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十二單與傳統的和服有什麼不同
衣食住行,是老祖宗們最為重視的問題。其中「衣」更是人類與禽獸區別、防寒御害的重要工具,不過隨著文明的發展,它的美化功能被大大地強調起來,時至今日,一件做工精巧的旗袍,一套新發布的法國女裝,無不被人做為藝術品看待。然而,若論當今世界最精緻的民族服裝,則非和服莫屬。從神治時代起,日本的服裝文化始終帶著鮮明的「外來」印記。這一點不僅體現在服裝的形式,還體現在衣料的織造技術上。從應神天皇的時代起,日本與韓國、中國交往密切,為文化的傳輸帶來有利條件。推古天皇甚至模仿隋的服裝,制定了冠服和朝服。到了奈良時代,模仿唐朝的服裝和穿戴方式成為時尚,然而,物極必反,隨著時間推移,更具個性和魅力的服裝時代來臨了。這就是平安時代。
平安時代也是日本的「國風時代」,她是在全盤消化唐的文化後,以大學畢業生之姿堂堂登上了歷史舞台。此時的服裝也漸漸擺脫外來的影響,發展出獨有的奢美與精緻的特色。舉個例子,熟悉日本史的人一定聽過「唐衣」和「十二單」。唐衣是盛裝(禮服)的一種,以紫、緋為貴,金碧輝煌,美麗異常。十二單實際是一種穿著方式,她並不是十二層單衣,而是在單衣上疊十二層被稱為圭的服裝,圭輕薄透明,多層圭疊起時仍然能隱約看見單衣或表著的顏色,倍添朦朧恍惚的美感。從這里也可略窺日本人的審美觀,既喜歡抽象化的美,又喜歡真實細致地反映自然世界的美感。
男子著圓領大袖長袍,女子著十二單。現代的和服合傳統意義上的和服並不相同。「和服」這一詞出現於明治維新之後。是一種袍制服裝(上下衣相聯)。而十二單則更多的保留了日本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的風格。區別於和服的是,十二單衣下身是裙子。顧名思義,就是衣服要穿十二層。十二單非常厚重,價格昂貴,穿著也比一般和服復雜。但是其顏色搭配將和服講究,特別是顏色的過渡。十二單源於中國周朝的「五重衣」,另據記載和考古發掘,漢朝婦女則喜歡穿三層以上的衣服。而十二單的原樣就是唐朝時期皇族女性的小禮服----煒衣。其實唐朝女性並不像我們想像中的穿著那麼開放,也很厚重。
由於過度腐化,窮奢極欲,公卿統治終於衰退。鐮倉和室町幕府時期,相對精幹、簡易的武家文化出現,這一時代特徵也反映在服裝上。直垂和侍烏帽子是時髦的男裝,普及很廣。女裝變的簡單。織田信長的安土、桃山時期,女子流行穿著小袖,雖然美麗,但比起唐衣之類,還是簡陋。這一時期,帶有鮮明民間性的「能樂」逐漸成型,綺麗豪華的「能」裝束出現。此時,公卿的服裝沒有大的改變,基本是平安時代宮廷服裝的延續,而公卿與武家的最終融合是在明治時期
江戶幕府時期,男裝、女裝雖有變化,比如女裝的小袖形狀變得接近現代,而男裝流行羽織(以黑五紋為正裝,茶、黃次之),帶結開始流行。但是,基本格局已定,到了明治時代,現在意義上的和服就定型了,此後一直沒有太大變化。
日本婚服以純白色為基本色調。白色是純潔無暇的處女象徵,因此,古來稱新娘和式嫁衣為「白無垢」;三天後的陽式儀式,則改換花枝招展的艷裝。為此,時至今日,出席婚禮的女性,也忌著純白色的和服或裙裝,以便突出嫁娘的風采。
嫁娘裝衣的講究,身著裙裝婚紗時,一般佩上一見從娘家帶來的飾物,如發卡等,流傳年代愈久愈顯珍貴,作為吉祥的象徵。著傳統和服時,婚禮場合,忌著羽織(外套),這是因為羽織是男性和式禮服的代名詞,江戶時代禁止女性著羽織,此後只允許深川地區的女藝人著用,因此,與新婚喜慶氣氛是很難般配的。
古代日本皇族和貴族的喪服亦有規定,也稱喪服為凶服。天皇及其父或母辭世時,稱「諒暗」,在此期間,天皇(或下屆天皇)以下的宮內所有人員,一律著接近於黑色的「鈍色」喪服。《榮華物語》中寫道:「世間皆呈諒暗,殿上人都為黑一色,猶如萬物不毛的春日夜晚。」一般的喪事用喪服,喪服以素服為主,古時由藤蔓纖維紡制,後來由麻布製作。其顏色亦為黑灰色,依與死者血緣的遠近,色調濃淡有別。宮中的服喪,不只限於衣裳,其束帶、冠等也均換成黑灰色。
日本婦女穿和服時,背部都要纏上一個看來既象小背包,又象中國南方婦女背小孩用的襁褓似的東西。其實,那既不是小背包,也不是襁褓,日本人把它叫做「帶」。用帶系身可以不讓和服送展,顯出形體的美,同時也是為了裝飾,使艷麗的和服更加多彩。
據考證,古代日本「紐」與「帶」系法和代表的意義各有不同,紐的語源是「聖裳」,「聖」代表神聖,裳本是橫幅的布,即今日的裙。系紐,不僅將紐與人的心結合在一起,同時也將人與神結合在一起。如果說古時,帶側重於裝飾,而紐側重於信仰的話,那末,至奈良時代,中國的女子禮服唐衣傳入日本,女性亦開始著上下分開的裙裝後,紐開始系在衣內,起帶的作用,而帶則更不為重用了。待到鐮倉時代以後,類似於現代和服的狹袖便服(小袖)流行,紐由衣內改為系在衣外,恢復了帶的作用,發展成為今日美麗的腰帶。
日本的腰帶在背後打有不同的花結,象徵不同的意義,表達著本人的信仰和祈願。據統計,日本帶的普通結法就有289種。帶,一般長3~4米,需在腰上纏三四圈。值得特殊介紹的是一種供日常系用的「名古屋帶」。這種帶寬30厘米,長3.6米。據說,桃山時代,日本女性曾用細帶束腰,但因形象不美而未被推廣。豐臣秀吉進攻朝鮮時,駐並名古屋。當時,雲集在名古屋的藝妓頭扎大發髻,身穿小袖衣,腰纏由中國工匠織的青紅兩種顏色的筒狀錦帶,很是艷麗。這種時髦的打扮,立即不脛而走,這種帶亦被稱作「名古屋帶」。
【漢服與和服】
在日本的奈良時代,也即中國的盛唐時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國學習中國的文化藝術、律令制度,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當時他們還模仿唐制頒布了「衣服令」。至今日本仍把和服稱為「吳服」,意為從中國的吳地(今江浙一帶)傳來的衣服。日本還有一種盛裝禮服叫做「唐衣」。和服雖由漢服發展而來,但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已經發展岀自己的民族特色。比如女式和服背後的大腰帶就是和服的特色之一,也是區別和服與漢服的主要標志。和服衣料上的紋飾等往往也具有鮮明的日本民族特色。
雖然日本和服的基本式樣來自漢服,但是兩者的差別還是一眼就能夠看出來的。
現以漢服的典型代表「曲裾深衣」為例,與和服比較如下:
1、腰帶:漢服的腰帶——博帶是束腰的,而和服是一堆布料疊加,腰很粗。
2、袖子:漢服的廣袖裁剪線條柔和,而和服的振袖線條是直的,袖子有點像刀片;另外漢服的廣袖是開口的,裡面可以縫口袋,而和服的袖口下半部分是縫合的(大約因為冷的緣故)。 漢服的袖子長度過手,禮服回肘,和服袖子長至手腕。
3、衣裾:漢服的衣裾比較飄逸灑脫,和服的衣裾比較拘謹,
4、衣緣:漢服領、袖、裾都有衣緣,且衣緣與主料異色,如用同色,需用錦帶鑲在衣緣與主料的接縫處,以表示衣緣。和服只有領口有衣緣,且衣緣用料與主料相同。
5、領口:和服領口良家婦女把脖子包得很緊,藝妓領口往後遇出一大段脖子,漢服領口衣緣緊貼腦垂體後。
6、弧度:和服追求直線,漢服追求曲線,漢服深衣女式衣裾通常為曲裾,和服下裳分四片裁,都是正方型。漢服直裾深衣下裳分裁為十二片,梯形;曲裾深衣有4片裁也有6片裁亦有12片裁,皆為梯形。
7、穿法:漢服深衣上下分裁,而後縫合,漢服儒裙,由上儒與下儒組成。和服上衣下裳分開穿著。
漢服灑脫, 而和服必須穿成上下直桶狀才符合他們的審美標准
【漢服與韓服(朝鮮服)】
和服主要模仿的是漢服中的深衣,而韓服(朝鮮服)主要模仿的是漢服中的襦裙。韓服(朝鮮服)和漢服的主要不同之處:漢服一般是交領右衽,也有對襟的(V字領),韓服(朝鮮服)服裝一般都是V字領。韓服(朝鮮服)服裝的裙子束的特別高,而且下擺十分寬大、蓬鬆。
漢服與和服、韓服(朝鮮服)剪裁做法的異同
漢服前身左片為整幅布(前後身同寬)、右片(前、中期多為整幅;中、後期多為半幅。服裝史上,有些明朝交領衣略顯向右斜傾交領(有稱斜領衣,京劇明服多為此類),是右片半幅之故,且因某些右領口垂直向下裁剪所致)。成衣後,直接呈現交領;下擺比腰寬,呈現梯形。現代正規影視劇漢服顯示,因現代布幅寬,袖多從上臂近肘處接余袖,前後身多為一整片,右衣片從「y」字型被剪開處接余片;出土漢服顯示,因古代布幅窄,多從肩處接余袖,前後身多由左右兩片向接。
和服前身左、右片為半幅布,左右領向下合於腰臀處而收尾;直身裁剪;腋下袖根縱向多出的袖寬常留開口不縫合,及與此開口橫向同寬的衣片也留開口不縫合。成衣後,呈現如同直領衣中的半長領式的合領衣(即:不直接呈現交領形制)。穿時,左搭右相掩,呈現正交領形制。因直身裁剪,故下擺自然收攏顯窄(其做法,保持了先秦古漢服的源本理念:交領本為前身直領,穿時左搭右相掩,呈現正交領;當然也有前身左、右片在半幅布基礎上各加10多厘米寬的衣片而直接呈現交領者。)
韓服(朝鮮服)前身左、右片約為3/5幅布(多為半幅加縫10多厘米寬的衣片),成衣後直接呈現交領,領尾布帶與右胸處布帶相系。腰部界限多提升至胸部以下。
氣韻是服裝外在形式美中體現出的內在美,氣韻來自於藝術的基本精神,我國以儒道為基礎而形成的主流哲學和美學思想決定了中國女裝造型體現的氣韻風格,西方中世紀以後形成的哲學與美學思想與中國不同,所以造型與氣韻也不同。當今,要把東西方的審美觀互補地融合,力求用簡單的形式語言,以理解其神韻的境界去設計,使造型傳遞給人以時代的氣韻美。
氣韻是神氣與韻味的意思,氣是指精神狀態,韻是指韻味、風致與情趣。(出自《辭海》)常用於表現詩文書畫的風格和意境。康定斯基說過:各種不同的藝術類型之間一定有一些相同的東西存在,即藝術的基本精神。表現在服裝上即為氣韻。
服裝的氣韻就如同人的氣質,它是服裝的靈魂,是服裝的內在美。氣韻是中國的哲學思想在女裝造型上體現出的精神氣質。氣韻之美隱含著中國女性的服飾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在中國幾千年來的歷史進程中,在相對穩定、自閉保守的狀態下,儒和道的學說信仰互助互補地融合,匯成了古代哲學思想的主流。我們的祖先創造了底蘊深厚的寬衣服飾文化,形成了特有的美學與哲學觀念,與西方截然不同,與東方其它各民族也有差異。從而,在女裝的寬衣造型上表現出了一種中國風格的神氣與韻味,流露著民族的潛在精神和文化的內在靈魂。它體現了中國女性賢善寬容,自然朴質,淡泊明志的人格境界和道德修養,還有賢淑婉約,含蓄內斂,柔中寓剛,寧靜致遠的風韻氣質和個性色彩。
儒家以「德」、「禮」來規范服飾。儒教力求社會的倫理規范和個性的心理欲求交融統一在服飾上加以體現。
儒家美學從社會整體的審美角度來要求人們著裝造型的外在形式美和內在品質的氣韻美相一致,體現了強化理想人格和提升道德修養的服裝造型觀念,把表裡如一,內外兼顧的個性美融入整齊統一,秩序分明的社會風尚之中。儒家服飾觀念由於歷史上長期的統治地位,對歷朝歷代的女裝基本造型都有影響。
道教認為純自然狀態是人類最理想的狀態。服飾也應順應自然,趨向自然,展現自然的人格精神。女裝造型上的簡約、質朴,減少繁瑣的裝飾,並不等於精神上的匱乏,並不影響服裝的美感,在盡量與自然貼近相融的過程中,漸漸達到無我境地。
人與衣,人與自然,衣與自然三者之間的關系是和諧的,互不沖突的。衣不可束縛或加害身體,人亦不可破壞自然規律。在服飾上追求自然地遮蓋人體,不以自我張揚炫耀為目的,不大肆表現個體。服裝的寬松離體使身心自由,無拘無束,穿著時油然而生一種休閑愜意、輕松自在的舒適感,體現了融己於自然的脫俗的境界。
盡管中國歷史上歷代王朝起起落落、變更宕盪,但女裝服飾基本保留著寬衣的造型,寬松的平面直線裁剪。
儒的入世思想體現了寬衣的質朴方正,嚴謹守禮的人格風尚。道的出世思想表達了潔心靜氣,超然淡泊的情感意境。
西方人把自己看成是世界的主人,是世界萬物的主宰,以自我為中心,竭盡全力地開掘人的力量,釋放人的潛能,主張拚命競爭,使私慾膨脹。在服飾上大力表現個性,強調誇張了的人體之美,不同程度地違背了自然規律。
中國服飾美學觀念表現在女裝造型上的是意象的結構,這種平面的直線與曲線的裁剪方法使衣服適體又不完全合體,不裸露張揚也不盡力束縛,在遮體的隱約之中含蓄地顯現了流暢婉約,溫情流動的人體曲線美,造型意識是節奏化的,讓視點隨著自己的心願移動,使生命之體在寬衣的帖體與離體之間流露氣韻。我國傳統的服裝空間造型是借「虛與實」、「明與暗」的節奏表達出來。中國人在服裝造型上不追求明確的立體幾何形態,不追求誇張人體的效果。中式的寬衣服裝在擺放或懸掛時象畫卷和布料一樣平整,一目瞭然,盡收眼底,展現了二維平面的大方氣度和坦盪胸懷。當穿在身上時,起伏連綿的衣褶和曲直纏繞的襟裾,營造了有遠有近、有虛有實的活潑生動的三維立體效果。在造型上忽視了與人體三維關系相一致的精確數字,用這種沒有明確凹凸的平面裁剪方法,求得了一個自成紋理、和諧統一的空間造型。這種平面剪裁的服裝造型,更趨向於整體感,從心理學的角度上看,能給人一種視域空間上的擴大感覺。在柯尼洛夫等編著的《高等心理學》一書中提到:在一般的相等的條件下,立體的物體顯得比與它相對的扁的以及平面的物體要小。因此,中式女裝造型更顯視域空間大,更顯大氣、大方的氣韻。
而西方在塑型美學觀念下產生的是竭力表現人體的立體裁剪的服裝,無論掛在衣櫥里還是穿在身上,或者行走起來,都沒有太明顯的變化,始終保持著相對靜止的立體幾何空間效果。西方的服裝空間意識是在中世紀以後形成的,反映了西方人對空間的探求心理,有著明顯的「自我擴張」的心理動機,渴望占據更多的空間,於是增大服裝造型的體積,將服裝視為擴大自我肉體的一種工具。這種誇張的服裝造型使人與自然整體之間,人與人的個體之間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反映了西方人的宇宙觀,也反映了人與自然萬物、心靈與環境、主觀與客觀的對立性。由於東方與西方不同的哲學美學觀念在服裝上創造了不同的基本造型,體現了不同的精神氣韻。
三宅一生被西方人看作是一個偉大的服裝創造家,而不僅僅是一般意義的設計師,是因為他的設計具有革命的意義,在他的作品中成功地融進了東西方文化的精髓,又把古代精神與現代精神融為一體,又透著強烈的時代氣息。他設計的服裝造型是以日本傳統的裁剪方法和服裝空間意識為基礎,淡淡隱現出作為東方的日本民族的哲學觀念和對自然的態度,流露著東西結合、古今結合的氣韻美感。他的設計靈感常來源於大自然,營造服裝的意境神韻之美。他的服裝舒暢、飄逸,使身體得到了最大的自由,身體的每一運動在他的服裝上都能表現出柔和與性感的驚奇,這是一種無拘無束的穿著態度。他的服裝表現著時代感的生活方式,又無過多的商業氣息,他的設計是前所未有的,卻讓人聯想起人類的歷史。三宅的設計一直力求以為人本,簡潔、單純、易穿、易保養、免燙,極符合人性的要求,也極體現時代的氣韻。
在服裝上追求反璞歸真的意境氣韻,是現代東方人與西方人的眾望所歸。東西方人形體不同,觀念不同,女裝基本造型不同,體現的氣韻風格也不同。種種不同,卻能在今天的時代里達到神智與思想上的共通,都希望本土的設計能洋溢著國際主義的精神。
人們越來越發覺,服裝是屬於自然的,要回到自然中去。用現代的材質和技術達到反璞歸真的目的,這正是當今的設計師所要探索和追求的,而中華民族的傳統審美觀念,早已具備了這種特點。
服裝設計師馬可曾說:設計師要力求去掉中國的形,留住中國的魂。氣韻就來自於服裝的靈魂。今天的女裝造型設計上所要表現的時代氣韻就是讓民族精神融於世界精神,讓古代精神融於未來精神,把東西方不同的哲學與美學觀念下所表現的不同的神氣與韻味互補地強化和體現。設計師們用簡單的形式語言和視覺要素,以理解其神韻的境界和眼光去設計,才會使作品平中見奇。
如今全球經濟的一體化,文化的本土化和多元化是人類持續發展的共識。東西方各國各族的服飾文化自古至今永不停歇地在同化和異化,似乎讓我們看到了二十世紀時尚的未來走向。女裝造型的外在形式美可以千變萬化,但要傳遞給人透著時代氣息的內在氣韻美。
夠不夠啊
② 世界各國時裝設計的風格有什麼不同
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
民族更是數以千記
加上歷史服飾
你的這個命題完全可以寫一本不算薄的論文
我找了下 有一個劃分為東方西方的服裝和文化的介紹
希望可以幫到你
中國人的服裝分為中式服裝和西式服裝兩大類。中式服裝、西式服裝經數千年的歷史積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風貌和體系,在式樣、外形、結構、局部特徵、裝飾、色彩、圖案、審美文化方面均不相同,有其鮮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一、式樣
中國傳統服裝的主體形式是前開型的大襟和對襟式樣。前開衣最早起源於中國,形成於黃帝時代。中國服裝有兩種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連屬制,兩種形制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交叉使用,相容並蓄。女子穿上衣下裳式樣的較多,男子多穿上下連屬的袍衫。
西洋服裝在樣式上有一個演變過程,古希臘的服裝是披裹式,古羅馬到中世紀,服裝的式樣以披裹式的非成型類衣和前開式的半成型類衣為主。公元四世紀,日爾曼民族南下,日爾曼民族的四肢分離的體形型服裝逐漸滲入到歐洲服裝的基本樣式中,從13世紀開始至今,體形型服裝逐漸占據了主體地位,其基本形制是男子上衣下褲,女子為上下連屬的裙裝。
二、外形特徵
中國傳統服裝的外形強調縱向感覺,自衣領部位開始自然下垂,不誇張肩部,常用下垂的線條、過手的長袖、筒形的袍裙、縱向的裝飾等手法,使著裝人體顯得修長,特別是使四肢有拔長感。亞洲許多國家的服裝都有類似特點。
清代服裝相對來說是比較肥大的,袖口、下擺都有向外擴張之勢。然而,清代婦女那高高的旗髻和幾寸高的花盆底鞋,加上垂至腳面的旗袍,使旗人比歷代婦女都顯得修長。
服裝外形的修長感是對東方人較為矮小的身材之彌補,在感官上產生視錯覺,在比例上達到完美、和諧。自然修長的服式使男性顯得清秀,使女性顯得窈窕。同時,平順的服裝外形與中國人臉部較柔和的輪廓線條相稱。
西洋古典服裝的外形強調橫向感覺,常採用橫向擴張的肩部輪廓、各種硬領、輪狀領、膨脹的袖型、龐大的裙撐、重疊的花邊和花朵以及漿過的紗料和各部位的襯墊,使服裝線條產生誇張和向外放射的效果。
西洋服裝的外形特點與西方人熱情奔放的氣質、起伏明顯的臉部輪廓以及比東方人高大挺拔的體型相適應。
三、結構特徵
從結構特徵看,中式服裝採用中國傳統的平面直線裁剪方法,無論袍、衫、襦、褂,通常只有袖底縫和側擺相連的一條結構線,無起肩和袖窿部分,整件衣服可以平鋪於地,結構簡單舒展。
西方服裝採用立體裁剪方法,立體裁剪方法視人體為多面體至少是四面體,細心對待人體從上到下、從前到後各個方面的凸凹起伏關系,利用打褶和省道處理等服裝工藝手段,最終取得與三維人體相吻合的具有立體效果的服裝。
有人說中式服裝像平面的繪畫,西洋服裝像立體的雕塑,這種感覺大體是對的。中式服裝表現兩維效果,忽視側面結構設計。西式服裝強調三維效果,適合人體結構特點並適應人體運動規律,既合體又實用,因此,受到世界各國人們的普遍青睞。
四、局部結構特點
從服裝的局部特點看,中式服裝的斜交領、對開V領、直立領、衣服下擺兩側開衩、清代箭袍式的前後左右開四衩,以及衣服的對襟、大襟、一字襟、琵琶襟等,都是有東方特色的局部細節,常被設計師用作表現中國服裝趣味的處理手法,其中中式立領和衣服下擺兩側開衩更為典型。
西洋服裝的袒領和輪狀褶領(像扇面一樣環繞脖頸)運用較為廣泛,輪狀褶領連續的褶襇是用布料上漿後熨燙成形,有時需用細金屬絲做支撐。服裝造型喜用填充物襯墊或支撐,如墊肩、墊胸、墊袖、墊臀、裙撐等。由於西式服裝不是連袖而是裝袖,所以肩飾造型多樣。袖子款式變化很多,如半腿袖、主教袖等。
五、裝飾
從裝飾特點看,由於中式服裝是平面直線裁剪,表現二維效果,所以裝飾也以二維效果為主,強調平面裝飾。裝飾手段是中國傳統的鑲、嵌、滾、盤、綉幾大工藝。這些工藝的巧妙運用,使中式服裝雖造型簡練,但紋樣色彩斑斕,美不勝收。
刺綉用於服裝歷史久遠,發展到後來,甚至「衣必錦綉」。運用平面刺綉方法裝飾服裝表面空間,是中式服裝設計的慣用手法,沿用至今。尤其是精妙絕倫的刺綉工藝與絲綢面料配合,使服裝充滿東方風韻,令人贊嘆不已。
除刺綉外,鑲、滾工藝在中式服裝上運用也很多。例如清末,市井流行在衣緣處鑲、滾裝飾,女子衣緣越來越闊,從三鑲三滾,五鑲五滾,發展到「十八鑲滾」。
西洋服裝是立體構成設計,表現三維效果,所以裝飾與整體結構造型相對應,強調立體感和空間感,裝飾手段是藉助各種立體物如穗飾花結、荷葉邊、金銀絲帶、褶襇、切口等點綴服裝表面。最初,花朵、花邊等只是少量裝飾服裝表面,豐富表面效果。到了羅可可時期,某些禮服竟是用立體花堆砌而成。
西洋服裝採用立體裝飾有其精采之處:一是立體裝飾與立體結構造型相呼應,天然諧調;二是裝飾效果符合審美心理,因為凡是平鋪直敘、一覽無余的表面,容易引起人的單調感覺,而層次豐富、虛實搭配、重疊穿插的表面空間有耐人尋味的效果,易於激起觀賞美感。
六、面料、色彩和圖案
從服裝面料看,中國最早使用的紡織品是葛布、薴麻布和大麻布。葛布是葛藤的莖皮纖維加工製成的。薴麻是我國特有的植物,歐洲人稱之為「中國草」,大麻被稱之為「漢麻」。中國享譽世界的服裝面料是絲綢。養蠶、繅絲、織綢是我國先民對世界紡織服裝發展作出的傑出貢獻。中國人穿棉布較晚,棉花是從印度引進的,到元明之時,棉布才成為人們普遍穿著的衣料。
從服裝色彩看,在上古時代,黑色被中國的先人認為是支配萬物的天帝色彩,夏、商、周時天子的冕服為黑色。後來,隨著封建集權專制的發展,人們把對天神(黑色)的崇拜轉向對大地(黃色)的崇拜,所以形成了「黃為貴」的傳統觀念。黃色成為帝王的專用色,隱喻著統治者至高無上的地位。
傳統服裝色彩受陰陽五行影響,有青、紅、黑、白、黃五色之說。青、紅、黑、白、黃色被視為正色,其餘顏色則為間色,正色在大多數朝代為上等社會專用,表示高貴。在民間,正色是人們衣著配色所喜愛和追求的顏色。
從配色方法看,高艷度、強對比是中國傳統的配色方法。強烈的對比色在金、銀、黑、白等中性色的緩沖配合下,使服裝洋溢著富麗堂皇、渾朴大方的氣氛。
中國民間對藍色有傳統喜愛,如藍印花布、靛藍蠟染布等。藍色與黃種人的膚色相配,容易諧調,可產生柔和的色對比效果。
中式服裝的圖案紋樣豐富多采,有飛禽走獸、四季花卉、山巒亭閣、幾何紋樣等,抽象、具象、誇張、寫實等風格俱全,圖案紋樣不僅精美,而且具有豐富的內涵。
中式服裝喜好運用圖案表示吉祥的祝願。從古至今,從高貴的綢緞到民間的印花布,吉祥紋樣運用極為廣泛。如龍鳳呈祥、龍飛鳳舞、九龍戲珠、蜥龍鬧靈芝等紋圖,不僅隱喻著圖騰崇拜,而且抒發著「龍的傳人」的情感。像鶴鹿同春、喜鵲登梅、鳳穿牡丹、團鶴仙壽、福祿壽喜、連年有餘、吉祥八寶等圖案,反映了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希望。另外,官服的圖案重視標識作用,明清文官為飛禽圖案,武官為走獸圖案。的龍袍象徵真龍天子,龍袍上的十二章紋圖案各有寓意:「日、月、星」取其照臨;「山」取其穩重;「華蟲」取其文麗;「火」取其光明;「藻」取其潔凈;「粉米」取其滋養;「宗彝」取其忠孝;「黼」取其決斷;「黻」取其明辨。
西洋服裝的面料、色彩、圖案的運用同東方傳統存在差距。
古希臘、古羅馬的服裝面料主要是半毛織物和亞麻布。古希臘人喜愛白色,古羅馬服飾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和紫色,紫色象徵高貴,白色象徵純潔、正直。一般庶民衣服是羊毛、亞麻天然的原色,很樸素。
中世紀西方已有了許多名貴的面料,除東方絲綢、錦緞之外,還有天鵝絨、高級毛料、北歐的珍貴裘皮等。當時哥特式教堂中彩色玻璃窗被裝飾得輝煌燦爛,引導人們追求天堂的色彩,因此服飾上充滿宗教氣氛的色彩被人們嚮往。
歐洲文藝復興以來,隨著服飾奢華程度的升級,明亮的色彩受到人們歡迎,織錦緞和天鵝絨中還織進了閃閃發光的金銀絲線。法國人特別喜歡丁香色和薔薇色,也很迷戀含蓄的天藍和聖潔的白色。西班牙人崇尚高雅的玫瑰紅和銀灰色調。在英國,黑色被認為是神秘、高貴的色彩,特別是黑緞子和黑天鵝絨常是貴婦的首選。迷人的黑色襯著白種女性白皙的膚色,非常炫目。
西歐服裝上的圖案隨著歷史的變遷而不斷變化。古代多流行花草紋樣,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流行華麗的花卉圖案,法國路易十五時期,受羅可可裝飾風格的影響,流行表現S形或渦旋形的藤草和輕淡柔和的庭園花草紋樣。近代,有影響的流行圖案花樣有野獸派的杜飛花樣,以星系、宇宙為主題的迪斯科花樣,利用幾何錯視原理設計的歐普圖案,用計算機設計的電子圖案等。
七、審美文化
東西方服裝審美文化存在很多不同點。
西方文化起源於海洋文明,文化本能比較開放,易於融合外域服裝文化。
中國文化起源於大陸文明,文化本能比較封閉,在服裝上具有固執的「原體」意識,傳統服裝形制幾千年來地位穩定,吸收異域服裝相對困難。
西方文化善於表現矛盾、沖突,在服裝構成上強調刺激、極端的形式,以突出個性為榮。
中國文化是和諧文化,強調均衡、對稱、統一的服裝造型方法,以規矩、平穩為最美。
西方文化是一種明喻文化,重視造型、線條、圖案、色彩本身的客觀化美感,以視覺舒適為第一。
中國文化是一種隱喻文化,藝術偏重抒情性,追求服裝構成要素的精神寓意和文化品位。
西方文化崇尚人體美,重視展示人體的性差異,不忌諱表現性感。古典模式是表現女性的第二性徵,如露頸、露肩、露背、半胸,以緊縮腰圍和墊臀來表現女性胴體曲線。現代模式是以簡約的形式表現人體的自然身形,以短露和緊身為現代時髦。
中國文化漠視「性」的存在,服裝不表現人體曲線,不具備感官刺激要素,寬衣博帶,遮掩人體,表現的是一種莊重、含蓄之美。
中式服裝的美學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審美心態和文化征貌。中國人受儒道互補的美學思想影響,重視情理結合,以理節情,追求閑適、平淡、中庸,追求超出形體的精神意蘊。中式女裝嚴密包裹人體,使人難窺其詳,增加了神秘感。中式男裝嚴整修長,洋溢著中和之美。的禮服,寬博繁復,輝煌壯觀。的禮服不僅是權力的象徵,也是中國人審美觀的表現。
中國和西方服飾文化各具有豐富的內涵和鮮明的特色,她們都是人類祖先留下來的寶貴文化遺產,是世界文化寶庫的瑰寶,我們應進行積極研究,在明辨的基礎上繼承發揚。
③ 電影中的造型元素指什麼
造型元素在電影中的表現力 電影是一門綜合的視聽藝術,她最主要的組成就是劇作、導演、攝影和美術。在一部影片中,美術的作用尤為重要,是影片造型的基礎,其優劣直接關繫到影片的整體視覺效果。電影美術師要依據影片整體的構思、主題和劇本的要求,為導演和攝影、表演等部門通過場景、道具、服裝、化裝、特技等等造型基本元素,提供強有力的敘事空間和運動空間以及心理空間,為人物性格的塑造和刻畫提供保障。這些元素運用的得當,有助於整部影片的劇情的發展、主題的體現、人物性格的表達,並且使畫面視覺效果得到很好的表現。反之,如果造型元素運用得不恰當或只是一味強調個體的突出,而忽視了整體的表達,將大大削弱影片的整體效果破壞了主題的表達。下面僅就場景、服裝、特技三種造型元素的表現力做簡略的說明。場景 場景是展開電影單元場次的特定空間環境。是美術設計中的基本概念之一。眾所周知每一部影片在進入正式的拍攝之前都會由導演、攝影和美術根據劇本提供的具體要求,比如:時代背景、地域特徵、影片風格等等進行選景、制景的工作,這可以說是影片創作的第一個重要環節。場景的選擇直接關繫到劇情展開的具體地點,關繫到影片整體風格的確立。比如《紅磨房》和《巴黎最後一班地鐵》這兩部片子雖說都是以巴黎這個大環境為背景,但根據劇情的不同,時代的不同,《紅磨房》是表現巴黎十九世紀社會底層的藝術家,舞女、畫家、舞台設計師、詩人等等生活的一部帶有寫意風格的歌舞片,並帶有一種輕喜劇的特色。所以選擇了巴黎著名的蒙馬特區的歌舞廳紅磨房為主要場景,在場景的布置和色調的調配上著意強調非寫實的誇張和強烈的色彩對比,利用華麗但略現俗氣的舞台及舞女化妝間和寢室的裝飾、道具等等這些造型元素來營造氣氛,表現特定時代和特定人群的特徵。相反《巴黎最後一班地鐵》因其故事發生在二次大戰巴黎被德軍佔領期間,主人公活動和生活的主要場景是劇院而且是被德國人查封的猶太導演的劇院,所以在色調上採用一種灰暗的光效,營造出一種陰霾而壓抑的效果。場景的布置上簡陋而破舊,體現時代的特點反映主人公的處境。試想如果兩部影片的場景顛倒,那將完全違背了劇本的要求,產生了不倫不類的效果,而現在恰恰是表達得很到位、恰當,因而使兩片均成為受到好評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可見場景造型元素表現力的重要。 又比如:影片《城南舊事》《霸王別姬》《老店》雖然反映的均為老北京的生活場景,但因其劇情內容的不同,在場景選擇上就有很大的差異,側重點都不一樣。《城南舊事》多選取富有老北京地方特色的胡同、井窩子、門洞、垂花門、四合院、門墩等普通百姓市井生活的場景;《老店》則根據劇情要求選擇了全聚德作為該片的主要場景。《霸王別姬》的眾多場景中除了胡同、四合院、小街道其中最主要的場景是老北京的戲園子,這些場景的選取帶有濃郁的地區特色,體現了特定時期的社會風尚和景象。為劇情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環境。服裝 俗話說人靠衣裝馬靠鞍,具體到電影美術中,服裝不單單是人們個人的穿衣打扮的愛好和興趣這么簡單的問題了。服裝的選擇和穿著要根據劇作對人物的要求反映其性格特徵和身份,以及時代地域、民族等情況。因而服裝是電影美術造型的一個重要元素。 《花樣年華》是一部精彩的愛情經典。其中女主角張曼玉在115分鍾的片長中所穿的旗袍數量多達26套之多,普通的觀眾可能只是會驚嘆於那些美麗旗袍的色彩和花樣,但作為電影美術的一個重要元素,這些旗袍在這部電影中所起的作用不光是展現演員嬌好的身材、愉悅觀眾的視覺,更是起到點題的作用。正如女主人公身著的多姿多彩的旗袍一樣,她年輕貌美花樣的年華,但卻被現實的殘酷、愛侶的背叛、生活的孤獨、寂寞、無聊所淹沒。旗袍在這里起到了反襯的藝術效果。60年代的香港,太太小姐們大多穿著西式衣裙,而本片的設計者恰恰讓女主人公穿著傳統款式的旗袍,這些旗袍色調高雅、圖案美麗而不俗氣,正是要表明她是一個有知識文化和涵養並崇尚這種中華傳統文化的女性,因此在其遭遇感情的失落之時,面對個人的名譽、家庭的責任和對愛情的忠貞觀念,她無法擺脫現實,更不敢尋求個人的幸福。在此部片子里旗袍這個造型元素的表現力所起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陽光燦爛的日子》中馬小軍、劉憶苦們穿著的綠色軍便裝,背著的軍挎,腳蹬的片鞋這一切無疑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米蘭的淺蘭色連衣裙代表著她的純潔和脫俗,成為馬小軍心中的偶像。特技 隨著電腦二維、三維技術的不斷發展完善,電影特技美術的領域不斷拓展,已經成為電影美術造型元素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三維電腦特技的參與,銀幕上出現了史前侏羅紀時代的活著的恐龍,當巨大、兇猛、強悍的霸王龍張著血盆大口沖向鏡頭的一刻,它們的「復活」帶給觀眾前所未有的強烈的視覺沖擊和震撼,大大加強了畫面的張力。無論是三維模擬的恐龍、外星戰士和即將沉入大海的巨輪還是表情誇張的金·凱利、在空中飛舞的羽毛亦或是眾多的迪絲尼動畫片中的二維人物、動物他們都是靠著電影特技的手段才在銀幕上大放異彩的。成為影片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從而使得特技這個造型元素在影片中的表現力達到了更加完美的境地。綜上所述造型元素在影片中所起的作用是塑造影片的藝術形象,直接參與表現主題的強有力的手段。
④ 請問中國結是什麼意思
傳說中國結是由一個和尚在閑暇之餘用一根繩編出一個整結,然後串上名貴的佛飾品,在按上編出」王「字的穗,流傳至今。當時的和尚,為了體現他「一心一意」向佛所以是用一根線編出來的,穗上為了體現他」至高無上「的信仰故編出」王「字。 後來,逐漸流入社會,中國結的意義也從信仰改變為中國人對親情、友情、愛情的」一心一意」及擁有者」至高無上」身份的象徵。
自從人們知道以獸皮縛在身上蔽體禦寒之初,就表示曉得如何綰「繩」為結了。隨著文明的進化,繩結除了綁縛的實用功能之外,還曾擔過記事的工具,其中有些繩結還具有裝飾的功能。我們將中國歷代流傳下來既富裝飾功能,又具實用價值的傳統繩結,廣為收集、整理,進而深入研究其結構,加強其變化和裝飾的功能,這些外觀對稱、精緻、巧妙而結形變化多端的結子,就像中華民族文化的淵博深邃,足堪代表中國繩結之精華,故總其名為「中國結」。
目前中國結的基本結式有十多種,其名稱則是根據結子的形狀、用途、或者原始的出處和意義而命名。例如「雙錢結」的形狀像兩個中國古銅錢半疊的式樣;「鈕扣結」是因其功能而命名;「萬字結」不但其結體的線條走向像佛門的標志「」,而且在早期觀音腰間的飄帶上常出現此結;又如「盤長結」的基本形狀就如佛教八寶之一的盤長,盤長是象徵回環貫徹,是萬物的本源,正涵蓋盤長結的性能,經常是許多變化結的主結。
中國結就像中國的書畫、雕刻、陶瓷、甚至於菜餚一樣,凡是愛好中國文化的朋友,眼一瞧便可辨認出來,這是由於其基本結構的特殊,導致其結形和功能與西洋結、日本結等有顯著的差別。
一、中國結是一種具有緊密結體的結子,用它來綁東西不易鬆散,因此實用功能很強。
二、中國結的基本結幾乎完全是對稱的,這在編制某些設計的紋樣與創作的主題,在技術上造成相當程度的牽制與局限,但是其對稱的特點,卻是符合中國傳統裝飾的習尚和審美的觀念,在視覺感觀上,也較容易被人們接納與愛好。
三、中國結是一種立體的結子,(雙錢結除外)它是由兩個面組合成中空的結體,由於這種結構,一則使結子硬挺,懸掛時不易變形,而且也可以在結體內嵌縫珠寶。
四、中國結是結構復雜的結子,因此它的變化很多,裝飾的功能也因此很強。
五、中國結的編制,要經過「編」、「抽」、「修」的過程。某一個結的編法是固定的,但是「抽」可以決定結體的松緊、耳翼的長短、線條的流暢與工整,充分表現出編者的藝術技巧和修養;「修」則是為結子做最後的修飾,例如鑲縫珠石,或上漿定型等工作。
古來中國結的應用層面很廣,可以從宮廷殿宇到鄉野民間日常用的器物上,也出現在繪畫雕塑以及民俗工藝的作品中,例如帝後的坐椅把手及凳子下方的垂飾,或裝飾在傘蓋、坐轎的四角,或在觀音及仕女腰間的飄帶上,或者裝飾在印鈕、鏡鈕、如意、荷包、香包、眼鏡袋、念珠及扇子等器物上。而今台灣社會安和樂利,百工俱興,中國結在政府與民間有心人士協力提倡推廣之下,其技藝之興盛與應用之普遍,已經遠遠的超越了從前。由於變化結飾繁多而雅緻,編用的線材除了棉、麻、絲、尼龍和皮線之外,還有金銀等金屬線材,更增強中國結裝飾的功能和適用的范圍。無論是各種首飾、衣服配件和禮物包裝的美化,以及室內各種陳設器的裝飾,只要用到繩線綁的地方,都可以編上中國結來增添美觀,尤其是大型的中國結創新作品,就像書畫、攝影作品一樣,可做布置書房雅室的壁飾之用。由此可見,形狀精緻典雅、變化萬千、而又兼備實用裝飾雙重功能的中國結,充分反映出中國文化的優美和深邃。
網路貼吧 中國結吧 http://post..com/f?kz=17767853
中國結是中國特有的民間手工編結裝飾品,始於上古先民的結繩記事。據《易·系辭》載:「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目契。」東漢鄭玄在《周易注》中道:「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它作為一種裝飾藝術始於唐宋時期。到了明清時期,人們開始給結命名,為它賦予了豐富的內涵,如:如意結代表吉祥如意;雙魚結代表吉慶有餘等,結藝在那時達到鼎盛。
中國結的特點是,每一個結從頭到尾用一根線編結而成,每個基本結又根據其形、意命名。把不同的結飾結合在一起,或用其它有吉祥圖案的飾物搭配組合,就形成了造型獨特、絢麗多彩、內涵豐富的傳統吉祥飾物。
參考資料:http://www.forchildren.cn/chinese/info/1061.html
中國結是中國特有的民間工藝。
一根根五彩的絲線,懸垂在居室四周,古樸而風情流轉,自然濃郁的生活氣息以及吉祥漂亮的中國結,既為主人祈福著來年的平安富貴,同時也體現著主人不同的個性與審美觀念。
別看輕這小小的中國結,它可是近年來國際時尚潮流的重要元素。它身上所顯示的情致與智慧正是中華古老文明中的一個側面。
結之緣起
早在茹毛飲血的蠻蒙時期,人類就開始使用繩結捆綁製造石箭、石槍等進行狩獵活動,用繩結網打魚,用繩把樹葉和獸皮扎結起來圍在腰部以保護身體。而在捕獲歸來的喜悅中最美的莫過於用繩結把石頭、貝殼、獸牙、獸骨、果殼等巧妙地串連起來以示歡慶鼓舞。就像《西遊記》中在流沙河興風作浪的妖精一樣,脖頸上掛著象徵戰利品的人骷髏頭串。這也許是人類把繩結作為飾物的最初運用。
據《易·系辭》記載:"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可以說淵源久遠。它始於上古,興於唐、宋,盛於明清。唐代的銅鏡圖案中,繪有口含繩結的飛鳥,有永結秦晉之好的含義。 經過幾千年時間,小小彩繩早已不是人們記事的工具,它從實用繩結技藝演變成為今天這種精緻華美的藝術品,復活了一個個古老而美麗的傳說。
結之智慧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古老的道家智慧滲透了中國傳統藝術的方方面面。中國結看似復雜,其實也很簡單,每一個結從頭到尾都是用一根絲線盤結而成,萬千姿態同出一源,正體現"萬法歸一"。 古人依據"太極"陰陽魚互相流通的原理,構成結的最基本方式. 每一個基本結又根據其形、意命名。把不同的結飾互相結合在一起,或用其它具有吉祥圖案的飾物搭配組合,就形成了造型獨特、絢麗多彩、寓意深刻、內涵豐富的中國傳統吉祥裝飾物品 。盤旋糾結的繩扣象徵著生命循環往復、永無止境的哲學意蘊。它是人類世代繁衍的隱喻。它是數學奧秘的游戲呈現。它有著飄逸雅緻的韻味。它有著復雜曼妙的曲線,卻可以還原成最單純的二維線條。
中有千千結
宋代詞人張先寫過"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形容失戀後的女孩家思念故人、心事糾結的狀態。在古典文學中,"結"一直象徵著青年男女的纏綿情思,人類的情感有多麼豐富多彩,"結"就有多麼千變萬化。
"結"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被多愁善感的人們賦予了各種情感願望。托結寓意,在漢語中,許多具有向心性聚體的要事幾乎都用"結"字作喻,如:結義、結社、結拜、結盟、團結等等。而男女之間的婚姻大事,也均以"結"表達,如:結親、結發、結婚、結合等。結是事物的開始,有始就有終,於是便有了"結果"、"結局"、"結束"。"同心結"自古以來就成為男女間表示海誓山盟的愛情信物,又如"綉帶合歡結,錦衣連理文",結飾已被民間公認為是表達情感的定情之物。而"結發夫妻"也源於古人洞房花燭之夜,男女雙方各取一撮長發相結以誓愛情永恆的行為,有詩雲"交絲結龍鳳,鏤彩結雲霞,一寸同心縷,百年長命花"就是生動的描寫。古典的"盤長結",常掛在新婚夫婦的帳鉤上,意為相親相愛,永不分離。
服飾之結
讓我們再縱觀中華服飾五千年的歷史。從先民用繩結盤曲成"S"形飾於腰間始,歷經了周的"綬帶",南北朝的"腰間雙綺帶,夢為同心結"到盛唐的"披帛結綬"、宋的"玉環綬"直至明清旗袍上的"盤扣"及傳世的荷包、香囊、玉佩、扇墜、發簪等無不顯示了"結"在中國傳統服飾中被應用的歷時之久、包羅之廣。
吉祥的"音結"
中國結的取意如其他中國藝術般多利用自然形態、諧音而取其意,如用"吉字結"、"馨結"、"魚結"結合就成為"吉慶有餘"的結飾品,以"蝙蝠結"加上"金錢結",可組成"福在眼前"等。以此類推又延伸出了"長壽安康"、"財物豐盛"、"團圓美滿"、"幸福吉祥"、"喜慶歡樂"等祈福的內涵,被作為民間祝禱的符號,成為世代相傳的吉祥飾物。
神靈之結
中國結中還有一類被認為是通神靈的法物,可達到驅邪避災、鎮凶納吉、卻陰護陽等功效,如"吉祥結"、"盤長結"等,這類"結"作為凝聚著神秘宗教觀念的護身符,在民間得以廣泛的應用,並形成一定的傳承機制。這大概也是之所以"結"文化生生不息的緣故之一吧。 就"結"字而言,它給人團圓,親密,溫馨的美好情感,如"團結","結實","結合""永結同心","結發夫妻"。此外,"結"與"吉"諧音,常用來表達人們的美好心願,如"大吉大利","吉慶有餘"。 佩玉上的"如意結",有吉祥如意之意。
此外還有服飾上的"平安結",牆上掛的"避邪結",情侶相贈的"同心結",都表達了人們熱情濃郁的美好祝願和善良情感。
古老的中國結藝,為我們帶來美好的祝福。
⑤ 中國結是什麼
中國結,是一種裝飾手工藝品,是一種中國民間藝術形式。古稱絡子,歷史悠久,代表著中國,並影響到周邊國家的裝飾藝術如日本結、朝鮮結。
中國結從頭到尾都是用一根絲線編結而成,每一個基本結又根據其形、意命名。把不同的結飾互相結合在一起,或用其它具有吉祥圖案的飾物搭配組合,就形成了造型獨特、絢麗多彩、寓意深刻、內涵豐富的中國傳統吉祥裝飾物品。材料是紅線,線的種類很多,包括絲、棉、麻、尼龍、混紡等等,都可用來編結,究竟要採用哪一種線,得看要編哪一種結,但是取來編中國結,在一般情況下,不但結的紋式盡被吞沒 ,而且線的本身具有的美感也會因結子線條的干擾而失色。 線的硬度要適中,如果太硬,不但在編結時操作不便,結形也不易把握; 如果太軟,編出的結形不挺拔,輪廓不顯著,使結與器物能合而為一,在搖曳中具有動態的韻律美。不同質地的線,就可以編出不同的風格的作品來。 選線也要注意色彩,為古玉一類古雅物件編裝飾結,線直選擇較為含蓄的色調,諸如咖啡或墨綠 然而為一些形制單調、色彩深沈的物件編配裝飾結時。 各色各類的線能夠編出許多形態與韻致各異的結。其中,有雙線、紐扣、琵琶、團錦、十字、吉祥、萬字、盤長、藻井、雙聯、蝴蝶等結式。
⑥ 二次元中「眼鏡娘」等詞的由來是什麼
二次元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動漫中,漫畫中,一些虛擬的,不存在的,作者塑造出來的形象,都是在二次元世界,是一種平面的形象。而我們真人是存在於三次元中,是立體的。眼鏡娘就是在二次元世界裡一直戴著眼鏡的年輕女性角色,《涼宮春日的憂郁》中的長門有希,《境界之彼方》的女主栗山未來都是眼鏡娘。
通過佩戴眼鏡,能使女性的皎好臉形得到很好襯托,能使女性所具有的知性氣質得到充分具象化的體現,同時透過眼鏡鏡片的放大效果也能使靈魂之窗中所具有的感情表達能力得到增強。使得眼鏡獲得更多的文化內涵,並逐漸成為了一種重要的外貌裝飾品,也由此開始形成一種新興文化類型即眼鏡文化。
⑦ 有什麼好看的紀錄片,推薦一下
推薦的紀錄片有:守護解放西2、人生一串 、第一餐 、我的白大褂2·王牌科室等。
《守護解放西2》網路網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yEY__bwmDOoC1GgVPXsILg
《人生一串》網路網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eCxGb8ppCvL4h0AGyQloag
《第一餐》網路網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ZQjTBEZhjHOfE85mSK1cLA
《我的白大褂2·王牌科室》網路網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AIXCK70toiLWwurIeFVTkw
⑧ 相聲服裝一般是什麼
相聲服裝一般指的是長衫。
長衫又稱長褂、中式長衫等,是清朝時漢人以長袍為基礎遵循清朝服制改作的。清朝後期中國人以此為常禮服。長衫於斜部加以割截、縫綴,以表徵福田、百納之意,與滿人旗裝、便服不同的是,長衫是無馬蹄袖,長衫是立領,長衫是左右開裾。
長衫是長袍的一種,長袍有棉、夾之分,單者為長衫,雙層者稱為襖。
長衫領袖無鑲滾,衣身合體呈寬體直身的廓形。大襟右衽,單側或雙側開衩,衣身細瘦,窄袖,袖長與馬褂袖齊平且不用馬蹄袖。長至足跟、下擺窄小,在正式場合使用圓領和里襯製成的圓形立領形狀。長衫於斜部加以割截、縫輟,以表徵福田、百納之意。清末民國以前我國服裝特點強調的是二維空間效果。
服裝的主要結構是直線狀、整片式、平面型的、無曲線,在此基礎上進行以肩部為主要支點的平面式裁剪,注重服裝面料本身的外觀效果和平面性的裝飾表現,暗合中國幾千年「天人合一」的觀念,穿在身上平直寬松,即「人為衣服務」。
(8)什麼是二維旗袍擴展閱讀:
相聲藝人是被逼無奈才改行說的相聲,所以最早的相聲藝人並不像如今的演員那麼富有,那時候的藝人日子過得很苦,被人看不起,所以,他們並沒有很豐富的服裝和飾品。清朝的主流服裝是大褂,因此藝人們便以最為簡單的行頭(服裝)演出,做一套新大褂,就是自己的演出服裝,下場就換下來穿舊衣服,等演出服舊了就再做一套,原來的那套就可以當便裝。一切都為了節省下幾個錢來養家糊口。而流傳至今,所以相聲也就一直沿用大褂作為主要的服裝了。
過去普通百姓沒有那麼多顏色的衣服可穿, 所以相聲演員所穿的大褂,以黑、青、灰、藍為主。穿大褂也是有講究的,一般來說,大褂里邊還要穿一件白小褂,外邊再套上大褂,可以露出白袖口和白領口,現在也有的演員直接在大褂的袖子和領口上綳上假袖口和假領口,圖方便、涼快。小褂的扣子和大褂一樣,也是中式紐襻,五個或七個,大褂通常是六個,在領口和身體右側。
穿大褂的時候,先穿小褂,穿大褂系紐襻的時候,按照過去的規矩,應該先系腋下的那一個,只有後台掌穴的(領導)才能先系領口的紐襻,因為大褂較長,先系腋下的紐襻也是防止大褂下擺拖地,脫大褂的時候也要注意大褂下擺不要拖地。
參考資料網路-相聲
網路-長衫
⑨ 女生胳膊上肉比較多,穿什麼樣的上衣比較合適
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女生胳膊上肉比較多,穿什麼樣的上衣比較合適?很多女性其實並不胖,但是日常的穿搭卻讓人感到意外的臃腫,即使是穿衣單薄的夏季也會有此等苦惱。這其中的問題就在於手臂的肉上。
手臂的肉會在二維平面上直接橫向加寬身材,穿上衣服很容易撐大服裝的著色面,帶來肥胖感。一些高飽和度的色系更會加重這一效果,讓原本並不胖的身材看上去卻極為有肉感。手臂上的肉是身體上十分鬆散的脂肪區域,沒有緊實的肌肉線條,一些過於緊身的袖子完全無法給予它存在的空間,以至於在觀感上極其的臃腫。手臂上的肉雖難減,但是學會穿搭技巧,也是能夠避免這種身材尷尬問題的。對於手臂修飾上就給大家支上了三招!
穿搭是一種心情,完美的搭配可以帶來一天的好心情,學會穿搭的小技巧,再也不要擔心手臂上的肉顯胖問題
⑩ 中國的服飾的特點是什麼
1、春秋戰國時期
的衣著,上層人物的寬博、下層社會的窄小,已成為趨勢。深衣有將身體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階層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禮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於春秋戰國之交。深衣剪綵獨特,衣與衫相連在一起,製作時上下分裁,中間有縫相連接,用途最為廣泛,隆重程度僅次於朝祭之服。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頒胡服令,推行「胡服騎射」。胡服指當時「胡人」的服飾,與中原地區寬衣博帶的服裝有較大差異,特徵是衣長齊膝,腰束郭洛帶,用帶鉤,穿靴,便於騎射活動。
2、秦漢時期
衣料較春秋戰國時期豐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發展。西漢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張騫奉命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中國與西方各國的陸路通道,成千上萬匹絲綢源源外運,歷魏晉隋唐,迄未中斷,史稱「絲綢之路」。於是,中華服飾文化傳往世界。
3、隋唐時期
中國由分裂而統一,由戰亂而穩定,經濟文化繁榮,服飾的發展無論衣料還是衣式,都呈現出一派空前燦爛的景象。隋唐時期最時興的女子衣著是襦裙,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
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隋唐女子好打扮。從宮廷傳開的「半臂」,有對襟、套頭、翻領或無領式樣,袖長齊肘,身長及腰,以小帶子當胸結住。因領口寬大,穿時袒露上胸。
半臂歷久不衰,後來男子也有穿著的。當時還流行長巾子,系用銀花或金銀粉繪花的薄紗羅製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帶上,再披搭肩上,旋繞於手臂間,名曰披帛。女裝男性化是唐代社會開放的表現之一,婦女穿著男裝是當時一種時尚。
4、宋朝時侯的服飾宋朝的男裝大體上沿襲唐代樣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帶上,衣服是黑白兩種顏色。當時退休的官員、士大夫多穿一種叫做「直掇」的對襟長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領口、衫角都鑲有黑邊。
頭上再戴一頂方桶形的帽子,叫做東坡巾。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袖小褙子,很像現在的背心,褙子的領口和前襟,都綉上漂亮的花邊。男服服飾:冕服,宋朝開始減少冕服的種類,大典禮穿非冕服的情形,就經常出現。
朝服,宋代在勁下加上特別的裝飾謂之方心曲領。公服,宋代以常服為公服。女服服飾:禮服,其服色大致與唐代相同。常服,均以大袖上衣,長裙、霞帔為常服。
5、元代
是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時代,服裝服飾也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元太祖成吉思汗自1206年建都,滅西夏、金之後,民族組成主要以蒙古族為主。元代由於民族矛盾比較尖銳,長期處於戰亂狀態,紡織業、手工業遭到很大破壞。宮中服制長期延用宋式。
直到l321年元英宗時期才參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連下裳上緊下短,並在腰間加襞積,肩背掛大珠的"質孫服"制,漢人稱"一色衣"或"質孫服"。這是承襲漢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點的服制。元代女服分貴族和平民兩種樣式。
貴族多為蒙人,以皮衣皮帽為民族裝,貂鼠和羊皮製衣較為廣泛,式樣多為寬大的袍式、袖口窄小、袖身寬肥,由於衣長曳地,貴夫人外出行樂時,必須有女奴牽拉。這種袍式在肩部做有一雲肩,即所謂"金綉雲肩翠玉纓",十分華美。
作為禮服的袍,面料質地十分考究,採用大紅色織金、錦、蒙茸和很長的氈類織物。當時最流行的服用色彩以紅、黃、綠、褐、玫紅、紫、金等為主。元代平民婦女穿漢族的襦裙,半臂也頗為通行,漢裝的樣子常在宮中的舞蹈伴奏人身上出現,唐代的窄袖衫和帽式也有保存。
6、明清時期
明代以漢族傳統服裝為主體,清代則以滿族服裝為大流。而兩代上下層社會的服飾均有明顯等級。上層社會的官服是權力的象徵,歷來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自唐宋以降,龍袍和黃色就為王室所專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來紫色為貴。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為正色。
又因《論語》有「惡紫之奪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廢除不用。最有特色的是用「補子」表示品級。補子是一塊約40~50厘米見方的綢料,織綉上不同紋樣,再縫綴到官服上,胸背各一。
7、現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服飾崇尚簡朴實用。50~70年代,中山裝漸成男子主體服裝,此外流行過軍便裝,人民裝;女裝受蘇聯影響,連衣裙風靡城市,此外還流行過列寧裝等。但在農村,上衣下褲一直是大多數農民的傳統裝束。1978年後,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體現時代精神。
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服飾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面貌簇新。其中長期代表中國傳統服飾且受多民族服飾影響的漢服大放異彩。20年代前後出現中山裝,逐漸在城市普及。
廣大農村一直沿用傳統的襖褲,頭戴氈帽或斗笠。腳著自家縫納的布鞋。女裝。辛亥革命帶來了多樣化,一身襖褲之外,又多穿用襖裙套裝。20年代以來,婦女喜愛旗袍,旗袍逐漸成為時裝而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