出可超過800匹馬力,安全轉速更高達16000轉。所用的燃料同樣是以無鉛汽油為基礎,在全油門的情況下,一部F-1的引擎每小時要耗掉60-70公升的汽油。變速箱不得使用全自排系統,文件位數限制在四檔及七檔之間,而且一定要有倒檔。目前,半自動的七文件變速系統,是目前各大車隊的不二選擇,車手的換檔時是利用方向盤上的控制桿來操作;其它如馬力數、扭力數轉速域等都沒有設限。

F-1車重規定連人帶車及燃料總重不得低於600公斤,以可輸出約800匹的馬力來看,馬力重量比約為1:0.75,800匹馬力只需承載600公斤的重量,一匹馬力只需負擔0.75公斤,跑起來相當可怕。通常來說,F-1從0加速到時速100公里只需2.3秒,由0加速到時速200再減速到0,所需的時間也只要12秒。時速300公里以上對F-1來說是輕而易舉,F-1賽車在一些像Hockenheim和Monza的高速跑道,最高速度可達350公里。這么輕的車子要在這么高的速度下賓士,可想對於車身空氣動力學的要求有多高,大型的尾翼及前鼻翼,提供了必須的下壓力,以增加過彎速度及高速行駛的穩定性。剎車碟盤是碳纖維製成,超高性能的剎車系統能讓F-1賽車在2.5秒內由時速240公里剎到停,所需距離只要80公尺。

關於F-1賽車輪胎

在1998年Good Year退出F-1之後,目前所有的F-1賽車都使用Bridgestone輪胎,但Michelin將在2001年加入F-1輪胎供貨商的行列。1998年,FIA規定以有溝紋的輪胎取代原有的光頭胎,以降低比賽的平均車速,1999年開始前輪的溝紋數目更由原有的三條增加到四條。雖然車手不斷地抱抓地性能大打折扣、危險性大增,但眾車隊還是不斷地研發出應變之策。

車手的體能

在空氣動力學及輪胎的配合之下,F-1賽車的過彎能力高達4個G,因此F-1的駕駛員必須是世界上最強壯的運動員,通常一場比賽車手必須換檔2500次,平均2秒鍾要換檔一次,車手的注意力必須高度集中,過彎時的4個G,讓車手的重量變成四倍,身體或許還有安全帶可固定,但頭部就需要極強壯的頸部肌肉才能支撐。而一場比賽下來,車手會脫水3.5到4公斤,如果換成一般人早已出現休克;這些對車手的體能都是極大的挑戰。比一場F-1所花的體力和踢一場世界盃足球賽或打一場NBA籃球賽相當。

團隊合作的重要

與其它運動較不同的是,賽車舞台的榮耀絕不只是由車手一人所囊括,而是車手與車隊整體團隊合作的成果,但也不是說車手素質的好壞不會響成績,要知道,今天能坐進一級方程式賽車駕駛艙的車手,每一位都是身經百戰脫穎而出的名將,而除了天份與豐富的賽車經驗外,不斷地努力才是他們成功的因素。

現今F-1天王舒馬赫(Michael Schumacher)就曾說過:「大家都說我是天才車手,但如果我有百分之三的天份,其它百分之九十七的努力才是我信心的來源。」

最初的車賽是以城市街道或城市間的公路作為賽場,在規則上也不很完善,這既使賽車的速度受到限制,又威脅著觀眾和行人的安全。為改善車賽條件,永久性的賽道逐漸出現。現在的F--1大賽都是在專用的賽車場按照一定規則進行的。

一、 原則性規則
考慮到公平競爭及安全性等方面的需要,FIA制定了以下三條原則性的規則:
○1盡可能使參賽者在同等條件下比賽,同等地發揮潛力和競技水平,以最大可能地發揮出比賽和體育運動水平。根據這一原則,對賽車的氣缸排量、燃料類型、輪胎尺寸、賽車重量、賽車尺寸等都有詳細規定。同時對空氣動力裝置的安裝也具體規定,因為這一裝置對輪胎具有下壓力,可以提高車速。
○2確保提供最大可能的安全措施,以防止事故的發生。這條原則包括對賽車基本結構的限定;軍用航空輪胎、安全型橡膠燃料箱、燃料阻燃器、安全衣帽等裝置的限定;燃料庫地點和維修站燃料放置地點的限定及採用專門保護措施;車手出入駕駛艙以及駕駛艙的大小也必須限定。
○3限制開支,禁止增加比賽場次,以防止給個人和車隊帶來財政上的沉重負擔。根據這一原則,限定發動機的氣缸數目不超過12個,而且外觀上應呈圓形,同時還必須是四個沖程互換型和自然吸氣式;限定賽車只能有四個車輪,其中兩個車輪可以驅動。限定每年只舉辦16場比賽。

二、F-1賽場

F-1車賽必須在專用賽場進行,對專用賽場的長度和寬度、路面情況、安全措施等均有極為嚴格的要求。一般說來,專用賽場為環形,每圈長3~7千米,賽道總長度不能太長,為305~320千米。為安全起見,賽道兩旁一般鋪設寬闊的草地或沙地,以便將觀眾與賽道隔開。如今在正式比賽的諸多賽場中,摩洛哥賽場的賽道最短(3.328千米),比利時的斯帕賽場的賽道最長(6.94千米),FIA規定賽場不允許有過多過長的直道,目的在於限制高速,以免發生危險。 一般地,對於一個標準的F-1賽場來說,以下設備是必不可少的:
賽道--寬7~11米,長3.0~7.0千米。為避免車速過高,必須設置眾多彎道。
起步與終點直道--寬12米,長250米。可以並排安置兩輛賽車,但又不能過於擁擠。
看台--需用鐵絲網和1.2米高的欄桿與賽道隔開。
攝象機與電視塔--用於電視轉播。
大屏幕電視--置於看台對面,便於看台上的觀眾了解全部比賽情況。
安全人員觀察站--位於相對危險地段,以供安全人員保持跑道暢通、處理各種事故、向車手發出存在潛在危險的警告信號等。
直升飛機--准備對受傷車手進行緊急救護。
醫療站--位於修理站旁邊的防護地點,設有手術室及急救室。
修理站--每隊配備一個,屬永久性設施。
贊助商接待看台--位於修理站後方的高台上,可俯瞰修理站。
圍場--為運輸車及宿營車停車處。
比賽控制塔--位於整個控制塔的第二層,可以俯瞰修理站入口,指揮人員在此通過無線電裝置與安全人員取得聯系,控制比賽的進行。
F-1賽場大多位於歐洲,在1950~1995年間,F-1大賽共進行了580場,其中在五大洲舉辦的次數分別為:歐洲407次(佔70%);美洲125次(佔22%);非洲24次(佔4%);亞洲13次(佔2%);大洋州11次(佔2%)。在歐洲,舉辦F-1比賽最多的賽場是:義大利的蒙扎45次,摩納哥42次,荷蘭的贊德沃特30次,比利時的斯帕30次,英國的銀石29次,德國的紐倫堡24次。

三 排位賽與決賽
正式比賽分計時排位賽和決賽兩個階段。
每場比賽只能有26輛賽車參加決賽,如果報名者超過26輛,則對以往成績較差的車手進行一次預賽,取出前4名與上一場的26輛賽車一起編組進行計時排位賽,最後確定26輛參加決賽。 計時排位賽安排在決賽前兩日進行,通過60分鍾的跑車,分別計得每部賽車跑得最快一圈所用的時間,用時最少的賽車在決賽中將排在賽道的最前面9如果賽道的第一個彎道是右彎,頭位車就排在右邊;反之則位於左邊),其他依次類推。如果兩部以上的車子最快圈所用時間相同,則率先跑完計時賽的車手佔先。賽車在賽道上的排位相當重要,排在前面的車手將有搶先拐第一個彎道(優先使用內彎)的優勢。 決賽當天,車手先有23圈自由練習機會(上午9:30~10:15及10:30~11:15),用以檢查車子各部位的工作情況。賽前半小時所有賽車必須進入排定位置(兩輛車一排,每排相距25英尺--7.6米),開賽前5分鍾開始倒計數,當剩下最後1分鍾時,發動機開始起動。一旦綠旗出現,賽車便起步進行最後一圈熱身賽,但中途不準超車,也不準更換賽車(練習賽時可以更換)。一圈之後仍按原順序排好,靜待即將開始的決戰。幾秒鍾之後,信號一發,決賽正式開始,賽車似脫僵的野馬,拼盡全力向前沖去。 賽車在比賽中可以更換輪胎,出了故障也可以進修理站維修,但需佔用比賽時間。所以,當車手發現賽車發生故障後,要預先用通訊設備通知維修站做好准備。如果賽車因發生故障而停在賽道,將被賽場工作人員(不是車隊維修人員)推走,並因此失去比賽資格。 一般情況下,F-1大賽即使在雨天也要進行。如果雨下得實在太大,出於安全考慮,比賽組織者也有可能暫停或取消比賽。冒雨進行比賽的最大危險不是來自於車手對賽車的控制能力,而是寬闊的車胎甩起的水霧使賽場能見度大為降低。基於這一點,賽車尾部必須安裝一隻紅色信號燈,而且在整個比賽過程中一直開著。 關於比賽途中是否允許加油,各時期的規定不盡相同,起初無任何規定,後來為防止車手在比賽臨近結束時給可能太輕的賽車增加質量以求增大輪胎與地面的附著力,自1986年起規定不允許在比賽過程中加油。但這一規定受到了各參賽車隊的一致反對,再加之有時因下雨等原因而不得不降低車速等,往往比賽尚未結束,油箱中的燃料就消耗殆盡,這樣,組織者經常需要在比賽中途強行中止,平添了許多麻煩。1994年1月1日,經FIA批准,修改後的新規則允許賽車中途加油。

四 修理站
為保證比賽順利進行,並贏得勝利,每一支F-1車隊必須配備由高素質人員組成的賽車維修隊伍。由於賽車允許中途更換輪胎及加油,這就意味著修理站內維修人員的工作配合必須無懈可擊,目的不僅僅是使時間的損失減小到最低程度,更重要的是減小與此相關的致命危險--只要有一滴汽油滴到熾熱的排氣管上,賽車就有遭受失火的巨大危險。
在維修站內,發動機技術員的面前有三台電腦屏幕供他使用;第一台用來顯示發動機的各種性能數據;第二台用來觀察比賽的全部過程;第三台用來顯示賽車在各圈所處位置及所用時間。
任何車隊的修理站都至少需配備17名機械師:拆卸和更換每隻車輪3人(1人拆下和擰緊螺母,1人拆舊輪胎,1人換新車輪);2人操作前後快速千斤頂;2人加油;再加1位手持指揮標志的總機械師。除這17位機械師以外,有時再加1位加油助理員,1名發動機技術員和2位機械師,他們分別負責擦拭車手的遮陽板和清除側艙進氣口內的紙張或雜物,以保證散熱器的最佳工作效果。
當賽車在比賽中發生故障時,車手首先利用無線電裝置與維修站內的總機械師取得聯系,請求入站修理。當接到總機械師"修理站一切准備就緒"的通知後,車手駕車來到修理站,正好停在快速千斤頂的前面。當賽車即將停穩的一剎那,總機械師將長柄圓形牌子舉在車手的前面,通知他一直踩住制動踏板(Brakes on)。操縱前後千斤頂的兩人一起動作,將賽車頂起離開地面。當賽車頂後,12人分成三組奔向四個車輪,利用手中的高效氣動工具,迅速將舊胎拆下、新胎換上。而負責加油的2位機械師則將加壓後的汽油以每秒9升的速度注入油箱。由於訓練有素、動作熟練,一次成功的換胎只需6~8秒(1993年英國大獎賽期間,麥那倫車隊為塞納換胎時間為5.11秒;威廉姆斯車隊為普羅斯特換胎的時間為8.02秒) 。一般說來,賽車在維修站停留時間的長短取決於加油時間,因為加油速度幾乎已被壓縮到了極限。當加油工作結束以後,總機械師將手中一直舉著的長柄圓形牌子翻到可以開走的一面(GO),車手鬆開制動踏板,賽車又如離弦之箭一般重新進入激烈競爭的賽道。
由於高速賽車的幾乎每一個部位(尤其是發動機排氣管、車輪、輪胎、制動鉗等處)溫度都很高,機械師在維修過程中稍有不慎就會被燙傷。為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除要求機械師維修時應十分小心外,換胎機械師還必須佩帶毛絨手套。另外,為防止意外失火,機械師們均穿著防火的連衣褲,並佩戴頭盔。

五 賽場旗語
為有效指揮車手比賽,盡可能防止各種事故的發生,F-1大賽採用搖動各種彩色旗幟的辦法作為指揮信號。搖動的旗子不僅可以使車手在很遠處看到,提前引起注意,同時也可使現場觀眾了解比賽過程中發生的一切。指揮旗為長方形,由賽道各處的裁判執掌,各種旗語的具體含義如下:
綠旗:比賽開始時出示,表示熱身圈比賽開始;
黃旗出示後出示表示危險已經消除,賽場一切恢復正常,比賽可以正常進行。
黃紅條靜止旗:表示路面有水或油,賽車容易打滑,應小心駕駛。
黃紅條揮動旗:警告車手路面濕滑程度較重,駕駛應格外小心。
白旗:表示在賽道上有賽會指定的車輛或行駛緩慢的賽車,提醒車手注意避讓該類車輛,以免發生危險。
黃色靜止旗:表示前面有危險,車手應減速。
黃色揮動旗:表示前面有危險,車手應減速行駛,此時超車視為犯規;如果車手在同一地方再次看見裁判揮動黃旗,應減慢車速並做好停車准備。
藍色靜止旗:表示車後有其他賽車緊隨,車手應提高警惕,但不必避讓。
藍色揮動旗:表示緊隨其後的賽車准備高速超越,車手應注意安全,但仍可按原路線和速度行駛,無需避讓。
黑、白對角旗:表示對車手缺乏體育道德行為的第一次警告,如果車手置之不理,則出黑旗與白旗取消其比賽資格。
黑旗與白色數字旗組合使用:白色旗的數字顯示該數字編號的車已被取消比賽資格,車手必須在下一圈進入維修站,並向大賽組委會報告。
紅旗:一般不揮動。一旦揮動該旗,意味著比賽暫停或提前結束。停賽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卻不是按原來要求圓滿地進行完畢而停止的。
黑、白格旗:表示比賽圓滿結束。 比賽過程中,車手可以對裁判的判罰向組委會提出抗議,也可以記住犯規賽車的車號向裁判委員會反映。在賽後規定時間內,如果有人提出抗議,裁判委員會將根據有關規定展開調查,以正視聽;如果無人提出抗議,比賽成績將被正式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