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手套類別 » 怎麼用手套做科學實驗
擴展閱讀
深灰裙子怎麼穿 2025-09-14 22:10:38
低領旗袍媽媽怎麼配配飾 2025-09-14 22:07:26
賣內衣睡衣怎麼做銷售 2025-09-14 22:06:45

怎麼用手套做科學實驗

發布時間: 2022-08-23 22:52:49

㈠ 怎麼在手上著火的科學實驗作文

將線手套用水浸透,擠去水後帶在左手上,手指伸進盛有40%酒精的燒杯中浸濕,再把手伸到酒精燈火焰上引燃。為了讓同學們看清手指在燃燒,可用右手取一張紙條在左手指上方引燃。當左手感覺熱時,便可用力握拳使手套內的水滲出將火熄滅,這是一個有驚無險的實驗哦。

㈡ 做實驗手套如何選

一、麻面手套

在實驗室作業,選擇麻面手套是很關鍵的。因為在實驗室大多數器皿為玻璃製品,表面光滑,需要小心翼翼地抓握。而麻面手套能夠增強器皿與手套間的摩擦力,使得實驗員更易抓握器皿,避免不必要的危險。


二、無粉手套

一次性有粉手套中的粉末會使得手部水分降低,導致皮膚乾燥,造成刺激。重者會患上接觸性皮炎。由於實驗員是在空氣總進行手套穿脫,粉末會以氣溶膠的形式散開,成為病原體的傳播載體。同時,粉末還會延緩手部傷口的癒合。所以在實驗室工作要選擇無粉手套會更加安全。 三、防化防腐蝕手套

在實驗室工作,佩戴的手套需要具有耐酸鹼和耐烴類物質的功能,保證手套不被化學物質腐蝕而變大,或者侵入手套內部,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

常用的一次性手套種類有丁腈手套和乳膠手套,從性能而言,丁腈手套優於乳膠手套。因為部分人士對乳膠手套過敏,丁腈手套可以完全避免這種情況的產生,採用優質丁腈,不致過敏;同時丁腈手套的防腐蝕性也優於乳膠手套,耐化學品性能強。 同時,丁腈手套會記憶動作取現,根據手部溫度變化而變化,即使實驗人員長時間佩戴實驗,也不會感覺疲勞。

答案來自

㈢ 如何指導家長在家中進行科學小實驗

建議家長在家裡和孩子一起做的科學小實驗?(
今天,介紹18個科學小實驗 超贊!

1、會變色的花
材料准備:兩枝淺色帶莖的花,相同的透明瓶兩個,藍色墨水。
實驗操作:
(1)將兩個透明瓶內注入相同多的水,其中一個滴入幾滴藍色墨水
(2)將兩支花分別放入透明瓶內,幾天後觀察花朵顏色的變化。
指導建議:
●提供給幼兒的花朵顏色盡量是淺色的。
●注意引導幼兒每天觀察莖及花朵的變化,並做好記錄。
拓展與替代:可在自然角用芹菜、香菜等易觀察的植物做實驗,引導幼兒觀察並記錄。
附:科學小知識
莖是植物的營養器官之一,具有支撐植物、運輸水分和養料的作用。植物的莖能從下至上地將根吸收的水分和養料運輸到植物的各個部分。花瓶中的花朵會變色正是因為莖輸導藍色墨水的原因。
2、互不理睬的氣球
材料准備:氣球兩個、乾燥的絨布(或絨毛衣)、細線。
製作方法:把兩只氣球吹滿氣,綁好以防止漏氣,並用細線連在一起。
實驗操作:
(1)讓幼兒手提細線的中間,會發現兩只氣球是相互靠在一起的。
(2)讓幼兒用乾燥的絨布(絨毛衣)分別在兩只氣球上充分摩擦,然後再提起線,會看到兩只氣球分開了。
指導建議:提醒幼兒摩擦時用力要適度,不要把氣球弄破。
拓展與替代:把塑料繩紮成把,自上而下用手不斷地捋,就會看到塑料繩像花朵一樣展開。
附:科學小知識
科學實驗表明,物體因摩擦而帶的電,不是正電就是負電。與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的電相同的,叫做正電;與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所帶的電相同的,叫做負電。相同的電荷有相互排斥的特性,而不同的電荷會互相吸引。由於兩個氣球被絨布摩擦後帶上了同種電荷,所以會互相排斥,自然就分開了。
3、電池家族
材料准備:各種型號不一的電池、電動玩具一個 電池家族圖。
實驗操作:
(1)讓幼兒觀察電池的外形特徵,按照型號、功能給電池分類或排隊。
(2)引導幼兒選擇合適的電池,按照正確的方法裝入電動玩具內,使電動玩具動起來。
指導建議:
●指導小班幼兒在玩電動玩具的過程中了解電池的作用。
●在認識電池的基礎上,指導中、大班幼兒給玩具安裝電池,引導幼兒觀察電池的「,、「一」兩極,進行正確安裝。
●提醒幼兒將廢舊電池回收到指定位置。
拓展與替代:
◆指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和父母一起尋找家裡需要使用電池的物品,如手機、手電筒、鍾表等,並嘗試拆裝電池。
◆有條件的幼兒園可以給幼兒提供各種充電電池,讓幼兒了解充電電池和普通電池的區別。
附:科學小知識
電池是泛指能產生電能的小型裝置,如太陽能電池。我們通常使用的化學電池可以分成原電池與蓄電池兩種。原電池製成後即可以產生電流,但在放電完畢即被廢棄。蓄電池又被稱為二次電池,充電後可放電使用,放電完畢後還可以充電再用。目前,我們通用的一次性電池主要有碳性電池和鹼性電池,一般每節1.5V,呈圓柱形,型號常見的有1號、5號和7號,數字越大,型號越小。當我們把電池正確安裝到電動玩具里後,打開開關,電池就能給電路提供電流了,同時把電能轉化成機械能,玩具就能動起來了。
4、磁力線
材料准備:一個小盤子,一個塑料袋;一張手工紙,一些鐵屑;一根條形磁鐵。
實驗操作:
1.將磁鐵放入塑料袋中,接著在沙堆里攪拌,然後拿出塑料袋放到小盤子里,取出磁鐵,鐵屑就會掉下來,多次以後就能取得很多鐵屑。
2.將磁鐵放到手工紙上,在周圍均勻地撒上收集到的鐵屑,輕輕敲打手工紙,由於磁場的作用,紙上就會出現磁力線的圖案了。
指導要點:教育幼兒不要將磁鐵接近手機和手錶、電視機等電子產品,以免損壞這些電子產品。
5、美麗的彩虹
材料准備:兩個塑料水瓶,一支圓規;一把錐子,一些水;一根小號縫衣針。
實驗操作:
1.用縫衣針在塑料瓶蓋上扎大概二十幾個小孔,將塑料瓶灌滿水,蓋緊瓶蓋,人背對太陽,握住瓶子,輕輕地擠壓使水噴出來,就能看見彩虹了。
2.用錐子在另一個瓶蓋上扎孔,重復上面的試驗,這次從瓶蓋上噴出的小雨中就看不到彩虹了。
指導要點:幼兒在用縫衣針扎孔時要指導幼兒注意使用縫衣針的方法,使用縫衣針時要注意不弄到手上
6、水笛
材料准備:一根長吸管,一把剪刀;一隻玻璃牛奶瓶;一瓶水。
實驗操作:
1、用一直空的玻璃牛奶瓶,向瓶中放入大半瓶水;
2、用剪刀在長吸管大約三分之一處剪個口子,使它幾乎斷開,但還要連著一點;
3、使吸管在切開處彎曲,將吸管較長的一段插入水中,切口處於水面上,使勁向吸管吹氣就會聽見聲音,調整吸管在水中的位置,聲音又會發生變化。
附:科學小知識
當我們向吸管中吹氣的時候就會產生一股噴出的氣流。這股橫向的氣流通過較長段吸管口部的時候,引起吸管中氣柱的振動,於是產生了一個微弱但穩定的聲音。當較長段吸管在水中下降時,振動的空氣柱縮短了,從而產生了一個較高調的聲音,吸管上升,空氣柱加長,便產生了一個低調的聲音。
7、自製陀螺
材料准備:廢舊光碟、水彩筆、各種顏色的即時貼。
製作方法:用各種即時貼裝飾光碟,然後將粗細適中的水彩筆從光碟中小孔穿入,並固定住。
實驗操作:讓幼兒用力擰轉陀螺,然後放手,讓陀螺旋轉,看誰的陀螺旋轉時間最長。
指導建議:
●指導幼兒分別用水彩筆的兩頭做支點,觀察旋轉速度和時間的不同。
●觀察陀螺旋轉速度不同時,光碟上即時貼顏色的變化。
●調整支點距離地面的距離,觀察陀螺旋轉時間長短的變化。
●指導幼兒用不同的力度旋轉陀螺,觀察陀螺旋轉的時間長短。
拓展與替代:
◆可使用卡紙、火柴棒或其他材料製作陀螺。
◆用紅、黃、藍三種顏色中任意兩種顏色裝飾陀螺,進行三原色實驗。
◆讓幼兒在生活中玩各種各樣的陀螺。
附:科學小知識
陀螺是中國古老的兒童玩具,是在地上轉的回轉體。陀螺在旋轉的時候,不但圍繞它本身的軸線轉動,而且還圍繞一個垂直軸做錐形運動。要讓陀螺立起來,必須不斷地施加外力,一旦失去外力的幫助,陀螺很快就會倒下來,因為陀螺的支,占、太小,無法支撐自身的重量。陀螺轉動的時間長短與支點距離地面的遠近、旋轉時的用力大小、支點與地面接觸面積和摩擦力有關。
8、自製沙漏
材料准備:兩兩相同的礦泉水瓶若干(瓶口大小不一)、沙子、秒錶。
製作方法:
(1)兩個相同的礦泉水瓶為一組,在其中一個礦泉水瓶中裝入適量的沙子。每組瓶子中裝入的沙子數量不變。
(2)分別將每組礦泉水瓶的瓶口相對並用透明膠帶扎緊,可以在瓶身做簡單的裝飾,沙漏即製作完成。
實驗操作:
(1)請幼兒倒轉一組沙漏,觀察沙子的流動,記錄沙子流完的時間。
(2)請幼兒同時倒轉多個瓶口大小不等的沙漏,比較它們流完的不同時間。
或者:
(1)教師在製作沙漏時,用剪刀在瓶蓋上戳洞,洞有大有小,可以有兩個或三個洞。(見「自製沙漏圖1」)
(2)在同時倒轉沙漏的過程中,請幼兒觀察、比較瓶蓋眼大小與沙子流速的關系。
教師指導建議:
●定期檢查沙漏,避免沙漏漏沙。
●可以請幼兒自選沙漏進行比賽,看誰的沙漏沙子流得速度快,提醒幼兒要同時倒轉沙漏,確保實驗效果的准確性。
●注意引導幼兒觀察沙子的流速,並能記錄觀察到的結果。
●搜集資料向幼兒介紹沙漏的歷史,知道沙漏是古代的一種計時工具。
拓展與替代:
◆在沙漏中放入小米、綠豆或黃豆等穀粒製作成米漏。
◆請幼兒同時倒轉米漏,觀察不同瓶口穀粒流動的速度。
附:科學小知識
給沙子一個外力,沙子就能流動起來,不斷地翻轉沙漏就等於給了沙子一個外力,所以沙子能夠流動起來。沙子的流速與沙漏瓶口的大小和瓶蓋眼的數量、直徑大小有關:瓶口越大、瓶蓋眼越多且直徑越大,流速越快;瓶口越小、瓶蓋眼越少且直徑越小,流速越慢。
沙漏也叫做沙鍾,是一種測量時間的裝置。沙漏由上下兩個相同的瓶子組成,中間用狹窄的連接管道連在一起,上部瓶子所蠱的細沙通過中間細管慢慢流入底部瓶子中,這一過程所需要的時間可以被用來對時間進行測量。一旦所有的沙子都流到底部瓶子里,該沙漏就可以被顛倒以測量時間了。這種沙漏的優點是可以兩面使用,翻過來,底部就可以成為上部繼續使用。
9、自製噴泉
材料准備:兩個大一些的空飲料瓶(如雪碧瓶)、大頭釘、水
製作方法:
(1)在一個雪碧瓶的瓶身一側豎排用大頭釘扎若干個直徑大小相同的小孔。
(2)在另一個雪碧瓶的瓶蓋上扎數個直徑大小不同的小孔。
實驗操作:
(1)讓幼兒在第一個瓶子中裝滿水,水會從瓶身的小孔中噴出來,且水噴射的距離不同。
(2)讓幼兒在第二個瓶子中也裝滿水,並擰緊瓶蓋,然後用力擠壓瓶身,水會象噴泉一樣從上面噴出來。
指導建議:
●操作第一個瓶子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幼兒觀察哪個小孔噴出的水射得遠,哪一個小孔噴出的水射得近,請幼兒記錄自己觀察到的結果。
●操作第二個瓶子時,教師要引導幼兒感受用力大小對形成噴泉大小的影響。
拓展與替代:有條件的幼兒園可帶領幼兒觀察戶外噴泉。
附:科學小知識
水的壓力由水的深度決定,水越深,水壓就越大;水越淺,水壓就越小。所以,在瓶身上的小孔直徑相同的情l)下』從瓶子底部噴出的水噴射得最遠,頂部噴出的水射出的距離最近。此外,當用力擠壓瓶身時,瓶子中的水同時受到壓力的影響,從大小不同的小孔中噴射出來。擠壓越用力,水壓越大,噴泉越大。
10、自製泡泡水
材料准備:洗衣粉、餐洗凈、肥皂片、小勺子、水、杯子。
實驗操作:請幼兒任意選擇一種材料放入水杯里攪拌做成泡泡水,吹泡泡玩。
指導建議:
●提示幼兒用各種材料做泡泡水,看看哪一種材料溶解的速度快,哪一種材料容易吹出泡泡來,以及材料和水以多大的比例結合吹出的泡泡才又大又多。
●帶幼兒到戶外吹泡泡,引導幼兒觀察泡泡表面的色彩變化。
●提醒幼兒不要把泡泡水吸到嘴裡。
拓展與替代:
◆在幼兒自製泡泡水時,可以提供鹽、糖等不能吹出泡泡的材料,引導幼兒對比實驗。
◆讓幼兒在洗手、洗臉、刷牙時注意觀察是否有泡泡生成。
附:科學小知識
泡泡是由於水的表面張力而形成的。通常水分子間的相互吸引力比水分子與空氣之間的吸引力強,這些水分子就像被黏在一起一樣,但如果水分子之間過度黏合在一起,泡泡就不易形成了。洗衣粉「打破」了水的這種表面張力,它把表面張力降低到只有通常狀況下的1/3,而這正是吹泡泡所需的最佳張力。
泡泡水的調配比例會影響吹泡泡的效果。一般,以2份餐洗潦加6份水調出的泡泡水即可使用。甘油是一種吸濕液體,它與水結合會形成一種較弱的化學黏合劑,減緩水的蒸發速度。因此,為了使泡泡不那麼快消失,可以在泡泡水裡放入一些甘油。通常情況下,吹泡泡溶液最佳配方為:2份餐洗凈、6份水和1—4份甘油。透過泡泡我們能夠看到七彩光,這是因為光線穿過肥皂泡的薄膜時發生折射的緣故。
11、有趣的不倒翁
材料准備:塑料乒乓球、橡皮泥、彩紙、水彩筆、沙子、綠豆。
製作方法:
(1)將塑料乒乓球剪開一個小口,把橡皮泥粘在小球內底部中間的位置上,作為不倒翁的身體。
(2)用彩紙做一個圓錐體,畫上五官,作為不倒翁的頭。
(3)用黏合劑將圓錐體和塑料小球粘合好,做成不倒翁。
實驗操作:
(1)讓幼兒用手推動不倒翁,觀察其搖擺狀態,看是否會倒下。
(2)給幼兒分發乒乓球,讓幼兒改變橡皮泥的重量和在乒乓球內的位置,觀察不倒翁是否會倒下,讓他們明白不倒翁的重心越低,不倒翁就站得越穩定,越平衡。
(3)讓幼兒在乒乓球內填充沙子、豆粒等各種材料,再推動不倒翁,觀察其變化,讓他們明白只有物體固定了,才有可能使不倒翁不倒。
指導建議:
●引導幼兒用大小不同的力推動不倒翁,觀察其擺動的情況。
●引導幼兒觀察不倒翁的形狀和內部構造,了解不倒翁上輕下重、底部圓形的特點。
●鼓勵幼兒想辦法使乒乓球內的沙子和豆粒固定在乒乓球底部。
拓展與替代:
◆可用雞蛋殼等球狀物體代替乒乓球製作不倒翁。
◆也可把圓形卡紙對折成半圓製作不倒翁。
◆引導幼兒在生活中尋找與不倒翁製作原理相同的用品或玩具,如搖椅、搖擺木馬等。
附:科學小知識
塑料乒乓球內粘有橡皮泥的部位最重,所以成為不倒翁的重心。粘的位置越低,不倒翁的重心越低,越穩定。不倒翁處於平衡時,重心和接觸點的距離最短,即重心最低,這時最穩定。推動不倒翁時,外力導致不倒翁與桌面的接觸點與重心不在同一條直線上,外力撤銷後,重力會使其回到重心最低的位置保持平衡,所以,不倒翁無論怎麼搖擺都不會倒。
12、影子的形成
材料准備:手電筒、小玩偶(不透明物體)、玻璃杯(透明物體)、塑料杯(半透明物體)、記錄紙、筆。
實驗操作:
(1)把三種物體放在地板上,讓幼兒用手電筒分別照射,觀察並記錄其影子。
(2)變換手電筒位置照射小玩偶(不透明物體),觀察、記錄玩偶形成的影子。
(3)手電筒不動,變化小玩偶離手電筒的距離,觀察其影子大小的變化。
指導建議:
●為了得到滿意的活動效果,活動教室的窗戶最好用不透明窗簾遮擋住。
●引導幼兒分析影子形成的原因及光源位置對影子的影響。
拓展與替代:
◆有條件的幼兒園可以提供投影儀、應急燈、聚光燈等供幼兒做游戲。
◆觀察夜晚中物體的影子,並尋找光源。
◆在戶外選擇一樣物體,讓幼兒畫下該物體在一天中影子的變化,並進行測量與記錄。
附:科學小知識
光在直線傳播時如果被不透明物體擋住,就會在物體背面形成影子。光可完全透過透明物體,所以完全透明的物體不能形成影子;光穿過半透明的物體時會透出一部分光,形成一個半透明的影子。光照射角度不同,影子的形狀、大小就會不同。物體離光源的距離不同,影子的大小也不同。
13、小刺蝟長刺
材料准備:磁鐵、鐵屑、長方形塑料托盤、和托盤底面大小相同的白紙、蠟筆。
製作方法:
(1)在紙上畫上一隻蹲在蘋果樹下的小刺蝟,注意刺蝟身上的刺不畫。
(2)把畫鋪在托盤上。
實驗操作:將鐵屑輕輕撒到畫上,再將磁鐵放在托盒的下面,輕輕移動磁鐵,將鐵屑全都吸到小刺蝟的身上,幫助小刺蝟長出尖刺。
指導建議:
●提醒幼兒取放鐵屑要小心,注意不要將鐵屑撒到托盤外面,更不要對著鐵屑吹氣,防止迷眼。
●提供給幼兒的磁鐵大小要與所畫刺蝟大小相同,使表現效果更形象。
●在托盤下任意移動磁鐵,觀察鐵屑的運動狀態。
拓展與替代:
◆任意變換背景圖,利用鐵屑進行趣味造型活動。
◆利用鐵屑表現條形和U形磁鐵的磁場線的分布情況,感受 磁鐵磁場的存在。
附:科學小知識
磁鐵能夠吸引鐵質物品,而鐵屑細碎的形態,在磁鐵的吸引下可以表現出獨特的藝術造型。鐵屑還可以顯示磁鐵磁場的存在,利用鐵屑對磁力線的顯現效果,可以使幼兒生動形象地感知不同形狀磁鐵的磁力線分布情況。
14、吸水性實驗
材料准備:報紙、電光紙、紙巾、牛皮紙、滴管、水盆、直尺、膠帶。
實驗操作:
(1)把報紙、電光紙、紙巾、牛皮紙剪成大小一樣的長條,然後把一端用膠帶粘在直尺上,使垂下的紙條長度相同。用手拿著直尺放在水面上方,讓紙條同時浸入水中,讓幼兒觀察哪個紙條的水上升的快,就說明它的吸水能力強。
(2)將這四種不同的紙平鋪在桌子上,同時在每一張紙上滴等量的水滴,看看在哪一種紙上水滴擴散得最快。
指導建議:
●活動前,教師應和幼兒一起觀察不同種類的紙,了解其特性。
●選用的紙的質地差別要大,以便讓幼兒看到明顯的實驗效果。
●為了保證實驗的科學性,注意要「同時」對這四種紙進行操作。
拓展與替代:
除了各種各樣的紙以外,教師還可以提供其他材料,如海綿、毛巾、布等進行對比實驗。(為了使實驗觀察到的效果更加明顯,建議使用相同大小的材料。)
附:科學小知識
紙的植物纖維內部有許多微小的孔洞,同時纖維對水的吸引力又大於水分子之間的吸引力,使它可以在重力作用下吸引並保留水分子,這就叫紙的吸水性。因為不同紙的植物纖維的孔洞大小和數量不同,所以它們吸水的強度也就不同。
15、神奇造紙術
材料准備:廢舊紙張、水、膠水、橡膠手套、塑料板、紗網、木棒。
製作方法:
(1)將廢舊紙張泡濕後撕碎,越小越好,然後再放在適量的水中浸泡。
(2)讓幼兒帶上橡膠手套將泡好的紙抓碎,加入膠水並用木棒攪拌均勻。
(3)把做好的紙漿放在紗網上脫水,然後均勻平攤在塑料板上壓平晾乾。
實驗操作:讓幼兒感受自己造紙的樂趣,並在曬乾的紙上寫寫畫畫。
指導建議:
●提醒幼兒較薄的紙盡量用手撕,不要用機器,以免破壞紙的植物纖維,且撕得越碎越好。
●紙泡好後』水如果太多,提醒幼兒應在加入膠水前將多餘的水濾出。
●曬紙漿時,提示幼兒曬得越薄越均勻越好。
拓展與代替:較稠的紙漿可以製成較厚的紙板,或利用~些模具壓製成各種形狀,如面具等。
附:科學小知識
紙是用以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製品。一般由經過制漿處理的植物纖維的水懸浮液,在紗網上交錯組合,初步脫水』再經壓縮、烘乾而成。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在很早的時候』我們的祖先是在龜甲和獸骨上刻字,後來又在竹簡上寫字』但是這些東西都很笨重。再後來也有在絲綢上寫的,雖然輕便了許多,卻很昂貴。大約2000年前,東漢的蔡倫發明了用樹皮、破布等常見或廢舊物品造的紙,非常適合書寫,慢慢地就傳遍了全世界。
16、神奇的放大鏡
材料准備:放大鏡、平面鏡、各種實物或標本、黑色紙張、白紙、剪刀 。
實驗操作:
(1)讓幼兒用放大鏡觀察各種實物或標本。
(2)引導幼兒觀察比較同一種物體在平面鏡與放大鏡下的不同。
(3)指導幼兒用放大鏡點火:天氣晴好時,取一張紙,然後將放大鏡放在太陽光底下且放大鏡的焦點對准紙張,過一段時間紙就會被點燃。
(4)引導幼兒玩小雞翻身游戲:取一張黑紙,剪成放大鏡鏡面大小,在紙中間剪一隻鏤空的小雞,再把紙粘貼在放大鏡上。然後把放大鏡對准陽光,並在放大鏡的對面放一張白紙。當放大鏡離白紙近時,會在紙上看到站立的小雞。當放大鏡離白紙遠時,會在紙上看到小雞翻身了。
指導建議:
●教幼兒學會使用放大鏡。
●引導幼兒不斷變化物體與放大鏡之間的距離,觀察鏡中成像的變化。
●玩用放大鏡點火游戲時,提示幼兒注意安全。
拓展與替代:請幼兒觀察生活中哪些物品利用了放大鏡的原理。
附:科學小知識
放大鏡是由透明物質製成的、中央部分比邊緣部分厚、能使光線匯聚的透鏡。
放大鏡通過折射將光線聚攏,使焦點物體的溫度提高以逐漸達到燃點。放大鏡的直徑越大,焦點溫度越高;直徑越小,焦點溫度越低。
從透鏡的光心到光聚集之焦點的距離,叫做焦距。物體在放大鏡的一倍焦距內成正立放大的虛像;物體在大於一倍焦距小於兩倍焦距的地方成倒立放大的實像;物體在兩倍焦距處成倒立等大的實像;物體在大於兩倍焦距的地方成倒立縮小的實像。
17、融化和溶解
材料准備:大小相同的小碗若干、溫度計、糖塊、咖啡、砂糖、鹽、勺子、杯子、飲用水。
實驗操作:
(1)將盛滿水的若干個大小相同的小碗放進冰箱把水冷凍成冰塊,如果在冬季可在戶外自然冷凍。
(2)將若干個冰塊同時拿出,引導幼兒用多種方法讓冰塊融化,比較融化速度的不同。比如,放在室內任其自然融化、加熱融化、放在陽光下融化等。
(3)讓幼兒分別舀一勺咖啡、一勺砂糖、一勺鹽以及一塊糖塊,然後把它們同時放在不同溫度但水量相同的水杯中,並用勺子攪拌,觀察溶解現象。
(4)溶解後請幼兒品嘗,會有甜、咸、苦的味道,幫助幼兒進一步感受溶解現象。
指導建議:
●在觀察融化現象時,注意讓幼兒比較溫度對冰塊融化的影響。
●在觀察溶解現象時,讓幼兒觀察比較哪些物體容易溶解、哪些物體不容易溶解,讓幼兒比較水的溫度和攪拌速度的不同對溶解的影響。
●指導大班幼兒學會使用溫度計,讓他們嘗試將自己觀察到的結果和溫度記錄下來。
拓展與替代:
◆建議幼兒在飲料中加入冰塊,製作一杯可口的冷飲。
◆在幼兒自製冷飲時,引導幼兒注意觀察冰塊與水溫之間的關系:隨著冰塊的融化,飲料逐漸變涼,冰塊越多,水溫越低。
◆鼓勵幼兒在家中選擇多種材料自製飲料,如奶粉、咖啡、桔子粉等,進一步感受溶解現象。
附:科學小知識
固體受熱化成液體的過程,被稱為融化。通常情況下,體積相同的冰塊,溫度越高,融化的速度越快。一種物質(溶質)分散於另一種物質(溶劑)中成為溶液的過程,被稱為溶解。比如,食鹽或蔗糖溶解手水而鹹水溶液。溶解的速度與溶質的性質、溶質在溶劑中的被攪拌的速度以及溶劑的溫度等因素有關。通常情況下,顆粒狀的溶質比塊狀的溶質容易溶解;攪拌的溶液比沒有攪拌的溶液,其溶質容易溶解;溫度高的溶劑比溫度低的溶劑,其溶質容易溶解。
18、會翻跟頭的小膠囊
材料准備:3個空膠囊、l粒鋼珠、若干小沙粒、l塊棉花、l塊硬紙板、若干積木。
製作方法:
(1)分別將鋼珠、沙粒、棉花裝入3個空膠囊里
(2)把幾塊積木摞起來,把硬紙板的兩邊折起來做成一個軌道把它的一端搭在積木上,形成一定的坡度。
實驗操作:
1、把裝有鋼珠的膠囊放在傾斜的硬紙板上,就會看到膠囊不斷地翻起跟頭來。
2、另外兩個膠囊也分別放在硬紙板上,觀察其是否會翻跟頭
指導建議:
1、幼兒觀察硬紙板傾斜的角度不同,裝有鋼珠的膠囊翻的速度就會不同。
2、幼兒觀察、比較膠囊內裝的材料不同,膠囊的運動情況也不同
拓展與替代:
◆尋找類似於膠囊的長橢圓形物品代替膠囊進行實驗。
◆尋找能滾動的其他材料代替鋼珠,讓膠囊翻跟頭。
◆將裝有鋼珠的膠囊放在紙盒內,任意傾斜紙盒,觀察膠囊的翻動方向。
附:科學小知識
當把帶有鋼珠的膠囊放在斜面上時,鋼珠在重力的作用下滾動帶動膠囊下滑,同時改變膠囊的重心。在不斷下滑的過程中,膠囊的重心也在不斷改變,就會不停地翻跟頭。而沙粒和棉花等物質不具有在斜面上滾動的性質,所以它們不能改變膠囊的重心,膠囊也就不能翻跟頭。

㈣ 科學實驗中需要戴手套的是

你好!
N多,儀器精密防止污染的需要,葯品腐蝕性強的需要,直接用手會污染樣品的需要……
打字不易,採納哦!

㈤ 液體壓強有手套盆怎麼做實驗

這是要體驗液體壓強的實驗。

首先在盆裡面加入足夠量的水,盡量水多一些,這樣才能更好的體驗。其次把手套進手套裡面去。注意這個手套必須是橡膠手套,其他的棉線手套或者是冬天戴的毛線手套都不要用。

然後把戴著橡膠手套的手放入水盆中,接受可以感覺到手套被壓扁了,手受到了有壓力的作用,這就說明液體內部有壓強。

隨後把手向盆的深度去伸,也就是隨著手套的位置在靠近越來越靠近盆底,那麼也就是說深度越深了,那麼手感覺到的壓強是越來越大的。這個實驗就說明液體的深度越深,壓強越大。

如果同樣是水的話,就做出了這樣的實驗,如果盆子里頭放不同的液體的話,那麼同種深度液體的壓強還和液體的密度有關。不過這個時間家庭裡面一般找不到其他物質,只能說是盆裡面放點兒咸鹽,但是人體的感覺並不是很靈敏的,即便是盆裡面的水的濃度很高的話,這個實驗的效果也不是很明顯。所以呢,盡量這個時間也就不用做了。

㈥ 可以動手做的科學小實驗 !!!馬上要

製造明礬晶體
二、原理
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被拋棄的飲料罐,除了塑膠製品外,金屬罐中以鐵、鋁制者較多。鋁罐若任其自然分解(反應),約需一百年的時間才能完全分解,是一種不易被分解的廢棄物。
鋁元素(Al, Aluminum, 原子量=26.9815)約在1825年被科學家發現,直到1886年,才發展出利用電解法大量生產的工業技術。在此之前(如法國的拿破崙時代),鋁金屬曾經比等重的黃金還要貴,不像現在是「用完就丟」,一點都不覺得該珍惜。
雖然鋁是地殼中含量高居第三位的元素(約佔地殼的8.2 %,僅次於氧、矽),世界上每年的年產量超過千萬噸,但這並不代表其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且在鋁的生產、冶煉過程中,由原料鋁礬土(bauxite,主要含A12O3)的精煉,電解,到鋁的電解精煉(得到99.90 %以上的純度),都需要消耗許多原料及資源。其中單是電能方面,每生產一公斤的精煉鋁,就需約33度(33kW-hr)的電力;每製造一個鋁罐(375 ml容量),即需約18公克的鋁金屬。
基於所有天然資源都有取盡用竭的事實,我們有義務將廢棄物中,可以再回收、利用的部份,盡力地回收,以免後代子孫無資源可用,並可降低對「地球村」的危害。
鋁罐的回收,除了最有經濟效益,用於直接生產「再制鋁」之外,我們還可以運用化學方法,製成一些有用的產品,明礬(Alum)就是其中之一。
鋁是活潑的金屬,但與稀酸液的反應緩慢,因其表面會產生一層緻密的氧化膜,阻止內部的金屬鋁縫續反應;強鹼性溶液則可溶解這層氧化膜,並進一步與內部的鋁反應。過量的鹼性溶液與鋁片反應,會產生氫氣及可溶性的Al(OH)4-膠體,反應式如下:
(1-1)
此溶液剛加入酸時,可以移去一個OH-,產生白絨毛狀的氫氧化鋁[A1(OH)3]沈澱(在水質凈化時,此白絨毛狀膠體,可用於吸附雜質,使水變得澄清。):
(1-2)
若溶液繼續加酸,則A1(OH)3可被溶解,形成A13+ (在水溶液中,A13+是以水合鋁離子,[A1(H2O)63+] 的八面體形式存在)。
若再將鹼液加入含A1(OH)3沈澱的水溶液中,則再產生可溶的Al(OH)4-。像Al(OH)3這樣,能分別與酸及鹼反應的物質,稱為兩性物質(amphoteric substances)。其它常見的例子有Sb(OH)3、Zn(OH)2、Sn(OH)4、Ti(OH)4 …等。
明礬(Alum)是一系列離子化合物的統稱,其簡式可寫成MMIII(SO4)2.12H2O,或是(MIII)2(SO4)3.(M)2SO4.24H2O]; 其中M為一價陽離子(如K+,NH4+,Na+),MIII為三價陽離子(如A13+,Fe3+,Cr3+)。明礬中的12個結晶水,一般認為其中6個H2O分子是與MIII緊密結合,另外6個H2O分子則與M及硫酸根呈較弱(松)的結合狀態,在較低溫時(約64.5℃),即可能部分脫水。
明礬的種類很多,用途也很廣泛。本實驗使用的鹼是KOH,酸則為H2SO4,因此M = K,MIII =Al。當條件合適時(最重要的因素是:必須形成過飽和溶液),可形成無色透明的鉀礬結晶(硫酸鋁鉀,Aluminum Potassium Sulfate,KA1(SO4)2.12H2O)。
結晶體的大小,與其結晶時的操作條件有絕對關系。若是使用冰浴法,快速取得產物時,大都只能獲得極細的微晶粒,類似精鹽狀。若想獲致較完整的漂亮大結晶,就需運用再結晶法,在潔凈且合適的條件下,緩緩養晶,約隔三至七天,就有機會看到漂亮的鉀礬結晶。鉀礬是最常見的明礬,主要用於水質凈化、染色、造紙及食品添加劑…¨等用途。
這個實驗的反應式(依實驗順序)統整如下:
(A).鋁片與KOH 溶液反應:
(1-3)
(B).溶液剛加入H2SO4時:
(1-4)
(C).溶液繼續加入H2SO4之後:
(1-5)
(D)明礬結晶的形成(冰浴之後:
(1-6)

三、器材

減壓過濾裝置 1套
剪刀 1支
砂布 1小張
燒 杯 100 ml 2個
燒 杯 500 ml 1個
加熱器 1台

四、葯品

鋁片(由廢鋁罐剪下) 約0.2 g
KOH 1.5 M 9 ml
H2SO4 9 M 約4 ml
酒精水溶液(1:1 混合液) 5 ml
冰塊 約半杯

五、實驗步驟:

1. 請自備一個廢棄鋁罐。(請小心,不要錯將鐵罐當鋁罐!如何區別?)
2. 將鋁罐剪開,裁出一片約8 cm (L) X 5 cm (W) 大小的鋁片。用砂紙磨去表面的油漆,顏料及透明塑膠內襯(必要時,請戴上棉紗手套保護手部)。
3. 將磨光後的鋁片剪成約0.5 cm X 0.5 cm的小片,置於稱量紙上,稱取約0.2 g的鋁片,紀錄重量時,應精確紀錄至0.001 g。
4. 把剪好,稱妥的小鋁片放在100 ml的燒杯中,小心加入9 ml的1.5 M KOH溶液(請事先戴上乳膠制安全手套,以資保護);將燒杯放在加熱器上緩緩加熱(以溫度計測量,約70°C即可,小心控溫),以加速反應進行。由於反應會產生氫氣,而氫與空氣混合後(約4 ~ 75 %的濃度),在高溫下易爆燃(點火溫度585 ℃),因此需小心操作,且不可有裸火或點火,如此可避免發生危險。
5. 反應進行中,應適時控溫,約70°C即可,以免溶液發生突沸,造成燙傷等危害。若溶液由無色變成灰黑色,則可能是因油漆或塑膠未磨除乾凈所致,不會影響結果。鋁片在反應過程中,可能出現周期性的上升下降的現象,請仔細觀察,並思考、探討可能的成因。
6. 加熱約20分鍾後,氫氣不再產生時,代表反應結束(此時溶液約為原溶液的3/4)。立即用抽氣過濾裝置,過濾此熱溶液。再利用少量(約1~2 m1)的去離子水,分兩次潤洗燒杯並過濾(應避免使用太多的水,以免無法形成飽和溶液)。收取澄清濾液,捨去殘留濾紙上的固體,分別記錄兩者的顏色。
7. 將澄清濾液(可能呈淡黃色),倒入另一個100 ml燒杯中,以少量去離子水潤洗過濾瓶,並入濾液中。待濾液冷卻後,一邊攪拌,一邊將4 ml的9 M H2SO4溶液,小心、緩慢加入此濾液中,其間應注意觀察及記錄所發生的變化,並與相關反應方程式互為印證。攪拌至溶液呈澄清狀,且無白色固態絮狀物殘留為止。(必要時可再加熱以溶解固態絮狀物。)
8. 若要在當天取得結晶物(而非以約一周時間,緩慢地養成明礬大結晶),則需將裝產物的燒杯置於冰浴中(在500 ml燒杯中放入半量冰塊,再加入恰好蓋滿冰塊的水),使溶液發生過飽和,形成明礬結晶並析出。冰浴約20分鍾後,結晶大概會完成。
9. 再次利用抽氣過濾裝置收集產物,應是純白色的結晶。取5 ml的酒精水溶液,先取一半潤洗裝濾液的燒杯,潤洗液倒入漏斗內,再過濾。另一半用於清洗漏斗內的產物。用玻棒將產物平鋪在白瓷漏鬥上,持續抽氣10分鍾。當產物乾燥後,移到表玻璃上,稱重並計算粗產率。(過濾之前,表玻璃應先稱重,才能得到明礬結晶的重量。)
10. 再結晶:將收集到的明礬產物(應是純白色的細小結晶,否則需再純化!),放入一個以潔凈的100 ml燒杯中,依明礬結晶的重量及水溫(明礬的溶解度,在20 ℃時約為:11.4 g / 100 ml 水),估算合適的去離子水量,期使明礬結晶恰可完全溶解,形成接近飽和溶液的情況;切忌加入過多的水量,令隔周之後,仍看不到較完整的漂亮大結晶。

㈦ 科學實驗怎麼做

1.
把一根筷子插入裝著米的杯子中,然後將筷子上提,筷子會把米和杯子提起嗎?
筷子的神力
思考:把一根筷子插入裝著米的杯子中,然後將筷子上提,筷子會把米和杯子提起嗎?
材料:塑料杯一個、米一杯、竹筷子一根
操作:
1、將米倒滿塑料杯。
2、用手將杯子里的米按一按。
3、用手按住米,從手指縫間插入筷子。
4、用手輕輕提起筷子,杯子和米一起被提起來了。
講解:
由於杯內米粒之間的擠壓,使杯內的空氣被擠出來,杯子外面的壓力大於杯內的壓力,使筷子和米粒之間緊緊地結合在一起,所以筷子就能將成米的杯子提起來
平行原則

㈧ 三年級可以做的小實驗

三年級可以做的科學小實驗有:摩擦生電、大蒜發芽實驗、戳不破的紙實驗、釣冰塊、彈跳雞蛋、不會濕的紙、牙簽快艇、彩虹橋、生氣的瓶子、漂浮硬幣、彩虹雨、彈跳的泡泡、顏色變變變等。

三年級科學實驗舉例(附詳細步驟):

實驗一:彈跳的泡泡

實驗材料:水、洗潔精、膠水、吸管、手套;

實驗步驟:

1、將水和洗潔精按照3:1的比例配製成混合溶液,用吸管蘸取溶液,即可吹出泡泡,但泡泡較易破;

2、將膠水和混合溶液按照1:2的比例混合,此時再用吸管蘸取溶液,吹出泡泡。帶著手套接觸泡泡,此時的泡泡不僅不易破,並且用手接觸後還能彈跳。

實驗原理:步驟1中的泡泡因水分蒸發,易爆,加入膠水後會變得很黏,水分就不容易蒸發,泡泡膜的強度增加,於是就能在我們的手背上蹦跳了。

實驗二:顏色變變變

實驗材料:紫甘藍、熱水、杯子若干、白糖、檸檬、小蘇打、鹼面、白醋;

實驗步驟:

1、紫甘藍切絲或切片,放入杯中,加熱水浸泡,10分鍾後,只留下水,將紫甘藍濾去。

2、准備糖水、檸檬水、蘇打水、鹼水、白醋、白開水各一杯。

3、將泡過紫甘藍的水分別倒入糖水、檸檬水、蘇打水、鹼水、白醋和白開水中,這是你就會發現原本無色的液體,全部有了新的顏色,而且顏色還都不一樣哦。

實驗原理:紫甘藍中含有花青素,當它遇到酸鹼性不同的物質時,發生化學反應,於是就改變了顏色,整體來看,遇到酸性的物質顯紅色,遇到鹼性物質顯藍色,在中性液體中顯紫色。

實驗三:自動升高的水

實驗材料:蠟燭、水、碟子、玻璃杯;

實驗步驟:

1、在碟子中裝入水;

2、點燃蠟燭,放入碟子中;

3、將玻璃杯扣在蠟燭上;

4、當蠟燭熄滅時,觀察水的運動。

實驗原理:當蠟燭熄滅時,玻璃杯中的水會逐漸上升,上升到一定程度後,停止。因為蠟燭燃燒,消耗了玻璃杯中的氧氣,減少的這部分氧氣被水填充。

㈨ 適合小學生的科學小實驗

《彈跳的泡泡》。
實驗材料:水、洗潔精、膠水、吸管、手套。
實驗步驟:1.將水和洗潔精按照3:1的比例配製成混合溶液,用吸管醮取溶液,即可吹出泡泡,但泡泡較易破。
2.將膠水和混合溶液按照1:2的比例混合,此時再用吸管蘸取溶液,吹出泡泡。帶著手套接觸泡泡,此時的泡泡不僅不易破,並且用手接觸後還能彈跳。
解密時刻:步驟1中的泡泡因水分蒸發,易爆,加入膠水後會變得很黏,水分就不容易蒸發,泡泡膜的強度增加,於是就能在我們的手背上蹦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