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手套類別 » 接觸肺炎戴什麼手套
擴展閱讀
蠶絲睡衣有什麼作用 2025-05-26 01:35:14
有帶子的手套怎麼帶 2025-05-26 01:33:01

接觸肺炎戴什麼手套

發布時間: 2023-05-17 08:19:00

Ⅰ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流行期間出門必須戴手套嗎

如果外出不能滿足流動水洗手或使用免洗手消毒劑條件,外出可戴手套(不露手指的手套均可, 同時注意保持手套乾燥),脫下手套後注意手部清潔,並及時清洗手套。出門戴手套,可以減少手與外界直接接觸,從而能減少手的污染。但並不是必須的,而且要強調的是,戴手套並不能取代洗手,無論是否戴手套,都需要經常洗手。普通群眾沒有必要去購買和使用一次性醫用手套。

Ⅱ 三級防護應穿戴哪些防護用品

三級防護用品主要包括:正壓頭套或全面防護型呼吸防護器、防滲隔離衣或防護服、一次性乳膠手套或丁腈手套、鞋套等。

三級防護需要做好診區、病區的通風管理,根據診療護理操作中可能的暴露風險選擇適當的防護用品:可能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嘔吐物及污染物品時,戴清潔手套,脫手套後洗手。

可能受到血液、體液、分泌物等噴濺時,戴護目鏡/防護面屏、穿防滲隔離衣;可能出現呼吸道暴露時,戴醫用外科口罩或醫用防護口罩。

適用范圍

①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出現症狀的 密切接觸者、疑似病例或確診病例進行標本採集人員。

②標本處理和檢測時可能產生氣溶膠操作的人員。

③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觀察或確診病例實施可能產生氣溶膠近距離治療操作例如氣管內插管、霧化治療、誘發痰液的檢查、支氣管鏡、呼吸道痰液抽吸、氣管切口的護理、胸腔物理治療、鼻咽部抽吸、面罩正壓通氣(如 BIPAP 和 CPAP)、高頻震盪通氣、復甦操作、死後肺組織活檢等醫務人員。

④處理患者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和死亡患者屍體的工作人員。

Ⅲ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居家隔離觀察要注意哪些事項

居家隔離醫學觀察時全家都不得外出,要將觀察對象安置在通風良好的單人房間,拒絕一切探訪。由屬地安排專人輪班值守,值守人員要做好個人防護。

2、最好固定一個身體健康狀況好的家屬來照看被觀察者。

3、不與被觀察者共用生活用品、餐具等,避免間接傳染。

4、與被觀察者接觸,或進入被觀察者房間,都應佩戴一次性醫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口罩要按時更換。如果口罩變濕或是變臟,應立即更換,並用流動水和肥皂或洗手液洗手。

5、轎臘源不要直接接觸被觀察者的分泌物,特別是痰液和糞便。使用一次性手套處理被觀察者的尿便和其他廢物,摘掉手套後也需要洗手。

6、做好室內消毒,用消毒劑清潔餐桌、床頭桌、卧室傢具等檯面,被觀察者的床單、被罩、衣物應以60℃到90℃的水浸泡清洗並徹底烘乾;推薦使用含氯消毒劑和過氧乙酸消毒劑,每天頻繁清潔、消毒家庭成員經常觸碰的物品。至少每天清潔、消毒浴室和廁所表面一次。

7、戴好一次性手套和保護性衣物(如塑料圍裙)再去清潔和觸碰觀察對象的人體分泌物污染的物體表面、衣物或床單。接觸的物品使用後應使用洗滌劑和清水清洗。戴手套前、脫手套後要進行雙手清潔及消毒。

8、居家醫學局神觀察期間,被觀察對象靜養為主。食物要清淡、多樣閉態化,保證營養充足。心態要平和,不能著急、害怕。保證睡眠充足,減少上網、長時間看視頻等。

9、觀察自身健康狀況,出現發熱、咳嗽、發力等症狀時,特別是伴有呼吸困難時,請及時就診;若是被觀察者居家醫學觀察期間,出現病情加重,應及時前往醫院就診,要全程戴口罩,盡量避免坐公共交通工具,以免傳染他人。

10、如果實行全家隔離不允許外出的話,居家隔離期間,由屬地負責妥善安排好觀察對象的生活服務工作,安排人員在做好個人防護的前提下,將生活必需品送至觀察對象家中。

Ⅳ 新冠肺炎的院感防控的標准

新冠肺炎三級防護的標准,指預檢分診門診、發熱門診和確診患者的隔離病房使用的防護措施。預檢門診是一級防護,醫務人員要穿隔離衣,戴外科口罩,注意手衛生,戴一次性工作帽,手衛生是最必要的措施。在發熱門診可能會接觸到疑似患者,要求手衛生,戴防護口罩,與預檢門診不同,防護口罩是N95,戴一次性工作帽、塑膠手套、護目鏡或面屏,穿隔離衣、鞋套。

三級防護指有確診患者,或要接觸到確診患者的分泌物、痰以及開放創口,比如氣管切開或插管,要進行三級防護。進入人員要注意手衛生、消毒,戴N95防護口罩、工作帽,穿防護服,通常先穿下衣,再穿上衣,穿好後戴第一層手套,加戴第二層外科口罩,再穿鞋套,外層再加隔離衣,戴第二層手套,穿第二層膠鞋或鞋套,膠鞋外有時還要再加一層防護鞋套,最後戴上護目鏡和面屏,才能進入確診患者的病房。在病房內工作結束出來後,脫的過程與穿正好相反,每脫掉一層要做一次手消毒,直到結束

Ⅳ 疫情防控用品有哪些

1、防護物品一:口罩

佩戴口罩的重要性,不再多說,針對官方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三種傳播方式:直接傳播、接觸傳播、氣溶膠傳播,口罩都能起到很好的防護作用。

2、防護物品二:酒精棉片

酒精棉片不同,除了殺菌消毒、攜帶方便的優點外,使用起來也很方便,如擦拭手機表面、門把手、辦公桌台等等。

3、防護物品三:手套

戴手套,並不意味著不需要洗手,該洗手還是要洗手。普通群眾沒有必要購買和使用一次性醫用手套,普通手套即可。千萬不能有戴著手套的手,去觸摸眼睛、嘴巴、鼻子,病毒很容易通過這個途徑進行傳播。

預防措施

1、減少外出,不要去人群聚集處,出門要戴口罩,做好防護工作。

2、注意衛生,勤洗手,洗手時使用洗手液或肥皂。

3、打噴嚏時不要用手捂,要用手肘或紙巾遮住口、鼻。

4、保持居住環境的整潔,勤開窗,保持家裡的空氣流通,防止病毒性傳播。

Ⅵ 新型冠狀肺炎(COVID-19)之內視鏡單位防護建議

從三月起,新型冠狀肺炎(COVID-19,下面簡稱新冠肺炎)正式成為全球性的大流行傳染病。所有人,包括醫護在內都面臨威脅,也無法置身事外。內視鏡單位在做腸胃鏡和膽道鏡等檢查中,不只人員常常需要接觸分泌物,也可能因為環境留存而感染,因此更需要有嚴密的保護與消息措施。
Recipi 教授是來自義大利米蘭的腸胃內視鏡專家,在這次歐洲甚至是世界的重災區中心,它們的團隊除了與疫情奮戰,也提醒內拆老視鏡單位更要小心保護自己與患者。台灣由於很早就展開行動,相信許多內視鏡單位都已經建立初步的防疫應變;但這場疫情目前還看不到終點,這篇專家的建議應該能給大家在防疫上帶來更多的啟發與幫助。
原文來自腸胃內視鏡期刊(gastrointestinal endos, GIE)於 3/13 刊載,我只是翻譯與摘要,原文連結在此,我的文章大家也可自己轉載、取用或補充,希望可以幫助到更多的人。
前言
目前已知新冠肺炎的症狀包括發燒、咳嗽、虛弱無力以及腹瀉;約有一半的患者會產生呼吸困難的症狀甚至產生急性呼吸窘迫癥候群 ARDS,整體的死亡率高達 3.5 %。(按:這是原文所述,義大利目前的統計接近 10%,或許和醫療崩潰有關)
新冠肺炎的傳染以飛沫為主,直接的人傳人距離大多發生在一公尺內的距離(按:還沒計入飛沫在物體上,經手觸摸傳染)。內視鏡單位雖然不像急診或門診般在第一線診療疑似患者;但有證據顯示:在內視鏡檢查中,受檢者的分泌物會在檢查人員沒有察覺下,飛濺到人員的臉部。在 SARS 的研究中,飛濺的距離可遠達約 10 公尺(6 feet)。此外,這樣的風險並不只限於胃鏡檢查,也可能在大腸鏡出現。
有鑒於新冠肺炎有一定的潛伏期(中位數 5.5 天,可高達 14 天或更久),在評估受檢者的染病風險時,旅遊史與接觸史是非常重要的線索。有以下特徵的受檢者,都要考慮患有新冠肺炎的可能:
•臨床症狀:發燒、咳嗽、上呼吸道感染、肺炎
•密切接觸史:同住一起、曾有面對面接觸(不論時間)、曾經同處一室(兩公尺內)
•14 天內高風險國家旅遊史(按:原文為義大利、伊朗、以及幾乎所有亞洲國家,以國內情況,歐洲及美國應該也要納入)

受檢者的評估建議
•檢查前一日:電訪受檢者詢問症狀,若有相關症狀則安排延期或取消
•檢查當日:檢查前重新詢問,是否有上述任何臨床症狀?是否於 14 天內有高風險地區旅遊史?是否有密切接觸史?
•若受檢者為他院轉介,建議在當下先和他院確認上述資訊
•在受檢前,要安排測量體溫,若高於 37 度考慮延後受檢
•(按:一般發燒定義多在 37.5 度以上,但新冠肺炎很多是微燒,另考慮體溫計誤差等,標准應由各單位與醫院判斷)
•應禁止受檢者的家人與照顧者同時進入內視鏡檢查室
•在檢查結束後,7-14 天聯系完成檢查的受檢者追蹤是否有相關症狀(新冠肺炎)產生
受檢者風險評估,與個人防護等級 根據上述資料,我們可以把受檢者劃分成不同分險族群,藉以評估內視鏡的檢查程序與應該執行的防護准備。下文中,內視鏡人員個人防護設備(PPE,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主要有手套、護目鏡、防護衣以及呼吸防護裝置。
個人防護設備中,最重要的是口罩,包括醫療口罩或外科口罩、以及 N95 等級口罩。前者可以有效阻擋飛沫,但對於空氣中微細的粒子沒有隔絕作用;N95 則可以連這些小粒子都隔絕。無論如何,戴口罩衫罩最重要的是必須將口鼻完全蓋住,特別是 N95 需要把口罩邊緣與臉部完全密合以發揮保護力。目前建議醫護在醫院或診所中應當全程配戴口罩。
對於受檢者也應當要求在醫院中全程配戴口罩(最好是醫療或外科口罩),對於上述中度和高度風險的受檢者,甚至建議要配戴手套。如果受檢者在檢查後脫下口罩,並且一段時間無法戴上(例如物御腔從麻醉中蘇醒),若情況許可,在蘇醒後請受檢者換戴一個新口罩。
內視鏡人員防護
所有內視鏡人員應遵循單位的標准防護指導原則,無論是檢查人員、技術師甚至是在窗口/櫃台的人員,在確認同意書、量測生命跡象與准備階段要和民眾保持適當距離,並在准備、接觸受檢者前後都應該要洗手。另外在穿脫護具前後,破觸到任何可能含有感染物的地方後,也應該徹底洗手。
根據前述的受檢者風險,內視鏡人員的標准防護基本要求如下:
•低度風險:醫用口罩或外科口罩、發帽、護目鏡、隔離衣、手套(覆蓋手腕)
•中度風險:若做胃鏡考慮視同高風險,若做腸鏡可做標准防護即可
•高度風險:N95 等級口罩、發帽、護目鏡、防水隔離衣、雙層手套(覆蓋手腕)
特別強調,即使在防疫物資吃緊的現在,拋棄式的設備仍然盡量不要重復使用,以免造成無效防護。

防護設備的穿戴順序(重要)
•穿戴前確認沒有破損
•第一個戴上去的應該是發帽
•接下來是隔離衣,再來是口罩和護目鏡
•手套於最後穿戴,當穿戴雙層手套時,內層最好是可包住手腕的外科手套,外層再戴上一般醫用手套
防護設備的卸下順序
•(戴著手套乾洗手)脫下手套
•洗手後,換一個新手套(!)
•用新手套依次脫下隔離衣、護目鏡、口罩、以及發帽
•脫下隔離衣時,若是後背綁帶式,建議請同仁協助
•脫下護目鏡與口罩時,小心不要碰到正面(分泌物最多)
•脫去剛剛換的新手套
•(按:上面的建議手套用量非常大,可能要考慮單位物資做調整,勤洗手仍然是重中之重!)
負壓檢查室是否有必要?
若必須為高風險受檢者執行檢查,情況許可下最好能在負壓檢查室,或在單位外的負壓病室執行
內視鏡與配件的清洗流程
建議照現行的標准程序即可,照目前國際規范清洗流程,病毒幾乎無法存活到可傳染程度
內視鏡檢查室的清潔程序(重要)
因為受檢者的分泌物會散布並附著在空間的物體表面,除了個人防護設備與勤洗手,內視鏡室的消毒極為重要。
•目前資料顯示病毒可存活在糞便達 1-2 天,另外一篇更新的論文(在這篇建議之後刊登)指出,新冠病毒可在空氣中存活 3 小時,在紙上存活 24 小時,不銹鋼和塑膠更可達 72 小時;所以環境的消毒極為重要。
•消毒最大的重點是手部常接觸的部位,並且可能暴露分泌物之處,也就是檢查床(包括把手和邊緣)、地板、還有儀器與室內桌椅(原文為 endos furniture)等等
•本文建議的消毒葯劑是 1:100 稀釋的漂白水(按:高濃度酒精也是合理的選項)
•若在負壓病房中,建議檢查完畢 30 分鍾後再執行下一個檢查
•若缺乏負壓病房,又必須執行相對高風險檢查,建議評估是否用空調換氣,並於檢查後凈空一小時
結論
「對全世界來說,這是個困難的時刻。我們作為內視鏡醫師有額外的責任保護病人們,以及我們自身。在接下來的幾月,加強並維持感染控制無比重要,包括明文制定流程,以及密切的檢討評估。個人對於感控的努力以及承擔如同一把沙,但集合起來之後就能築起一道對抗致死病毒,堅固而強韌的屏障」。
"It is a challenging time for the whole world, and we as endoscopists and physicians have additional responsibility of protecting our patients and ourselves. It is really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in the next months to enforce and strictly maintain these infection control measures using written protocols and dedicated meetings. The level of mitment and the amount of indivial effort that everybody will contribute for preventing infection dissemination is like little grains of sand that together will help in creating a solid and rable barrier against this deadly virus."
義大利加油,台灣加油,全世界加油!

Ⅶ 防控新冠肺炎關鍵環節應知應會

防控新冠肺炎關鍵環節應知應會

目錄

一、普通居家人員防護健康指導1

二、出行人員防護健康指導2

三、外地返回人員管理指導2

四、居家隔離醫學觀察隨訪3

五、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診療防控指導4

六、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診療防氏飢控指導5

七、重點人群指導9

八、居家消毒指導11

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12

一、普通居家人員防護健康指導

(一)盡量減少外出活動。減少走親訪友和聚餐,盡量在家休息。減少到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活動,尤其是相對封閉、空氣流動差的場所,例如公共浴池、溫泉、影院、網吧、ktv、商場、車站、機場、碼頭和展覽館等。

(二)做好個人防護和手衛生。家庭置備體溫計、口罩、家用消毒用品等物品。未接觸過疑似或確診患者且外觀完好、無異味或臟污的口罩,回家後可放置於居室通風乾燥處,以備下次使用。需要丟棄的口罩,按照生活垃圾分類的要求處理。隨時保持手衛生,從公共場所返回、咳嗽手捂之後、飯前便後,用洗手液或香皂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免洗洗手液。不確定手是否清潔時,避免用手接觸口鼻眼。打噴嚏或咳嗽時,用手肘衣服遮住口鼻。

(三)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居室整潔,勤開窗,經常通風,定時消毒。平衡膳食,均衡營養,適度運動,充分休息。不隨地吐痰,口鼻分泌物用紙巾包好,棄置於有蓋垃圾箱內。

(四)主動做好個人與家庭成員的健康監測,自覺發熱時要主動測量體溫。家中有小孩的,要早晚摸小孩的額頭,如有發熱要為其測量體溫。

(五)若出現發熱、咳嗽、咽痛、胸悶、呼吸困難、乏力、惡心嘔吐、腹瀉、結膜炎、肌肉酸痛等可疑症狀,應根據病情,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

二、出行人員防護健康指導

(一)日常生活與工作出行人員,外出前往超市等公共

場所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要佩戴口罩,盡量減少與他人的近距離接觸。個人獨處、自己開車或獨自到公園散步等感染風險較低時,可不必佩戴口罩。

(二)出現可疑症狀需到醫療機構就診時,應佩戴口罩,可選用醫用外科口罩,盡量避免乘坐地鐵、公交車等交通工具,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場所。就診時應主動告知醫務人員相關疾病流行地區的旅行居住史,以及與他人接觸情況,配合醫療衛生機構開展相關調查。

三、外地返回人員管理指導

(一)社區防控小組組織開展人員排查追蹤,通過發布告示、電話通知等方式,要求從疫區以及湖北省等疫情較重地區返回人員,立即到所在村支部(社區)進行登記,或由社區防控小組主動上門登記,並告知其到本地衛生院或村醫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發熱、咳嗽等呼吸道症狀的健康篩查,同頃悔時主動自行隔離14天,每天進行兩次體溫檢測。家庭成員也要主動做好健康監測。

(二)返回人員居家隔離期間,要佩戴口罩,並與其他家庭成員保持距離,避免近距離接觸。條件允許時,盡量單獨居住或居住在通風良好的單人房間,並盡量減少與家人的密切接觸,防止出現家庭聚集性病例。

(三)返回人員或家庭成員若出現發熱、咳嗽等可疑症狀,及時報告縣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或疾控機構,由醫療機構安排救護車輛和醫務人員上門收治,最大限度減少交叉感染。

(四)返回人員經嚴格健康管理14天,連續體溫正常的,由社區防控小組研究確定解除隔離,並按規定報告解除隔離信息。

四、居家隔離醫學觀察隨訪

(一)訪視居家隔離醫學觀察人員時,若情況允許電話或微信視頻訪視,這時無需個人防護。訪視時應當向被訪視對象開展咳嗽禮儀和手衛生等健康宣教。

(二)實地訪視居家隔離醫學觀察人員時,常規正確佩戴工作帽、外科口罩或醫用防護口罩,穿工作服,一次性隔離衣。每班更換,污染、破損時隨時更換。

(三)需要採集呼吸道標本時,加戴護目鏡或防護面屏,外科口罩換為醫用防護口罩,戴乳膠手套。

(四)保持1米以上的距離。

(五)現場隨訪及采樣時盡量保持房間通風良好,被訪視對象應當處於下風向。

(六)需要為居家隔離醫學觀察人員檢查而密切接觸時,可加戴乳膠手套。檢查完後脫手套進行手消毒,更換一次性隔離衣。

(七)進行手衛生,用含酒精速干手消毒劑揉搓雙手至干。不要用手接觸自己的皮膚、眼睛、口鼻等,必須接觸時先雀核正進行手衛生。

(八)不重復使用外科口罩或醫用防護口罩,口罩潮濕、污染時隨時更換。

(九)居家隔離醫學觀察隨訪者至少須隨身攜帶:健康

教育宣傳單(主要是咳嗽禮儀與手衛生)、速干手消毒劑、護目鏡或防護面屏,乳膠手套、外科口罩/醫用防護口罩、一次性隔離衣、醫療廢物收集袋。

(十)隨訪中產生的醫療廢物隨身帶回單位按醫療廢物處置。

五、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診療防控指導

(一)物品准備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要設置臨時預檢分診點,配備發熱病人用的備用口罩、體溫計、流水洗手設施和手消毒液(含酒精或含氯或含過氧化氫的手消毒劑液,不可使用僅含氯已定成分的手消毒液)

(二)個人防護

1.診療活動期間穿工作服(外科刷手服或一次性衣物等),戴工作帽、醫用外科口罩、一次性手套。

2.與就診人員保持1米以上距離。

3.接觸疑似患者後立即進行手清洗和環境消毒。(三)接診流程

1.戴口罩。指導自述有發熱、咳嗽等症狀的患者及陪同家屬正確佩戴口罩。

2.測體溫。測量患者腋下體溫,是否≥37.3℃。

3.問病史。詢問患者以下問題:①發病前14天是否到過湖北等疫情較重地區;
②發病前14天家人或周圍的朋友是否到過湖北等疫情較重地區;
③發病前14天家人或周圍的朋友有無類似症狀;
④發病前14天有無與哺乳動物、嚙齒類動物、禽類,尤其是野生動物的接觸史。

4.早報告。如果腋下體溫≥37.3℃,同時有上述第3項四種情況中的一種,立即向當地衛生健康行政部門、疾控中心和基層組織報告。

5.隔離並轉診。立即在村衛生室或居家隔離,配合定點機構做好患者轉運工作。提供患者電子健康檔案等信息,尤其是基礎疾病情況。

六、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診療防控指導

(一)開展全員培訓。在前期培訓基礎上,充分利用基層衛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訓項目(中國繼續醫學教育平台)和華醫網(或「掌上華醫」手機app)等線上平台,以印發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關技術規范、指南和方案為重點,開展全員再培訓和個人防護、消毒、隔離等方面的演練,確保醫務人員熟練掌握病例發現與報告、流行病學調查、隔離指征等要求,落實好消毒、環境衛生、個人防護、預檢分診、醫療廢物處理、個人隱私保護等制度,嚴防基層醫護人員感染事件發生和患者隱私信息泄露。

(二)制定應急預案和工作流程。根據新型冠狀病毒的病原學特點,結合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和診療條件等,建立預警機制,制定應急預案和工作流程。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要結合機構人員情況,做好人員排班,建立24小時應急值班值守制度。

(三)做好醫務人員防護。規范消毒、隔離和防護工作,儲備質量合格、數量充足的防護物資,如消毒產品、體溫計(槍)等設備和醫用外科口罩、醫用防護口罩、隔離衣、眼罩等防護用品。物資不足及時向上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匯報。每天對醫務人員開展健康監測。

(四)規范落實預檢分診。

1.未設置發熱門診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要設置預檢分診點,不得用導醫台(處)代替預檢分診點。預檢分診點一般設立在門診醒目位置,標識清楚,相對獨立,通風良好,流程合理,具備消毒隔離條件,且實行24小時值班制(晚間預檢分診可設在急診,但應設有醒目標識)。應配備發熱病人用的口罩、體溫計(槍)、流水洗手設施或手消毒液、預檢分診病人基本情況登記表等。承擔預檢分診工作的醫務人員按一般防護著裝,即穿工作服、帶工作帽和醫用口罩,每次接觸病人後立即進行手清洗和消毒。

2.規范分診流程,對就診的患者要詳細詢問流行病史,按照流程規范診治,並做好登記,內容包括接診時間、患者姓名、性別、年齡、職業、現住址、工作單位、聯系方式、身份證號、體溫、呼吸道症狀、診斷、流行病學史、患者去向及接診醫生簽名等,信息登記內容要完整、准確。

(五)加強患者就診管理。

1.加強門急診患者的就診引導和分診工作,引導患者錯峰就診、無緊急情況暫不就診,盡量降低診療空間的人員密度,減少交叉感染幾率。嚴格管控門診候診區域,執行「一人一診一室」,必要時可封閉管理。

2.在患者就診區域以醒目方式宣傳疫情預防知識、患者就診時的就診流程、注意事項以及應當採取的預防措施等,提高患者及其陪同人員的防護意識,正確防護,減少疾病傳播風險。

3.要加強特殊人群醫療服務,對於孕產婦、兒童、新生兒等重點人群,要嚴格執行相關診療規范和轉診流程,切實保障母嬰安全。對於血液透析、老年常見病等需長期就診患者要實施好醫療保障,不得出現停診和拒診情況。

(六)及時開展疑似患者報告。對有發熱、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狀且有近14天內湖北或其他有本地病例持續傳播地區的旅行史或居住史的病人,經預檢分診後,要及時報告當地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和疾控機構,並按要求做好隔離或者控制傳播措施。

(七)開展健康教育。依統籌結合家庭醫生履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重點人群隨訪,充分利用手機app、網路視頻、微信、簡訊等方式,有針對性地開展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等傳染病防控知識的健康教育,推送健康提示和就醫指南,引導居民樹立正確的防控觀念,有效有序利用線上(發熱門診)、線下醫療資源,提高自我防範意識和個人防護能力。家庭醫生服務團隊要指導簽約居民科學監測自身健康狀況,引導簽約居民有不適症狀時及時向家庭醫生咨詢,以便家庭醫生掌握患者健康狀況,做好簽約居民健康管理和就醫指導,避免簽約居民因盲目就醫而造成感染。

(八)做好清潔消毒管理。嚴格落實醫療機構感染預防與控制的各項 規章制度 ,做好診療環境(空氣、物體表面、地面等)、醫療器械、患者用物等的清潔消毒,嚴格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排泄物、嘔吐物的處理,嚴格終末消毒。

1.空氣消毒:參照《醫院空氣凈化管理規范》(ws/t368-2012),在無人條件下可選擇過氧乙酸、二氧化氯、過氧化氫等消毒劑,採用超低容量噴霧法進行消毒。

2.污染物(患者血液、分泌物、嘔吐物和排泄物)消毒:少量污染物可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如紗布、抹布等)沾取5000mg/l~10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或能達到高水平消毒的消毒濕巾/干巾)小心移除。大量污染物應使用含吸水成分的消毒粉或漂白粉完全覆蓋,或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完全覆蓋後用足量的5000mg/l~10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澆在吸水材料上,作用30分鍾以上(或能達到高水平消毒的消毒干巾),小心清除干凈。清除過程中避免接觸污染物,清理的污染物按醫療廢物集中處置。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嘔吐物等應有專門容器收集,用含20000mg/l含氯消毒劑,按糞、葯比例1:2浸泡消毒2h。清除污染物後,應對污染的環境物體表面進行消毒。盛放污染物的容器可用含有效氯5000mg/l的消毒劑溶液浸泡消毒30分鍾,然後清洗干凈。

3.地面、牆壁消毒:有肉眼可見污染物時,應先完全清

除污染物再消毒。無肉眼可見污染物時,可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或500mg/l的二氧化氯消毒劑擦拭或噴灑消毒。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內噴灑一次,噴葯量為100ml/m2~300ml/m2,待室內消毒完畢後,再由內向外重復噴灑一次。消毒作用時間應不少於30分鍾。

4.物體表面消毒:診療設施設備表面以及床圍欄、床頭櫃、傢具、門把手、家居用品等有肉眼可見污染物時,應先完全清除污染物再消毒。無肉眼可見污染物時,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或500mg/l的二氧化氯消毒劑進行噴灑、擦拭或浸泡消毒,作用30分鍾後清水擦拭乾凈。

5.手衛生:參與現場工作的所有人員均應加強手衛生措施,可選用有效的含醇速干手消毒劑,特殊條件下,也可使用含氯或過氧化氫手消毒劑;
有肉眼可見污染物時應使用洗手液在流動水下洗手,然後消毒。

6.皮膚、粘膜消毒:皮膚被污染物污染時,應立即清除污染物,再用一次性吸水材料沾取0.5%碘伏或過氧化氫消毒劑擦拭消毒3分鍾以上,使用清水清洗干凈;
粘膜應用大量生理鹽水沖洗或0.05%碘伏沖洗消毒。

7.餐(飲)具消毒:餐(飲)具清除食物殘渣後,煮沸消毒30分鍾,也可用有效氯為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鍾後,再用清水洗凈。

8.患者生活垃圾:患者生活垃圾按醫療廢物處理。

(九)加強醫療廢物管理。醫務人員使用後的防護面罩、隔離衣、防護服、手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疑似患者佩戴的口罩等均應納入感染性醫療廢物管理,嚴格按照《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和《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規范處置,不可隨意丟棄,要求用黃色醫療廢物收集袋雙層封扎、標識清楚,密閉轉運,不得進入流通市場。

七、重點人群指導

高血壓、糖尿病患者以及老年人、兒童、孕產婦等重點人群,在普通人群各項措施的基礎上,還要注意以下內容:

(一)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

1.家庭醫生服務團隊要加強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等重點人群管理,指導簽約居民積極通過「健康山東服務號」便民惠民平台、互聯網醫院等,及時獲取線上醫療咨詢等服務,避免到醫療機構就診時引起交叉感染。

2.醫療機構對高血壓、糖尿病等病情穩定並需要長期服

用固定葯物的慢性病患者,根據病情需求取葯量可放寬到3個月,有條件的醫院提供配送葯物上門服務。

(二)老年人

1.冬春交替季節的溫度變化較大,要注意保暖,盡量避免感冒。

2.主動學習關於新冠肺炎的相關知識,注意獲取由權威機構發布的防病知識和疫情信息,增強對虛假和錯誤信息的辨識能力,不信謠,不傳謠,防止上當受騙。

3.老年人的家人要發揮督促教育作用,幫助老年人落實好相關防控措施。

(三)孕產婦

除重要的產前檢查項目外,減少到醫院產檢的次數;
妊娠36周後或有其他高位因素這,需按時產檢。必須到醫院就診時,要戴好口罩,遵守醫院規定有序就診。

(四)兒童

1.預防接種

由縣(市、區)統一對每一個接種單位進行評估,確定是否暫停接種服務。原則上最近14天內發生新冠肺炎病例(以下簡稱「病例」)社區所在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以及近期曾接診過病例或正在承接醫學觀察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所設置的接種單位應暫停接種服務。可繼續開展服務的接種單位,應合理安排開診時間,做好接種計劃和接種預約,減少人員聚集。安排預約接種時,優先安排可能超出免疫程序時間的兒童,以及含麻疹成分疫苗等需及時接種疫苗的接種。對前來接種單位的受種者及監護人,要提前告知在接種單位期間全程佩戴口罩,進入接種單位時一律進行體溫測量。按規定嚴格做好內環境消毒,定時開窗通風。接種場所應嚴格落實獨立區域和專門通道,避免與臨床科室人員、病人等相關人員接觸。接種單位工作人員要嚴格做好自身防護,防止交叉感染。已暫停服務的接種單位,對於兒童家長或監護人堅持接種者,可積極協調其它接種單位承接。

2.兒童健康管理

合理調整兒童保健門診開診時間,暫停面對面新生兒訪視和兒童健康體檢,通過微信、電話、視頻等方式開展在線咨詢和指導。

3.兒童健康教育

(1)家長要教會兒童正確洗手方法,督促兒童勤洗手、不亂摸,適度運動,合理膳食,充足睡眠,幫助兒童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2)母親母乳喂養時要佩戴口罩、洗凈手,保持局部衛生。

(3)家長為密切接觸者的家庭,家長需居家隔離的,應當與兒童分開居住。

(4)產婦為疑似病例、確診病例和確診後未痊癒者,暫停母乳喂養。

(5)兒童如出現發熱、咳嗽、流涕等呼吸道感染症狀,應當及時就診,遵從醫務人員指導。

(6)佩戴符合國家標准gb2626-2006kn95,並標注兒童或青少年顆粒物防護口罩的產品。因兒童臉型較小,與成人口罩邊緣無法充分密合,不建議兒童佩戴具有密合性要求的成人口罩。

八、居家消毒指導

(一)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每日通風2~3次,每次不少於30分鍾,可選擇過氧乙酸、二氧化氯、過氧化氫等消毒劑對室內空氣進行噴霧消毒。

(二)消毒環境物體表面。可選擇含氯消毒劑、二氧化氯等消毒劑,通過擦拭、噴灑或浸泡消毒等方式進行家庭消毒,包括住室地面、牆壁,桌、椅等傢具檯面,門把手,患者餐(飲)具、衣服、被褥等生活用品,玩具,衛生間包括廁所等。

(三)注意手、皮膚消毒。手、皮膚建議選擇有效的消毒劑如碘伏、含氯消毒劑和過氧化氫消毒劑等手皮膚消毒劑或速干手消毒劑擦拭消毒。

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一)病例發現

對不明原因發熱、咳嗽、氣促,應注意詢問發病前14天內有無湖北、武漢或其他有本地病例持續傳播地區的旅行史、居住史,是否曾接觸過以上地區的發熱或有呼吸道症狀的患者,有無聚集性發病或與確診病例和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的接觸史。基層相關組織將近14天內有湖北、武漢或其他本地病例持續傳播地區的旅行史或居住史,並且出現呼吸道症狀、發熱、畏寒、乏力、腹瀉、結膜充血等症狀者,作為重點風險人群篩查,由專業機構采樣檢測。

(二)密切接觸者的追蹤和管理

對疑似病例、確診病例、輕症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的密切接觸者實行居家或集中隔離醫學觀察,每日至少進行2次體溫測定,並詢問是否出現急性呼吸道症狀或其他相關症狀及病情進展。密切接觸者醫學觀察期為與病例或感染者末次接觸後14天。近日,對全區所有發現的密切接觸者一律實行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進一步加強新冠肺炎相關防控措施。

Ⅷ 一次性PE手套能隔離病毒嗎,pe薄膜手套和cpe手套哪個好

自從新冠肺炎開始流行後,一次性手套銷量猛增,人們經常購買一次性手套,那一次性PE手套能隔離病毒嗎?購買一次性手套時,人們才發現它有許多種材質,pe、cpe等手套材質比較多見,pe薄膜手套和cpe手套哪個好?

一次性PE手套可以幫助隔離病毒,佩戴一次性PE手套之後,病毒無法滲透到人的皮膚,與手部肌膚進行接觸,從而減少了病毒傳播的幾率。正是因為如此,新冠肺炎疫情開始之後,除了酒精、口罩、防護面具被人們瘋搶外,人們還會購買一次性手套,減少被傳染病毒的風險。

pe薄膜手套主要用聚乙烯打造而成,為白色透明狀,它可以耐高溫,材質輕薄,柔軟性好、抗沖擊性能強,價格低,可以與食品接觸,成為人們經常用到的手套材質。cpe手套則是氯化聚乙烯材質,一樣具有耐高溫的特點,而且彈性比較好,熱性能、機械性能、電性能都不錯,在食品、家居生活、美容美發等行業常用到。

pe薄膜手套和cpe手套具有各自優缺點,人們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進行選擇。

Ⅸ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特定人群個人防護指南(第一版)簡介

目錄

  • 1 拼音
  • 2 基本信息
  • 3 發布通知
  • 4 全文
    • 4.1 個人防護裝備及使用
      • 4.1.1 手套。
      • 4.1.2 醫用防護口罩。
      • 4.1.3 防護面屏或護目鏡。
      • 4.1.4 醫用一次性防護服。
    • 4.2 手衛生
    • 4.3 特定人群個人防護
      • 4.3.1 流行病學調查人員。
      • 4.3.2 隔離病區工作人員及醫學觀察場所工作人員。
      • 4.3.3 病例(疑似病例、確診病例)和感染者(輕症病例、無症狀感染者)轉運人員。
      • 4.3.4 屍體處理人員。
      • 4.3.5 環境清潔消毒人員。
      • 4.3.6 標本採集人員。
      • 4.3.7 實驗室工作人員。
    • 4.4 防護裝備脫卸的注意事項

1 拼音

(xīn xíng guàn zhuàng bìng dú gǎn rǎn de fèi yán )tè dìng rén qún gè rén fáng hù zhǐ nán (dì yī bǎn )

2 基本信息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特定人群個人防護指南(第一版)》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三版)》的附件,由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於2020年1月28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於印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三版)的通知》(國衛辦疾控函〔2020〕80號)印發。

3 發布通知

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於印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三版)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健康委,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為進一步指導各地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我委組織更新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現印發給你們,請參照執行。各地在執行過程中如有相關建議,請及時反饋我委。

附件: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三版).pdf

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

2020年1月28日

4 全文

特定人群個人防護指南(第一版)

本指南用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開展流行病學調查、隔離病區及醫學觀察場所工作人員,及參與病例和感染者轉運、屍體處理、環境清潔消毒、標本採集和實驗室工作等專業人員。

4.1 一、個人防護裝備及使用

接觸或可能接觸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和感染者、污染物(血液、體液、分泌物、嘔吐物和排泄物等)及其污染的物品或環境表面的所有人員均應使用個人防護裝備,具體包括:

4.1.1 (一)手套。

進入污染區域或進行診療操作時,根據工作內容,佩戴一次性使用橡膠或丁腈手套,在接觸不同患者或手套破損時及時消毒,更換手套並進行手衛生。

4.1.2 (二)醫用防護口罩。

進入污染區域或進行診療操作時,應佩戴醫用防護口罩(N95 及以上)或動力送風過濾式呼吸器,每次佩戴前應做佩戴氣密性檢查,穿戴多個防護用品時,務必確保醫用防護口罩最後摘除。

4.1.3 (三)防護面屏或護目鏡。

進入污染區域或進行診療操作,眼睛、眼結膜及面部有被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及氣溶膠等污染的風險時,應佩戴防護面屏或護目鏡,重復使用的護目鏡每次使用後,及時進行消毒乾燥,備用。

4.1.4 (四)醫用一次性防護服。

進入污染區域或進行診療操作時,應更換個人衣物並穿工作服(外科刷手服或一次性衣物等),外加醫用一次性防護服。

4.2 二、手衛生

無明顯污染物時,應使用速干手消毒劑。有肉眼可見污染物時,應使用洗手液在流動水下洗手,然後使用速干手消毒劑。

在日常工作中應嚴格採取手衛生措施,尤其是戴手套和穿個人防護裝備前,對患者進行無菌操作前,有可能接觸患者血液、體液及其污染物品或污染環境表面之後,脫去個人防護裝備過程中,需特別注意執行手衛生措施。

4.3 三、特定人群個人防護

4.3.1 (一)流行病學調查人員。

對密切接觸者調查時,穿戴一次性工作帽、醫用外科口罩、工作服、一次性手套,與被調查對象保持 1 米以上距離。

對疑似、確診病例、輕症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調查時,建議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手套、醫用一次性防護服、醫用防護口罩(N95 及以上)、防護面屏或護目鏡、工作鞋或膠靴、防水靴套等,對疑似、確診病例、輕症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也可考慮採取電話或視頻方式流調。

4.3.2 (二)隔離病區工作人員及醫學觀察場所工作人員。

建議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手套、醫用一次性防護服、醫用防護口罩(N95 及以上)或動力送風過濾式呼吸器、防護面屏或護目鏡、工作鞋或膠靴、防水靴套等。

4.3.3 (三)病例(疑似病例、確診病例)和感染者(輕症病例、無症狀感染者)轉運人員。

建議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手套、醫用一次性防護服、醫用防護口罩(N95 及以上)或動力送風過濾式呼吸器、防護面屏或護目鏡、工作鞋或膠靴、防水靴套等。

4.3.4 (四)屍體處理人員。

建議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手套和長袖加厚橡膠手套、醫用一次性防護服、醫用防護口罩(N95 及以上)或動力送風過濾式呼吸器、防護面屏、工作鞋或膠靴、防水靴套、防水圍裙或防水隔離衣等。

4.3.5 (五)環境清潔消毒人員。

建議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手套和長袖加厚橡膠手套、醫用一次性防護服、醫用防護口罩(N95 及以上)或動力送風過濾式呼吸器、防護面屏、工作鞋或膠靴、防水靴套、防水圍裙或防水隔離衣,使用動力送風過濾式呼吸器時,根據消毒劑種類選配塵毒組合的濾毒盒或濾毒罐,做好消毒劑等化學品的防護。

4.3.6 (六)標本採集人員。

建議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雙層手套、醫用一次性防護服、醫用防護口罩(N95 及以上)或動力送風過濾式呼吸器、防護面屏、工作鞋或膠靴、防水靴套。必要時,可加穿防水圍裙或防水隔離衣。

4.3.7 (七)實驗室工作人員。

建議至少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雙層手套、醫用一次性防護服、醫用防護口罩(N95 及以上)或動力送風過濾式呼吸器、防護面屏或護目鏡、工作鞋或膠靴、防水靴套。必要時,可加穿防水圍裙或防水隔離衣。

4.4 四、防護裝備脫卸的注意事項

1.脫卸時盡量少接觸污染面。

2.脫下的防護眼罩、長筒膠鞋等非一次性使用的物品應直接放入盛有消毒液的容器內浸泡;其餘一次性使用的物品應放入黃色醫療廢物收集袋中作為醫療廢物集中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