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胃間質瘤
胃腸道的間質瘤是一種具有潛在惡性傾向的侵襲性腫瘤.其惡性程度目前較經典的是根據腫瘤大小以及有絲分裂指數(MI)來評估.如腫瘤直徑<2cm,MI<5/50高倍視野則認為是良性的.
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是一種獨立的腫瘤,臨床並非十分罕見。對GIST的組織發生、病理特徵、臨床特點、診斷依據,以及分子靶向葯物Imatinib治療進展做一簡要敘述,對臨床腫瘤學工作者會有一定幫助。定義
GIST是胃腸道最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由突變的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受體?琢(PDGFRA)基因驅動;組織學上多由梭形細胞、上皮樣細胞、偶或多形性細胞,排列成束狀或彌漫狀圖像,免疫組化檢測通常為CD117或DOG-1表達陽性。
1.1 GIST的概念 腫瘤位於胃腸道,組織學形態有梭形細胞上皮樣細胞或多形性細胞。免疫組化表達KIT蛋白(CD117)陽性。遺傳上存在頻發性c-kit基因突變。起源於間葉源性腫瘤。腫瘤還可發生於腹腔軟組織如網膜、腸系膜或腹膜後,均具有與GIST形態學、免疫表達及分子遺傳學的相同特徵。但發生於胃腸道及腹腔以外者有以上特徵的間質瘤則十分罕見。
1.2 GIST研究歷史 1960~1980年發現來自胃腸道間質來源的梭形及上皮樣細胞腫瘤,被認為是平滑肌腫瘤或平滑肌母細胞瘤,並被WHO分類列為上皮樣平滑肌肉瘤。至80年代免疫組織化學技術開展以後,發現免疫表型desimin多為陰性,smooth muscle actin(SMA)陰性或灶性陽性,S-100蛋白常為陰性或局部弱陽性。電子顯微鏡發現不顯示典型的肌性和神經性的特點。1983年Mazur和Clark研究確定以胃腸道間質瘤(GIST)命名這類腫瘤。[1]1993年將CD34做為 GIST相對特異的免疫組化標記物。[2]1998年Hirota發現GIST c-kit基因功能獲得突變。KIT蛋白產物(CD117)是GIST的高特異性的標記物。這些研究成果對確切判定GIST臨床診斷有十分重要價值。國內從20世紀末開始這方面研究,以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和附屬中山醫院病理科起步較早。
1.3 GIST的組織起源 20世紀80年代以前由光鏡從組織形態學觀察GIST與胃腸道平滑肌瘤和神經源腫瘤相似,認為是起源於平滑肌或神經組織。90年代以後免疫組化以及電鏡技術發現GIST起源於胃腸道原始非定向多潛能間質幹細胞,是具有c-kit基因突變和KIT蛋白(CD117)表達為生物學特徵的獨立的間質瘤。胃腸道間葉源性腫瘤(gastrointestinal mesenchymal tumor, GIMT)與GIST概念與所含腫瘤范圍不同,GIMT中約73%為 GIST,其他GIMT有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脂肪瘤、神經鞘瘤和胃腸道自主神經腫瘤(gastrointestinal autonomic nerve tumor, GANT)等。腫瘤起源:GIST起源於胃腸道的神經叢的ICC,即胃腸道的Cajai細胞。腫瘤細胞具備C-kit基因突變,以瘤細胞表達CD117為特徵。腫瘤細胞同時具有間充質細胞和Cajal細胞的特徵而有別於普通前體細胞。
廣義的間質瘤:胃腸道間葉源性腫瘤,包括間質瘤,平滑肌腫瘤,神經源性腫瘤等。
狹義的間質瘤:特指具有分子遺傳學特徵腫瘤。
1.4 大體形態特徵 腫瘤大小不等,直徑 0.8cm~20cm,可單發或多發。腫瘤多位於胃腸粘膜下層(60%),漿膜下層(30%)和肌壁層(10%)。境界清楚,無包膜,向腔內生長呈息肉樣腫塊常伴發潰瘍形成,向漿膜外生長形成漿膜下腫塊。臨床上消化道出血與觸及腫塊是常見病徵。位於腹腔內的間質瘤,腫塊體積常較大。腫瘤大體形態呈結節狀或分葉狀,切面呈灰白色、紅色,均勻一致,質地硬韌,粘膜面潰瘍形成,可見出血、壞死、粘液變及囊性變。[6]1.5 組織形態特徵 GIST包括發生在消化道外者組織學形態相同。基本有兩種細胞類型即:多數(70%)由梭形細胞,少數(15%)由上皮樣細胞組成,二種細胞混合型(15%)。從兩種細胞成分佔有比例多少不同,分梭形細胞型、上皮樣細胞型和兩種細胞混合型。三種類型以梭形細胞型居多(60%~80%),上皮樣細胞型次之(10%~30%),混合型最少。不同細胞類型與腫瘤惡性程度無相關關系[6]。1.6 分子遺傳學特徵 GIST中原癌基因c-kit功能突變是普遍存在的(80%),c-kit基因可發生多個位點突變,發生在外顯子11、9、13及17,另外不顯示c-kit基因突變者還有PDGFRA突變(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受體)。c-kit原癌基因突變使酪氨酸激酶活化,引發細胞無序的增殖失控和凋亡抑制,這是GIST發病機理的關鍵,與GIST惡性程度及預後不良相關。採用PCR檢測腫瘤組織中c-kit及PDGFRA突變情況與分子靶向葯物Imatinib療效、疾病進展時間與總生存率相關。
1.5GIST的流行病學特點
GIST發病率占胃腸道腫瘤的0.2%,在美國每年新發生約3000-5000例。
男女發病率基本相同。
發病高峰在50-70歲之間。
『貳』 胃間質瘤手術後該怎麼調理,能跑步嗎
您好,胃間質瘤術後注意事項還是有些多的,前期不宜跑步
1、間質瘤患者術後禁食48-72小時。如無腹痛腹脹及嘔血黑便等情況,一般病人可48-72小時試飲水,飲水後患者無不適,可拔除胃管。1d後患者可進食溫涼流質飲食(如米湯、米粉、藕粉等)3d,3d後進食溫涼半流質飲食(如稀粥、爛面條、雞蛋羹等)後一周內進食溫涼軟食,少食多餐,避免過熱、粗糙、刺激的食物,恢復飲食後應警惕延遲出血的發生。
2、間質瘤患者卧床休息24小時,24小時後可逐漸恢復活動,活動期間注意避免胃管滑脫。2周內避免劇烈活動,目的是減少活動對術後創面的牽拉,促進創面癒合,並 對患者進行必要的溝通交流,給予心理支持。
3、出院後每日5~6餐,每餐50 g左右,逐漸增加飲食量,至6個月恢復每日3餐,每餐100 g左右, 1年後接近正常飲食。囑患者要定期進行實驗室檢查,防止出現營養性並發症。 2 保持心情舒暢 生活要有規律。術後2個月內要掌握勞動強度,不要提舉超過6 kg的重物,進行適當體育鍛煉,注意勞逸結合,以增加耐受力。 恢復流食飲食後可配合相關中葯和今幸rh2等綜合改善可加快術後恢復。
『叄』 腸胃間質瘤術後復發,幾年來多次換葯
間質瘤後期 確實比較痛苦 不光葯物換來換去 還要忍受各種葯物的副作用 不知道現在是什麼情況 希望可以交流經驗
『肆』 能不能向我解釋一下 關於胃間質瘤術後問題 急
注意飲食,多吃流質的食物。
建議去醫院做復查,因為考慮到你所說的原因可能是有感染幽門螺桿菌的嫌疑,最好去醫院檢查一下,必要時做下胃鏡檢查。
檢查之後家人也會安心
『伍』 引發胃間質瘤的四個原因,你知道幾個
飲食沒有規律,成為誘發胃癌的首要原因。
1.吃得過飽
我們的先輩在很早以前就認識到吃得過飽會對身體造成危害,《黃帝內經》裡面說了句非常經典的話:「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說明一次吃很多東西,首先損傷的是我們自己的腸胃。從古人的經驗看,飲食過量就會使腸胃功能失調,時間久了,生病得癌也無法避免。
2.蔬果吃得少
膳食講究平衡,蔬菜水果是我們日常膳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如果平時只愛吃肉,不愛吃蔬菜和水果,就增加了患癌的風險性。研究表明:長期大量攝入紅肉和熟肉製品分別使結腸癌危險增加29%和50%。
3.吃得過快
吃東西狼吞虎咽彷彿成為這個時代上班族的一個通病,工作和生活的壓力讓上班族處於一個高度緊張的狀態中,吃飯好像只是為了簡單的身體需要,所以,吃飯速度非常快。實際上這樣對身體健康非常不利。吃飯快,食物的咀嚼不細,易損傷消化道黏膜,產生慢性炎症;另外,吃飯快,食物團塊的體積大,易對食道和賁門等消化道產生較強的機械刺激,久之會引起消化道損傷甚至癌變。
4.吃滾燙的食物
臨床中,醫生發現很多消化系統癌症患者,特別是食管癌、胃癌患者,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喜歡吃非常熱的食物,每頓飯都恨不得吃那些剛出鍋的東西。咨詢一位被確診為食管癌的患者飲食情況,發現他平日不但喜歡吃燙嘴的飯菜,還非常喜歡喝熱茶,就是這些不良的飲食習慣,造成他中年發病。
『陸』 我媽媽得的是胃間質瘤,雞蛋大,。剛動完手術,醫生說很成功。化驗結果也出來了說是普通間質瘤。我想咨詢
復發的機會還是高的。
『柒』 惡性胃腸間質瘤手術切除後後期怎麼治療
胃腸道間質瘤雖然是惡性,但總體來說,其惡性程度相對較低,有時如果手術切除干凈,而且術中沒有損傷瘤體(如果操損傷,可能導致播散性轉移),就是術後不吃格列衛,有些人效果還是很好的。針對你爸這種情況,即經濟困難者,可以暫時不吃。但一定要保持良好心態,注意鍛練身體,提高自身免疫功能。其他治療,諸如術後化療等都沒有很大作用。祝你爸好運!早日康復!永不復發!!
『捌』 醫生您好,我想咨詢胃間質瘤手術有什麼風險,長期服用...
胃間質瘤是胃的一種良性腫瘤,術後正常一般恢復都很好
手術可能會出現術後出血,胃腸炎瘺,最好去比較大一點的三甲醫院治療
『玖』 胃間質瘤術後如何治療防止復發和轉移飲食注意些什麼【胃間質瘤】
1、GIST手術第一,根治切除後動態觀察,1-2年3-4月復查1此,3-5年6-12復查一次,2、預防的葯物並沒有相關實驗證明,僅廠家的初步試驗進行,可增加機體免疫力就行3、格列衛索坦是復發的葯物,臨床證據用在預防不充分
(河南省人民醫院馬寧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拾』 胃間質瘤2.0*3.0cm,去年的檢查結果,本來大夫說過幾個月再做個胃鏡查一下,長了就直接胃鏡割掉
如果超聲胃鏡檢查發現有一些危險因素,比如超聲回聲不均勻、形態不規則等,可以早切除,否則不必預防性切除,特別是在老年病例。需要注意的是,生長在胃以外的胃腸間質瘤,一旦發現,是建議切除的。臨床研究證據認為 2c m以上胃GIST必需要手術,2cm-5cm的胃間質瘤,可以採用腹腔鏡下手術,手術方式是切除部分胃。對於直徑超過10CM的胃間質瘤,因為即使腹腔鏡下完整切除了腫瘤,也需要做較大的切口以完整地取出標本,所以一般採用開腹手術,配合中葯Rh2加快傷口癒合,預防復發轉移(胃癌與此不同,腫塊為扁平,可裝袋後經小切口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