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裝穿搭 » 童裝中袖山高怎麼計算
擴展閱讀
敬酒旗袍配什麼鞋子 2025-05-16 08:18:34
方臉穿旗袍怎麼拍 2025-05-16 08:13:44

童裝中袖山高怎麼計算

發布時間: 2023-05-22 00:18:35

『壹』 童裝袖肥計算公式

童裝袖肥計算方法
「畫好袖山高和袖山斜線後,量取前後袖山之間的水平距離,這個距離就是袖肥。袖肥可以按五分之一胸圍算,如果手臂胖點可在此基礎上加上0.3到0.5寸。袖山可按十分之一胸圍 加 0.3寸算。這里的胸圍都是指凈胸圍加放鬆量,單位:寸。 袖山高也可以按四分之一袖籠弧線左右計算,一般衣袖袖山高3.5寸到4寸就可以,小孩子2.5到3寸。一般袖子上的弧線要大於袖籠弧線(大0.3到0.5寸)上好袖子才好看。上袖時把衣身放上面,袖子放下面上。注意對好袖中點與外肩縫點,不要把袖子上擰了。

『貳』 袖山高最簡單計算方法

袖山高最簡單計算方法如下:

袖山的高度是根據衣身的袖山弧長計算的。袖山高則是指袖的頂點靠近落山線的程度,俗稱袖山高。袖山高可依據樣式造型不同,在一個可行的范圍內改變。衣身的袖窿弧線與袖子的袖山弧線縫合,但袖山弧長並不與袖窿弧長完全等長,而是豎譽比袖窿弧長略長一些,二者的差值便是裝袖時袖山的吃勢量。

不同樣式女上裝袖窿深的取值方法:

A、貼體類、無袖類、晚裝禮服、針織類:2B/10+2.2+X,X=0。

B、較貼體類、時裝襯衫、唐裝、旗袍類:2B/10+2.2+X,X=1~1.5cm。

C、合體類、正裝類:2B/10+2cm+x,x=2~3cm。

D、較寬松類、襯衣、風衣、休閑類:2B/10+2cm+X,X=3~4cm。稿友

E、寬松類:風衣、大衣、茄克類:2B/10+2cm+X,X=4~6cm。

『叄』 服裝製版袖山的高度是怎樣計算出來的

在我國服裝行業中,習慣應用的袖山高確定方法, 多採用獨立確定法,即把成衣胸圍尺寸作為基數,採取不同的分配比例。加上不同的調整量來計算袖山高的尺寸。例如:0.15的胸圍+1.5等。

更多的就直接把袖山的高度尺寸設為定數。 例如:14-15-16-17CM等。這種方法沿用較久,應用較簡便。需要憑借豐富的經驗來控制袖山弧長與袖籠弧長的匹配合理,才能保證加工過程的順利進行。

原則上講,袖山弧長與袖籠弧長應在量上達成一致,按造型工藝要求,還應使袖山弧長比袖籠弧長有一個增值縫份。這個增值又由於面料不同、袖子造型不同而有一定的差異。

在袖肥寬一定的前提下,袖山高是影響這個增值的重要因素。 如果A 、B 兩點不變,袖山頂點由D 點變化到E點,其袖山弧長是不等的。且袖山弧長與袖山高DC 成正比。

不難看出, 如果把AB 、DC 都以定式計算,盡管這些公式都是經過一系列的比例關系推算出來的,但是袖山弧長必然是一個定數,若想使其因面料或造型的要求而適應與袖籠弧長的匹配關系,必須依靠相當豐富的實踐經驗來控制。

(3)童裝中袖山高怎麼計算擴展閱讀

確定袖山高度的時候,還要考慮衣服的款式。

不同款式上裝袖窿深的取值方式:

A、貼體類、無袖類、晚裝禮服、針織類:2B/10+2.2+X,X=0 ;

B、較貼體類、時裝襯衫、唐裝、旗袍類:2B/10+2.2+X,X=1~1.5cm ;

C、合體類、正裝類:2B/10+2cm+x,x=2~3cm ;

D、較寬松類、襯衣、風衣、休閑類:2B/10+2cm+X,X=3~4cm ;

E、寬松類:風衣、大衣、茄克類:2B/10+2cm+X,X=4~6cm 。

『肆』 襯衫中的袖山高度是如何求出的

樓上袖籠和袖山以及袖肥都是錯的。
AH是袖籠周長,通常取值等於總胸圍的0.48~0.52
將袖子平鋪,在整個袖子版片內,袖子腋下縫合點畫第一條直線,讓第一條直線處於水平,從袖籠最高點向第一條直線畫一條垂線,這條垂線就是袖山,兩腋下點的連線距離就是袖肥。
因為平面圖大身和袖子會有重疊,除了透視圖外沒法直接標明袖籠的數據的。

『伍』 織毛衣袖山高如何確定

毛衣的袖山頭織得好不好看,關鍵有三個:

1山頭深度適中

2山頭寬度定妥

3山頭曲線優美

1山頭深度:女裝以10-15厘米

男裝以8--13厘米

當然這不是規定的,要根據衣服款式要求和穿著習慣對深度進行增減調整。

2山頭寬度:可根據袖壯大小來定(袖壯就是袖子平鋪後最寬處)

女裝可掌握為袖壯針數的1/5

男裝和童裝為袖壯針數的1/4

如果袖壯針數為單,山頭寬針數也應為單,反之則成雙。

3山頭曲線的減針(加針)法: 以減針為例:

(1)計算山頭曲線減針數:

山頭減針=(袖壯針數-山頭寬針數)/2

例:袖壯針數84針,山頭寬針數16針(84*1/5)

山頭減針=(84-16)/2=34針

(2)減針方法:

分五段計算:ABCDE五段

A段:一次減1.5---2厘米(如果超過5針分2次減)

根據小樣片(1厘米=2針)算出實際針數:2針*2厘米=4針

即:2-4-1

B段和E段為固定的減針數:

B段:2-3-1 2-2-2

E段:2-3-1 2-4-1

這樣先算出ABE三段共減去了多少針和多少行:

A段2-4-1

B段2-3-1

2-2-2

E段2-3-1

2-4-1

共針:減去了18針,6次(也就是12行)

接下來計算C段和D段應減針的次數(X)和針數(Y)

C段或D段

減針次數=(山頭深行數-12)/2 =(36-12)/2=12次

減針針數=總減針數-ABE段減針數=34-18=16針

得出:Y=減針針數-減針次數 =16-12 =4

X=減針次數-Y =12-4 =8

由此得出:C段為 2-1-8

D段為 2-2-4

最後計算出來了:

A段 2-4-1

B段 2-3-1

2-2-2

C段 2-1-8

D段 2-2-4

E段 2-3-1

2-4-1

那麼為了使曲線更加完美,所以再加以調整,如果你不想調整,那麼這樣也就可以了。

調整後為:

A段 2-4-1

B段 2-3-1

2-2-3(增加1次)

C段 2-1-8

D段 2-2-3(減少1次)

E段 2-3-1

2-4-1

『陸』 朋友們,快告訴我怎麼樣計算袖山的尺寸吧。

袖籠、袖肥、袖山高三者的關系 袖籠、袖肥、袖山高是三位一體,設計的時候要考慮到三者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把袖籠、袖肥、袖山高畫出來,就是一個三角型,所以利用三角型的原理,再取一些經驗值,就可以讓袖子和正身配套了! 比如做女式款,掛肩值是22cm,袖山高是12cm,那麼袖肥的取值就是22的平方-12的平方,再開根號,就是袖肥的尺寸,可以加一些修正值,算完後加個1~2cm就可以了! 再就是袖山的寬度,我一般是用掛並毀閉肩的總長度-2個袖山高就是余和袖山的寬度了,比如說掛肩是22cm,袖山高14cm的話,那麼袖山寬絕裂就是44-28=16,再減去鉤邊的寬度,取10~12cm就可以了! 我一般都是這樣做,這樣的話很少有袖子和正身配不上套的!

『柒』 什麼是袖山水平尺寸確定法

袖山高是決定袖子造型美觀和舒適程度的主要依伏局據, 其在傳統的款式制圖中確定方法不同, 且存在一定的哪或不合理因素。袖山高是指袖的頂點貼近落山線的程度, 俗稱袖山高. 它是決定袖子造型美觀及舒適程度,也是制約袖型質量的重要條件.袖山高可依據款式李廳伍造型不同, 在一個可行的范圍內變化. 長期以來, 在我國服裝行業中,習慣應用的袖山高確定方法, 多採用獨立確定法, 即把成衣胸圍尺寸作為基數, 採取不同的分配比例, 加上不同的調整量來計算袖山高的尺寸.例如:0.15的胸圍+1.5等。

更多的就直接把袖山的高度尺寸設為定數。 例如:14-15-16-17CM等。這種方法沿用較久,應用較簡便.需要憑借豐富的經驗來控制袖山弧長與袖籠弧長的匹配合理, 才能保證加工過程的順利進行。

『捌』 [淺析袖窿深和袖山高的合理確定]袖籠和袖山

袖窿的形狀受前胸寬、後背寬和胸圍大小的影響,袖窿深也要隨著袖子的變化而變化。在衣袖結構中,袖山高決定了袖肥,與之相匹配的袖窿、肩線、衣身的加放量,以至整體造型風格也相應地隨之變化。這一切的變化都必須使袖窿成為袖山的最佳配比,也就是袖窿弧線是袖山弧線的最佳配比。筆者在此主要闡述怎樣解決袖窿與袖山的配合,以達到裝袖的外觀造型與舒適性的統一。
一、袖窿的大小與形狀
袖窿的結構對袖子的造型起著重要的作用,袖窿的面積越小越有利於手臂的運動,袖窿的最小面積,是當手臂下垂服帖在衣身時,腋窩的底部不觸及袖窿縫頭為宜。袖窿的面轎滑積由袖窿深和袖窿寬決定。袖窿寬度由人體側面厚度與手臂上端的圍度決定。袖窿深隨款式的變化而變化,服裝的寬松度越大,袖窿深就越大。
袖窿的形狀一方面取決於袖窿的深度,袖窿深越大袖窿弧線的彎曲程度越小,則有利於手臂的活動。反之袖窿深越小,袖窿弧線閉或臘彎曲程度越大,手臂活動范圍越小。另一方面又受外觀造型的影響,這主要體現在一些寬松型服裝中。這類服裝的袖窿形狀經常處理成方形、圓形或直線與曲線所構成的多種形狀。而一些適體的服裝的袖窿則處理成肩部凸起兩側凹進的形狀。
二、袖窿深的確定
通過對正常人體的抽樣測量和數據分析可知,袖窿是根據人體腋窩的截面形狀設計的。衣服的前片、後片和腋窩尺寸與胸圍的比例關系如圖1所示。即:前胸寬=緊胸圍的18%;後背寬=緊胸圍的18%;腋窩寬=緊胸圍的14%;腋窩深=緊胸圍的13.7%;腋窩圍=緊胸圍的44.3%。
圖1衣服的前片、後片和腋窩尺寸與胸圍的比例關系
以上這些比例是根據人體緊胸圍來計算的,不能直接用於服裝制圖。服裝與人體之間總是保持一定的間隙,胸圍需要一定的放鬆量,通常採用公式加定數的方法來計算。
1.四開身上裝
前胸寬:1.5/10胸圍+3cm;後背寬;1.5/10胸圍+4cm;袖窿深:1/10胸圍+8~10cm。
2.三開身上裝
前胸寬:1/6胸圍+1.5~2cm;後背寬:1/6胸圍+2~3cm;袖窿深:1/6胸圍+2cm。
袖窿深應隨款式不同而變化,夏天單衣可設定為B/6+1;春秋上衣為B/6+3;冬季大衣為B/6+5。
正常體型的袖窿深是多少呢?舉個例子:如果胸圍是100cm,那麼以1/6胸圍計算,袖窿深=100 6=16.6cm,要加上肩上走平的部分需要2cm寬,腋下松量2.5~3cm,總計是16.6+2+2.5=21.5cm高。公式表達就是B/6+4.5~5cm。
三、袖山高的確定
1.袖山高對袖子造型與舒適性的影響
袖子裝配的依據是衣身的袖窿,也就是說衣身袖窿的造型決定了袖山的造型。雖然袖子的造型千變萬化,但其結構原理基本相同。如圖2和表1所示:
圖2袖山的設計原理
表1袖斜線傾角與運動舒適性和造型性的關系
袖斜線 傾斜角 袖山高度 袖肥度 貼體性 運動舒適性 造型性
斜角 大 高 瘦 緊 弱 美觀
斜角 小 低 肥 松 強 不美觀

從圖2和表1可以得出如下結論:運動舒適性隨著袖山高的減小而增加,袖子的造型美觀性隨袖山高的增高而增強,這樣就形成了美觀與舒適之間的矛盾。確定袖窿和袖山的關系,是解決這一矛盾的關鍵。
從圖2中可以看到,隨著袖子A、B、C、D袖山高的不斷變小,袖子袖山與袖窿之間的空隙團空逐步減少,也就是牽掣手臂運動的影響減少。當袖山高減少到零時,袖子袖山與袖窿之間的空隙減少到最低限度,所以運動舒適性最好的衣袖是袖山高為零。
從圖2中可以看到,隨著袖子A、B、C、D與水平線夾角的減小,袖山高逐漸減小,袖身逐漸遠離人體手臂,手臂下垂時,根部余褶越多,成型後的造型美觀性愈差。隨著袖子A、B、C、D與水平線的夾角不斷加大,袖子的袖身越來越貼近人體手臂,成型後的造型也越美觀,所以造型最貼體美觀的衣袖是與水平線成60°角的衣袖。
2.確定袖山高
當袖窿弧線的長度(AH)確定後,袖山弧線的長度就等於袖窿弧線的長度加上袖山的吃勢量,吃勢量的大小要根據袖子的造型、面料的性能等因素決定,一般為0~4cm左右。結構制圖時採用袖山斜線來裁配袖子比較合理,袖山斜線應為袖窿弧長的1/2左右,即AH/2左右。
從圖3中可知,袖山斜線AC與袖山高AB、袖肥BC之間的關系是:AC =AB +BC,如果確定了袖山斜線AC以後,只要定出袖山高或袖山肥中的一個尺寸,便可得出另一個尺寸,一般袖山高為B/10+定數,這時袖肥約為B/5左右。當袖山越深,袖肥就越小,袖子較貼體合身,但手臂的活動量較小;反之,袖山越淺,袖肥就越大,袖子就較寬松,但袖窿部位有較多的餘量。
圖3袖山斜線AC與袖山高AB、袖肥BC之間的關系
第一種:先確定袖肥,如袖肥B/5-0.3,再根據袖窿弧線的長度AH/2+0.3定袖山高度。製作出的西服袖子,袖的弧線一般比袖窿線長3.5cm左右,吃勢可根據面料的厚薄作相應的調節(如AH/2±x),吃勢的量:薄型面料一般為1.5~2.5cm,普通型面料為2.5~3.5cm,厚型面料一般為3.5~5cm。
優點是袖肥確定好以後,袖山高就會隨著AH的長度變化而變化,確定袖山高就無需公式。缺點是當胸圍增大時,AH不斷增長,就會出現袖山高度太深的情況。
第二種:先確定袖山高度,再根據袖窿弧線的長度AH/2±x確定袖肥。這種方法,既快又方便。我們知道,袖山越高,袖肥越小;袖山越低,袖肥越大。制板的時候,可根據穿著對象的要求,調節出最佳的袖山高度,但不能滿足高質量的制板要求。
第三種:從上平線直接確定袖山的高度,可用公式:B/10+5,6,7,再定袖肥,用公式B/5±x。根據面料的性能,再調節出最佳的吃勢量。一般面料的吃勢量,可用AH/10-(1.5~2cm)來確定。這種方法,兼顧袖山的高度與袖肥的大小,還注意袖山弧線的長度變化,是比較合理。
這幾種方法,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它在一定范圍內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亦也存在缺點。制板時,根據不同的體型,不同的袖長,不同的要求,選擇最佳的方法,加以調節,才能製作出最佳的袖子板型。
四、袖窿與袖山的配合
1.袖窿形狀和袖山形狀的配合
合體袖袖窿呈現出一個不完全規則的橢圓形,袖山的水平投影也呈現出與之近似的橢圓形,其寬度比袖窿的橢圓形寬度大,但高度要小。袖山比袖窿橢圓略扁一些實際上是給衣袖和衣身之間一個角度。圖4是從合體袖到寬松袖袖山與袖窿關系的漸變過程。如取合體和寬松的衣袖和袖窿,寬松的袖窿呈現出一個比較窄的橢圓,袖山的水平投影呈現出更扁的橢圓。寬松的袖窿已成為一個豎放著的橄欖形狀,袖山成為一個橫放著的橄欖形狀。袖窿和袖山的形狀差異越大,說明衣袖和衣身之間的夾角越大,衣袖越寬松。兩個不同形狀的橢圓由於長度是相吻合的,雖然形狀不同,但可以很好地結合在一起。
圖4合體袖到寬松袖袖山與袖窿的關系
2.袖窿弧線和袖山弧線的配合
隨著衣袖合體度的變化,袖窿弧線和袖山弧線的弧度也在變化,它們均隨著衣袖寬松度的加大而變得越來越平緩。貼體袖和合體袖的袖山弧線凹凸非常明顯,是由於自身形成的橢圓形狀決定的,相對應的袖窿也應是一條曲度較大的弧線,見圖4。寬松袖的袖山弧線已變成了一個很平滑的曲線,相對於這條弧線的袖窿也應變得很平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袖窿與袖山弧線的曲度呈正比,如果一個彎曲度很大的袖窿,配一個曲度很小的袖山,或者相反,這樣的結果是袖肩處缺量出現綳拽現象,或者袖肩處產生多餘的量而不平服。
解決問題,不僅要從整體角度以及部位的相互關繫上分析原因,也要從結構、體形及縫制工藝等方面綜合分析,立足於抓住本質,提高成衣質量,以達到裝袖的外觀造型與運動舒適性的完美統一。
(作者單位:廣東省粵東高級技工學校)
註: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註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