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旗袍發生了什麼
擴展閱讀
dk褲子用什麼皮帶 2025-05-04 18:26:57

旗袍發生了什麼

發布時間: 2025-05-04 14:47:28

Ⅰ 旗袍的歷史演變

旗袍是女性服飾之一,是帶有中國特色、體現西式審美、並採用西式剪裁的時裝,是一種東西方文化糅合具象。在現時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國女性服飾文化的象徵意義。

二十世紀初盛行內穿喇叭型寬大袖子的短襖,外套前後擺及地的無袖長馬甲。此後旗袍在邊、袖、襟、領等處作了一些改動,增加了裝飾,出現繁復的變化。但仍保持舊式旗袍馬甲的平直寬大風格,襲用傳統的直線裁製方式,顯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

二十年代後期和三十年代,旗袍在長短、寬窄、開衩高低以及袖長袖短、領高領低等方面的改動尺度有所反復。 1929年,受歐美短裙影響,原來長短適中的旗袍開始變短,下擺上縮至膝蓋,袖口變短變小。後來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擺縮至膝蓋以上1寸,袖子採用西式。這一改變遭非議,1931年後旗袍又開始變長,下擺下垂。三十年代中期發展到極點,袍底落地遮住雙腳,稱為“掃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縮短至肘部。以後袖長越來越短,縮至肩下兩寸,1936年後幾乎無袖。

清代旗袍不開衩,旗袍在縮短袖子時也悄悄在左邊開低衩。後來衩越開越高漸漸及膝部高到大腿。由於有人反對,袍衩一度回到膝蓋以下。但輿論壓力一減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後流行大開衩旗袍。

傳統旗袍是上下一條直線,外加高高的硬領。三十年代初期,袍腰開始日積月累地收縮,到一九三四年後,女性身材的曲線終於全部顯露出來。高聳及耳的領子也逐漸變矮,後來有的成了無領旗袍。

傳統滿族旗袍的起源

順治年間(公元1644年)

清世祖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至此傳統服飾漢服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漢服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 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從順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清朝後期

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較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界,此時的清王朝正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在中國學生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始。

民國時的旗袍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

30、40年代是旗袍的頂盛期,這時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旗袍源於旗人之袍,而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屬於京派文化的。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於旗袍是女裝,所以也可以說旗袍源於旗女之袍。清初較為瘦長緊窄小袖素簡的旗女之袍,到了清末已變得寬大繁褥。辛亥革命之後,旗人多棄袍服而著大褂與褲,故20世紀10年著旗袍者極少,20年代才略有回復。鼎革後的旗袍有了質的變化,這個變化的主要發生之地,卻是上海。

清末旗女之袍與民國旗袍的主要差別有三點:

1. 旗女之袍寬大平直,不顯露形體;民國旗袍開省收腰,表現體態或女性曲線。

2. 旗女之袍內著長褲,在開衩處可見綉花的褲腳;民國旗袍內著內褲和絲襪,開衩處露腿。

3. 旗女之袍面料以厚重織錦或其他提花織物居多,裝飾繁瑣;民國旗袍面料較輕薄,印花織物增多,裝飾亦較簡約。

正是這三點差別,使旗袍發生了質的變化--從傳統的袍服變成可與西方裙服相類比的新品種。袍服是外套,是強調功能(防寒、遮體、表示身份等)的服裝種類,其審美意味是傳統的含蓄。裙服,法語中的robe或英語中的one-piece dress,雖也有著與中國袍服相仿的歷史和強調功能的傳統,但表現女性體態曲線卻也是它悠久的傳統之一;而現代裙裝則加強了這一特點,由含蓄的、理想化的、局部的表現,變為暴露、性感和全身的表現。現代西方裙裝的所有這些表現女性體態細微變化的表現而言,民國旗袍是無與倫比的。新中國成立之後,大陸穿旗袍的女性急劇減少。有一位知名人曾不無遺憾地說:"對身材較好的女子而言,不能穿旗袍實在是一大損失!"

Ⅱ 女子花八千定製的旗袍,穿上效果不滿意要求退,商家:別再讓我看到你

穿旗袍講究的就是合身,能顯現身材的曲線美,如果旗袍沒有把你的氣質凸顯出來,再貴又有什麼用呢。汪女士因為一件旗袍,和商家發生了不愉快的事。汪女士為了一個重要的活動,專門去量身定製了一件價值8千的旗袍,這可是花大手筆了。旗袍到手後,她馬上就試穿了,但是出來的效果卻比想像中差遠了,她只好拿回去退貨。

汪女士更是揚言,這衣服根本不合身,說這地方還大了,而且料子做工也不夠好,這衣服完全是破壞了她那一身高貴典雅的氣質了。但是店家可不是吃素的,你說退就退,我還要不要面子哦,再說了這旗袍就是按照你的要求尺寸太小製作的,效果圖你也看了,款式你也點頭了,如今說要退,我熬夜給你做衣服的痛苦誰來補償啊?

店方也直接懟回了汪女士:別再讓我看到你,衣服那個地方多出布料來,你心裡就沒點數?好像倆人說的都好有道理。各位朋友以後買東西可要謹慎了,想清楚才好下手,不然很難說汪女士的事情會不會在你身上重演。

我們也很難說清楚到底誰對誰錯,你又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

Ⅲ 旗袍是哪個民族服裝

旗袍源自滿族,是滿族男女老幼都喜愛穿著的服飾,滿語中稱為「衣介」,因其是旗人的日常服飾,故被稱為「旗袍」。旗袍的設計簡約,擁有圓口領、大襟、窄袖、左衽,束腰帶並配有扣絆,四面開衩,衣擺隨風飄逸。在清朝時期,內蒙古的綏遠城滿族男子所穿的旗袍,通常長至腳面,下擺肥大,袖口窄而束腰,這種設計不僅便於騎射,而且袖口上還會加一個半圓形的袖頭,即「箭袖」,以便冬季射箭時保護手背,也被稱為「馬蹄袖」。旗袍的材質多樣,根據季節的不同,有皮、棉、單、夾、紗等多種選擇。清朝時期,開衩旗袍被視為貴重款式,多用於官服和禮服;不開衩的旗袍則為常服,常見於旗民的日常生活。男性旗袍常佩戴多種飾物,如荷包、解食刀、火鐮、扇套、匙、箸、牙簽等,顯示出滿族人對服飾細節的講究。

在清朝時期,內蒙古的滿族人長期與蒙古族和漢族雜居,漢族服飾的影響逐漸滲透,旗袍也隨之發生了一些變化。窄袖逐漸演變為喇叭袖,長袍四面開衩逐漸變為左右開衩或不開衩,且更加偏愛肥大寬松的款式。內蒙古地區尤其是綏遠城的滿族男子旗袍,以其獨特的風格和設計最為典型,展示了滿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旗袍不僅是滿族的傳統服飾,也成為了中國文化的象徵之一,它的演變過程反映了滿族與漢族文化的交融,以及滿族人對服飾美的追求。旗袍的設計簡潔而不失優雅,無論是圓口領、大襟、窄袖、左衽,還是四面開衩、束腰帶,都彰顯出滿族服飾的獨特魅力,同時也體現了滿族人民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

旗袍的材質選擇多樣,根據季節變化而變化,從皮、棉、單、夾到紗,每一種材質都有其獨特的功能和美感,冬季的皮質旗袍保暖性能強,適合寒冷的季節;夏季的紗質旗袍則輕薄透氣,適合炎熱的天氣。旗袍的開衩設計不僅美觀,還具有實際的功能,便於騎馬和行走。不開衩的旗袍則更加簡潔大方,適合日常生活穿著。旗袍的飾物也是滿族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荷包、解食刀、火鐮、扇套等飾物不僅實用,也體現了滿族人民的生活情趣和審美觀念。

旗袍不僅是滿族的傳統服飾,也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它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旗袍的設計簡約而不失優雅,從圓口領、大襟、窄袖、左衽,到四面開衩、束腰帶,都體現了滿族服飾的獨特魅力。旗袍的材質多樣,從皮、棉、單、夾到紗,每一種材質都有其獨特的功能和美感。旗袍的開衩設計不僅美觀,還具有實際的功能,便於騎馬和行走。不開衩的旗袍則更加簡潔大方,適合日常生活穿著。旗袍的飾物也是滿族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荷包、解食刀、火鐮、扇套等飾物不僅實用,也體現了滿族人民的生活情趣和審美觀念。

旗袍的演變過程不僅反映了滿族與漢族文化的交融,也展示了滿族人民對服飾美的追求。旗袍的設計簡約而不失優雅,從圓口領、大襟、窄袖、左衽,到四面開衩、束腰帶,都體現了滿族服飾的獨特魅力。旗袍的材質多樣,從皮、棉、單、夾到紗,每一種材質都有其獨特的功能和美感。旗袍的開衩設計不僅美觀,還具有實際的功能,便於騎馬和行走。不開衩的旗袍則更加簡潔大方,適合日常生活穿著。旗袍的飾物也是滿族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荷包、解食刀、火鐮、扇套等飾物不僅實用,也體現了滿族人民的生活情趣和審美觀念。

Ⅳ 民國時期為什麼旗袍很流行

民國時期旗袍的流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首先,旗袍的流行與民國時期的社會背景有關。民國時期,中國社會正處於一個轉型期,西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開始大量湧入中國,與傳統的中國文化相互交融。這種文化的交融,使得中國的服裝也開始發生了變化。旗袍作為一種既能體現中國傳統女性美,又能融入西方時尚元素的服裝,自然就受到了人們的喜愛。
其次,旗袍的流行也與民國時期的女性地位提升有關。民國時期,隨著新文化運動的推進,女性的社會地位開始提升,她們開始追求自我,追求個性,追求美麗。旗袍作為一種既能展現女性曲線美,又能體現女性獨立自信氣質的服裝,自然也就受到了女性的追捧。
再次,旗袍的流行還與民國時期的經濟發展有關。民國時期,中國的經濟開始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對於服裝的需求也開始增加。旗袍作為一種製作工藝復雜,需要一定經濟基礎才能消費的服裝,自然也就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得到了廣泛的流行。
最後,旗袍的流行還與民國時期的審美觀念有關。民國時期,人們的審美觀念開始發生變化,開始追求簡約、大方、優雅的美感。旗袍作為一種既能體現中國傳統女性的優雅,又能展現現代女性的大方的服裝,自然也就得到了人們的喜愛。
總的來說,民國時期旗袍的流行,是社會背景、女性地位、經濟發展和審美觀念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它不僅體現了中國傳統女性的美,也展現了現代女性的自信和獨立,成為了民國時期的一種獨特文化現象。

Ⅳ 旗袍的歷史發展過程

一、旗袍發展的歷史
清朝男人的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此風在康熙後期雍正時期最為流行,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代中期始,滿漢各有仿效,至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頗盛,甚至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之記載。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達官貴婦中流行。婦女服飾的樣式及品種至清代也愈來愈多樣,如背心、一裹圓、裙子、大衣、雲肩、圍巾、手籠、抹胸、腰帶、眼鏡......,層出不窮。
1840年以後進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襲著中國本土文化,許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這樣的大都會,因華洋雜居,得西文風氣之先,服飾也開始發生潛在的變革。
旗袍是中華女性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服裝。說到傳統,人們總要想到封建主義的保守

封閉,還有封建主義對婦女的各方面的禁錮。數千年來,中華女性的著裝是嚴肅的。直到現在,嚴肅而正規的「職業女裝」仍然占據著中國女性服裝的主要地位。
二、
旗袍的發展的過程
服裝不能脫離人體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樣。女性的頭、頸、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眾多曲線巧妙結合的完美整體。旗袍的審美,似乎可以從這里談起

(1)旗袍之源~~「棗」(Zao三聲)旗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
旗人之袍與旗袍棗旗袍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而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把旗袍視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雖看似無大錯,但卻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
(2)民國之初旗袍開始了悄然過渡和發展。
民國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都在為新式旗袍的誕生創造了條件。
(3)民國初期20年代出現的倒大袖與新樣式。
民國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30年代旗袍迎來了它的第一個黃金時代。
本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民國的30~40年代,旗袍迎來了它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而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50年代裡~~旗袍也有過燦爛的一瞬間,那是因為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化。
(5)在中國的60年中葉~70年代是旗袍被冷落的20年。
從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對傳統民俗文化的一場浩劫,也是旗袍經歷的災難期。
到了中國改革開放的80~90年代旗袍已是輝煌難再了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來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Ⅵ 旗袍越來越流行,旗袍印花圖案和以前相比有什麼變化

印花圖案是民國旗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反映大眾社會的文化變化和審美變化,它的發展也折射出社會的發展。

裝飾藝術的風潮中,藝術家們喜愛用幾何圖形來做裝飾。在西方裝飾藝術中,出現了大量的幾何圖案,這些圖案有陽光放射形及曲折形等。使用廣泛的題材就是幾何圖案,將各種花鳥魚蟲、幾何形狀等美觀的圖案,放在排列有規律的幾何框架內,從而形成有節奏感、層次感的圖案。幾何紋樣是由不同的形狀、大小、色彩、明暗、光感的變化等可以變化出各式各樣的圖案。這些圖案可以是點、線,也可以是菱形、三角形等不同的形狀,通過不同的排列方式,呈現出歡快,簡潔的現代感。這些在旗袍印花圖案中多有出現。這些圖案與旗袍相得益彰,花朵與樹葉交相輝映,幾何圖案更是為旗袍帶來了不規則的整體美。

[1]王玉潔,劉文.民國旗袍印花圖案變化研究[J].紡織報告,2018(6):57-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