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旗袍怎麼裝飾領口袖口

旗袍怎麼裝飾領口袖口

發布時間: 2023-01-17 03:47:55

㈠ 旗袍開叉處怎麼包邊

包邊方法如下:

一、裁剪包邊條,包邊條可自行裁剪或購買裁剪好的。裁剪寬度為2.5~4cm的包邊條,長度按照所要包邊部位的長度來設定。


以上是旗袍開叉處的包邊方法,分享一個包邊條的正反面都沒有明線的技巧,將包邊條的正面與面料正面相對,縫合0.5cm,包邊條折向面料反面,手針暗縫,此方法正反兩面都看不到線跡。

此方法用於包邊工藝的部位非常廣,多見於旗袍等中式服裝款式,如袖口、領口、開叉、下擺等很多邊緣部位的處理。

㈡ 旗袍怎麼畫

工具/原料:記號筆,彩紙、A4紙。

㈢ 從細節處理入手提升品質,打造具有獨特藝術魅力的旗袍。

人類社會發展史,就是一部創新史。只有不斷創新,才能更具生命活力。獨特結構設計風格與創新手工縫制技藝完美結合,打造更具藝術魅力的旗袍。

旗袍是我國傳統民族服裝,用料講究,製作工藝復雜,做工精美,彰顯莊重、典雅、華麗的魅力。結構設計採用緝省的方法,實現人體凹凸體型造型的需求。製作工藝通常在衣片部件邊敷牽帶,增強衣邊、縫的牢度。採用鑲、嵌、滾、宕的方法處理衣片邊、縫、下擺、領口、袖口等部位,達到挺括有形,造型美觀的效果。衣領製作使用粘襯助挺造型。在衣內用夾里遮擋裡面衣縫、邊、省、下擺、袖口、領口的布料毛邊和縫線線跡。

創新縫制技藝,從細節入手,提升旗袍整體造型品質。根據人體體型特徵,結構設計採取藝術分割切片塑形,不用緝省造型。內在表現為適應人體凹凸體型特徵合體造型的形體美;外在表現形成藝術分割線條的造型美。衣領製作不用粘襯等輔助材料,用手工技藝塑形,自然挺括,平整無皺,不用熨燙;不怕水洗,水洗後不變形。衣縫、邊、下擺、袖口、領口不用敷牽帶加固,不用鑲、嵌、滾、宕等工藝處理,根據衣料物理特性和不同部位造型要求,採用相應的手工技法塑型,縫塑出不同形狀、不同功能、不同結構的精美裝飾條。達到自然圓潤飽滿無褶皺,不用熨燙;自然挺括,緊密牢固,精緻美觀。衣縫、邊、角的毛邊均在外面處理,衣服裡面平整精美,不用夾里遮擋。

細節決定品質,創新縫制工藝注重從旗袍每一個細小部件、每一條邊、縫的細節入手,精心製作,追求極致。採用特殊創新針法縫制,里外均不露縫線線跡,達到精細、精緻、美觀,提升旗袍整體造型美,彰顯獨特藝術魅力品位。

㈣ 旗袍的穿著和設計的計究

中華民族傳統女性服飾之一,二十世紀上半葉由民國女性參考滿族女性傳統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礎上設計的一種時裝,是一種東西方文化揉和具象。在現時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國的女性服飾文化象徵意

甘婷婷旗袍照
義。在濃厚的封建禮教氛圍中,想要婦女如現在一般外露曲線是不可能的。傳統旗袍的裁製一直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盡管旗袍改於滿族婦女的袍子,或稱旗裝、旗服,但旗袍並不是旗裝。旗袍是帶有中國特色、體現西式審美、採用西式剪裁的時裝。旗裝是滿族婦女的民族服飾。旗裝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在袖口領口有大量盤滾裝飾。黃色是皇家獨尊之色,民眾是忌用。旗裝色彩鮮艷復雜,用料等花色品種就多樣,喜用對比度高的色彩搭配。在領口、袖頭和掖襟上加上了幾道鮮艷花邊或彩色牙子盤滾設計。由於旗裝是一種平面服飾,盤滾成為旗裝除面料外的唯一設計空間,因而以多盤滾為美。清末曾時興過「十八鑲」(即鑲十八道花邊)。清代旗袍紋樣多以寫生手法為主,龍獅腆麟百獸、鳳凰仙鶴百鳥、梅蘭竹菊百花,以及八寶、八仙、福祿壽喜等都是常用題材。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滿族之袍
旗袍是民國時期的婦女時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故將其稱之為「旗袍」。
從順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漢滿並存。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中

身穿傳統旗袍的宮廷人士
期,漢滿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日盛,甚至出現了「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情況,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一些達官貴婦中流行起來。
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於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這種服式多採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較適體。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樣式,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騎射就是比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風行一時,胡服在唐開元、天寶年間與胡妝、胡騎、胡樂同為時人趨奉,可算異域文化一次大面積的流行範例,屬於長安街頭當年的「舶來品」。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雖然又都經歷或表現出變得寬博的過程或趨勢。清代由於歷時最長,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順治年間(公元1644年),清世祖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剃發易服,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血腥殺戮,至此傳統服飾漢服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漢服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較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界,此時的清王朝正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在中國學生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始。
民國旗袍
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黃金時代,也是近代中國女裝最為光輝燦爛的時期。這時的旗袍造型纖長,與此時歐洲流行的女裝廓形相吻合。此時旗袍已經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完全是一個"中西合璧"的新服式了。先是有了"別裁派"的說法。旗袍的局部被西化,在領、袖外採用西式的處理,如用荷葉領、西式翻領、荷時袖等,或用左右開襟的雙襟。這些改革的應用雖並不廣泛,但表示了當時人們思想上的自由,旗袍原有的程式不再是必須遵循的。旗袍與西式外套的搭配也是"別裁派"的一個特點,這使得旗袍進入了國際服裝大家族,可以與多種現代服裝組合,用現在的話來說,它已經"國際化和現代化了"。20年代的旗袍仍然寬大平直;與沁時流行的倒大袖相呼應,旗袍的下擺比較大,整個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狀。但肩、胸乃至腰部,則已呈合身之趨勢。張愛玲說:"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這位以善於觀察和描述時裝的女作家所說的"初興",如果是指20年代,那"嚴冷方正"一定是她童年的印象了。
30年代末出現了"改良旗袍"。旗袍的裁法和結構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時出現了肩縫和裝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體了。有人還使較軟的墊肩,謂之"美人肩"。這表明女性開始拋棄以削肩為特徵的舊的理想形角。這些裁剪和結構上的改變,都是在上海完成的。上海鴻翔公司的後人金泰鈞先生對此堅信不疑。他本人雖未親身經歷了這一過程的全部,但他在40年代工作於鴻翔時,還可從老師傅處獲得有關於此的很多消息。這時旗袍已經成熟已經定型,以後的旗袍再也跳不出30年代旗袍所確定的基本形態,只能在長短、肥瘦及裝飾上作些變化。全世界女性們所鍾愛的旗袍,就是以30年代旗袍為典型的。而30年代的旗袍,就是以海派旗袍為楷模的。當時的上海,是亞洲時尚的中心,是社會名媛的樂園。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

鄧麗君旗袍照
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二十世紀20年代,受西方服飾影響,經改進之後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是漢族人在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後,通過不斷漢化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改良後的旗袍在20世紀30年代,幾乎成為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
30、40年代是旗袍的頂盛期,這時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旗袍
旗袍源於旗人之袍,而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屬於京派文化的。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於旗袍是女裝,所以也可以說旗袍源於旗女之袍。清初較為瘦長緊窄小袖素簡的旗女之袍,到了清末已變得寬大繁褥。辛亥革命之後,旗人多棄袍服而著大褂與褲,故20世紀10年著旗袍者極少,20年代才略有回復。鼎革後的旗袍有了質的變化,這個變化的主要發生之地,卻是上海。
清末旗女之袍與民國旗袍的主要差別有三點:
1. 旗女之袍寬大平直,不顯露形體;民國旗袍開省收腰,表現體態或女性曲線。
2. 旗女之袍內著長褲,在開衩處可見綉花的褲腳;民國旗袍內著內褲和絲襪,開衩處露腿。
3. 旗女之袍面料以厚重織錦或其他提花織物居多,裝飾繁瑣;民國旗袍面料較輕薄,印花織物增多,裝飾亦較簡約。
正是這三點差別,使旗袍發生了質的變化--從傳統的袍服變成可與西方裙服相類比的新品種。袍服是外套,是強調功能(防寒、遮體、表示身份等)的服裝種類,其審美意味是傳統的含蓄。裙服,法語中的robe或英語中的one-piece dress,雖也有著與中國袍服相仿的歷史和強調功能的傳統,但表現女性體態曲線卻也是它悠久的傳統之一;而現代裙裝則加強了這一特點,由含蓄的、理想化的、局部的表現,變為暴露、性感和全身的表現。現代西方裙裝的所有這些表現女性體態細微變化的表現而言,民國旗袍是無與倫比的。新中國成立之後,大陸穿旗袍的女性急劇減少。有一位知名人曾不無遺憾地說:"對身材較好的女子而言,不能穿旗袍實在是一大損失!"

㈤ 最近很喜歡穿旗袍,穿旗袍怎麼搭配披肩才會顯得有氣質呢

穿旗袍搭配披肩的步驟

搭配好旗袍,走在街上怕會比較顯眼,沒有氣質。旗袍裡面搭配披肩,怎麼可以顯得不文靜。旗袍搭配披肩,會使整個人顯得優雅,適合戀愛中的女孩。很多人有個誤區,覺得披肩上如果沒有衣服就會顯得很浮誇,不實用。如果你挑選一件合適的披肩,再搭配的旗袍,就可以很好的修飾不好的一面。旗袍的領口或袖口過窄,給人一種空盪盪的感覺,一件披肩可以將領口或袖口修飾一下,既氣質,還顯身材。

旗袍披肩外搭

旗袍披肩外搭荷葉披肩,點綴珍珠項鏈,再挽一個外披。二層下擺挽展外搭腰身很纖細的耳墜子,配草編吊墜耳環。點綴白銀帶扣,露出182的大長腿,極為復古。披肩最好扎一條繩子圍脖子兩圈,還可以不扎繩子而是繞脖子兩圈。打底襯衫,絕對是旗袍精品的象徵,放點襯衫上旗袍後身上的顏色就和旗袍看起來更和諧。但其實會了這種穿法,真的很方便。只要襯衫口袋設計得好一點,自己可以省下裝飾的錢還可以吸引眼球。

第一種穿法旗袍系領口,就可以直接披肩披在脖子上,衣物把手挽起來(系領口裝飾)。這樣旗袍比較緊身的款式都可以穿,領口、袖口,會把整個衣服都收起來。如果衣服比較寬鬆些,就不能穿這樣衣服了。特別要注意領口、袖口的銜接,下擺也是一樣,首尾都要完全接觸到。領口與袖口這個地方銜接得太松垮的話,旗袍就看起來比較松垮不飄逸。

旗袍最初的做法就是直接掛在脖子上,這樣穿很考驗旗袍的製作工藝,細節的地方也不容易做好,而且因為旗袍的特殊性只能是這樣穿。整個過程是比較繁瑣的,和工匠打毛衣很相似。

㈥ 旗袍的樣式

旗袍,滿語稱「衣介」。古時泛指滿洲、蒙古、漢軍八旗男女穿的衣袍。旗袍是滿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著的服飾,它裁剪簡單,圓領,前後襟寬大,而袖子較窄,四片裁製,衣衩較長,便於上馬下馬;窄窄的袖子,便於射箭。


由於袖子口附有馬蹄狀的護袖,又稱馬蹄袖。在滿族人逐漸脫離騎射生涯後,馬蹄袖已成裝飾,而放下馬蹄袖仍然是滿族人對長者、尊者致敬的禮儀。婦女旗袍的裝飾性比男性旗袍更強。領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綉花裝飾。

㈦ 有誰知道旗袍的製作方法及版型,知道的告訴我,重賞!!!

其實樓上的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我補充些,忘對樓主有幫助
旗袍製作過程(縫制順序與方法)
**一.裁剪紙型(紙型必須核對正確:肩、脇邊、下襬是否等長、等寬)
1.剪下前片獨襟(獨襟前中心留1cm縫份)
2.前片底襟疊份(剪下後之襟留6~7cm縫份)
**
二.裁剪表布(先疊出布寬,找出布紋之方向,與花紋之中心主體,用熨斗燙出中心線)
1.裁剪後片:
(將後片紙型放在布尾,領口部分及右手邊是剩布)
(縫份留法:脇邊2cm,下襬4cm,袖口0.7cm,有接袖留1cm,
肩留2cm,領口先不裁,等肩線接好,與前領一起開)
(領口與褶子用線釘做記號,或用粉片畫出褶子與領口線)
2.裁剪前片(前片因右上半身有小襟,故先裁上層布之小襟
與大襟疊份約7~8cm再與大襟疊合,剪下前片)
(縫份留法:脇邊2cm,下襬4cm,袖口0.7cm,有接袖留1cm,
肩留2cm,領口先不裁,等肩線接好,與前領一起開)
(大襟留0.5~1cm,底襟前中心留0.5~1cm,下疊份留7~8cm,)
(領口與褶子用線釘做記號,或用粉片畫出褶子與領口線)
**三.製作程序:
1.車褶子(燙出中心線,疏縫固定)照記號車縫,褶尖要用車線打結,不可回針,(褶子左右分開燙平)褶子小,褶份少時,往上倒角燙平,車完褶,下擺→斜針縫處理好,即可車布邊。
2.底襟之處理:
折0.7cm~1cm車0.8cm
3.大襟的處理:
(1)上牽條(1cm寬)
(2)裁剪貼邊
4.後身之縮燙與上牽條
5.前身之縮燙與上牽條
6.開叉之處墊叉布
7.合肩線.車縫(領口之處再回針約4~5cm,避免剪領口後分家)
8.裁剪袖口貼邊
9.做領子
10.開領口(用皮尺立起來量,比實際的領圍少3~4cm,因包括縫份)
11.上領子(回針縫固定,必須將領襯藏住,但不縫到表布)
12.接合脇邊(車縫)
13.畫盤扣位置及釘暗扣記號,底襟暗扣下墊力布,縫領勾
14.上拉鍊(齒入0.1cm)用星點回針縫固定
15.縫暗扣,領上0.8cm先縫領鉤,領角縫暗扣
16.下襬與脇邊開叉,固定下襬使用斜針或藏針縫,脇邊:千鳥縫
17.開叉止點,拉鍊止點以上固定防裂開
18.整燙,大公告成啦~~~恭喜恭喜!!!
http://www.hercity.com/enews/news/200711/0001_1314222040.html
這是關於一些盤扣以及旗袍的樣式,你可以參考
http://www.hercity.com/enews/news/200705/0006_1213311517.html
同上,也是樣式參考
http://www.kurhn.cn/bbs/read.php?tid=65
這里是製作的基本流程圖,希望有幫助

㈧ 旗袍來歷是什麼清代女性的旗袍具有什麼特點

作者:蘭州大學胡一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清代滿族人最具代表性的服裝就是袍、衫,剛開始並沒有旗袍的說法,是非旗人將這種旗人(滿人和其他民族在旗的人)傳統服裝稱為旗袍,後來由於這種說法的傳播廣泛,旗人也自稱這種袍、衫為旗袍。旗袍的出現是為方便草原民族的游牧生活,最初樣式也比較簡單,一般是圓領、大襟、窄袖、帶有扣袢,與中原傳統的寬袍大袖式的服裝有很大的區別,便於騎射。

旗袍男女老少皆可穿著,為應對不同季節的天氣特點,又分為單、夾、棉、皮等不同質料的旗袍。清軍入關占據政權後,旗人的生活深入到中原地區,也逐漸的豐富起來。隨著與其他民族(主要是漢族)的交往,旗袍的款式、風格發生了很多變化,可以這么說,有清一代旗袍一直在發展變化,並沒有什麼定型,也很難說有什麼發展趨勢,下面我具體說一下清代不同時期女性旗袍的特點。

康熙年間女子著袍情形

女性旗袍也和其他旗袍一樣,款式不斷變化。大體言之,清初尚長袍,順治後期減短至及膝,康熙初又尚長袍,康熙中期人又轉變回喜歡短小的款式,並沒有什麼固定的制式,這和我們今天的時裝流行有些相似。女性旗袍不同其他旗袍,更加註重裝飾,在領口、袖口、衣襟等地方喜歡鑲嵌花邊,京城俗稱「狗牙兒」的就是其中一種。袖口也是常做花樣的地方,比如一種稱為「大挽袖」的款型,將旗袍做成長袖,袖口遮住穿衣人的雙手,然後在袖口處布料的「里子」上綉上彩色花紋,穿的時候把長過手的這部分挽起來,這樣帶有花紋的「里子」露出來,袖口出堆成雙層,與上面的布料形成變化,比較別致。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北京城可謂引領時尚潮流之地,比如當時北京城風氣,趨向於多鑲花邊,一段時期內在北京流行「十八鑲」,紋飾非常復雜。除此之外,清人穿著旗袍常在外面搭配一件坎肩(也是一種滿族服飾,一般無袖,類似我們今天的馬夾或背心),坎肩開始時要過腰,後來逐漸縮短,女性穿著旗袍時還可以在坎肩上做一些文章,比如做緊身的款型或者加一些紋飾裝飾(和旗袍一樣,在衣襟處有很多變化)。順便一提的是,清代旗袍的開氣最早是四面,後來逐漸改為兩面,也有不開氣的。

旗袍

坎肩

參考文獻:曾慧:《滿族服飾文化變遷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

王金華、周佳:《圖說清代女性服飾》,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年。

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年。

㈨ 女人過了30歲,建議試試優雅復古的「旗袍」,這樣搭好看又氣質

旗袍是很多女性都很喜歡的,因為它優雅、 時尚 ,基本上是很多女性在正式場合都會選擇的服裝,可以將自己的氣質展示出來,優雅美麗還帶著正式感。

尤其是近幾年,市場上出現了很多種樣式的改良款旗袍,改良後更適合現代女性穿著。特別是30歲左右的女性,以前的旗袍款式會有點顯老。

不過在挑選旗袍的時候一定要和自己的皮膚狀態以及妝容是匹配的。女人過了30歲,建議試試優雅復古的「旗袍」,這樣搭好看又氣質!

我們可以找成衣店,根據自己的身高體型來定做旗袍,也可以選擇現成的款式。這兩種都各有優點,定做的會更加修身,穿起來會很合適,也能夠根據自己的身材特點來設計;在商場裡面直接購買的,價格會相對來說稍微低一點,但是未必會非常修身,因為畢竟不是根據自己的身材量好的,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來選擇。

1、古典旗袍

①花色的選擇

花色的選擇是挑選旗袍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選得不好會起到相反的效果,非但不能夠讓人看起來優雅大氣,相反會顯得非常廉價,就像上圖的這幾款就盡量不要選擇,因為這樣的圖案會讓人看起來有一點像飯店門口的迎賓。

花紋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可以是素雅一點的,也可以是繁雜一點的,如果喜歡素雅一點的就可以選擇這種接近於純色的,沒有什麼圖案的這種,但是質感是很重要的,在加上剪裁就會襯得人非常有氣質。

②材質的選擇

旗袍的材質也是決定你穿著效果的重要因素,因為本身選擇旗袍就是想要優雅的氣質,所以在材質的選擇上,一定要選擇棉麻的或者真皮的材質,這種材質不做成旗袍,隨便做成什麼衣服,都會優雅又有氣質。

③衣領、袖口的選擇

不同的衣領會有不同的效果,這就顯示出了定做的重要性了,定做的話,裁縫可以根據你的身材臉型來為你選擇適合自己的衣領。

如果是買成衣的話,同樣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臉型來選擇,如果覺得自己的臉偏大,那麼你就可以選擇立領的或者V領的,可以很好的削弱你的臉部線條,同時將你的頸部線條拉長,會顯得人更精神一些。

袖口依然很關鍵,袖口還分很多種款式的,有長袖、短袖、無袖、七分袖等等,同樣也要根據自己的身材來選擇,如果是胳膊比較粗一點的女性,可以選擇長袖、喇叭袖或者七分袖,總之就是不要選擇短袖,不要讓它露出來,把肉肉藏起來,就能夠讓手臂看起來更加的纖細一些。

④裙長以及開叉的選擇

長度是決定你穿起來有沒有氣質的很重要的因素,當然,長度也要根據身高來決定,如果是個子高的女性,可以選擇長款的,長款的看起來會更有氣質,再搭配一雙高跟鞋,妥妥的氣質美女。

如果是個子比較矮的女性,就要選擇短一點的款式,但是旗袍本身就是來凸顯氣質的,所以長度也不要過於的短,到膝蓋上面一點點就可以,如果太短會讓人看起來帶著一些風塵。

開叉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但是個人建議最好是開一點點的叉,就這一個「小口子」,在氣質上會起到很大作用,有了這個小叉,會讓人在優雅中帶著一點點的嫵媚,而且旗袍本身就是有一點直筒的感覺,尤其是長款的,如果沒有這個叉走起來路也不是很方便,但是有一點值得大家注意一下,叉不要開的太高,太高容易走光不方便。

在搭配上,其實並不用花太多心思,因為旗袍就是能夠輕易地讓人有氣質的一件衣服,如果過多地去裝飾,反而會起到相反的效果,會讓你看起來身上的元素太多,一時間讓人不知道該看哪。下面我分兩種款式,整體為大家介紹一下,應該怎麼搭配,會增加氣質,還不會很復雜。

(1)古典旗袍

這種款式的旗袍,會更有古典美的味道,更加的適合四十多歲的女性,會讓穿著的人看起來更知性,如果您是四十多歲的女性,在顏色上就可以選擇大氣一點的顏色,比如這種偏向於咖啡色的顏色就是非常完美的選擇,在莊重中又帶有一點雅緻。

款式上最好是選擇這種寬松的款式,可以很好的將身材上的缺陷遮蓋起來,如果本身身材就很好的,就可以選擇能夠凸顯身形的款式。鞋子搭配一雙簡單的高跟鞋,再提一個復古的手袋,就是一身不錯的搭配了。

(2)改良旗袍

改良旗袍在古典優雅的同時加入了一些 時尚 感,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會覺得身材偏胖不適合穿旗袍,但是並不是這樣的,就比如傅首爾,她的身材就不是很瘦的那種,但是穿著旗袍完全不會覺得不妥,相反會更有氣質。

這種的款式搭配高跟鞋會很不錯,也可以選擇這種帶一點點跟的,不累還有氣質,發型可以選擇和衣服圖案顏色接近的發飾,將頭發簡單的梳一下,其實也沒有搭配什麼,但是穿著效果上還是會有很大不同的。

旗袍其實是很好穿的,如果對身材有很大的自信,可以選擇凸顯身材的偏向於古典旗袍的款式,如果對身材沒什麼自信,就可以選擇改良後的,更像那種普通裙子的款式,無論哪種都會是很不錯的。

㈩ 幼兒園大班手工卡紙旗袍作品圖片大全、塗色製作方法、視頻教程

幼兒園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文化教育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文化自信。旗袍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傳承,跟孩子一起進行旗袍手工卡紙製作有利於孩子了解旗袍,生動了解中華文化的傳統美,下面我們來介紹幼兒園大班手工卡紙旗袍作品圖片大全、塗色製作方法、視頻教程,以供參考。

材料准備:白紙、彩色卡紙、剪刀、彩色筆、鉛筆、絲帶、膠棒

製作過程:

1、用白紙裁剪一張長方形長條,長:寬比例大概為1:3;然後對折白紙,畫出左/右半邊旗袍外形;

2、按第二步畫好的外形,疊著剪出旗袍外形;

3、將白紙外形用鉛筆描在彩色卡紙上;給旗袍描上花紋,勾出細節;

4、給旗袍畫上領口線、袖口線、腰間裝飾、盤扣裝飾等細節;

5、根據自己的喜歡給旗袍上色,在背面粘上絲帶,用膠棒塗滿膠後粘到另一張卡紙上。

用手卡結合實物,寓教於樂,在創作中培養孩子的審美,感受旗袍的優雅,感受傳統文化的美好。不要局限孩子們的想像力,讓孩子們按照自己的想法給旗袍添上更有樂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