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旗袍曾是民國女子的最愛,如今,小鎮大媽也迷戀上了旗袍秀
可能是骨子裡喜歡古典的韻味,唐詩宋詞,寥寥數語便勾勒出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就如旗袍,含蓄、內斂、古典、文藝,最能襯托出東方女性的美,妙不可言。總覺得穿旗袍的女子與江南有關,也許江南女子的小巧靈秀與溫婉,江南煙雨的如夢似幻,這種穿越時空之門的夢幻淡雅,太適合旗袍的氣質。
戴望舒《雨巷》里那結著愁怨,丁香一樣的姑娘,總是隱隱約約地浮現在腦海里,揮之不去。她從悠長悠長寂靜的雨巷,撐一把油紙傘裊裊婷婷,朦朦朧朧的背影,走在高高窄窄的巷子里,小巷深處有神秘的耶穌光,一直向光的深處走去。我想那該是一位充滿神秘而魅惑的女子,骨子裡有一種說不出的嫵媚,帶著憂郁,帶著舊時光的味道。這丁香姑娘一定是身穿一襲玲瓏的旗袍,才能在一場雨中把詩人那迷茫,惆悵的情愫演繹得那麼凄美。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服飾特徵,旗袍是民國女子的最愛,是城市的,是小資的。小鎮里以前也是有過穿旗袍的女子的,她們溫婉,風情,有一種那個年代豐富的底蘊和內涵。輕顰淺笑地走過小鎮清晨的青石板,走過縣後彎彎曲曲的街角,走過煙雨江南的司前古巷,走過了小鎮的繁華與落寞。朋友的母親曾是一位浦江大戶人家的小姐,聽他說,他母親就是著著旗袍,穿著高跟鞋,跟隨她的丈夫來到大山深處的小鎮,從此再也沒有回去,和父母一訣永別。在朋友家喝茶,偶爾提及,他的神情有一些落寞,在裊裊的煙霧和茶水的氤氳里,緊蹙著眉頭,他數次有想去浦江尋找母親那邊親戚的念頭,但又不知從何找起,也打聽了不少人,但歲月里那些長長短短的故事,全沉澱在了舊時光,不會泛起。
我以前並不知道旗袍,不知道女人還可以有那種風韻。小時候看到女人穿得最多的是大襟的衣裳,是軍綠色和藍灰色,再後來是月白粉紅,再再後來有了碎碎花花的裙子,覺得已是春光明媚,奪人眼目。看到穿旗袍的女子應該是在小時候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那種素雅的袍子,配齊耳的短發,清爽利索。事隔多年,早已記不清出現在故事的哪個片段,卻怎麼也不會忘記那身著旗袍的女子,那無法復制的風韻,那漸行漸遠修長柔美的倩影。
王家衛導演的《花樣年華》,用一襲襲旗袍演繹了情節故事和時間的流逝。張曼玉飾演的蘇麗珍,穿著華美的旗袍,身段婀娜,體態修長,漫步在潮濕的小巷,旗袍在她身上有了別樣的靈魂,彷彿渾然一體。劇情里,為她量身定製了二十幾套旗袍:藍底大紅花,黃底紅藍圈,棕色波紋,青藍格子,翠棕水墨,暗色彩虹,流光溢彩,黑色蛇紋,翠綠菱格,黃色水仙,染橙黃花,藕粉波紋,白底水墨,白底藍花,藍底黃綠花,棕底黃白花,不同顏色,不同款式,配合不同場景,冷艷,憂傷,雍容,端莊,如行雲流水熨帖在女人身上,盡顯東方女性古典的嫻靜、清雅、成熟、溫婉的氣質。淡淡暗香和微微惆悵彌散在舉手投足間,一顰一笑都是深深的寂寞與思念,帶給人們一場絕美旗袍的視覺盛宴。
張愛玲曾說:對於不會說話的人,衣服是一種語言,隨身帶著一種䄂珍劇。臨水照花的張愛玲是極其喜愛旗袍的,她筆下也刻畫出一個又一個活色生香的旗袍女郎。可以是如雍容華貴的牡丹,也可以是如清雅脫俗剛出水的青蓮,抑或是深夜幽靜小巷深處倚門斜靠,指間燃著煙,輕吐一口煙圈,然後轉身走進深院的風塵女子。張愛玲曾有一張穿著旗袍仰頭向上的黑白圖片,我一位客居南寧愛好文學的女同學,也有類似造型的一張,如不細辯,會以為是張愛玲,確有幾份神似。
最能穿出旗袍韻味的是阮玲玉,她留下的那些穿著各種旗袍的黑白照片,配上她那一雙似有千言萬語,卻又欲說還休的媚眼,特有的削肩,柳腰,柔軟氣質,旗袍穿在她身上真正有了風情萬種生命的張力。一笑萬古春,一啼萬古愁,與那個時代完全契合。旗袍的美在於這韻味,在舉手投足間女人柔美風情溫婉的韻味,無論是妖嬈還是素雅,性感或是嫵媚。高挺的衣領,古老的手工盤扣,把女人的美體包裹得嚴嚴實實,卻又勾勒得凹凸有致,兩側的高衩讓迷人的春光卻忽隱忽現,呈現出極至的柔美和嫵媚,玲瓏盡現。也許極致的性感從來都不是裸露的,而是像含羞帶怯的欲露還掩的初荷,在若隱若現中讓人有無盡的想像空間。
廣場舞風靡後,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一股懷舊旗袍風也悄然興起,小鎮一群大媽迷戀上了旗袍,組成了旗袍秀的隊伍,排練,走台,和旗袍相配的道具花傘,團扇,綉花布鞋,置辦得一應俱全,也學著那電影中的那一襲襲旗袍,想把自己的身材勾勒得如詩似畫,嫻似嬌花照水,行如弱柳扶風。我為她們去拍過幾次,梁家山的叢林,上黃的古村落,西溪有流水旁,十里荷花深處,卻總覺得不盡如人意。這讓我想到《潛伏》里翠平剛到天津和余則成合作時首穿旗袍、高跟鞋時的窘態,山野的氣質駕馭不了風情的旗袍。旗袍需要恬靜的容顏,修長美麗的身段,沒有流動的線條,沒有內在的氣質,就不會有優美的韻致。
她們的旗袍都是淘寶上買的,統一的色彩和款式,批量均碼的那種。其實真正的旗袍是要用心做成,我覺得剛成熟的少婦穿才是絕配。妙處是要美得恰到好處,並且要構思細膩協調,不能肥一絲一毫,也不能瘦一絲一毫,與身體曲線完全吻合,方能展現旗袍那種特有的韻味。和旗袍相伴的應是高山流水的古箏,輕盈低轉的團扇,溢出墨香的古裝線書,潺潺流水的竹間小溪。但她們似乎不講究這些品味,她們像對待廣場舞一樣對待旗袍,別人的眼光並不會妨礙她們的熱情,她們大膽地在街上走,在河邊照,在茶山上秀,在廣場上舞,錄成短視頻,製作抖音,不亦樂乎。或許每個女人心中都有一個旗袍夢吧,不管自己的身材和模樣是否適合。或許她們是真的喜歡並愛上了旗袍,愛上旗袍的內斂與安靜,只是並未懂得旗袍的內涵與韻味。
她們努力地學著,現在有了些韻味。旗袍秀作為大山裡的一道風景,遊走在了西溪、南門碼頭,秀在了古街,行在山間水邊,為小鎮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遠遠地看,那一襲歲月的優雅,從古典走向現代,宛如朵朵開在初夏的荷花。深夜,看著為她們拍攝製作的視頻畫面,她們行走在小鎮的青山綠水間,還是有美的意境。我給她們的視頻配上一些文字,為這方秀美的山水,人間的桃花源,為熱愛生活的她們:
遇見你,江南風荷
霓裳羽衣,花鈿玉笄
遺落在江南的葫蘆寶地
我著素色旗袍相契
渺渺煙波上淡月村墟里
圓潤的雙肩是東溪西溪
塵封葫蘆口的巽峰塔
檐鈴在梵音中叮叮響起
我走進這一方秀美的盆地
遠處裊裊炊煙,野藤疏籬
鳳凰扣下的風姿在廣場工筆
香雲紗的垂墜暈開楊柳岸堤
秋風拂過蘆葦西溪
笛聲金黃了杏葉太平
我憶起戴望舒的雨巷
都市繁華過後在青石板獨行
縷縷丁香的姑娘帶著油紙傘
朔江而上撐到天晴
遇上溪水婆娑的午溪
蓮步輕移,流蘇盈盈
彌散開小鎮典雅安祥氣息
淡淡雅雅的氣質洇開了水墨
粉紅玉白的荷花渲染了身影
古老的城牆團扇開青苔底色
臨水照花,花動一城春色
音符般律動的採茶姑娘
氤氳著竹篁外的茶青
一曲江南春里,風荷大地
蔚藍的天色下穿過拱辰門
我在南門碼頭等你
通濟橋的黛山倒影中
再吟一首雨霖鈴,再沒有無語凝噎
駐足司前古街回望舊時歲月
宣平景色都滾邊進袖口衣襟
款款走過黃昏走過天明
流淌千年的宣平溪邊楊柳依依
一念杏黃,一念荷起
如鉤的新月,載不動古鎮芳華
闌珊的燈火,把小鎮細細梳理
在這場旗袍秀中,我是把這千年的江南小鎮,在新城鎮建設後越來越美的身姿,也幻化為心中那現代而不失傳統古典美的旗袍女子了。願歲月靜好,旗袍傾城,山河依舊。
作者簡介:韓劍鋒,愛好攝影、寫作,浙江省攝影家協會會員。
2. 張愛玲為什麼喜歡穿旗袍
喜歡不需要理由 ,是一種習慣,一種緣分。 旗袍源於古代蒙古系游牧民族女子的袍服,清滿族承襲了此服裝,是為襯衣和氅衣。襯衣不開叉,氅衣左右開叉至腋下,開叉盡頭各飾雲頭紋,稱如意。滿族旗人女子常穿,因而有了旗袍或旗裝之說。 張愛玲的祖父就是傳說中的李鴻章,她父親也是清末著名大臣,因此出生就與旗袍結下不解之緣。 獨一無二的張愛玲, 她出身名門之後, 是貴婦小姐, 卻常自稱是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我行我素,獨標孤高;她擁有女性的細膩與古典的美感。 她的旗袍不追求時髦時尚,常常自己設計讓人裁做。 只有了解了張愛玲,只有明白了旗袍,才能知道旗袍做出來就是為張愛玲這樣的女人穿的,張愛玲生來就是為了穿旗袍的。 喜歡真的不需要理由,喜歡是一種早就註定的情愫。
3. 張愛玲死的時候,為什麼會選擇穿一身紅色旗袍呢
張愛玲死的時候,選擇穿一身紅色旗袍是因為她這一生最喜歡的衣服是旗袍,而紅色旗袍代表了她絢麗而又不幸的一生。張愛玲是我國的著名小說家,在她筆下的小說里旗袍的出場率是非常高的,每個女主人公的旗袍都代表了不同的風格和性格。
張愛玲不僅是文壇巨星,她更是一個時尚弄潮兒,二十年代四十世紀時的上海最流行的服飾便是旗袍,走在街上隨處可以看到穿著旗袍的女子,穿著旗袍的女子無一不是性感的,而張愛玲便也是旗袍大軍中的一人,她非常喜歡旗袍。
1995年的某天,張愛玲穿著自己最愛的旗袍在家裡過完了她有才華卻又不幸的一生。
4. 張愛玲為什麼喜歡穿旗袍
張愛玲小的時候就很臭美,很喜歡穿衣打扮。她有一篇文章就寫了她對穿的看法,穿旗袍那是女性的一種美。
5. 一襲旗袍,重拾歲月里的優雅與從容
匚 鬧市裡的百年老店
「女人一生中最該收藏的兩樣東西,一是玉鐲,一是旗袍。」張愛玲對旗袍的鍾愛可見一斑。王家衛的《花樣年華》,緩慢的節奏,冗長的鏡頭,昏暗的色調,很多人都看不下去。
而影片里穿著旗袍緩緩搖曳的張曼玉,卻驚艷了時光。比起旗袍,再沒有任何一種衣服,能將東方女性的溫潤與優雅,體現得如此淋漓盡致。
杭州解放路老新華書店旁邊的巷子,就是青年路,杭州人對這里不要太熟,老底子看電影、逛西湖都在這一帶。
青年路20號的門面,就是利民服裝廠的老店,說起利民,老杭州人可是耳熟能詳,而說起利民的前身「振興祥」,卻是沒多少人知道。
在這家古樸的中式成衣店裡,我們見到了「振興祥」的掌門人包文其。
匚 100多年來堅持做最好的旗袍
包文其是90年代初到的利民服裝廠,之前一直在絲織廠、絲綢公司從事絲綢和服裝的生產技術工作。
來到利民後他又拜了很多師傅,服裝廠在70年代成立的時候,囊括了全杭州中式服裝裁縫界的所有精英,因此幾十年裡一直流傳下來的中式服裝製作,特別是旗袍的製作,有著極其深厚的底蘊。
鑲、嵌、滾、宕、盤、釘、勾、綉,每一道工序都是全手工製作。一枚小小的盤扣,一做也要四五個小時。一件旗袍,要遇上復雜的花樣,通常要花上好幾個月。
面對這樣一身華美的旗袍,鮮有女性能夠抵擋這樣的誘惑。包文其說:「再沒有一種衣服比旗袍更能體現女性的身材了。而且穿了旗袍人都會變,頭抬起來了,胸挺起來了,高跟鞋一穿自然而然這個人就優雅起來了。」
包文其認為,很多身材勻稱的女性,穿上旗袍,必然風姿綽約。而一些身材不佳的女性,也能穿出美麗的味道。「這就需要版型,這是我們的絕對優勢。版型木佬佬要緊,該緊的地方緊,該松的松,才能達到效果。」
匚 一種久違的生活方式,正在回歸
從利民服裝廠重新到「振興祥」,像是走過了一個輪回。在這一輪回里,傾注了包文其太多的心血。原先廠里以外銷為主,後來外貿市場也漸漸不好做了。
雪上加霜的是,廠子一直沒有自己的固定廠房,搬了好幾次家,也流失了一大批老工人。
到了14年,包文其停了所有外貿的業務,專做國內市場的高端定製,一路咬著牙的堅持,逐漸看見了曙光。
隨著中式服裝潮流的回歸,旗袍又開始重新走進了人們的生活。也極大地帶動了「振興祥」高端定製業務。
很多人穿上定做的旗袍後,『拐』(杭州話,丟)了一句話:「我所有的衣服里,這件旗袍穿起來最體面。」
包文其很欣慰:「這就足夠了」。
6. 張愛玲的旗袍上為什麼會爬滿虱子她晚年頻繁搬家的原因是什麼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 張愛玲在《天才夢》中如此說道,她一生酷愛旗袍,但她心愛的旗袍上時常爬滿虱子。
晚年的張愛玲生活漂泊不定, 僅4年時間搬家次數高達180次 。而屢次搬家的原因就是旗袍上的虱子。每搬到一處,這些虱子就如影相隨,將她漂亮的旗袍咬得斑斑點點。
晚年的她痛恨這些虱子,可總也擺脫不掉。於是很多人認為, 張愛玲所指的虱子實際上是這一生當中給過她傷痛的人。 她的一生,極為不幸,讓人萬分感慨。
1920年,張愛玲出生在上海一戶名門之家,自小接受良好教育,幼時的她早將四書五經倒背如流, 7歲開始寫作,小學時就已發表多部短篇小說 。
可學習優異的張愛玲唯獨缺少父母關愛,父母關系極其惡劣,自打張愛玲記事起兩人時常吵得不可開交。父親抽大煙,逛妓院,張愛玲的母親絕望至極無奈離家出走,在張愛玲10歲時,父母終選擇離婚,張愛玲跟隨父親生活。
整日抽大煙的父親甚少關心女兒,對張愛玲用極其暴力的方式加以管教 ,後張愛玲的父親又續娶一位女子進門。
繼母的到來,讓這個家一直雞犬不寧,她對張愛玲百般虐待,讓幼小的張愛玲在寒冬臘月里穿著破舊不堪的衣物,小腳凍得生疼的張愛玲在寒風凜冽的冬夜裡挨凍受餓。繼母變本加厲的折磨,張愛玲只能默默忍受。
她的童年蒙上一層灰暗的陰影,可繼母繼續給張愛玲本就傷痕累累的心靈硬生生地撒上一把鹽。
一次,繼母小題大做,當時家中高朋滿座,繼母的尖酸在當時體現得淋漓盡致,她當眾出言中傷張愛玲。在繼母的煽風點火下,張愛玲被父親暴打一頓。每當父母吵架時,張愛玲就蜷縮在角落中,孤獨和黑暗包圍著她。
她忍無可忍離家出走,投奔生母,企圖在生母身上找到自己缺失的愛, 可生母強制孤傲的張愛玲做一個善於交際的名媛。在生母身邊,她感受不到一絲溫暖,她與母親之間逐漸有了很深的隔閡。
後來生母把張愛玲送到倫敦留學。通過努力她考取倫敦大學,幾年後,學成歸來的她離開倫敦來到香港開始寫作,這時她的生活才平靜下來。這樣平靜的日子很短暫,一個叫胡蘭成的男人闖入她的生活。
胡蘭成讀完24歲張愛玲寫的小說《封鎖》後,對她崇拜至極,而這不過是她一時的狂熱。
他年長張愛玲14歲,且有家室。 24歲的張愛玲從未戀愛,極度缺愛 ,胡蘭成不費吹灰之力就撩撥上才女張愛玲,張愛玲不顧一切地愛上胡蘭成,從未考慮過未來。
胡蘭成是極其不靠譜之人,他為追求張愛玲拋妻棄子,並信誓旦旦地對張愛玲說道: 「願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只是他從未認真對待過張愛玲,可張愛玲偏偏相信胡蘭成那張騙人的嘴。她墜入愛河就忘乎所有,為了胡蘭成,她可以卑微到塵埃中。
不久,張愛玲和玩世不恭的胡蘭成結為夫妻。憧憬美好愛情的張愛玲對胡蘭成傾盡所有,哪怕他被國民政府通緝四處躲藏,張愛玲也一如既往地守候在他身邊。
她的深情款款終換來胡蘭成的喜新厭舊,胡蘭成依舊尋花問柳,時常夜不歸宿。 他和年僅17歲的小護士范秀美糾纏上。得知此事的張愛玲坐上火車來到他身邊期盼花心的他能回心轉意。可他白天與張愛玲相伴,晚上又去范秀美那裡談情說愛。
面對胡蘭成的負心,張愛玲心碎不已,可她始終放不下這個男人。胡蘭成決絕地離開張愛玲,將別的女人擁入懷中。而張愛玲背負上漢奸老婆的罵名,她還將自己辛苦賺得的30萬稿費交給胡蘭成,希望逃難的他不至於那麼落魄。
這場悲催的愛情已隨風而去,張愛玲為撫平內心的傷痛,全身心投入到創作當中。
她的心千瘡百孔,可到底還是沒遇上良人。 32歲的張愛玲離開這個傷心之地,獨自前往香港。 三年後,她飛往美國定居。在異國他鄉,她與第二任丈夫賴雅相遇。
此時65歲的賴雅只是一位平庸的德藉劇作家,而張愛玲才36歲就已是知名作家。這一次她又義無反顧地愛上這個糟老頭,他們很快進入熱戀當中,半年後,兩人步入婚禮的殿堂。
婚後的甜蜜轉瞬即逝,三個月後,賴雅中風倒下,兩人的生活陷入困頓當中。張愛玲一面照料著生活不能自理的賴雅,一面拚命寫作來維持生計。
1967年,賴雅離她而去,張愛玲不離不棄照顧他長達10年之久。
賴雅的去世,讓張愛玲一蹶不振,她再也沒創作出驚世之作。在朋友的幫助下,張愛玲才從悲痛中走出來,她到加州大學任職,整理自己出版的小說。
52歲的她搬到洛杉磯居住。她與世隔絕,閉門不見客,從此孤苦伶仃。 她就這么幽居長達23年之久。 75歲的她一個人躺在地板上悄無聲息地離開人世。死後第7天,她的屍體被人發現,按照她生前遺願,她的骨灰撒入太平洋。
這位「上海灘最紅的作家」永遠離開了深愛她的讀者。幼時的家庭給她的陰影,成年後負心漢給她的情殤,成為她永遠揮之不去的痛,這些或許就是她所說的虱子。
她晚年身著旗袍,只是身上的旗袍不再華麗,而是有了陳年的霉味,上面布滿了虱子啃噬的小洞。 她明白,現實的虱子是可以除掉,但她心中的那些「虱子」在時刻折磨著她 ,她遠離過往,頻繁搬家也擺脫不了這些「虱子」。
張愛玲有著絕世的才華。她寫的傳奇小說洞察世間萬物,看透男女之愛。可現實中的她卻看錯人,把真心錯付他人。她的一生讓人嗟嘆不已。
7. 張愛玲明明是精緻的才女,為何她的旗袍上爬滿了「虱子」
因為她的才華給她帶來了厄運。我們都知道張愛玲是我國近代非常美麗的一個女作家,她寫了很多關於愛情的作品,正是因為她這些非常經典的作品,也讓我們感覺到張愛玲寫的東西是非常好的,所以我覺得張愛玲的人生肯定和她寫的詩是有一定關系的,我也覺得正是因為她的才華她才帶來了他現在的厄運。
如果不是有了他的才華,我覺得也不會有什麼關於愛情的故事,也不會有自己悲慘的命運,就是因為他的才華才帶來他的惡怨,所以我覺得如果他能夠重新選擇的話,我寧願願意他選擇幸福也不要選擇才華,不要讓自己厄運纏身,這樣對自己來說也不是什麼好結果。
8. 也明白為什麼張愛玲獨愛旗袍了」
首先,在她看來服飾就是要主張美的自由展示。大自然賦予人的本體美才是最自然的,有利於體現人體自然健美的服飾才是真正美的服飾。但在更衣記中清代女裝為代表的傳統服飾正好與之相悖。通常是黑色,小襖中襖大襖層層包裹,三件襖子之上又夾著雲間背心出門時褲子外還要罩著裙子,極度寬大,四平八穩。張愛玲對此尖銳地指出她的本身是不存在的,只不過是個衣架子罷了。
其次,她提倡服飾簡潔大方。中國的傳統擁有大量精品,期精美絕倫的刺綉工藝以及復雜細致的鑲滾技藝至今令人驚嘆,但傳統服飾仍然再實用性和審美性上進入一個誤區。張愛玲准確的總結道對於細節的過分注意,為這一時期的服裝要點。尤其是三寸金蓮的鞋服飾。雖然張愛玲本人也喜歡古典的綉花裝束,但這並不意味著她主張復古,她咯不到了傳統服飾背後的陳舊保守,她主張服飾這筆賬應該用減法。一個減字指明了服飾由繁到簡的過程。這一點也體現張愛玲對自身的看重,衣服不過是身上的擺設,它終究只是張愛玲高傲骨性的一種華麗陪襯。
最後,她追求服飾個性表達。更衣記中對傳統服飾的等級化、規律化、程式化提出了深刻的批判。在那個年代,女子想要出眾一點是不大可能的。服飾的著色普遍規律化,通常都是黑色,逢著喜慶季節,太太穿紅,姨太太穿粉紅,寡婦系黑裙,若丈夫去世多年有公婆在堂便可穿湖色或雪青。這儼然就是傳統身份等級觀念的著色體現,它形成了傳統中國女性一套女子穿衣的規范。太太穿紅是她正房的象徵,紅色大氣端莊,正統的顏色。姨太太穿粉紅,妖嬈嬌媚,惹人憐愛。寡婦黑裙,拒人千里之外,要為丈夫守節一生。仍有公婆可著湖色或雪青,雖較之黑裙多了一絲生氣,但同樣肅穆冷清。一種穿衣顏色代表著一個人的社會身份等級,這樣的傳統服飾無疑使得女性自身的個性無法得到表達。
9. 傳奇女作家張愛玲4年中搬家近200次,究竟是為何
張愛玲十八歲的時候曾寫下一句話: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虱子。誰也想不到張愛玲晚年時期正是經歷著這樣的生活。張愛玲平生作風優雅,素愛旗袍。可惜旗袍不易保存,即便她保管的再好再小心,也抵擋不住虱子的侵襲。虱子把張愛玲心愛的旗袍咬得面目全非,她為了躲避虱子就選擇不停地搬家,但是不管搬到哪裡虱子還是緊緊跟著她如跗骨之俎一般。張愛玲頻繁搬家真的是為了躲避虱子嗎?其實她躲避的不僅僅是虱子,還有如虱子一般煩人的人和事。
張愛玲的晚年孤僻且孤獨。賴雅過世後,她移居洛杉磯,幽居了23年,死後一周才有人發現。張愛玲去世的前四年,可能是舊時經歷的事情壓下的情緒爆發,導致其出現了精神問題,不斷搬家只是想躲起來,躲避世事紛擾。