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中國人為什麼要繼承旗袍馬褂
擴展閱讀
什麼皮衣最牢固 2025-07-05 15:30:54
童裝尾單怎麼盈利 2025-07-05 15:17:44

中國人為什麼要繼承旗袍馬褂

發布時間: 2023-01-14 09:09:42

① 長衫套馬褂,馬褂長衫為什麼是民國男神們的標配

馬褂長衫為什麼是民國男神們的標配?如此穿搭知性與儒雅一覽無余

民國是我國歷史中一個比較特殊的時期,雖然僅歷時38年時間但卻最復雜、最動盪。作為「以舊替新」的突出代表,民國在這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從政治、經濟、文化到國民生活,幾乎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

1912年—1949年民國存續期間,社會的各個方面都參與到了這場變化之中。政治體制、文化形式、思想意識、服飾理念等,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翻天覆地的革新。

而這場轟轟烈烈的革新活動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伴隨著戰爭、革命、政治、社會體制的巨變。

可以說生活在民國期間的老百姓,深切體會到了社會生活與文化觀念的變化。在這一系列變化之中比沖擊力最強的就是服飾文化變革,從「上衣下裳」的傳統服飾形制,直接過渡到了充滿創新與現代元素的服飾理念。

僅在短短的幾十年滄桑巨變中,就結束了傳統服飾歷時千年的「衣冠制度」。並且完成了由古典到現代、由中式向西式的「華麗轉身」。

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出民國雖然僅有38年歷史,但是卻集中完成了以舊替新、西化發展的歷史進程。

但是非常值得大家注意的是民國時期,男女服飾文化雖然都產生了非常巨大的形制變化。但是相比較於女性服飾文化來說,男性服飾在變革方式、外觀、形態等方面,卻存在著內涵、文化以及風格等方面的巨大差異。

簡而言之民國時期男性服飾在順應時代變化的過程中,同時也產生了獨具自身特色的服飾文化。而這種服飾文化的突出表現就是,雖然對西方男式服裝元素有所借鑒,但卻保留了極具中國意蘊的服飾元素,「長衫馬褂」就是其中最值得玩味的民國男裝標配。

民國男神的標志性服飾「長衫馬褂」

民國男性服飾從外觀和搭配上來看既有完全西化的西服套裝,同時也有保留了傳統韻味的長衫馬褂。對於很多曾有過留學經歷或上過大學的男性來說,他們的服飾搭配多以西裝、領結、領帶、皮鞋為主,當然再搭配一個西式禮帽看起來就會更加洋氣。

事實上民國時期男性服飾文化變革,其實主要體現出了審美取向、思維意識方面的變化。當然,也彰顯出了生活方式、價值理念等方面的時代特色。

筆者認為民國男性服飾的文化特色從大方面來講,其實也是時代變革中留下的深刻印記。

「長衫馬褂」、禮帽、皮鞋既體現出了中式服飾的內涵,同時也點綴出了西式服飾元素。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民國男性的服飾搭配,既有對傳統服飾的繼承與發展,同時也有貼近西方思想與人文理念的過渡

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歷史事件中,不難看出「改服易制」不僅需要極大的決心,同時也是社會大變革時期的一個突出代表。

民國是在推翻清朝封建統治廢墟上建立起來的,同時又受到了西方現代思想的巨大沖擊,這其實才是當時「改服易制」的根本原因。

1.民國男神標配服飾長衫馬褂

長衫、馬褂、禮帽、皮鞋是民國時期男性服飾的標配。除了禮帽與皮鞋是舶來品之外,長衫與馬褂的服飾歷史卻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雖然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長衫是清朝時期男性常服,但事實上這種形制的男性服飾在明朝時期,其實就已經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服飾了。

(1)長衫乃明朝「道袍」

據史料記載長衫又稱長褂或中式長衫等,這種類型的男式服裝早在明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並且是明朝士大夫群體的家居服飾,外形有一點類似於「道袍」形制。但是顏色以及配飾方面卻更加靈活,尤其是在制衣材料和理念上也遵循了多變的原則。

明朝時期的長衫或者說「道袍」,外形肥大、剪裁隨意穿起來十分飄逸灑脫,交領設計也給人一種凝聚了千年歷史的古風色彩。

但是民國時期的長衫卻一改肥大印象,在設計上主要依照個人身形量體裁衣,並且遵循肩背立體、腰線隨體的制衣風格。

(2)民國長衫服飾形制

同時還將交領改造成了看起來更加整潔的小圓領,長度基本上都在腳踝部以上小腿中下側。大襟採用右衽的方式相對來說立體感更強,同時下擺處單側或雙側開衩。相比較於明朝士大夫的「道袍」來說衣身更為緊致,袖口多以窄袖為主不用馬蹄袖。

袖長一般都會遵照馬褂袖的長短齊平,穿在身上之後不僅更加合體而且更能體現男性身材魅力。當然長衫的長度也可以長至足跟,但對於個人比較矮小的人群來說,這種長度的長衫其實並不合適。所以只有身材高大的人群穿長衫才會更加挺拔俊美。

(3)長衫為民國時期的常禮服

民國時期的長衫既可以作為常服,同時也可以在正式場合作為禮服,筆者認為如果從本質上去分析可以發現,長衫其實就是長袍的一個分支。長袍有棉、夾之分簡而言之就是單者為長衫雙層為襖。也就是說春夏秋三季穿長衫,較為寒冷的冬季則穿棉袍。

長衫除了借鑒了明朝的「道袍」形制之外,其實遵循看清朝服制理念加以改進。在清朝時期長衫是清會官民常服,尤其是清朝後期長衫還被男性群體當做常禮服。 尤其是到了民國時期長衫在男性群體中更為流行,無論是官商、文人還是政客,基本上都以一襲長衫作為日常著裝。

(4)民國男性常服「長衫」的寓意

長衫既遵循了明代漢族男性服飾樣式與文化內涵,同時也借鑒了滿族服裝的文化特性。這種極具民族魅力的男式服裝既非常注重,服裝面料本身的外觀效果又特別依賴平面性的裝飾表現。如果從文化內涵去分析則暗合「天人合一」的人文理念。

長衫作為一種最能代表民國男性服飾特徵的服裝,在男性服飾的表層文化映襯之下,其實還隱含著更加深層次的文化規律。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長衫以服裝為媒介,其實最想體現的是文化的統一與融合性。

漢族、滿族、西方文化三者融會貫通之後,民國男性的標志性服飾長衫馬褂就此被載入史冊。可以說長衫馬褂所體現出的文化特色,其實並不單純是民國時期的服飾文化,而是一種推陳出新、中西結合之後的文化彰顯。

筆者認為民國男服長衫馬褂不僅繼承了,古老的傳統衣冠制度和中國服飾文化的深刻寓意。同時,也表現出了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碰撞與融合。雖然長衫屬於明朝士大夫常服,而馬褂則是清朝時期的日常便服,但是長衫設計與剪裁中的修身、立體理念,卻是完完全全的西方服飾文化理念。

民國男性常服「長衫」的文化內涵

1.「長衫」的思想與文化碰撞

長衫作為民國時期眾多男性的標配服飾,並不是一蹴而就突然出現在民國裁縫鋪中。相信大家都知道民國時期的社會非常混亂,清朝的遺老遺少、西化的留洋學子,以及各個國家的僑民都匯聚在當時社會中。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如果大家有幸穿越至民國,就會發現大街上腳步匆忙的行人,彷彿是不同時代、地域、文化的大雜燴。

既有身著清朝便服留戀故國的清朝遺民;同時也有身著西裝頭戴禮帽的時尚先鋒;還有黃頭發藍眼睛白皮膚的「老外」。

但是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最扎眼的卻是,身著一襲長衫、馬褂、頭戴禮帽、腳穿皮鞋,手中拄著一根「文明棍」的民國男神們。這些人基本都有較好的家世和較高的學識,言談舉止中既可以之乎者也還能冒出幾句洋文。

筆者認為從這個角度去分析身著長衫馬褂的民國男子,不難發現他們的內心中既有對過去的留戀,同時也有對新鮮事物的好奇與渴望。大家印象中的眾多民國文學家,其實都是一身長衫馬褂的男神形象。

2.「長衫」服飾文化內涵

如果從文化內涵角度去分析「長衫」,其實這種服飾就是多種文化融合之後的變體。而在各種文化相互融合過程中既有排斥也有妥協,從長衫的外形來看就是一種中式男裝。但是其剪裁理念與設計思維卻充滿了西方味道。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長衫作為民國期間,中國男子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服飾,在20世紀30年代左右可謂風靡全國。並且與中山裝、西裝兩個強勁的對手,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服飾文化態勢。而這種態勢的根本原因就是多種思想與文化相互雜糅。

大家可以試想一下存在了幾百年的滿清王朝,雖然在辛亥革命的炮聲之後土崩瓦解。但是其形成的獨特文化底蘊與習俗精神,其實根本不可能像政體一樣瞬間垮台。所以民國時期的很多思想其實依然有清朝的影子。

雖然民國時期產生了很多新思想,再加上不斷輸入西方文化意識,導致生活在當時的人們出現了新舊思想融合的現象。但是很多沒有接受過教育的老百姓,或者說對清朝依然心懷留戀的民眾,其實依然無法接受西裝或其他「洋裝」。

所以在民國老百姓的心目中中式服裝,依然是他們的日常家居服飾。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也並不是所有人都穿得起「洋裝」,所以融合了中西服飾文化以及經過改良的長衫,就變成了普通民眾最青睞的服裝樣式。即使是在政商以及文化圈長衫也依然備受青睞。

筆者認為長衫馬褂不僅體現出了,思想、文化、習俗的交鋒與相融,同時這種極具中國特色的男性服裝,在點綴了西方服飾元素之後,反而更能體現出獨具東方魅力的形體美。同時,也可以映襯出民國時期男性的儒雅與知性。

結 語

民國時期男性標配服飾長衫馬褂,不僅體現出了社會變革時期的服飾文化創新,同時也彰顯出了中國古代衣冠制度的延續與發展。如果說旗袍是中國近代服飾文化歷史的巔峰,那麼民國男子長衫服飾文化就是現代男性服飾的先導與啟蒙。

筆者認為民國長衫服飾文化對於解讀,其實也可以作為當今中國男裝文化的重要依據,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非常具有研究價值。現代社會中的男裝雖然也大都以西方理念為主,但是近年來興起的中國風服飾也大有返古趨勢。

【參考文獻】

姚歲歲《民國長衫結構與工藝研究》

王凱《長衫旗袍里的「民國范兒」》

薛雁《論民國時期女性旗袍與長衫之差異》

江玲君《長衫、旗袍、中山裝 ———試論中國國服的勘定》

② 簡述中山裝或旗袍的特點和影響。從他們的演變中你怎樣理解民族服裝的繼承和發展。

中山裝
中山裝(Chinese tunic suit)是在廣泛吸收歐美服飾的基礎上,近現代中國國父孫中山先生綜合了西式服裝與中式服裝的特點,設計出的一種直翻領有袋蓋的四貼袋服裝,並被世人稱為中山裝,此後中山裝大為流行,一度成為中國男子最喜歡的標准服裝之一。 由於新中國開國領袖毛澤東經常在公開場合穿中山裝,西方也習慣稱呼中山裝為「毛裝」。在1960和1970年代,億萬中國成年男性大多穿著中山裝。 20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西裝和其他時裝逐漸開始流行。雖然您中山裝在民間逐漸被人們遺忘,但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國家領導人在出席國內重大活動時,依舊習慣穿著中山裝,比如國慶大閱兵等等! 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60周年華誕胡錦濤主席等國家領導人身著中山裝面向世人、面向世界!
http://ke..com/view/1647.htm
旗袍
http://ke..com/view/.htm

③ 旗袍馬褂也是漢族的不是滿族的清朝是抄襲我們漢族。。

其實清朝服飾就是明末的民裝漢服,圓領長衫是明末圓領袍為了方便系扣位置從肩膀移動在胸前形成廠字襟圓領長衫,(受廠字襟弧形立領布扣女裝影響加上了立領形成廠字襟弧形立領長衫),明末女裝立領長衫,斜襟方立領金屬扣是貴族穿的,廠字襟弧形立領布扣是民女穿的。男女款還有短款的圓領對襟立領對襟圓領廠襟立領廠襟是罩甲比甲和圓領袍改的,方立領金屬扣是貴族女子穿的,弧形立領布扣是民眾穿的,也就是馬褂。當時交領已經不流行了細帶位置在腰間,彎腰很麻煩,因為廠襟確實很方便系扣位置在胸右,高立領卡脖子不舒服,低立領不好看又不暖和,領子改成弧形很舒服好看。在明末當時所有民裝都這么穿,包括滿族自己。到了清朝中期貴族女性才開始流行弧形立領,廠襟,布扣。清朝中期後逐漸被民間款式取代。清初剃發令和易服是兩件事,易服就是讓所有官員穿滿族設計的朝服和常服,旗人包括漢旗穿滿族服飾罷了,民間該穿什麼穿什麼。滿人當時是沒什麼服飾特點,滿族特點就是馬蹄袖披領旗頭套著其它民族的服飾穿,他們直接照搬漢人改制的樣式上保留了一些細節,馬蹄袖,披領,旗頭就是所謂的滿族服飾了。清朝漢人滿人其它少數民族穿的並沒有什麼區別,不過是細節不同罷了。明朝之前56個民族大部分民族他們的服飾都是交領都漢化了但是保留了一些細節,到了明末又是一次漢化。所以漢服並沒有滿化,反而是滿族服飾漢化了不光是滿族,其它一些民族也是穿著清朝流行的服飾戴著自己民族的頭飾和帽子,清朝流行的長衫少個袖子就是藏袍了。旗袍是立領漢女裝去掉琵琶袖改為直袖,腰部收腰,高開衩,立體裁剪形成旗袍。漢女裝就是明朝弧形立領廠字襟的女長襖女長衫。

④ 為什麼年輕人更支持漢服而老年人更支持馬褂旗袍

每個年齡段有不同的追求,就像不同年級的人對與感情一樣,這個衣服也是一樣的,漢服作為女孩子來說是一種漂亮,自信,時尚,所以選擇去穿漢服,而作為老年人來講,可能體現的更是內斂,內涵,氣質,大方,所以,她們自然也就選擇比較 有代表性的旗袍或者是旗袍外套。

⑤ 為什麼日本動漫中國人的形象都是旗袍馬褂

概述
旗人之袍與旗袍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而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把旗袍視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雖看似無大錯,卻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

旗袍起源
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民國之初,剪辮發,易服色,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倒大袖與新樣式旗袍的延生創造了條件。二十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黃金時代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是中國旗袍最燦爛的時期。尤其是三十年代,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基本完成旗袍文化走向經典的過程,四十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經過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經典相對穩定,而時裝千變萬化。但時裝設計師常從經典的寶庫中尋找靈感,旗袍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風姿再現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旗袍曾有過燦爛的一瞬 。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服裝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 從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六年,中華傳統文化的遭遇浩劫,旗袍文化也被冷落。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放之初,被冷落了三十年之久的旗袍文化顯得有些落伍。近十幾年來,時裝中重新出現的旗袍,在國際時裝舞頻頻亮相,風姿綽約有勝當年,並被做為一種有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交禮儀場合。
所以在國外看來旗袍是中國人的傳統服裝;

馬褂原本是滿族騎馬時穿著的服飾,在長袍外面套馬褂,有「長袍馬褂」的美稱。馬褂分為大襟、對襟、琵琶襟等多種形式,滿族騎射時穿著的一種褂子,後成為日常罩於袍子外面的服裝。對襟,四面開禊,長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將袍袖卷於褂袖上面,即所謂大、小袖。清朝沈陽滿族詩人繆潤紱描述說:「捲袖長衫稱體裁,巧將時樣斗妝台,誰知低護蓮船處,爭及羅裙一擊來。」可見當時滿族捲袖服飾極為時興。清初,穿馬褂僅限於八旗士兵,至康雍年間滿族男子穿用馬褂的習俗已盛行,青年喜著馬褂以示武勇。以後,由於清帝提倡騎射,經常以馬褂賞賜臣下,竟成為一種「禮服」。皇帝賞給「黃馬褂」也成為極高的榮譽。[1]
馬褂,是滿族男子騎馬時常穿的一種褂子。為了騎馬方便,在長袍的外邊套一種身長至臍、四面開禊的短褂、馬褂以御風寒。現在許多滿族人所穿的對襟小棉襖,就是從馬褂演變過來的。客家又叫對襟衫,馬褂套在旗裝或稱滿式長衫的外面穿用,有些類似背心或外套,故穿著整齊又稱為「長衫馬褂」。
因為連皇上也穿的,又能特顯中國文化的,簡單又方便,男女老少都能穿,便普及於國外!

⑥ 日漫中的中國角色為什麼總穿旗袍馬褂

哈哈,我想這應該就是代表中國角色的既定形象吧,像是我以前看的銀魂里的神樂神威,亂馬二分之一里的珊蒲,魔法少女小櫻裡面的小狼,還有大家最最熟知的拳皇裡面的春麗,都是日漫中典型的中國形象,女性角色永遠離不開包包頭和旗袍,男性角色也一般是馬褂加上老北京布鞋,而且他們貌似功夫都不錯。其中中國角色的武器有油紙傘,符咒羅盤,太極八卦等,都是反映了一些中國傳統技藝的,這些和著旗袍馬褂,應該是反應了古中國在日本人心中是神秘而強大的形象,這也反映了日本對古代強大的中國的崇拜。

但如果要問起來,為什麼不選擇漢服作為中國人的代表形象服飾呢?或許是因為漫畫中的中國人都會武功,而漢服不好活動,旗袍既方便活動,又可以展現女性角色的魅力和性感,與之相對的男性角色自然就選擇馬褂了,這樣大家一眼就可以看出來是中國角色。當然其實日漫中很多角色,都是穿著富有他們當地特色的服飾,其中的歐洲人常常穿著盔甲帶配劍,要說起來的話,現在歐洲大街上也沒人這么穿呀。

所以我想日漫中的中國角色選擇旗袍馬褂,只是具象化的中國形象的象徵之一。

⑦ 為什麼許多漢人喜歡滿族的旗袍馬褂與辮子,難道漢族沒有自己的文化么

蘿卜白菜,各有所愛!有些漢人喜歡滿族的民族特色服飾也是很正常的現象!
漢族也有自己的服飾,比如唐裝、漢服,也有許多人喜歡的!不能以偏概全了!

⑧ .中國漢族的傳統服飾的來歷和特色是什麼

中國漢族的傳統民族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主要是指約公元前21世紀在至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近4000年中,以華夏(漢後又稱漢民族)民族文化為基礎,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華夏民族文化風貌性格,區別於其它民族的傳統服裝的裝飾體系;

或者說:「漢民族傳統服飾(漢服)」是從夏商周時期到明朝,華夏(漢)民族所著的、具有濃郁華夏(漢)民族風格的一系列華夏(漢)民族服飾的總體集合。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8)中國人為什麼要繼承旗袍馬褂擴展閱讀

紋飾配件

漢服包括衣裳、首服、發式、面飾、鞋履、配飾等共同組合的整體衣冠系統,濃縮了華夏文化的紡織、蠟染、夾纈、錦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了錦綉中華、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美譽。

紋章布料

布料

主詞條:錦、絹、綾、羅、帛、布、棉、麻、紗

漢服布料自黃帝以來主要有薴麻和蠶絲兩種,總稱為布帛,分別由典枲、典絲執掌,另設掌葛徵收做葛布的薴麻。葛布又稱為夏布,是喪服、祭服以及深衣的布料。夏布中的細密者稱為紵絲。夏季服葛麻紗羅、冬季以絲綿充絮,故稱為冬綿夏葛、夏紗冬縐。

⑨ 馬褂長衫為什麼會成為民國男神們的標配

我們看民國的影視作品或者民國時期的歷史文獻中記載可以發現,民國時期的男生都會穿馬褂長衫,從中可以表現民國時期男人的知性和儒雅。那麼為什麼民國時期的男人要穿馬褂長衫呢?其原因就是民國時期男生的服飾正在順應時代的發展,同時也融合了中國本身的文化特色。所以馬褂長衫的服飾特色就是借鑒了西方的西裝。

三、馬褂長衫的意義

馬褂長衫是民國時期特有的文化標志,它象徵了我國民國時期因為西方思想文化的沖擊而發生的轉變,這種思想轉變表現在我們的生活方方面面,尼瑪褂長衫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標志,對我們的服飾發展是產生了深遠影響。

⑩ 為什麼有人說說旗袍馬褂的復興是大勢所趨呢

從清末過來的旗袍、馬褂,在民國年間出現分化,經過改良,旗袍乘勢而上,一枝獨秀,成為民國女性最具代表性的服飾,而馬褂雖然一度也有相當的擁躉者,但是日漸沒落。何以出現這種情況?與服飾自身的特點有關。

先說馬褂。在形制、款式上沒有變化,一成不變,穿長衫、套馬褂,戴瓜皮帽,這樣的形象有暮氣沉沉之感,缺乏生氣。這樣的服飾不淘汰,還淘汰誰?

旗袍美麗,穿旗袍的女人漂亮。旗袍不僅成為民國時尚,也成為中華女性的代表性服飾。

回到題目,說旗袍馬褂的復興不是大勢所趨,這是一個偽命題,但是旗袍可以為大多數女性接受是事實,因為旗袍展示了女性的風情美,每個女性的衣櫃里都應該至少有一件旗袍。只是現在的社會是多元的,服飾是多樣的,要每個女性每天都穿旗袍並不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