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常用的醫用手套有哪些種類
醫用檢查手套是醫生能夠保持手部衛生,防止病菌傳播,從而保護自己、病人和其他身邊的接觸者的作用,所以也做醫療外觀檢查手套。
根據手套的材料一般可分為:乳膠手套,丁腈手套、PVC手套。
丁腈手套:它是乳膠手套的理想替代品,非常適合手部皮膚病具有超強的舒適度。 適用於高風險接觸血液或體液的非無菌操作; 操作涉及尖銳物,細胞毒性物質和消毒劑的處理。
根據工作性質可分為:無菌手套和非無菌手套,非無菌手套又分為清潔手套和家政手套。
手術手套:無菌一次性使用。 它主要用於需要高度無菌的手術中。
清潔檢查手套:清潔,無菌,一次性。 用於直接或間接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糞便和被體液嚴重污染的物品。
家政手套:清潔且可重復使用。 它主要用於與人體直接接觸的情況,並且管家手套可用於清潔環境表面。
由於丁腈具有優秀的物理特性和良好舒適度,醫用手套逐漸偏向於一次性的、通過CDFA認證的滅菌的醫用丁腈手套,市面上符合規格的手套有很多,AClean的一次性醫用檢查丁腈手套也是不錯的選擇。
⑵ 雙層手套內深外淺
是外科手套的戴法。
戴雙層外科手套小竅門:洗手護士術前提前20分鍾洗手,穿無菌手術衣時將雙手縮於手術衣衣袖內,完成無接觸式戴手套,然後戴第二層手套,整理無菌台。第二層手套要比以一層短,所以外科手套是內深外淺。
⑶ 預防醫務人員職業暴露的基本措施有哪些
職業暴露是指工作人員,如實驗室技術員、醫生、護士、保潔員等,在從事疾病防治工作及有關工作中,意外地被感染者或感染者的血液、體液污染了破損的皮膚,非胃腸道粘膜,或被含有感染者的血液、體液污染了的針頭及其他銳器刺破皮膚,而導致有被疾病感染可能性的情況。
一、適用對象
適用於我院可能接觸各類感染性病人以及各種感染性物質的所有人員,包括臨床醫生、護士、技師、葯師等科室工作人員,以及在我院進修學習的學員和保潔員等。
二、預防控制原則
堅持標准預防和安全操作是避免職業暴露醫院感染的基本保證,診療操作前明確自身免疫狀況和暴露源感染情況並有針對性地採取及時、有效的防護措施,是避免職業暴露和銳器損傷的主要基礎,防護重點是避免與患者或攜帶者的血液、體液等直接接觸。
三、安全操作
1.醫務人員進行有可能接觸病人血液、體液的診療和護理操作時必須戴一次性乳膠手套,操作完畢脫去手套後應立即洗手,必要時進行手消毒。
2.在診療、護理操作過程中,有可能發生血液、體液飛濺到醫務人員的面部時,醫務人員必須戴有防滲透性能的口罩、防護眼鏡;有可能發生血液、體液大面積飛濺或者有可能污染醫務人員的身體時,還必須穿戴具有防滲透性能的隔離衣或者圍裙。
3.醫務人員手部皮膚發生破損,有可能接觸病人血液、體液的診療和護理操作時必須戴雙層手套。
4.醫務人員應在充足的光線下進行侵襲性診療、護理操作,並特別注意防止被針頭、縫合線、刀片等銳器刺傷或劃傷。
5.使用後的銳器應當直接放入耐刺、防滲漏的利器合,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的注射器、輸液器等,以防刺傷。禁止將使用後一次性針頭重新套上針頭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觸使用後的針頭、刀片等銳器
⑷ 骨科手術器械准備
還真沒有這方面的書,估計這個也無法標准化。因為每個骨科醫生的工作經驗和習慣都不盡相同,患者的病情也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靈活掌握才行。
在骨科臨床的實際工作中,有不同的骨科手術器械包,比方說,四肢內固定手術包、頸椎內固定手術包、腰椎內固定手術包、關節置換手術包等等。這些手術器械包里都是成套的器械,足以應付一般的、不出意外的手術,屬於骨科手術的基礎器械,手術包不同,裡面器械的種類和數量也不盡相同。除了基礎器械,不同的手術還會用到不同的特殊器械,這個需要術者親自去手術室找護士長協調准備,有的手術缺少了特殊的器械是做不了的。特殊器械准備的不充分,到時候台上可就尷尬了,呵呵,容易被掛到台上。這樣的經歷,遇到一次就會終身難忘。
手術屬於經驗學科,充分准備好做手術需要的器械,也同樣需要豐富的經驗。醫生甲用著順手的傢伙事兒,醫生乙就不一定使著方便。
同樣都是武林高手,處理問題的時候,有的人擅長用刀,有的人習慣用棍,不一而足。
我本人就是骨科醫生,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呢,也是一家之言,不足之處,也歡迎大家批評指正,大家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這回明白點了吧。
明白點了就趕緊去採納一下,你就說我辛苦不?辛不辛苦?
⑸ 需佩戴雙層乳膠手套的是
浙江省執業醫師綜合考試准考證上面的注意事項有提讓自備一次性外科口罩和乳膠手套。
改革內容:2019年6月15日零時,北京醫耗聯動綜合改革正式啟動實施。屆時,北京全市近3700所醫療機構將「齊步走」參與改革。
「此次改革是在醫葯分開綜合改革基礎上,取消醫用耗材加成。」北京市衛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將這次改革的主要內容概括為「五個一」,即「一降低、一提升、一取消、一采購、一改善」。
分類形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明文規定:光學、照相、電影、計量、檢驗、醫療或外科用儀器及設備、鍾表、樂器的零件、附件為第18類(共22類),涉及醫療相關商品又細分為電氣醫療裝置及儀器、機械療法器具、矯形器具、放射用器具、教學示範用器具等。
現階段國家對於醫用耗材沒有統一分類標准:
一是由中小醫院主管人員根據工作經驗進行分類。
二是根據廠家標准分類,各廠標准各異。
三是完全按照國家葯監局和地方葯監局所發放的注冊證名稱進行分類。
四是由醫院主管人員參照國家葯監局分類目錄。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醫用耗材
⑹ 什麼情況下醫務人員要戴雙層手套
做大型外科手術還有傳染性較強的疾病吧
⑺ 當一名骨科女醫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大學時總有人跟我說 :女生改行吧 ,不要干骨科了 ,不適合女生 。當時心裡不服氣,一心想在手術台上工作。當時大熱的醫療劇《醫者仁心》里那個帥氣的心外科主任刷好手往手術台上沖的樣子一直縈繞在心頭。 畢業後入職浙江某骨科醫院,兩年半後離職, 期間和幾十個骨科男醫生一起工作(整個醫院就我一個女醫生),感覺自己越來越粗糙…… 在顯微外科一年,日日面對血淋淋爛糊糊的手指頭,有時餓著肚子做急診,血遇到生理鹽水真的會特別腥,帶著口罩強忍著胃裡的翻騰。幾乎每次要下班時就會來急診手術,一台再植手術五六個小時,做手術到天亮,倒頭睡一個小時又是開掛的一天。有時深夜下班後刷牙的時候叼著牙刷會睡著。 後來去脊柱外科,每天從上午十點站到晚上七八點,穿著幾十斤的鉛皮衣,脫下來時手術衣已經濕透透,有次來大姨媽,在空調間站麻了腳,也不知道 ,褲子濕了大片 ……天天低頭頸椎也不行了 ,在電透機下感覺自己中性粒細胞絲絲作響的死掉。護士來不及導尿就給男病人導尿……前前後後給幾十個哥們兒導過尿,趁麻醉醫生打麻醉的十斤分鍾躺在手術室地上睡一會,和男生一樣扛大腿搬病人(話說打了麻醉後一條腿真的很沉)。深夜值班遇到醫鬧 ,穿著短袖手術衣在走廊解釋,和護士嚇得發抖等保安來 ……精神壓力大一下子胖了幾十斤,有幾次實在太渴了,在手術間隙跑去衛生間捧幾口自來水喝。後來身體累垮了,得了免疫病 ,離開浙江 ,沒後悔過 。人沒有哪段路是白白經歷的,但是再也不願回到骨科臨床 。女生該有女生的樣子 ,與和男生一起的拼搏相比,好像有能參與生活的權利更重要,起碼在這個領域想做到優秀需要比男生付出更多 。有一次我問我閨蜜 ,我說你們駕校那個女教練漂亮嗎 ?閨蜜說 ,一個女人能從事男人的工作能漂亮到哪去,肯定長得也像個男人一樣。我瞬間石化 ,閨蜜無心聽者有意吧。手術前十幾分鍾睡一會 嘈雜的環境 真的能倒頭就睡啊###我身高183,體重95公斤,長期健身,這是背景。最近這幾天在濟南的齊魯醫院住院做膝關節半月板修復。醫生辦公室里的醫生從主任以下大概差不多二十個人,全是男的,大多數人和我差不多高,最矮的也不低於175,當然塊頭大都不如我。每天早晨這群人統一白大褂在病房查房,氣勢可想而知!而且,科里竟然還有幾個同樣體型的男護士!實際,我想說的是,如果真有女骨科醫生,絕對是孫二娘一樣的存在。###我覺得婦產已經是女中豪傑了,別說骨科,很多外科女孩子做起來真的真的太辛苦,強烈推薦整形科,乳腺外科,圈粉時間!!!###@ Callie Torres"I break bones for a living.""I build bones from nothing like god."###曾經的骨科住院女醫生。每天在科室忙的跟鬼一樣,換葯,拆線,寫病歷,抗大腿,拉拉勾,縫皮瓣,吻血管。副作用就是,不用幾天就變成黃段子小能手了。骨科真心不是女生乾的,手術室一站有時候一天,感覺腰椎以下都沒知覺了,有些體位不好擺,一場手術下來整個手都在抖,有時候即使是男醫生都會在術中出現低血糖的症狀,有時候有些螺釘怎麼擰都下不來,幾個大漢加上我輪流上去轉幾下。不過,幹完骨科有個好處就是。雖然我不幹了,但是裝修房子的時候,我發現我電轉技術啊打洞技術啊對板啊上螺絲啊比有些師傅還牛逼。。。。所以骨科醫生如果轉行可以考慮做裝修。。。。###那年師姐畢業答辯……其他師兄們的答辯都是戰戰兢兢,辯委們一臉嚴肅,問的問題高大上有水平……總之一切都很正常。直到師姐走進來……辯委們一下子變了畫風……「哎怎麼還有個女生?」「骨科竟然有女研究生?」「還是專業型的?」師姐講完後,現場沉默數秒……「哎同學我先問你個問題,請問你為什麼要選擇骨科呢?」以這個問題為開端,辯委們開始相互討論你什麼時候見過女研究生骨科界大牛明明也有女同志你怎麼能這樣有偏見,似乎完全忘掉了一臉黑線的師姐……然後辯委們討論盡興了一揮手:「好了你可以走了,下一個。」師姐:「……」###哈哈哈,我是燒傷整形的,現在在骨科輪轉,待6個月。女生本來干外科就不多,來骨科被各種照顧,全是男的,人也炒雞多,都不排我值班(不過摸良心講,我在普外急診外也都待過,真排我值班我也不怕),我在關節組,對無菌要求高,上手術的時候戴無菌帽什麼的就只剩眼睛了,我跟護士講我要6號半的手套,護士都嚇一跳:「女的?」。我們組手術動髖關節膝關節,要抱大腿什麼的,我現在手臂力量練得好強壯啊~~上級醫師都比較喜歡我,我要求摸摸電鑽,擺鋸,擰螺絲什麼的人家都讓我玩的,手術中上級醫師也跟你講講解剖,病理成因,還有骨科各種高端的材料,以及奇奇怪怪的什麼骨水泥啊,試模啊balabala,而且我本專業燒傷整形,最後縫皮內都是我來啦~~我的作用就是把不管再大的手術最後那道疤給他縫漂亮咯~哈哈哈。還有什麼打石膏上支具,脫臼復位,骨科門診,談手術,這些我都統統能應付,而且女醫生自帶光環啊,稍微收拾收拾,你就算交個班認識不認識的都好多人誇你啊!天啊,女生特權啊簡直。所以骨科待得我可爽了,本科室的住院醫收入也很可觀,留下來辦出院,蹭飯蹭飲料都隨便點。外科病歷寫得可粗糙了,骨科更是糙的看不下眼,女生特長就是心細啊,你病歷隨隨便便寫都屬於模版級別的。而且我們組另外兩個住院醫真的超級照顧我啊~因為我們輪轉還要收集病例,兩個師兄直接是出院辦完了就拿給我簽字啊!我的天,我就負責上上手術,醫囑都不開的那種,完全被慣壞了,怕我離開骨科我就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了啊~哈哈哈_(:△」∠)_手術快完了,師兄拍的我在縫皮~###就是……大概描述一下我的心路歷程吧,我們這一級骨科就我一個女生,每次上課都只有我一個人,一逃課就會被發現。然後從我學骨科以來,每一個遇到的人都會問,你一個女生為什麼要學骨科啊,所以要事先備好一套標准答案譬如說我真的熱愛骨科我覺得男女沒有差別什麼的吧啦吧啦。然後我實習的時候每天早上交班一屋子四十多個人就我一個女生,一開始覺得挺不自在後來大家見怪不怪也就習慣了。上手術特別累一站就是一整天每次下班我都覺得要癱倒了,而且都是力氣活抬腿抬腳什麼的,所以我現在都在努力健身希望自己力氣大一點。不過也有在外科好處,跟一群大老爺們一起上課上班,大家都會對我挺照顧,每個人都大大咧咧上起班來比較輕松自在,生活多了很多樂趣。問題是……我現在都沒有男朋友,是不是因為學了骨科的原因 ,有個師兄說,一聽說你是學骨科的就不想靠近你了…………每個老師都勸我選骨科里比較輕松的方向,我也不知道自己干骨科能拼到哪一天,努力到我實在撐不住的哪一天吧。###我對骨科女醫生的印象來自美劇《實習醫生格蕾》的Callie,美麗,爽朗,體型是女主的1.5倍,如女武士般壯實卻十分性感。看她跨坐在病床上迅速為病人接上斷骨,看她動手術使用各種冰冷的骨科器械,那些彷彿工業器械的工具環繞下,身著藍色手術服的她,簡直是戰場上殺伐果斷的將軍,令人心生敬畏。###就像瘋狂動物城裡的朱迪想成為一名警察一樣在骨科做過一名強悍的女醫生,或許是我這輩子最值得回憶的一件事情……在三甲醫院的脊柱骨科工作3年了,專科培訓即將結束,現在仍舊是面臨找工作的問題,培訓三年,該掌握的手術技巧可以說絕對不比男生差,同資歷的好幾個男生還趕不上我的手術技術,文章也發了不少,也有sci,英語曾作為交傳翻譯過幾場學術會議,現在所在醫院名額有限,因為同期合同到期面臨雙向選擇的還有好幾個,有博士資歷的,當然文章也很多,又是主任學生,所以留下來的機會渺茫,而且我又不懂去搞關系,對外找工作,我的劣勢仍舊明顯過我的優勢,那就是我是女生,我很可能不能再干脊柱了,創傷和關節科因為力量要求比脊柱高,所以很多醫院也更不會接受女生,如果不能幹脊柱,我可能就不會干醫生了,現在也在考慮轉行葯企做MSL的問題。但是我喜歡脊柱,我多想繼續做一名脊柱科女醫生……###挺好的。
骨科:
骨科本身是不錯的專業。有技術性 但是技術不是那麼難練。現在骨科分科很細致,很多方向 很適合女性。工作中 確實很多時候 需要力量 ,但是 基本上都可以靠技術補足的。我自己平時也鍛煉身體的,會跑步,還有一些拉伸和針對性鍛煉。骨科醫生 和 木匠 還是有區別的。
工作關系:
職業影響性格。骨科醫生的性格 普遍 開朗直接。科室里 ,除了我 沒有別的女醫生 ,我也不參加他們的活動,所以減少了很多社交,我天性也不喜歡與人交往,比較孤僻,正好適合我的性格。工作節奏並不快,有很多時間做喜歡的事情。看書,研究一些感興趣的東西。我一直認為,女人多了是非多。跟護士一直是保持距離的。靠本事吃飯,本身也沒那麼多是非。
醫患關系:
骨科的話,起效快 ,行就是行,我主要是 門診 ,做一些保守治療,我覺得我更像一個骨內科醫生+半個治療師。我也是挑患者的,不惹事,不怕事。很多事情都是一個巴掌拍不響。從業也有幾年,一直也沒什麼糾紛。也遇到過患者猝死,術後感染之類的事,無驚無險地過去了。我這個人本身對醫療 是非常嚴謹,非常認真的(日常生活里既不嚴謹,也不認真),對人很真誠。出了事情,患者和家屬有不滿是正常的。但是作為醫生的話,只要自己做到位的,患者也是人,他們也理解,有時候就是天災人禍,誰也沒辦法。無賴,我會規避掉,就是挑患者嘍。
個人職業定位:
醫生這個職業,權力越大,責任越大。發不了財,但是夠花。我一個死宅,也真沒什麼花銷。什麼事情,用心做好都是不容易的。對於我來說,混吃等死,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很好了。也沒有什麼野心。作為一個臨床醫生,做好自己的事就夠了。
做 骨傷,一開始是因為家庭的原因,我父親很希望我可以繼承他的衣缽。後來是因為興趣。我做其他事情,都做的很一般,對其他科的東西也興趣缺缺,但是一學骨科的新技術,一碰到有價值的病例,真的是兩眼冒光。平時非常懶散,非常會照顧自己,把自己養的白胖白胖的。但是,出去進修學習手術技術(對我個人執業沒什麼意義,因為我靠門診保守吃飯的)真的是吃苦耐勞,現在社會浮躁了,能吃這個苦的男孩子都不多了。
性別問題:
你不苟且 ,世界就沒有曖昧。身正不怕影子斜。患者,同行都是戰友,大家共同的敵人是疾病。我本科到碩士都是中醫骨傷科學專業的 ,自我學骨傷至今,一直有很多偏見和誤解。但是,醫院是個封閉而公平的工作環境,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靠本事吃飯,用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贏得尊重,做的不好自己承擔,只要自己做到位了,誰也沒資格跟我唧唧歪歪的。偶爾,有人犯賤,我也會教他做人。從事一個男性化的職業,和男性一起學習 工作 競爭,我性格變得男性化很多,簡單直接。我本身就是獨生女,自小父親也是當作男孩子那麼培養我的。還是那句話,憑本事吃飯,誰也沒資格跟我唧唧歪歪。
以上,
日子很舒坦,我很滿意。
###額......這個么,作為一名漸行漸遠的醫科汪表示,佩服!佩服!女生能做外科主刀醫生那絕對不是女漢子所可以描述的......當然了,我不得不說當初上醫學院開始就不喜歡骨科,課上學骨科睡了,實習骨科愣吐了……還是立志做好一名內科醫生好了###先講一個前幾天在好醫術微信公眾號上看到的一個笑話:
和同學推病人到手術室開刀,隔壁是骨科手術,電鋸、電鑽等器械發出的聲音此起彼伏「咚咚咚」、「滋滋滋」、「嗚……」。
病人問我:「醫生,隔壁怎麼在搞裝修啊?」。我滿頭黑線,要不要告訴他是在做手術呢……
所以骨科真不適合女醫生,畢竟『搞裝修』還是男人的活~~
###
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一位骨科界的巾幗英雄剛剛離開,她就是我們學校的胡蘊玉教授。這也是我唯一知道的骨科女教授。胡教授是江南人,真的不知道當時她為什麼會選擇骨科這個幾乎全是男性的科室,可能她就是為了給大家證明男人能做到的女人同樣可以做到。事實證明她做到了,而且做的很出色,帶領西京醫院骨科獲得多項國家級獎項。胡教授打破了這個玻璃天花板,在此,向她表示崇高的敬意。
###可能因為是真喜歡骨科,我覺得很爽,超喜歡在手術室的感覺,加上之前做過運動員,力氣也不小,抬個大腿什麼的還是不困難的,但是因為個子矮,在一群骨科佬中顯得不協調…出去考個試都被問你是選的骨科嘛……
⑻ 戴手套有用嗎
戴手套有用嗎
戴手套有用嗎,在很多的地方都是需要用到手套的,手套是為了保護雙手長手繭和磨出水泡或者是隔絕外界的臟東西,達到保護雙手的作用。以下分享戴手套有用嗎?一起來看看。
戴手套有用嗎1
關於戴手套的重要性
外科手術為侵入性操作,由於皮膚完整性破壞,可能會引起病原體在患者與術者之間接觸傳播,導致患者發生術後SSI或術者發生血源性病原體感染。手套具有雙重屏障作用,一方面可防止術者手上的細菌進入手術切口,降低患者SSI危險,另一方面手套可以保護術者雙手,防止術者在手術中感染患者血液、體液中的血源性病原體。
如肝炎病毒以及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因此,自1894年手套應用於外科手術以來,戴手套已成為外科無菌技術的常規操作。一般認為,術中手套破損可能會導致感染率上升,增加血源性病原體感染的危險性。近期還有建議術中應戴兩幅手套以降低手套破損導致術者皮膚微生物對傷口污染的潛在危險性。
手套破損或微穿孔率
目前已報道的術中手套破損或微穿孔率不等。Chan等對手套破損的常見原因、部位以及手術人員是否意識到手套破損進行了前瞻性研究,研究共納入了130例連續進行的骨科手術,手術結束後,對所有手套進行了水負載測試(water-loading test)。在測試的1452副手套中,手套破損率為3.58%,大約61.5%的破損在術中沒有被發現。
在破損的手套中,發生於主刀醫生者佔76.9%,其次為第一助手(13.5%)和第二助手(9.6%);手套破損主要發生於非優勢手(non-dominant hand),主要發生部位為食指,其次為拇指;手術器械的剪切力所致手套破損占未意識到的破損的45%;手套破損主要發生於訂皮釘(33%)和使用鋼絲進行內固定(19%)時。
該研究發現,術中手套破損主要由於剪切力而非銳器刺破所致。此外,大部分的手套破損未在術中被發現。由此可見,手套破損增加了術中污染的危險性。其他研究也證實手術時手套破損或微穿孔主要發生於非優勢手,左手食指和拇指最易發生手套破損或微穿孔,手術醫生發生手套破損的概率最高。
雙層手套和單層手套對SSI發生的影響
由於手套破損可增加切口污染的危險性,從而增加SSI,尤其是在進行骨科或牙科等涉及尖銳表面的手術時,因此有越來越多的醫生戴雙層手套。那麼戴雙層手套是否可降低感染的危險性?2006年Tanner等就戴雙層手套是否會降低患者SSI和術者及患者血源性病原體感染的發生進行了meta分析。
他們發現有2項隨機臨床試驗比較了戴雙層手套是否會降低患者SSI,這2項研究均為骨科手術,其中一項研究納入50名受試者,另一項納入71例受試者,這兩項研究均未報道有SSI的發生。
由於這2項研究均未發現有SSI發生,現有數據提示未發現有足夠的證據可表明戴雙層手套和單層手套是否影響SSI的發生,也沒有足夠的證據可確證手套破損與SSI發生率之間的關系。因此需要更多的大型臨床試驗來驗證雙層手套對SSI發生的影響效果。
手術時間與手套微穿孔發生率呈正相關
手術持續時間與手套的微穿孔發生率呈正相關,手術時間越長手套的微穿孔發生率越高。如一項研究顯示戴手套時間小於90min時,微穿孔率為15.4%,佩戴時間為91~150min時微穿孔率為18.1%,而手套佩戴時間長於150min時,微穿孔率升高至23.7%。
有研究發現心臟手術中如手術時間短於3h,手套穿孔率為30%,但手術時間超過5h時,手套穿孔率升至65%,而且在持續時間長的手術中,術後術者手上的細菌培養計數也更高。此外,手術時間也與手套物理性能改變程度有關,研究表明手術時間超過3.5h時,手套易發生不同程度的物理性能改變。
手套物理性能的改變使手套在術中不能有效地貼合手指進行手術操作,易引起手套的破損。因此,建議手術持續時間超過4h時應及時更換手套,降低因物理性能改變所致手套破損的危險性。國外還有人建議手術時間超過90min時,手術醫生、第一助手以及洗手護士應更換手套。
戴手套有用嗎2
開車戴手套的必要性
戴手套開車的都是司機嗎?當然不是,手套的作用其實是非常大的,雖然一般周邊就沒有哪個車主戴手套開車,而且主要只是看到服務行業的司機才會戴手套,他們戴手套一方面確實是形象問題,但手套其實還有防滑的目的,另外還能防止磨出老繭,甚至還有震動病。
戴手套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冬天開車摸著方向盤不會手冷,保暖的作用很明顯。不過大多數時候它都起著防滑的作用,開車的時候手心很容易出汗,這必然會導致方向盤打滑,而戴上手套,手心出汗也不會直接放映在方向盤上,就可以避免打方向盤打滑了。
還有一點很重要,戴手套開車能夠很大程度上防止震動病的發生,沒聽過這個病?沒事,車子在發動時和行駛途中,都會有不同程度的震動吧,這種震動對人體是有害無益的,而且研究表明,長期駕駛機動車的人,機械振動會是神經系統功能下降,還會讓手掌多汗,震動過強還會導致手臂疲勞,握力下降,甚至是痙攣、萎縮,引起骨關節的改變。
所以你說開車帶手套好不好?肯定是好的',但是要選擇正確的手套,比如說女式那種絲質手套、尼龍手套、普通的皮手套,這些都是不行的,真正駕駛用的手套都會在手掌和手指處使用防滑和翻皮或植入細小的顆粒,用來防止打滑,所以選擇一款對的手套也是非常重要的。
戴手套有用嗎3
為什麼足球的守門員都要戴手套?
國際足聯貌似沒有明確規定「守門員必須戴手套」,記得早期的足球比賽,很多門將就沒有戴手套,一直到2004年歐洲杯葡萄牙隊與英格蘭隊的淘汰賽,葡萄牙門將里卡多在點球大戰的階段,就脫掉手套,不但撲出英格蘭隊的點球,而且自己也打進點球,堪稱神奇。
可見,守門員不存在「都要戴手套」的說法。
至於大部分門將都選擇戴手套的原因,不外乎就是以下幾點,冬天怕冷,怕手指關節凍僵,影響撲救時的反應。
再者,戴上手套,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手滑,增加門將撲救時手部與足球之間的摩擦力,減少脫手的可能。
不然的話,一旦門將手掌出汗,個個都可能變成「黃油手」。
還有一點就是,門將手套,還能緩解對手大力射門的力度,人的手掌比較薄,硬接對手的射門,屬於硬碰硬。而門將手套上有彈性,接到對手大力射門時,可以起到「卸力」的效果,讓門將更好控制住足球。
你看看像C羅,卡洛斯,阿德里亞諾或者巴蒂斯圖塔這些「重炮手」射門時的力度如何?足球飛行的時速那麼高,直接用手指硬接的話,相當於遭受了一場小型車禍!
所以,手套的保護手部功能,也能避免門將手指過度彎曲,減少門將受傷的可能
⑼ 戴外科手套的感覺是怎麼樣,戴雙層手套呢拜託各位了 3Q
沒什麼感覺,習慣了和沒戴一樣。。一般不會戴雙層,因為在使用工具得時候,雙層手套之間有相對位移,不便於操作。
⑽ 任何時候手套均應佩戴單層
不對,應該戴雙層
之所以戴雙層手套,是為了保護醫護人員,也是為了保護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