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手套類別 » 拿檔案為什麼戴手套
擴展閱讀
皮衣怎麼拋光好看 2025-09-11 04:19:58
小腿大穿什麼裙子 2025-09-11 03:54:35

拿檔案為什麼戴手套

發布時間: 2022-09-09 08:06:59

㈠ 警察破案時為什麼戴手套

戴手套是為了避免留下與案件無關的指紋。

技偵部門在勘察案發現場時,在有必要的情況下還得在腳下墊上架空的木板來避免破壞案發現場遺留的足跡。

㈡ 企業文件檔案如何管理

一、檔案保管的內容和要求

(一)檔案保管的內容

檔案保管是維護檔案完整與安全的活動,指採取一定的管理方式和技術手段對檔案進行科學管理與保護,以維護檔案的完整與安全,最大限度延長檔案壽命的工作。其主要內容包括三個方面:

1.檔案庫房管理

2.檔案流動過程中的保護

3.保護檔案的專門措施

(二)檔案保管的基本要求

1.以防為主,防治結合

2.加強重點,照顧一般

二、檔案保管的基本條件

檔案保管工作基本的物質條件主要有:檔案庫房、檔案裝具、檔案保管設備和檔案的包裝材料。

(一)檔案館(室)建築

1.檔案館建設規模和構成

檔案館應按照《檔案館建設標准》和《檔案館建築設計規范》設計建造。檔案館建築由檔案庫房、對外服務用房、檔案業務和技術用房、辦公室用房和附屬用房及建築設備組成。

2.檔案館的選址

檔案館的選址應符合下列要求:應選擇工程地質條件和水文地質條件較好地區;應遠離易燃、易爆場所,不應設在有污染腐蝕性氣體源的下風向;應選擇交通便利,城市公用設施比較完備的地區;應選擇地勢較高、排水通暢、空氣通暢和環境安靜的地段。

3.檔案館的建築設計

4.檔案室用房

檔案室用房一般由檔案庫房、檔案閱覽用房和檔案人員辦公用房組成。

(二)其他保管條件

1.檔案裝具

我國使用的檔案裝具主要有:檔案架、檔案箱、檔案櫃、密集架。其中,活動式檔案密集架在有效利用庫房空間、方便管理和密閉等方面具有較好的性能。

2.檔案保管設備。

3.檔案包裝材料。

我國包裝檔案的材料主要有兩種:卷皮、卷盒等。

三、檔案庫房管理

(一)檔案裝具的排列編號

1.合理布局。2.避光通風。3.整齊有序。

(二)檔案存放

1.檔案的排列存放

檔案館對館藏檔案的存放應堅持簡便、實用、便於管理的原則,以全宗為單位排列。

檔案室的檔案,一般根據檔案的種類實行分類排列,將同一類別的檔案集中存放在一起。

2.檔案存放位置索引

檔案存放位置索引是以表冊或卡片的形式記錄和反映檔案在庫房和裝具中存放次序的管理工具。檔案存放位置索引有兩體例:一是指明檔案存放位置的索引;另一種是指明庫房內裝具所存放檔案的索引。

(三)檔案管理的應急處置

檔案管理的應急處置,是指由人為或自然因素引起的突發性危及或可能危及檔案安全和嚴重干擾檔案工作秩序,需要採取應急措施加以處置的工作。

1.檔案管理的應急處置預案

2.檔案管理的應急處置措施

四、檔案保護

(一)庫房溫濕度的控制

《檔案館建築設計規范》對於檔案庫房的溫濕度標准作出規定,溫度為14℃~24℃;相對濕度為45%~60%。庫房溫濕度的控制方法很多,主要是通過密閉、通風,結合增溫、降溫、增濕、降濕等措施,使庫房溫濕度控制在標准范圍內。

1.密閉

密閉是庫房溫濕度的控制的基礎。。

2.通風

(二)庫房的「八防」措施

庫房的「八防」措施通常是指防火、防水、防潮、防霉、防蟲、防光、防塵、防盜,它們是保障檔案實體安全的主要防護措施。

1.防火

檔案庫房裝具應採用金屬櫃架,庫房照明燈具及其他電器時,要保證材質、性能上的安全性,安裝時必須按照規范操作,保證線路的安全。

2.防光

檔案庫房一般應使用白熾燈為照明光源。

3.防霉

滅菌的方法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物理滅菌法,包括有冷凍真空乾燥滅菌、真空充氮滅菌、微波滅菌等方法;另一類是化學滅菌法,包括酒精滅菌、臭氧滅菌、甲醇滅菌、環氧乙烷滅菌等方法。

4.防蟲

殺滅害蟲的方法有物理方法和化學方法物理兩種,物理方法主要有低溫殺蟲、高溫殺蟲、射線輻照射殺蟲、氣調殺蟲等;化學方法主要是採用熏蒸殺蟲劑來殺滅害蟲,常用的熏蒸殺蟲劑有硫酸氟、磷化鋁、環氧乙烷等。

(三)檔案修復

檔案修復是指使受損或退變檔案恢復或接近原有特徵,或對其進行加固的過程,是一項搶救性的保護措施。紙質檔案修復技術主要包括去污技術、去酸技術、加固技術、修裱技術、字跡恢復與顯示技術等。

㈢ 公司里的檔案應該怎麼歸類怎麼保存

檔案歸類:
■★第一條 管理部門�1.文書結案後,原稿由各文書管理部門歸檔,經辦部門視實際需要留存影本。如為 特殊案 件因業務處理需要,原稿須由經辦部門保管者,應經文書管理部門主管同意後妥為保存,文 書管理部門以影本歸檔,原稿用畢後仍應送文書管理部門歸檔並換回影本。2.各公司檔卷分類目錄及編號原則,由各公司總經理室或事業部經理室統一制定管 理;總管理處各部、室、中心則由各部門自行編定報送總管理處總經理室。

■★第二條 文件點收�文件結案移送歸檔時,依如下原則點收:�1.檢查文件的本文及附件是否完整,如有短少,應即追查歸入。2.文件如經抽存者,應有管理部門主管的簽認。3.文件的處理手續是否完備,如有遺漏,應即退回經辦部門補辦。4.與本案無關的文件或不應隨案歸檔的文件,應即退回經辦部門。5.有價證券或其他貴重物品,應退回經辦部門,經辦部門應送指定保管部門簽收後 ,文件送歸檔。

■★第三條 文件整理�點收文件後,應依下列方式整理:�1.中文直寫文件以右方裝訂為原則,中文橫寫或外文文件則以左方裝訂為原則。 2.右方裝訂文件及其附件均應對准右上角,左方裝訂則對准左上角理齊釘牢。3.文件如有皺折、破損、參差不齊等情形,應先整補,裁切折疊,使其整齊劃一。

■★第四條 檔案分類�1.檔案分類應視案件內容、部門組織、業務項目等因素,按部門、大類、小類三級分類。先以部門別區分,部門別之後依案件性質分為若干大類,再在同類中依序分為 若干小類。 2.檔案分類應力求切合實用。倘因案件較多,前款三級不敷應用時得於第三級之後 另增第四級「細類」。如案件不多,亦可僅使用「部門」及「大類」或「小類」二級。3.同一「小類」(或細類)之案件以裝訂於一檔夾為原則,如案件較多,一個 檔夾不敷使用時,得分為兩個以上的檔夾裝訂,並於小類(或細類)之後增設「卷次」編號,以便查考。4.每一檔夾封面內頁應設「目次表」,案件歸檔時依序編號、登錄,並以每一案一個「目次」編號為原則。5.檔號之表示方式如下�A1A2——B1B2C1C2D1——E1E2A1A2為經辦部門代號,B1B2為大類號,C1C2為小類號。D1為檔卷卷次,E1E2為檔案目次。

■★第五條 檔案名稱及編號�1.檔案各級分類應賦予一名稱,其名稱應簡明扼要,以能充分表示檔案內容 性質為原則,且有一定范疇,不宜籠統含混。2.各級分類、卷次及目次的編號,均以十進阿拉伯數字表示;其位數使用視案件多 寡及增長情形而斟酌決定。3.檔案分類各級名稱經確定後,應編制「檔案分類編號表」,即將所有分類各級名 稱及其代表數字編號,用一定順序依次排列,以便查閱。4.檔案分類各級編號內應預留若干空檔,以備將來組織擴大或業務增繁時,隨時增補之用。5.檔案分類各級名稱及其代表數字一經確定,不宜任意修改,如確有修改必要,應事先審慎研議,並擬具新舊檔案分類編號對照表,以免混淆。

■★第六條 檔號編定�1.案件如系新案,應就「檔案分類編號表」,查明該案件所屬類別及其卷次、目次 順序編列檔號。2.案件如可歸屬前案,應查明前案之檔號予以同號編列。3.檔號以一案一號為原則,遇有一案件敘述數事或一案歸入多類者,應先確定其主 要類別,編列檔號。4.檔號應自左而右編列,右方裝訂的案件,應將檔號填寫於案件首頁的左上角;左 方裝訂者則填寫於右上角。

■★第七條 歸檔與檔案清理�1.歸檔文件,應依目次號順序以活頁方式裝訂於相關類別的檔夾內,並視實際需要 使用「見出紙」註明目次號碼,以便翻閱。2.檔夾的背脊應標明檔夾內所含案件的分類編號及名稱,以便查檔。�

■★第八條 保存期限�文件保存期限除政府有關法令或本企業其他規章特定者外,依下列規定辦理:�1.永久保存:(1)公司章程;(2)股東名簿;(3)組織規程及辦事細則;(4)董事會及 股東會紀 錄;(5)財務報表;(6)政府機關核准文件;(7)不動產所有權狀及其他債權憑證;(8)工程設 計圖;(9)其他經核定須永久保存的文書。2.10年保存:(1)預算、決算書類;(2)會計憑證;(3)事業計劃資料;(4)其他經核 定須保存10年的文書。3.5年保存:(1)期滿或解除之合約;(2)其他經核定保存5年的文書。4.1年保存:結案後無長期保存必要者。5.規章由規章管理部門永久保存,使用部門視其有效期間予以保存。

■★第九條 檔卷清理�1.管檔人員應隨時拂拭檔案架,維護檔案清潔,以防蟲蛀腐朽。每年年度更換時, 依規定清理一次,已屆保存期限者,得予銷毀,銷毀前應造冊呈總經理核准,必 要時向主管官署報備,並於目錄表之附註欄內註明銷毀日期。2.保管期限屆滿的文件中,部分經核定仍有保存參考價值者,管檔人員應將「 收(發)文登記單」第五聯附註在其保留文件上,並在第五聯上註明部分銷毀之日期。

■★第十條 調卷程序�1.各部門經辦人員因業務需要需調閱檔案時,應填具「調卷單」經其部門主 管(科長以上)核准後持向管檔人員調閱。2.管檔人員接到「調卷單」經核查後,取出該項檔案,並於「調卷單」上填注借出 日期後,將檔案交與調卷人員。「調卷單」則依預定歸還日期之先後整理,以備稽催。3.於檔案室當場借閱者,免填「調卷單」。4.檔案歸還時,經管檔人員核查無誤並於「調卷單」填注歸還日期及簽章確認後,檔案即行歸入檔夾。「調卷單」由管檔人員留存備查。

■★第十一條 調卷管理�1.「調卷單」以一單一案為原則,借閱時間最長以一周為限,如有特殊情形欲延長 調閱期限時,應按調閱程序重新辦理。2.調卷人員對於所調案件,不得抽換增損,如有拆開必要時,亦須報明 原因,請管檔人員負責處理。3.調卷人員調閱檔案,應於規定期限內歸還,如有其他人員調閱同一檔案時,應經調卷變更登記,不得私自授受。4.調閱案件限與經辦業務有關者,如調閱與經辦業務無關之案件,應經文書管理部門主管同意
保存:
第一條、為提升檔案保存技術,妥善維護檔案安全,發揮檔案管理功能,特訂定本規范。
第二條、紙質類檔案之保存,應妥善採取防光、防熱、防潮、防蟲及防菌等措施,避免檔案受光害及紙質纖維素之氧化或水解或因蟲、菌危害,導致檔案之損壞。
第三條、紙質類檔案宜以化性穩定之聚酯類膠膜保護袋或去酸材質之卷夾或保護盒存放。
第四條、紙質類檔案如有破損,應隨時修補;其修補方法得以裱法、鑲法或其他適當方法為之。
第五條、紙質類檔案如因本身及外在環境影響而產生泛黃變脆、劣化損壞等情形時,應予裱褙處理。
第六條、微縮片、正片、負片及照片等攝影類檔案應存放於保護套(袋)或底片夾內,再置入去酸之保護盒中。
前項保護套(袋)或底片夾之材質,應選擇純聚丙烯、純聚乙烯類塑膠片或中性之紙類。
第七條、微縮片、正片或負片之保護盒應水平置放,避免陽光直射,並應定期檢查。
第八條、攝影類檔案應設置專用儲存櫃,其材質應選用惰性材料,並具有溫、濕度控制及四小時以上之防火功能。
第九條、攝影類檔案及錄影(音)帶類檔案放入儲存櫃前應逐步回溫。取出後,亦同。
第十條、永久保存之彩色照片,應以翻拍成底片或彩色微縮片,或以數位方式或其他適當方式儲存之。
第十一條、檔案管理人員拿取攝影類檔案時應配戴棉質或尼龍手套,接觸時以邊緣部分為限,避免於膠片上留下指印或刮傷。
第十二條、錄影(音)帶類檔案入庫前,應將防誤抹孔關閉,個別存放於絕緣之保護卡匣盒內,再置於儲存櫃中。
前項儲存櫃之存放,應避免鄰近電器用品或帶有磁場之場所。
第十三條、錄影(音)帶類檔案應定期檢查及轉帶;如有變質,應即處理,並定期復制轉錄,以利保存。
前項檔案如經依法應用,入庫前應轉回起頭點;快速轉帶後,應經散熱後始予收藏。
第十四條、錄影(音)帶類檔案如有發霉情形,應使用除霉噴液,清除發霉。
第十五條、電子媒體類檔案應以壓克力、純聚丙烯等化性穩定材質之保護夾盒個別存放,再放置於儲存櫃中。
第十六條、電子媒體類檔案應避免陽光直射或用清潔溶液擦拭。
擦拭光碟片應使用軟質之織布,由中心部位以放射方向向外圍拂拭,避免用同心圓方向擦拭之。
第十七條、光碟片應避免刮傷或改變光碟面原有之標示方式。
檔案管理人員拿取光碟片時應配戴棉質或尼龍手套,接觸時以邊緣部分為限,避免於光碟表面留下指印或刮傷。
第十八條、檔案之蟲害、菌害防治,應依下列五階段防治措施行之:
(一)避免:室外避免草木叢生及使用夜間燈光誘引昆蟲,並避免堆放木頭,杜絕白蟻等昆蟲滋生。室內收藏櫃勿與地板及牆壁密接、避免鋪設地毯,水管避免經過天花板,以維持環境之整潔。
(二)阻絕:窗戶加裝紗窗、排水口及通氣孔加裝濾網,縫隙處應予以填補,防止昆蟲入侵。必要時於通風口加裝空氣凈化設備,以減少菌害發生。
(三)偵測:定期翻閱檔案檢視檔案狀況,進行環境偵測並作成紀錄;利用粘蟲紙等誘捕器捕捉昆蟲,並隨時追蹤昆蟲入侵或菌害之各種跡象。
(四)因應:如檔案已遭蟲害或菌害,應即進行除蟲、殺菌處理。
(五)恢復:包括環境之恢復及檔案狀況之恢復,並針對重要檔案進行修補。
第十九條、檔案入庫前應檢查檔案狀況;如有蟲害或發霉情事,應立即隔離進行除蟲或殺菌。
第二十條、前點除蟲、殺菌,應視菌蟲種類、檔案媒體類型或損壞狀況選用下列方式行之:
(一)熏蒸法:使用含化學成分之熏蒸劑熏蒸方式。
(二)低溫法:將檔案裝入袋中密封,放入攝氏零下二十度至三十度之冷凍庫十四日以上之方式。
(三)低氧法:置換密閉空間內之氧氣成其他氣體,使氧氣濃度降至百分之零點三以下並維持十四天之方式。
(四)鈷六十加馬(γ)射線法:利用該射線之穿透力及殺傷力輻射殺蟲之方式。
(五)其他經檔案管理局公告之方式。
前項處理應避免造成檔案、人體之傷害及環境之破壞,處理後應將蟲屍排遺清理乾凈。第一款之熏蒸法宜注意禁止排放氟氯碳化物並降低氮氧化物及二氧化碳排放量。

㈣ 考古人員發掘時要不要戴手套

發掘時可以不要,但搬拿時一定要戴手套。
《田野考古工作規程》中規定文物採集的 — 般步驟是:
(一)記錄

記錄要隨時進行.這個過程應該貫穿考古現場保護的始終.不僅包括對文物進行所有的操作程序和步驟的文字記錄和照相、錄像等音像資料。還包括每天的工作日記,檔案記錄是出土文物保護修復的第一手資料,記錄和保存好檔案,能為後人進行文物保護修復工作提供借鑒和幫助。

(二)采樣

所採集樣品包括環境樣品和文物樣品。環境樣品是指從考古現場環境中的土質,水質,墓室內氣體等獲得的樣品。文物樣品是指從文物上採集的顏色,漆片,紡織品,金屬飾品,糧食顆粒,器物中的殘留物等樣品。對獲得的樣品進行科學的分析檢測,是考古和實驗室保護研究的重要依據。

采樣的基本原則是:

1、所取樣品能夠盡量滿足研究的需要。

2、要明確樣品的層位以及共存的遺物。

3、盡量選擇殘器或破損器物不被注意的部位采樣,不要對器物紋飾和重要部位造成損傷。

4、科學保管樣品,避免外界因素干擾,使之失去科學研究價值。

(三)搬拿

地下文物經過多年的地下埋藏和不斷的土壤腐蝕過程,文物本身發生很多的變化,不再是入藏時那樣的結實,雖然看起來很完好,其實卻很脆弱。所以搬拿時應遵守以下規則:

1 、 必須戴上手套,目的是保護文物不受污染。

2 、拿文物時要小心謹慎,輕而穩。

3 、 小件器物應該雙手捧著,大件器物應該一隻手托底,另一隻手扶持,或者雙手捧著器物的中下部分,不要提它的口沿和耳部。

4 、 紡織品和纖維製品不要折疊,應放在一個托板上搬拿。

(四)提取

「提取」 是指將文物從土裡剝離出來的過程,它是文物出土後的第一次移動,提取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以後的保護修復工作,所以,它是考古發掘現場保護技術的重要環節。無論採取何種方法提取文物,首先必須考慮提取是否會對文物造成損害或影響。其次必須了解所提取文物的強度。在一般情況下,最好能採取一些措施,對文物進行必要的補強處理,盡可能地保證文物的安全。此外,整個提取過程要做好記錄工作。

整體提取主要用在非常脆弱或復雜跡象文物的提取,整體提取一般有箱取法、插板法和托網法。使用的插板示意箱取法: 箱取法又稱「套箱法」,是在考古發掘現場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方法。是指在將需要提取的遺存同周圍的土分割開來,然後套上木箱,再將底部掏空,使遺存剝離出來的方法。 圖 3.8 是箱取法的箱體示意圖提取方法可分為背襯法和整體提取法。背襯法主要用於大的片狀的文物提取。例如壁畫的揭取。整體提取主要用在非常脆弱或復雜跡象文物的提取。
《田野考古工作規程》是根據1982年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田野考古工作符合科學要求的原則所制訂的,並於1984年發布實施。全書共分八章,內容包括:總則,考古調查,考古發掘單位和領隊職責,考古發掘,發掘資料整理,發掘成果刊布,發掘資料管理,附則。另有附錄和表格樣式兩部分內容。

㈤ 辦案民警在案發現場為什麼要戴上手套

主要怕破壞現場,影響對案件偵查。次要安全、衛生。工作需要。
對案發現場破案是刑事偵察部門在同刑事犯罪作斗爭中,經常採取的一項偵查手段。它是根據刑事案件發生的規律特點以及構成,對案件的結構因素組織偵察。
關鍵是對現場痕跡,物證的勘驗、鋻別,必要時請專家解決疑難雜症。

㈥ 為什麼警察要戴手套在案發現場查案

你好,怕破壞犯罪現場,所以戴手套怕留下指紋和犯罪嫌疑人弄混。

㈦ 為什麼那些辦案的人要戴白手套

應為犯罪嫌疑人可能會在任何地方留下蛛絲馬跡 也有可能有留下他自己都不知道的線索 如果不帶手套可能就會干擾到查找線索或者抹去線索

㈧ 央視講故事的那種紀錄片 主持人拿到某個檔案袋的時候還會戴手套

作一個假象,讓觀眾認為這是一件塵封已久的檔案的表象,帶手套是避免污染,查歷史檔案必備。

㈨ 亦可為什麼總帶著皮手套 陸亦可辦案總戴黑手套的原因

  • 網友的神論,就是我的觀點

  • 話說,陸亦可是去查案,又不是去殺人,如果不是為了裝X,那也可以理解為避免落下指紋,但這個說法太牽強。

  • 也有另一種解釋,因為黑色皮手套看來比較拽,而且專業。

  • 陸亦可和高小琴握手都戴手套,連起碼的禮儀都沒有。而堵歐陽菁的時候卻沒有戴。心理學判斷,陸亦可缺乏安全感,沒有自信,戴手套是給自己找一點寄託和安慰。

  • 戴著手套跟高小琴握手,說明陸亦可內心中是把高小琴當作罪犯了,所以故作姿態,擺明立場。表面上對高總缺乏尊重,盛氣凌人。實際上是缺乏自信的表現。

  • 而跟局長在一辦案,壓力都在局長那邊了,自然不需要戴手套了。這也說明陸亦可的工作能力普通,心理素質差。

  •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原著中的陸亦可就是帶著手套出門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