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狐狸賣手套故事內容
《小狐狸買手套》的內容簡介:
寒冷的冬天來了,狐狸媽媽為了不讓小狐狸的手被凍傷,決定去鎮上幫他買一副手套。可是快到鎮上時,狐狸媽媽卻想起了差點被人抓走的可怕經歷,不敢再往前走了,只好讓小狐狸自己去鎮上。狐狸媽媽把小狐狸的一隻手變成人手的樣子,並反復叮囑他一定要伸這只手出去。
可是小狐狸來到商店門口時,卻因為緊張伸錯了手……本書是日本著名童話作家新美南吉最打動人心的故事,在日本家喻戶曉,並被選入小學語文課本。
這篇童話曾先後由多位不同的插畫家配圖,出版成繪本,但唯有黑井健繪圖的這一版本,牢牢把握住了狐狸母子間的溫情、小狐狸的天真可愛和雪國夢幻般的美麗場景。
《小狐狸買手套》作者簡介:
新美南吉(1913~1943),1913年出生於日本愛知縣半田,童話作家。日本兒童文學研究者石井桃子曾經說過一句名言:「北有宮澤賢治,南有新莢南吉」。
他的代表作有《小狐狸買手套》《狐狸阿權》《去年的樹》《花木村和盜賊們》等多部,多篇作品入選日本小學語文教材 。
(1)手套屬於什麼類型的繪本擴展閱讀
《小狐狸買手套》的賞析:
《小狐狸買手套》是日本天才童話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新美南吉也被譽為「日本的安徒生」,他作品的風格是「微笑中的傷感」。
這篇童話著墨於生活在不同世界的動物與人的心靈溝通,表面透露的是一種洋溢在陽光底下的溫暖,實則卻讓人感覺到冰冷徹骨,這種冰冷徹骨在小狐狸天真無邪的內心世界和被利益蒙蔽的冷酷的人間反差中暴露無遺。
這篇童話故事情節簡單易懂,篇幅不長,主要通過白描的寫法展開。童話一開始就講述了冬天來了,狐狸媽媽為了給小狐狸買手套,帶小狐狸上城鎮,然而面對即將到達城鎮前卻停止了腳步,最後讓小狐狸一人獨自去買手套。讓我們不驚一愣。
對我們常人來說,野外是野蠻的象徵,是冷漠的代表。城市是人居住的地方,是人性和溫暖的代表。然而在新美南吉筆下的在狐狸媽媽的眼中,從野外走向城鎮,則是從溫暖走向了野蠻,走向了冷酷,這就給狐狸媽媽想為小狐狸買手套設下了艱難屏障,也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
Ⅱ 繪本按什麼類型分類
繪本是指一類以繪畫為主,並附有少量文字的書籍,不僅是講故事和學知識,而且可以全面幫助孩子建構精神,培養多元智能。繪本的形式有很多,大致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類:
1、按照書的樣式可分為立體書、手偶書、音效書等等。
2、按照材質可分為紙板書、布制書等等。
3、按照體現的教育主題可分為日常生活類、科普類、意志培養類、情緒管理類、角色扮演類、文學作品類、智力開發類等等。
Ⅲ 小狐狸買手套的讀後感30字
寫作思路:寫作時從大處著手,盡量闡述自己的看法或者思想,全面詳細的解答問題,並且緊扣問題的中心,把要表達的內容完整表述出來。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閱讀了《小狐狸買手套》的故事。小狐狸一家住在北方的森林裡。下雪了,天很冷,狐狸媽媽讓小狐狸自己去鎮里買手套,臨走她把小狐狸的一隻手變成了人的手,叮囑小狐狸一定要把這只人手遞給買手套的人,否則他就會被人抓住。故事的最後小狐狸和媽媽說:「媽媽,人一點兒都不可怕呀」,而媽媽說:「人真的有那麼好嗎?」。
狐狸母子的對話我不太明白,問媽媽:「為什麼狐狸媽媽這么怕人類」,媽媽告訴我:「因為人類對野生動物的獵殺,造成當年舉目可見的藏羚羊、野馬、野驢、雪雞、黃羊等,眼下已經鳳毛麟角了。比如:狐狸的毛皮大衣、虎皮製品、高檔餐桌上的魚翅……。我們和動物同生活在一個世界,大自然的美麗和諧,我們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如果人類過度的捕殺,那麼會造成生物鏈的混亂和珍稀動物的滅絕!將給我們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我明白了,我們要保護自然!愛護自然!從自我做起!讓人類和動物做朋友!讓狐狸媽媽真正的認識到"人類真的有這么好!」同時,狐狸媽媽照顧和關愛小狐狸的情景,讓我想到了平日里爸爸、媽媽、老師們對我的照顧,感謝爸爸媽媽,感謝老師們,你們辛苦啦!
Ⅳ 小狐狸買手套去哪裡買
去小鎮上買。
《小狐狸買手套》是2008年6月1日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書籍,作者是日本新美南吉,譯者是彭懿、周龍梅。該書主要講述狐狸媽媽讓小狐狸自己去鎮上買手套的故事。
寒冷的冬天來了,狐狸媽媽為了不讓小狐狸的手被凍傷,決定去鎮上幫他買一副手套。可是快到鎮上時,狐狸媽媽卻想起了差點被人抓走的可怕經歷,不敢再往前走了,只好讓小狐狸自己去鎮上。狐狸媽媽把小狐狸的一隻手變成人手的樣子,並反復叮囑他一定要伸這只手出去。
可是小狐狸來到商店門口時,卻因為緊張伸錯了手……本書是日本著名童話作家新美南吉最打動人心的故事,在日本家喻戶曉,並被選入小學語文課本。這篇童話曾先後由多位不同的插畫家配圖,出版成繪本,但唯有黑井健繪圖的這一版本,牢牢把握住了狐狸母子間的溫情、小狐狸的天真可愛和雪國夢幻般的美麗場景。
作者簡介
新美南吉(1913~1943),1913年出生於日本愛知縣半田,童話作家。日本兒童文學研究者石井桃子曾經說過一句名言:「北有宮澤賢治,南有新美南吉」。
他的代表作有《小狐狸買手套》《狐狸阿權》《去年的樹》《花木村和盜賊們》等多部,多篇作品入選日本小學語文教材。
Ⅳ 少兒英語繪本故事有哪些可以推薦
1,「Goodnight moon」
「晚安,月亮」瑪格麗特懷斯布朗
「晚安月亮」其實沒什麼故事。這本書只是對某些東西的描述,比如小貓、老鼠和一個安靜的老太太。還有手套,玩具屋,甚至還有一頭牛。作者在開頭介紹了一切,然後在結尾分別道了晚安。這本書大部分故事都是由兩個和三個單片語成的短句,所以我在這里把它列為最簡單的書。
2,「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
「好餓的毛毛蟲」埃里克·卡爾
「好餓的毛毛蟲」是關於一個毛毛蟲的故事。這本書的開頭是一隻小毛毛蟲,它出生後,開始尋找食物。剛開始,毛毛蟲吃得很健康,比如水果和蔬菜。後來,毛毛蟲開始越來越多地吃垃圾食品,直到胃痛為止。正因為如此,毛毛蟲決定再吃點好吃的東西,感覺好多了。最後,毛毛蟲裹成繭,很快就變成了蝴蝶。這本兒童讀物非常適合學習基本的英語單詞,如數字、食物和一周中的幾天。重復對於提高你的英語水平是非常重要的,這本書提供很多重復句子,非常適合剛學習英語的小朋友。
3,「If You Give a Moose a Muffin」
「如果你給麋鹿松餅」勞拉·納莫夫
「如果你給麋鹿松餅」是關於一隻麋鹿誰總是想要更多的東西。首先,他想要一個松餅。然後他想要一些果醬。當他吃完了,他還想要一些,他讓你做更多東西。這本書語言使用了很多將來時態。這意味著大多數句子中都有動詞will。例如,「如果你給一隻麋鹿一塊松餅,它會想要一些果醬來配它。」這本書對學習未來時態和它的收縮(he will,you will,等等)特別有幫助。
Ⅵ 五年級英語繪本故事並在練習本上+寫出書名,作者,來自哪個國家+以及+繪本
摘要 這本書屬於:愛與包容的故事。故事的核心是這只家貓,並由此引發的寬廣的愛。
Ⅶ 如何指導中班幼兒閱讀繪本小狐狸的手套
1、適當 慈愛 實在 等待 柔軟 知道 照亮 究竟 2、是因為他的真誠 3、 「媽媽,我回來了」小狐狸見到了媽媽,高興的說。媽媽看到小狐狸手中拿著毛線手套,說「孩子,那個老闆對你怎麼樣?」孩子笑著說:沒有怎麼樣啊,我給他了兩個銅板,老闆把手套給了我,最後說了謝謝,喏,漂亮吧?」 媽媽撫摸著小狐狸的頭:「恩,真好看。」說完,拉著小狐狸進了洞。
Ⅷ 朱自強:拿什麼繪本奉獻給孩子
如今,越來越多的家庭都開始認識和接觸繪本,認為繪本是適合親子閱讀的好資源。著名兒童文學理論家朱自強老師在湖南省的一次《兒童文學的思想和藝術》講座上,曾對「拿什麼繪本奉獻給孩子」這一話題發表了自己看法,讓我們對於繪本會有更深層次的概念理解,推薦給大家一起來看看。
繪本不是讓孩子自己看的書,是大人讀給孩子聽的書
日本著名的繪本出版人、研究者松居直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他認為繪本不是讓孩子自己看的書,是大人讀給孩子聽的書。孩子自己看,和大人讀給孩子聽,這兩種閱讀方式有根本性的差異。
當繪本是大人讀給孩子聽的時候,孩子用耳朵聽大人講述出來的語言,然後用眼睛看著繪本上具有故事敘事功能的畫面,在這個過程中,會產生一個奇妙的效果。什麼效果呢?就是孩子用耳朵聽到的大人講的文字故事使他眼睛看到的繪畫的那些畫面動了起來,變成了一個動畫般的世界。而這個新的故事世界是兒童讀者自己建構出來的。在再造故事世界的過程中,孩子的想像力、理解力、判斷力等等都會得到發展,當然也包括語言的能力,這個語言不是講出來的物化的語言,而是在頭腦中形成的內在的豐富的語言世界。
所以我覺得松居直說的話觸及了繪本這個藝術形式的本質的特徵。小孩子用耳朵聽有聲的語言,用眼睛看畫面,然後使畫面活動起來,在這個過程中,小孩子對繪本世界有一個非常深入真切的心理體驗。所以,繪本的欣賞形式最好的是大人讀給孩子聽。
在讀繪本的過程中,如何引導孩子去發掘、思考問題。
一本好的繪本在心理上情感上一定會引起孩子的反映。
大人和孩子討論繪本的時候,問題的發動應該來自孩子。在閱讀前和閱讀中,一般來說,家長不要挖空心思絞盡腦汁的想這個問題,那個問題來問孩子,而是要去觀察孩子,一本好的繪本在心理上情感上一定會引起孩子的反映,這個會表露出來,這個時候,我們抓住孩子的關注點、興奮點,再來和孩子進行交流和討論,我覺得這樣效果才會更好。否則我們自己絞盡腦汁事先想了很多的問題,有可能會偏離孩子的感受,也有可能把孩子純正的閱讀引到歧路上,這種可能是有的。
讀一本繪本,我們大人在這里歸納主題,可是大人的理解和孩子的理解很可能完全相反。我給大家舉個例子,《拔蘿卜》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幼兒故事。我看到的繪本是俄羅斯的民間故事由阿·托爾斯泰(不是寫《戰爭與和平》的列夫·托爾斯泰)寫文字,日本一位畫家佐藤忠良,把這個文字畫成了一本繪本,叫書名《大蘿卜》。我在名為《兒童文學》的一種教材里看到對《拔蘿卜》主題的歸納,說是當你給孩子講團結力量大這個道理的時候,他不太好理解,但是如果你給他講拔蘿卜的故事,他對團結力量大這樣一個道理就很容易理解了。
大人對《拔蘿卜》歸納和分析對不對呢?我們不能絕對說他不對,但是我們看看他和孩子的感受有沒有區別。這本書我在26多年前,第一次留學從日本帶回國。我曾在東北師范大學的實驗幼兒園,給中班的小朋友講繪本,其中就有這本《拔蘿卜》。
這故事講得是從前有個老爺爺,種下了一顆蘿卜,他就盼著蘿卜快長成大大的甜甜的蘿卜,蘿卜長啊,果然長成大大的甜甜的蘿卜,老爺爺就去拔蘿卜,拔呀拔不動,老爺爺就叫來了老奶奶,一起拔蘿卜,拔不動,又叫來了小孫女,還是拔不動,就叫來了小花狗,還是拔不動,就叫來了小花貓,仍然拔不動,最後叫來了小老鼠,然後小老鼠拽著小花貓,小貓拽著小狗,小狗拽著小孫女,小孫女拽著老奶奶,老奶奶拽著老爺爺,老爺爺拽著大蘿卜,拔呀拔呀拔呀拔呀拔呀拔呀,蘿卜終於拔出來了。
當我在最後用力地說「拔呀拔呀」時,有幾個就站起來了,然後伸出手,隨著我「拔呀拔呀」的節奏,用力地拔蘿卜。這個情景對我很有觸動,讓我想到這本繪本的主題究竟是不是團結力量大。
如果是團結力量大這個主題,有一個故事是講的是一個老人讓他的幾個兒子出外謀生,臨行前拿來一支筷子讓兒子們去折,一折就折斷了,然後他拿來了一捆筷子,讓他們來折,折不斷,他說,你們弟兄們團結起來就有這么大的力量。這叫團結力量大。可是《拔蘿卜》這個故事如果是想說團結力量大,小孫女叫來三個五個同學一起來拔就可以了,為什麼要一次叫一個?最後叫來的還是小老鼠。這個太重要了。為什麼是小老鼠,一次拔不下來再來一次,拔不下來再來一次,把小花貓都叫來了,還是拔不下來,怎麼辦,還是不能放棄,哪怕是小老鼠這最後一點點力量也要使出來。
與團結力量大相比,《拔蘿卜》的主題更是要表現我們人類本質的精神力量,我們人類就有這種精神,做事情堅韌不拔,鍥而不舍,一次不行再來一次,再不行再來一次,這種精神,小孩子已經從故事裡感受到了,所以他們也要參與進來,一定要把大蘿卜拔出來。我用這個例子想說明,孩子們在閱讀繪本的時候,可能獲得的是與我們充滿理性思維的成年人不同的感受。
繪本是幼兒學習語言的最好資源
胡適等人都說過,文學語言是語言中最好的部分,而繪本的語言就是文學語言。我可以舉一個例子。前蘇聯有一位著名的繪本作家叫拉喬夫,他的《手套》是繪本中的經典。寫的是一個老爺爺帶著他的小狗,到森林裡去,半路上,一隻手套掉在雪地上,他沒有發覺,繼續往前走。過了一會,一隻小老鼠跑過來了,這是誰的手套?我搬進去住吧,就住了進去,過了一會,來了一隻青蛙,青蛙就問是誰啊,住在手套里的是誰?我是能吃的老鼠,你是誰啊?我是騰騰跳的青蛙,能讓我住進去嗎?可以啊,請吧。就住進去兩個人。
過了一會兒,小兔子跑過來了,小兔子就問住在手套里的是誰啊?我們是能吃的老鼠和騰騰跳的青蛙,你是誰啊?我是飛毛腿小兔子,能讓我住進去嗎?可以啊,然後住進去三個。接著來了狐狸,狐狸就問住在手套里的是誰啊?這些反復是非常有價值的東西,對幼兒來說不論是作為故事,還是作為語言教育和思維,都是非常有價值的東西。對狐狸的問題,回答是我們是能吃的老鼠、騰騰跳的青蛙和飛毛腿小兔子,你是誰啊?這個時候狐狸該怎麼做自我介紹?我是狡猾的狐狸?可以這樣介紹嗎?不可以,因為前面三個的介紹是「能吃」的老鼠、「騰騰跳」的青蛙和「飛毛腿」小兔子,都是在介紹自己的得意之處。這樣的介紹,就為狐狸的介紹定了調子。
我給孩子們講這個故事時問過孩子們,他們根據前文給出的信息,都知道狐狸不能說自己是「狡猾」的狐狸,他們說,狐狸會說自己是「聰明」的狐狸。在這樣的繪本語言中,孩子們了解了語言的褒貶色彩,了解了人物性格,思維、判斷能力得到了訓練。
還是《手套》這本繪本,日本研究兒童文學的學者吉田精一介紹過這么一件事。他兒子在小的時候非常喜歡看《手套》,經常沒事拿過來一個人翻看,有一天他翻著翻著,突然指著動物們的手套之家的檐廊上掛的鈴鐺說,「有這么個東西」,而吉田本人並沒有注意到這一細小的變化。確實,手套屋子的檐廊上釘著一顆釘子,到了後面一頁,那顆釘子上掛上了鈴鐺。這樣的發現,並非無關緊要。
它是具有啟發性的線索——我讀了吉田新一的這段介紹,先對「鈴鐺」作了求證,受吉田兒子的啟發,我又去查看手套之家的其他變化,於是感受到了手套之家在動物們的精心建設下,變得越來越舒適、漂亮。我猜測,注意到鈴鐺的存在的幼兒,很可能感受到動物們對「家」的心思。可以說,吉田精一的兒子所表現出的,既是思維的發展,也是語言的發展。
前面說到要引導孩子去發掘、思考問題,我覺得當出現了吉田精一的兒子的這種質量的關注時,就是和孩子討論問題的好時機。我們如果體會到在這句的背後,他關注的是什麼,他的心思是什麼,其實你就可以和他做一些討論。所以,我覺得給孩子讀繪本,我們大人要少闡述,就原原本本把這些精彩的具有豐富內涵的繪本用小孩子最能夠接受的方式讀出來,小孩子一定能夠感受到繪本的精妙之處。當孩子們有所得之後,他就很可能會想和你交流,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建立的討論、交流、互動是不是會有更正確的方向和更好的效果?
繪本閱讀可以幫助兒童發展思維,主要是因為繪本作品具有可預測性。
比如《我們的媽媽在哪裡?》:我們到車站的時候,一陣大風吹過來,把媽媽的帽子吹跑了,哦,糟糕,媽媽說,你們乖乖的留在這里,我去撿帽子。媽媽去撿帽子,我們坐下來一直等一直等,媽媽好久都沒有回來,我們開始哭了。一位警察叔叔走了過來,我們的媽媽不見了,我們邊說邊哭。她叫什麼名字?警察叔叔問。媽媽。這是典型的兒童中心主義時期的認知的方式。警察問,她長什麼樣子?她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孩子,把眼淚擦乾,我們去找他。
那就去找一個最美麗的女人。這位是不是你們的媽媽?警察叔叔問。不是,我們的媽媽很強壯。她都自己拿東西。這個美麗的女人不強壯,也不自己拿東西。這位(自己拿東西的)是不是你們的媽媽?不是,我們的媽媽不看報紙,可是她讀很多書。這要到哪兒去找?對,要到圖書館。
這位是不是你們的媽媽?不是,我們的媽媽才不會小聲說話,每個人都喜歡媽媽的聲音,她的聲音很有名。那要到哪兒去找呢?對,他們去了歌劇院,那位唱歌的是不是你們的媽媽?不是,我們的媽媽很瘦,可是她會煮世界上最好吃的菜。接著該去哪裡找?找廚師啊。這位是不是你們的媽媽?不是,我們的媽媽只戴漂亮的帽子。他覺得這個帽子不夠漂亮。
那接下來怎麼辦?去找戴漂亮帽子的媽媽。那位是不是你們的媽媽?不是,我們的媽媽不怕老鼠,她很勇敢。很勇敢嗎?那就找到了馴獅子的馴獸員。那位是不是你們的媽媽?不是,我們的媽媽才不會做這種傻事,她很聰明。很聰明要到哪裡去找?要去找老師。那位是不是你們的媽媽?不是,大家都喜歡聽媽媽講話。你看,孩子們不喜歡這個老師講話。找的是一個不太好的老師。啊,我想到媽媽說的話了,媽媽叫我們留在車站等她。然後警察抱著孩子,匆匆往回跑。這位就是你們的媽媽嗎?對,她就是我們的媽媽。
中國有個有名的故事:《小蝌蚪找媽媽》,和《我們的媽媽在哪裡》一樣,對兒童的思維能力是有發展作用的。這兩個故事其實是講一個事物的局部特徵和事物本身的關系,局部的特徵不能代替事物的整體,一個整體的事物由許許多多的特徵所組成。這樣的一個思維的過程、方式,作品會給孩子提供這樣的過程。你想我們的媽媽在哪裡?媽媽很勇敢,很強壯,很聰明,有很多特徵,那你一股腦給孩子講出來也不行,所以它有獨特的講述方式。
判斷給幼兒的繪本的故事好不好,有沒有可預測性是最重要的衡量標准。如果沒有可預測性,沒有發展的內在邏輯,小孩子的思維是得不到發展的,而且他讀起來也不會覺得有趣。有可預測性的故事會給孩子在閱讀的時候帶來巨大的閱讀樂趣,同時也會幫助他們發展思維。通過可預測性,他去推測去判斷,如果出現問題,他會去矯正修正,最後給出正確的判斷,而整個過程是一個很復雜的思維的過程。
朱自強:著名兒童文學理論家、中國作家協會兒童文學委員會委員、中國海洋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
歡迎關注麥田親子悅讀! 本微信公眾號由大學從事兒童文學教學的副教授創建,其宗旨是:推廣兒童文學知識,品讀兒童文學經典,探討親子閱讀價值,陪伴您和孩子一起成長!
麥田親子悅讀伴您共成長,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
Ⅸ 繪本《手套》感悟
今晚閱讀《手套》,大寶小寶一起讀繪本,姐弟倆一起看圖,姐姐讀,我在旁邊邊聽邊給他們倆做適當的補充。這本書除了我自己喜歡外,兩個孩子也很喜歡。
用繪畫來講故事
這本繪本的第一頁的文字是「有一個老爺爺在林子里走啊走,獵狗跟在他後面跑啊跑,老爺爺走啊走,走啊走,丟了一隻手套。」此處,畫家拉喬夫並沒有畫出老爺爺和獵狗,在故事的結尾,老爺爺走回來撿回手套,拉喬夫也沒有畫出老爺爺和獵狗。這是別具匠心的設計,為的是不分散小小讀者對手套的關注,為的是讓小小讀者們意識到手套才是故事的主角。
在繪本的第二頁,一隻小老鼠跑了過來。在寒冷的冬天,雪地上躺著一隻毛皮手套,你想想小老鼠會怎麼做?當然是住進去了。《手套》的每一頁畫面都具有可預測性,讓幼兒讀者根據畫面,就能猜到後面會發生什麼事情。
繪畫表現出來的細節
從第二隻動物青蛙起,青蛙、兔子、狐狸、灰狼,都是一請求就順利住進去的,但是,到了「長著獠牙的野豬」這兒,因為太擠,住進去的五隻動物就表示拒絕了,「不好不好,擠不下了,這很難辦!」。這話看起來像是灰狼說的。可是,野豬堅持要住進去:「不行,我怎麼也要擠進去。」從畫面我們可以看到,站在窗口的小老鼠和青蛙,一臉緊張地在聽著這些對話。
最後一個來的是大狗熊。大狗熊也要求住進去。同樣,前面住進去的六隻動物表示拒絕。畫面顯示,這話是擺著手的青蛙說的。大狗熊說:「那我也要住進去。」接下來的這句話是,「那、那你就擠擠看吧,老兄!
繪畫所表現的小老鼠和青蛙,一臉緊張地在聽著對話,小老鼠舉起的那根食指,這兩處細節使《手套》的繪畫的敘事變得十分生動和細膩。
《手套》里的動物們建設美好家園
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孩子的眼睛真的非常厲害。姐姐發現了鈴鐺,我當時只顧著看文字,沒細看圖畫,仔細一看,果然門廊上掛著一個鈴鐺,而在前面的兩頁畫面,還沒有鈴鐺,只有釘子。當孩子發現鈴鐺的時候,就會去想:鈴鐺是從哪裡來的?是誰把這個鈴鐺找來,又是誰把它掛在這里的?掛鈴鐺的釘子又是誰釘上的……這些,都是文字里沒有的。孩子的發現啟發、引導了我們作進一步的細看圖片。我們還能發現「手套房子」不僅掛上了鈴鐺,還有梯子、門廊以及非常富有藝術氣息的窗戶。這其實意味著,動物們是在精心地建造自己的家園。
對話水平非常高超
在幼兒心智世界的發展中,語言能力的獲得至關重要。優秀圖畫書里的豐富詞彙,將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最基本的精神食糧;而書里充滿表現力的圖畫,也起著同樣的作用。」
我們來看看《手套》里的德動物們是怎樣介紹自己的。小老鼠說 「我是有尖尖爪子的小老鼠」,青蛙說「我是蹦蹦跳跳的青蛙」,兔子說「我是跑得快的兔子」,輪到狐狸出場了,它是怎樣介紹自己的?它沒有說「我是狡猾的狐狸」,而是說「我是愛打扮的狐狸」。狐狸為什麼這么說呢?既然小老鼠、青蛙、兔子都在誇自己,狐狸也得誇誇自己。但是,狐狸並不是直接誇自己美麗,而是說「我是愛打扮的狐狸」,語言的委婉、含蓄就出來了。這樣的語言對孩子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
繪本讀完,我們演出來。孩子們超級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