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考古就像開盲盒,考古過程中要注意哪些問題
考古過程中需要注意到的問題比較多,第一個問題就是需要注意自己的安全問題。一些古墓之中都是有設置機關的,這一點我們在那些相關類型的網路小說中也可以看出。雖說網路小說確實描述的有點太駭人了,但是實際的情況其實也相差不多。考古的第一要義就是需要注重自己的人身安全,有許多墓地都是垂直向下的,因此這個高度還是比較高的。如果說不小心摔下去的話,那麼安全就很難再保障好。在考古的時候最需要注重的就是人員安全,考古雖然重要,但是自己的安危是更重要的。考古這件行為在近期比較火,因為三星堆的出土,使得考古的熱度再一次噴薄。
⑵ 為何考古時最怕古墓出現雞蛋,到底有什麼講究
「蛋殼乾坤,丸泥世界,疾卷如風燭殘」。一顆小小的雞蛋里也能暗藏乾坤,也能孕育出新的生命。雖然在現代人的生活里雞蛋是一種生活必需品,幾乎每家每戶都能夠吃得起雞蛋。可是在古代,雞蛋其實是一種十分寶貴的食物。一般來說,不到逢年過節普通家庭是不會把雞蛋拿出來做菜的。
總而言之,小小的雞蛋背後其實有很多的故事。成書於533年-544年的《齊民要術》就總結了禽類的養殖技術和雞蛋的食用方法,時至今日我們的日常生活也還是缺不了雞蛋。唐代的醫學家孟詵花費了幾十年的時間,從公元713一直編寫到公元741年才寫完的巨著《食療本草》中也有詳細的關於雞蛋的記敘。值得一提的是,書裡面不僅有雞蛋的妙用,作者甚至還把雞蛋和鴨蛋的功用詳細地分開描述,以供有需要的人們參考。
⑶ 考古學家在考古中需要帶什麼
考古田野生活裝備談
有兩點首先必須明確。
考古工作不同於地質工作,我們不是居無定所,而是要在某個地方安頓下來,住上一段時間,經常是兩周到兩個月,因此我們的裝備不需要完全按高度流動的生活來安排,因此不能太簡單。
考古也不同於戶外運動,沒有必要故意給自己添加重量,把所有的東西都背著走。我們是去工作的,我們有後勤保障,我們可以把自己裝備得充分一些。
我們最經常聽到有關考古工作人員裝備的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裝備應該盡可能的簡單,最簡主義的做法隨著野外工作時間的延長會越來越尷尬,天冷了要去趕快買衣服,下雨了臨時去買傘。某種程度上說,最簡主義也是「湊合主義」。熱愛田野工作的人是認真的,就像喜歡書的人買書、喜歡音樂的人買碟、喜歡打扮的人挑衣服,細節是關鍵的!
二是把舊衣服、將要拋棄東西在野外使用,這種做法認為野外是一種次要的生活,不值得花費人力物力。但是熱愛就意味著投入,不投入是無法熱愛的。
第三種看法認為裝備是奢侈浪費的表現,我們應該花最少的錢辦最多的事。按這種想法,所有的機械都應該被銷毀。好的裝備可以提高辦事效率,也可以更好地保護我們。
最後的看法裝備太貴,讓人望洋興嘆,無能為力。好書的人絕對不以錢多買書多為榮,而是以花最少的錢淘到最好的書為榮。大凡愛好大都如此,以努力去彌補金錢的不足,在拮據中享受難得的快樂。
1.我從腳談起,野外保護腳的意義毋庸多言,目前市場最好自然是帶Gore-Tex里子的專業戶外靴,透氣防水,半高腰設計可以保護腳踝,但是價格太高,一般都得上千。如果有精神去淘的話,在斷碼斷號打折的時候可以撿個便宜,我就曾四折買了一雙奧索卡的。其實我以前一直穿的是軍警靴,98年買的,前兩年才扔掉。當年不到200元,現在價格估計也不會太高。它前後有鋼板,牛皮面,很結實。買這種鞋注意稍買大一點,配上吸汗的鞋墊與棉襪,也很舒服。可能剛開始穿有的磨腳,可以提前貼塊創口貼防止磨破皮膚。
2.褲子自然是速干、耐磨的好。夏季下野外,推薦那種上下兩截可分開的樣式,熱的時候把褲腳卸掉,當短褲穿,冷的時候裝上,很方便。
3.衣服方面棉T恤衫、棉襯衣我以為好過速干襯衣,它們的透氣性更好,更貼身,兩種我比較過。馬甲在野外比較適用,便於穿脫。推薦帶一件抓絨的外套,這種衣服保暖、輕便、易干,也不貴。如果經濟允許,沖鋒衣是戶外不錯的選擇,既防雨也防風,若是Gore-Tex面料的,還可以透氣。
4.帽子方面,草帽透氣,但是不能遮雨,很容易壞。鴨舌帽遮擋的面積有點小,但是配有帽子的衣服甚好。前天在厘米特戶外用品店看到一種有後披的帽子,發掘時極實用,可惜有點貴,八折也要一百一十多。其實有一種帽子又好又耐用,那就是西藏的氈帽,遮陽擋雨都行。
5.戴眼鏡的人在野外最好帶一副備用的,曾有同學在野外弄壞了眼鏡,不得不專門進城去修理,成本高,而且小地方修理的質量也不佳。
6.戶外用品店有一種圍脖,有很多的用途,可以當帽子,還可以當口罩、護腕等,顏色多樣,很有裝飾性。
7.最近有同學推薦一種萬能軍鍬,的確不錯。我曾經買過兩次工兵鍬,都不是很好使。其實我們並不需要那麼多花里胡哨的功能,關鍵一點要經久耐用,要能真正挖土取石。
8.舊石器考古調查還要備一把地質錘,長春永春路文化用品店有賣的,網上可能也有。可惜的一點大多數地質錘都太重,倒是人高馬大的美國人造的地質錘比較輕便,選地質錘就選輕便一點的。放大鏡也是需要的,我在歐亞賣場一家賣望遠鏡的店裡買到一種帶光源的,30倍,很實用。我還買過一種攜帶型的顯微鏡,最大可以放大100倍,永春路買的,大約是一百元,這東西的聚光燈容易壞,前不久終於在網上買了五個,估計可以用一陣子了。如果對望遠鏡感興趣,推薦口徑稍大一些的,太輕便的基本是個玩具,沒有什麼用。
9.愛好喝熱水的人下點血本的話,可以考慮「膳魔師」的保溫杯,型號很多,保溫性能真的不錯。我前後買過四五個,自己用與送親友,尤其小口的那種保溫。
10.現在的背包一般都還行,專業一點的要能防水,配腰帶與胸帶,這樣跑動時背包不至於影響行動。兩側的袋子最好深一點。貼背的一面要堅實、有彈性、有曲線以及有通氣的溝槽,這樣不至於背著太熱。戶外用品店還見到一種配合背包用的手機袋,可以安裝在背帶上,也可以放軍刀,不錯。
11.我因為膝蓋不好,所以買了根登山杖,部分碳纖維,打折時三百餘。去年下野外時可幫了大忙。
12.瑞士軍刀現在真是便宜了,98年我買一把獵人型的,花了三百多,前年鄂倫春考察時不幸掉到廁所里了。都是捨不得買刀套的緣故。瑞士軍刀的刀套恨不得跟軍刀一樣貴,完全可以用戶外用品店的手機套替代。現在獵人型的軍刀也就一百五六十的樣子。冠軍型的四百多也能下來,以前可得上千的。
13.這些年野外中,我最得意的創意是帶台燈。最早帶的是一個飛利浦的折疊台燈,這玩藝不甚經用,不久突然裂開瓦解了。後來買的是「冠雅」帶充電電池的護眼燈,也可以折疊。稍稍有點沉,不過沒有關系,到工地後,它的用途無與倫比。任何時候你都可以找到地方讀書了。
14.睡袋也是可以考慮的。07年去和龍發掘,一色新的被褥,床單漿過。剛到工地,陰雨綿綿,不能洗床單。晚上睡在床單上,粘粘乎乎的,非常難受,真後悔沒有帶睡袋。後來在沃爾瑪花一百多買了個薄睡袋,質量不怎麼樣,但是很輕便。下野外,如果所住的旅館條件很差,拿出自己干凈的睡袋,足以羨煞周邊一群人!
15.你想始終保持手鏟,乃至所有工具的鋒利嗎?有一個小東西可是特殊的,轉動的砂輪。做學生的也許用不上,若是主持工地的話,絕對用得上。在金牛山發掘時,我的碩士導師呂先生就有一個,非常方便。去年去鄖縣,我帶了電鋸、電鑽。當老師有點特權,可以托運行李,所以這點重量也沒有什麼關系。在工地我蓋了廁所、浴室、工作台、遮陽篷、托運的木箱等。
16.下次發掘,我要帶一把中型的折疊椅下去,太大的不方便攜帶,太小的又不頂用。晚上回來,特別希望能有個地方靠著,尤其在看書的時候。在工地找一把舒適的椅子可是件難事,老鄉的東西偶爾借用一下還行,要長期的,還得自己帶。
⑷ 看古書為什麼要戴白手套
怕給書翻壞了,留下手印,汗漬什麼的。
有很多都是善本,全世界僅此一本,當然要小心了。
⑸ 揭秘故宮靈異事件,故宮斷虹橋第四座石獅子為什麼不能摸
我相信很多去過故宮的朋友都注意到了這樣一個現象:故宮必須在5點關門,故宮的很多院子是不允許進入的。因此,很多人猜測,在故宮等“殷琦”重的地方,會有很多超自然現象,就像故宮發生的“陰兵借路”事件一樣,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事實上,許多遊客可能試圖觸摸石獅,但沒有發生。也許很多試圖保護文物的人都知道,人們手心的汗水可能會腐蝕歷史文物。所以考古學家在研究歷史文物的時候,手會戴手套。這樣,不僅石獅不能碰它們,而且故宮的所有文物都應該禁止遊客碰。
傳說很有趣,但畢竟是傳說。世界雖大,但都是以科學為基礎的。
⑹ 考古人員發掘時要不要戴手套
發掘時可以不要,但搬拿時一定要戴手套。
《田野考古工作規程》中規定文物採集的 — 般步驟是:
(一)記錄
記錄要隨時進行.這個過程應該貫穿考古現場保護的始終.不僅包括對文物進行所有的操作程序和步驟的文字記錄和照相、錄像等音像資料。還包括每天的工作日記,檔案記錄是出土文物保護修復的第一手資料,記錄和保存好檔案,能為後人進行文物保護修復工作提供借鑒和幫助。
(二)采樣
所採集樣品包括環境樣品和文物樣品。環境樣品是指從考古現場環境中的土質,水質,墓室內氣體等獲得的樣品。文物樣品是指從文物上採集的顏色,漆片,紡織品,金屬飾品,糧食顆粒,器物中的殘留物等樣品。對獲得的樣品進行科學的分析檢測,是考古和實驗室保護研究的重要依據。
采樣的基本原則是:
1、所取樣品能夠盡量滿足研究的需要。
2、要明確樣品的層位以及共存的遺物。
3、盡量選擇殘器或破損器物不被注意的部位采樣,不要對器物紋飾和重要部位造成損傷。
4、科學保管樣品,避免外界因素干擾,使之失去科學研究價值。
(三)搬拿
地下文物經過多年的地下埋藏和不斷的土壤腐蝕過程,文物本身發生很多的變化,不再是入藏時那樣的結實,雖然看起來很完好,其實卻很脆弱。所以搬拿時應遵守以下規則:
1 、 必須戴上手套,目的是保護文物不受污染。
2 、拿文物時要小心謹慎,輕而穩。
3 、 小件器物應該雙手捧著,大件器物應該一隻手托底,另一隻手扶持,或者雙手捧著器物的中下部分,不要提它的口沿和耳部。
4 、 紡織品和纖維製品不要折疊,應放在一個托板上搬拿。
(四)提取
「提取」 是指將文物從土裡剝離出來的過程,它是文物出土後的第一次移動,提取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以後的保護修復工作,所以,它是考古發掘現場保護技術的重要環節。無論採取何種方法提取文物,首先必須考慮提取是否會對文物造成損害或影響。其次必須了解所提取文物的強度。在一般情況下,最好能採取一些措施,對文物進行必要的補強處理,盡可能地保證文物的安全。此外,整個提取過程要做好記錄工作。
整體提取主要用在非常脆弱或復雜跡象文物的提取,整體提取一般有箱取法、插板法和托網法。使用的插板示意箱取法: 箱取法又稱「套箱法」,是在考古發掘現場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方法。是指在將需要提取的遺存同周圍的土分割開來,然後套上木箱,再將底部掏空,使遺存剝離出來的方法。 圖 3.8 是箱取法的箱體示意圖提取方法可分為背襯法和整體提取法。背襯法主要用於大的片狀的文物提取。例如壁畫的揭取。整體提取主要用在非常脆弱或復雜跡象文物的提取。
《田野考古工作規程》是根據1982年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田野考古工作符合科學要求的原則所制訂的,並於1984年發布實施。全書共分八章,內容包括:總則,考古調查,考古發掘單位和領隊職責,考古發掘,發掘資料整理,發掘成果刊布,發掘資料管理,附則。另有附錄和表格樣式兩部分內容。
⑺ 考古學家研究文物是帶的手套叫什麼名字和警察取證物是帶的手套一不一樣
當然是一樣的啊!!都是為了不對物品留下DNA殘液、指紋或對物品造成損壞!
⑻ 進入埃及金字塔的考古學家沒有一個活下著,這是為什麼
進入埃及金字塔的考古學家沒有一個活著,很多人說是因為金字塔裡面被下了咒語,其實金字塔沒有被下咒語,只是因為金字塔由於封閉時間長,黑暗潮濕的地方容易產生奇怪的細菌,人一旦感染這些細菌會出現一些疾病並導致死亡。
綜上所述,進入金字塔的考古學家沒有一個活著的原因終於找到了,現在科學技術如此發達,人們不需要這么擔心了。
⑼ 馬未都:我鑒定文物不戴手套,為什麼說戴手套的多數是偽專家
馬未都在古董行,不敢說是排名第一的大佬級人物,最起碼也是有頭有臉的人物。畢竟,人家在古董行風生水起的時候,好多人還不知道怎麼一回事就錯失了人生第一桶金。馬未都捯飭文物的時代,恰恰是文物滿大街白菜價的時代。千載難逢的時機,就這么眷顧了馬未都。馬未都可謂是名利雙收,尤其是文物鑒定理論,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因而,馬未都言其「我鑒定文物不戴手套,戴手套的多數是偽專家,忽悠外行人」,這還是很有說服力的。
馬未都言他人不敢言之言,直言了當地說出古董行中這戴白手套的潛規則。古董行真假難辨,與其說是為了鑒定而鑒定,倒不如說是鑒定人心。馬未都相對於其行里人來說,還是屬於那種比較有良知的鑒定家。就沖著馬未都所說「我鑒定文物不戴手套,戴手套的多數是偽專家,忽悠外行人」,就當得起馬先生這樣的稱呼。大家對於馬未都所說的戴白手套,有何高見呢?
⑽ 考古學家需要什麼工具
洛陽鏟、手鏟、考古鏟、普探鏟、泥(套)探鏟、灰樁鏟、炮眼鏟、刷鏟以及各種型號探鏟、各種專業考古工具組合式考古探針、墓中探取物用的專業工具等。
洛陽鏟,是中國河南洛陽附近村民李鴨子於20世紀初發明,並為後人逐漸改進。洛陽鏟是中國考古鑽探工具的象徵。最早廣泛用於盜墓,後成為考古學工具。1970年代初,中國考古代表團訪問阿爾巴尼亞時,曾贈送一把打造精緻的洛陽鏟。
(10)為什麼考古學家需要戴手套擴展閱讀:
洛陽鏟是中國考古鑽探工具的象徵。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考古代表團訪問阿爾巴尼亞時,曾贈送一把打造精緻的洛陽鏟。使用時身體站直,兩腿叉開,雙手握桿,置於胸前,鏟頭著地,位於二足尖間,用力向下垂直打探。
開口到底,不斷將鏟頭旋轉,四面交替下打,保持孔的圓柱形。從刃部逆鏟將土摳下,縱向掰開看斷面。看土時,不能回鏟,回鏟是連續往地下打二三下才提鏟。洛陽地下的土種類很多,探工將其粗分為死土、活土兩類。
一般說來,死土是一萬年以前未否則探不下去,拔不上來,將鏟卡在孔中。搞鑽探一面下鏟,孔半圓;兩面下鏟,孔橢圓;只有四面下鏟,探孔才是圓的。打的孔要正要直。正是不彎,直是不歪。打垂直孔也並不十分容易,對工具而言,鏟頭要正,桿子要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