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樣身材適合穿旗袍
女子可分為兩類,一種是骨感瘦小的楚楚動人型,一種是飽滿豐腴的動感嫵媚型,兩種不同的類型,當然也會綻放不同的魅力之色。作為女人,她身上所具有的特殊氣質會讓很多人為之折服,也會讓很多男子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之下。

國風連衣裙子,十足的復古風,小清新少女感覺,精緻的剪裁勾勒出迷人的身材,漂亮又大方。中國風小立領的端莊典雅。'
2. 茶藝專業出來的工作是
茶師或說茶藝,在一些茶樓做茶道表演,現在也很流行到茶樓品茶談事。同意上面的說法,總結經驗自己開茶樓,資金也要不少啊
3. 為什麼要去學茶藝
很多人在聽到茶藝培訓後會很懵,茶藝是個啥,泡個茶為啥還要專門去學習?也有人大腦里會浮現出一個女子穿著旗袍,拿著紫砂壺,做一些花哨漂亮的動作,然而拿到生活中卻沒什麼用。
手工撬茶
什麼是茶藝?藝字的解釋為才能,技能,技術;工藝,技藝。與茶聯系在一起就是對茶的技藝,包括茶樹的種植、製作茶葉的工藝;茶葉的沖泡,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與氛圍的創造等一系列內容。茶藝也算是一門技藝,你對茶從種植到製作工藝再到各類茶的特性都有所了解,你才能針對某一個茶選擇合適的水溫、注水、出湯。
茶底
用心泡出來用心泡出來的茶會很好喝,因為茶的優點被充分的發揮出來掩蓋了缺點,總比隨手用熱水一沖出來的茶好喝。有些人有些人泡茶也是一口缸子,一把茶,一杯燙水沖下去茶照樣好喝,因為人知道那茶那樣泡也會好喝,喝的也是瀟灑自在。
普洱茶
有些人也會說喝茶沒想著那麼多,只是解渴。對啊,沒錯,人渴了都想喝東西,而且是想大口大口的喝,但是口不渴舌不燥的情況下你還會這么去喝茶嗎?坐在電腦前的時候,手邊放著一杯茶,大多數人也會點一支煙,瀏覽著網頁,慢慢一口一口的喝著,這就是生活中的「品茶」。當那個坐在電腦前的人喝完那杯茶後,嘴裡還帶有茶的回甘,第二天他繼續坐在電腦前,繼續喝同一杯茶,時間長了,突然想換一個茶,他會發現,這個茶為啥沒以前的好喝,或者為啥這個茶比昨天那個茶還香。喝下去就能有對比,這就是他的生活習慣在教他品茶。
在西安曦和茶藝培訓學茶時,有些人,可以把茶泡茶成一種藝術,看著他泡茶就很舒服,不做作,不扭捏,是一種「靜」的美。茶湯香甜且柔和,這是從視覺到味覺的享受。在西安剛開始學習茶藝時,我泡出的茶總是苦澀的,偶然一次喝茶,泡茶那人從起泡時就給人一種寧靜的美,茶喝到嘴裡,又香又柔,回甘更是舒適,我問他泡的是什麼茶?人說泡的就是生茶。
茶湯
茶藝師,不僅僅指在茶樓里上班的工作人員,茶藝師是通過系統的學習,對茶有一個理性了解的人,一個優秀的茶藝師能夠按照自己的理解將茶泡的有滋有味。當和朋友出去聊天談心時,在家中也好,在茶店也罷,找個地方邊喝茶邊談話,那是何等的愜意?試想一下,你泡的茶好喝朋友會誇你,當你說你學過茶藝考過茶藝師證以後,有朋友調侃你說「拿這個來幹嘛?去給人泡茶嗎?」此時,你可以將茶藝師證掏出來,指著國家認可的踏章說:「我泡茶國家都認可。」茶藝師證是對你學茶等級的認可。當你在茶樓工作,系統學習過後,你對茶有了更深的理解,銷售就更為簡單,什麼茶怎麼泡最好喝,優點在哪,如何展現,和客戶在茶桌相對而坐再巴拉巴拉的溝通一番,只要你茶好,人認可你,那麼這單也就成了,最後一步就是等著拿提成了。茶藝確實是一個好東西,生活中用得到,等你泡茶泡的多了,融入了自己的思想進去,那麼就可以說你悟到茶道了。茶具擺放在家中確實很漂亮,在一個小角落,一張茶席,一套器具,一個花器,家中的意境彷彿升華了一個檔次。既然家中都有了茶具那就不要當做擺設,真正的意境是內在的不是通過外擺表現的。等你將茶泡好,再去強調所謂的茶藝美學,茶道修身養性
4. 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中,旗袍有什麼作用
旗袍是民國的旗人之袍,誕生於20世紀初葉,盛行於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上個世紀20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點,三十年代它到了頂峰狀態,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中國各地。當時上海是上流名媛,高級交際花的福地,她們熱衷於游泳、打高爾夫、飛行術、騎馬,奢華的社交生活和追趕時髦,註定了旗袍的流行。由於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後來出現了「改良旗袍」,從遮掩身體的曲線到顯現玲瓏突兀的女性曲線美,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舊有模式,成為中國女性獨具民族特色的時裝之一,但是並非漢族的民族服裝 ,這是一直存在的一個誤區。 旗袍以其 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 性情與氣質。 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顯露著修養,體現著美德,演化...展開
清朝建立八旗子弟兵,他們的後宮佳麗穿的一種服裝,既是旗袍,上世紀30--40年代在舊上海旗袍達到鼎盛。解放後一度被看為是舊社會的產物,被封殺了40年,到上世紀90年代重新被國人看好,目前在江南有它的廣闊市場,在西方和唐裝一樣代表中國的古典服裝,是國人的臉面。
5. 抹茶是什麼茶磨出的粉磨
抹茶是由漢族人發明,用天然石磨碾磨成超微粉狀的、覆蓋的、蒸青的綠茶。綠茶採摘前10-30天進行覆蓋遮陽,抹茶的加工方法是研磨。抹茶更多的用於加工業,而石磨這種古代傳統的加工模式,由於生產設備-石磨的約束產量有限,無法滿足抹茶的供應,出現了用機器代替石磨的現代化生產技術,如氣流粉碎機和球磨機,球磨機和氣流粉碎機大大提高了生產速度,降低了成本,使抹茶這種古代奢侈品走向普通大眾。
抹茶(Matcha)的原料是一種沒有經過揉捻的小茶片,它的製作有兩個關鍵詞:覆蓋和蒸青。春茶在採摘前20天必須搭設棚架,覆蓋蘆葦簾子和稻草簾子,遮光率達到98%以上,也有簡易覆蓋,用黑色塑料紗網覆蓋的,遮光率只能達到70~85%。實驗證明用不同材質、顏色的物品給茶遮光產生的效果是不同的。
採摘下的新鮮茶葉當天殺青乾燥,採用的是蒸汽殺青法。研究分別表明,在蒸青過程中,茶葉中的順-3-已烯醇、順-3-己烯乙酸酯和芳樟醇等氧化物大量增加,並產生大量的A-紫羅酮、B-紫羅酮等紫羅酮類化合物,這些香氣組分的先質為類胡蘿卜素,構成了抹茶(Matcha)特殊的香氣和口感。所以,覆蓋栽培的綠茶並且蒸汽殺青的覆下茶不但香氣特殊,色澤翠綠,味道也更鮮美。
抹茶粉是抹茶的通俗形象叫法,是採用天然石磨碾磨成微粉狀的蒸青綠茶。是迄今為止,最新鮮、最營養的一種茶品。因其天然的鮮綠色澤,增強消費慾望;超細粉末狀態,方便在更多領域大量使用;健康營養的本質,得到人們千百年的認可。
抹茶粉是以遮陽茶做的碾茶為原料,再經抹茶研磨機碾磨成的超微細粉。只高檔抹茶粉追求的是綠色,越綠價值越高,相應的越綠製作難度就會越大,對茶葉品種,種植方法,種植區域,加工工藝,加工設備都會有更苛刻的要求。像籔北,中茶36,奧綠等品種因本身顏色特別綠,如果再加上大棚遮陽,做出來的抹茶顏色滋味都會特別好,可以算是高檔抹茶的原料了。
6. 白底淺綠色碎花短旗袍搭配什麼樣的鞋子比較好
可以搭配銀色、亮白色高跟漆皮鞋,或者比旗袍碎花的綠色略深的綠色時裝高跟皮鞋;金色高跟鞋也可考慮。
白底淺綠碎花的旗袍,是件清醇風格的服裝,但是比較有小家碧玉感,不夠張揚亮眼,所以鞋子搭配要壓過旗袍,提升旗袍的優雅效果,起到畫龍點睛作用。
如果搭配一件橘色披風式外衣掛在胳膊上,就更有魅力了。
7. 旗袍和茶服有何區別
茶服是根據旗袍演變而來的,兩者區別不大。
新時代女性理想形象又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嚮往。而作為最能襯托中國女性身材和氣質的中國時裝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們注意的目光。
隨著傳統文化重新被重視,旗袍也被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之一,不但領導人夫人、女性外交官員在外事活動中身穿旗袍,在中國舉辦的歷次大型國際會議和體育盛會禮儀小姐的服飾也多選擇旗袍。
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設計師與旗袍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旗袍是近代興起的中國婦女的傳統時裝,而並非正式的傳統民族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當今時代。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比較高,因而富有一定收藏價值。
8. 茶商如何玩轉直播賣茶,如何吸引人看直播
茶商直播賣茶可以借用你的茶園來直播呀,在茶園里邊直播邊摘茶,我覺得是很吸引人氣的一件事兒。現在人比較講純天然純綠色,如果在茶園直播,這樣會給人感覺你的茶是純天然的,也是非常值得信賴的。
而且這樣還大大利用了你的優勢,讓你跟別的直播者能區別開。可以在茶園里搭一個景棚,並用實木做一個小涼亭,然後4周圍上白紗簾兒,當風吹過的時候,這些白紗簾也跟著飄動。這種感覺就讓人覺得很美很嚮往。
當然要給粉絲們以實惠才行,可以在直播中送禮,讓大家都到你的直播間觀看,給購買者最大程度的優惠。因為大部分購買者都是工薪階層,所以他們喜歡買到既便宜又好的東西。當你直播的時候,把你的優勢,你的茶園還有你專業性展現出來的同時,還能讓粉絲得到實惠,那粉絲一定會關注你,並一直收看你的直播。
9. 旗袍與茶文化的美文
旗袍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顯露著修養,體現著美德,演化為天地間一道絢麗的彩虹。旗袍連接起過去和未來,連接起生活與藝術,將美的憧憬、美的風韻灑滿人間。
一部旗袍的發展史,承載了中華近代文明,展現了中國女性對美的追求和對自由的渴望。
1929年,中華民國政府確定旗袍為國家禮服之一。
旗袍之溯源
旗袍在歷史上是貴族的衣飾,現代意義的旗袍,誕生於20世紀初葉,盛行於三四十年代,是中國女性服裝的代表。顧名思義,旗袍是清代的旗人之袍。然而,有證據證明,旗袍源於一種叫做棗旗袍的袍服,其發源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旗人之袍與棗旗袍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而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因此,把旗袍視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雖看似無大錯,卻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
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新式旗袍的延生創造了條件。
旗袍之發展
在濃厚的封建禮教氛圍中,想要婦女如現在一般外露曲線是不可能的。傳統旗袍的裁製一直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盡管旗袍改於滿族婦女的袍子,或稱旗裝、旗服,但旗袍並不是旗裝。旗袍是帶有中國特色、體現西式審美、採用西式剪裁的時裝。旗裝是滿族婦女的民族服飾。旗裝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在袖口領口有大量盤滾裝飾。黃色是皇家獨尊之色,民眾忌用。旗裝色彩鮮艷復雜,用料等花色品種多樣,喜用對比度高的色彩搭配,在領口、袖頭和掖襟上加上了幾道鮮艷花邊或彩色牙子盤滾設計。由於旗裝是一種平面服飾,盤滾成為旗裝除面料外的唯一設計空間,因而以多盤滾為美。清末曾時興過「十八鑲」(即鑲十八道花邊)。清代旗袍紋樣多以寫生手法為主,龍獅腆麟百獸、鳳凰仙鶴百鳥、梅蘭竹菊百花,以及八寶、八仙、福祿壽喜等都是常用題材。
二十世紀初盛行內穿喇叭型寬大袖子的短襖,外套前後擺及地的無袖長馬甲。此後旗袍在邊、袖、襟、領等處作了一些改動,增加了裝飾,出現繁復的變化,但仍保持舊式旗袍馬甲的平直寬大風格,襲用傳統的直線裁製方式,顯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
二十年代後期和三十年代,旗袍在長短、寬窄、開衩高低以及袖長袖短、領高領低等方面的改動尺度有所反復。1929年,受歐美短裙影響,原來長短適中的旗袍開始變短,下擺上縮至膝蓋,袖口變短變小。後來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擺縮至膝蓋以上1寸,袖子採用西式。這一改變遭非議,1931年後,旗袍又開始變長,下擺下垂。三十年代中期發展到極點,袍底落地遮住雙腳,稱為「掃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縮短至肘部。以後袖長越來越短,縮至肩下兩寸,1936年後幾乎無袖。
清代旗裝不開衩,出現旗袍後,旗袍在縮短袖子時也悄悄在左邊開低衩。後來衩越開越高漸漸及膝部高到大腿。由於有人反對,袍衩一度回到膝蓋以下。但輿論壓力一減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後流行大開衩旗袍。
傳統旗袍是上下一條直線,外加高高的硬領。三十年代初期,袍腰開始日積月累地收縮,到1934年後,女性身材的曲線終於全部顯露出來。高聳及耳的領子也逐漸變矮,後來有的成了無領旗袍。
建國之初,人們對衣著美的追求已完全轉化成了對革命工作的狂熱。旗袍所代表的悠閑、舒適的淑女形象在這種氛圍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間…… 50年代旗袍也有過燦爛的一瞬。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到1956年,據說前蘇聯的某領袖人物到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人的服裝要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新面貌,於是,政府號召「人人穿花衣裳」。這時出現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氣質。不妖、不媚、不纖巧、不病態,符合當時「美觀大方」的標准,而且更為實用。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旗袍被冷落了20年。進入80年代,一直有人預測旗袍將會流行。那個年代,女性的理想形象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嚮往。最能體現這種完美身材的旗袍有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照說當年大受青睞的旗袍會再次回到人們當中。但出人意料的是,旗袍並未再度流行,而是只有少數人在穿,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不過,在80、90年代卻出現了一種具有職業象徵意義的「制服旗袍」。為了宣傳和促銷等目的,禮儀小姐、迎賓小姐以及娛樂場合和賓館餐廳的女性服務員都穿起了旗袍。這種旗袍千篇一律,多用化纖模擬絲面料,色彩鮮艷,開衩很高,做工粗糙。這實在有損旗袍在人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人們為了區別自己的身份,更不敢貿然穿旗袍了。
20世紀90年代以來,作為最能襯托中國女性身材和氣質的中國時裝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們的目光。國外有不少設計大師以旗袍為靈感,推出了有國際風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國旗袍與歐洲夜禮服的結合產物。
旗袍之審美
服裝不能脫離人體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樣。女性的頭、頸、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構成眾多曲線巧妙結合的完美整體。旗袍的美是一種典雅而高貴的美,這種由旗袍內涵所決定的文化品位限制了它的普及、大眾化,同時它對穿著者的要求也十分苛刻,這不僅僅表現在對身體的要求上,同時也表現在對穿著者內涵及氣質上,而且,旗袍的出現對背景、環境、氣氛要求特別講究。旗袍的美是一種距離的美,一種靜止的典雅美。
經過多年的修正與改良,旗袍已經成為一種能很好體現女性曲線美的服裝,用最中國的布料,絲綢、錦緞,做成最中國的服裝,穿在發髻高挽身段窈窕的中國女子身上,那種東西方審美觀的完美結合、東方的神韻,令人嘆為觀止。旗袍在這里,已超脫了一般意義上的服裝而成為一種象徵。
旗袍並非已經湮滅失傳的歷史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現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高,因而極富有收藏價值。現代穿旗袍的女性雖然不多,但現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傳統韻味,同時又能體現時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近十幾年來,時裝中重新出現的旗袍,在國際時裝舞台頻頻亮相,風姿綽約有勝當年,並被作為一種有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交禮儀場合。
旗袍與配飾
油紙傘、香扇是旗袍的重要配飾,身穿古典旗袍,一手執香扇,一手撐把油紙傘,款款的步伐,雅緻的身影,古典的氣韻,是東方古典美的化身。
旗袍與身材
旗袍線條明快流暢,剪裁貼身得體,面料柔軟,可最大限度地體現女性曲線美。做工考究、面料高檔的旗袍成為女性在正式場合最隆重的選擇。旗袍是集溫柔、典雅、高貴、端莊於一身的服飾,如果不了解其穿著禮儀的話,就會鬧出笑話來。
旗袍是凸顯身材的衣物,但並不是非得標准身材才能穿好,不同的體型有自己的特點,只要注意一些細則,旗袍一樣可以穿得雍容華貴。
脖子粗的人:
應選無領型的旗袍。如果領型開得略深,既可以避免立領妨礙脖子的活動,又可以引長臉型。
脖子細長的人:
旗袍的美很多時候就表現在領上,細長的脖子正好用立領來美化,又顯出領子的美。兩者相得益彰。
身材嬌小的人:
可選開長襟的形式,中間一道豎的線條,給人在視覺上以修長感。
身材略胖的人:
可選上身貼身突出線條,下身略加寬松形似長裙的款式,既有民族的風采,又有西方禮服的風度。
不宜穿旗袍的人:
旗袍不宜當上班服,不宜穿著旗袍上下公交車,或是騎自行車,旗袍的莊重典雅與戶外的嘈雜擁擠氣氛不協調。
旗袍之面料
真絲:適合做婚禮等大場合的禮服式旗袍。
織錦:適合做傳統旗袍。
進口布料:適合做毛領、毛袖、下擺中長的中西結合式旗袍,搭配條披肩便更完美了。
平絨:適合做高高的領子(8厘米左右),不加邊,下身擺剛過膝蓋,配上靴子,非常前衛。
京派與海派
「人人都學上海樣,學來學去學不像,等到學到三分像,上海已經變了樣。」這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流行於世的歌謠,形象地反映出上海在當時的服裝界佔有多麼顯要的領先地位。
上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可以說,到這時中國才有了真正的時裝,現代意義上的時裝。外國衣料的源源輸入,各大報刊雜志開辟的服裝專欄,還有紅極一時的月份牌時裝美女畫,都無疑推動著時裝的產生與流行。而各大百貨公司、絲織和服裝商,也紛紛舉辦時裝展覽和表演,邀請各類明星、名太、名媛穿著新奇的服飾。旗袍正是這些時裝中的一大派別。
30年代旗袍流行的發源地並非在北京,而是在已成為全國時裝中心的上海。其時,歐美服飾的最新款式僅隔三四個月就會流行到上海來,而全國各地又以上海為楷模,竟相跟隨效仿,樂此不疲。由於旗袍的修長適體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瓏的身材特點,所以在上海灘倍受青睞。而加入西式服裝特點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從上海風靡於全國各地。這樣,作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為30年代旗袍的主流。
30年代旗袍的款式有兩個特點:「中西合璧,變化多端」。當時愛美女性旗袍穿著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有局部西化,也有在旗袍外搭配西式外套。局部西化是指領和袖採用西式服裝做法。如西式翻領、荷葉袖、開叉袖、還有下擺綴荷葉邊、或綴不對稱蕾絲等誇張的樣子,但這僅是一些明星和貴婦的社交禮服,大多數人還是喜歡將旗袍和西式服裝搭配起來穿。比如:在旗袍外穿西式外套、裘皮大衣、絨線衫、背心等,在脖子上系圍巾,或戴上珍珠項鏈,顯得大方而別致。
當時修長而收腰的旗袍配上燙發、透明絲襪、高跟皮鞋、項鏈、耳環、手錶、皮包,都是最時尚的裝扮,女性角色的扮演得到了充分的強調。後來,還出現一種改良旗袍,就是在剪裁中加入很多西式剪裁方法,從而使旗袍更合體、更實用。旗袍,成為中華民族別具一格的「國服」了。
京派、海派之稱,最早出現於幾十年前的舊中國文壇。海派一詞是當時北京一些進步作家的發明,用以批判上海的某些文人及文風。京派是相對海派而言的。再往後,京派和海派便分別象徵著兩種對立的文化了。京派是傳統的正宗;海派是對傳統的標新,是中西結合的產物。
如果說,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立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的話,那麼,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雖然「京派服裝」的提法並不常見,但這種服裝風格相對於「海派」肯定是存在的。旗袍的京派與海派就各有其鮮明的個性。
京派旗袍不如海派旗袍那樣具有流行感。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北京女性除了穿長裙就是穿旗袍,式樣並不豐富,不似海派服裝常翻常新。上海的新款至少四五個月後才會出現在北京,其中特別洋化和大膽的則不會被接受。盡管如此,北京女性的旗袍還是日漸受到海派旗袍的影響,擺線隨之抬高或降低,不過時間上滯後一些罷了。
京派和海派實際上是各有千秋。京派如大家閨秀,海派如摩登女郎;京派是古典,海派就是浪漫。但隨著歷史變遷,具有現代特點的海派逐漸成為主流。海派旗袍的廓形一直流傳至今沒有什麼改變。中國婦女的傳統形象也與之緊密相聯,難以割離了。
旗袍的設計
(南通大學紡織服裝學院提供)
1. 素雅大花,露肩、露背
2. 紅色抹胸,綠色拖地魚尾裙,在接縫處鑲嵌著紅色穗子,更具有動感,撞色相搭配
3. 黑色與黃色地拼接,結合刺綉、亮片
10. 為什麼旗袍很難穿得好看得體
1、旗袍裝更適合珠圓玉潤的身材
古韻十足的旗袍,展現出來的是女性的優雅和從容。帶著一種溫婉的魅力,有著幾分性感的姿態。將女人的嬌媚與個性展現的淋漓盡致。所以這種旗袍裝對女人的氣場要求就非常高,尤其是像這種比較冷峻的風格,不太適合一些甜美姑娘的穿搭,所以穿起來也總會顯得不是那麼得體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