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去非洲打獵,哪些裝備必須帶
作為一個去過非洲打過多次獵的人,我常被問及應該怎麼准備行囊、注意不要犯哪些錯誤等。好吧,今天就讓我當一回雷鋒,給新手們說說去非洲狩獵要帶的必需品。其他有經驗的獵友,如果有不同見解的話,請和平在下方留言,各抒己見,不要噴我哈!老實說,去非洲狩獵,要帶的東西真的不多,實際環境也沒有想像的惡劣。在每個經營良好的營地里,獵人們都可以每天洗澡,所以,著裝方面,建議帶3套長衣長褲即可(如果你想穿短褲的話,我有點不敢想像,反正我是肯定不會)。關於獵服,有些地方是禁止穿北美那樣的偽裝服的,出發前最好先自行了解清楚。一般來說,非洲最適合的服裝顏色,是深綠色。
記住備一件可隨身攜帶的羽絨服,因為非洲的晝夜溫差很大,早晨非常冷。手套也是必須帶的東西,我有一雙Mechanix Wear M-Pact手套(非偽裝圖案的),外出打獵時一天都會戴著。在這片荊棘叢生的熱帶土地上,它為我的雙手提供了極好的保護,由於質地好,即使天氣很熱,也不會讓我的雙手有粘膩的感覺。
去非洲我沒帶過直柄獵刀,隨身跟著我的,是一把金剛石折刀,因為在狩獵時,每天我都會上下車N遍,折刀帶起來會方便很多。說起來,貌似我用到刀的地方,只有切芝士,還有割強力膠帶時。說到強力膠帶,這東西實在是萬能好用,強烈建議隨時隨地備著。
去非洲打獵前,建議買一根帶10個彈性環的子彈帶,具體尺寸參照你將會用到的子彈,長度的話看個人身材。背子彈帶時,把子彈旋到你面前,方便取拿,扣好,這樣當你在荊棘叢中奔跑時,也不會有什麼妨礙。
現在想起來,我雇的每一位導獵,打獵時都是用彈葯帶,沒人用彈葯袋。多次非洲打獵的經驗還告訴我,彈葯帶越破舊的導獵,技術往往越好。使用彈葯帶,你能更快地拿取彈葯,免去了刨挖口袋的繁瑣。
如果不想被荊棘刺到眼,那麼建議還是帶上護目鏡吧。鏡片最好選擇透明或淺灰色的,深灰色則可能會妨礙你觀察獵物的行蹤。窄檐的圓邊帽也是非洲戶外標配,棒球帽不推薦,寬檐帽也不適合,因為地上密集的荊棘會很容易把它勾住。
如果你想的話,也可以備些防治瘧疾的葯物。不過就我個人而言,我在非洲根本就沒見過蚊子,更別說被它叮咬或得瘧疾了,不過這可能因為我都是冬天去,至於春天和夏天,我就不怎麼清楚了。我從來沒在非洲生過病,也沒怎麼聽到有人在那裡得過病,目前所知就只有一例是得支氣管炎的。在我看來,非洲的很多狩獵營地還是比較干凈的,起碼比北美的很多快餐店干凈得多。
去非洲,防曬霜是決不能不帶的!別以為你是老爺們兒就可以不講究,我可以肯定地告訴你,即使是在冬天,白天的非洲大陸都燙得像個煉鐵的高爐!如果不想被嚴重曬傷,甚至染上皮膚癌,建議你還是乖乖塗上度數足夠的防曬霜。每天早晨,我都會很早起床,仔細地拍上足夠厚的防曬霜,然後讓它慢慢滲透進皮膚里,這樣即使被毒辣的太陽烤足一天,我的皮膚也不會出現什麼問題。但是要注意,這東西千萬不能弄到眼睛裡去,要不你的尖叫聲可以把十里之外的獵物都嚇跑。
在非洲狩獵穿的靴子,不要選鞋底蓬鬆型的,也不要選專用於爬山的橡膠底的,你需要的,是一雙輕便靈活的、走起路來沒什麼噪音的靴子。還有,准備一個小背包,可以帶上狩獵車的那種,至於包里放什麼,可根據個人需要靈活變動。我的小背包里,通常會放著相機、備用獵服、急救箱、手電筒和一本日常祈禱書。
㈡ 黑種人的見面禮儀
美國
(一)禮儀
在美國社會必須「入境隨俗」,必須了解並遵守美國社會中慣行的禮儀規則。
在穿衣方面,雖然美國人以隨和、不正式的印象,但在上班、赴宴會的場合, 仍是很正規,穿衣的規矩極多,但以適合時宜為主,例如參加婚禮、參加喪事,則應著黑色或素色的衣 服;女士在辦公室應著裙裝,避免穿牛仔長褲.
乘車方面,車內座位的大小順序,要看主人開車或司機開車而有所不同. 如是搭乘出租 車,應該以後座右方的座位為最大座,
後座的左位為次之,再其次為中間, 而司機旁的座位 為最卑位.如開車的是友人,則他旁邊的座位為最尊位,其次才是後座右、左及中間位.因此
在中國常見男女友搭乘計程車時, 男士總是打開車門讓女士先進入,挪到左邊位,男士再坐 到右邊位上,這是完全不符合正式西方禮儀的,
正確方式應是讓女士入座後,繞到左邊車門 自行上車入座.上下樓梯也有一定規矩,上樓時應讓女士、長者先行, 目的是保障女士、長 者的安全.
在飲食的方面,要注意餐具應先由最外面的一副刀叉開始使用,食物要用叉子壓緊,切成小塊才放入口中,吃食物及喝湯時不可出聲,喝咖啡的小湯勺是用來攪拌奶品及糖的,切記不可用湯勺來喝咖啡,並避免在餐廳中喧嘩,如接到請貼赴宴,要注意下面幾點:
是否需要寄回回柬,告訴主人參加與否,有時也可用電話通知,如請貼上註明「regrets only」,則只有無法參加時才需通知,「rsvp」就應不論參加與否均寄上回帖或電話通知.
注意參加的宴會有無服裝的規定.
准時,在參加酒會的時候,則可以在規定的時間內(如五時至七時)前往, 當然也不宜太 晚才到.
如果邀宴賓客,則主人應注意:
1.陪客:應邀請與主客關系良好的人做陪.
2.食物:應先了解客人有無忌嘴的食物,如是否為素食者,是否為不食豬肉及鱗魚類的猶 太人.
3.座位:主人應坐在背對門的位置,主客則在其對面,另外要注意階級、尊卑,並以男女 、夫妻、中外分坐為原則.
進餐時飲酒種類應視當日主食而定, 如吃魚則飲用白酒,吃肉則喝紅酒,紅酒應與室溫
相同,且不可強邀賓客「乾杯」,至於威士忌及白蘭地等烈性酒,則多於飯後或飯前飲用.
國際社交禮儀規定多如牛毛,以上所舉僅是其中數端,要在美國社會中行止合乎禮儀,還 需平日多留心注意並虛心學習才可.
(二)禮節
鞠躬禮,是下級對上級或同級之間的禮節。行鞠躬時要脫帽,右手握住帽檐中央將帽 子取下,左手下垂,上身前傾約十五度,兩眼注視受禮者,同時表示問候。
握手禮,是全世界通用的禮節。起源於歐洲,最初是表示手裡沒有武器或親切的意思
行握手禮時要客人先伸出手時才能握手。握手時一般不戴手套,但尊貴的人和女人可戴 手套。行禮時忌交叉行禮,和女人握手不可太緊。
點頭禮,是同級或平輩人之間的禮節。如在路上相遇, 可在行進間進行。如遇見長官 、上級或長者,不行點頭禮,而行鞠躬禮。
舉手注目禮,這是軍人禮節。行禮時舉右手,手指伸直並齊,指尖接觸帽檐右側,手掌略賂外,手臂與肩齊高,兩眼注視受禮者,待對方答禮後將手放下。
吻手禮,是歐美上層社會的禮節。和貴族婦女或夫人見面時,如果女方先伸出手作下垂式,則將手掌輕輕托起吻之。如果女方不伸手,則不行吻手禮。
接吻禮,是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或朋友、夫妻之間表示親昵、愛撫的一種禮節。
通常是在受禮者臉上或額上接吻。在高興、喜慶或悲傷時,一般也行接吻禮,表示親熱或安慰。
擁抱禮,是歐美各國熟人、朋友之間表示親密感情的一種禮節。見面或告別時互相擁抱,表示親密無間,感情深厚,擁抱禮通常和接吻禮一起進行。
(三)節日
1)感恩節
每年1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四是感恩節。感恩節是美國人民獨創的一個古老節日,也是 美國人全家歡聚的節日。
每逢感恩節這一天,美國舉國上下熱鬧非常。城鄉市鎮到處舉行化裝遊行、戲劇表演和體育比賽等,學校和商店也都按規定放假休息。孩子們還模仿當年印第安人模樣穿上離奇古怪的服裝,畫上臉譜或戴上面具到街上唱歌、吹喇叭。當天教堂里的人也格外多,按習俗人們在這里都要做感恩祈禱。美國人從小就習慣獨立生活,勞燕分飛,各奔東西,而在感恩節,他們總是力爭從天南地北歸來,一家人團團圍坐在一起,大嚼美味火雞,暢談往事,使人感到分外親切、溫暖。
2)聖誕節
是美國人最大最熱鬧的節日。每年12月25日,全國便沉浸在一派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中。從感恩節過後的第二天,美國人就開始為聖誕節大忙特忙起來。每家商店都是人流滾滾,商人們要鼓起如簧之舌,推銷他們的各種貨物,普通人也願意趁此機會棄舊更新。
聖誕夜是一個狂歡的夜晚。美國人常常通宵達旦地舉行慶祝活動。人們在小杉樹上或小松樹上掛滿禮物、彩花和彩燈,樹頂上還裝上一顆大星。大人們站在一旁欣賞聖誕樹,孩子們更是手舞足蹈,甚至手拉手地圍著聖誕樹跳起歡快的舞蹈。在公共場所,賀年片上到處都有聖誕老我的形象。有時在家裡也由一人扮成聖誕老人,為大家分發禮物。
美國人慶祝聖誕簡直可以稱得上是狂歡。送禮物和裝飾家庭,是他們最重要的慶祝方式。每個家庭,都放著大包的禮物。孩子們把襪子掛在火爐邊,希望聖誕老人在深宵把禮 物帶來,放進襪子里。
每一個家庭在12月中旬,便會在市場上選擇一株稱心滿意的聖誕樹並裝飾得五彩繽紛。
青少年都愛在聖誕前夕和聖誕晚上舉行派對,許多情竇初開的小夥子,視第一次參加聖誕舞會為人生大事呢!
3)元旦
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在元旦來臨之際,喜歡把雄鷹,貓頭鷹等飛禽的羽毛用來裝飾衣鞋 帽,以示吉祥如意。
(四)其他
在歐美各國嚴禁隨地吐痰和亂丟垃圾,違者要罰款。違者必罰,沒有例外。 有些西方人也忌三,特別是點煙的時候,不論你用火柴還是打火機給他們點煙,點到第三個人時,他們往往會面呈難色,有的人甚至會有禮貌的拒絕。
忌諱:
1.與美國人初次見面不宜問"What`s your name?",也不宜問"What are you doing?"或"Where are you going?"等.否則會被誤認為是刺探他人的私事.
2.美國人忌諱13這個數字.因為他們認為13與」災難(disaster)」和」不幸(miefortune)"連在一起.
3.美國人忌諱穿著睡衣去開門迎接客人,否則會被客人誤解(misunderstand)為主人要休息了,來得不是時候.
4.美國人忌諱隨便問別人的年齡,婚姻狀況,體重,宗教信仰等.
5.美國黑人忌諱被稱為」Negro(黑種人)」.
6.美國人離開聚會(party)時,一般不握手(shake hands)告別.
7.美國人不在用餐時使用牙簽(toothpick).
8.美國人在進餐是忌諱打嗝(hiccup).
非洲國家禁忌禮儀:
1.打招呼的方式
非洲能行的招招呼方式——舉起右手、手掌向著對方、目的是表示「我的手並沒有握石頭。」顯然,它是在表明:「沒有武器。」這個習俗,自古在世界各地普遍地被採用,只不過樣式稍微不同而已。它可以說是友好的象徵。
2.Negro和black是禁句
美國黑人對Black一詞並沒有抗拒心理。可是,一聽到有人呼他Negro(黑人之意,尤其指原藉非洲,被販賣到美國做奴隸的黑人及其子孫),就勃然大怒。
非洲人對Negro、Black二詞不但有抗拒心理,而且不承認它的含意。強調膚色不同,在非洲是最大的禁忌。稱呼非洲人,最好照他們的國籍來稱呼。非洲人一般說來國家意識相當強烈,直呼其國名,他們聽來就很受用。
3.African的稱呼有特定對象
稱非洲黑人為African可犯了嚴重的錯誤。在非洲,所謂的African並非泛指所有非洲人,而是指特定的一群人,那就是:南非共和國荷裔白人。因此,那些非洲土著,碰到別人稱他們為African,就露骨地表示厭惡。
4.莫拍落後鏡頭
任何國家都有骯臟透頂、窮人群集的地區,世界首富的美國,亦不例外。你若在那些臟亂地區興致淋漓的拍照,跟你同行的當地人就會提出抗議,甚至不肯當你的向導。發展中國家的人民、最不喜歡自尊心受損,這是身為觀光客務必認請的事實。一見落後的景象就想拍照留念,這無異在找人家的渣兒,如此欠深慮的行為,還是不做為妙。
5.莫瞪眼看對方
古時候的埃塞俄比晉,侍者是背對主人(或客人)來服務的。衣索比亞有個迷信,那就是:有人瞪看時,被瞪看的人不是災禍必至,就是死神要找上他。在這個國家,跟當地人交談或碰面的時候,可不能目不轉睛地瞪看對方,這么做,對方一定大感不悅。
6.用力握手是善意的表示
在非洲,握手時如果握得有氣無力,被稱為是「禮貌不周」。握手而有氣無力,表示虛與委蛇,毫無誠心,他們會生氣的。尤其在阿爾及利亞,握手是愈用力愈受尊敬。他們認為,用力的程度跟對方好意的程度是成正比的,最好握得他們手都感到麻木叫痛
7.女性只限於逛店購物
在阿爾及利亞,女性獨行被烈為禁例,唯有逛店購物的時候,才可以私自行動。他們認為,一個女人獨自亂走,是一種喪失「品格」的行為。身為淑女,絕不能幹這種事。當然,她們想獨自進入餐廳、戲院也是免談。
8.從事狩獵旅行時要嚴守規定�
想要進行狩獵旅行(Safari),東非可說是最理想的地方。狩獵旅行的禁忌頗多:
①不能嘰嘰喳喳說話。因為,動物的聽覺敏銳異常。
②不能任意走出車外。你以為安全無慮,其實,旁邊就有猛獸在虎視耽耽,你卻看不出來。
③不能任意點火,有人曾經點了煙之後,把火柴隨意一丟,引起一場森林大火。
9.留下一點點
在奈及利亞的西部地方,有個特別的吃飯方式:不能吃得一物不剩,客人至少要留一片東西在碟子上。更怪的是,他們把那一片東西留到第二天,才將它丟入垃圾箱。他們相箱:聖靈會來吃那一片東西。在這個國家,旅客千萬不能為了菜的美味可口,把碟子上的肉或湯,吃得一干二凈。
10.斗逢、白衣可以避險
在阿爾及利亞和幾內常,常常可以看到穿古時候那種白衣和斗逢的女性。這些白衣、斗篷,是貞節、純潔的象徵。這一身打扮的異性,無不敬重有加,也就是說,視她們為值得尊敬的女性。女性觀光客如果以這種打扮到處走動,保證暢行無阻,又不會遭到任何危險。
11.鏡頭如槍口
非洲人普遍認為相機對准某物,拍下鏡頭,某物的「精氣」就給吸收殆盡,此事自是非同小可。人、房屋、家畜一律不準拍攝。觀光客如想拍攝,之前最好向對方先打個招呼,獲得同意之後再行動,以免被投石、被吊或挨一頓揍。
本文選自《flying》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a37990100amhc.html?tj=1
還有什麼的話 網路上沒有 也可以試試上搜搜去找 或者新浪網 我這一篇就是在搜搜里找的
㈢ 為什麼非洲一些地區的婦女要在頸上套環以拉長頸的長度
長頸族不在非洲是由泰國北部與緬甸邊界的一個少數民族喀倫族(Karen)的一支巴東(Padaung)族所組成的,只能在湄宏順鎮看的到。實際上,「長頸女」的頸部長度和普通人並沒有什麼兩樣,而是她們的鎖骨和肩骨因銅圈的壓迫而下陷。
風俗
按照他們的風俗女孩在5歲的時候就要在頸及四肢套上銅圈帶上1公斤的銅環,十歲開始便每年在頸上多加一個,一直至到二十五歲為止。長頸族覺得女子頸越長便越美,所以她們由五歲開始,這些環只能往上添,不能往下拿,終生都要佩戴。晚上睡覺的時候只取下後面的豎環,而其它環也不取下來,幾天洗一次澡,幾個人互相幫助,用布在環和脖子間搓洗。
很多書上寫因為這些環的支撐慢慢的把脖子拉長其實是不對的,事實上脖子的長度並沒有太多變化,這些環的作用是靠重力把肩膀壓低,顯得脖子長。所以當她們需要看醫生等不得不臨時摘下的時候她們的脖子也會縮回小小,而不像有些書上說的會死掉。
一旦戴上銅圈,這些女性就等於一輩子上了枷鎖,因為她們的頸部肌肉會變得十分脆弱,離開銅圈頸部就有斷裂的危險。他們相信人類的祖先,男人是龍,女人是鳳,龍和鳳是最尊貴和至高無上的,說什麼生在世上的人都要追求做龍做鳳。
長頸族在以前多數是因為迷信和風俗而去弄長頸。而現在除了風俗以外,多是因為生計——為了吸引遊客前來。長頸族在Mae Hong Son這個地方有3個村,最大的一個有兩百多人。他們的文化完全是一樣的,所以只看一個即可。
從清邁前往Mae Hong Son坐車要100多B,7-9個小時。坐飛機800多B,半個小時。去Mae Hong Son一天往返絕對可以了,坐車至少要3天的時間。坐飛機就相當於花錢買時間,對於出國旅行的人來講還是劃算的。 千百年來,家中有女兒的,要在她5歲開始骨骼發育時,在她們的頸上套上銅環,開始時是三個五個,然後每過一個時期就增加,一直到十幾二十個銅環,將頸項脊椎骨拉得畸形變長為止。
自10餘年前因戰亂逃離故鄉後,數百名巴東部落成員一直在泰國北部和緬甸交界的難民營里生活。他們雖然是非法移民,卻因為有獨具魅力的旅遊價值,而得以在泰國立足,日子比其他部族難民好過得多。長頸女郎經營各種紀念品,她們完全靠旅遊業生存的。
歷史
克揚族人在緬甸東部生活了幾個世紀。1948年他們遭到若開族人的侵略和壓迫,不得不逃往異鄉。目前他們雖然住在泰國北部的難民營里,但仍在努力保持本民族的語言和傳統。讓女人在脖子上戴上銅項圈就是克揚族的典型習俗。
有些人說克揚族女人這樣打扮是為了使自己看起來像長頸龍,這種龍被克揚族人視為天地萬物之父。另一些人則說這種怪異的裝扮是為了嚇跑在森林裡轉來轉去的飢餓的老虎。還有人說克揚族男人是故意把他們妻子的脖子弄長的,為的是不讓她們被敵對部族擄走。
還有一種說法是,這種裝束是男權主義思想遺留下來的,因為男人只消取下一隻銅圈,就可以立刻輕而易舉地殺死他的妻子。不過多數人都認為這種說法不對。如今克揚族人生活在母系社會中,沒有人再去探究這種習俗的由來,因為人們已主要把這看成是美麗與財富的象徵。也正是為了這個原因,克揚族人繼續在小女孩年滿5歲時開始為她們戴上銅項圈。
還有另外的說法,據傳說,以前居民惹怒了神靈,就派了老虎來吃女人。因此他們決定所有女孩都戴銅頸環以自衛。每個長頸族女人都懂得用草葯來清洗頸項,她們一生中只有幾次把頸上的銅環取下來,那就是結婚、生子以及去世。通常她們不輕易讓外人看到取下銅環的樣子,即使親如丈夫也不例外。
這個過程並不復雜。女孩接受了幾個小時的推拿按摩之後,就有精通此道的人在她脖子上纏上銅圈,銅線截面直徑可達1.5厘米。這個儀式完成後,女孩的家人要請全村人一起來熱鬧慶祝一番。此後的幾個月里,女孩要一直戴著那些銅圈,靜待脖子發生變化。
等脖子適應了這些銅圈後,就要把它們換成更緊的銅項圈,而且要多加上幾只。克揚族女人最多可以戴25隻銅項圈,重量在5公斤到10公斤之間。這些銅項圈可以藉助鎖骨的支撐來拉長脖子,直到女孩長到青春期、身體完全定型為止。
克揚族女人認為這種習俗完全可以接受。「一開始是又疼又重,不過最後總能適應。」克揚族人莫波說,「最苦的是在天熱的時候,銅圈熱得燙人。」這種時候我們只有到河水裡泡一泡,才能給銅圈降降溫。假如不這樣做,即使天氣涼快下來,被陽光烤熱的銅圈仍會把一陣陣熱浪傳到全身。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fm=ps&word=%B3%A4%BE%B1%D7%E5
㈣ 你眼中對非洲人的印象是怎樣的
非洲人普遍比較懶惰。在非洲開工廠的中國人說「相比中國人的勤勞,非洲人簡直就是無所事事。」但是為了照顧非洲人的情緒也會找一些非洲本地人。
㈤ 為什麼要戴白手套禮儀
白守他代表干凈,純潔。高尚。一般非洲人或者長得黑的人喜歡戴白手套,因為白手套可以認識他們的手,如果帶個黑手套的話,他班長太黑了就看不見他們帶的,說他吃飯的時候還用手,他吃了也不是要從哪去開口,所以他們一般都戴白手套。
㈥ 為什麼非洲那麼熱
因為赤道穿過非洲中部,就是剛果雨林那裡,而赤道到南北回歸線附近又是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譬如撒哈拉沙漠就是,而氣候決定因素還要考慮到季風,洋流,總之非洲地理位置比較特殊,上有地中海,只有南非比較好一點是海洋性氣候,其他東非是熱帶草原,北非是熱帶沙漠,南非西面由於有寒流經過導致世界上最特殊的沙漠納米布出現
㈦ 非洲某部落有戴子彈蟻手套成人禮,這不是一種變態行為嗎
子彈蟻是在斯密特叮咬疼痛指數上的得分最高的昆蟲,它的叮咬會給人帶來持續24小時不會有任何減弱的痛楚。南美洲一個本土部落(子彈蟻的產地)用子彈蟻對本部的年輕人進行嚴格的考驗,戴上有數百隻子彈蟻的手套,讓子彈蟻叮咬10分鍾,並持續唱跳祭祀歌舞,而且不斷重復20次,如果不能堅持或中途因疼痛哭泣則就會被趕出部落。
那麼,用這種殘忍的辦法去檢驗一個孩子,試練成人禮。對於我們這些人來說肯定是受不了的。看《亞馬遜的眼淚》,拍攝團隊在亞馬遜里被蟲子咬得全疙瘩反應很大,亞馬遜里的人身上沒有任何反應或者不適應,很可能是因為他們長期祖祖輩輩生活在這樣一個環境下,他們對於原始森林的昆蟲毒素有一定的免疫能力。
㈧ 非洲人懶嗎
實話實說,我發現很多非洲人的確是自在逍遙,干什麼事都不著急,能不幹的事就不幹,能少乾的事就少干。許多非洲人習慣性地抱怨「太累」,得功夫就睡上一覺。我們所在的象牙海岸,中午時分城裡所有商店一律關門,老闆、店員、顧客都去睡午覺,一直到下午三點半才開門。我曾聽見有些在非洲開工廠的台灣老闆抱怨說,他的非洲工人錢拿少了不行,他們會生氣不幹活;可是你給多了也有問題。一旦第二天的錢有了著落,他索性不來上班了,等錢花完再說。這不是懶是什麼呢?
不過,這里說的「懶」主要是指一些非洲男子,非洲女子應該說是相當勤快的,在家裡頂多一半天。女孩子往往不到成年就幫母親帶弟妹,乾旱缺水的地方還要到遠處背飲用水。結婚後更是里里外外一把手,伺候丈夫,做小買賣或到人家洗衣做飯。說到洗衣,我發現非洲人不論男女,都喜歡干凈整潔,只要有條件衣服天天換。天天換,就要天天洗。有錢人可以請人洗或送到街頭巷尾的洗衣店去洗,更多的婦女帶著全家的衣服到河邊去洗。象牙海岸阿比讓市郊外一條河邊每天有數百女人洗衣服,洗完就在附近草地上晾曬,數千件各種顏色的衣服遍地都是,蔚為壯觀,已然成為旅遊一景。
仔細分析起來,非洲(男)人的所謂「懶」實際上是一種無憂無慮的生活方式。前面說看不出膚色與氣候的直接關系,但我卻發現非洲人的生活方式與氣候密切相關。除了南部非洲的少數國家以外,非洲大陸大部分地方沒有真正的冬季,凍不死人,當然也熱不死人。在這種氣候下,房子可以簡陋,衣著可以單薄,人的經濟和精神壓力自然也可以輕許多。所以非洲人一般口袋裡擱不住錢,有多少錢就先花掉多少,甚至不惜借債消費。相比之下,我們中國很多地方,尤其是在北方,為了禦寒冬天要室內供暖,睡覺蓋棉被,外出套羽絨衣、穿皮靴、帶手套,不知增加了多少家庭開支。是嚴酷的生活環境迫使這些地方的人們逐漸養成貯糧存錢、未雨綢繆的習性。
在非洲,沒有嚴寒對生命的威脅,有沒有飢餓的威脅呢?不錯,過去幾年非洲一些國家的確出現了飢荒。但這些飢荒大部分是由於戰亂和人為的失誤引起。非洲農業發展條件雖不如歐洲得天獨厚,但因地廣人稀,潛力依然很大。由於荒地多,農業往往不需要精耕細作,幾年後土壤貧瘠了,可以再換一塊地接著種。另外,由於適宜的自然條件,一些處於熱帶的國家芒果、菠蘿、香蕉、椰子等等果實遍地生長。到了成熟季節,爛掉的果子肯定比人吃掉的數量大許多。有些失業的青年在街頭一覺睡到日西下,吃幾個果子後還可以接著睡,既凍不死也餓不倒(營養不良屬於另一個范疇的問題)。我有一次與幾位非洲人在一家越南華僑開的餐館吃飯,餐館生意不錯,幾個跑堂的黑人小夥子忙得不亦樂乎。我的黑人朋友邊吃邊感慨地說,這餐館的老闆剛來到這里時是個幾乎身無分文的難民,不過幾年功夫,現在已經成了頗有錢的老闆,還僱傭了非洲人替他工作。我們許多非洲人當年是窮人,現在還是窮人,這是怎麼回事呢?
我借這個機會給他們講中文裡這「危機」二字,即危難中孕育著機遇。沒有了來自大自然對生活的威脅,也就少了一些在與自然界作斗爭過程中取得自身發展的動力和機會。中國成語「守株待兔」故事裡說的那個農民看到一隻兔子撞死在樹上,便放下農活不幹,坐在樹下等著來送死的兔子,兔子不來,農民自然遭到恥笑。但是話說回來,假如真有兔子不斷地自投羅網或者樹上不斷有果子落下來,那位中國農民肯定會以此為生,再也不會回去花力氣種地。看來「物質決定意識」這個說法確實有道理。類似的「懶散」現象,越接近赤道熱的地方越明顯。不僅是在非洲有,在四季如夏的某些東南亞和拉美國家也可以觀察到。相反,在氣候公認最寒冷的加拿大,世世代代來自歐洲、亞洲包括非洲的移民卻創建了地球上最適於人類居住的發達國家之一。冷與熱,勤與懶,貧與富,這裡面有很深刻的辯證法和復雜的相關因素,我的這篇小文只能點到為止,有些實質問題還有待社會、歷史、和經濟學家們去研究和揭示。
㈨ 生活中應該注意的禮節
握手禮
在見面禮節當中,我們平時見得最多的就是握手禮。握手看來很簡單,只是兩個人伸出手握一下。其實不然,握手也有很多禮儀講究。要握得好,真誠實意,恰到好處,要讓對方感受到你的友善、懇切、理解、原諒等用意,所謂「冰釋前嫌」、「握手言歡」都表現在兩手握在一起的那一瞬間。成功的握手在彼此情感交流中的作用與影響是難以估量的。
握手在見面、告別等很多場合都需要使用。從禮儀的角度需要注意的是握手時的位置、用力的輕重、時間的長短以及是否用目光注視等,這些都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修養和態度。對方是熱情還是冷淡,是謙恭還是傲慢,是自信還是自卑,是真心實意還是敷衍了事,有時從與對方握手的一瞬間就可以感到。所以,握手時的一些禮儀規定還是應引起我們的重視。
19世紀美國著名盲聾人女作家海倫·凱勒的一段話,生動描述了握手帶給人的獨特感覺:「握手,無言勝有言。有的人拒人千里,握著冷冰冰的手指,就像和凜冽的北風握手。有些人的手卻充滿陽光,握住使你感到溫暖。」
握手的標准做法
(1)要面帶微笑,上身稍向前傾,頭微低,距離和你握手對象約一步遠,兩腳並攏,伸出右手,雙目注視對方;
(2)一般來說,長輩、上級、女士、主人要先伸手,晚輩、下級、男士、客人要先問候,待對方伸出手後再握;同級同輩見面時,雙方伸手不分先後;
(3)以手指稍用力握對方手掌,力度適中,三五秒鍾即可;久別重逢的朋友、熟人、老用戶握手力度可大一些,時間也長一些,還可以同時伸出左手去握住對方右手的手背,兩手做緊握狀。
目前社會上流傳一種說法,說女士和異性握手時只能伸出手指部分,這是不對的。女士只伸出手指讓對方握,是宮廷貴族生活的遺風,早已被摒棄了。更大的誤解是現在有不少男士和女士握手,可能怕被對方懷疑自己熱情過分,所以也是只伸出手指,並不用力,給人一種敷衍甚至輕蔑的感覺,本想尊重女士,未料適得其反。
握手時心態要平和。如果男女之間無論是商務、社交還是涉外活動,如果從握手開始就使對方有不平等感,那麼接下去的交流也不會好到哪兒去。所以,真誠的握手是見面禮儀中重要的第一步。
溫馨提示
握手的禁忌:
◎和人握手時要注意力集中,不要一副東張西望、漫不經心的樣子,這是對受禮者最大的不敬。注意握手的先後順序,如果你是以晚輩、下級、男士或者客人的身份出現,就不要主動上前和人家握手。握手要掌握時間和力度,一般情況下,握一下即可,不要太用力;特別是當男士與女士握手時,用力更要輕一些,時間更要短一些,切忌握住不放。
◎女士如果不打算與向自己首先問候的人握手,可欠身致意,或點頭微笑即可,但不能面色冷淡,置之不理,或扭身而去。不要用濕手或臟手與人握手;握手前要脫帽和摘手套,如實在來不及脫手套,或正在工作環境下來不及洗手,要向對方表示歉意。正常情況下,不要坐著與人握手。不要幾個競相交叉握手,或者跨門檻握手。與數人相見,握手時間應大體相等,不要給人以厚此薄彼的感覺。
在正式場合與他人握手時,有五條禁忌應當避免:
(1)用左手與人握手。
握手宜用右手,以左手握手被普遍認為是失禮之舉。
(2)戴手套與人握手。
握手前務必要脫下手套。只有女士在社交場合戴著薄紗手套與人握手,才是允許的。
(3)戴墨鏡與人握手。
在握手時一定要提前摘下墨鏡,不然就有防人之嫌。
(4)用雙手與人握手。
用雙手與人相握,只有在熟人之間才適用。與初識之人握手,尤其當對方是一位異性時,兩手緊握對方的一隻手,是很不妥的。
(5)以臟手與人握手。
在一般情況下,與人相握的手理應干凈。以臟手、病手與人相握,都是不應當的。
拱手禮
拱手禮也叫做揖禮,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禮節,這個禮既能表達對對方的感謝和尊敬,也有著濃濃的中國特色和人情味兒。
拱手禮已經有兩三千年的歷史了,從西周起就開始在同輩人見面、交往時採用了。古人通過程式化的禮儀,以自謙的方式表達對他人的敬意。中國人講究以人和人之間的距離來表現出「敬」,而不像西方人那樣喜歡肉體親近。這種距離不僅散發著典雅氣息,而且也比較符合現代衛生要求。所以很多禮學專家都認為,拱手禮不僅是最體現中國人文精神的見面禮節,而且也是最恰當的一種交往禮儀。
近些年來,隨著中國文化更深更廣地走向世界,有很多外國朋友也開始流行中國的拱手禮。比如著名演員葛優就曾說,他曾有幸和馬龍·白蘭度一道用餐,當時這位國際巨星一見面就沖他先行了個拱手禮。2004年10月法國總統希拉克訪問中國,在上海同濟大學演講結束後,他用中國傳統的拱手禮向師生告別,此舉博得了在場所有人的熱烈掌聲。
拱手作揖是古代中國人建立的自己獨特的行禮方式。一般認為,中西方拱手與握手兩種行禮的含義基本一致,不同的是,抱拳拱手有雙方保持距離的意思。雖然當代中國人已經普遍接受了西方的握手禮,但是在今天的社交公關場合,拱手禮又在悄然復甦。
溫馨提示
拱手的動作要領:
◎有些人覺得拱手作揖很簡單,兩手一拱就完成了,其實不是那麼回事。其基本動作要領是右手半握拳,然後用左手在胸前扶住右手,在雙目注視對方的同時,相拱的手向著對方輕輕前後來回搖動。有時為了向對方表示尊敬,還可將雙手向上抬,達到與額同高。千萬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用左手扶抱右手,而不能相反,否則會招致完全相反的效果。
鞠躬禮
想一下,一提到日本人的禮節特點,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沒錯,就是他們逢人就鞠躬的習慣。鞠躬已經成為了日本民眾的標准禮節,也可以說成是一種日本的國粹。
實際上鞠躬這種禮節在世界各地都很盛行,只不過在日本最為盛行而已。中國人及東方人多行鞠躬禮,歐美人士較少採用。不同的場合和對不同的人鞠躬的標准和先後也有不同。比如在嚴肅正式的場合一定要用標準的鞠躬禮,且身份分明。晚輩要向前輩先行禮、下級先於上級、女子先於男子等等。
鞠躬禮是人們在生活中對別人表示恭敬的一種禮節,既適用於庄嚴肅穆、喜慶歡樂的儀式,也適用於一般的社交場合。在普通的社交場合,晚輩對長輩、學生對老師、下級對上級、表演者對觀眾等都可行鞠躬禮。領獎人上台領獎時,向授獎者及全體與會者鞠躬行禮;演員謝幕時,對觀眾的掌聲常以鞠躬致謝;演講者也用鞠躬來表示對聽眾的敬意。
行鞠躬禮時,須脫帽,呈立正姿勢,臉帶笑容,目視受禮者。男士雙手自然下垂,貼放於身體兩側褲線處,女士的雙手下垂搭放在腹前。然後上身前傾彎腰,下彎的幅度可根據施禮對象和場合決定鞠躬的度數,一般45度,而90度大鞠躬常用於特殊情況。
鞠躬禮在東亞一些國家較為盛行,如日本、朝鮮等。所以,在接待這些國家的外賓時,可以鞠躬禮致意。行鞠躬禮一般有三項禮儀准則:
(1)受鞠躬應還以鞠躬禮;
(2)地位較低的人要先鞠躬;
(3)地位較低的人鞠躬要相對深一些。
行鞠躬禮時需先立正,眼睛注視受禮者,然後身體上身傾斜45度,眼睛注視地面或受禮者的腳塵,禮畢後再恢復立正的姿勢。
溫馨提示
鞠躬的度數與對象:
◎15度:面對平輩、同事等行使的禮節。
◎30度:面對主管、長輩、賓客等行使的禮節。
◎45度:致最高的謝意或歉意等行使的禮節,此時可配合實際,於30度至45度做增減。
◎90度:是多禮的日本人於日常生活相見時所行使的禮節。不過.90度欠身的鞠躬禮隨著時代的變遷,自然風氣的盛行,在日本近年來已變成行45度的鞠躬禮了。
其他國家鞠躬的習慣
鞠躬禮真正起源於中國,由斂身演變而來。古時,鞠躬禮是下級對上級、學生對老師、晚輩對長輩的一種禮節。行禮時需脫帽,取立正姿勢,身體向前傾斜15度左右。大禮行三鞠躬,一般只行一鞠躬。不過,在現代中國,這種禮節已在日常生活中不多見,只是在學校,或在喜慶、紀念、喪葬活動中使用。
在馬來西亞,見面時,男子一般是一面舉起右手放在胸前,一面深鞠躬;女子一般是先雙腿稍微彎曲,然後鞠躬。
朝鮮人見面時也行鞠躬禮,不過,男人既可鞠躬,也可握手,而婦女一般只鞠躬。
在新加坡,人們見面時通常握手問候,但對東方人則輕輕鞠一躬。
泰國人非常重視老幼尊卑,人們見面時,位卑者或年幼者常要向位尊者或年長者行卑躬屈膝禮,甚至是手足著地,雙膝跪地進行。這種禮節來源於他們重視頭部、輕視雙腳的觀念。一般說來,晚輩與長輩見面時,晚輩必須躬著身子通過。如有長輩在座,晚輩必須坐、跪或蹲在地上,以示尊敬。不管是躬身而過、四肢著地,還是蹲跪地下,其目的都是為了避免自己身體的某個部位高於長輩的頭部,從而表達對長輩的尊重之意。
在緬甸,見面禮節十分復雜。一般說來,晚輩從長輩面前過,要躬身低首輕輕走過;不能奔跑,更忌昂首挺胸大搖大擺地走。長輩通過晚輩面前,或走進晚輩坐著的屋裡,晚輩要馬上站起來,躬身站立,以示尊敬。晚輩找長輩商量事情時,晚輩不能太靠近長輩,必須保持一定距離,雙腳站定,雙手下垂,微微躬身低首,目視長輩,聽從長輩訓導。談完話後,晚輩要躬身施禮,後退兩步再轉身離去。
在歐美,過去人們見面時盛行脫帽鞠躬,以示尊敬,右手握著帽頂中央將帽取下,左手垂直,立正姿勢,雙目注視對方,身體朝前傾斜約15度,然後恢復原來姿勢。不過,這種脫帽鞠躬禮現在已完全被握手禮、接吻禮和擁抱禮所取代。
非洲人在相互見面時,先是都謙恭地鞠躬,然後一起鼓掌,並說些令人愉快的相互祝福的話語進行問好。擁抱禮
擁抱禮是流行於歐美的一種禮節,通常與接吻禮同時進行,要做到使整個身體保持端莊、優雅。
擁抱禮行禮方法是:兩人相對而立,右臂向上,左臂向下;右手挾對方左後肩,左手挾對方右後腰。雙方頭部及上身均向左相互擁抱,然後再向右擁抱,最後再次向左擁抱,禮畢。有的還要臉與頭左右各貼近一次,有的還要輕輕拍拍對方的肩膀,表示更親切。
溫馨提示
◎擁抱禮只在世界上的一部分國家和地區流行,在很多國家和地區,並不流行這種禮節,所以我們在使用擁抱禮的時候,事先一定要清楚當地的習俗,尤其是異性之間,不合時宜的擁抱禮甚至可能被認為是輕浮的表現。在我國一般也不提倡使用擁抱禮節。
親吻禮
親吻禮,也是現今社會一種常見禮節,源於古代。如今人們常用親吻禮來表達愛情、友情、尊敬或愛護。據說它產生於嬰兒與母親間的嘴舌相昵,也有人說它產生於史前人類互舔臉部來吃鹽的習俗。據文字記載,在公元前,羅馬與印度已流行有公開的親吻禮。有人認為,古羅馬人愛嚼香料,行親吻禮足以傳口中芳香。也有人說,古人用親吻時努唇的形狀來表示愛情的心形。
世界上第一個公開行親吻禮的國家是法國,後在許多國家及地區的上流社會日漸流行。行此禮時,往往與擁抱禮一同使用。不同身份的人,相互親吻的部位也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夫妻、戀人或情人之間,宜吻唇;長輩與晚輩之間,宜吻臉或額;平輩之間,宜貼面。在公開場合,關系親密的女子之間可吻臉,男女之間可貼面,晚輩對尊長可吻額,男子對尊貴的女子可吻其手指或手背。非洲某些部族的居民,常以親吻酋長的腳或酋長走過的地方為榮。在古羅馬與古波斯等國,同階層的人可以吻唇,不同階層的人只能吻面。
西方現代的親吻禮,在歐美許多國家廣為盛行。美國人尤其愛行此禮,法國人不僅在男女間,在男子間也多行此禮。法國男子親吻時,常常行兩次,即左右臉頰各吻一次。比利時人的親吻比較熱烈,往往反復多次。
如今在許多國家的迎賓場合,賓主往往以握手、擁抱、左右吻面或貼面的連動性禮節,以示敬意。
合十禮
行合十禮時,一般是兩掌相合,十指伸直,舉至胸前,身子略下躬,頭微微下低,口念「薩瓦蒂」。「薩瓦蒂」系梵語,原意為「如意」。合十禮流行於泰國、緬甸、寮國、柬埔寨、尼泊爾等佛教國家,是見面時的相互拜禮。此拜禮源自古印度,最初僅為佛教徒之間的拜禮,後來逐漸發展成全民性的見面禮。
遇到不同身份的人,行此禮的姿勢也就略有不同。比如,晚輩遇見長輩行禮時,要雙手高舉至前額,兩掌相合後再舉至臉部,兩拇指靠近鼻尖。男行禮人的頭要微低,女行禮人除了頭微低外,還需要右腳向前跨一步,身體略躬。長輩還禮時,只需雙手合十放在胸前即可。拜見國王或王室重要成員時,男女還均需跪下。國王等王室重要成員還禮時,只點頭即可。無論地位多高的人,遇見僧人時都要向僧人行禮,而僧人則不必還禮。
最後說明一下,關於禮節,靈活運用才是王道。不然會顯得過於迂腐,首先待人真誠,心胸坦盪這才是第一位的,其次是表裡如一,也更能贏得別人的尊重。
㈩ 非洲人的服裝及其著裝特點
非洲人的服裝特點:
1、非洲服飾一直是相當的特色鮮明。這些服飾設計大多都色彩絢爛,圖案顏色對比強烈,一般設計感比較強,有對稱的習慣。服飾款式大都為長寬,比較寬大,領子部分以無領或者矮領為主。
2、非洲婦女的服飾則要復雜得多。「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非洲女性亦不例外。
3、非洲女性不穿褲子,通常只著非洲式連衣裙,貧苦人家就是一塊裹身布。這種連衣裙一般裸露雙肩,布料色彩以艷紅、翠綠、靛藍、青紫為主色,中老年婦女則多為白、黑色。
4、非洲婦女喜歡色彩鮮艷、圖案粗獷、線條奔放的連衣裙,顯得既大方雅緻,又惹人注目。有的地方裹身布從胸、腰圍到腳趾。
(10)非洲人為什麼戴手套擴展閱讀
非洲是人類文明歷史最悠久的大洲,自1871年達爾文在《人類起源》中提出了人類起源於非洲的觀點後,世界考古學界提供了大量的物證,表明非洲尤其是東非和南非,可能是人類最早的發源地。
從古代猿類進化到現代人類有5個階段:臘碼古猿,南方古猿,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的化石,在非洲都有發現,且其演變過程比其他洲更具有連續性,各個階段的時間也比較早,這都說明非洲很可能是人類的發源地。
現代分子生物學興起以後,進一步力證現代智人全部起源於非洲。現代分子生物學運用遺傳學的工具對非洲、歐洲以及亞洲人種的母系線粒體和父系Y染色體進行分析,發現不同人種共同的祖先距今天的時間為14.3-14.4萬年,現代智人走出非洲是在5萬年到7萬年前。
世界上最古老的黑人王國是尼羅河中游的努比亞人所創建的庫施王國,建立於公元前十世紀,由於後遷都於麥羅埃,所以又被稱為麥羅埃王國。公元前8世紀,庫施國王卡什塔征服上埃及首府底比斯,其子皮安基(前751~前716在位)繼而佔領孟斐斯,成為庫施和上埃及的國王 。
約公元前730年,皮安基之弟沙巴科建立埃及第二十五王朝,又稱努比亞王朝。約公元前656年,由於亞述人入侵,努比亞人被迫退出埃及。公元350年,庫施王國為阿克蘇姆帝國所滅。庫施王國在文化上深受古埃及影響,但仍保持了很多自己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