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手套類別 » 醒獅表演用什麼手套
擴展閱讀
天地童裝是什麼意思 2025-08-21 19:47:17
上海貴婦怎麼穿旗袍 2025-08-21 19:47:08
怎麼形容皮帶好看 2025-08-21 19:43:18

醒獅表演用什麼手套

發布時間: 2022-10-01 13:43:06

① 廣東醒獅的特點

醒獅的製作:以竹蔑、紙為主要材料,先用竹蔑紮成獅頭形狀,糊上紙朴,眼、耳、嘴等處,是可以活動的,均粘上豬繽、馬撰或植物織物,晾乾後,塗上各種顏色,再上光油定形。醒獅在造型上最大的特點是頭上多一角,據傳是為了避開專供皇帝欣賞的黃獅子舞的各種禁忌,令官府抓不住把柄而創造出來的。醒獅頭最重的6.5公斤,最輕的3.5公斤,共分四類。醒獅被(亦稱獅尾),傳統的長度是4米,為了舞動靈活,現今改為2.6-3米。
醒獅的種類:獅有多種,一種是金獅,又叫太獅,用於迎賓或隆重的交往禮儀,一般不易出動。一旦出動,其他獅子要向他三跪九叩。金獅相遇,則要互相點睛……然後金獅互相跪拜,以獅口交換請貼才又開始舞獅。金獅之外,有黑獅、紅獅和彩獅。據說分別代表張飛、關公和劉備,反映不同的性格,如黑獅威武兇猛,紅獅凝重,彩獅溫和。另外,因造型不同,各地民間對醒獅都有不同叫法:如南海的大頭獅,鶴山縣的鴨嘴獅,清遠、英德的雞公獅,雷州半島的鸚雄獅等等。
醒獅的音樂:鼓是醒獅舞的主要樂器,加上鑼、錢,形成鑼鼓喧天、排山倒海之勢。鼓聲的強弱、快慢、急速與柔和,是根據醒獅舞的不同套路、不同動作而設置的。擊鼓的技法、姿態,手勢的花樣十分講究。鼓譜有三星鼓、五星鼓和七星鼓三種。光看中國據醒獅舞的不同套路、不同動作而設置的。光看中國醒獅舞的鼓樂隊表演,已是一種很高的藝術享受。這是南海醒獅於1990年7月在馬來西亞參加國際醒獅舞比賽時媒體的評價。
醒獅舞的動作與套路:據老藝人講,舞獅的步法完全採用南拳武功之四平馬、子午馬、麒麟步、跳步、座盤步(即老樹盤根)、翻身、翻滾等。這些動作硬橋硬馬,剛勁有力,步法穩固,落地生根,凡學舞醒獅者,必須先學南拳,以打基礎。
舞醒獅的表演程序是:出洞、下山、過橋、飲水、采青、醉睡、醉醒、上山、玩球、大頭佛戲獅……
采青是高潮。采青分采高青和采地青。采地青又分水青、蟹青、橋底青、拆字青等。套路豐富,多姿多彩,技巧高,難度大。此外,還有獅子花燈、獅子吐球、大頭佛引獅和近代發展起來的競技性極強的高樁獅、梅花樁獅和獅子走鋼絲等絕活。

② 舞獅隊的道具分別叫什麼,特別是帶頭的那個人舉的圓圓的那個東東。

舞獅道具分別為:獅頭,獅背,獅褲,上衣,綉球,引球服裝。前面那球球的人是引球人,用了引獅子的,就是訓獅子的人。

舞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古時又稱為「太平樂」。舞獅有南北之分,南獅又稱醒獅。獅是由彩布條製作而成的,每頭獅一般由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

舞獅禁忌

一、舞獅禁見神不參拜

客家傳統中多神論,每村每屋都有守護神,是每村每屋中的精神支柱,舞獅隊伍經過神壇,一定要參拜,否則視為不懂禮節,看不起本村人,村中鄉人也不會出錢請舞獅隊。

二、舞獅禁先從新屋表演

傳統民俗中,不到祖屋先舞獅者,其後裔新屋,不能請其舞獅。據傳此規矩與客家崇拜祖先有關。

三、舞獅禁從右邊進入圍屋

傳統民俗中,認為右邊為小片,左邊為大片,圍屋來龍處在左邊,所以舞獅隊伍一定要從左片進入圍屋,左邊(大片)來龍來獅,意兆龍騰獅躍,人財二旺。所以舞獅隊伍禁忌從右邊進入圍屋。而且進入圍屋前一定要走丁字步,敲添丁鑼進入圍屋參拜,意在祝此屋添丁發財,新年萬事如意。

③ 獅子頭一般用什麼東西做的 醒獅

醒獅獅子頭一般用竹子木條打框架,身子用彩布和彩布條等縫製成的。

醒獅,是中國精彩優秀的民間藝術,在喜慶的傳統節日或者民間開業結婚等場合常有表演,傳統的獅子頭一般是用竹子木條打框架,身子用彩布和彩布條等縫制,大多是兩個人配合演出,在鑼鼓聲中左右騰挪上下翻飛,非常好看精彩。

醒獅是一種集雕塑、繪畫、刺綉的民間綜合藝術。石龍醒獅頭製作技藝,在清代道光年間由鍾柳鎮發展至廣州,第四代至大新路,至今已八代。石龍鎮「德和興」醒獅店是百年老店,始於清朝末年,由曾祖父從廣州傳回石龍,已歷四代。

如何製作麒麟獅頭?

1、扎廓,又叫扎架,顧名思義,即是砂紙將竹篾紮成一個獅子頭輪廓。郭潤棠強調,扎廓是製作醒獅頭的關鍵,要求一定要扎實,因此要選用柔軟度特別好的黃竹。

2、貼紙,用漿糊將砂紙貼在獅頭的輪廓上,不斷重復貼上去,直到貼上整個獅子雛形初現。這個步驟講求選料和耐心,必須選用堅韌的砂紙,一層層地貼上,才能使制出的醒獅頭堅實、經得起考驗。

3、晾乾,把貼好砂紙的獅子頭晾乾,但不能曝曬。

4、貼花,在已晾乾的輪廓撲紙、貼花,利用各種亮片、彩紙和手工描繪,把整個獅頭、眼、鼻等畫出來。

5、上油漆。

6、貼裝飾,把獅子的眼眉毛、口、鼻、舌等裝飾粘上,最後裝獅子的背。

④ 湛江習俗

醒獅、東海島人龍舞、廉江舞鷹雄、湛江儺舞、北坡游魚等。醒獅:醒獅表演始於明清時期,是一種地道的廣東省民間舞蹈,是廣東舞苑中的一寶。北坡游魚:游魚又稱魚燈。每年元宵節期間遂溪北坡鎮老墟有糊魚燈、舞魚燈、游村社,祈求風調雨風、年年有餘的游魚習俗,起源於清朝康熙年間。

湛江習俗有醒獅、東海島人龍舞、廉江舞鷹雄、湛江儺舞、北坡游魚等。

1、醒獅:醒獅表演始於明清時期,是一種地道的廣東省民間舞蹈,是廣東舞苑中的一寶。傳統民俗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都喜歡敲鑼打鼓,舞獅助慶。

2、東海島人龍舞:東海島人龍舞是一種古老的傳統舞蹈。起源於廣東省湛江市東海島東山鎮,人龍舞之所以被稱為「人龍」,是由於演出的「龍」全部由人組成,而不是用物構成。龍身巨長,一般由五六十人組成,有的達數百人,氣勢雄偉壯觀。

3、廉江舞鷹雄:相傳在清朝咸豐年間,今廉江新華鎮一帶就有舞鷹雄活動,已有近三百年歷史。表演內容為鷹雄因猴子挑釁而惡斗,鷹腹頂6米高桿,展翅沖天而上,技藝險難,扣人心弦,後經大肚佛相勸,鷹、雄息戰言和。集舞蹈、武術、雜技於一體,頗具特色。

4、湛江儺舞:儺舞是一種古代面具舞蹈,素有「舞蹈活化石」之稱。是由中原及閩南傳入的,古老生動,蘊含豐富,氣氛熱烈壯觀,動作原始古樸。湛江儺舞起源於原始社會圖騰崇拜祭祀儀式,其內容形式是古代雷州半島勞動人民敬天崇雷而形成的一種獨特雷儺舞,以雷首公與東、南、西、北、中五方雷將為主體,還包括土地公婆、艄公婆等,俗稱「走清將」、「舞巫」、「考兵」等,也是當地古代先民祭雷遣災、禱神保平安的民俗舞蹈。

5、北坡游魚:游魚又稱魚燈。每年元宵節期間遂溪北坡鎮老墟有糊魚燈、舞魚燈、游村社,祈求風調雨風、年年有餘的游魚習俗,起源於清朝康熙年間。

⑤ 冠軍榮耀,幸福相伴,哈弗H6情同手足,年味漸濃!

時隔一年多,那是2018年的一個初秋,在那天,也是我的太太生日,所以特別選擇了這個特殊的日子,我去當地4S店提了我的愛車小六子,至今還記得它當初的面容,是那麼的完美,那麼的好看,那麼的有魅力!對於我來說,小六子是給我太太的生日禮物,更是實現了我們的一個目標,那就是靠自己的辛勤勞動賺的一輛車,而小六子,你正好幫了我贏得不少的風光與面子。在此,我還是很感謝廠家長城、感謝設計師,因為你設計了這款車,讓我與愛車如情同手足!

金鼠祥瑞,歲歲平安!

⑥ 廣東醒獅的簡單介紹

醒獅屬於中國獅舞中的南獅,是一種地道的廣東省漢族民間舞蹈,是廣東舞苑中的一寶。歷史上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脫胎而來,五代十國之後,隨著中原移民的南遷,舞獅 文化 傳入嶺南地區。明代時,醒獅在廣東出現,起源於南海縣。現流傳於廣東、廣西及東南亞各國華僑中間;在廣東境內主要分布在佛山、遂溪、廣州等縣市。廣東醒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醒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下面是我為專門您整理好的:廣東醒獅的簡介。

廣東醒獅的簡單介紹

醒獅是融 武術 、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文化活動。表演時,鑼鼓擂響,舞獅人先打一陣南拳,這稱為"開樁",然後由兩人扮演一頭獅子耍舞,另一人頭戴笑面"大頭佛",手執大葵扇引獅登場。舞獅人動作多以南拳馬步為主,獅子動作有"睜眼"、"洗須"、"舔身"、"抖毛"等。主要套路有"采青"、"高台飲水"、"獅子吐球"、"踩梅花樁"等。其中"采青"是醒獅的精髓,有起、承、轉、合等過程,具戲劇性和 故事 性。"采青"歷經變化,派生出多種套路,廣泛流傳。遂溪醒獅在表演上從傳統的地獅逐步發展到凳獅,由凳獅又發展到高台獅、高竿獅,由高竿獅又發展到樁獅。樁獅的難度也在不斷增大,如增加了走鋼絲、騰空跳等表演類。最高的樁接近3米,跨度最大達3.7米,充分體現了"新、高、難、險"的特色,被譽為"中華一絕"。廣州市的沙坑醒獅的道具造型特點是:獅頭額高而窄,眼大而能轉動,口闊帶筆,背寬、鼻塌、面頰飽滿,牙齒能隱能露。表演分文獅、舞獅和少獅三大類。通過在地面或樁陣上騰、挪、閃、撲、迴旋、飛躍等高難度動作演繹獅子喜、怒、哀、樂、動、靜、驚、疑八態,表現獅子的威猛與剛勁。

20世紀80年代以來,幾乎鄉鄉都有自己的醒獅隊,一年四季,開張慶典鑼鼓聲不斷,逢年過節,獅隊便上街采青、巡演。各鎮、鄉村群眾性的獅藝普及也盛況空前。廣東醒獅已成為全國知名的為廣東特有的民間舞品牌。醒獅活動也廣泛流傳於海外華人社區,成為海外同胞認祖歸宗的文化橋梁,其文化價值和意義十分深遠。

廣東醒獅的歷史溯源

中國的舞獅分"北獅"(北方獅)、"南獅"(南方獅),"北獅"重形,"南獅"神似。這為多數專家、學者、舞蹈家、武術家和廣大人民群眾所認同。據廣東南海縣編寫的《南海醒獅》一書中記述:"毋庸置疑,中國的醒獅('南獅,)是從北方的黃獅子脫胎而來的。'南獅'究竟始於有時,查遍史料,迄未見記載,其確切的年代,已不可考。然而,大體可以肯定,是在五代十國之後,從中原流傳至嶺南地區民間的。"筆者認為這一提法有其道理: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嶺南地區仍是處於落後的原始部落社會。秦始皇統一中國給嶺南地區帶來了農耕、紡織等技術,帶來了中原文化。其後在隋朝開皇十年,設置南海縣,其管轄范圍包括今天的廣州市部分地方、佛山市區及三水、順德等地。

歷史上,中原地區多戰亂,中原地區人民曾有三次大遷徙,嶺南是其主要落腳地之一。中原人民的南遷,其必然帶來中原的文化,帶來了人民群眾喜愛的舞獅,這是順理成章的。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廣東卷)"醒獅"一章中稱:"據傳,佛山是醒獅的發源地。"(註:佛山原屬南海縣管轄)這點我們可以從當時南海縣的物質基礎及製作獅子的工藝得到答案。南海縣自古以來是富庶的魚米之鄉,土地肥沃,盛產蠶桑魚蔗;綴絲織造、陶瓷器皿、五金竹木製作、紙扎工藝等十分興旺,宋朝時南海縣的石灣以其陶瓷工藝飲譽大江南北,素有"石灣瓦,甲天下"的美稱。在明、清時期,南海縣佛山鎮與湖北漢陽鎮、江西景德鎮、河南朱仙鎮同時號稱"中國四大名鎮"。《佛山忠義鄉志》中載:"五斗司光緒三十三年呈報工商部實業品匯冊載,'獅頭行'製品精良,省垣及外洋均來定購,多在石路鋪。"這很清楚地說明了當時南海縣的獅子製作工藝為各地之冠。

廣東醒獅的基本特點

醒獅的製作:以竹蔑、紙為主要材料,先用竹蔑紮成獅頭形狀,糊上紙朴,眼、耳、嘴等處,是可以活動的,均粘上豬繽、馬撰或植物織物,晾乾後,塗上各種顏色,再上光油定形。醒獅在造型上最大的特點是頭上多一角,據傳是為了避開專供皇帝欣賞的黃獅子舞的各種禁忌,令官府抓不住把柄而創造出來的。醒獅頭最重的6.5公斤,最輕的3.5公斤,共分四類。醒獅被(亦稱獅尾),傳統的長度是4米,為了舞動靈活,現今改為2.6-3米。

醒獅的種類:"獅有多種,一種是金獅,又叫太獅,用於迎賓或隆重的交往禮儀,一般不易出動。一旦出動,其他獅子要向他三跪九叩。金獅相遇,則要互相點睛……然後金獅互相跪拜,以獅口交換請貼才又開始舞獅。金獅之外,有黑獅、紅獅和彩獅。據說分別代表張飛、關公和劉備,反映不同的性格,如黑獅威武兇猛,紅獅凝重,彩獅溫和。"另外,因造型不同,各地民間對醒獅都有不同叫法:如南海的大頭獅,鶴山縣的鴨嘴獅,清遠、英德的雞公獅,雷州半島的鸚雄獅等等。

醒獅的音樂:"鼓"是醒獅舞的主要樂器,加上鑼、錢,形成鑼鼓喧天、排山倒海之勢。鼓聲的強弱、快慢、急速與柔和,是根據醒獅舞的不同套路、不同動作而設置的。擊鼓的技法、姿態,手勢的花樣十分講究。鼓譜有三星鼓、五星鼓和七星鼓三種。"光看中國據醒獅舞的不同套路、不同動作而設置的。擊鼓的技法、姿態,手勢的花樣十分講究。鼓譜有三星鼓、五星鼓和七星鼓三種。"光看中國醒獅舞的鼓樂隊表演,已是一種很高的藝術享受。"這是南海醒獅於1990年7月在馬來西亞參加國際醒獅舞比賽時媒體的評價。

醒獅舞的動作與套路:據老藝人講,舞獅的步法完全採用南拳武功之四平馬、子午馬、麒麟步、跳步、座盤步(即老樹盤根)、翻身、翻滾等。這些動作硬橋硬馬,剛勁有力,步法穩固,落地生根,凡學舞醒獅者,必須先學南拳,以打基礎。舞醒獅的表演程序是:出洞、下山、過橋、飲水、采青、醉睡、醉醒、上山、玩球、大頭佛戲獅……采青是高潮。采青分"采高青"和"采地青"。"采地青"又分水青、蟹青、橋底青、拆字青等。套路豐富,多姿多彩,技巧高,難度大。此外,還有"獅子花燈"、"獅子吐球"、"大頭佛引獅"和近代發展起來的竟技性極強的"高樁獅"、"梅花樁獅"和"獅子走鋼絲"等絕活。

廣東醒獅的藝術風格

舞獅子的種類繁多,歸納起來,就有”“南派”和“北派”之分,它們有不同的風格和特點。民間較流行的說:“北獅”源自北魏。舞獅流行於“胡人”,以木雕成而動,做祭治儀式,北魏年代,魏武王稱之為“北魏瑞獅”,除作為宮中娛樂之處,亦為胡人一解思鄉之情。至南宋稱之為“北獅”。

“南獅”,流行於中國南方廣東一帶。說是有一頭怪獸,到處吃鄉農的收成,但不傷人畜,常發出“年年”之聲,人們便稱為“年獸”,年獸眼大口闊,頭有觸角,性格善良。鄉農視之為聖獸,不敢捕殺,後村民以爆竹之嘈雜聲嚇走了“年獸”,民間復加平靜。村民互相向親友祝賀,並定這天為“新年”,象徵新的開始。從此,每逢新年,民間以竹仿製“年獸”,燒爆竹,派紅封。其次,南派獅頭與北派獅頭在造型上有嚴格區別,北派以寫實為基礎。南派則以神似為主導,它以塑造一個誇張、浪漫的獅子為藝術形象。

南派舞獅頭以廣東醒獅最有代表性。獅子流傳到各地後亦因應當地的習俗,在握法、舞法、外型方面有所不同(尤其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但萬變不離其宗,獅頭外貌是以色彩來表現其性格,如紅獅關公臉,黑白臉、青鼻鐵角蓄牙刷須的張飛形象則表現在豪放粗獷的氣勢。

廣東傳統的舞獅講究技巧和武術功底,一般由二人或三人組成。其中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另一個舞大頭佛,手執大葵扇作引導,後面則有鑼鼓隊配合,獅子的動作隨著鼓點的快、慢、輕重節奏舞出千姿態百態。舞獅常用的基本動作有舐毛、搔瘙、探路、戲水、彩青等20多種,在感情上則以喜、怒、哀、樂、貪、疑、忌、慮、飽、餓、睡、醒為主,步形、步法有四平馬、子午馬、開合馬、騎龍步等20多種。技藝高超的師傅既能舞出獅子的各種心態,又能把一套的故事情節從高難的舞獅技巧中表現出來。只有這樣,才真正達到南派舞獅的上乘功夫。獅子在表演時與之配合的擊打樂有鼓、鑼、鈸。擊鼓手是舞獅子的核心和靈魂。

時代在不斷地發展,當今獅藝,不論是演技或獅頭和器材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在國際上,器材的長、短、高、低都有有一定的規限,比賽時間規定在10至15分鍾之內,運動人員限定在6至8個,從而使傳統獅藝從普及中走向競技化、規范化和科學化。

廣東醒獅的文化內容

佛山是名揚海外的中國古鎮之一,擁有獨特的文化傳統。它不斷傳承且經過時代的洗練,逐漸演化既富含文化傳統又富含時代精神的文化特色。醒獅就是其中之一……

中國廣東省南海縣,是醒獅的正宗發源地,遠在明代初期,有中國四大名鎮之稱的南海縣佛山鎮,就已經有專門製作醒獅獅頭,獅被和鑼、鼓、鈸的能工巧匠。而且,在佛山鎮的附近墟集、村落,醒獅舞就已是民間的傳統體育項目,每當逄年過節,或遇有重大喜慶(如鄉人中舉、新建祠堂落成等)事件,肯定出動醒獅助興。其後,這一民間傳統活動,逐漸遍及整個南國的兩廣地區。

南獅的外形像獅子,但是,頭頂多長一角,像獅子但又有不同於獅子。南獅的獨角角尖微彎向前,而不是向後,這種造型無損獅子的威猛形象,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不難看出,是把獅子和獨角獸兩者之間的特徵,糅合成一種別具一格的新型獅子,眾所周知,中國封建時代的皇朝,對於僭用皇帝專用的服飾、儀仗等的民間百姓,沒有不視為‘犯上作亂’。其罪狀,輕則傾家盪產,重則誅連九族。因為黃獅子舞既曾為李唐皇帝所獨享的專用舞蹈,自唐代以後的五代、宋、元、明等王朝,亦理所當然視之為‘禁物’,誰也不敢去冒此天下之大不敬。但獅子舞畢竟是勞動人民所創造,是一種藝術性和體育性相結合的傳統娛樂,人民喜愛它,於是乎想出了避開有關禁忌的良策。醒獅的形象,既是獅子但又多長一角,如遇官府追查時,就稱為‘獨角獸舞’,令統治者抓不著把柄。宮廷的黃獅子舞,以人手執紅拂作引動;而醒獅舞是以人扮‘大頭佛’手執葵扇來引動,且不拘束於什麼‘五色’、‘五方’之類定法,又有自創一格的敲擊樂和技法,源出自黃獅子舞,又別於黃獅子舞,成為嶺南地區民間的傳統體育娛樂重要的活動,表現出其強大的生命力,是人民的新創造,為人民所喜愛。

在南海西樵山曾經出現一位醒獅史上的風雲人物,南海西樵山人傑地靈,一代武俠黃飛鴻就誕生在西樵山下。黃飛鴻倡導的南獅獅藝,舞出了中華民族氣節,體現一種開拓、團結、不畏艱險的民族豪氣。當年黃飛鴻獅王爭霸的場面如今每天都在紀念館中重現。幾位身手矯健的年青人在三米多高的鐵樁上閃展騰挪,南獅的神奇魅力盡在靈巧的動作中淋漓展示,彷彿又看見黃飛鴻當年的風彩。有著極高的觀賞價值。經常鑼鼓喧天,獅子就出場了,它邁著矯健輕快的步伐,左顧右盼,搖頭晃腦,神態極為機警,四條腿敲擊著地面,踩著令人眼花繚亂的步伐向鐵樁靠近……就在看客眨眼的時候雄獅突然躍上的鐵樁,隨即一個獅立,笑傲長空,獅身上的鱗片在太陽下熠熠發光。人們一陣驚呼,再看獅子急轉回頭,四腳落在樁上,在節奏鮮明的鼓點中邁出靈動的步伐在三米多高的鐵樁上,升騰跳躍,如履平地一般,說話間,鼓聲突然停息,雄獅突然向前躍起,四腳騰空,在落樁時前腳落空,整個獅身向下急墜,觀眾席上有人在蒙住雙眼,不忍再看,再看獅子在落到鐵樁中部之時前腳突然夾住鐵樁,穩住下墜的身型,在停留片刻之後突然發力藉助後腿上拉之力躍上鐵樁,然後一個瀟灑的亮相結束了此次表演。觀眾席上傳來潮水般的掌聲。

醒獅也就不僅風采於當年,而今也倍受歡迎。隨著改革開放,廣東醒獅隊已遍及廣東城鄉,醒獅影響與日俱增。它集觀賞性、藝術性、競技性於一體,同時具備濃厚的吉祥、喜慶色彩以及烘托氣氛的渲染能力,就連國外華僑也成立醒獅隊,演繹傳奇色彩。年代愈來愈久遠,醒獅精神也愈來愈被傳誦,醒獅逐漸成為潮流!

廣東醒獅的舞苑瑰寶

醒獅,屬於中國獅舞中的南獅,是地道的廣東民間舞,是廣東舞苑中的一寶。歷史上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脫胎而來,五代十國之後,隨著中原移民的南遷,舞獅文化傳入嶺南地區。明代時,醒獅在廣東出現,起源於南海縣。現流傳於廣東、廣西及東南亞各國華僑中間;在廣東境內主要分布在佛山、遂溪、廣州等縣市。廣東醒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醒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

廣東醒獅的現狀傳承

醒獅舞在廣東人民中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自改革開放以來,作為傳統項目的醒獅隊,更如雨後春筍般建立,就從南海地區十七個鎮和縣屬機關、企業,便有醒獅隊1800多個;大瀝鎮1990年 元宵節 舉行的"生菜會",就有500多個醒獅隊來賀慶;里水鎮的每一間小學都建有少年醒獅隊;南海縣各鎮更有一些以家庭為單位組成的醒獅隊,三代同堂齊上陣舞獅者,常有之。此外,還有女子獅隊。

廣東醒獅舞不單國內有名,且揚名海外,海外的華人華僑均有舞醒獅的習俗。近年華僑、外國人到南海地區的舞獅館學醒獅、習武者甚眾。這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藝術的魅力和自強不息的精神。我們要盡一切努力,把醒獅這一優秀文化藝術傳統發揚光大。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廣東醒獅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⑦ 舞獅的方法與技巧

舞獅子一般需要五六人,甚至十多個人合作表演。

練習時,兩個扮演者一前一後,前面的稱獅頭,後面的稱獅尾,後面的人應比前面的人略高一些,這樣才能撐開獅皮。

獅頭扮演者在表演時用兩手托著套在自己頭上的「獅子頭」,身體向前微傾,從獅子嘴巴和眼睛處辨別方向,尋找目標,後面的隊員套上獅子皮之後,兩手抓住前面隊員腰上的帶子,雙肩下壓,俯胸踏腰屈體約成90度角,兩腿半蹲。

行走時,先邁前腳,再抬後腳,待前腳落地,後腳才接著落地,左右兩腳依次進行。在躥、跳、滾、戲球、舔毛、喘氣時,要求獅頭、獅尾配合末期,動作協調一致,一舉一動都要保持獅子的習慣。

(7)醒獅表演用什麼手套擴展閱讀:

舞獅介紹

1、河北徐水

河北省徐水縣北里舞獅可說是歷史悠久、源源流長,素有北獅獅舞之鄉的美稱。明清時期就以花會的形勢在張家廟會逢年過節,重大事件等場合中演出。

2、武漢黃陂

僵獅子是一種流行於湖北的黃陂和孝感兩地一帶元宵節的一種民俗活動,是一種舞獅的游獅活動,尤其以武漢市黃陂區的僵獅子最為有名。

3、福建林坊

林坊青獅屬北獅武功獅,俗稱公獅。其獅動作靈活敏捷,獅頭內可藏兵刃作質牌使用,可攻可防,掌獅頭和掌獅尾兩人,動作配合默契多變,模仿雄獅的各種姿態。

⑧ 如何製作醒獅

遠古時代人們以籮筐製作獅頭的一點根據吧,上朴以紙,畫上五官和花紋也就是古獅頭了,後來人們加以改進,以竹蔑、紙為主要材料,先用竹蔑紮成獅頭形狀,煳上紙朴,眼、耳、嘴等處,是可以活動的,再粘上豬繽、馬撰或植物織物,晾乾後,塗上各種顏色,再上光油定形。
傳統的醒獅的製作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現在流行的佛山紙扎獅頭工藝,一種則是瀕臨失傳的紙朴臉譜彩獅頭工藝。
.醒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文化活動。表演時,鑼鼓擂響,舞獅人先打一陣南拳,這稱為"開樁",然後由兩人扮演一頭獅子耍舞,另一人頭戴笑面"大頭佛",手執大葵扇引獅登場。舞獅人動作多以南拳馬步為主,獅子動作有"睜眼"、"洗須"、"舔身"、"抖毛"等。主要套路有"采青"、"高台飲水"、"獅子吐球"、"踩梅花樁"等。其中"采青"是醒獅的精髓,有起、承、轉、合等過程,具戲劇性和故事性。"采青"歷經變化,派生出多種套路,廣泛流傳。遂溪醒獅在表演上從傳統的地獅逐步發展到凳獅,由凳獅又發展到高台獅、高竿獅,由高竿獅又發展到樁獅。樁獅的難度也在不斷增大,如增加了走鋼絲、騰空跳等表演類。最高的樁接近3米,跨度最大達3.7米,充分體現了"新、高、難、險"的特色,被譽為"中華一絕"。廣州市的沙坑醒獅的道具造型特點是:獅頭額高而窄,眼大而能轉動,口闊帶筆,背寬、鼻塌、面頰飽滿,牙齒能隱能露。表演分文獅、舞獅和少獅三大類。通過在地面或樁陣上騰、挪、閃、撲、迴旋、飛躍等高難度動作演繹獅子喜、怒、哀、樂、動、靜、驚、疑八態,表現獅子的威猛與剛勁。

⑨ 小葉紫檀醒獅能佩戴嗎

小葉紫檀醒獅能佩戴,但不要長戴。
原因是人體分泌的汗液和油脂對於小葉紫檀是最大的天敵,接觸小葉紫檀後會沁入小葉紫檀的木質結構當中阻礙小葉紫檀的油性揮發從而使得其顏色變暗、失去光澤嚴重的會盤成黑煤球。
可以短時間的貼身佩戴小葉紫檀醒獅,並且佩戴後要立即用棉布手套將表面汗液和油脂盤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