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樣從步態辨別疾病
(1)走路時,患側足剛一點地則健側足就趕快起步前移;健足觸地時間長,患足點地時間短;患肢邁步小,健腿跨步大;患腿負重小,健腿負重大。這種步態多見於下肢受傷者。
(2)走路時,健腿在前而患腿拖後,患肢前足著地,足跟提起,表現為拖腿蹭地跛行。可見於兒童急性髖關節扭傷,早期髖關節結核或髖關節骨膜炎等。
(3)開始走路時步態正常,但走不了多遠,患者就因小腿後外側及足底脹麻疼痛而被迫停步,需蹲下休息片刻,待症狀緩解後再重新起步,走走歇歇,這種步態常見於腰椎管狹窄症、坐骨神經受累以及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局部供血不足患者。
(4)走路時患者靠軀干兩側搖擺,使對側骨盆抬高,來帶動下肢提足前進,所以每前進一步,軀干要向對側擺動一下,看上去好像鴨子行走,所以戲稱「鴨行步」。常見於小兒先天性髖關節雙側脫位、進行性肌營養不良、嚴重的「O」型腿以及臀上神經損害患者。
(5)走路時,患腿高抬,而患足下垂,小跨步行,如跨越門檻之狀,所以稱「跨越步態」。主要是由於小腿伸肌群癱瘓,足不能背伸而成下垂狀態,為避免走路時足尖蹭地面有意識將腿抬高。常見於坐骨神經、腓總神經麻痹或外傷等。
(6)走路時以足跟著地,步態不穩,表現軀體輕輕左右晃動,足背伸,足弓高。可見於股神經麻痹、跟鍵斷裂、遺傳性共濟失調等患者。
(7)走路時表現為患腿膝僵直,足輕度內旋及下垂,足趾下勾。起步時,先向健側轉身,將患側骨盆抬高以提起患肢,再以患側髖關節為軸心,直腿蹭地並向外側劃一半圓前走一步。由於這種步態多見於下肢痙攣性偏癱患者,所以稱「偏癱步態」。
此外,還有慌亂步態,多見於腦動脈硬化、腦腫瘤、頭部陳舊性外傷等;醉漢步態主要見於小腦或前庭疾患;踏地步態常見於多發性神經炎、髓型頸椎病以及脊髓癆等患者;交叉步態多見於大腦癱、截癱等患者。
❷ 民國時期旗袍,為何受到女性的青睞
我想那是因為旗袍最能勾勒出東方女性的身體曲線。旗袍能夠讓東方女性的胸、臀、腰、腿的曲線暴露無遺。
民國時期的女性,脫去了繁瑣的清裝之後,穿上簡潔的旗袍。發現自己在旗袍的映襯之下,還可以這么漂亮這么美麗。所以,就愛上了旗袍。
畢竟在那種年代,能夠像旗袍這樣勾勒出東方女性身體曲線的服裝,真的是少之又少。而且旗袍這種衣服,可以一年四季都穿著,這更加讓當時的女性們愛不釋手。
做為男人,也一定喜歡看穿著旗袍的美女吧。在民國時期,相信很多女性穿上旗袍也是女為悅己者容。
其實就連女人,對於這種可以駕馭旗袍的女人都忍不住多看兩眼,那種含蓄又略帶張揚的美麗,是所有女人心中的一個夢想吧。
旗袍真的是對身材要求非常高的服飾,就連現代的女性,也忍不住去嘗試旗袍的美麗。
❸ 正確走姿怎麼走直線
走姿又稱步態。走姿要求"行如風",是指人行走時,如風行水上,有一種輕快自然的美。人們走路的樣子千姿百態各不相同,給人的感覺也有很大的差別。有的步伐矯健、輕松靈活、富有彈性,令人精神振奮;有的步伐穩健、端莊、自然、大方,給人以沉著、莊重、斯文之感;有的步伐雄壯、鏗鏘有力,給人以英武、勇敢、無畏的印象;有的步伐輕盈、敏捷給人以輕巧、歡悅、柔和之感。但也有的人不重視步態美,行路時彎腰駝背、低頭無神、步履蹣跚,給人以倦怠、老態龍鍾的感覺;還有的搖著八字腳,晃著"鴨子"步,這些步態都十分難看。走姿的基本要求應是從容、平穩的,應走出直線。具體要求:(1)雙目向前平視,微收下頜,面容平和自然,不左顧右盼,不回頭張望,不盯住行人亂打量。(2)雙肩平穩、肩峰稍後張,大臂帶動小臂自然前後擺動,肩勿搖晃;前擺時,手不要超衣扣垂直線,肘關節微屈約30度,掌心向內,勿甩小臂,後擺時勿甩手腕。(3)上身自然挺拔,頭正、挺胸、收腹、立腰,重心稍向前傾。(4)注意步位。行走時,假設下方有條直線,男士兩腳跟交替踩在直線上,腳跟先著地,然後迅速過渡到前腳掌,腳尖略向外,距離直線約5厘米。女式則應走一字步走姿,即兩腿交替邁步,兩腳交替踏在直線上(一字步走姿)。(5)步幅適當。男性步幅(前後腳之間的距離)約25厘米,女性步幅約20厘米。或者說前腳的腳跟與後腳尖相距約為一腳長。步幅與服飾也有關,如女士穿裙裝(特別是穿旗袍、西服裙、禮服和穿高跟鞋)時步幅應小些,穿長褲時步幅可大些。(6)注意步態。步態,即行走的基本態勢。性別不同,行走的態勢應有所區別。男性步伐矯健、穩重、剛毅、灑脫、豪邁,好似雄壯的"進行曲",氣勢磅礴,具有陽剛之美,步伐頻率每分鍾約100步;女性步伐輕盈、玲瓏、嫻淑,具有陰柔秀雅之美,步伐頻率約每分鍾90步。(7)注意步韻。跨出的步子應是全部腳掌著地,膝和腳腕不可過於僵直,應該富有彈性,膝蓋要盡量綳直,雙臂應自然輕松擺動,使步伐因有韻律節奏感而顯優美柔韌。(8)行走時不可把手插進衣服口袋裡,尤其不可插在褲袋裡。
❹ 步態特徵包括哪幾個階段
步態特徵包括起足、行走和落足三個階段。
步態特徵,是指足跡中反映的人行走時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的特徵。是落腳、起腳和支撐擺動階段人行走習慣的反映。一般包括:磕痕,踏痕、 推痕、蹌痕、坐痕、迫痕、壓痕、擰痕、抬痕、蹬痕、挖痕、摳痕、挑痕、劐痕、劃痕、掃痕、擦痕等。
足跟步態:走路時以足跟著地,步態不穩,表現軀體輕輕左右晃動,足背伸、足弓高。可見於脛神經麻痹、跟腱斷裂、遺傳性共濟失調等患者。劃圈步態:走路時表現為患腿膝僵直,足輕度內旋及下垂,足趾下勾。起步時,先向健側轉身,將患側骨盆抬高以提起患肢,再以患側髖關節為軸心,直腿蹭地並向外側劃一半圓前走一步。由於多見於下肢痙攣性偏癱患者,所以又稱"偏癱步態"。
❺ 人們走路的方式各種各樣,怎麼走路才好看,能有氣質,
我見到很多的女孩子(中學以上的學生)都喜歡內八字走路的,當然也不是太明顯的,而是比一般的男孩都要內的那種,可能是穿裙子的緣故吧,從而形成了這種有點內八的走路,其實只要自己注意一點,應該是可以改的,如果你不是天生的或有某種疾病的,你試著如果不是受限的就應該不是病態步嘍..
一、鴨行步態:行走時挺腰凸肚,臀部左右搖擺如鴨行狀,這是進行性營養不良的表現,也可見於佝僂病、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二、剪刀步態:雙腿僵硬,兩腳向內交叉,膝部靠近似剪刀樣。行走步態小而慢,常足尖踏地而行似跳芭蕾舞,見於雙側大腦或脊髓的病變,如腦性癱瘓或家族性痙攣性截癱。
三、公雞步態�站立時兩大腿靠近,小腿略分開,雙足似足尖站立。行走時象跳芭蕾舞樣呈足尖步行。見於脊髓病變,如炎症、截癱等。
四、跳躍步態:見於患有注射性臀肌攣縮症的小兒,是由於患兒在1—2歲期間肌肉注射過多造成。表現為下蹲時兩膝不能並攏,兩腿必須分開,兩側髖關節呈外展、外旋姿勢,猶如青蛙屈曲時的後肢;站立時,兩下肢輕度外旋,不能完全並攏,呈「外八字」;行走時呈「八字」蹣珊步態;快步行走時,由於屈髖受限,步態呈跳躍狀,故稱之為跳步。
2.怎麼去改正你的步態呢,平試著這樣做吧:
走,同坐、站一樣,是與儀態美密切相關的。人們的走路姿勢各有不同,有的步伐矯健、動作敏捷、給人以健壯、活潑、精神抖擻之感;有的步居輕盈、體態端莊,使人感到斯文、優美而莊重,有的則相反,走起路來上下擺動,左右搖晃。眼若鼠目,左顧右盼,給人以庸俗、輕薄、猥瑣的感覺;有的弓腰腆肚,兩手在身後象鴨子一樣劃來劃去;有的俯首駝背,八字腳、羅圈腿,使人看了不舒服。 良好的步態,應該是自如、輕盈、矯健、敏捷。那麼,良好的步態怎樣形成呢 ? ① 要掌握好適當的速度 走路,是節奏美的體現。我們知道,客觀事物的反復或相似的等時空出現,就可以獲得節奏。人的雙腳一前一後的反復出現,就可以給人以節奏的美感。走路時,速度不可太快或太慢 ( 散步除外 ) ,太快,就形成「碎步」.這種步子會使全身出現搖擺,尤其以女性更為顯著。身體的前後擺動太大,或周身肌肉的抖動太大,都會使人的空間視覺形象失去平衡;太慢也不好,那會使你全身肌肉出現松馳,從而失去生活的節奏與力度,給人一種疏懶與精神不振的感覺,更談不上和諧美感。 ② 要注意重心的穩定 走路時,應微微收腹。收腹與挺胸的動作是自然連在一起的,只有當人體的重心略微向前靠,使其正好落在脊柱的前方,才能在心理上產生一種前進感。 走路時,應抬頭挺胸,千萬不要向前搭拉著腦袋,也不要向後仰。上半身應保持相對的穩定,不要左右搖擺。手的擺動幅度也應與速度相宜,如果頭前傾或後仰,身體左右擺動過大,手的擺動幅度過大等,就可能造成「重心位移」,走路的姿態變成搖搖擺擺,很不穩定。 ③ 步態要輕 走路的輕巧,一是結人以敏捷,二是給人以輕松的感覺。 輕巧當然要依靠全身動作的協調。獲得輕巧感,走路時需用腰力,同時,走路時腳與腿的使用十分重要,干萬不要用大腿邁步而要用小腿邁步。即走路時大腿指起的幅度不宜太大,如果幅度太大,就會造成上半身向後傾斜,加大了全身的擺動,讓人覺得「很吃力」,小腿邁步則顯得很輕盈。 走路時,切莫讓腳跟先觸地成全腳落地,而應該是放腳掌先落地,然後腳後跟觸地。從美學的角度講,前腳掌先觸地,能減少全身的擺動與顛簸,給人一種輕巧感。 最後,走路時不要扭動臀部 ( 不是指自然扭動,而是人為的扭動 ) ,尤其是女性。因為臀部向左右過大的扭,與走路的前進感恰恰構成了心理上的「異向差」,從而肢解了人體走路時的和諧美感。因此,多餘的、矯揉造作的動作,都會形響步態的優美。 一個人的良好站態、行態、坐態,是人的自然形體在空間的形象顯現。商務人員良好的舉止,會給公眾留下一種造型的美。如果我們把一個人出現頻率很高的形體動作「篩選」出來,那麼.這些具有連續性與穩定性的動作,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個人的風度。
❻ 正確得行進姿態是怎樣的
正確的走姿基本要領是:步履自然、輕盈、穩健,抬頭挺胸,雙肩放鬆,提臀收腹,重心稍向前傾,兩臂自然擺動,目光平視,面帶微笑。
①方向明確。在行進的過程中,應保持明確的方向,盡可能走在一條直線上。做到此點,具體的方法是,行走時應以腳尖正對前方,所走的路線形成一條虛擬的直線。
②步位標准。步位,即腳落在地面的位置。男性工作人員兩腳跟可保持適當間隔,基本前進在一線上,腳尖稍微外展;女性兩腳跟要前後踏在同一條直線上,腳尖略外展,也就是所稱的「一字步」。也稱「柳葉步」。
③步度適中。所謂步度也叫步幅,是指在行走時兩腳之間的距離。生活中步度的大小因人而異,但通常應與本人一隻腳的長度相近,男性每步大約40厘米,女性每步大約30厘米。同時,服裝和鞋子也會影響一個人的步度。如身穿旗袍,腳穿高跟鞋,步度必定比平時穿長褲和平底鞋要小些。
④姿態優美。走路時膝蓋和腳腕都要富於彈性,兩臂自然輕松地前後擺動,男性應具有陽剛之美,展現其矯健、穩重、挺拔的特點;女性應顯得溫婉動人,體現其輕盈、嫵媚、秀美的特質。
⑤速度均勻。在一定的場合,一般應當保持相對穩定的速度。在正常情況下,服務人員每分鍾走60~100步左右。
⑥重心放准確。行進時,尤其在起步時,身體要向前微傾,身體的重量要落在前腳掌上。在行進過程中,應注意使身體的重心隨著腳步的移動不斷地向前過渡,切記不要讓其停留在自己的後腳上。
⑦身體協調。走路時身體各部位應保持動作的和諧。走動時要以腳跟先著地,膝蓋在腳部落地時一定要伸直,腰部要成為重心移動的軸線,雙臂在身體兩側一前一後地自然擺動。
2.不良走姿及忌諱
①走路時,應避免不雅觀的步態。
②走路時,避免體位失常。
③三人或更多人一起行走時,應避免排成橫隊或勾肩搭背。有急事要超過前面的行人,不得跑步,可以大步超過,並在超越時向被超越者致意道歉。
❼ 走路要怎麼怎麼樣,坐要怎樣才能有氣質才像個貴族
良好的步態,應該是自如、輕盈、矯健、敏捷。那麼,良好的步態怎樣形成呢
?
①
要掌握好適當的速度
走路,是節奏美的體現。我們知道,客觀事物的反復或相似的等時空出現,就可以獲得節奏。人的雙腳一前一後的反復出現,就可以給人以節奏的美感。走路時,速度不可太快或太慢
(
散步除外
)
,太快,就形成「碎步」.這種步子會使全身出現搖擺,尤其以女性更為顯著。身體的前後擺動太大,或周身肌肉的抖動太大,都會使人的空間視覺形象失去平衡;太慢也不好,那會使你全身肌肉出現松馳,從而失去生活的節奏與力度,給人一種疏懶與精神不振的感覺,更談不上和諧美感。
②
要注意重心的穩定
走路時,應微微收腹。收腹與挺胸的動作是自然連在一起的,只有當人體的重心略微向前靠,使其正好落在脊柱的前方,才能在心理上產生一種前進感。
走路時,應抬頭挺胸,千萬不要向前搭拉著腦袋,也不要向後仰。上半身應保持相對的穩定,不要左右搖擺。手的擺動幅度也應與速度相宜,如果頭前傾或後仰,身體左右擺動過大,手的擺動幅度過大等,就可能造成「重心位移」,走路的姿態變成搖搖擺擺,很不穩定。
③
步態要輕
走路的輕巧,一是結人以敏捷,二是給人以輕松的感覺。
輕巧當然要依靠全身動作的協調。獲得輕巧感,走路時需用腰力,同時,走路時腳與腿的使用十分重要,干萬不要用大腿邁步而要用小腿邁步。即走路時大腿指起的幅度不宜太大,如果幅度太大,就會造成上半身向後傾斜,加大了全身的擺動,讓人覺得「很吃力」,小腿邁步則顯得很輕盈。
走路時,切莫讓腳跟先觸地成全腳落地,而應該是放腳掌先落地,然後腳後跟觸地。從美學的角度講,前腳掌先觸地,能減少全身的擺動與顛簸,給人一種輕巧感。
最後,走路時不要扭動臀部
(
不是指自然扭動,而是人為的扭動
)
,尤其是女性。因為臀部向左右過大的扭,與走路的前進感恰恰構成了心理上的「異向差」,從而肢解了人體走路時的和諧美感。因此,多餘的、矯揉造作的動作,都會形響步態的優美。
一個人的良好站態、行態、坐態,是人的自然形體在空間的形象顯現。如果我們把一個人出現頻率很高的形體動作「篩選」出來,那麼.這些具有連續性與穩定性的動作,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個人的風度.
三點式走法:走路時讓後腳跟先著地,每跨出一步都要「三點式」,即前腳按照後腳跟、腳心、腳尖的順序依次著地。這樣走路,後腳跟會自然上提,長期堅持,腿的曲線會變得緊實勻稱。同時,要適當加大步幅,只有大步流星地向前走,才能充分運動你的腿部肌肉。
❽ 步態禮儀有哪些
步態禮儀,也就稱走姿,在行走時,要做到既優雅穩重,又要保持正確的節奏,以體現出動態的美感。
走姿的基本要求:1基本體態 以站姿為基礎,面帶笑容,眼睛平視。
2幅度適中 雙肩聘問,雙臂前後自然、有節奏的擺動(35℃~45℃為宜)
跨出的步子應是腳跟先著地,膝蓋不能彎曲。
3重心方准 稍向前傾,行走時左右腳重心反復的前後交替,是身體向前移動
4方向明確 保持明確的行進方向,兩只腳內側走的線跡為一條直線,每一步,腳跟都應落在這條直線上。
5步幅適當 步幅即時每一步的長度,是前腳的腳跟與後腳的腳跟相距的長度,一般女性每步約36厘米,男性每步約40厘米,但因身高性別不同會有些差異,走路時應有一定的節奏感,一般每一分鍾60~100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