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宋美齡冬天穿什麼旗袍
擴展閱讀
小熊女裝的熊叫什麼名字 2025-05-11 01:53:45
孩子夏天睡覺穿什麼睡衣 2025-05-11 01:38:38

宋美齡冬天穿什麼旗袍

發布時間: 2022-06-08 12:35:18

① 民國文中描寫女子旗袍服飾的句子或詞語

網路了些,你看看:

從文學作品看民國女子服飾
當上海變得最快的時候,懷舊卻也成了一種時尚。攝影師馬元浩是個有心人,他在四處采風的過程中,收集了不少清末民初的女子服飾。這本《飄逝的羅裙》(馬元浩攝戴雲雲著上海畫報出版社2002年7月版),就是他的藏品集,也是攝影作品集。戴雲雲的文字,則對中國女子服飾的發展過程作了一個比較全面的描述。不過,照片上那些身穿舊式服飾的模特,總讓人隱隱覺得一種格格不入的尷尬。馬元浩自己也有這樣的感慨:「當代女子生活在男女平等的今天,她們活潑開朗,無法表現一二百年以前女子的哀怨、滄桑和含蓄。畢竟時代不同了,環境氛圍也不同了。」

民國女子究竟是如何穿著打扮的呢?當然,泛黃變脆的老照片和存在箱子下層帶有霉味的衣物可以提供一定的參考。此外,還有一個途徑,即文學作品中的服飾描寫也可告訴我們許多真實的信息。

巴金在《激流三部曲》中寫了五四運動以後中國青年在封建專制家庭里的生活、痛苦和斗爭。書中他對各個女性的服飾描寫著墨不多,卻極具代表性:蕙「穿一件滾邊玉色湖縐短襖,系粉紅裙子」。這是五四以後大家閨秀的裝束。婉兒「穿了一件玉色湖縐滾寬邊的袖子短、袖口大的時新短襖,系了一條粉紅湖縐的百褶裙」。馮樂山給婉兒做喇叭袖的時髦短襖,原是為了給自己爭面子的。這身衣著表明了婉兒的侍妾身份。

五四以後的漢族城鎮女子還是習慣於上穿襖下穿裙,窄袖長襖逐漸向喇叭袖短襖過渡。這時只有旗人才穿旗袍。在《家》、《春》、《秋》中是找不到穿旗袍的女人的。

張愛玲對服裝的講究是出了名的,她對自己作品中女主人公的服飾自然會作精心的設計。《金鎖記》中的曹七巧原是麻油店千金,嫁入大戶後,為了不被人看輕,在衣著上是緊追潮流的。

她「身上穿著銀紅衫子,蔥白線鑲滾,雪青閃藍如意小腳褲子」。辛亥革命後,一度掀起過女權運動。受「男女平等」的思想影響,上衣下褲成了女子的時興裝束。只是在正式場合,良家女子還得系裙。

二十多年後,曹七巧的女兒長安長成了大姑娘,可仍待字閨中。當有人為她介紹對象時,她「換上了蘋果綠喬琪紗旗袍,高領圈,荷葉邊袖子,腰以下是半西式的百褶裙」。

上面穿旗袍,下面穿百褶裙,這是滿漢女裝款式交融的結果。而高領圈和鑲荷葉邊的袖子都是當時的時尚。

張恨水《啼笑姻緣》中的陶太太是一個摩登的民國女子。她「穿了一件銀灰色綢子的長衫,只好齊平膝蓋,順長衫的四周邊沿都鑲了桃色的寬辮,辮子中間,有挑著藍色的細花,和亮晶晶的水鑽,她光了一截脖子,掛著一副珠圈,在素凈中自然顯出富麗來」。

上面這些文學人物的衣著描寫使我們對民國女子服飾有了大致的了解。

女子的服飾打扮,從大的方面看,反映了當時政治狀況、經濟風貌、道德觀念及生活習俗,從小的方面看,則反映了「她」的身份、地位、氣質和品位。這一點,哪個時代都一樣。

這個帖子里還有http://www.showchina.org/zgwhxl/zgctfs/200703/t109532.htm不少:

② 看了宋美齡的舊片,想問,舊時穿旗袍的不冷嗎

應該是冷的,但是也是可以忍受的,舊時的旗袍開氣兒沒有那麼高,不像現在電影裡面演的,或是像現在的禮儀小姐們穿的那樣都能露出大腿根的那種,通常只開到膝蓋,而且冬天的旗袍也質地也比較厚比較寬松,裡面是能穿襯袍的

③ 旗袍的改良歷程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每次讀到戴望舒的這首《雨巷》,腦海之中逐漸的會浮現這樣一個畫面:一位打著油紙傘穿著旗袍的江南女子獨自彷徨在悠長而又寂寥的雨巷,這樣一位穿著旗袍的丁香姑娘,怎不惹人憐愛呢!說起旗袍,它是中國女性的傳統服飾之一,源自於滿族女性的傳統服飾。

第二件事是宋慶齡的“旗袍”漂流記。《西行漫記》的作者斯諾的遺孀海倫在1931年來到上海的時候,她好友波莉在美到處為中國為籌款 ,宋慶齡知曉之後便送了她自己的旗袍,並讓波莉在美各地演說之時穿上 ,後來波莉又將旗袍又送給了在菲律賓為中國繼續籌款的斯諾夫婦。在58年之後,這件意義非凡的旗袍又回到了它的祖國 ,回到了它主人的故居。



④ 「春晚旗袍」上熱搜,老上海名媛是如何演繹旗袍優雅的

老上海名媛用她們的優雅展示了旗袍的魅力,也成就了旗袍的傳奇。老上海名媛用她們的身材,用她們獨特的審美,用她們恰到好處的眼光演繹出了旗袍的內在美,一種隨時隨地能夠保持優雅,隨時隨地能夠展現自己魅力的傳奇旗袍。

還有一個旗袍美人就是嚴幼韻,她深深的被旗袍的魅力所折服,所以她一輩子只願意穿中國旗袍。而這個女人也成為美了一輩子的旗袍美人。每個老上海名媛演繹旗袍優雅的方式不一樣,有些是靠自己的氣質,有些是靠自己的創新,有些是靠自己的身材,還有些是靠自己的好眼光,但是無論那種,她們的確演繹出來了旗袍的傳奇故事。

⑤ 宋美齡有多少旗袍

宋美齡的一件旗袍,一般只穿一二次,特別是在夏天,氣候炎熱的時候,她對旗袍的要求就會更高,最多穿了一天就必須更換一件。有時天氣過於炎熱,只要她的旗袍上出現了些許汗漬,一般就要馬上再換一件新的來穿;而如果下雨,她的旗袍下擺如若出現了泥污,那麼她也一定要脫下來馬上更換新旗袍。

◎ 宋美齡擁有那麼多漂亮高檔、做工精美的千百件中國旗袍,擺在櫃子里又不肯穿用,其原因並不是一般人所想的那種單純為著追求擁有、追求奢侈。她是為了追求平靜的心態。因為平衡的心態就是養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人如果沒有平衡的心態,始終處於緊張或激動的心態之中,那麼他就會失去長壽的資本。
◎ 如果說張瑞香一生對宋美齡所負責的就是為她裁剪合體的旗袍,以及專為縫制適合她穿的內衣內褲等等,那麼蔡祺貞就是一生為宋美齡管理和經營這些旗袍與內衣的精明管家人。蔡祺貞最初在南京侍候宋美齡,就因為她對宋美齡林林總總、五顏六色的旗袍,心中有一本精明的賬。她心裡明白宋美齡在什麼時節喜歡穿什麼顏色的內衣,什麼時候需要為她更換內褲,什麼時候應該為她准備襯衫和襪子。

⑥ 宋美齡的御用裁縫,他用了一輩子的時間,詮釋了什麼的精神

親愛的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今天的程程說歷史時間,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是近代史,相信大家都聽過宋美齡的大名吧,咱們都知道宋美齡是咱們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外交官,咱們也知道蔣介石跟宋美齡的愛情故事,今天咱們不來談那些所謂的愛情,咱們今天來談一談旗袍,咱們都知道宋美齡基本上穿的都是旗袍,而據說在宋美齡的衣櫥里清一色的全部都是旗袍,咱們都知道宋美齡自小便留學在美國,生活方式自然也非常的洋派,甚至她回國後還有氣質保持著西式的飲食習慣,但是唯獨旗袍是她無法割捨的東西,那麼究竟為什麼呢?



可能有很多人會瞧不起一個男人做針線,也會覺得他只是個小人物,不值得掛齒,但是咱們今天想說的是他身上的這種精神,張瑞香身上的這種精神是咱們當代社會非常缺少的一種精神就是咱們所說的匠人精神,可能他做旗袍不是什麼大事,但是他卻做了一生,一生他只做一件事,就是做旗袍,這種精神就是咱們現在非常缺乏的,一件事情你做一年兩年沒什麼十年二十年也沒什麼,可貴的是你一生都在實踐這件事,那就是一件偉大的事情,不管是出於熱愛還是什麼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偉大的事情。好了今天的民國小故事就到此結束了,非常感謝諸位的觀看,歡迎大家踴躍留言。

⑦ 宋美齡為何一生只穿旗袍

在現存的一些老照片之中,宋美齡往往都是以旗袍示人。尤其是在與蔣介石結婚以後,更是很少看到她穿著其他類型的衣服,出現在公眾場合。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眾所周知,旗袍是民國時期最受中國女性歡迎的服飾。除了因為旗袍能夠完美的展現出中國女性的魅力和柔美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因為當時整個社會的權貴女性幾乎都喜歡穿著旗袍,而在這些人當中,宋美齡就是最好的代言。

關於宋美齡為何喜歡穿旗袍,一直以來猜測都很多。其實,這個問題很好回答,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蔣介石喜歡而已。

蔣介石認為女性的衣服最美的就是旗袍,不然就是一般老式的裙子,那種長度必須過膝蓋的裙子,只要露出腿,蔣介石就有意見。除了不喜歡女性穿裙子,他也討厭女性穿長褲,他覺得穿長褲的女性,沒有女人味。

受蔣介石這種審美習慣的影響,宋美齡很少穿長褲。在她的卧房裡,有兩個衣櫥掛著較好的旗袍。例如她穿的黑絲絨的旗袍就放在那裡面,還有另一個櫥是存放一般衣服的。

雖然宋美齡的衣服很多,但是她經常穿的也就是那幾件。衣櫥裡面的九成以上的衣服,她這輩子都從來沒有穿過,或許就只穿了一兩次。但是她喜歡穿旗袍的這個習慣,確實是影響了當時中國女性的服飾習慣。

⑧ 旗袍的旗袍軼聞

⒈海倫·福斯特·斯諾是《西行漫記》的作者斯諾的遺孀。此書記錄了他與毛澤東在延安窯洞時期的會晤。一九三一年海倫第一次去上海時,年僅二十三歲。海倫的好友波莉在全美到處為中國為「工合」籌款,宋慶齡得知後送了她自己的旗袍並囑咐波莉在全美各地演講時穿上。斯諾夫婦到達菲律賓繼續為中國為「工合」籌款,波莉將旗袍又送給了斯諾夫婦。1998年3月17日,58年後,這件漂亮的旗袍從美國回歸中國,回到了北京後海北沿四十六號宋慶齡故居。
⒉宋美齡衣櫥內的旗袍件數,大概現今的吉尼斯世界紀錄無人出其右者。宋美齡的旗袍件數多,和有一個勤奮的裁縫師傅,有著相當密切的關聯。這位裁縫師傅叫張瑞香,是一位男性裁縫師。張瑞香所以受到宋美齡那樣愛護的原因,無非是因為手工細巧、忠心耿耿。張瑞香幾乎每天都在不停趕工,為宋美齡製作旗袍,他大約每兩三天就可以做好一件旗袍,做好後,張瑞香就把新旗袍捧到宋美齡面前邀功。宋美齡一般只是大略看一眼,就命人拿到自己的衣櫥里妥為保管,然後便再也沒見她穿過,因而,宋美齡的旗袍大概穿來穿去,總是那幾套,不會有太多的更換。張瑞香除了過年除夕那天休息外,其它時間都在做衣服,而且只為宋美齡做;加上一些大小官太太們為了投其所好,送宋美齡的東西多半有衣料,這些綾羅綢緞,就夠張瑞香一年忙到頭。宋美齡的超大型衣櫃,便成為世界最大的旗袍儲藏室。
⒊蔣介石曾反感洋兒媳(蔣經國白俄羅斯族妻子蔣方良,原名菲娜·伊巴提娃·瓦赫瑞娃,俄文為Фаина Ипатьевна Вахрева)不穿旗袍拒絕見面。
⒋旗袍是張愛玲畢生的最愛
曾經給張愛玲做過旗袍的師傅回憶:
「我為張愛玲做過多少件旗袍,具體數字記不清了,但每件旗袍都是「按圖施工」的。如她冬天穿的旗袍,有絨夾里、領頭不能太高太硬,因為她說:「旗袍領頭高而硬,把頭頸撐得筆直,坐著寫作很不舒服。」緊身、窄長袖、兩側開衩至膝部。外加一襲「海虎絨」大衣。春秋季喜歡穿低領、束腰帶的「旗袍裙」。而她畫的夏季穿旗袍樣式,如「無領、短袖、衣長至膝蓋」稱之為「風涼旗袍」的款式,應該稱之為「連衣裙」了,而且一直流行到當代。 我師傅是個大度而崇拜張愛玲的人。他對張愛玲的「越軌舉動」(把她畫的旗袍圖樣直接交給我為她製作)不僅毫不在意,而且還稱贊說:「張愛玲簡直成了服裝設計師啦!」
張愛玲曾經言到:就是再沒有心肝的女子說起她「去年那件織錦緞夾袍」的時候,也是一往情深的。

⑨ 宋美齡為什麼可以成為中國旗袍在世界上的代言人

宋美齡可以成為中國旗袍在世界上的代言人,是因為:01.宋美齡的旗袍最多。02.宋美齡常常在國際上穿旗袍,留給世界很濃的旗袍印象。


旗袍在文革期間竟然還能收到批鬥?你穿可以,你穿了你這人就不對,所以結論你就不該穿旗袍。在這種情況下,自幼留學美國的宋慶齡才不管,她就常常在公開場合穿旗袍。硬穿出味道,成為了海派旗袍的代表。


宋慶齡有專門的裁縫張瑞香,張瑞香每天都在製作旗袍,研發各種款式和感覺,讓旗袍有了越來越多的可能性。宋慶齡帶領風潮,給國際留下了很好的旗袍印響。經過改良的旗袍,後期也幾乎成為了我國女性的標准衣服。


旗袍代表著女性尋求解放,追求自由的一種象徵。

⑩ 誰能介紹一下宋美齡在美國掀起的"宋美齡旋風"

月18日中午,宋美齡應美國國會的邀請,分別向參、眾兩院發表演說,成為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說的第一個中國人。12時13分,宋美齡走上美國參議院會議廳,登上講台。美國副總統華萊士向全體到會人員作了簡單介紹,全場聽眾起立鼓掌歡迎。

宋美齡身穿一件黑色緊身長旗袍。下擺開叉幾乎高到膝蓋,一頭柔和的黑發風雅地盤在頸後,她佩帶著價值連城的寶石,纖指上塗著紅指甲油,腳下上穿著透明長統襪和輕便高跟鞋。美國《新聞周刊》說她「臉色陰沉,身材嬌小」,她的演講「效果是非常驚人的」。

原來宋美齡並沒有準備在參議院致辭,只是在臨來參議院前美副總統華萊士臨時表示,希望宋美齡能在參議院「略致數語」。由於是即席發言,宋美齡在起立講演時難免有些緊張。她先講了中美兩國之間的友好關系。兩國人民雖然語言不同,卻具有相同的理想,為同一目的而戰;接著她機敏地用衡山地區流傳的磨鏡台的傳說作比喻,說明不能不說空話,要用實際行動來實現理想。她說:「一千餘年前,衡山地區有座古廟,廟中一位住持天天在石並沒有上磨一塊磚,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天,一個小和尚問他:「住持師父,以磚磨石,究何為乎住持答道:「余欲磨磚成鏡。」小和尚說:「住持師父,磨磚成鏡,不可能也。」住持說:「這與你一整日阿彌陀佛以求福祉是同樣不可能的。」宋美齡講到這個故事後,說:「余今日對貴參議院諸位參議員,以及對旁聽席上諸位女士與先生,願更進一言:吾人之諸領袖,倘無吾人全體積極協助,不能實現此種共同理想。此磨鏡台故事之教訓,乃諸君與余所宜深切領會者也。」

稍事休息後,宋美齡在眾議院議長雷朋的陪同下,走上眾議院會議廳的講壇,發表了轟動一時的演說。她首先贊揚了美國士兵在世界各地奮戰的情形;接著引用孫子的話「知彼知已,勝乃不殆」和「看人挑擔不吃力」的諺語,說明西方人對日本始則估計過高,視為超人,後又認為擊敗日本為次要之事。她強調盟軍應該改變偏重歐洲戰場的觀點。她認為打敗日本比打敗德國更為重要。她說:「吾人慎勿忘日本今日在其佔領區內所掌握之資源,較諸德國所掌握者更為豐富;吾人慎勿忘如果聽任日本佔有此種資源而不爭抗,則為時愈久,其力量亦必愈大。多遷延一日,即多犧牲若干美國人與中國人之生命;吾人慎勿忘日本乃一頑強之民族;吾人慎勿在全國侵略最初之4年半中,中國孤獨無援,抵抗日本之淫虐狂暴。」她希望美國能把注意力轉向日本,摧毀日本的武裝力量,「日本之武力,必須予以徹底摧毀,使其不復能作戰,始可解除日本對於文明之威脅。」宋美齡風度翩翩,意緒泉涌,侃侃而談,說到感人處,常常被掌聲打斷。當她談到盟國應立即擊敗日本時,全場起立鼓掌。

演說完畢,掌聲雷動,達數分鍾之久,議員一再起立歡呼,樓上旁聽席上的聽眾也起立歡呼,氣氛十分熱烈。宋美齡頻頻含笑致謝。退出會場。

宋美齡在美國國會的演說,通過無線電向全美廣播,引起美國聽眾的強烈反響。美國朝野人士紛紛寫信向宋美齡致敬或邀請宋美齡去游歷、演講,每天收到信函多達三四千封。美國各界報刊雜志紛紛發表社論和評論,多達3千餘篇。

2月19日上午10時45分,宋美齡與羅斯福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聯合舉行記者招待會,美國各報名記者出席的達173人,人數之多,實屬空前。這天宋美齡穿了一套禮服,別出心裁地佩帶了中國空軍的雙翼徽章。這大概是因為宋美齡想要在美國記者面前說明現在中國需要更多的飛機和彈葯,逼迫羅斯福總統更多、更快地援華的緣故。宋美齡看起來很像一個睜大眼睛的孩子,她坐在大轉椅的邊上,小腳還夠不著地板。表情嚴肅的羅斯福夫人坐在宋美齡的身邊,一隻手放在宋的手臂上,表示保駕的意思。羅斯福坐在宋美齡的另一邊,他輕松自由,顯出是一位對付新聞界的能手。

羅斯福總統簡單地向報界引薦了宋美齡,當他談到是一位「與眾不同的特使」時,竟開懷大笑起來。宋美齡慢慢站起,說:「余在中國時曾與蔣委員長親歷前線各處,對於日本人之刀劍從未感覺其可懼,而於今日面對如許之鉛筆沙沙揮舞於速記本上時,一時反生恐懼之感,誠如諺語所謂筆鋒強於刀劍。但余日睹諸君笑容可掬。復使余感覺如置身於良友之群,則亦無所用其恐懼,且所謂使機巧之問句,余相信不致發生。」接著,記者們開始緊緊追問一些頗為敏感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