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旗袍最能體現中國女性的美,你知道它是怎樣由來的嗎
最早的旗袍雛形可以講到明朝時期,那個時候出現明立領的衣服,後面移交到滿族女子的長袍上,滿人一般稱為旗人,所以這件衣服就叫做“旗袍”。服飾是一個時代和國家的象徵,中國歷朝歷代每個朝代服飾的樣子都不一樣,都有屬於自己的特色例如漢服等等。女性在中華民國時期最常穿的衣服旗袍,不單單展現了東方服飾的美,還可以東方女性的美展現出來。
現在旗袍不單單活躍在國內,還出了國門,受到了許多外國人非常喜愛。旗袍是東方美東方氣質的體現,上海女人可以穿出旗袍的韻味,害羞中帶著些恬靜清新,充分展現出東方的秀氣,氣韻之美。
『貳』 關於清朝時期的女性服裝
滿族的衣著服飾,基本上是沿襲女真族。
滿族人喜歡穿「旗袍」,清朝統一全國以後,旗袍主要為婦女穿用,樣式有所發展並講究裝飾,為圓領、對襟、左右開氣、袖端平直的長袍。清代婦女旗袍還時興「大挽袖」。袖長過手,袖裡的下半截彩綉採用多種與袖面不同顏色的花紋,然後將它挽出來,別致、美觀。滿族婦女一般都穿長度到腳的寬長袍,外面再罩一件像背心的坎肩。
滿族婦女的鞋極有特色。以木為底,鞋底極高,類似今天的高跟鞋,但高跟在鞋中部。上下較寬, 中間細圓,類似花盆。
清代滿漢婦女多穿裙裝和套褲,裙子以長裙為主,群式多變。如早期時興「月華裙」,在裙中褶襇內有花紋圖案,好似月色映照下的美景。中期流行的「鳳尾裙」用金銀線將各裙片拼和連接,宛如鳳尾。乾隆年間,婦女喜歡穿鑲粉色邊的淺黃色衫,下配綉花邊的裙子和褲子。咸豐、同治年間在鳳尾裙基礎上改革成為「魚鱗百褶裙」,即在裙下擺處用線交叉相連,使之能展能收,形似魚鱗。在清朝前期,男從女不從的變動政策,使清初滿漢女裝保留各自的形制和特色。隨著滿漢兩族交往的日益頻繁,女性服裝漸趨融合。
清帝服飾完全介紹(超級漂亮圖圖
袞服
型制:前後及兩肩共四團金龍,左肩日,右肩月,並飾有萬壽篆文和五色雲紋。
穿著場合:祭圜丘、祈谷、祈雨
『叄』 清朝宮廷里女子穿的旗袍的顏色有什麼意義有貴賤之分嗎
旗袍是現代流行服裝之一,在國際服飾櫥窗里,享有很高的盛譽。旗袍是從滿族古老的服裝演變而來的。
旗袍,滿語稱「衣介」。古時泛指滿洲、蒙古、漢軍八旗男女穿的衣袍。清初衣袍式樣有幾大特點:無領、箭袖、左衽、四開衩、束腰。箭袖,是窄袖口,上加一塊半圓形袖頭,形似馬蹄,又稱「馬蹄袖」。馬蹄袖平日綰起,出獵作戰時則放下,覆蓋手背,冬季可禦寒。四開衩,即袍下擺前後左右,開衩至膝。左衽和束腰,緊身保暖,腰帶一束,行豬時,可將干糧、用具裝進前襟。男子的長袍多是藍、灰、青色,女子的旗裝多為白色。
滿族旗袍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旗袍外套上坎肩。坎肩有對襟、捻襟、琵琶襟、一字襟等。穿上坎肩騎馬馳聘顯得十分精幹利落。
在滿族南遷遼沈,入中原後,與漢族同田共耦,受漢族「大領大袖」服飾的影響,由箭袖變成了喇叭袖,四開衩演變為左右開衩。
至本世紀30年代,滿族男女都穿直統式的寬襟大袖長袍。女性旗袍下擺至(左骨右干)(小腿),有綉花卉紋飾。男性旗袍下擺及踝,無紋飾。40年代後,受國內外新式服飾新潮的沖擊,滿族男性旗袍已廢棄,女性旗袍由寬袖變窄袖,直筒變緊身貼腰,臀部略大,下擺回收,長及踝。逐漸形成今日各色各樣講究色彩裝飾和人體線條美的旗袍樣式。由於旗袍非常適合中國婦女的體形和賢淑的個性、民族的氣質,後來這一源於滿族的傳統服裝漸漸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朵苛葩,受到國內外婦女的青睞和贊賞。
馬褂
『肆』 旗袍作為最能展現中國女性之美的服裝,它的起源是什麼
旗袍是清代的旗人之袍,誕生於20世紀初葉,盛行於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上個世紀20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點,三十年代它到了頂峰狀態,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中國各地。
當時上海是上流名媛,高級交際花的福地,她們熱衷於游泳、打高爾夫、飛行術、騎馬,奢華的社交生活和追趕時髦,註定了旗袍的流行。由於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後來出現了「改良旗袍」,從遮掩身體的曲線到顯現玲瓏突兀的女性曲線美,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舊有模式,成為中國女性獨具民族特色的時裝之一。
(4)清朝女人為什麼喜歡穿旗袍擴展閱讀:
旗袍面料的選擇:
旗袍選料是很廣泛的。日常一般穿用的旗袍,夏季可選擇純棉印花細布、印花府綢、色織府綢、什色府綢、各種麻紗、印花橫貢緞、提花布等薄型織品;自製的短旗袍,輕盈、涼爽、美觀、實用。春秋季可選擇化纖或混紡織品,如各種閃光綢、滌絲綢、以及各種薄型花呢等織物。
這些織品雖然吸濕性、透氣性差,但其外觀比棉織品挺括平滑、絢麗悅目,在不冷不熱的季節中穿用很適宜。
『伍』 中國女人為什麼都愛穿旗袍
旗袍有女性國服之稱,是展現東方美的極佳選擇,它以立體式修身剪裁為主,強調展現女性的曲線,因此旗袍最易打造S型的體態,同時又不失東方女性特有的內斂與優雅。
一、旗袍的起源旗袍是我國一種富有民族風情的婦女服裝,是中國女性的傳統袍服,始於清朝的旗人著裝。經過辛亥革命及現代的改良,保留了傳統旗袍的服飾工藝,使其更加符合對人體的表現。
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戰國至漢代曾為人所重,後世的袍服或與深衣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
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滿漢並存。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到了清代後期,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一些達官貴婦中流行起來。
到了20世紀20年代,受西方服飾影響,經改進之後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是漢族婦女在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後,通過不斷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
於是今人皆曰裙是漢人婦女的服裝,卻不知兩三千年來中國的婦女們本是袍、裙兼施,以袍形長衣為傳統的禮服,但因時代變遷,便有袍裙夾雜的糾葛,亟待澄清。
台灣就曾針對旗袍的問題有過一場正名運動,將對近代漢籍女袍之名旗袍正名為祺袍。去其歧義,取其吉祥之意。顧證名實,澄清訛誤庶幾名歸實至,順理成章。
中國婦女有多種袍服,上下兩三千年一脈相承,更不應只以旗袍一詞涵蓋一切。為何必改旗袍為祺袍,因中國婦女之袍服,乃兩三千年來的古禮,而旗袍一詞起源甚晚,只三百餘年,和可當三千年女袍之實?
旗袍是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就袍服的演變過程看,袍服的演變史就是一部民族的融合史,文化的交融史。旗袍不是完全的古典,更多的一種精神,一種文化的蘇醒,一種懷舊情懷。各位看官,你說呢?
『陸』 為什麼清朝人都穿旗袍
滿族本身是騎馬狩獵的民族。男子和女子的衣服大多要適應畜牧生活。旗袍例外,旗袍是滿族貴族的象徵。貴族女子以穿旗袍為美。
『柒』 清代的旗袍有什麼特色
旗袍,最初即「旗人之袍」。說起它的來歷,有這么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傳說:清朝入關,滿人一統天下,旗人的服飾傳入中原。一個叫黑妞的滿族漁女,皮膚雖黑但很有光澤,人長得很俊俏,身材又好,被譽為「黑里俏」。她為了方便打魚,就把原本的大套「一統江山」裙,剪裁成窄小的扣裙便裝。後來,這個黑妞被選入皇宮,封為「黑娘娘」。旗袍就是由此流傳開來的。這是最普遍的旗袍起源的說法。
旗袍的特點、款式、接觸的社會層次也在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其特點是腰身寬松、平直,袖口寬大,衣長至腳踝。到了清朝後期,「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臉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裾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
『捌』 旗袍的意義和象徵是什麼
1、旗袍文化內涵是中國女性解放的象徵
旗袍文化內涵不僅僅是傳統象徵,還是中國女性解放的象徵。中國的古代婦女服飾,基本都是保守為主,在辛亥革命運動之後,上海掀起了女權運動浪潮,當時上海的女學生們無不年輕、時尚,是旗袍文化內涵傳播流行的先驅者。以至社會各行各業、都市名媛、時尚人物紛紛效仿女學生們的打扮。
近代旗袍是中國女性服飾禁錮解放後的產物,隨著「五四」運動推向高潮,隨著旗袍的不斷創新,旗袍徹底擺脫了過去的老面孔,改變了中國女性長期以來束胸寬袍裹臂的舊貌,讓女性體態美和曲線美充分展示出來,把歷來飽受封建時代壓制的女性臵於服飾藝術的浪尖上,同時非常明確地提出對於禁慾主義的一種反抗,旗袍文化內涵的變革為女性解放立了汗馬功勞。
2、旗袍文化內涵是世界對於「中國風」的詮釋
旗袍文化內涵是世界對於「中國風」的詮釋之一,一件旗袍往往包含了多種中國風元素。近年來中國風深深影響著國際時裝界,旗袍文化內涵受到了眾多大咖設計師們的青睞,大膽突破了旗袍原有模式,融入了時代創新精神,注入了時代的血液,賦予了青春的活力,用一種嶄新的觀念,抒發著一種嶄新的情懷,展現了旗袍文化內涵。
舉個例子,在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中國作為下一屆舉辦國,要表演一個節目。中方代表團派出的是14名中國女孩,身穿改良的短旗袍,紅底白色大牡丹花為圖案的傳統花色,用傳統的琵琶、二胡等民族樂器共同演奏了中國樂曲《茉莉花》,富含濃郁的「中國味道」,把「中國風」吹向全世界,旗袍文化內涵那獨到的韻味,全世界眼睛一亮,為之驚嘆、羨慕。
3、旗袍文化內涵是近代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象徵
旗袍文化內涵不同於中國其他的傳統文化,旗袍文化內涵是近代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結果。近代旗袍不是過去的滿族旗袍,近代在變革之後其實吸取了很多西方特色,在原有的基礎上創造出特有的中國旗袍文化內涵。如果對清代傳統旗袍與近代改良旗袍進行比較,會發現在不同的時代文化背景下,由於人們的信仰和審美情趣的不同,旗袍也會呈現出不同的審美風格。
要說滿族旗袍和近代旗袍的最大的區別,其實就是線條的表現以及款式的不同。滿族旗袍受儒家等級、中庸、求同思想的影響,清代傳統旗袍以繁縟富贍、溫柔敦厚、程式單一為美。而近代的旗袍文化內涵,是在西方平等、人本、自由思潮的影響下,近代改良旗袍以自然簡單、形體曲線、自由多樣為美。
4、旗袍文化內涵是民族精神與特色的象徵
旗袍文化內涵是民族精神與特色的象徵,即使現代旗袍已經融入了西方的文化元素。但是旗袍文化內涵的骨子依舊是傳統的,卻又是變化無窮的。旗袍憑借著自身所存在的獨特精神文化內涵,在中國乃至世界服裝壇上享有一席之地。雖然今天的旗袍遠不如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流行之廣、影響之深,但旗袍文化內涵再一次蘇醒了,並且作為中國的一種象徵走向世界,這在傳統文化迅速流逝的現代顯得是那麼難能可貴!
旗袍文化內涵的本身就是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載體,沉澱著不同的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愛好以及種種文化心態、意識觀念等文明要素。旗袍作為中國傳統服飾的典型代表,它的產生和發展,都深深紮根於中華文明的沃土之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價值和民族精神,展現了中國傳統的民族藝術和民族精華,具有中國濃郁的民族風格。
5、旗袍文化內涵是中國傳統文化在近代復興的象徵
旗袍文化內涵是中國傳統文化在近代復興的象徵,之所以說是復興,是因為旗袍在新中國成立後的某段敏感時期沉寂過,在最近幾年,國家大力倡導宣傳傳統文化,旗袍文化內涵開始復甦。旗袍作為最能襯托中國女性身材和氣質的中國時裝代表,再一次吸引了人們注意的目光。隨著傳統文化重新被重視,旗袍也被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之一,旗袍文化內涵也被越來越多人所關注。
延續了一個世紀之久的旗袍,即使經過了歲月長河的幾番洗禮,但是幾經演變卻依然保持著濃郁的中國風情,頑強的生命力絕非其他傳統服裝可比。毫無疑問,旗袍文化內涵的流傳還將繼續,也許在將來的某個時期它會再度創造美麗的奇跡。
『玖』 為什麼旗袍在三四十年代盛行
一 風格受到民眾喜歡。改革開放後早期,基於政府提倡的「中華民族是一家」政策,同時為了證明旗袍具有悠久的歷史和高貴的出身,研究旗袍是學者有意識地把民國旗袍和清代旗人服飾之間的關系更多地聯系起來。「『旗袍概念,包括清代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的觀點並非特別之多,但也自成一派 。旗袍,原為清朝滿族婦女所穿用的一種服裝,兩邊不開衩,袖長八寸至一尺,衣服的邊緣綉有彩綠。辛亥革命以後為漢族婦女所接受,並改良為:直領,右斜襟開口,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邊開衩,袖口收小。」
二 適合當時的審美觀和穿衣的適應度。「把旗袍視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雖看似無大錯,卻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旗袍的內涵要比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豐富的多。廣義的可以說旗袍經歷了清代旗女之袍、民國時期的新旗袍和當代時裝旗袍三個時期的發展,其中以民國時期的新旗袍最為典型也最為重要。狹義的說,旗袍就是民國旗袍,當然也可以包括民國以後基本保持民國旗袍特徵的旗袍。
三 代表了當時女性爭取社會地位的象徵。「五族共和之後,全國婦女突然一致採用
旗袍,倒不是為了效忠於清朝提倡復辟運動,而是因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她們初受西方文化的熏陶,醉心於男女平權之說,可是四周的情形與理想相差太遠了,羞憤之下,她們排斥女性化的一切,恨不得將女人的根性斬盡殺絕。因此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格[39] 」。王宇清先生也持有這種觀點:「旗袍,這後來流行大半個世紀的女裝,卻原來竟是新潮女子們爭女權爭平等的副產品。
『拾』 為何很多女人愛穿旗袍
像我就特別喜歡旗袍,因為旗袍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服裝,代表著中國女性的美麗,能夠展現優美的線條,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非常受歡迎和青睞。女人穿上旗袍會非常有韻味,很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