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旗袍文化是什麼
旗袍是民國的國服,盛行於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點,三十年代它到了頂峰狀態,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中國各地。
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情與氣質。旗袍連接起過去和未來,連接起生活與藝術,將美的風韻灑滿人間。
中國旗袍的文化內涵:
中國旗袍永久的魅力在於它的變化無窮,其獨特的個性和神韻與現代時裝審美觀念相通。在時裝國際化的時代,旗袍雖然已難以重現其鼎盛時期的服飾壟斷局面,但其鮮明的民族特色,已經使旗袍的美具有了永恆的意義。
一、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韓國至漢代曾為時人所重,後世的袍服或與深衣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
事實上,兩者還是頗有差異的,深衣上下分裁效果相當於把上衣下裳連成一體;袍服則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義。後來袍服被逐漸接納為一種穩定的服飾式樣,與上衣下裳的服制並不相悖。
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的袍服,一般多採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較緊窄合體,利於騎射和其他劇烈活動。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式樣,比較典型的有趙武靈王推行的「胡服騎射」。清代由於歷時最長且較穩定,故將袍服視為其典型服飾。
今天我們見到的所謂「旗袍」,不僅僅是滿族服裝的傳統款式,而是多個民族服飾的融合。它源自古代蒙古系游牧民族的袍服,至清代滿族承襲了這種服裝。
滿族入主中原後實行八旗制度,凡編入旗籍者都被稱為「旗人」。旗人所穿之袍統稱為「旗袍」,有朝袍、龍袍、蟒袍和常服袍等之分。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有後世的旗袍有血緣關系。
五、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在20世紀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旗袍黃金時代的延續。戰爭硝煙彌漫,大多數國民無心於服飾的奢靡。經濟蕭條,物價飛漲,物資匱乏,出於經濟實用等考慮,40年代初的旗袍長度縮短至小腿中部,高時到膝蓋處。
夏季多傾向於去掉袖子,降低領高,省去種種繁瑣的裝飾,更為簡潔適體。土布、本白棉布、毛藍布(又稱愛國布)成為常用的面料。此時的旗袍雖然裝飾簡單,用料平常,但仍是日常服裝的主流。
抗戰勝利後,改良旗袍更為廣泛的流行,開始收省還不明顯,後來逐漸發展到吸腰省並使用裝袖,自此旗袍更為合體。40年代中期西式配件——拉鏈也替代了傳統的盤香紐、直角紐,成為當時的時尚。這一時期旗袍變化的總趨勢是長度減短,更能表現女性曲線,暴露程度有所增加,配穿方式多種多樣,穿著范圍更加廣泛。
參考資料來源:旗袍文化_網路
B. 神韻是什麼意思
神韻指風度韻致,也指詩文書畫的風格韻味。
拼音:shén yùn
引證釋義:曹禺《雷雨》第二幕:「她的眼睛有些呆滯,時而獃獃地出神,但是在那秀長的睫毛和她圓大的眸子間,還尋得出她年輕時的神韻。」
近義詞:清韻、情韻、氣韻、意韻。
反義詞:死板。
(2)旗袍身韻神韻氣韻是什麼擴展閱讀:
近義詞
氣韻 [ qì yùn ]
文章或書法繪畫的意境或韻味。
引證釋義:郭沫若《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詩畫)氣韻生動,意想超拔。」
反義詞
死板 [ sǐ bǎn ]
1、不活潑;不生動。
2、(辦事)不會變通;不靈活。
引證釋義:柳青《銅牆鐵壁》第十八章:「『你們刨嘛!』石得富抱怨他們死板,棍子朝四面一晃:『糧食全沒寄遠,不在暗窯就在地窖里。』」
C. 神韻的意思是什麼
神韻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hén yùn。指風度韻致,也指詩文書畫的風格韻味。語出《宋書·王敬弘傳》:「﹝ 敬弘 ﹞神韻沖簡,識宇標峻。」
敬弘神韻沖箭,識宇標峻。——《宗書·王敬弘傳》
「那雪正下得緊」。一個「緊」字,境界全出,魯迅先生贊揚它富有「神韻」,當之無愧。——《簡筆與繁筆》
近義詞介紹:氣韻
氣韻,漢語詞彙,拼音是qì yùn,主要指文學或藝術上獨特的風格或文章、書法繪畫的意境或韻味,也指人的神采和風度等,統稱氣韻。
南朝畫家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繪畫「六法」,第一即是「氣韻生動」。氣韻在我國傳統藝術作品中居首要地位。「氣」,是指自然宇宙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韻」,指事物所具有的某種情態。氣和韻都和「神」相關,故有神氣,神韻之說。藝術作品神形兼備,即為「氣韻」。氣韻,隱藏在性的背後,無法用感官感知,是藝術家和藝術作品的靈魂,是我國傳統藝術作品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