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什麼是旗袍國服
擴展閱讀
女裝摩托車怎麼洗缸 2025-07-18 11:58:53
皮衣服整上油了怎麼辦 2025-07-18 11:58:43
雅瑩女裝是怎麼一家公司 2025-07-18 11:53:50

什麼是旗袍國服

發布時間: 2025-07-18 08:44:36

㈠ 旗袍唐裝中山裝就是國服

民間定義的國服唐裝原意指代唐代的漢服,一種傳統的襦,裙裝,這種風格一般流行在初唐時期,基本上是沿襲了自東漢以來華夏婦女傳統的上衣下裳制。是我們漢族的服裝。與現代的唐裝概念明顯不同。現代意義上的唐裝泛指具有中國滿清風格的服裝,是少數民族的服裝。不能代表五千年的漢族服飾文化。
兩種解釋
1.最合理的解釋是「唐朝的服裝」;即漢服,也就民間定義的國服
2.另外一種比較牽強的解釋是「唐人街華人的中式著裝」。唐裝旗袍等滿清服裝
後一種說法的由來,有些「出口轉內銷」的味道,西方國家稱「中華街」為「china town」英文發音很像「唐」於是譯為「唐人街」,於是就把這些華人街的「唐人」所著的唐裝旗袍等中式服裝叫做「唐裝」。這種現代偽唐裝:是清末的中式著裝風格的服裝,也即是「唐人街華人的中式著裝」。這種服裝事實上是滿清馬褂的延續與改良,屬於滿服的范疇,與「唐朝的服裝」(漢服)在風格、款式上面並無絲毫相似之處。
誤區:絕大多數的國人都把這種源於「唐人街華人的中式著裝」的唐裝旗袍滿裝馬褂誤認為是「唐朝的服裝」。
中山裝為服裝的一種,是以中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命名的男用套裝。上身左右各有兩個帶蓋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式長褲,由孫中山提倡而得名。中山裝是在廣泛吸收歐美服飾優點的基礎上形成的,孫中山綜合了西式服裝與中式服裝的特點,設計出的一種直翻領有袋蓋的四貼袋服裝,定名為中山裝,此後幾十年,中山裝大為流行,成為中國男子喜歡的標准服裝。 所以從時間和式樣上看也不能叫做國服。
國服承載著一種文化,一種禮儀,一份民族自尊和自豪感。就像韓國人的韓服、日本人的和服、蘇格蘭高地男子的褶襇短裙和東南亞一帶馬來民族的沙籠和峇迪,或多或少都承載著這些元素。現在世界各國大體上都以穿西裝為主,但在節日或重大慶典活動時,各民族的人都要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裝。然而,當瓦傑帕伊穿一身潔白的印度長袍翩翩而來,小泉純一郎著一襲寬大的和服走向世界的時候,中華民族,作為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號稱擁有五千年光輝燦爛文明歷史,卻沒辦法擁有一件屬於自己民族的服飾(中國官方還沒有定義國服)。

㈡ 有國服之稱的旗袍是從什麼婦女的服裝演變而來的

有國服之稱的旗袍是從(滿族婦女)的服裝演變來的。

旗袍一開始是八旗婦女日常經常穿的長袍,是後世旗袍的前身。在嘉慶年間,滿族女子經常仿效漢族婦女的穿著打扮。到了清朝末年,漢族女子也慢慢的仿效滿族的裝束。滿漢兩族女子的服飾逐漸交融,使兩個種族之間的服裝差別日益減小,這就逐漸開始了旗袍的演變。在洋務運動的口號之下,大量的留學生到國外學習,於是開始出現了西式服裝。

西式的審美也對女子的服裝產生了一些影響,中國的文化與西方的審美逐漸融合,逐漸形成了一種新式服裝旗袍。在辛亥革命的影響之下,封建王朝被孫中山推翻,西式服裝受到了百姓的大力歡迎。辛亥革命打破了百姓思想禁錮的閥門,逐漸放棄了封建王朝中的苛刻禮教,打破了服裝上的種種限制。旗袍也逐漸從貴族女子走向平民百姓,新式旗袍逐漸形成。

具體介紹

改革讓人們的思想得到了開闊,上海掀起了一陣女權運動,人們希望能夠打破生活上的陳規陋習,在服裝打扮上也得到了很多體現。旗袍最開始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在女子的身上,後來馬甲逐漸成為有效的樣式,這也就是旗袍的雛形。上海女子主要是旗袍流行的主要帶動者,當時女學生受到了文化的沖擊,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帶動了社會名流穿旗袍。

旗袍是中國的象徵,是一種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融合的一種代表。清朝的旗袍並不開衩,後來在旗袍縮短袖子的時候也開始慢慢開衩。傳統的旗袍是一條直線,還有著非常高的硬領。30年代初期旗袍的腰身開始逐漸收縮,女性的曲線逐漸被展露出來,後來成了無領旗袍。新式旗袍的出現是人們的思想不斷開化的一種表現,代表著時代的進步,可以很好的展現女性的美。

㈢ 中國國服是什麼旗袍,還是漢服

中國的國服是改良版的中式服裝,它簡潔、精煉且大方。其中,中間一排中式綉花使其更加禮服化,也更顯典雅。左上口袋放了一塊口袋巾,借鑒了西方元素以顯示貴賓身份,在晚宴等隆重場合表明對對方的尊重。與傳統中山裝不同的是,中國國服將常見的明門襟改為了暗門襟,以襯托穿著者的大方和沉穩氣質。基於中山裝的改良式服裝具有很好的場合適應性,既適合「上得廳堂」,也能作為便服。只要在顏色上稍作變化,就能適應不同場合,同時運用新式面料能夠體現時尚感,適合各個年齡段的人穿著,易於推廣。中式服裝相較於西裝更具特色,在國際舞台上更能展現鮮明的中國符號和中國色彩,中國人看到也會感到十分親切。
自炎黃時期至清朝以前,漢服作為中國的國服、禮服和常用服裝,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然而,清軍入關後,清朝統治者強行廢除了漢服,使其走向沒落。民國時期,中山裝一度被公認為中國的「國服」。1911年辛亥革命後,孫中山設計了中山裝。1929年,國民政府將中山裝定為禮服,同年公布的《服裝條例》又選定旗袍為「國服」。盡管中山裝在建國後並未被明確定為國服,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黨和國家領導人帶頭穿中山裝,大部分國家公務人員也將其作為前配製服。在一些重要的國際場合,許多名人仍習慣於選擇以中山裝亮相。有人認為,孫中山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設計的中山裝主要著眼於政治考慮,略顯簡陋,還不能完全展示中華民族獨有的東方美學神韻,因此也就不能完全承擔新時期國服的重任。

㈣ 旗袍什麼時候被定為國服

1929年。根據查詢中華民國政府於民國頒布了《服制條例》得知,旗袍在1929年被定為國服。旗袍,又稱褀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㈤ 旗袍是哪個朝代的服飾 旗袍什麼年代出現

1、旗袍是民國的國服,盛行於三四十年代。
2、旗袍是我國一種富有民族風情的婦女服裝,是中國女性的傳統袍服,行家把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點,三十年代它到了頂峰狀態,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中國各地。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
3、深衣自春秋戰國至漢代曾為人所重,後世的袍服或與深衣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是中國旗袍最燦爛的時期。尤其是三十年代,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基本完成旗袍文化走向經典的過程,四十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