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裝穿搭 » 南寧店面童裝漢服花木蘭哪裡有賣
擴展閱讀
童裝代理加盟合同怎麼寫 2025-05-15 02:59:23
斜襟旗袍怎麼畫 2025-05-15 02:59:23
淺旗袍配什麼鞋子好看 2025-05-15 02:55:41

南寧店面童裝漢服花木蘭哪裡有賣

發布時間: 2022-12-18 08:20:50

① 廣西哪裡收購多花木蘭

多花木蘭市場。廣西多花木蘭市場有在收購,位置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雞村長嶺坡。多花木蘭(學名:MagnoliamultifloraM.C.WangetC.L.Min)是木蘭科,木蘭屬落葉喬木,高可達14米,樹皮灰色。當年生枝紫綠色,光滑無毛。

② 誰能介紹一下《花木蘭》中的拓跋宏這個人物的歷史

拓跋宏北即魏孝文帝(471─499),亦即元宏,北魏皇帝。即位時僅五歲,太皇太後馮氏當國。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馮太後死,始親政。親政後,進一步推行改革: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後又改鮮卑姓氏為漢姓,藉以改變鮮卑風俗、語言、服飾;此外又鼓勵鮮卑和漢族通婚;評定士族門第,加強鮮卑貴族和漢人士族的聯合統治;參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儀。孝文帝的改革,對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拓跋宏
拓跋宏,復姓拓跋,名宏,是北魏王朝自拓跋珪以後的第六個皇帝,即魏孝文帝。是一位卓越的少數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崇尚中國文化,實行漢化,禁胡服﹑胡語,改變度量衡,推廣教育,改變姓氏並禁止歸葬,提高了鮮卑人的文化水準。是西北方各民族陸續進入中原後民族融合的一次總結,對中國起了重要的作用。廟號高祖。亦稱為魏孝文帝。出生 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鮮卑族,信仰佛教,特長詩賦,有傳世佳句:白日光天無不曜,江左一隅獨未照。大力推行漢化政策,促進了民族大融合。他在皇興元年(公元467年)八月,出生於平城皇宮之內,其父獻文帝非常高興,因喜生貴子而大赦天下。拓跋宏三歲時,被立為皇太子,母親李夫人按照北魏「皇妃生子立為太子則被賜死」的規定,身遭厄運。拓跋宏在宮中奴婢撫養之下,自幼聰明,秉性孝謹,四歲時,就懂得為父親吸吮膿瘡,深受世人稱贊。皇興四年(公元470年)六月,二十三歲的獻文帝在永安殿暴崩,馮太後於延興元年(公元471年)輔佐拓跋宏臨朝聽政。在此期間內,頒行了俸祿制、三長制和均田制。
馮太後
孝文垂拱
皇興三年初,宏不滿二歲,李夫人依舊例賜死;六月,立為皇太子。皇興五年八月,獻文帝傳位太子,自稱太上皇帝,宏即皇帝位,改年號為延興元年(471年),時年五歲。
孝文帝初即位,太上皇總攬朝政。是時,北方連年水旱,租調繁重,官吏貪暴,百姓流離,各族人民的反抗斗爭連綿不斷。延興元年九月,青州高陽民封辯聚眾千餘人,自稱齊王。十月,沃野、統萬二鎮敕勒族叛魏,朔方民曹平原率眾攻破石樓堡,殺軍將;十一月,司馬小君起兵於平陵。二年二月至三月,東部敕勒與連川敕勒相繼謀叛,北入柔然;七月,光州民孫晏、河西民費也頭聚眾反。三年二月,朝廷發布詔令,規定凡縣令能肅清一縣「劫盜」的,兼治二縣,同時享受二縣 令的待遇;能肅清二縣「劫盜」的,兼治三縣,三年後升遷為郡太守。二千石官吏也是這樣,三年後升遷為刺史。太上皇攬政數年,還先後採取了一些獎勵廉吏、嚴懲貪污、減輕租賦、勸課農桑等相應措施,但都收效不大,局面一直沒有多大改變。據統計,僅從孝文帝即位的延興元年至太和四年(471年—480年)的十年之中,有史可考的各地暴動、反叛事件就達二十幾起之多,北魏政局處於嚴重動盪之中。
承明元年(476年)六月,孝文帝剛滿十歲時,太上皇帝被馮太後毒死,太後乃以太皇太後的名義二次臨朝稱制,改年號為太和。太後足智多謀,能行大事,生殺賞罰,決之俄頃,具有豐富的政治經驗和才能,自太和元年以後,開始在社會風俗、政治、經濟等方面進行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有意識地進行漢化。太和七年(483年)十二月,她下令禁絕「一族之婚,同姓之娶」,從婚姻上改革鮮卑舊俗,八年六月,下詔班制俸祿;九年、十年,她又親自主持頒行了重要的均田制和三長制,給北魏社會帶來重大的變化,內容詳見馮太後。孝文帝自幼在太後的撫育、培養下長大成人,對祖母十分孝敬,性又謹慎,自太後臨朝專政,他很少參決朝政,事無大小,都要稟承太後旨意。
馮太後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年滿二十三歲,這時,他已成長為一個具有卓越才華、有膽有識的青年政治家。在太後的長期嚴格教育和直接影響下,他不但精通儒家經義、史傳百家而才藻富贍,而且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經驗,增長了實際才幹,這些都為後來的改革大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年九月,太後不幸病逝,孝文帝哀傷至極,大哭三日。他痛哭失聲地對臣下說:「朕自幼承蒙太後撫育,慈嚴兼至,臣子之情,君父之道,無不諄諄教誨。」又在詔書中說:「朕幼年即帝位,仰恃太後安緝全國。朕的祖宗只專意武略,未修文教,又是她老人家教導朕學習古道。一想起太後的功德,朕怎能不哀慕崩摧?內外大臣,誰又不哽咽悲切?」從此以後,孝文帝獨自挑起了改革的重擔。
頒行了俸祿制、三長制和均田制
拓跋宏相關書籍
俸祿制——因北魏初年吏治混亂,官吏以自籌俸祿為名任意敲詐百姓、魚肉鄉民,故而規定官吏俸祿由政府統一籌集、分發,官吏不得自籌。
三長制——以五家為一鄰,五鄰為一里,五里為一黨,分別設置鄰長、里長、黨長。三長制是為取代宗主督護制而建立的基層行政組織,有利於中央集權。
均田制——凡十五歲以上的男女都可以向國家領取耕種的土地,男子一人可領取露田(荒地)四十畝,桑田二十畝,女子可領取露田二十畝。桑田為私田,也稱永業田,死後可以傳給子孫。露田不能買賣,死後歸還官府。
孝文帝把國都遷到洛陽以後,決心進一步改革舊的風俗習慣。有一次,他跟大臣們一起議論朝政。他說:「你們看是移風易俗好,還是因循守舊好?」 咸陽王拓跋禧說:「當然是移風易俗好。」孝文帝說:「那麼我要宣布改革,大家可不能違背。」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後,決心開始進行改革。他的漢化改革之所以能夠推行,首先得力於他知人善任。他不僅重用主持改革、提倡漢化的鮮卑貴族,還重用了許多有才乾的漢族人。他深知籠絡漢族地主對於鞏固北魏統治的重要性,所以他一直不持民族偏見,重用漢人。對南朝投降過來的官吏,他也能不加懷疑,待之以禮。孝文帝不拘一格地選用人才,為自己的改革組織了一個智囊團,在這些智囊的支持和幫助下,孝文帝從改革鮮卑舊俗,學習漢族的生活方式和典章制度著手,開始了自己的改革。
第一:禁止鮮卑貴族穿著胡服,一律改穿漢族衣服。
第二:禁止鮮卑貴族講鮮卑語,一律改說漢語。
第三:公元496年,下令改鮮卑復姓為漢姓,禁止鮮卑族同姓通婚,提倡鮮卑貴族同漢家世族通婚。他先把皇族的姓氏拓跋氏改為元氏,所以孝文帝拓跋宏又稱為元宏。還把其他的100多個
南北朝時期畫作
鮮卑姓氏改為漢姓。同時下令改變鮮卑人的籍貫。規定凡是遷到洛陽的鮮卑人就算是洛陽人,死後不許歸葬塞北。孝文帝這些強制性的政策,都是為了減少民族差異、民族隔閡。許多貴族雖然心懷不滿,卻也只能執行。為了拉攏漢族地主,擴大統治基礎,孝文帝還主張同漢族通婚。他自己率先娶漢族大姓盧、崔、鄭、王4家的女兒為妃,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漢族大姓,還為自己的5個弟弟都娶了漢族地主的女兒為妻。這種姻親關系,把漢族地主和鮮卑貴族的利益聯系在一起,壯大了北魏的統治力量。而且,血統的交融,加速了鮮卑的漢化。
第四,在鮮卑中建立門閥制度,把漢族地主的門閥制度推廣到鮮卑族當中去。他把鮮卑貴族和漢族地主按門第分成4等,並按照門第等級,來確定官職的高低。這套制度在北朝一直沿用,從而形成了關隴氏族和代北氏族兩大門閥集團。直到唐朝,武則天修《姓氏錄》,才徹底否定了門閥制度。
第五,改鮮卑官制、法律、禮儀、典章為漢制,革除鮮卑舊制。孝文帝廢除了鮮卑族原來的政治制度,讓王肅仿照南朝齊,重新制定了一套官制禮儀,修訂法律,改革官職名稱等。
通過孝文帝的改革,鮮卑族的經濟文化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比起同期進入中原的其他民族,如羯、氐等,鮮卑族的漢化程度無疑是最高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階級矛盾,使北魏政權得以鞏固。
南北朝時期畫作
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使北方少數民族在語言、服飾、風俗習慣上與漢族逐漸趨同,使中原文化得到了豐富和發展,少數民族的食物、服飾、藝術、生活用具等,逐漸融入漢族人民的生活之中。孝文帝還頒布「均田令」,實行租調制,為北方經濟的恢復發展作出了貢獻,也使少數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
這些針對當時弊政的政治改革,有利於鞏固北魏的統治,對安定社會環境,推動經濟發展方面,是有進步意義的。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太皇太後馮氏駕崩,拓跋宏開始親政。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拓跋宏為了擺脫鮮卑保守勢力的影響,加強對中原地區的控制,決定遷都洛陽。事先他曾了解,以前北魏歷代王朝,也曾多次議論過遷都洛陽,但都因為遭到鮮卑貴族保守勢力的反對而被擱置了。因此這次遷都,他決意密而不宣,召集群臣,聲稱要調集大軍南征。於是拓跋宏全副戎裝,率領三十萬人馬從平城出發,渡過黃河,進駐洛陽。有一天,文武百官紛紛跪在馬前,叩頭諫止南征,有一個鮮卑貴族拓跋休聲淚俱下,苦苦哀求不要南征,並訴說以前北魏軍隊南征時,在淮河岸邊屢遭慘敗,屍體堆積如山的教訓。拓跋宏聽罷以後,滿臉怒容地對群臣說:「這次南征,興師動眾,不可勞而無功。不南征,便遷都。列位愛卿可以表示意見,贊成遷都的站在左邊,贊成南征的站在右邊。」多少年來,文武百官一提起南征,都嚇得魂飛魄散,盡管心裡不太贊成遷都,但在選擇南征和遷都兩件事中,自然要避重就輕,選擇後者。因此,都不謀而合地站到左邊。於是,這些人都中了拓跋宏之巧計,大軍便停駐洛陽,勝地完成遷都夙願。
拓跋宏 - 遷都洛陽
北魏自從北魏太武帝死去後,北魏皇帝不再實行太武帝那樣以武力強國和節儉強國的政策,政治開始日漸腐敗,鮮卑貴族和大商人壓迫人民,不斷引起北方人民的反抗。孝文帝拓跋宏是太武帝拓跋燾的嫡系第四子孫(拓跋燾——拓跋晃——拓跋浚——拓跋弘——拓跋宏),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北魏的第6位國君。年幼的拓跋宏由祖母撫養並代為攝政。公元490年,24歲的拓跋宏開始親政,他開始大刀闊斧地進行漢化改革。
魏孝文帝規定了官員的俸祿,嚴厲懲辦貪官污吏;實行了「均田制」,把荒地分配給農民,成年男子每人四十畝,婦女每人二十畝,讓他們種植穀物,另外還分給桑地。農民必須向官府交租、服役。農民死了,除桑田外,都要歸還官府。這樣一來,開墾的田地多了,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比較穩定,北魏政權的收入也增加了。
為了便於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文化,進一步加強對黃河流域的統治,他決心把國都從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遷到洛陽。
南北朝地圖
為了這個,他怕大臣們反對遷都的主張,先提出要大規模進攻南齊。有一次上朝,他把這個打算提了出來,大臣紛紛反對,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
孝文帝很惱火說:「國家是我的國家,你想阻撓我用兵嗎?」拓跋澄反駁說:「國家雖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國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險,哪能不講。」
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宮里,再單獨召見拓跋澄,跟他說:「老實告訴你,剛才我向你發火,是為了嚇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覺得平城是個用武的地方,不適宜改革政治。現在我要移風易俗,非得遷都不行。這回我出兵伐齊,實際上是想借這個機會,帶領文武官員遷都中原,你看怎麼樣?」
拓跋澄恍然大悟,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張。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親自率領步兵騎兵三十多萬南下,從平城出發,到了洛陽。正好碰到秋雨連綿,足足下了一個月,到處道路泥濘,行軍發生困難。但是孝文帝仍舊戴盔披甲騎馬出城,下令繼續進軍。 大臣們本來不想出兵伐齊,趁著這場大雨,又出來阻攔。孝文帝嚴肅地說:「這次我們興師動眾,如果半途而廢,豈不是給後代人笑話。如果不能南進,就把國都遷到這里。諸位認為怎麼樣?」
南北朝時期畫作
大家聽了,面面相覷,沒有說話。孝文帝說:「不能猶豫不決了。同意遷都的往左邊站,不同意的站在右邊。」 一個貴族說:「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麼遷都洛陽,我們也願意。」許多文武官員雖然不贊成遷都,但是聽說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擁護遷都了。孝文帝把洛陽一頭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裡的王公貴族,宣傳遷都的好處。後來,他又親自到平城,召集貴族老臣,討論遷都的事。
平城的貴族中反對的還不少。他們搬出一條條理由,都被孝文帝駁倒了。最後,那些人實在講不出道理來,只好說:「遷都是大事,到底是凶是吉,還是卜個卦吧。」 孝文帝說:「卜卦是為了解決疑難不決的事。遷都的事,已經沒有疑問,還卜什麼。要治理天下的,應該以四海為家,今天走南,明天闖北,哪有固定不變的道理。再說我們上代也遷過幾次都,為什麼我就不能遷呢?」 貴族大臣被駁得啞口無言,遷都洛陽的事,就這樣決定下來了。
遷都洛陽以後,鮮卑貴族穆泰、陸睿陰謀在平城另立朝廷,同洛陽分庭抗禮;大太子拓跋恂在舊勢力的慫恿下,密圖從洛陽逃回平城參加叛亂,但拓踐宏的改革已深入人心,叛亂者很快就被平息,太子拓跋恂被廢,並被賜死。此番從平城遷到洛陽的人口約有百萬,均稱「代遷戶」。朝廷頒旨規定:「代遷戶」一律改為洛陽籍貫,死後要葬在洛陽北邙山。用漢族服飾代替鮮卑服,朝中禁用鮮卑語,並改鮮卑姓為漢姓,皇室原姓拓跋改姓元,其丘穆陵氏改姓穆、步六孤氏改姓陸、賀賴氏改姓賀、獨孤氏改姓劉、賀樓氏改姓樓、忽忸於氏改姓於、紇奚氏改姓嵇、尉遲氏改姓尉,合稱八姓。提倡鮮卑貴族同漢人士族通婚,拓跋宏自己就娶了崔、盧、鄭、王四姓的女子做後妃,又為五個弟弟娶了漢族大姓的女子做正妻,並把幾個公主都嫁給漢族大姓,僅范陽盧氏一家就娶了三位公主。
孝文帝拓跋宏的一系列改革,推動了北魏王朝政治和經濟的向前發展,促進了鮮卑族同漢族的融合,使得鮮卑族進一步漢化。因此魏孝文帝可稱為是鮮卑驕子,是個開明君主,在各個民族融合,互學先進經驗,推動歷史發展方面,做過很大貢獻。
拓跋宏 - 改革舊俗
十二月二日,下詔禁止士民穿胡服,規定鮮卑人和北方其他少數族人一律改穿漢人服裝,朝廷百官改著漢族官吏朝服。幾天後,又下詔免除代遷戶三年的租賦,鼓勵他們在政府新授給的土地上耕種;他們中的許多人還被選為羽林、虎賁,充當禁衛軍。
恰在這時,蕭道成的侄子蕭鸞殺海陵王蕭昭文,篡位自立,稱明帝。消息傳來,孝文帝怒斥蕭鸞不忠不義,遂以此為借口,興師問罪。他先派行征南將軍薛真度向襄陽,大將軍劉昶向義陽,徐州刺史拓跋衍向鍾離,平南將軍劉藻向南鄭,分四路大舉伐齊。十二月底,又親率大軍三十萬南伐,渡淮河直抵壽陽。由於壽陽防守嚴密,魏軍不能攻下,只好放棄壽陽沿淮河東攻鍾離。劉昶、王肅眾號二十萬,並力圍攻義陽,結果遭到齊軍的內外夾擊,被迫解圍而去。鍾離也久攻不下,魏士卒死傷嚴重,其他幾路人馬也先後受挫。次年三月,孝文帝被迫撤兵,返抵彭城時,從平城傳來馮熙病逝的噩耗。馮熙,馮皇後之父,孝文帝之岳丈,官拜太師。不願遷都的太傅、錄尚書事拓跋丕與尚書令陸叡急忙派人送來表章,請孝文帝回平城奔喪。孝文帝十分氣惱地說:「開天闢地以來,哪有天子從遠方為舅奔喪的事!現在剛開始經營洛陽,豈宜妄相誘引,陷君不義!留台令、仆以下,可付御史貶官。」他下令就地為馮熙舉哀,派人迎馮熙靈柩,南葬洛陽。四月下旬,孝文帝入魯城(今山東曲阜),親自祭祀孔子,拜孔氏四人、顏氏二人為官,在孔氏宗族中選取一人封崇聖侯,並命兗州修復孔子墓,重新樹碑勒銘。離開魯城,北入碻磝(今山東茌平古黃河南岸),命掌管禮儀的謁者僕射成淹准備舟楫,打算從泗水入黃河,沿河溯流西上還洛。成淹諫道:「河水兇猛湍急,陛下不宜乘船。」孝文帝回答說:「因為平城無漕運之路,故京邑人民貧困。現今遷都洛陽,將使四方運路暢達,而黃河急浚,人們都感到難以涉渡。朕這樣做,正是為了開導百姓之心。知卿一片誠意,而今天卻不能接受你的建議。」
太和十九年(495年)五月下旬,孝文帝從前線回到洛陽,不顧鞍馬勞頓,又立即召集群臣,商議禁絕胡語。他問群臣道:「你們想使魏朝與殷、周比美,還是想讓漢、晉獨自超越前代?」咸陽王禧答道:「群臣願陛下超越前代聖王。」孝文帝又問:「然則應當變風易俗,還是繼續因循守舊呢?」禧答道:「願聖上政治日新。」孝文帝接著問:「僅僅為了自身,還是想傳給子孫後代呢?」禧答道:「願傳之百世。」孝文帝說:「如果這樣,那就必須改革,你們就不得違令了。」繼而向百官宣佈道:「從今以後要禁絕鮮卑語和北方其他少數族語言,一律使用華語。年三十以上,習性已久,或許難以驟然改變;三十以下,凡朝廷中一切人等,不得使用舊語。若明知故犯,則降爵黜官,各人宜深以為戒!」並當眾嚴厲斥責尚書左僕射李沖說:「朕曾與李沖議論此事,李沖卻說什麼『四方之人,言語不同,不知當以誰為是?帝王說的,即是標准語言。』李沖這番話,罪行當死!」因而又面對李沖數落道:「你辜負了國家,應當令御史牽下治罪!」嚇得李沖趕緊脫下官帽,連連叩頭請罪。接著,孝文帝又嚴厲譴責留守官員說:「昨日望見婦女仍然穿著夾領小袖,你們為何不遵前詔?朕的話如果不對,你們應當廷爭。如何入則順旨,出則不從呢?」眾官員一齊請罪。六月,正式發布詔令:「不得以北俗之語,言於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
孝文帝
當月,孝文帝又發布詔令,規定遷到洛陽的鮮卑人,死後要葬在河南,不得還葬平城。於是,從代郡遷到洛陽的鮮卑人全都成為河南郡洛陽縣人,他們開始經營起小塊土地,築起數間房屋,盡力伊,人急其務,逐漸成為中原地區的個體農民。孝文帝又依據古代《周禮》中的制度,下詔去長尺,廢大斗,改重秤,頒行全國。
是年八月,洛陽金墉宮建成,詔令在洛陽城內設立國子學、太學、四門小學。一天,孝文帝在侍臣的陪同下,游覽宮內的華林園,觀賞昔日的景陽山,這兩處名勝都是曹魏明帝所修,一度奢華無比,後因長期的兵燹戰亂而殘破。黃門侍郎郭祚進言:「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應該把它們重新修復。」孝文帝觸景生情,慨嘆道:「魏明帝以奢侈而失於前,朕豈可因襲於後啊!」九月,新都營繕工程初步告竣,平城六宮、文武全部遷到了洛陽。是月,皇弟高陽王雍出任相州刺史,臨行之際,孝文帝告誡說:「作牧亦易亦難,『其身正,不令而行』,所以易;『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所以難。你要以此為戒。」
魏晉南朝採用「九品中正制」選拔官吏,孝文帝加以仿效。這年十二月初一,他在光極殿引見群臣,當眾宣布九品法令,准備大選百官。並對群臣說:「國家向來有一事可嘆:這就是臣下都不肯公開指出君主得失。人君所憂慮的是不能納諫,人臣所憂慮的是不能盡忠。自今以後,朕舉薦一人,如有不可,你們要直言我的過失;若有才能之士而朕不能察知,你們也應當舉薦。如能這樣,得人的有賞,不說的有罪,你們應當知悉。」十二月三十日,大會群臣於光極殿,頒賜官帽朝服,改易胡服,百官列位,朱紫滿座,好不熱鬧。北魏初至太和以來,未嘗用錢,公私交易往往以物易物,商品貨幣經濟趨於停滯狀態。這一年,孝文帝下令鑄造太和五銖錢,亦允許民間私鑄。但不論公私冶鑄,都必須講求錢幣質量,精益求精,不能雜以它物。新幣鑄成後,下令京師及諸州鎮通行,內外百官俸祿也都按絹的標准給錢,每匹絹折錢二百。五銖錢很快通行北方各地,促進了商品交換的發展。
太和二十年(496年)正月,孝文帝下令改鮮卑復姓為單音漢姓。他在詔令中說:「自代郡遷到洛陽的諸功臣舊族,姓或重復,都要更改。」於是,皇族拓跋氏改姓元氏,改拔拔氏為長孫氏、達奚氏為奚氏、乙奚氏為叔孫氏、丘穆陵氏為穆氏、步六孤氏為陸氏、賀賴氏為賀氏、獨孤氏為劉氏、賀樓氏為樓氏、勿忸於氏為於氏、尉遲氏為尉氏,其餘所改,不可勝紀。改姓以後,鮮卑族姓氏不再重復奇僻,與漢姓完全相同,鮮卑族在漢化的道路上又邁出了新的一步。
為使鮮、漢兩族進一步融合,孝文帝還大力提倡鮮卑人與漢人通婚。他帶頭納范陽盧敏、清河崔宗伯、滎陽鄭羲、太原王瓊、陝西李沖等漢族大士族的女兒以充後宮,並親自為六弟聘室,命長弟咸陽王禧聘故潁川太守陝西李輔女,次弟河南王干聘故中散大夫代郡穆明樂女,次弟廣陽王羽聘驃騎諮議參軍滎陽鄭平城女,次弟潁川王雍聘故中書博士范陽盧神寶女,次弟始平王勰聘廷尉卿陝西李沖女,季弟北海王祥聘吏部郎中滎陽鄭懿女。六個王妃中,除代郡穆明樂女出於鮮卑八大貴族之一外,其餘都是中原的著名漢族大士族。
孝文帝還採用魏晉的門第等級制度,在鮮卑貴族中分姓定族,根據姓族等級高低分別授以不同的官位、給予不同的特權。他在詔書中說:「代郡人原先都沒有姓族,雖是功臣賢人的後代,也都分別不清。」他把功勞的大小和官爵的高低作為制定姓族的唯一標准。姓高於族,符合規定的稱郡姓,郡姓之中又按上述標准分為甲、乙、丙、丁四個等級,稱為四姓。詔文中規定得很具體:除帝室元氏及與帝室同宗的長孫、叔孫、奚氏等以外,穆、陸、賀、劉、樓、於、嵇、尉八姓自道武帝拓跋圭以來,勛著當世,位盡王公,灼然可知,故居鮮卑各姓之首,與漢族郡姓中的四姓比肩,不得授以低官或濁官,只能做正員郎以上的清官。而原來是部落大人,從皇始(拓跋圭入主中原後所改的年號,即(396年—397年)以來,三世官位在給事以上、及州刺史、鎮大將,及品登王公的為姓;若原來不是部落大人,而皇始以來,三世官位在尚書以上及品登王公而中間不降官位的也為姓。雖屬部落大人的後代而官位不顯赫的為族;若原來不是部落大人而官位顯赫的也為族。並令司空穆亮、領軍將軍元儼、中護軍廣陽王嘉、尚書陸琇等人按上述規定詳加審定,列出簿帳,奏報皇上核准。與此同時,又詔令黃門郎、司徒左長史宋弁等人條定各州漢人士族,分為四海大姓、郡姓、州姓、縣姓,對原有門第等級作了很大變動。
有一次,孝文帝與朝臣們共論海內姓族及人物,許多大臣認為薛氏應為河東大族。孝文帝反對說:「薛氏是蜀人,豈能入郡姓!」當時擔任禁衛的直閣將軍薛宗起執戟站立殿下,聞聽此言,憤憤不平,出列奏道:「臣的遠祖廣德,一生在漢朝作官,時人呼為漢臣。九世祖永,隨劉備入蜀,時人呼為蜀臣。經二代後,薛家又遷回河東,至今六代相承,不是蜀人了!陛下是黃帝後代,受封北土,難道也可以說成是胡人嗎?今日不能入郡姓,臣就不活了!」說完,恨恨地把戟摔在地上,砸得粉碎。孝文帝看到這種情況慢慢地說:「那麼,朕為甲姓,你為乙姓,怎麼樣!」於是乃以薛氏入郡姓,然後幽默地說:「你不是『宗起』,而是『起宗』了!」
又有一次,孝文帝與群臣共論選舉事,他問臣下說:「近世高卑出身,各有常分。這事果真如此嗎?」李沖沒有正面回答,卻反問道:「不知自古以來,設官列位,是為高門大族的子弟,還是為使國家得到很好的治理?」孝文帝回答說:「當然是想使國家得到治理。」李沖又問:「如果這樣的話,陛下今日為何專崇門品,而不發布選拔賢才的詔令?」孝文帝不以為然地說:「假如有超人的賢才,不怕不知道。然而那些門第高貴的君子,即使無治世之才,也會有很好的德行,朕所以要重用他們。」李沖有點激動地說:「傅說起於版築,呂望起於屠釣,這樣的賢才怎能按門第得到!」孝文帝隨口答道:「非常之人,世上也只有一二個罷了。」著作佐郎韓顯宗也帶著幾分不滿的口氣說:「陛下豈能以貴襲貴,以賤襲賤?」孝文帝趕忙分辯道:「真正有高明卓然、出類拔萃的人,朕也不拘此制。」過了幾天,大將軍劉昶自彭城入朝,孝文帝向他抱怨道:「有人講只重才能,不拘門第,朕以為不能這樣。為什麼?清濁同流,混齊一等,君子小人,等級無別,這怎麼行呢?我今八族以上士人,品第有九等;九品以外,小人之官又有七等。若有賢才,可起家作三公。正因為擔心人才難得,不可只為一人而亂了我的制度。」於是,詔令諸郡中正,分別按門第高低,列出本地姓族作為選舉格,取名「方司格」,吏部必須依據門第等級來選拔官吏,這樣就正式確立了北朝的門閥制度。
同年三月的一天,孝文帝於華林園大宴群臣。盛宴之上,擺滿了各種美味佳餚和鮮卑人喜好的羊肉酪粥,君臣們共慶改革的勝利。豫州刺史王肅初入北魏之時,不食羊肉及酪漿等物,常常吃飯食魚,尤好飲茶,京師士子說王肅一飲一斗,給他送個外號叫「漏卮」。但這次王肅卻吃了很多的羊肉酪粥,孝文帝奇怪地問道:「你喜中原口味,羊肉比魚湯怎樣?飲茶比酪漿如何?」王肅幽默地回答說:「羊肉是陸產之最,魚乃水族之長,所好不同,都是珍品,從味道說,各有千秋。羊好比齊、魯大邦,魚好比邾、莒小國,唯茶不中,與酪作奴。」孝文帝大笑,興致盎然地設了一個字謎作酒令,讓群臣自猜,只見他高舉酒杯道:「三三橫,兩兩縱,誰能辨之賜金鍾。」御史中尉李彪聰明多智,應聲答道:「沽酒老嫗瓮注瓨,屠兒割肉與秤同。」尚書右丞甄琛接著答道:「吳人浮水自雲工,妓兒擲繩在虛空。」彭城王元勰也大聲地說:「臣猜它是個『習』字。」三人都猜對了,只是李彪、甄琛答得含蓄,而且語句對仗、押韻,緊扣謎面,又富有文采,孝文帝高興地把金鍾賜給了首先猜對的李彪。孝文帝設『習』字謎為酒令,用心良苦,暗示臣僚們不要再留戀舊都、反對漢化,習慣就好了,也不要把漢化的責任推到王肅等漢族大臣身上。

③ 誰能介紹一下《花木蘭》中的拓跋宏這個人物的歷史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一位卓越的少數民族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改革家。他崇尚漢族文化,實行漢化,禁胡服﹑胡語,改變度量衡,推廣教育,改變姓氏並禁止歸葬,提高了鮮卑人的文化水準,是西北方各民族陸續進入中原後民族融合的一次總結,各民族的大融合和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北魏孝文帝(471—499在位)拓跋宏是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的改革家北魏孝文帝的長子,北魏的第6位國君。年幼的拓跋宏由祖母撫養並代為攝政。一個目光遠大、氣度恢宏的少數民族改革者。魏孝文帝姓拓跋,名宏,又名元宏,鮮卑拓跋產人,是北魏王朝自拓跋*起的第六個皇帝。他在執政期間,對北魏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習俗等各方面,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對推動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和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公元471年,拓跋宏才5歲的時候,獻文帝就把皇位讓給了他。北魏拓跋家一直引用漢武帝的老辦法,「立其子殺其母」,就是在立兒子做太子的同時,殺掉太子的母親,以此來防止呂後那樣的悲劇重演。拓跋宏的生母也是這樣被殺死的。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北魏的第6位國君。年幼的拓跋宏只能由祖母撫養。所以在471年至490年的20年間,政權一直由太皇太後馮氏把持。
公元490年,24歲的拓跋宏開始親政,他開始大刀闊斧地進行漢化改革。孝文帝當政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遷都洛陽。
孝文帝把國都遷到洛陽以後,決心進一步改革舊的風俗習慣。
有一次,他跟大臣們一起議論朝政。他說:「你們看是移風易俗好,還是因循守舊好?」 咸陽王拓跋禧說:「當然是移風易俗好。」孝文帝說:「那麼我要宣布改革,大家可不能違背。」
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後,決心開始進行改革。他的漢化改革之所以能夠推行,首先得力於他知人善任。他不僅重用主持改革、提倡漢化的鮮卑貴族,還重用了許多有才乾的漢族人。他深知籠絡漢族地主對於鞏固北魏統治的重要性,所以他一直不持民族偏見,重用漢人。對南朝投降過來的官吏,他也能不加懷疑,待之以禮。孝文帝不拘一格地選用人才,為自己的改革組織了一個智囊團,在這些智囊的支持和幫助下,孝文帝從改革鮮卑舊俗,學習漢族的生活方式和典章制度著手,開始了自己的改革。
第一:禁止鮮卑貴族穿著胡服,一律改穿漢族衣服。
第二:禁止鮮卑貴族講鮮卑語,一律改說漢語。(年齡在30歲以上的人,使用鮮卑語已成習慣,可以允許不立即改變;但是,30歲以下的人和在朝做官的人,不得繼續使用鮮卑語,明知故犯,就要降職或罷官。)
第三:官員及家屬必須穿戴漢服。
第四:將鮮卑族姓氏改為漢族姓氏,把皇族由形拓跋改為姓元。
第五: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通婚。
第六:採用漢族的官制、律令。
第七: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
第八:孝文帝規定,凡已遷到洛陽的鮮卑人,一律以洛陽為原籍;死於洛陽的鮮卑人,必須葬於洛陽附近的邙山,不準運回平城安葬。[3]

④ 花木蘭系列洛麗塔太帥了,柔美又剛強,你覺得好看嗎

洛麗塔陸續推出中國風洛麗塔連衣裙,其中有一款花木蘭風中式洛麗塔連衣裙脫穎而出,既陰柔又堅強,成為了很多lo娘心目中的白月光,以湖藍色為主色調的洛麗塔連衣裙對比粉色,模特的皮膚更白,也適合大部分黃黑皮膚的妹子,上衣採用漢服設計,英姿颯爽,搭扣充滿中國風,下裙和上衣的連接是一條灰粉色的短腰帶。

中國風洛麗塔連衣裙的興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中外文化的不斷交流與融合,柔美剛強的氣質俘獲了眾多少女的心,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少看到能完美駕馭這洛麗塔禮服的人,原因是很多女孩在搭配上缺乏統一性,中式和洛麗塔連衣裙都是復古裝,與現代裝越來越簡約的趨勢有些格格不入,華麗的裙子需要整體統一和諧的妝容和配飾來搭配,搭配不同款式的洛麗塔連衣裙時,妝容要隨著整個搭配的主題而變化,同樣的妝容只會讓人覺得視覺疲勞,而且因為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洛麗塔的裝飾已經很誇張了,所以中國風的洛麗塔裝扮確實很難搭配。

⑤ 晉制漢服適合花鈿嗎

適合的,歷史上此時女子沿襲前朝審美。主要採用脂、粉、黛來裝飾自己。當時比較流行一種新潮的妝:額黃妝。分為「鴨黃」和「月黃」,前者在前額發髻之間塗上黃粉。後者是用黃粉在眉心畫上新月形。
除此之外當時還有:1.靨妝。用脂粉在兩頰或者眉心處畫上圖案。2.花鈿。將金、銀等貴重物品加工做成薄片,製成花鳥形狀貼在額心,眉頭處。

⑥ 關於花木蘭的一系列問題

花木蘭

花木蘭:姓魏,名木蘭。隋代人,花木蘭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營郭鎮周庄村人。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一十二載,屢建功勛,無人發現她是女子,回朝後,封為尚書。唐代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
木蘭祠始建於唐代,金代泰和年間(公元1201-1208年),敦武校尉歸德府谷熟縣營郭鎮酒都監烏林答撒忽剌又重修大殿、獻殿各三間,並創塑了花木蘭像。至元代元統二年(公元1334年),睢陽府尹梁思溫倡議,募捐二千五百貫,重修擴建。清嘉慶十一年(公元1807年),由該祠僧人堅讓、堅科和其徒田何、田楨、田松等,又募資修祠立碑。由於歷代重修,祠宇佔地面積一萬平方米,祠地四百餘畝,住僧人十餘人。

可惜,這座古雅祠宇,1943年毀於戰火。現倖存祠碑兩通。一是元代《孝烈將軍像辨正記》碑,立於該祠大門內東側。碑為青石,通高3.6米,寬1米,碑首前後皆為深浮雕的二龍雲里戲珠,布局對稱,造形大方。篆字題名《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碑四邊刻有圖案,上邊用誇張浪溫的手法,刻有二龍戲珠,龍頭大而逼真,龍身簡而細小,穿入流雲,生動美妙。兩邊陰刻牡丹花紋,線條活潑流暢,古樸而不俗。碑文正書31行,滿68字,其刻書精美,蒼勁有力。龜座高0.7米,龜形伸頭直尾,四肢半曲,似起似卧,栩栩如生。碑文下款:元朝元統二年,祖居歸德湯德立石,侯有造撰文,曹州李克均、李英刻石。此碑經專家鑒定,確屬元代石刻真品。1982年,由省文局撥款,又重修碑樓,頂為轎形,尖頂四脊,合瓦挑角,17層封檐,前後園門,古樸典雅,碑樓四周砌有圍牆。另一通是清朝《孝烈將軍辨誤正名記》碑,立於該祠大門外西側。通高2.14米,寬0.78米,方座,碑額刻有深浮雕盤龍,篆字題名,碑文正書,歸德府商丘縣庠生孟毓謙撰文,歸德府商丘縣邑大學生孟毓鶴書丹,芒山石工張握玉刻石。1993年,虞城縣舉辦了中國第一屆木蘭文化節。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聚集在商丘,一起分析了《木蘭辭》內容和尚存的元碑記載。一致認為,花木蘭的故鄉在虞城,已確鑿無疑。
花木蘭的故事是一支英雄的歌,悲壯的詩。《木蘭辭》被列入中小學課本,被千千萬萬的青年學生所誦頌;多年來,木蘭的事跡和形象被搬上舞台,《木蘭從軍》長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勵著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在保衛國家的戰斗中做出了驚天動地的壯舉。人們為了紀念她,在虞城縣內還建有木蘭中學、木蘭火車站、木蘭賓館、花木蘭度假村、花木蘭產業集團、花木蘭民兵連。商丘市還組建有花木蘭武術協會、花木蘭盤鼓隊、花木蘭舞龍隊。每年的四月初八,木蘭的生日,人們前來祭祀,人山人海,廟會盛大。現在,巾幗英雄花木蘭的名子不但在我國家喻戶曉,而且由於美國迪斯尼公司耗巨資製作的卡通片《花木蘭》的巨大影響,她的美名已傳遍了全球。美國新聞媒體賦詩稱贊"古有神州花木蘭,替父從軍英名響;今有卡通"洋木蘭",融中貫西四海揚。"

穆桂英:
傳說故事人物。生長於山東穆柯寨,寨主木羽之 女,武藝高強,有勇有謀。因在陣前自招楊宗保為婿,歸於宋營。在抗擊遼的入侵時,她颯爽英姿,躍馬橫刀,與楊家諸將領一道,所向披靡,屢建戰功。宗保在抗擊西夏的戰爭中死去後,佘太君百歲掛帥,率十二寡婦征西時,她已五十歲,但她銳氣不減,仍掛先鋒印,一馬當先,力戰番將。是古代流傳的巾幗英雄形象,深為群眾所喜愛。民間以「穆桂英掛帥」 、「大破天門陣」等故事流傳最廣。

樊梨花:
「薛家將」中人物。原為寒江關關主樊洪之女。後投唐,與薛丁山結為夫婦。二人智勇雙全,登壇掛帥。在薛家滿門抄斬後,她率子薛剛殺進長安,除奸報仇。在民間傳說中,她是一個富於反抗精神,武藝高強,神通廣大的女英雄。

梁紅玉

梁紅玉生於宋徽宗崇寧元年。原籍池州,祖父與父親都是武將出身,梁紅玉自幼隨侍父兄練就了一身功夫。宋徽宗宣和二年方臘起義,祖父和父親因貽誤戰機被殺,梁紅玉也淪落為京口營妓。朝廷派童貫率軍平定方臘,最後方臘被韓世忠所捉。
平定方臘後,在慶功宴上,韓世忠與梁紅玉初次見面,二人對視生情,終成眷屬。他們相親相愛的生活一直伴隨著戰爭度過。梁紅玉有身孕後留在京城,卻被苗傅和劉正彥扣押,但二人礙於韓世忠的勇猛並不敢難為他們母子。
此時宋高宗沒有行動的自由,隆裕太後和宰相朱勝非密派梁紅玉馳往秀州,催韓世忠前來救助,並封韓世忠為御營平寇左將軍,封梁紅玉為安國夫人。韓世忠很快平定了苗傅等人的叛亂,授武勝軍節度使。
這年冬天,金人再度進犯,從黃州和採石磯兩處渡江,直逼臨安。宋高宗逃至越州。韓世忠留守秀州,建炎四年元宵節金兀術下戰書與韓世忠,約定第二天開戰。韓世忠聽從梁紅玉的計策把宋軍兵分兩路,看中軍搖旗為號,進行包圍截殺。結果金軍大敗。韓世忠放聲高歌:萬里長江,淘不盡壯懷秋色,漫說秦宮漢帳,瑤台銀闕,長劍倚天氛霧外,寶光掛日煙塵側!向星辰拍袖整乾坤,消息歇。龍虎嘯,鳳雲泣,千古恨,憑淮說。對山河耿耿,淚沾襟血。汴水夜吹羌管笛,鸞輿步老遼陽幄。把唾壺擊碎,問蟾蜍,圓何缺?
有奸細向金兀術獻了一計:以土覆船板,以火箭燒毀韓世忠戰船。但韓世忠用梁紅玉的計策以少勝多,圍困敵軍近五十天,使金軍不敢隨便渡江侵犯。
岳飛被害後,韓世忠也被罷去兵權,他索性辭去官職,與梁紅玉白頭偕老度過餘生。

⑦ 有哪些看櫻花的好地方

1. 武漢大學賞櫻花


最佳觀賞期:4月初—4月中旬,初櫻花的花期極短,從開花到凋謝只不過七日之期,而整棵櫻樹從開花到全謝也只有兩個禮拜左右,所以要抓住時機哦!
7. 廣東省新豐縣黃磜鎮櫻花峪
8. 南昌縣黃馬賞櫻花
9. 南寧石門森林公園賞櫻花
10. 遼寧旅順港賞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