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女人都適合穿旗袍嗎什麼樣的女人穿上旗袍更好看
1. 旗袍是一種傳統的東方服飾,它並非適合所有女性,但卻是許多女性心中的夢想之選。旗袍的設計要求較為苛刻,它考驗著穿著者的身材比例和氣質。
2. 年齡並不是旗袍穿著的障礙。20多歲的女性更適合短款鉛筆裙式的旗袍,它們顯得年輕活潑。30至39歲的女性則更適合中長款旗袍,因為它們能夠展現出女性的優雅與魅力。而對於40歲以上的女性,旗袍同樣適用,它們能夠彰顯出成熟女性的高貴與大氣。
3. 旗袍的美在於它對穿著者身材的嚴格要求。適宜的身高至少在1.58米以上,而身材最好是纖細、標准、微胖或豐滿。這樣的身材能夠更好地襯托出旗袍的線條美,讓女性顯得更加婀娜多姿。身材偏瘦或偏胖的女性在穿著旗袍時可能不那麼容易展現其韻味。
4. 鞋子的搭配對旗袍的整體效果至關重要。通常,高跟鞋是旗袍的最佳伴侶,尤其是圓頭的高跟鞋。布鞋可以搭配帶有民國風情的旗袍。然而,運動鞋、涼拖鞋、松糕鞋或過於復雜的綁帶鞋都不宜搭配旗袍,因為它們與旗袍的風格不協調,可能會破壞整體的美感。
5. 以上觀點是基於我多年來在女裝行業中的經驗積累,它們代表了一部分穿著旗袍女性共有的特點。如果有任何補充或不同意見,歡迎留言討論。如果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請分享和關注。謝謝!
作為沈陽——旗袍故都的居民,我為這座城市感到驕傲。沈陽故宮定期舉辦的旗袍表演吸引了數萬人參與,這不僅是中國人的驕傲,也是沈陽這個城市的新名片。旗袍起源於1636年的盛京皇宮,作為清朝國服的旗人之袍,它從沈陽出發,走向了全中國,並演變成了今天我們所見的旗袍。沈陽人為旗袍感到自豪,它讓我們每個人都能穿出自信、陽光、溫婉、典雅、風情萬種、性感迷人的風采。
⑵ 沈陽民俗風尚是什麼
常言道,「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說的正是具有十分普遍意義的民俗的地域性。民俗志的一個最基本的特點,便是其鮮明的地方性。地域民俗特點,是當地民俗運動過程軌跡存在於時間和空間上的主要特徵。需要注意,地域主要是個空間概念,但一個地域的民俗特點並非只存在和體現在空間層面。因為,地域空間意義上的民俗,無不有其自身發生、發展以及流變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個時間的過程。也就是說,地域民俗的特點,在時間與空間上是縱橫交錯的,構成其基本特點的各種因素是立體存在、運動著的,而非單一平面的運動和存在。
了解一個地方的社會,主要是了解它的文化,首要的則是了解其風俗。真正深刻地認識一個地方的社會和文化,民俗是最重要的入門證和鑰匙。因為,歷史常識告訴人們,民俗文化處於社會文化的深層結構層面,包括地域民俗在內。若要在其間生活或工作,了解其風俗更是「入鄉隨俗」之首要了。這一點,也足以說明地方風俗志和風俗史類的著作的主要功能和價值。
《沈陽歷史文化叢書》,就其性質而言,當屬於地方史志類著作。
單就個中這本《民俗風尚》卷,則當屬地方風俗志類性質的著作。那麼,地方風俗志或風俗史是什麼?簡而言之,就是一個地方基於當地鄉土社會記憶的基本民眾知識。
有人根據我國的自然環境中地形、氣候、物產的各異,把全國的風俗文化大致劃分為七個風俗文化圈。即:在地理上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北部及內蒙古東部在內的東北風俗文化圈,特點是滿漢民族風俗的大融合。包括內蒙古大部,遼寧、河北、陝西三省的北部邊緣,遼西一角、寧夏北部及新疆在內的游牧風俗文化圈,特點是強悍勇武的民風。此外,大致北起長城,南界秦嶺、淮河,西抵青海湖東,東及黃海的黃河流域風俗文化圈,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發祥地,其特點是重鄉土情誼,崇尚平淡,注重實際,但比較守成趨穩。長江流域風俗文化圈,大致位於秦嶺、淮河以南,西到青海高原東側,東、南均迄於海,具有發展快速突兀起伏的特點,民風朴實而又喜歡溫情、浪漫、靈活和玄想,尚鬼神。青海風俗文化圈特點是藏族風俗同藏傳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富於宗教色彩。雲貴風俗文化圈,這個地區是少數民族聚居之地,風俗文化千姿百態。再即閩台風俗文化圈,這里一海之隔,方言相同,習俗相仿,特點是保留了許多中原古代風俗文化現象,為中國風俗文化的活標本。
按此劃分的話,沈陽自在所謂的「東北風俗文化圈」之中。在撰寫《沈陽市志·社會卷·風俗篇》時,我們曾在無題序言中談到,「沈陽的民俗,是沈陽地區地理環境、自然資源、人口遷移、經濟發展以及政治、歷史等多種因素長期作用、積淀的結果」。個中,我們寫道:
七千二百年前的沈陽新樂文化遺址和五千年前的新民縣偏堡子文化遺址,均展示了新石器時代沈陽地區居民的農耕、採集、捕魚、狩獵等原始生產民俗,以及與當時生產水平相適應的居住、飲食、服飾、喪葬等民俗和圖騰崇拜、信仰等民俗。於洪區鄭家窪子青銅時代文化遺址及墓葬群表明,二千多年前春秋戰國時代沈陽居民的生產、生活和喪葬等民俗文化受到階級分化的制約。其中大小墓藏中隨葬物品精粗豐簡不一,反映了墓主的政治、經濟地位及習俗的差別。迨之遼金,尤其是清代、民國以後,沈陽地區民俗遷徙頻繁,移民大量增加,近代工業的生產使沈陽成為遼沈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城市。民俗的傳承與變異,亦相應活躍,一如《奉天通志》所稱,「近年風尚,日異月新」。城鄉風俗發生明顯改觀,但未失傳統風俗,仍然保持了多民族、多地域文化兼容以及淳樸、豁達、粗獷的文化性格等基本特點。
綜合沈陽民俗文化運動過程存在於時間和空間上的基本軌跡加以考察,顯示了與遼寧地域文化相一致的主要特點。之所以如此,則是從古至今沈陽在遼寧地區所處的政治、經濟、交通、文化的中心城市這一歷史地位所決定的。此亦正是前面說到的「地區地理環境、自然資源、人口遷移、經濟發展以及政治、歷史等多種因素長期作用、積淀的結果」。具體說,沈陽民俗文化大致有三個主要特點。
以滿漢融合為主導的多民族文化聚合在東北地方史上,秦漢時期已經發展起來的遼寧經濟,由於各族統治者的割據戰爭而遭到了相當程度的破壞。於是,各族人民便通過頻繁的遷徙來尋求相對穩定的生息環境。這樣,也促使並增加了各族人民相互接觸的機會。特別是歷史上因一些少數民族政權的建立,高句麗族創造的「高句麗文化」,扶余族創造的「扶余文化」,契丹族創造的「遼文化」,女真族創造的「金文化」,滿族人創造的「滿族文化」等,以及由於宗教傳播的關系而形成的「東藏文化」等,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作為中心城市的沈陽地區,影響著以滿漢為代表的多民族文化聚合結構的形成。
滿族是一個曾經入主中原創造了「康乾盛世」的「馬背上的民族」。遼寧這塊熱土,正是清王朝和滿族文化的發祥地。17世紀的中國明代(1368—1644),以女真人為主體結合其他部落或民族形成的滿族,是個歷史可以上溯至三千多年前周代肅慎的東方古老民族。其直系先人,即明代女真人。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以建州、海西兩部女真人為主體,把這些分散於東北地區的女真人統一而成為共同體。後金天聰九年(1635年) 正式改「諸申」(女真) 為滿洲。1911年辛亥革命後,則簡稱為「滿族」。滿族貴族首領努爾哈赤從遼寧的赫圖阿拉(今新賓縣)興起之後不斷向西南擴張,先後把都城遷到遼陽和沈陽。清軍入關後,仍尊奉沈陽為盛京,把遼寧地區劃屬盛京特別行政區管轄。
滿族在全國各地的分布,以居住在遼沈地區為最多,其他的則散居在吉林、黑龍江、河北、內蒙古、新疆、甘肅、山東等省區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廣州、銀川等大中城市。滿族如此分布特點的形成,顯然是同滿族在清代曾經是統治民族有關。
沈陽是漢、滿、朝鮮、回、錫伯、蒙古等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地區,各民族小聚集,大雜居,和睦相處,友好交往,共建家鄉,形成了多民族習俗風尚相互影響兼容的鄉土文化特色。清朝建立後,滿族文化一度幾乎占據主導地位,對沈陽地區漢、錫伯等族居民的習俗產生直接的影響。在少數民族大量吸收漢族傳統文化的同時,漢族居民亦兼容和接受了滿、蒙古等少數民族的一些風俗習慣。滿漢文化融合比較突出,成為多民族文化融合的顯著標志之一。漢族婦女有纏足陋習,滿漢通婚後,由於滿族婦女習慣於天足,便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沈陽地區居民改變纏足風習。滿族婦女的傳統服飾「旗袍」,不僅為沈陽漢族婦女所喜歡,而且風行於關內廣大漢族地區,流行當代。具有滿族風味的白肉血腸火鍋,其輔料酸菜、粉條則采自漢族居民的食俗。以「滿漢全席」為代表的遼寧菜系,尤其反映了滿漢文化的融合與風俗習慣的兼容。至於出自錫伯族的抓(欻) 嘎拉哈、滿族的「老鷹捉小雞」等游戲,乃是沈陽地區婦女、兒童所喜聞樂見的傳統娛樂。
清末繆潤紱《沈陽百詠》竹枝詞中寫道:「虛籠兩鬢作鬅頭,洗手盆圓上綠油;願得庄農豐稼穡,銀釵多綰萬年收。」說的是當時「龍興之地」的盛京,滿漢婦女皆流行一種名曰「萬年收」的發式。在滿族進入遼沈地區之前,原本是個精於騎射以漁獵為生的「馬背上的民族」。兒童在七歲左右即以木製弓箭練習射鵠,女子策馬揚鞭不亞於男子。滿族男女的發型服飾習俗的形成,均與便利漁獵生產相關。為便於騎射,男子都剃去額上頭發,垂辮於腦後,穿著兩側開衩、腰中束帶的馬蹄袖袍褂。女子,則天足,著高底花鞋,頭頂盤髻,佩戴耳環,穿著寬大的直筒旗袍。清朝進關以後,滿、漢服裝逐漸交融一體,趨於一致。清代以來,各地婦女穿著旗袍成為一時的流行風尚,即直接與滿族服飾的風行相關。滿族信仰多神的薩滿教,早期分宮廷薩滿和民間薩滿兩種。清代歷朝皇帝舉行各種祭神祭天典禮,如宮廷薩滿設「堂子」祭天,都用滿語誦經跳神。舊時遼沈漢族地區民間迷信的「跳大神」,主要是受薩滿教的影響。
清代以來,由於大量滿族遷入中原地區和大量漢族移居山海關外,在經濟、文化、生活上交往密切,滿族人民逐漸熟悉漢語文和漢族文化。滿族之所以能在短短的幾百年間就為弘揚祖國文化作出了較大的貢獻,就在於她是一個既善於學習又善於創造的偉大民族。清代以來,由於滿漢長期雜居共處,尤其是滿族積極學習漢族古老的傳統文化,不僅沈陽,就連關內的滿族也已在語言、服飾、習俗等方面與漢族無差異。現在,除了黑龍江等某些比較偏遠的滿族聚居村屯還有少數老年人會說滿語、保持著滿族的一些固有習俗外,遼寧等其他各地的絕大多數滿族居民大都已通用漢語漢字。不過,從包括沈陽方言在內的許多漢語詞彙和漢族習俗中,仍然可以發現一些源自滿語語匯和滿族習俗的內容。
如同高句麗文化、扶余文化、遼金文化,都曾在歷史上成為本地區的主導文化一樣,有清以來,隨著清政權的建立和統治力度的強化,占據了主導地位的滿族文化在推行自身文化影響的同時,積極吸收漢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從而進一步形成了以滿漢融合為主導的北方多民族文化聚合。沈陽地區的這種多民族文化聚合結構,同時也是覆蓋東北地區的文化結構的共同特點。
以「闖關東」為代表的移民文化本土化遼寧地域文化的多元結構形態,主要反映在多種經濟文化的並存,本地鄉土文化與內地文化(主要是中原文化) 的互動,以及多民族文化的並存和兼容。
在歷史上,遼沈地區是漢族在東北地區最早也是最主要的聚居區。然而,後來的遼寧漢族人口,卻主要是關內的移民。遠在夏商時代開始,歷代帝王就已經有意識地通過派員設郡、遷徙移民來治理關東這塊黑土地。早在西晉時期,由於中原地區戰爭連年不斷,許多漢族人口相率逃往遼東避難,與遼寧各族人民雜居。鮮卑族建立前燕之後,又索性把由內地逃來的十萬戶流民,安置在遼西屯種,客觀上促進了本地的經濟開發和漢族與各族文化的交流。大規模地向沈陽等地的關外移民從漢代開始,但由於北宋之後本地少數民族的勢力的發展,來到這里的中原人口開始出現回遷或融入一些少數民族的趨向。
到了明清時期,尤其是沈陽城一舉成為清王朝的「龍興之地」,一股強大的「闖關東」移民潮,源源不絕地湧向山海關外。
明代為了加強對遼東的統治和防禦女真族及蒙古族的南侵,採取了修築邊牆和屯田措施。沿著西起山海關東到鴨綠江口修築了長達一千七百餘公里的邊牆,設有州衛以屯兵實邊,致使移墾人日漸增多。
特別是遼南地區,山東移民經海上過旅順登陸大量北上。這些移民屯邊措施,促進了地區經濟的發展。永樂十七年(1419年) 時,遼東二十五個衛屯田面積已達二點一萬頃,隨後又發展到三點一萬頃。大興移民屯田之舉,豐富了遼東農產品生產,在農業經濟發展繁榮的基礎上,也使得本地以冶鐵、制鹽為主的手工業得到了快速發展。當時,遼東的三萬衛與四川的龍州、順天的遵化一道,被稱為三大冶鐵中心而聞名全國。同時,東部山區的人參、貂皮和北部的馬匹也開始與外地交流,繁榮了商品經濟。
清代以來,不斷涌來的闖關東者,大都並非前來朝聖這「龍興之地」的故都、領略這塞外古城景緻的,他們幾乎都是為了生存而來謀求一塊棲身之處。清末民初,在山東等地掀起了闖頭東的狂潮。可以說,如今遼沈地區乃至吉林、黑龍江兩省的漢族居民,大多數屬於當年闖關東者的後代。光緒二年八月二十四日的《申報》報道說,由於山東發生災荒,「山東避荒之人,至此地者紛至沓來,日難數計。前有一日,山東海舶進遼河者,竟有三十七號之多,每船皆有難民二百餘人,是一日之至牛庄者已有八千餘人」。僅民國時期,山東流入東北的闖關東移民,即達一千八百三十六萬人之巨。沈陽市沿用至今的「山東堡」等處,當年正是山東移民的聚居點。據有關歷史文獻顯示,清代宣統年間,東北人口一千八百四十一萬,移民約佔一千萬,在所有移民中,山東人約佔百分之八十至百分之九十,據此推算,清代東北的山東人即達到八百萬到九百萬之眾。
明末清初,隨著清軍的南下,遼寧地區人口頓減。清王朝平定中原之後,於年頒布了《遼東招民開墾條例》,條例規定,招至百者,文授知縣,武授守備;……所招民每日給糧一斗,每地一垧給種六升,每百名給牛二十隻,並「免交三年錢糧」。在如此優惠政策的激勵之下,處於貧困之中的山東民眾紛至沓來,盡管後來清政府曾一度實行東北禁封政策,但實際上已經阻擋不住山東等地流民闖關東的步伐。而且,他們不再僅限於「棲息於奉天西南部金、復、海、蓋等地」,而是「擔擔提籃,扶老攜幼,或東出榆關,或北渡渤海,蜂擁蟻聚,而長(春) 而吉(林) 而敖東,以至於圖門江域」,足跡遍及東北各地。鴉片戰爭後,由於國力空虛財政困難,清政府對邊疆的控制日益削弱,便於咸豐十年(1860年) 正式開禁放墾,於是山東移民乃蜂擁北上,致使這一輪闖關東的浪潮一直持續到民國時期。
古代沈陽地廣人稀,土著居民較少。各族人口增長趨勢大都出現在唐代以後,關內的山東、河北、山西等地漢族居民源源不斷地來到沈陽謀生、定居,沈陽鄉土文化同各地移民的風俗習慣相互影響滲透,逐漸融合、積淀,進而形成了兼容多種地域文化的特點。歷史沉重地告訴我們,這里還曾是另種「特別移民」——朝廷罪犯「流人」的流放之地。清代順治年間被清廷流放來沈陽「奉旨焚修慈恩寺」的僧人函可(1612—1660),在一首《初至沈陽》詩中寫道:「開眼見城郭,人言是舊都。牛車仍雜沓,人屋半荒蕪。」真切地記述了當年流人眼裡的沈陽古城。
山東移民入鄉隨俗,在居住上,習慣住南北土炕、一頭開門的「口袋房」以及「馬架子窩棚」;在飲食上,也逐漸喜食高粱米、苞米面、蕎麥面、苞米子及豬肉燉粉條和酸菜餡餃子。沈陽土著居民因受山東移民習俗影響,逐漸改變多輩同居一室、房舍家居簡陋的習慣,接受了山東面條、煎餅等食品,煎餅鋪生意興隆一時,煎餅卷大蔥同蔥花大餅一樣成為沈陽的一種風味小吃。山東的綉花虎枕與土著的搖車、搖籃,往往同見於一戶人家。山東移民的耿直、勤勞,沈陽人的豪爽、樂於助人,合而成為更加淳樸敦厚的民風。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江浙、安徽等地的民工、生意人及打工者大量涌進沈陽城鄉,進一步豐富了沈陽鄉風民俗多域化兼容的特點。黑土地接納了闖關東的移民,闖關東的移民也為本地的經濟文化建設灑下了勤勞的汗水。同時,外來移民及其後代,與本地原住民們共同創造了遼沈地區以山東等地移民風情為基點的,關內外相融合的遼寧鄉土文化。
獨特的鄉土文化人文性格就歷年考古發掘所見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而言,沈陽歷史文化屬於遼河文化的重要節點。主要表現在於大遼河入海口營口距今28萬年之久的「金牛山人」舊石器文化,朝陽喀左境內距今十萬年之久的「鴿子洞」舊石器遺址,遍布省內營口等各地的「石棚」巨石文化,距今8000多年的「中華第一村」查海前紅山文化遺址,距今7200年的沈陽新樂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存,作為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標志之一的牛河梁紅山文化,以及遼陽漢魏古墓、朝陽龍城宮城、葉茂台古墓、建昌於道溝墓地、大連營城子漢墓和北票惠寧寺等一大批分布於遼河流域及其支系的歷史文化遺存。所以,單純談論沈陽文化未免狹隘,更確切地講,應稱之為「遼沈文化」。
南方各地描述遼寧、沈陽人的性格時,往往會用粗獷、豪爽、大氣、仗義之類的形容詞語來加以概括。實質上,這種文化性格正是本地鄉土文化包容性、整合性極強的體現。這種獨特的鄉土文化人文性格,正是移民文化和以滿漢融合為主導的北方多民族文化融合,以及本地特定的歷史地理、自然環境綜合釀就的結果。這種性格,典型地體現本地惡劣自然環境下生存者的堅忍與銳氣,同時又是吸納了北方游獵民族與山東移民鄉土性格混合的結果。
如果說遼沈的鄉土文化人文性格還存在另一側面的話,我想引用作為「東北人寫東北人」的大連女作家素素《獨語東北》這本書自序里的有關看法。她是遼寧人。遼寧文化是東北文化的主幹。她認為:
「東北人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王氣和霸氣,但許多時候,你能看見某些東北人將坦盪和無知連在了一起,將豪勇和粗鄙連在了一起。他們大多是高大的,看上去有力氣,卻不能吃苦,看上去有尊嚴,卻過著苟且的日子。……東北給了東北人懶惰與野蠻,東北又給了東北人落後與滯重。走東北,我常常感到舒展,氣暢,有陽光,有時也覺得窒息,厭惡,焦急。在我的文字里,我有時是樂觀的,有時又是相當悲觀。」為何是這樣,我以為,這位遼寧女作家是看到了本地鄉土文化人文性格的劣根性的一面。
同是東北的一位社會學者在《東北人:關東文化》這部專著中分析道,「關東文化在漫長的形成過程中,形成一些獨特的價值觀念,如勇武好鬥的強悍民風,重實輕文的價值取向;求大尚侈的風氣;艱苦創業的開發精神。這些價值觀念已積淀在東北人心理的深層結構中,並通過若干傳承機制獲得綿延,在當代東北人身上仍會看到它的影子」。所講的,也同樣是遼沈鄉土文化的人文性格。
還是那句老話,「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鄉土文化的人文性格,塑造著一方鄉土的一代又一代。弘揚鄉土文化中的優秀人文性格,汰除其中的劣根性,是現代文明對現代遼寧人的最基本要求。在文化日趨多元化的時代,也為本地鄉土文化人文性格的包容性和整合性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用固有的這種鄉土文化的包容性、整合性品格去接受各種現代文明新事物,當是遼寧人與生俱來的一大優勢。揚長避短,利用這種優勢廣交天下友朋,吸納各種外部先進事物,發展各項地方事業,建設現代文明的新家園,這個過程,也是塑造鄉土文化文明向上的新人文性格的新起點。沈陽的自然環境同古老的農牧漁獵文化傳統渾然一體,構成了沈陽地區民風淳樸、豁達、粗獷的豐富文化底蘊。待人熱誠、樂於助人、性格豪爽、吃苦耐勞,既是沈陽各族居民在長期共同的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基本道德風尚,也是沈陽人備受海內外贊譽的美好形象。
基於上述,在本書中,我們主要想通過一些內容板塊引導讀者從具體事象上,總括地把握沈陽民俗風尚的主要特點。主要板塊有,人生禮儀——婚喪嫁娶生日壽誕;四時八節——傳統歲時節日;衣食住行——日常生活的細節;游藝娛樂——童年記憶留痕;信仰習俗——心靈中的歷史遺緒。民俗語言和語言民俗,是記載、保存地域民俗文化信息最基本的載體,是地域民俗史的最具「復原性能」的「語言化石」。因而,則力求通過本地形式上五彩紛呈的、大量的民俗語言和語言民俗,生動地展示本地區的民俗風尚及其主要特點。或者說,採用了語言民俗志的方式。另外,清末沈陽名士繆潤紱的百首風俗竹枝詞《沈陽百詠》,一向為研究沈陽鄉土民俗文化的人們所看重,被譽為沈陽文化的「清明上河圖」。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對於一般讀者來講,它又是了解沈陽這方鄉土民俗文化的通俗讀本。但長期以來閱讀到其全部內容的只是很少一些專業人士,所以,根據筆者此前發表在《文化學刊》上面的點校本加以簡化,作為簡明讀本附於卷末。
⑶ 女人都適合穿旗袍嗎什麼樣的女人穿上旗袍更好看
1.這個問題我具有回答資質,因為我們店就是賣旗袍的,從很多顧客來店試穿的角度來分析,肯定不是所有女人都適合穿旗袍,很多女性對旗袍躍躍欲試但又不敢,就是因為旗袍太考驗著裝者的身材了,旗袍對著裝者的要求有幾點。
2. 首先,年齡階段沒有特別大的限制,29歲以下的女性,一般選擇短款旗袍多一些,30歲至39歲這個年齡段的女性一般會選擇中長款旗袍,因為中長款旗袍非常優雅,既可以穿出亭亭玉立的淑女氣質,也能穿出風韻萬千的曼妙身姿。40以上的女性也可以穿旗袍,能穿出旗袍的安然靜怡,顯得高貴端莊,雍容華貴。
3 其次,要把旗袍穿好看,對身高體形要求很高,身高要求在1.58米以上,適合纖細苗條,標准勻稱,微胖豐滿這三種身材,這三種身材類型的女性才能穿出旗袍的韻味,讓身材顯得楚楚動人,顯出東方女性特有的美,而偏瘦或偏胖的女性則很難穿的好看,偏瘦撐不起旗袍的線條美感,較胖或骨架偏大則破壞了旗袍的美感。感覺像要把旗袍撐破了的感覺。。
4 另外,還要搭配好鞋子才能把旗袍穿的更好看,一般來說以高跟鞋為主,圓頭高跟鞋搭配旗袍,布鞋可以搭配民國風系列旗袍,千萬不要搭配運動鞋或涼拖鞋,更加不要搭配一些松糕鞋或很復雜的一些綁帶鞋,風格不搭配,穿出來不倫不類,特別不好看。
5. 以上幾點就是我從業女裝十幾年的分析和建議,僅僅代表絕大部分穿旗袍好看的女性所具有的共性,如果有需要補充或不足的地方歡迎留言評論哦,如果我的回答幫助到你了,請為我轉發一下,點個關注,謝謝
盛京沈陽 旗袍故都
旗袍,沈陽城市的新名片
旗袍起源於沈陽
從1636這一年開始
作為清朝國服的旗人之袍
從盛京皇宮起步
走進北京,走向全中國
並最終成為今日旗袍的始祖
做為沈陽人阿柔也為此驕傲
近年沈陽故宮都有數萬人旗袍表演
中國人以旗袍為榮為傲,旗袍讓國人穿出自己的味道風采,每個人個性不同,旗袍讓我們能穿出自信、陽光、溫婉、典雅、風情萬種、性感迷人……
⑷ 沈陽故宮門票價格
沈陽故宮門票價格為60元。沈陽故宮,也稱盛京皇宮,是中國現存的兩座宮殿建築群之一,擁有近400年歷史,始建於後金天命十年(1625年)。在清朝入關前,這里是皇宮所在地,遷都北京後,沈陽故宮被稱作「陪都宮殿」、「留都宮殿」。如今,它以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保存完好的古建築群,成為著名的古代遺址。沈陽故宮博物院建立在宮廷遺址之上,是一座著名的古代宮廷藝術博物館,收藏著豐富的宮廷藝術品。1961年,沈陽故宮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7月1日,它作為明清皇宮文化遺產擴展項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18年9月18日,沈陽故宮在鳳凰樓下的師善齋推出了「故都旗裝——沈陽故宮珍藏清宮旗袍展」。
⑸ 故宮有三個,為何有沈陽故宮、北京故宮、台北故宮
先說說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為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國家5A級旅遊區,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一級博物館,1987年入選巜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故宮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建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現為故宮博物院,藏品主要以明、清兩代宮廷收藏為基礎。
⑹ 旗袍文化的旗袍的傳說
從前在鏡泊湖畔有個漁家姑娘,由於她從小跟著阿媽在湖邊打魚,臉曬得紅里透黑,人們都叫她黑姑娘。這個黑姑娘不光人長的俊俏,而且心靈手巧,炕上的針線活做的好,打魚的本事更是百里挑一。那時候,滿族的婦女都穿著古代傳下來的肥大衣裙,可是黑姑娘打魚常在湖邊上轉,樹棵子常刮扯衣服,很不方便,她就剪裁了一種連衣裙的多扣袢長衫。這種長衫兩側開叉,下河捕魚時可將衣襟起來夾在腰間,平時扣袢一直到腿彎兒,當裙子用,既合體又省布。這本來是件好事兒,哪曾想,這樣的長衫卻送了她的命。
有一年,皇上夢見先王告訴他,在北國故都有一位身騎土龍,頭戴平頂卷沿烏盔,手托白玉方印,身穿十二扣錦袍的姑娘,能幫他治理天下。皇上就派欽差下去選妃。因此,八旗姑娘都被招進渤海故都坍塌了的牆圍子里候選。派來選娘娘的欽差,左挑右挑也沒選中一個。正急得沒法的時候,忽然看到一個臉蛋黑黑的姑娘,頭頂泥盆,手托一塊方豆腐,身穿多扣袢長衫,站在一垛土牆上。這姑娘正是黑姑娘。她上姥姥家串門,穿著自己做的那件長衫,給姥姥買豆腐,回來時路過這古城,見人山人海,不知出了什麼事,也擠上前來,站在那土牆上看熱鬧。因是三伏天的日頭曬得人頭暈,黑姑娘就把豆腐托在手上,騰出泥扣在頭上遮蔭涼。欽差指著黑姑娘喊:「娘娘在這里!」
有人問欽差:「怎麼說她是娘娘呢」欽差說:「你們看她站在那土牆不正是一條土龍嗎?她頭上頂的那小泥盆不就是平頂卷沿烏盔嗎?她手托的那塊豆腐不就是八角玉方印嗎?她穿的那件十二個扣袢的長衫便是十二錦袍嗎?」
說完,欽差大人就吩咐隨從硬是把黑姑娘抬進北京。來到宮廷,皇上一看,這黑姑娘雖然黑一些,可長得很俊俏,又非常窈窕秀美。就土封她為黑娘娘。
黑娘娘是勞動婦女,過不慣這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她想念家鄉父老、更留戀那真山真水的漁獵生活,進宮後整天擦眼抹淚的,皇上為了安慰她,拿來她家鄉產的人參、貂皮、鹿茸等,黑娘娘一見這「三寶」,想起了當初為了這些稀有的貢品,有多少家鄉父老冒著危險到深山老林里去採集獵取,甚至有人喪了命,於是她起了很多辦法使皇上把徵收關東的「三寶」由珍貴稀有的人參、貂皮、鹿茸改為隨手可得的草莓、湖鯽、煙袋草了。這一來可把關東的人民樂壞了,到處響起八角鼓,跳起滿族舞,來歌頌黑娘娘的功德。
黑娘娘在皇宮里運用她的智慧,為窮人做了許多好事。後來見宮廷空的山河地理裙又肥大又長,在地上拖拉半截,腳踩、鞋蹬的,實在太可惜,她就動手把這裙子剪開,改製成她從前穿的那種既節約又方便的衣裝。哪曾想這一來惹了大禍。那些娘娘、妃子們本來就很嫉妒她,這回一見她剪了裙子就一齊上殿向皇上告她的狀,說黑娘娘剪掉山河地理裙,這是有意剪斷我主一統江山。皇上聽了就把黑娘娘叫上宮殿來,對她說「穿上這珍貴的絲綢,是做娘娘的福份,節儉二字,在宮廷里用不上。你擅自改變宮廷服裝是有罪的。
黑娘娘不認罪,還提到她過不慣這宮庭生活,要求放她回家鄉打漁。皇上一聽氣得離開了龍墩,走到黑娘娘跟前,喊了一聲:「你給我滾出宮去!」
黑娘娘自從進宮以來,對皇上沒說過一個「謝」字。當她聽到皇上讓她出宮,她一高興說了一句「謝謝皇上」。轉身就要下金鑾殿,皇上罵了一句「真是個賤人」,氣不打一處來,上前就一腳,正好踢在黑娘娘的後心上。黑娘娘就這樣死在皇宮里。
關東人聽說黑娘娘慘死了,大哭了三天。旗人家的婦女為了紀念黑娘娘,都穿起她剪裁的那件連衣帶裙的系扣長衫。後來,這種長衫就被稱為「旗袍」了,非常神奇。凡是穿上旗袍的婦女,都變得十分苗條、秀美、漂亮,人們都說這是勤勞儉朴、心靈手巧的黑娘娘在暗中幫助打扮的。
⑺ 十大沈陽特色 沈陽地方特色 沈陽代表性東西是什麼
沈陽的十大特色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點:
沈陽故宮:
- 文化名片:中國關外唯一的皇家建築群,具有極高的建築和文物價值。
- 歷史地位:清朝初期的皇宮,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世界遺產。
雞架:
- 特色美食:深受沈陽居民喜愛,具有時代象徵意義。
- 經濟象徵:90年代東北經濟蕭條時期的實惠肉食。
張氏帥府:
- 文化名片:東北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名人故居。
- 歷史內涵:張作霖及其長子張學良將軍的官邸和私宅,具有濃郁的民國文化特色。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
- 歷史警示:展示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戰爭的罪行,以及中國人民的斗爭事跡。
- 領導支持:得到國家多位領導的支持,江澤民同志親自題寫館名。
沈陽大秧歌:
- 文化特色:起源於明清時期,結合了東北大秧歌和遼南、遼西高蹺藝術。
- 藝術風格:豪放、熱烈、歡快、自由。
老邊餃子:
- 非物質文化遺產:沈陽特色美食,已有180多年的歷史。
- 口感特色:口感綿甜、回味悠長,受到多位名人的稱贊。
沈陽北陵建築群:
- 文化名片: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築之一,為世界文化遺產。
- 建築藝術:融合了滿漢民族建築藝術,體現了早期喪葬理念的漢化過程。
沈陽隕石雨:
- 自然奇觀:19億年前的產物,是遼寧省世界八大奇觀之一。
- 規模宏大:在渾南區有近三百平方公里范圍內,有二十個隕石集中區。
旗袍文化:
- 文化符號:沈陽是「旗袍故都」,旗袍已成為極具特色的文化符號。
- 文化傳承:首屆中國旗袍文化節在沈陽故宮舉辦,盛京旗袍文化研究中心在沈陽成立。
老龍口白酒:
- 老字型大小:中華老字型大小,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 歷史地位:曾貢奉清廷,為四帝東巡御用貢酒,東北十大名酒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